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鄭文焯

鎖定
鄭文焯(zhuō)(1856年—1918年),字俊臣,號小坡,又號叔問,晚號鶴、鶴公、鶴翁、鶴道人,別署冷紅詞客,嘗夢遊石芝崦,見素鶴翔於雲間,因自號石芝崦主及大鶴山人,奉天鐵嶺(今屬遼寧)人,隸正黃旗漢軍籍,而託為鄭玄後裔,自稱高密鄭氏。晚清官員、詞人。
光緒元年(1875年)中舉,曾任內閣中書,後旅居蘇州。民國7年(1918年),鄭文焯於吳門(蘇州)去世,享年六十二歲。
鄭文焯工詩詞,通音律,擅書畫,懂醫道,而以詞人著稱於世,人稱晚清四大詞人之一。著有《大鶴山人詩集》及詞集《瘦碧詞》《冷紅詞》《比竹餘音》《苕雅餘集》和詞論《詞源斟律》等。其大部分著作曾合刊為《大鶴山人全書》。 [10] 
(概述圖參考資料 [7] 
全    名
鄭文焯
俊臣
小坡、叔問、鶴、鶴公、鶴翁、鶴道人、石芝崦主、大鶴山人
所處時代
清末民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1856年
逝世日期
1918年
主要作品
《大鶴山人詩集》《瘦碧詞》《冷紅詞》《比竹餘音》《笤雅餘集》《詞源斟律》等

鄭文焯人物生平

鄭文焯畫像 鄭文焯畫像 [1]
鄭文焯生於清咸豐六年(1856年),十三歲能畫指畫,吳昌碩曾在他的指畫《寒山子》上題贊:“一指蘸墨心玄玄,且園而後大鶴仙。我畫偶然拾得耳,對此一尺飄饞涎。鶴與梅花一屋住,有時與鶴梅邊遇。梅邊遇,興益賒。毫毛茂,翻龍蛇。”
文焯青少年時期曾隨其父宦遊山西和陝西一帶,享受過富貴公子的生活。大約在其20歲前後經歷了由富貴到貧窮的急劇轉變。
光緒元年(1875年),中舉,曾任內閣中書。因七次會試不中,遂絕意進取,自鐫私印“江南退士”,棄官南遊。因喜愛吳中湖山風月勝景,旅居蘇州,為江蘇巡撫幕僚40餘年。喜與文士交往,與朱祖謀唱酬無間。喜鶴,人見之,常一琴一書,一鶴舞於其間。
辛亥革命後,以清遺老自居,又自比陶淵明。居住上海,專精醫學,行醫於漢口路福利公棧,兼賣書畫以自給。清史館聘為纂修,北京大學聘為金石學主任教授兼校醫職務,月俸金八百;皆婉辭不就。曾在除夕畫一老梅枝上數萼,忽生橫枝,懸大紅爆竹,是未經入畫之景,題為“春色春聲”。某軍長見而喜愛,願以巨資購買,請題雙款,鄭文焯婉言謝絕。
民國七年(1918年),鄭文焯死於吳門(蘇州),享年六十二歲。同年春,卜葬於光福鄧尉。逝世後五個月,朱祖謀梁啓超、葉玉虎等八人上書內務總長錢能訓,致函江蘇省長轉吳縣知縣,請他們保護鄭文焯墓。 [2] 

鄭文焯主要影響

鄭文焯詞學

鄭文焯的文學作品以詞為特長,在晚清詞壇獨樹一幟。以白石、叔夏為法,倡導清空澹雅的美學趣味。即詞意宜清空;語必妥溜,取字雅潔;使事用典融化無跡;骨氣清空。俞樾曾對其詞給予頗高評價。
樂理論
鄭文焯以精通樂律著稱。他特別重視詞的音樂性。不僅從理論上窮究詞與音樂之關係,而且在創作中實際演習之。他反對以後世所編韻書約制古人,認為詞之律在聲不在韻,依永和聲,協諧美聽,韻自天成。在晚清舉世只知陰陽平仄的時代,實為具有卓識。鄭文焯晚年始講四聲,提出“上去字須參差葉律”的觀點。 [15] 

鄭文焯醫學

鄭文焯曾拜名醫張山雷為師,治病對象多為名士通人。康有為目為神醫,為之登報宣揚。民國以後曾在蘇州正式掛牌行醫,案書多是經方,方簡而量重,“嘗以奇方起危急症,著《醫詁內外篇》。”還著有《大鶴山房全集》,內有《醫故》兩卷, [11]  收入經方中精要近古者,辨其本末;又取經籍傳注所記雜家言,疏通證明。然它持論懷疑《靈樞》、貶低張機的方,未為至當,但能追溯方術源流辨別古籍真偽,還是醫林僅見之作。鄭文焯作為近代詞學大家,醫術只是鄭文焯的餘技。然而《醫故》一書,雖然篇幅不大,但見地殊屬不凡。鄭文焯的考據功夫,可與黃元同(黃以周)、馮夢香(馮一梅)相比。 [2] 

鄭文焯書法

鄭文焯書法初學《聖教序》,後轉入宋四家,尤喜蘇軾,筆法腴潤流暢。特別是有些信札之類的小品,喜用圓筆,取篆意,寫得相當隨意灑脱,勝過有些苦心構造的中堂大作。《中國書法鑑賞大辭典》刊有他的《致養矯先生信札》,信只有7行71字,但在書寫上得心應手、翰逸神飛。它以魏、漢碑入帖,樸華交融,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觀者固然可以通過其用筆、結體等具體的行跡,觀察到碑的凝重遒勁與帖的流暢自然的結合無間,但更為重要的是,鄭文焯在這裏表現了碑與帖在精神氣質上的渾然交融,即質與文、厚重深沉與超然飛動的統一。並且,他基於在書法藝術上全面而深厚的素養,基於內在的文化精藴和超凡的才情,使這種交融如此自然、和諧,沒有一點兒生硬感和刻意為之的痕跡。 [13] 

鄭文焯篆刻學

鄭文焯篆刻藝術 鄭文焯篆刻藝術
鄭文焯嗜好金石,不僅擅長考證碑碣刻石,亦通曉印學。鄭文焯在孩童之時就對篆刻情有獨鍾,後又與吳昌碩、王大炘錢瘦鐵等江南篆刻名家交往密切,眼界不斷開闊,進而形成了超越一般文人的篆刻鑑賞能力。
鄭文焯的篆刻鑑賞具有多樣性的特點。鄭文焯與江南地區的篆刻名家交往密切,其自用之印多出於名家之手,具備極高的藝術水平。後人對鄭文焯自用印多有收集整理,最具代表性的為吳昌碩再傳弟子劉伯年所集《吳昌碩為鄭文焯制私印譜》和今人鄭伯象所輯《大鶴山人自用印集》兩部印集。從二人收集情況看,鄭文焯自用印章風格多樣,如“叔問”和“曲公之璽”兩枚印章,為王冰鐵所刊,印風古樸,表現出濃郁的古璽印風格,又如“龍”“鶴”等肖形印,皆從漢印風格脱出。另有秦漢鑿刻官印風格的“大鶴尊者”,漢私印風格的“鄭文焯”,漢玉印風格的“瘦碧盦”,懸針篆風格的“鄭言疏”,宋元楷書押印風格的“大鶴”,元朱文風格的“鄭叔問考藏漢魏六朝碑銘造像文字記”,浙派印風格的“西陀居士”等等。鄭文焯用印,並不僅限於傳統的印風,如“高密”一印,即從印泥脱出,另外還有取法漢陶器銘文的“巨鄭”“鶴記”兩印,漢磚文風格的“叔問所藏石文”“石芝西堪讀碑題記”等等。鄭文焯用印的不拘一格,不僅體現了他對六朝古物的熱愛,還有他在篆刻審美上的超前認知。
鄭文焯豐富的經歷,促使其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篆刻審美觀念。吳昌碩曾為其治印數十方,鄭文焯將部分鈐於紙上並作跋語,對印章風格的概括簡練而準確,如評“江南退士”印風為渾備,“鄭文焯”為疏逸,“小坡”為渾成,“文悼私印”為幽靜,“石芝西堪讀碑記”為古茂等。觀其評語,精準而凝練,於兩三字拈出印章特點,可見鄭文焯既有成熟的審美觀,又具備極強的鑑賞能力。
於書畫用印,鄭文焯又主張不在古書畫上押印。鄭文焯見諸多收藏家得到古代書畫名跡時,常出於私好鈐上名章私印,不僅破壞了書畫的原有之美,且這種影響不可逆,故鄭文焯對古書畫加蓋收藏印的行為嗤之以鼻,並矛嚴厲批評。文人收藏字畫大都鈐印以示己物,鄭文焯認為這樣的行為,無疑是對古畫的破壞。從書畫收藏的角度看,鄭文焯的觀點具有超前的意識,十分符合現代的收藏觀念。 [18] 

鄭文焯文獻學

鄭文焯書畫作品
鄭文焯書畫作品(40張)
鄭文焯於文獻學也很精通,在文獻的校刊、整理、出版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鄭文焯作為晚清四大詞家之一,於詞集的批點、校勘、整理很有心得。他曾經校勘過的詞集主要有:《花間集》《清真集》《夢窗詞》《樂章集》《東坡樂府》《白石道人歌曲》《唐五代詞選》《絕妙好詞》《詞源》等。
他曾與王闓運相與校勘《墨經》,及晤王鵬運,改由校書而校詞。他的校語,或正訛脱錯牾,或論分片斷句,或定詞題,或考版本,顯然是校字、校律並重。
在詞書整理方面,鄭文焯亦曾從事詞集版本及詞人軼事的考定。如《清真詞校後錄要》前半部分就是考版本源流,證明《片玉集》之名晚出。後半部分則考詞人事蹟,如《少年遊》狎李師師事,《風流子》狎主簿妻事等等。《校樂章集宋本》亦考柳永籍貫,並辨明柳永無後之説非是。此外又曾為《白石詞》編年,並考其事蹟。
鄭文焯受王鵬運等人影響,亦有編定選本之舉。他計劃編選《石芝西堪宋二十家詞選》,擬選小令五家(晏殊珠玉詞》、歐陽修六一詞》、張先安陸集》、晏幾道《小山樂府》、秦觀淮海詞》),及慢曲七家(柳永樂章集》、周邦彥清真集》、蘇軾東坡樂府》、辛棄疾稼軒長短句》、吳文英夢窗詞》、姜夔白石道人歌曲》、賀鑄《東山寓聲樂府》),惜均未完稿。
鄭文焯亦嘗深研音韻,曾請王闓運校訂韻部。他又力詆戈載詞林正韻》論韻之失,對戈氏頗多不滿之詞。他論聲律又特別重入聲字例。
鄭文焯校勘詞集態度嚴謹,具有十分鮮明的特色,南開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教授孫克強總結鄭文焯詞集校勘的幾大原則。認為一是將校詞與校勘經史區別開來,注重運用詞的聲調韻律進行校勘。二是將實證與領悟貫通相結合,不妄斷妄校。三是推崇舊本,不薄古信今。鄭文焯十分推崇宋元舊本,相信舊本更加接近古籍原貌。因此鄭文焯的詞集校勘與其同時代的詞家比較獨具特色。如鄭文焯在校勘詞集時不僅注重對字詞、詞題、字聲、詞韻訛誤等的校勘,同時考察詞集正名,考訂詞集的版本源流。在校勘詞集時校論結合,不僅有校勘記,而且還有評論性的話語,這種校詞時既評詞又論詞的很少見。鄭氏評語涉及詞人生平、創作風格、藝術特徵,不僅有助於認識研究對象,也是體現鄭文焯詞學思想的重要資料。再有就是鄭文焯注意批點詞的點聲律特色,依律校詞,充實並發展了詞集校勘中的律校法。 [6] 

鄭文焯藏書

其家先世有藏書頗多,同治年間被水淹沒不少。以後繼續從事金石、書畫、古籍的購藏,名人手跋、點校本,遇見即購。藏書處有“大鶴山房”“半雨樓”等,藏書印有“叔文校定”“石芝西堪”“鶴公過眼”“江南退士”“大鶴天隱者”“樵風家世”等。晚年,所藏書大部分出售給人,自稱:物無久聚,終必散出,與其給兒孫出售,不如及身料理,尚能得相當代價。

鄭文焯歷史評價

譚獻:(《瘦碧詞》)持論甚高,摛藻綺密,由夢窗以跂清真。(《復堂詞話》) [17] 
易順鼎:其人與詞,則雅近清真、白石。(《瘦碧詞序》) [17] 
陳鋭:鄭叔問詞,剝膚存液,如經冬老樹,時一着花,其人品亦與白石為近。(《褒碧齋詞話》) [17] 
陳啓泰説他的詞“直逼清真(指宋代周邦彥),時流無與抗爭”。
冒廣生:所著瘦碧、冷紅諸詞,規撫石帚,即制一題,下一字,亦不率意。(《小三吾亭詞話》) [17] 
蔡嵩雲評鄭文焯詞:吐屬騷雅,深入白石之室。(《柯亭詞論》) [17] 
嚴迪昌:(鄭文焯詞)摛藻綺密,近吳文英風格而刻意處益覺深澀,部分作品追慕姜夔情韻,句妍意遠,較多疏逸味。(《清詞史》) [17] 
卓清芬則認為:鄭文焯詞雖有部分作品“摛藻綺密”“清麗婉約,情文相生”,然其主要風格卻如白石之蕭疏冷峭。(《清末四大家詞學及詞作研究》) [17] 
康有為稱其書法:鄭大鶴先生……遒逸深古,妙美沖和,奄有北碑之長,取其高深而去其獷野,蓋自《張猛龍碑陰》入,而兼取《李仲旋使君》《賈思伯》《龍藏寺》以及《瘞鶴》。 [5] 
俞樾稱他的詞:豪宕之中兼以細膩,合大江東去、曉風殘月為一手,非我輩粗人所能及也。 [14] 
于右任:剩稿裝成意態真,名家無處不傳神。回思廿載阿招寓,枉費詞宗作介人。(《題金鐵芝集大鶴山人遺墨》) [9] 
馬宗霍:大鶴山人書結體純取南碑,而波磔駿發復兼有北碑之妙,翩翩奕奕,氣味直到六朝。簡札詩稿,脱手彈丸,對之殊有俊風。餘嘗藏山人金石拓片題跋墨跡,筆法細如遊絲,清麗芊暱,尤為絕品。(《霎嶽樓筆談》) [13] 
沙孟海評價其書法:①鄭太夷早年學顏蘇,晚年始習六朝,其筆力極堅挺,有一種清剛之氣。②最奇者,其作品既有精悍之色,又有松秀之趣,恰如其詩,於衝夷之中帶有激宕之氣。 [8] 

鄭文焯軼事典故

鄭文焯,奉天鐵嶺(今屬遼寧)人,經常自稱山東人。如詞集《瘦碧詞》自署“高密鄭文焯”,詞集《比竹餘音》自署“北海鄭文焯”。

鄭文焯人際關係

鄭文焯託為鄭玄後裔,父鄭瑛棨,號蘭坡,廕生,擅丹青,喜收藏。自筆帖式累官河南、陝西巡撫。同治二年(1863年)因回民起義被革職。後起為科布多參贊大臣,官終山西按察使。 [16] 

鄭文焯主要作品

編著有《國朝著述未刊書目》。 [3]  詞集有《瘦碧詞》《冷紅詞》《比竹餘音》《苕雅餘集》等。其後刪存諸詞集為《樵風樂府》九卷。仁和(杭州)吳昌綬並收集其生平著述,如《説文引經考故書》《揚雄説故》《高麗好太王碑》《釋文纂考》《醫故》《詞源斟律》《冷紅詞》《樵風樂府》《比竹餘音》《苕雅餘集》《絕妙好詞校釋》《瘦碧詞》,合刊為《大鶴山房全集》。其中醫書有《醫故》一書。 [2]  另著有《千金方輯古經方疏證》八卷、《婦人嬰兒方義》若干卷,未見傳世。 [12] 

鄭文焯後世紀念

鄭文焯故居位於江蘇省蘇州市滄浪區馬醫科27號和29號。因為餘覺沈壽夫婦曾將此買下,此園現名為“繡園”。 [4] 
參考資料
  • 1.    鄭文焯像取自《清代學者像傳》第二集,葉公綽輯,楊鵬秋摹繪。
  • 2.    陳夢賚編著.中國曆代名醫傳.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87.01:第473-474頁
  • 3.    黃永年;賈二強撰集.清代版本圖錄 5.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05:第65頁
  • 4.    韋力︱覓詞記③:清遺民鄭文焯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1-08-18]
  • 5.    戴小京主編;沈培方副主編.書法研究 總第82輯 1998年 第2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03:第58頁
  • 6.    於廣傑, 蘇濤. 鄭文焯及其文獻學貢獻略説[J]. 蘭台世界, 2012, (24):49-50.
  • 7.    柳和城著.百年書人書樓隨筆: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08:第25頁
  • 8.    馬輝,於立文編著.中國書法家大辭典 第4卷: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11.10:第1820頁
  • 9.    鍾明善著.長安學叢書 于右任卷:三秦出版社,2011.12:第285頁
  • 10.    劉勇,李怡總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編年史 1895-1949 第3卷 1915-1919:文化藝術出版社,2015.08:第147頁
  • 11.    紮根存悌,張勇,楊立春主編.中醫往事: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01:第178頁
  • 12.    李雲.中醫人名大辭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01:第749頁
  • 13.    章用秀著.民國書法鑑藏錄續編:上海遠東出版社,2017.09:第18-19頁
  • 14.    王家葵著.近代書林品藻錄: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04:第480-481頁
  • 15.    劉紅麟. 鄭文焯的樂理論[J]. 民族文學研究, 2007(4).46-50.
  • 16.    李峯.蘇州通史 人物卷 中 明清時期:蘇州大學出版社,2019.06:第387頁
  • 17.    喻宇明. 鄭文焯詞及詞學研究綜述[J]. 中國韻文學刊, 2013(4):45-51.
  • 18.    張慶魯;董家鴻. 鄭文焯金石書法研究[D]. 曲阜師範大學, 2022.第28-30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