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哥特式建築

(一種興盛於中世紀高峯與末期的建築風格)

鎖定
哥特式建築(英語:Gothic architecture),或譯作歌德式建築,是一種興盛於中世紀高峯與末期的建築風格。它由羅曼式建築發展而來,為文藝復興建築所繼承。發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至十六世紀,哥特式建築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Opus Francigenum),“哥特式”一詞則於文藝復興後期出現,帶有貶意。
哥特式建築主要見於天主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築。哥特式建築以其高超的技術和藝術成就,在建築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哥特式建築最明顯的建築風格就是高聳入雲的尖頂及窗户上巨大斑斕的玻璃畫。
哥特式建築影響了後世很多建築的風格,也為後來的建築師提供了很多寶貴的設計靈感,在建築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6]  哥特式建築以卓越的建築技藝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對後世其他藝術均有重大影響。哥特式建築代表有俄羅斯聖母大教堂、意大利米蘭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英國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國巴黎聖母院 [2] 
中文名
哥特式建築
外文名
Gothic architecture
別    名
歌德式建築
發    展
12~16世紀
建築特色
尖形拱門、肋狀拱頂與飛拱
興盛於
中世紀高峯與末期
代表作
巴黎聖母院 [1] 

哥特式建築歷史沿革

哥特式建築發展脈絡

“哥特”原是參加覆滅羅馬奴隸制的日耳曼“蠻族”之一,15世紀,文藝復興運動反對封建神權,提倡復活古羅馬文化,便把當時的建築風格稱為“哥特”,以表示對它的否定。 [11] 
哥特式建築
哥特式建築(6張)
關於哥特式的起源有多種説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説法有以下2種:一種是瓦薩里的説法,源於哥特人的入侵,後來人們便用“哥特式”來形容這種風格的建築,並一直沿用至今;另一種是以英國建築師克里斯托弗▪雷恩為代表的,很多西方學者認為這種建築風格是由十字軍東征傳入歐洲的。 [7] 
科隆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築的經典之作 科隆大教堂是哥特式建築的經典之作
哥特式建築是以法國為中心發展起來的。在12—15世紀,城市手工業和商業行會相當發達,城市內實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體,市民們以極高的熱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爭勝來表現自己的城市。另外,當時教堂已不再是純屬宗教性建築物,它已成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為市民大會堂、公共禮堂,甚至可用作市場和劇場。在宗教節日時,教堂往往成為熱鬧的賽會場地。
聖丹尼教堂
聖丹尼教堂(5張)
第一座哥特式教堂是1143年在法國巴黎建成的聖丹尼教堂,其四尖券巧妙地解決了各拱間的肋架拱頂結構問題,有大面積的花窗玻璃,為以後許多教堂所效法。
1144年,在慶祝聖丹尼斯重修完成舉行的典禮上,各國的主教們吃驚地發現這種建築形式有着不可抵擋的魅力。於是25年之後,凡有代表參加過慶典的地區都出現了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建築 哥特式建築
輻射狀哥特式和火焰哥特式發展。 直到16世紀文藝復興風格替代。
19世紀初期,英國建築師和藝術家對哥特式風格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並且認為這種風格才是能夠抗衡文藝復興風格的唯一手段。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哥特式風格建築開始出現在英國各地:18世紀英國哥特文學的先驅沃波爾(H.Walpole)在1749—1790年間把位於薩里郡草莓山(Strawberry Hill)的17世紀家宅改造為一座哥特式小城堡;建築師懷亞特(J.Wyatt)受哥特小説家貝克福德(W.Beckford)委託,在1796—1807年間設計修建了作為私宅的方特希爾修道院(Fonthill Abbey)。
哥特式復興在1850—1880年進入全盛時期,英國湧現了許多以哥特式為設計靈感的建築師,如斯特里特(G.E.Street)、巴特菲爾德(W.Butterfield)等。他們的出現恰好滿足了英國教會大興土木、改造教堂的需求。僅在1840—1873年,英格蘭與威爾士有大約七千多座大教堂和小教堂被修復,這一數字約為同期新建教堂的三倍。 [9] 

哥特式建築傳播與變異

法國
法國是哥特式建築的起源地。 法國哥特建築的特點是它們的高度和垂直感,這一點也強烈影響了德國和比利時。與英國哥特教堂的多樣化相比, 法國的主教堂都趨向於外在形式統一。它們結構緊湊,有的有着突出的翼部和小禮拜堂,有的則沒有。西立面高度 一致地在玫瑰花窗下擁有三個入口,並總是有兩座塔,不過有些在翼部也有塔。教堂東面是帶有迴廊的多邊形,有 的會有一些放射狀分佈的小禮拜堂。在法國南部,許多教堂是沒有翼部,有的甚至沒有側廊。
英國
威廉一世回到英國即位後,引入了很多法國習慣,也帶來了哥特式建築。哥特式建築在英國出現了多種筋梁結構的穹頂,例如傘形、扇形、葱形等。 英國哥特建築的特色在於其極端的長度,並且其內部對於水平方向的強調看起來甚至多過垂直方向。同法國、德國以及意大利的哥特教堂相比,每一座英國的主教堂(索爾茲伯裏主教堂除外)都有着非常多樣化的形式。建築的每一部分都在不同時期修建並且有着不同的風格,未嘗試在形式上的統一,這一點是很普遍的。英國的哥特主教堂袖廳比較長,有些有兩個袖廳,如同四肢攤開。正面,門的意義並不像在法國那樣重要,公理會的入口通常位於一側。玫瑰花窗不會在正面的大窗户上體現,而是出現在袖廊的山牆。在教堂的十字交叉部幾乎總有一座塔,有可能很大並帶有塔尖。在英國,教堂東面往往是方的,但有的也會呈現不同的形式。
德國和中歐
在德國、波蘭、捷克和奧地利等有着羅曼式建築傳統的中歐國家,其特點也影響了這些地方的哥特建築,尤其體現在龐大的尺寸和巨大的尖塔上。這些哥特式教堂的東西兩面均普遍採用法國樣式,但塔異常高大,並且往往帶有地域特色的網孔塔尖。由於塔的尺寸,建築的正面顯得狹窄而擁擠。像法國一樣,德國的主教堂沒有特別突出的翼部,但德國哥特式主教堂的內部空間寬敞開放,即使是在有着大量法國式教堂的科隆也是如此。
西班牙
巴塞羅那 聖家堂(興建之初為哥特式,後由安東尼·高第接手後,為新藝術運動風格)
巴塞羅那聖埃烏拉利亞主教座堂
意大利
意大利沒有追逐哥特式建築的結構體系和造型原則,主要把它作為一種裝飾風格。 這種建築風格的世俗代表建築有:總督宮
捷克
聖維特大教堂(布拉格)
中國
西什庫天主堂(北京)
望海樓教堂(天津)
徐家彙天主教堂(上海)——華東第一大天主教堂
蕪湖天主教堂(蕪湖)——華東第二天主教堂 [3] 
洪家樓教堂(濟南)
濟南老火車站(遠東第一站)(濟南)(92年拆除,13年重建)
澳大利亞
聖保羅教堂(墨爾本)
聖派翠克教堂(墨爾本)

哥特式建築建築特點

法國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玫瑰窗 法國斯特拉斯堡大教堂的玫瑰窗
哥特式建築的特點是尖塔高聳、尖形拱門、大窗户及繪有聖經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設計中利用尖肋拱頂、飛扶壁、修長的束柱,營造出輕盈修長的飛天感。新的框架結構以增加支撐頂部的力量,予以整個建築直升線條、雄偉的外觀和教堂內空闊空間,常結合鑲着彩色玻璃的長窗,使教堂內產生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

哥特式建築尖肋拱頂

從羅馬式建築的圓筒拱頂普遍改為尖肋拱頂(Pointed Arch,或者乾脆稱為Gothic Arch),推力作用於四個拱底石上,這樣拱頂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並且尖肋拱頂也具有“向上”的視覺暗示。

哥特式建築飛扶壁

(Flying Buttress)
法國亞眠大教堂雙層飛扶壁 法國亞眠大教堂雙層飛扶壁
飛扶壁(Buttress),也稱扶拱垛,是一種用來分擔主牆壓力的輔助設施,在羅曼式建築中即已得到大量運用。
飛扶拱 飛扶拱
但哥特式建築把原本實心的、被屋頂遮蓋起來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稱為飛扶壁。由於對教堂的高度有了進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觀也被大大增強了。
亞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兩道拱壁,以支撐來自推力點上方和下方的推力。沙特爾大教堂用橫向小連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韋大教堂則雙進拱橋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
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裝了尖塔改善平衡。扶拱垛上往往有繁複的裝飾雕刻,輕盈美觀,高聳峭拔。

哥特式建築花窗玻璃

“最後的晚餐”題材的花窗玻璃 “最後的晚餐”題材的花窗玻璃
哥特式建築逐漸取消了台廊、樓廊,增加側廊窗户的面積,直至整個教堂採用大面積排窗。這些窗户既高且大,幾乎承擔了牆體的功能。
並應用了從阿拉伯國家學得的彩色玻璃工藝,拼組成一幅幅五顏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識字的民眾宣傳教義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花窗玻璃以紅、藍二色為主,藍色象徵天國,紅色象徵基督的鮮血。
窗欞的構造工藝十分精巧繁複。細長的窗户被稱為“柳葉窗”,圓形的則被稱為“玫瑰窗”。
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內部神秘燦爛的景象,從而改變了羅曼式建築因採光不足而沉悶壓抑的感覺,並表達了人們嚮往天國的內心理想。

哥特式建築十字平面

這也是繼承自羅曼式建築,但擴大了祭壇的面積。

哥特式建築

層層往內推進,並有大量浮雕,對於即將走入大門的人,彷彿有着很強烈的吸引力。

哥特式建築束柱

(beam-column)
柱子不再是簡單的圓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強調了垂直的線條,更加襯托了空間的高聳峻峭。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高曠、單純、統一。裝飾細部如華蓋壁龕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題,建築風格與結構手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整個建築看上去線條簡潔、外觀宏偉,而內部又十分開闊明亮。
哥特式建築技術高超精緻,又帶有藝術性,在建築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哥特式建築美學特點

哥特式建築立面細節

雖然中世紀的教堂對於形制有着嚴苛的要求,但變化體現在哥特式建築的各種細節:從斜度多樣的尖拱,到組合形式多種多樣的束柱;從高低不同的尖塔,到內容主題豐富多彩的玻璃花窗。
在羅斯金眼中,哥特式建築追求的變化是一種對現實的狂野奔放又亢奮不安的想象。在經院哲學的層層束縛下,哥特式建築的工匠通過繁複多樣的雕刻裝飾抒發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和對變化的追求。雖然中世紀建築師和工匠受宗教神學掌控,改變是為了追尋不同於異教徒的聖堂,但通過變化,哥特式建築一別於古典主義的沉靜肅穆,拋開希臘羅馬神廟建築冗雜的規定和標準的典範,為建築帶來新的生命和形式。與古希臘神廟雕塑的完美主義不同,哥特式建築的雕塑是對真實的寫照,教堂立面上和內部的受難聖徒不會被美化成天使,工匠同時展現了他們的神性的光輝和作為凡人的蒼老衰敗。而這些雕像和繪畫可以帶給信眾真實的體驗,讓他們在情感上產生共鳴,超脱自我,而這種過程正和人類精神需求超越物質需求的過程一致。

哥特式建築空間營造

在中世紀,不論是詩歌、音樂還是繪畫、雕刻,所有藝術形式都服從於一個主旨:對上帝聖神光輝的描繪,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建築。作為神在人間的居所,哥特式教堂不僅有着神廟建築都具有的神秘聖潔,同時起着讓民眾感受上帝高不可攀,與凡人有着十足距離感的作用;而作為信眾舉行宗教儀式的場地,教堂也是人神交流的重要場所,是民眾懺悔、受洗,被宗教淨化和救贖的場所。這種作用與中世紀的神學相符合,隨時間逐步完善,形成中世紀獨有的美學思想,哥特式建築也成為這種美學理論的具體具象。
在這種美學理論的領導下,哥特式建築的內部空間不同於古希臘和羅馬的神廟,它高聳肅穆,導向明確,而古希臘的聖地神廟則開放通透,平易近人。而為了營造聖靈與凡人間的距離感,哥特式教堂的內部空間會帶給人一種與外界相隔離的幽靜感,一種超脱世俗的崇高感,讓走進去的人不由得心生敬畏。中世紀中後期的哥特式教堂大多都有着大片的彩色玻璃花窗,陽光穿過描繪着各種圖景或各式幾何花紋的彩色玻璃,投影在高聳的教堂內部,營造出聖潔又神秘的氛圍,劃分出一個脱離灰暗又冰冷世俗生活的美好世界。

哥特式建築結構特點

經院哲學的文獻寫作有着“根據一個序列的各部分和其下的細分系統來統籌全文”的要求,這樣的要求體現在當時的哥特式教堂的建造中,教堂的結構一再劃分,這種層級的劃分在教堂的肋架拱上展現的最為顯著。教堂的整個頂部由一個一個交叉的肋架拱組成,同序列的中廳肋架拱頂的開間和側廊肋架拱頂的開間相連接,每個肋架拱投影的平面都是一個三角形的一條邊,相鄰的三角形共用同一條邊。中廳和側廊大小肋架拱的這種序列感與經院論文的章節層次相對應。在中世紀教堂的結構一般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中堂、耳堂和後堂。聖堂包括前唱詩堂和唱詩堂。中堂內部又分為中廳和側廊,後堂分為半圓形後堂、後堂迴廊和半圓形小禮拜堂。至此一個哥特式教堂的層級劃分就清晰明瞭,層層細化,就像一個秩序井然的樹狀圖,與論文的大綱有異曲同工之妙。在經院哲學對論文的結構作出層次分明的改進後,如《建築十書》那樣的著作不再分卷不明,同樣也影響後世的論文寫作,而正如這樣的影響,哥特式建築骨架分明的建築結構也開闢出一種獨特的美感。 [4] 

哥特式建築後世影響

哥特式建築歐洲影響

哥特式建築對於中世紀歐洲的繪畫藝術以及雕塑藝術影響巨大。例如彩色玻璃畫,隨着哥特式教堂的盛行,彩色玻璃畫取代原有的筆畫,成為了哥特式教堂不可取代的一部分。這也使得彩色玻璃畫逐漸成為了一種重要的裝飾形式,在後期不斷的發展中,形成了新的繪畫藝術。哥特式雕塑則是在哥特式建築浮雕手法中得到了新的發展,哥特式雕塑更加凸顯人文主義,更加生動。
哥特式建築藝術對於中世紀的服飾傢俱裝飾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服飾的剪裁上,中世紀歐洲服飾風格受到哥特式建築高瘦的整體形象影響,開始着重表現人體腰部曲線,並形成了“窄衣文化”,這也是現代西方服飾的起源在色彩方面,哥特式色彩豐富的影響下服飾的顏色也逐漸講究搭配,並形成多種風格。在傢俱裝飾方面,則是將哥特式教堂中的建築特徵作為一種造型符號,應用於傢俱設計中。例如火焰型、尖拱型的雕刻被作為裝飾紋樣應用於傢俱製造中,例如高教餐具的設計也是以哥特式建築為設計靈感。 [8] 

哥特式建築美學價值

作為石頭書寫的史書,哥特式建築是中世紀遺留下來的重要藝術遺產,中世紀的特徵深深烙印在這些建築中,為後人瞭解中世紀打開了一扇大門。哥特式建築是中世紀經院哲學和美學思想的投影在現實中的實體,它既具有宗教意味,也有着美學意義。受中世紀神學影響,哥特式建築能給人一種神秘、黑暗的氛圍,並且會營造一種浪漫的死亡氣息,讓人們沉浸在它獨特的魅力中,不斷追隨它、完善它,最終讓它成為一個涵蓋建築、繪畫、文學、電影、服裝、音樂等各種領域的龐大體系。 [4] 
哥特式風格服裝與現代服飾設計理念相融合,不斷登上各大秀場舞台,成為服飾設計的重要表達方式之一。2018年,中國設計師郭培以“建築”為主題,在巴黎發佈了系列作品。服裝的整體廓形融入中世紀哥特式建築風格。通過尖形塔、拱形頂、圓弧窗、飛扶壁在服裝結構上清晰而巧妙的呈現,將哥特式建築風格的整體結構運用其中。 [5] 

哥特式建築中國影響

中國的建築從明末開始,逐漸引入一些西方的裝飾手法。而西方建築手法在中國建築中開始大量運用,開始於圓明園的建造。圓明園的不僅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還使用了很多西方建築手法,甚至專門為呈現西方文化建造歐式園林。中西方的建築手法和風格從這裏開始發生化學反應,不斷融合,尤其是巴洛克以及哥特式藝術。不僅僅給我國的建築帶來了更大的裝飾表現空間,同時也給中國本土建築的發展帶來了新的考驗。
中國最大的哥特式教堂——“石室”,十分明顯的表現出哥特式建築對中國建築的影響。它位於廣州市越秀山一德東路,是一處純花崗石建造的哥特式教堂,是國內最大的一座以高直尖頂為特色的哥特式建築,由於它由純花崗石砌築,所以被當地居民稱為“石室”,因其奠基日選在聖心瞻禮日,故又叫做“聖心大教堂”。聖心大教堂參照巴黎聖母院設計建造,工程十分浩大。正立面建造了東、西塔樓,中部為大門。東西寬35米,南北長78.69米,東西兩側使用飛券,內部為十字形尖券拱頂,兩邊用側高窗。獨特的哥特式建築的建築技術及裝飾手法,使整座教堂氣勢宏偉,富有韻味。 [10] 

哥特式建築各國建築

哥特式建築中國

瀋陽小南天主教堂
瀋陽小南天主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築。教堂上方有東西對稱的鐘樓,鐘樓的塔頂為巨大的青銅十字架。教堂內連廊拱券,青磚雕飾,壁窗花紋。 [12] 
聖彌愛爾大教堂
聖彌愛爾大教堂,位於青島市市南區浙江路15號,是青島地區最大的天主教堂和哥特式建築,也是中國唯一的祝聖教堂,建於1932~1934年,佔地面積11480平方米,建築面積1877平方米。建築平面呈十字形,教堂主體兩翼,各聳一座尖塔,塔高56米,頂端各立有一個4.5米高的巨型十字架。大廳高18米,可納千人,內部採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裝飾,穹頂繪以聖像壁畫。199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作為青島德國建築羣之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3] 

哥特式建築法國

11世紀下半葉,哥特式建築首先在法國興起。當時法國一些教堂已經出現肋架拱頂和飛扶壁的造型。
聖丹尼教堂
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決了各拱間的肋架拱頂結構問題,有大面積的彩色玻璃窗,為以後許多教堂所效法。
法國哥特式教堂平面雖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橫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門入口,東頭環殿內有環廊,許多小禮拜室成放射狀排列。教堂內部特別是中廳高聳,有大片彩色玻璃窗。其外觀上的顯著特點是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頂,西邊高大的鐘樓上有的也砌尖頂。平面十字交叉處的屋頂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牆垛上也都有玲瓏的尖頂,窗户細高,整個教堂向上的動勢很強,雕刻極其豐富。
西立面是建築的重點,典型構圖是:兩邊一對高高的鐘樓,下面由橫向券廊水平聯繫,三座大門由層層後退的尖券組成透視門,券面滿布雕像。正門上面有一個大圓宙,稱為玫瑰窗,雕刻精巧華麗。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12張)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正式名稱巴黎聖母主教座堂,是一座位於塞納河畔、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的哥特式基督教教堂建築,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它的地位、歷史價值無與倫比,是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築之一。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它不僅是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築,同時也以建築藝術上高超的水平而享譽歐洲。
亞眠主教堂
是法國哥特式建築盛期的代表作,長137米,寬46米,橫翼凸出甚少,東端環殿成放射形佈置七個小禮拜室。中廳寬 15米,拱頂高達43米,中廳的拱間平面為長方形,每間用一個交叉拱頂,與側廳拱頂對應。柱子不再是圓形,4根細柱附在一根圓柱上,形成束柱。細柱與上邊的券肋氣勢相連,增強向上的動勢。教堂內部遍佈彩色玻璃大宙,幾乎看不到牆面。教堂外部雕飾精美,富麗堂皇。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築成熟的標誌。
法國盛期的著名教堂還有蘭斯主教堂沙特爾主教堂它們與亞眠主教博韋主教堂一起,被稱為法國四大哥特式教堂。斯特拉斯堡大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戰爭發生後,法國在14世紀幾乎沒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築復甦,已經到了火焰紋時期,這種風格因宙欞形如火焰得名。建築裝飾趨於“流動”、複雜。束柱往往沒有柱頭,許多細柱從地面直達拱頂,成為肋架。拱頂上出現了裝飾肋,肋架變成星形或其他複雜形式。當時,很少建造大型教堂。這種風格多出現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法國哥特時期的世俗建築數量很大,與哥特式教堂的結構和形式很不一樣。由於連年戰爭,城市的防衞性很強。城堡多建於高地上,石牆厚實,碉堡林立,外形森嚴。但城牆限制了城市的發展,城內嘈雜擁擠,居住條件很差。多層的市民住所緊貼狹窄的街道兩旁,山牆面街。二層開始出挑以擴大空間,一層通常是作坊或店鋪。結構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圖案,頗饒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廳、同業公會等則多用磚石建造,採用哥特式教堂的許多裝飾手法。

哥特式建築英國

索爾茲伯裏主教堂 索爾茲伯裏主教堂
英國的哥特式建築出現的比法國稍晚,流行於12~16世紀。英國教堂不象法國教堂那樣矗立於擁擠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於開闊的鄉村環境中,作為複雜的修道院建築羣的一部分,比較低矮,與修道院一起沿水平方向伸展。它們不象法國教堂那樣重視結構技術,但裝飾更自由多樣。英國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長,其間不斷改建、加建,很難找到整體風格統一的。
英國的索爾茲伯裏主教堂和法國亞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廳較矮較深,兩側各有一側廳,橫翼突出較多,而且有一個較短的後橫翼,可以容納更多的教士,這是英國常見的佈局手法。教堂的正面也在西邊。東頭多以方廳結束,很少用環殿。索爾茲伯裏教堂雖然有飛扶壁,但並不顯著。
英國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處的尖塔往往很高,成為構圖中心,西面的鐘塔退居次要地位。索爾茲伯裏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約123米,是英國教堂中最高的。這座教堂外觀有英國特點,但內部仍然是法國風格,裝飾簡單。後來的教堂內部則有較強的英國風格。約克教堂的西面窗花複雜,窗欞由許多曲線組成生動的圖案。這時期的拱頂肋架豐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樹張開的樹枝一般,非常有力,還採用由許多圓柱組成的束柱。
埃克塞特大教堂 埃克塞特大教堂
格洛斯特教堂的東頭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户極大,用許多直欞貫通分割,窗頂多為較平的四圓心券。纖細的肋架伸展盤繞,極為華麗。劍橋國王禮拜堂的拱頂像許多張開的扇子,稱作扇拱。威斯敏斯特修道院亨利七世禮拜堂的拱頂作了許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飾,窮極工巧。這時的肋架已失去結構作用,成了英國工匠們表現高超技巧的對象。英國大量的鄉村小教堂,非常樸素親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種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國哥特時期的世俗建築成就很高。在哥特式建築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強的防衞性,城牆很厚,有許多塔樓和碉堡,牆內還有高高的核堡。15世紀以後,王權進一步鞏固,城堡的外牆開了窗户,並更多地考慮居住的舒適性。英國居民的半木構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橫檔作為構架,加有裝飾圖案,深色的木樑柱與白牆相間,外觀活潑。

哥特式建築德國

科隆主教堂
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
於1248年興工,由建造過亞眠主教堂的法國人設計,有法國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風格,歌壇和聖殿同亞眠教堂的相似。它的中廳內部高達46米,僅次於法國博韋主教堂。西面雙塔高152米,極為壯觀。
德國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點,它的中廳和側廳高度相同,既無高側窗,也無飛扶壁,完全靠側廳外牆瘦高的窗户採光。拱頂上面再加一層整體的陡坡屋面,內部是一個多柱大廳。馬爾堡的聖伊麗莎白教堂西邊有兩座高塔,外觀比較素雅,是這種教堂的代表。
烏爾姆主教堂
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鐘塔,它的鐘塔高達161米,控制着整個建築構圖,可謂中世紀教堂建築中的奇觀。磚造教堂在北歐很流行,德國北部也有不少磚造的哥特式教堂。
15世紀以後,德國的石作技巧達到了高峯。石雕窗欞刀法純熟,精緻華美。有時兩層圖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疊在一起,玲瓏剔透。建築內部的裝飾小品,也不乏精美的傑作。
德國哥特建築時期的世俗建築多用磚石建造。雙坡屋頂很陡,內有閣樓,甚至是多層閣樓,屋面和山牆上開着一層層窗户,牆上常挑出輕巧的木窗、陽台或壁龕,外觀很富特色。

哥特式建築意大利

發展歷史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築於12世紀由國外傳入,主要影響於北部地區。意大利沒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築的結構體系和造型原則,只是把它作為一種裝飾風格,因此這裏極難找到“純粹”的哥特式教堂。
意大利教堂並不強調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沒有高鐘塔,而是採用屏幕式的山牆構圖。屋頂較平緩,窗户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圓券並用,飛扶壁極為少見,雕刻和裝飾則有明顯的羅馬古典風格。
錫耶納主教堂
錫耶納主教堂 錫耶納主教堂
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頂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圓形。奧維亞託主教堂則仍是木屋架頂子。這兩座教堂的正面相似,總體構圖是屏幕式山牆的發展,中間高,兩邊低,有三個山尖形。外部雖然用了許多哥特式小尖塔和壁敦作為裝飾,但平牆面上的大圓窗和連續券廊,仍然是意大利教堂的固有風格。
米蘭大教堂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它是歐洲中世紀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紀80年代動工,直至19世紀初才最後完成。教堂內部由四排巨柱隔開,寬達49米。中廳高約45米,而在橫翼與中廳交叉處,更撥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個八角形採光亭。中廳高出側廳很少,側高窗很小。內部比較幽暗,建築的外部全由光彩奪目的白大理石築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 135座尖塔,都表現出向上的動勢,塔頂上的雕像彷彿正要飛昇。西邊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牆,也裝飾着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門窗已經帶有文藝復興晚期的風格。
另外在這時期,意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築成就很高,特別是在許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國裏,建造了許多有名的市政建築和府邸。市政廳一般位於城市的中心廣場,粗石牆面,嚴肅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鐘塔,建築構圖豐富,成為廣場的標誌。城市裏一般都建有許多高塔,總體輪廓線很美。
威尼斯的世俗建築有許多傑作。聖馬可廣場上的總督宮被公認為中世紀世俗建築中最美麗的作品之一。立面採用連續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紋式券廊,構圖別緻,色彩明快。威尼斯還有很多帶有哥特式柱廊的府邸,臨水而立,非常優雅。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