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建築風格

(建築學領域術語)

鎖定
建築風格指建築設計中在內容和外貌方面所反映的特徵,主要在於建築的平面佈局、形態構成、藝術處理和手法運用等方面所顯示的獨創和完美的意境。建築風格因受時代的政治、社會、經濟、建築材料和建築技術等的制約以及建築設計思想、觀點和藝術素養等的影響而有所不同。如外國建築史中古希臘、古羅馬有多立克愛奧尼克科林斯等代表性建築柱式風格;中古時代有哥特建築的建築風格;文藝復興後期有運用矯揉奇異手法的巴洛克和纖巧煩瑣的洛可可等建築風格。我國古代宮殿建築,其平面嚴謹對稱,主次分明,磚牆木樑架結構,飛檐斗栱、藻井和雕樑畫棟等形成中國特有的建築風格。
中文名
建築風格
定    義
建築內容和外貌方面所反映的特徵
類    別
建築學詞語
表    達
獨創和完美的意境

建築風格風格分類

新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外觀吸取了類似“歐陸風格”的一些元素處理手法,但加以簡化或局部適用,配以大面積牆及玻璃或簡單線腳構架,在色彩上以大面積淺色為主,裝飾味相對簡化,追求一種輕鬆、清新、典雅的氣氛,可算是“後歐陸式”較之前者則又進一步理性。現存中國這種建築風格較多,屬於主導型的建築風格。
現代主義
現代風格的作品大都以體現時代特徵為主,沒有過分的裝飾,一切從功能出發,講究造型比例適度、空間結構圖明確美觀,強調外觀的明快、簡潔。體現了現代生活快節奏、簡約和實用,但又富有朝氣的生活氣息。
異域風格
這類建築大多是境外設計師所設計,其特點是將國外建築式“原版移植”過來,植入了現代生活理念,同時又帶有其種種異域情調空間。
普通風格
這類建築很難就其建築外觀在風格上下定義,他們的出現大概與商品房開發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環境或開發商的認識水平、審美能力和開發實力有關。建築形象平淡,建築外立面樸素,無過多的裝飾,外牆面的材料亦無細緻考慮,顯得普通化。
主題風格
主題型樓盤是房地產策劃的產物,2000年流行一時。這種樓盤以策劃為主導,構造樓盤的開發主題和營銷主題,規劃設計依此為依據展開。
建築風格學
本書分成建築、城堡與宮殿建築以及民宅與公共建築三類建築羣來介紹,是根據1991年第11版增修而成,內容增加約32頁的“城市發展”一章以及附加逾300張圖片,針對最近的建築風格發展重新編撰並補充許多的説明。書中的建築風格分佈圖皆經過修訂,部分甚至重新繪製。

建築風格主要類別

地域區分(模糊概念)
地域
細分
亞洲
現代中式風格(新中式風格)
日式風格(和式風格)
歐洲
簡歐風格(簡約歐式)
古典歐式風格(歐式古典風格)
歐式田園風格(歐式鄉村風格)
美式田園風格(美式鄉村風格)
美式古典風格(古典美式風格)
類型區分
住宅建築
別墅建築
寫字樓建築
商業建築
宗教建築
其他公共(如學校、博物館、政府辦公大樓)建築等
流派區分
流派
年代
説明
古希臘建築風格
約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300年

約公元前365年至公元300年
羅馬建築風格正是歐洲建築藝術的重要淵源
歐洲中世紀建築風格
公元400年至1400年
封建領主經濟佔統治地位,城堡式建築盛行
文藝復興建築風格
公元1420至1550年
建築從經驗走向科學化,不斷衝破學院式、城堡式的封閉
以上四類可稱為古典主義建築風格
公元1750至1880年
它是歐洲古典主義的最後一個階段,其特點是體量宏偉,柱式運用嚴謹,而且很少用裝飾
公元1900-1920年
帶有一定的復古特徵
公元1982年
其主要特徵是把古典主義現代主義結合起來,並加入新形式,這一風格在當今世界各國頗為流行
現代主義風格
公元1960-1975年
緣自西方60年代興起的“現代藝術運動”他是運用新材料、新技術,建造適應現代生活的建築,外觀宏偉壯觀,很少使用裝飾。整體建築乾淨利落。
後現代主義風格 (後現代派)
公元1980年至今
這一風格的建築在建築設計中重新引進了裝飾花紋和色彩,以折衷的方式借鑑不同的時期具有歷史意義的局部,但不復古。是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種建築潮流
方式區分
風格
年代
説明
哥特式建築風格
盛行於12世紀~15世紀
1140年左右產生於法國的歐洲建築風格以宗教建築為多,最主要的特點是高聳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和繁縟的裝飾,形成統一向上的旋律。整體風格為高聳削瘦,以卓越的建築技藝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對後世其他藝術均有重大影響。
公元1600-1760年
17世紀起源於意大利的羅馬,後傳至德、奧、法、英、西葡,直至拉丁美洲的殖民地。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它是幾乎最為講究華麗、裝飾的一種建築風格,即使過於繁瑣也要刻意追求。它能用直觀的感召力給教堂、府邸的使用者以震撼,而這正是天主教教會的用意(讓更多的異教徒皈依)。
公元1750-1790年
別稱為【路易十五式】主要起源於法國,代表了巴洛克風格的最後階段,主要特點是大量運用半抽象題材的裝飾。洛可可風格的基本特點是纖弱嬌媚、華麗精巧、甜膩温柔、紛繁瑣細。由於這時期的建築變化主要體現在室內裝飾與陳設上,因此建築界並不認為這是一種建築風格,而將其看做一種有特色的裝飾風格。
木條式建築風格

一種純美洲民居風格,主要特點是水平式、木架骨的結構。
園林風格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流行
這種風格在深圳當作概念炒作,其特點是通過環境規劃和景觀設計,栽植花草樹木,提高綠化,並圍繞建築營造園林景觀。
概念式風格
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
開始在國際上流行,其實是一種模型建築,它更多的來於人的想象,力求擺脱對建築本身限制和約束,而創造出一種個性化色彩很強的建築風格。

建築風格哥特式

尖肋拱頂 尖肋拱頂
法國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玫瑰窗哥特式建築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尖形拱門、大窗户及繪有聖經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設計中利用尖肋拱頂、飛扶壁、修長的束柱,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築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再結合鑲着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門的兩側增加一對高塔。
尖肋拱頂
羅曼式建築的圓筒拱頂普遍改為尖肋拱頂(Pointed Arch,或者乾脆稱為Gothic Arch),推力作用於四個拱底石上,這樣拱頂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並且尖肋拱頂也具有“向上”的視覺暗示。
飛扶壁
(Flying Buttress)
扶壁(Buttress),也稱扶拱垛,是一種用來分擔主牆壓力的輔助設施,在羅曼式建築中即已得到大量運用。
但哥特式建築把原本實心的、被屋頂遮蓋起來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稱為飛扶壁。由於對教堂的高度有了進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觀也被大大增強了。亞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兩道拱壁,以支撐來自推力點上方和下方的推力。沙特爾大教堂用橫向小連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韋大教堂則雙進拱橋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裝了尖塔改善平衡。扶拱垛上往往有繁複的裝飾雕刻,輕盈美觀,高聳峭拔。
花窗玻璃
哥特式建築逐漸取消了台廊、樓廊,增加側廊窗户的面積,直至整個教堂採用大面積排窗。這些窗户既高且大,幾乎承擔了牆體的功能。 並應用了從阿拉伯國家學得的彩色玻璃工藝,拼組成一幅幅五顏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識字的民眾宣傳教義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花窗玻璃以紅、藍二色為主,藍色象徵天國,紅色象徵基督的鮮血。 窗欞的構造工藝十分精巧繁複。細長的窗户被稱為“柳葉窗”,圓形的則被稱為“玫瑰窗”。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內部神秘燦爛的景象,從而改變了羅曼式建築因採光不足而沉悶壓抑的景象,並表達了人們嚮往天國的內心理想。
法國亞眠大教堂雙層飛扶壁十字平面
這也是繼承自羅曼式建築,但擴大了祭壇的面積。
層層往內推進,並有大量浮雕,對於即將走入大門的人,彷彿有着很強烈的吸引力。

建築風格中國建築

中國建築風格 中國建築風格
中國建築體系是以木結構為特色的獨立的建築藝術,在城市規劃、建築組羣、單體建築以及材料、結構等方面的藝術處理均取得輝煌的成就。傳統建築中的各種屋頂造型、飛檐翼角、斗拱彩畫、朱柱金頂、內外裝修門及園林景物等,充分體現出中國建築藝術的純熟和感染力。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半坡村已有前堂後室之分。商殷時已出現高大宮室。西周時已使用磚瓦並有四合院佈局。春秋戰國時期更有建築圖傳世。京邑台榭宮室內外樑柱、鬥供上均作裝飾,牆壁上飾以壁畫。秦漢時期木構建築日趨成熟,建築宏偉壯觀,裝飾豐富,舒展優美,出現了阿房宮、未央宮等龐大的建築組羣。魏晉、南北朝時期佛寺、佛塔迅速發展,形式多樣,屋脊出現了鴟吻飾件。隋唐時期建築採用琉璃瓦,更是富麗堂皇,當時所建的南禪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猶存,舉世矚目。五代、兩宋都市建築興盛,商業繁榮,豪華的酒樓、商店各有飛閣欄檻,風格秀麗,明清時代的宮殿苑囿和私家園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築亦較宋代華麗繁瑣、威嚴自在。近現代中國建築藝術則在繼承優秀傳統與吸收當今世界建築藝術的長處的實踐中,不斷髮展,有所創新。

建築風格近現代轉變

自近代以來,西方多元的建築文化洶湧而來,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築風格受到強烈的衝擊,可以説近代是中國建築風格的轉型時期,通過對西方建築風格的克隆,變異,與融合的過程,把傳統的木構架體系與西方的混凝土結構相融合,將儒家思想影響的院落佈局與西方的獨立別墅融合,經過一個世紀的融合中國現代建築逐漸有了自己的風格。
在居民建築上,居住區的建設不僅僅停留在生存、生理需求的生物層次,而是邁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的高尚層次,是對美和情的追求。
洛可可建築風格 洛可可建築風格
在文化建築方面,以甘肅大劇院為例,其結合了水的流動,體現了西部彩陶文化、敦煌文化內涵,特別具有地域色彩、民族色彩,更為推動西部地區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座大劇院正是由在業界享有“大劇院建設專家與領導者”美譽的中孚泰文化集團參與建設的,19年來,中孚泰參與建設了全國60%的高端精品劇院建設,在2013年評出的“中國十大劇院”中有六座大劇院出自中孚泰之手,中孚泰的成功,是中國文化建築發展的一個縮影,時至今日,中國已經有了自己的建築風格。 [1] 

建築風格哥特式建築

建築風格法國

哥特式建築風格 哥特式建築風格
11世紀下半葉,哥特式建築首先在法國興起。當時法國一些教堂已經出現肋架拱頂和飛扶壁的雛型。一般認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區的聖丹尼教堂。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決了各拱間的肋架拱頂結構問題,有大面積的彩色玻璃窗,為以後許多教堂所效法。
法國哥特式教堂平面雖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橫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門入口,東頭環殿內有環廊,許多小禮拜室成放射狀排列。教堂內部特別是中廳高聳,有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觀上的顯著特點是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頂,西邊高大的鐘樓上有的也砌尖頂。平面十字交叉處的屋頂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牆垛上也都有玲瓏的尖頂,窗户細高,整個教堂向上的動勢很強,雕刻極其豐富。
西立面是建築的重點,典型構圖是:兩邊一對高高的鐘樓,下面由橫向券廊水平聯繫,三座大門由層層後退的尖券組成透視門,券面滿布雕像。正門上面有一個大圓宙,稱為玫瑰窗,雕刻精巧華麗。法國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聖母院
亞眠主教堂是法國哥特式建築盛期的代表作,長137米,寬46米,橫翼凸出甚少,東端環殿成放射形佈置七個小禮拜室。中廳寬 15米,拱頂高達43米,中廳的拱間平面為長方形,每間用一個交叉拱頂,與側廳拱頂對應。柱子不再是圓形,4根細柱附在一根圓柱上,形成束柱。細柱與上邊的券肋氣勢相連,增強向上的動勢。教堂內部遍佈彩色玻璃大宙,幾乎看不到牆面。教堂外部雕飾精美,富麗堂皇。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築成熟的標誌。
法國盛期的著名教堂還有蘭斯主教堂和沙特爾主教堂,它們與亞眠主教堂和博韋主教堂一起,被稱為法國四大哥特式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戰爭發生後,法國在14世紀幾乎沒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築復甦,已經到了火焰紋時期,這種風格因宙欞形如火焰得名。建築裝飾趨於“流動”、複雜。束柱往往沒有柱頭,許多細柱從地面直達拱頂,成為肋架。拱頂上出現了裝飾肋,肋架變成星形或其他複雜形式。當時,很少建造大型教堂。這種風格多出現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法國哥特時期的世俗建築數量很大,與哥特式教堂的結構和形式很不一樣。由於連年戰爭,城市的防衞性很強。城堡多建於高地上,石牆厚實,碉堡林立,外形森嚴。但城牆限制了城市的發展,城內嘈雜擁擠,居住條件很差。多層的市民住所緊貼狹窄的街道兩旁,山牆面街。二層開始出挑以擴大空間,一層通常是作坊或店鋪。結構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圖案,頗饒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廳、同業公會等則多用磚石建造,採用哥特式教堂的許多裝飾手法。

建築風格英國

英國的哥特式建築出現的比法國稍晚,流行於12~16世紀。英國教堂不象法國教堂那樣矗立於擁擠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於開闊的鄉村環境中,作為複雜的修道院建築羣的一部分,比較低矮,與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它們不象法國教堂那樣重視結構技術,但裝飾更自由多樣。英國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長,其間不斷改建、加建,很難找到整體風格統一的。
英國的索爾茲伯裏主教堂和法國亞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廳較矮較深,兩側各有一側廳,橫翼突出較多,而且有一個較短的後橫翼,可以容納更多的教士,這是英國常見的佈局手法。教堂的正面也在西邊。東頭多以方廳結束,很少用環殿。索爾茲伯裏教堂雖然有飛扶壁,但並不顯著。
英國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處的尖塔往往很高,成為構圖中心,西面的鐘塔退居次要地位。索爾茲伯裏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約123米,是英國教堂中最高的。這座教堂外觀有英國特點,但內部仍然是法國風格,裝飾簡單。後來的教堂內部則有較強的英國風格。約克教堂的西面窗花複雜,窗欞由許多曲線組成生動的圖案。這時期的拱頂肋架豐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樹張開的樹枝一般,非常有力,還採用由許多圓柱組成的束柱。
格洛斯特教堂的東頭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户極大,用許多直欞貫通分割,窗頂多為較平的四圓心券。纖細的肋架伸展盤繞,極為華麗。劍橋國王禮拜堂的拱頂像許多張開的扇子,稱作扇拱。韋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禮拜堂的拱頂作了許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飾,窮極工巧。這時的肋架已失去結構作用,成了英國工匠們表現高超技巧的對象。英國大量的鄉村小教堂,非常樸素親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種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國哥特時期的世俗建築成就很高。在哥特式建築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強的防衞性,城牆很厚,有許多塔樓和碉堡,牆內還有高高的核堡。15世紀以後,王權進一步鞏固,城堡的外牆開了窗户,並更多地考慮居住的舒適性。英國居民的半木構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橫檔作為構架,加有裝飾圖案,深色的木粱柱與白牆相間,外觀活潑。

建築風格德國

德國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於1248年興工,由建造過亞眠主教堂的法國人設計,有法國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風格,歌壇和聖殿同亞眠教堂的相似。它的中廳內部高達46米,僅次於法國博韋主教堂。西面雙塔高152米,極為壯觀。
德國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點,它的中廳和側廳高度相同,既無高側窗,也無飛扶壁,完全靠側廳外牆瘦高的窗户採光。拱頂上面再加一層整體的陡坡屋面,內部是一個多柱大廳。馬爾堡的聖伊麗莎白教堂西邊有兩座高塔,外觀比較素雅,是這種教堂的代表。
德國還有一種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鐘塔的哥特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烏爾姆主教堂。它的鐘塔高達161米,控制着整個建築構圖,可謂中世紀教堂建築中的奇觀。磚造教堂在北歐很流行,德國北部也有不少磚造的哥特式教堂。
15世紀以後,德國的石作技巧達到了高峯。石雕窗欞刀法純熟,精緻華美。有時兩層圖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疊在一起,玲瓏剔透。建築內部的裝飾小品,也不乏精美的傑作。
德國哥特建築時期的世俗建築多用磚石建造。雙坡屋頂很陡,內有閣樓,甚至是多層閣樓,屋面和山牆上開着一層層窗户,牆上常挑出輕巧的木窗、陽台或壁龕,外觀很富特色。

建築風格意大利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築於12世紀由國外傳入,主要影響於北部地區。意大利沒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築的結構體系和造型原則,只是把它作為一種裝飾風格,因此這裏極難找到“純粹”的哥特式教堂。
意大利教堂並不強調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沒有高鐘塔,而是採用屏幕式的山牆構圖。屋頂較平緩,窗户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圓券並用,飛扶壁極為少見,雕刻和裝飾則有明顯的羅馬古典風格。
錫耶納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頂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圓形。奧維亞託主教堂則仍是木屋架頂子。這兩座教堂的正面相似,總體構圖是屏幕式山牆的發展,中間高,兩邊低,有三個山尖形。外部雖然用了許多哥特式小尖塔和壁敦作為裝飾,但平牆面上的大圓窗和連續券廊,仍然是意大利教堂的固有風格。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蘭大教堂,它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紀80年代動工,直至19世紀初才最後完成。教堂內部由四排巨柱隔開,寬達49米。中廳高約45米,而在橫翼與中廳交叉處,更撥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個八角形採光亭。中廳高出側廳很少,側高窗很小。內部比較幽暗,建築的外部全由光彩奪目的白大理石築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 135座尖塔,都表現出向上的動勢,塔頂上的雕像彷彿正要飛昇。西邊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牆,也裝飾着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門窗已經帶有文藝復興晚期的風格。
另外在這時期,意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築成就很高,特別是在許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國裏,建造了許多有名的市政建築和府邸。市政廳一般位於城市的中心廣場,粗石牆面,嚴肅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鐘塔,建築構圖豐富,成為廣場的標誌。城市裏一般都建有許多高塔,總體輪廓線很美。
威尼斯的世俗建築有許多傑作。聖馬可廣場上的總督宮被公認為中世紀世俗建築中最美麗的作品之一。立面採用連續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紋式券廊,構圖別緻,色彩明快。威尼斯還有很多帶有哥特式柱廊的府邸,臨水而立,非常優雅。

建築風格流行趨勢

北美風格
北美建築風格 北美建築風格
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幾乎世界各主要民族的後裔都有,帶來了各種各樣建築風格,其中尤其受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以及美國各地區原來傳統文化的影響較大。它們互相影響、互相融合,並且隨着經濟實力的進一步增強,適應各種新功能的住宅形式紛紛出現,各種絢麗多姿的住宅建築風格應運而生。因此美國的建築風格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國際化傾向。美國的建築,尤其是住宅,是集當今世界住宅建築精華之大成後,又融合了美國人自由、活潑、善於創新等等一些人文元素,使得其住宅成為國際上最先進、最人性化、最富創意的住宅。
北美風格就是一種混合風格,不像歐洲的建築風格是一步步逐漸發展演變而來的,它在同一時期接受了許多種成熟的建築風格,而相互之間又有融合和影響。
西班牙風格
現代主義建築運動的發展,是以工業革命後的工業化為前提的,西班牙作為歐洲最早脱離中世紀的國家,所掀起的航海運動導致了新大陸的發現,並直接促進了工業革命的發生。加泰羅尼亞地區是西班牙境內最早有現代建築運動的萌芽地區,其中的巴塞羅那建築和高迪建築成為了西班牙建築風格的主要組成部分。
巴塞羅那的建築特色
從1830年起,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地區就開始了工業化道路;到1880年,巴塞羅那已經成為西班牙工商業重鎮,並於1888年成功地舉辦了世界博覽會,樹立了它的國際地位。在這樣的工業化城市中,現代建築的萌發是必然的。因此,加泰蘭主義的建築多半集中在巴塞羅那。在這一時期,巴塞羅那形成了很鮮明的建築風格。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這些建築彷彿從傳統的古典形式中走來,但是卻少了繁瑣,具有建築形式趨於簡化、注意應用新技術的現代派建築特徵;二是按照西班牙的傳統,建築物的裝飾及雕塑成分和建築結構同等重要。
高迪的建築特色
在上述多種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在這片土壤上誕生的高迪建築,處處結合了時代和地域的特點。高迪的建築作品無論是宅邸和公寓,還是教堂和園林建築,都表現出別出心裁的獨特創造,他的很多作品被後世所推崇和借鑑。最有名的是他在巴塞羅那設計的兩座公寓:巴特羅公寓和米拉公寓。這兩座公寓都以造型怪異而聞名於世。巴特羅公寓的牆面有意模仿溶岩和溶洞的狀態,陽台欄杆猶如假面舞會的面具,屋頂突出部位形狀各異,屋脊如帶鱗片的獸類脊背。米拉公寓則牆面曲折不平,屋檐和屋脊呈現波浪形。建築模仿被水侵蝕了的巖體,海面式的牆面更富於動感,陽台欄杆扭曲如同巖體上的雜草 [2] 

建築風格建築風格案例

建築風格的形成是一個長期建築歷史發展的結果,伴隨着當時世界的社會環境、經濟水平、宗教信仰與政治體系一同產生於世。建築風格按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分類體系,遠景設計研究院按建築方式分為哥特式建築風格、巴洛克建築風格、洛可可建築風格、木條式建築風格、園林風格、概念式風格。
哥特式建築(Gothic architecture)
是以法國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在12—15世紀,城市手工業和商業行會相當發達,城市內實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體,市民們以極高的熱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爭勝來表現自己的城市。另外,當時教堂已不再是純屬宗教性建築物,它已成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為市民大會堂、公共禮堂,甚至可用作市場和劇場。在宗教節日時,教堂往往成為熱鬧的賽會場地。
哥特式建築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在設計中利用十字拱、飛券、修長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使整個建築以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再結合鑲着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門的兩側增加一對高塔。
哥特式教堂的結構體系由石頭的骨架券和飛扶壁組成。其基本單元是在一個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雙圓心骨架尖券,四邊和對角線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頂。採用這種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頂重量輕,交線分明,減少了券腳的推力,簡化了施工。
飛扶壁由側廳外面的柱墩發券,平衡中廳拱腳的側推力。為了增加穩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於採用了尖券、尖拱和飛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裝飾細部如華蓋、壁龕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題,建築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代表建築有:意大利米蘭大教堂、法國巴黎聖母院、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俄羅斯聖母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
巴洛克建築(Baroque)
產生背景:十七世紀歐洲強權擴張,掠奪海外殖民地累聚鉅富,生活上提倡豪華享受,因此對建築、音樂、美術也要求豪華生動、富於熱情的情調。十七世紀歐洲有新舊教的權力之爭。舊教勢力用暴力鎮壓信徒,再積極利用藝術思想形態──巴洛克,去迷惑﹑征服人心。巴洛克藝術不排斥異端的感官喜悦,亦忠實於基督教的世界觀,故亦是“基督教化的文藝復興”。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宣揚自己獨特的個性,他的主要特徵可以歸納為:
1.巴洛克建築具有強烈的莊重、對稱的特徵;
2.巴洛克建築具有強烈的凹凸感,用大量曲線代替直線,使形象產生強烈的扭曲感;
3.巴洛克建築多繁複的裝飾,用許多雕塑和浮雕使建築產生豐富的運動感;
4.巴洛克建築用不完整構圖代替完整形象,如斷山花、重疊山花和巨型曲線等,以突出個性。
代表建築有:羅馬耶穌會教堂、羅馬的聖卡羅教堂、羅馬聖瑪麗亞教堂、聖彼得廣場等
洛可可建築(Rococo)
它以歐洲封建貴族文化的衰敗為背景,表現了沒落貴族階層頹喪、浮華的審美理想和思想情緒。他們受不了古典主義的嚴肅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囂放肆,追求華美和閒適。洛可可一詞由法語ro-caille(貝殼工藝)演化而來,原意為建築裝飾中一種貝殼形圖案。1699年建築師、裝飾藝術家馬爾列在金氏府邸的裝飾設計中大量採用這種曲線形的貝殼紋樣,由此而得名。洛可可風格最初出現於建築的室內裝飾,以後擴展到繪畫、雕刻、工藝品、音樂和文學領域。
洛可可式建築風格於18世紀20年代產生於法國並流行於歐洲,是在巴洛克建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表現在室內裝飾上。洛可可風格的基本特點是纖弱嬌媚、華麗精巧、甜膩温柔、紛繁瑣細。
洛可可裝飾的特點是:細膩柔媚,常常採用不對稱手法,喜歡用弧線和 S形線,尤其愛用貝殼、旋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卷草舒花,纏綿盤曲,連成一體。天花和牆面有時以弧面相連,轉角處佈置壁畫。 為了模仿自然形態,室內建築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變化萬千,但有時流於矯揉造作。室內牆面粉刷,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鮮豔的淺色調,線腳大多用金色。室內護壁板有時用木板,有時作成精緻的框格,框內四周有一圈花邊,中間常襯以淺色東方織錦。
洛可可建築風格的特點是:室內應用明快的色彩和纖巧的裝飾,傢俱也非常精緻而偏於繁瑣,不像巴洛克風格那樣色彩強烈,裝飾濃豔。德國南部和奧地利洛可可建築的內部空間顯得非常複雜。
代表建築:巴黎蘇俾士府邸公主沙龍、凡爾賽宮的王后居室、丹麥皇宮等。
木條式建築風格
一種純美洲民居風格,主要特點是水平式、木架骨的結構。純美洲民居之所以以木條式建築為主,主要是由他們居住的環境所決定的。美洲的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居各大洲之首。
木條式建築在視覺上會讓人感覺寧靜、安逸、整齊、有條理。
園林風格
最具特色的是中國園林,以山水為主的中國園林風格獨特,其佈局靈活多變,將人工美與自然美融為一體,形成巧奪天工的奇異效果。這些園林建築源於自然而高於自然,隱建築物于山水之中,將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中國園林建築包括宏大的皇家園林和精巧的私家園林,這些建築將山水地形、花草樹木、庭院、廊橋及楹聯匾額等精巧 佈設,使得山石流水處處生情,已經無窮。中國園林的境界大體分為治世境界、神仙境界、自然境界三種。代表建築:蘇州園林。
概念式建築
於90年代開始在國際上流行,其實是一種建築模型,它更多的來源於人的想象,力求擺脱對建築本身限制和約束,而創造出一個個性化色彩很強的建築風格 [3] 
水滴狀未來概念建築
每一種建築風格的誕生都是人們對居住的思考和嘗試發掘出的可能性。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後,在一些大的文明圈中,建築藝術的反戰呈現了異彩紛呈的態勢,這些建築風格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和人們的價值取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