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野仙溥化

鎖定
野仙溥化(?—1393年),又音譯為也先不花、也速不花,蒙古族,是木華黎六世孫,孛魯的玄孫,乃蠻台之子,入怯薛,掌速古兒赤,特授朝列大夫給事中,拜監察御史、河西隴北道肅政廉訪司廉訪副使。治平三年(1353年)擔任淮西宣慰司添設的宣慰副使,率軍鎮壓張士誠所部泰州(今江蘇泰州市)。 [2]  治平四年(1354年)入為御史大夫,督工建造過街塔盧溝橋 [3]  龍鳳三年(1357年)以中書右丞之職,奉命安撫彰德路大名路廣平路東平路 [4]  龍鳳五年(1359年),以中書省平章政事身份統帥探馬赤軍去遼陽行省鎮壓韓宋續繼祖 [5]  龍鳳六年(1360年),為中書省參知政事,前去調解孛羅帖木兒察罕帖木兒的矛盾。 [6]  龍鳳八年(1362年),升為中書右丞,次年罷。 [7]  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大軍北伐,以遼陽行省左丞相職奉命守住海口,護衞大都(今北京)。八月七日,妥歡帖睦爾以也先不花為中書省左丞相,以納哈出遼陽行省左丞相。 [14]  野仙溥化後駐兵開原(今遼寧省開原市)。洪武五年(1372年),徐玉鎮守遼陽,率明軍巡邏至臭柳河,遇也先不花軍,徐玉鼓譟而進,摧其眾,也先不花潰,明軍生擒酋長麻的而還。也先不花後投降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也速不花與納哈出之子遼陽侯察罕牽涉藍玉案而死。 [1]  [10-11]  [16]  [18] 
別    名
也先不花
也速不花
所處時代
元末明初
民族族羣
蒙古族
逝世日期
1393年
最高官職
中書省左丞相
本    名
野仙溥化

野仙溥化人物生平

野仙溥化,又音譯為也先不花、也速不花,是木華黎六世孫,孛魯的玄孫,乃蠻台之子,入怯薛,掌速古兒赤,特授朝列大夫給事中,拜監察御史 [1] 
治平三年(1353年)六月十六日,蒙元親王完者禿於泰州陣亡,蒙元命前河西隴北道肅政廉訪司廉訪副使也先不花為淮西宣慰司(隸屬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添設的宣慰副使,鎮壓張士誠所部泰州 [1-2] 
治平四年(1354年)四月,妥歡帖睦爾命令造過街塔盧溝橋,命有關部門給物色人匠,以御史大夫也先不花督工。 [3] 
龍鳳三年(1357年)九月二十六日,太不花攻陷韓宋大名路並且所屬州縣。二十九日,妥歡帖睦爾命中書右丞也先不花、御史中丞成遵為使,安撫彰德路大名路廣平路東昌路東平路曹州濮州等處,獎勵元軍將帥。 [4] 
龍鳳五年(1359年)七月十七日,妥歡帖睦爾命國王囊加歹、中書省平章政事佛家奴、也先不花、知樞密院事黑驢等,統領探馬赤軍侵攻遼陽。七月二十五日,韓宋趙均用既弒殺毛貴續繼祖自遼陽入益都,殺趙均用為毛貴復仇,遂與其所部自相仇敵。 [5] 
龍鳳六年(1360年)九月一日,妥歡帖睦爾遣中書省參知政事也先不花往諭孛羅帖木兒察罕帖木兒,令其講和。當時孛羅帖木兒調兵自石嶺關直抵冀寧,圍其城三日,復退兵屯在交城察罕帖木兒調參政閻奉先率兵與其戰,不久後各於石嶺關南北鎮守。 [6] 
龍鳳八年(1362年)正月二十日,妥歡帖睦爾以太尉完者帖木兒為陝西行省左丞相。仍命察罕帖木兒屯種於陝西。申諭李思齊張良弼等各以兵自效。以也先不花為中書右丞 [7] 
龍鳳十年(1364年)正月,孛羅帖木兒暗中使人殺其叔父左丞亦只兒不花,佯裝不知情,前往弔祭而不哭。蒙元中央政府知其囂張跋扈,又以匿老的沙事,三月,蒙元罷孛羅帖木兒兵權,貶謫四川安置。孛羅帖木兒殺使者抗命,遣部將會同禿堅帖木兒提兵攻大都(今北京),揚言索右丞相搠思監、資正院使樸不花二人。 在此之前,蒙元立衞屯田,曾經命中書右丞也先不花提督此事,與禿堅帖木兒分院之地相近,因此擾及其親裏,構成嫌隙,也先不花於是誣告禿堅帖木兒詆譭朝政,而孛羅帖木兒與禿堅帖木兒相友善,且知其誣陷,遣人自白其無罪。愛猷識理達臘因為孛羅帖木兒握兵跋扈,如今還與禿堅帖木兒交通,又藏匿不軌之臣,於是與丞相搠思監商議議,請妥歡帖睦爾削其官職,分其兵交給給四川行省丞相察罕不花統領。孛羅帖木兒説這不是非妥歡帖睦爾之意,所以不聽命,舉兵助禿堅帖木兒。 [9] 
洪武元年(1368年閏七月十九日,妥歡帖睦爾罷大撫軍院,處死知大撫軍院事伯顏帖木兒等。又命擴廓帖木兒仍前河南王、太傅、中書左丞相,統領見部軍馬,由中道直抵彰德路衞輝路;太保、中書右丞相也速統率大軍,經由東道,水陸並進;少保、陝西行省左丞相禿魯統率關陝諸軍,東出潼關,攻取河洛;太尉、平章政事李思齊統率軍馬,南出七盤、金、商,進攻汴洛。四道進兵,掎角抵抗明軍,勿要分彼此。秦國公、平章、知院俺普,平章瑣住等軍,東西佈列,乘機進攻。太尉、遼陽行省左丞相也先不花,郡王、知院厚孫等軍,捍禦於海口,保衞大都(今北京)。 [8] 
三十日,妥歡帖睦爾逃到雞鳴山,也先不花報告到來,希望面見妥歡帖睦爾,被拒絕。 [13] 
八月七日,妥歡帖睦爾以遼陽行省左丞相也先不花為中書省左丞相,以納哈出遼陽行省左丞相。 [10]  [14] 
洪武三年(1370年)春,高麗王顓由海道遣使稱藩修貢,秋朝廷命斷事黃儔賚詔宣諭遼陽等處官民。此年冬,蒙元平章政事劉益等奉表歸明朝。 [11] 
洪武四年(1371年)六月二十一日,故元右丞張良佐、左丞房暠,遣參政張革、行樞密院副使焦偶、廉訪司僉事李茂、斷事崔忽都自遼東至明朝應天府(今南京)貢馬,及送賊殺劉益逆黨平章八丹、知院僧兒等至京,並納上故元所授印章宣敕金牌。 [15] 
在此之前,故元平章劉益以遼東之地歸降明朝,朝廷遣大都督府斷事官吳立前往宣詔,置遼東衞於得利嬴城,以劉益為指揮同知。過了不久,故元平章洪保保、馬彥翬共謀殺劉益,張良佐等率部下擒斬馬彥翬,洪保保逃到納哈出營壘,遼東之眾於是推舉張良佐與房暠代理遼東衞事。 [15] 
至此,張良佐派人來報告此其事,仍上其事於中書省曰:「忘身徇國,為忠自有公論;復讐討罪,為義夫豈私情!故指揮同知劉益,總持戎旅,鎮撫遼東,知天命之有歸,遂全師而欵附。寵承明詔,賜以印章,錫賚有加,感懷無極。蒙設遼東衞治,俾之仍典鎮兵方盡小心,遽罹㐫禍,賴多士之恊心,執渠魁而就戮,乃推良佐等暫權衞事,統率諸軍。顧才德之劣微,懼弗堪於負荷,況本衞地方遼遠,僻處海隅肘腋之間,皆為敵境。其元平章高家奴固守遼陽山寨,知院哈剌張屯駐瀋陽古城,開原則有丞相也先不花之兵,而金山則有太尉納哈出之眾。彼此相依,互為聲援。今洪保保逃往其營,必有搆兵之釁,乞留朝廷所遣斷事吳立鎮撫軍民,先將禽到逆黨平章八丹、知院僧兒械送京師,及前遼陽行省、山東行樞密院銀印各一,軍民大小衙門銅印八十五,並各官所授前元宣敕金牌納上。」中書省右丞相汪廣洋等把此事報告給明太祖, 明太祖以吳立、張良佐、房暠為遼東衞指揮僉事,其餘將校從本衞定擬職名具奏聞。 [15] 
七月一日,明朝設置定遼都衞,以馬雲葉旺都指揮使。領兵由登萊海道而進,款附書者相繼。 [11]  [17] 
洪武五年(1372年),徐玉鎮守遼陽,率明軍巡邏至臭柳河,遇也先不花軍,徐玉鼓譟而進,摧其眾,也先不花潰,明軍生擒酋長麻的而還。 [11]  [16] 
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朝北征,直抵金山,破其巢窟,納哈出勢殫力屈而降,遂並其部落送應天府(今南京),邊境悉寧。 [11]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也速不花與納哈出之子遼陽侯察罕牽涉藍玉案而死。 [18] 

野仙溥化親屬成員

七世祖
孔温兀曷
[12] 

六世祖
蒙元開國功臣 [1] 

有三子,長子塔思,次子霸都魯,三子忽速忽爾。 [1] 

阿禮吉失(又音譯為阿里乞失)
年二十八死,無功可記,憑子之功追封莒王,諡忠惠。 [12] 

祖父
忽速忽爾
長期擔任忽必烈怯薛,隨忽必烈鎮壓乃顏叛亂,嗣國王位後隨忽必烈參加鎮壓海都之亂,與忽必烈同年逝世,忽必烈在正月,他在六月,死後追封薊王。有三個二子:野速、野古台、撒爾台,乃馬台(即乃蠻台), [12] 

歷任宣徽院使,階榮祿大夫。嶺北行省右丞、甘肅行省平章政事,佩金虎符。陝西行省平章政事、西行台御史大夫,上都留守,佩元降虎符,虎賁親軍都指揮使,進階開府儀同叁司,知嶺北行樞密院事,封宣寧郡王,賜金印,嶺北行省左丞相,仍前國王、知行樞密院事。遷遼陽行省左丞相,以年踰六十,上疏辭職歸。念其軍士貧乏,以麥四百石、馬二百匹、羊五百頭遍給之。1348年死於家,贈攄忠宣惠綏遠輔治功臣、太師、開府儀同叁司、上柱國,追封魯王,諡忠穆。 [1] 

晃忽而不花
[1] 

參考資料
  • 1.    《元史·卷一百三十九》:乃蠻台,木華黎五世孫。曾祖曰孛魯;祖曰阿禮吉失,追封莒王,謚忠惠;父曰忽速忽爾,嗣國王,追封薊王。乃蠻台身長七尺,摯靜有威,性明果善斷,射能貫札。大德五年,奉命徵海都、朵哇,以功賜貂裘白金,授宣徽院使,階榮祿大夫。七年,拜嶺北行省右丞。舊制,募民中糧以餉邊,是歲中者三十萬石。用事者挾私為市,殺其數為十萬,民進退失措。乃蠻台請於朝,凡所輸者悉受之,以為下年之數,民感其德。至治二年,改甘肅行省平章政事,佩金虎符。甘肅歲糴糧於蘭州,多至二萬石,距寧夏各千餘裏至甘州,自甘州又千餘裏始達亦集乃路,而寧夏距亦集乃僅千里。乃蠻台下諭令挽者自寧夏徑趨亦集乃,歲省費六十萬緡。天歷二年,遷陝西行省平章政事。關中大饑,詔募民入粟予爵。四方富民應命輸粟,露積關下。初,河南饑,告糴關中,而關中民遏其糴。至是關吏乃河南人,修宿怨,拒粟使不得入。乃蠻台杖關吏而入其粟。京兆民掠人而食之,則命分健卒為隊,捕強食人者,其患乃已。時入關粟雖多,而貧民乏鈔以糴。乃蠻台取官庫未毀昏鈔,得五百萬緡,識以省印,給民行用,俟官給賑饑鈔,如數易之。先時,民或就食他所,多毀牆屋以往。乃蠻台諭之曰:「明年歲稔,爾當復還,其勿毀之。」民由是不敢毀,及明年還,皆得按堵如初。拜西行台御史大夫,賜金幣、玩服等物。奉命送太宗皇帝舊鑄皇兄之寶於其後嗣燕只哥,乃蠻台威望素嚴,至其境,禮貌益尊。至順元年,遷上都留守,佩元降虎符,虎賁親軍都指揮使,進階開府儀同三司,知嶺北行樞密院事,封宣寧郡王,賜金印。尋奉命出鎮北邊,錫予尤重。國初,諸軍置萬户、千户、百户,時金銀符未備,惟加纓於槍以為等威。至是乃蠻台為請於朝,皆得綰符。後至元三年,詔乃蠻台襲國王,授以金印。繼又以安邊睦鄰之功,賜珠絡半臂並海東名鷹、西域文豹,國制以此為極恩。六年,拜嶺北行省左丞相,仍前國王、知行樞密院事。至正二年,遷遼陽行省左丞相,以年踰六十,上疏辭職歸。念其軍士貧乏,以麥四百石、馬二百匹、羊五百頭遍給之。八年,薨於家,帝聞之震悼,命有司厚致賻儀,詔贈攄忠宣惠綏遠輔治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魯王,謚忠穆。子二:長野仙溥化,入宿衞,掌速古兒赤,特授朝列大夫、給事中,拜監察御史,繼除河西廉訪副使、淮西宣慰副使,累遷中書參知政事,由御史中丞為中書右丞;次晃忽而不花。
  • 2.    《元史·卷四十三》辛亥,親王完者禿泰州陣亡,八禿亳州陣亡,各賻鈔五百錠。命前河西廉訪副使也先不花為淮西添設宣慰副使,討泰州。
  • 3.    《元史·卷四十三》是月......發陜西軍討河南賊,給鈔令自備鞍馬軍器,合二萬五千人,馬七千五百匹,永昌、鞏昌沿邊人匠雜户亦在遣中。造過街塔於盧溝橋,命有司給物色人匠,以 御史大夫也先不花督之。復立應昌、全寧二路。
  • 4.    《元·卷四十五》:戊戌,太不花復大名路並所屬郡縣。辛丑,詔中書右丞也先不花、御史中丞成遵奉使宣撫彰德、大名、廣平、東昌、東平、曹、濮等處,獎厲將帥。
  • 5.    《元史·卷四十五》:戊申,命國王囊加歹、中書平章政事佛家奴、也先不花、知樞密院事黑驢等,統領探馬赤軍進徵遼陽。己酉,太白犯左執法。丙辰,趙君用既殺毛貴,其黨續繼祖自遼陽入益都,殺君用,遂與其所部自相仇敵。是月,霸州及介休、靈石縣蝗。
  • 6.    《元史·卷四十五》:九月乙卯朔,詔遣參知政事也先不花往諭孛羅帖木兒、察罕帖木兒,令講和。時孛羅帖木兒調兵自石嶺關直抵冀寧,圍其城三日,復退屯交城。察罕帖木兒調參政閻奉先引兵與戰,已而各於石嶺關南北守禦。
  • 7.    《元史·卷四十六》:丁卯,詔以太尉完者帖木兒為陜西行省左丞相。仍命察罕帖木兒屯種於陜西。申諭李思齊、張良弼等各以兵自效。以也先不花為中書右丞。
  • 8.    《元史·卷四十七》:丁巳,詔罷大撫軍院,誅知大撫軍院事伯顏帖木兒等。詔復命擴廓帖木兒仍前河南王、太傅、中書左丞相,統領見部軍馬,由中道直抵彰德、衞輝;太保、中書右丞相也速統率大軍,經由東道,水陸並進;少保、陜西行省左丞相禿魯統率關陜諸軍,東出潼關,攻取河洛;太尉、平章政事李思齊統率軍馬,南出七盤、金、商,克復汴洛。四道進兵,掎角剿捕,毋分彼此。秦國公、平章、知院俺普,平章瑣住等軍,東西佈列,乘機掃殄。太尉、遼陽左丞相也先不花,郡王、知院厚孫等軍,捍禦海口,藩屏畿輔。
  • 9.    《元史·卷二百七》:二十四年正月,孛羅帖木兒陰使人殺其叔父左丞亦只兒不花,佯為不知,往弔不哭。朝廷知其跋扈,又以匿老的沙事,三月辛卯,詔罷孛羅帖木兒兵權,四川安置。孛羅帖木兒殺使者拒命,遣部將會禿堅帖木兒提兵犯闕,揚言索右丞相搠思監、資正院使樸不花二人。 先是,朝廷立衞屯田,嘗命中書右丞也先不花提督,與禿堅帖木兒分院之地相近,因擾及其親裏,構成嫌隙,也先不花乃譖禿堅帖木兒詆毀朝政,孛羅帖木兒與禿堅帖木兒相友善,且知其誣,遣人白其非罪。皇太子以孛羅帖木兒握兵跋扈,今乃與禿堅帖木兒交通,又匿不軌之臣,遂與丞相搠思監議,請詔削其官,分其兵授四川省丞相察罕不花領之。孛羅帖木兒謂非帝意,故不聽命,舉兵助禿堅帖木兒。
  • 10.    奇文瑛.明洪武時期內遷蒙古人辨析[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4(02):62
  • 11.    《(嘉靖)遼東志卷八》:國朝太祖龍飛,剪除羣雄,掃清六合,大兵方下幽冀,元丞相也速以餘兵遁棲大寧,遼陽行省丞相也先不花駐兵開原,洪保保據遼陽,王哈剌不花團結民兵於複州,劉益亦以兵屯得利嬴城,高家奴聚平頂山,各置部眾,多至萬餘人,少不下數千,互相雄長,無所統屬。於是也先不花與高家奴、納哈出、劉益等合兵趨遼陽,洪保保拒而不納,諸軍攻破之,虜掠男女畜產城為一空,也先不花等遂軌洪保保以歸,既而釋之。洪武三年春,高麗王顓由海道遣使稱藩修貢,秋朝廷命斷事黃儔賚詔宣諭遼陽等處官民。是年冬,元平章劉益等奉表來歸,洪武辛亥大都督府斷事吳立承詔賚幣至遼東賞賚新附官民,以劉益為遼東衞指揮同知。初,洪保保既得釋複收所部兵,駐得利嬴城,至是以爵賞不逮,怨益賣己,遂謀殺益而奔開原,益軍驚亂,其部下前元侍郎房暠、右丞張良佐誅討洪保保不獲,悉捕其黨馬彥輝等斬之,眾遂定。時吳立在金州,於是暠與良佐率眾迎立總攝衞事,事聞,以吳立、房暠、張良佐為指揮,既而命馬雲、葉旺為龍虎將軍、定遼都衞指揮使,領兵由登萊海道而進,款附書者相繼,檄招高家奴不從,進軍平頂山攻破高家奴於老鴉山寨走之,未幾來降。壬子,複設遼陽府州縣,以千户徐便統署府事,安集人民,柔來綏附,眾鹹得所,已而罷州縣,籍所集民為兵,也速、也先不花眾各潰散,時納哈出竄伏金山,窺伺邊釁,嘗寇蓋州城,都指揮葉旺設伏於青石山大敗其眾,納哈出夜遁,僅以身免。丁卯,大軍徵之,直抵金山,破其巢窟,納哈出勢殫力屈而降,遂並其部落送京師,邊境悉寧。
  • 12.    羅鷺.揭傒斯《忽速忽爾神道碑》考釋[J].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2021(2):215-220
  • 13.    劉佶《北巡私記》:三十曰,雨。車駕次雞鳴山。遼陽行省左丞相也先不花奏至,請入覲,詔止之。
  • 14.    劉佶《北巡私記》:初七日,左丞相失烈門卒,以遼陽行省左丞相也速不花為中書左丞相,以納哈出為遼陽行省左丞相。納公為行省平章政事,知兵善戰,遼東賊皆為所殄。皇后欲尋仇於高麗,語皇太子,曷使納哈出問高麗之罪,皇太子不可。
  • 15.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六 洪武四年 六月 二十一日》:○壬寅,故元右丞張良佐、左丞房暠,遣參政張革行樞密院副使焦偶、廉訪司僉事李茂、斷事崔忽都自遼東來貢馬,及送賊殺劉益逆黨平章八丹、知院僧兒等至京,並上故元所授印章宣敕金牌。 先是,故元平章劉益以遼東之地來降,朝廷遣斷事官吳立往宣詔,置遼東衞於得利嬴城,以益為指揮同知。未幾,故元平章洪保保、馬彥翬共謀殺益,良佐等率部下禽彥翬殺之,保保走納哈出營,遼東之眾因推良佐與暠權衞事。至是,良佐遂以其事來聞,仍上其事於中書省曰:「忘身徇國,為忠自有公論;復讐討罪,為義夫豈私情!故指揮同知劉益,總持戎旅,鎮撫遼東,知天命之有歸,遂全師而欵附。寵承明詔,賜以印章,錫賚有加,感懷無極。蒙設遼東衞治,俾之仍典鎮兵方盡小心,遽罹㐫禍,賴多士之恊心,執渠魁而就戮,乃推良佐等暫權衞事,統率諸軍。顧才德之劣微,懼弗堪於負荷,況本衞地方遼遠,僻處海隅肘腋之間,皆為敵境。其元平章高家奴固守遼陽山寨,知院哈剌張屯駐瀋陽古城,開元則有丞相也先不花之兵,而金山則有太尉納哈出之眾。彼此相依,互為聲援。今洪保保逃往其營,必有搆兵之釁,乞留朝廷所遣斷事吳立鎮撫軍民,先將禽到逆黨平章八丹、知院僧兒械送京師,及前遼陽行省、山東行樞密院銀印各一,軍民大小衙門銅印八十五,並各官所授前元宣敕金牌納上。」右丞相汪廣洋等以聞, 上以吳立、張良佐、房暠為遼東衞指揮僉事,其餘將校從本衞定擬職名具奏聞,銓注軍人俾隸籍,賜張、革等文綺衣各一襲。
  • 16.    《遼東志卷五》:徐玉,德州德平人,元永豐院判守禦泗州,丙午年歸附,以驍勇著聞,太祖置玉於驍衞,常親隨徵討。洪武三年,徵進迤興原等處,由金吾千户歷升永寧懷遠定遼左衞指揮僉事。五年,守禦遼陽,率官軍邏臭柳河,遇也先不花軍,玉鼓譟而進,摧其眾,生擒酋長麻的而還。
  • 17.    《太祖高皇帝實錄 卷六十七 洪武四年 七月 一日》:置定遼都衞指揮使司,以馬雲、葉旺為都指揮使。
  • 18.    錢謙益.國初羣雄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82:280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