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遼朝年號

鎖定
遼始建國於907年,初名契丹,未建年號。916年始建年號神冊。947年1月(遼太宗會同九年、後晉出帝開運三年)攻佔開封滅後晉,耶律德光在開封登基改汗稱帝,並改國號為大遼,983年(聖宗統和元年)複稱契丹,1066年(道宗鹹雍二年)恢復國號為大遼。1125年為金所滅,凡九帝二百一十九年。
中文名
遼朝年號
別    名
契丹年號
分    類
年號
國號(大遼)
947年—983年、1066年—1125年
國號(契丹)
907年—947年、983年—1066年
東遼(東丹)
926年——952年(或982年)
東    遼
1213年——1269年
後    遼
1216年——1219年
北    遼
1122年——1123年
西    遼
1124年——1218年
後西遼
1224年——1309年
代表人物1
耶律阿保機、耶律洪基、耶律延禧
代表人物2
耶律淳、耶律大石、耶律直魯古
代表人物3
耶律留哥、耶律廝不
代表年號
統和、重熙、保大
年號相關
重熙增幣

遼朝年號遼朝年號表

本文列舉遼朝(907年——1125年)、東丹(東遼/東契丹)(926年——952年/982年)、北遼(1122年——1123年)、西遼(1124年——1218年)、東遼(1213年——1269年)、後遼(1216年——1219年)的年號。

遼朝年號大遼契丹

遼朝(907年——1125年)建國之初未使用年號,在916才建元神冊。947年1月(遼太宗會同九年、後晉出帝開運三年)攻佔開封滅後晉後改國號為大遼,983年(聖宗統和元年)複稱契丹,1066年(道宗鹹雍二年)恢復國號為大遼。1125年為金所滅,凡九帝二百一十九年。
契丹:907年——947年;983年——1066年
大遼:947年——983年;1066年——1125年
遼朝共有22個年號 [1-2] 
皇帝
年號
時長
干支(改元)
公元起止
——
10年
丁卯
907——916
7年
丙子(十二)
916——922
5年
壬午(二月)
922——926
1—2
丙戌(二月)
926——927
天顯
2—13
丁亥(十一)
927——938
10年
戊戌(十一)
938——947
大同
1年
丁未(二月)
947
世宗耶律阮
5年
丁未(九月)
947——951
穆宗耶律璟
19年
辛亥(九月)
951——969
景宗耶律賢
11年
己巳(二月)
969——979
1—4
己卯(十一)
979——982
乾亨
4—5
壬午(九月)
982——983
30年
癸未(六月)
983——1012
10年
壬子(十一)
1012——1021
11年
辛酉(十一)
1021——1031
2年
辛未(六月)
1031——1032
24年
壬申(十一)
1032——1055
10年
乙未(八月)
1055——1064
10年
乙巳
1065——1074
10年
乙卯
1075——1084
10年
乙丑
1085——1094
7年
乙亥
1095——1101
天祚帝耶律延禧
10年
辛巳(二月)
1101——1110
10年
辛卯
1111——1120
5年
辛丑
1121——1125

遼朝年號東遼東丹

東丹國,或稱東遼、東契丹。926年契丹滅渤海國,遼太祖在其地置東丹國為屬國,封耶律倍為”人皇王“主之。年號甘露(926年——936年),凡十一年。遼穆宗耶律璟應歷二年(952年)十二月,耶律安端死,其地直屬遼廷。乾亨四年(982年),廢除東丹國號,東丹國滅亡。

遼朝年號北遼

保大二年(1122年),金軍攻克遼中京,天祚帝被金兵追擊逃入夾山(今內蒙古薩拉齊西北大青山)。三月,耶律大石與燕京留守李處温等擁立耶律淳為帝,遙降天祚帝為湘陰王,這一政權史稱北遼。次年十一月,在位僅20日的耶律術烈身死亂軍之中,國亡。凡十九月。
君主
年號
起止
時長
干支
宣宗耶律淳
1122三月—六月
4月
壬寅
(蕭普賢女)
1122六月—十二月
7月
壬寅
神歷
1123五月—十月
6月
癸卯
——
1123十月—十一月
1月
癸卯

遼朝年號西遼

西遼(1124年——1218年)又稱哈剌契丹或黑契丹,遼宗室耶律大石所建。1211年(天禧三十四年)政權為乃蠻部屈出律所奪,依舊使用西遼國號,但不使用年號(一説沿用天禧年號)。1218年為蒙古所滅,凡四帝八十八年 [2] 
君主
年號
時長
干支
公元起止
德宗耶律大石
10年
甲辰
1124——1133
10年
甲寅
1134——1143
感天后蕭塔不煙
7年
甲子
1144——1150
13年
辛未
1151——1163
14年
甲申
1164——1177
34年
戊戌
1178——1211
屈出律
——
8年
辛未
1211——1218

遼朝年號東遼

1212年(金衞紹王崇慶元年),契丹皇族耶律留哥反金自立,1213年三月稱遼王,建元元統,史稱東遼。後向蒙古稱臣。1269年忽必烈撤藩,國亡。凡五十七年。
君主
年號
時長
干支
在位
耶律留哥
元統
4年
干支
1213——1216
姚里氏
(遼王)
7年
庚辰
1220——1226
(遼王)
13年
丙戌
1226——1238
(遼王)
22年
戊戌
1238——1259
(遼王)
11年
己未
1259——1269

遼朝年號後遼

1216年遼朝皇族後裔耶律廝不所建,史家稱這一政權為後遼。1219年國亡 [3] 
君主
年號
時長
干支
在位
耶律廝不
天威
1年
丙子
1216
天祐
1年
丙子
1216
耶律金山
天德
2年
丙子
1216——1217
耶律統古與
天授
2年
丁丑
1217——1218
耶律喊舍
沿用天授
2年
戊寅
1218——1219

遼朝年號後西遼

西遼政權崩潰後,契丹貴族八剌黑·哈只卜(一譯勃勞格·郝賈布·本·廓爾杜茲或步拉克·哈集布,或巴拉克·哈吉布),率一部分西遼臣民逃亡到伊朗起爾曼(今伊朗克爾曼省)地區建立了完全伊斯蘭化的“庫圖魯厄汗”政權,即稱“起兒漫王朝”。中國史家稱為後西遼。起兒漫王朝歷經八帝二後,存在85年,最後被蒙古人的伊兒汗滅亡。其間仍堅持契丹鑄幣慣例,八帝二後都曾登基改元並鑄新錢,但均未見建有漢文年號,錢幣都為阿拉伯文王號打製幣。

遼朝年號遼朝紀年表

本條目僅編錄遼太祖建國至天祚帝亡國期間,遼國與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權的紀年對照。西遼紀年對照可參見詞條:宋朝年號

遼朝年號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872—926),契丹迭剌部霞瀨益石烈耶律彌里人。唐昭宗天覆元年(901年),痕德堇可汗即位,任阿保機為本部夷離堇。天祐三年(906年)十二月,痕德堇卒。天祐四年正月,阿保機即可汗位。同年四月,朱全忠廢唐哀帝李柷,自立為帝,國號梁。阿保機多年征伐,逐漸降服契丹各部。梁末帝貞明二年(916年),阿保機稱帝,國號契丹,建元神冊。天贊五年(926年)正月,滅渤海國。二月,改元天顯。天顯元年(926年)七月,阿保機班師途中病死,年五十五,廟號太祖 [4] 
公元
干支
遼(契丹)
後梁/後唐
前蜀
南漢
907
丁卯
遼太祖元年
後梁太祖開平元年
吳(唐天祐四年)
天覆七年
-
908
戊辰
遼太祖二年
後梁太祖開平二年
吳(唐天祐五年
武成元年
-
909
己巳
遼太祖三年
後梁太祖開平三年
吳(唐天祐六年)
武成二年
-
910
庚午
遼太祖四年
後梁太祖開平四年
吳(唐天祐七年)
武成三年
-
911
辛未
遼太祖五年
後梁太祖開平五年
後梁太祖乾化元年
吳(唐天祐八年)
永平元年
-
912
壬申
遼太祖六年
後梁太祖乾化二年
吳(唐天祐九年)
永平二年
-
913
癸酉
遼太祖七年
後梁末帝乾化三年
吳(唐天祐十年)
永平三年
-
914
甲戌
遼太祖八年
後梁末帝乾化四年
吳(唐天祐十一年)
永平四年
-
915
乙亥
遼太祖九年
後梁末帝乾化五年
後梁末帝貞明元年
吳(唐天祐十二年)
永平五年
-
916
丙子
遼太祖神冊元年
後梁末帝貞明二年
吳(唐天祐十三年)
通正元年
-
917
丁丑
遼太祖神冊二年
後梁末帝貞明三年
吳(唐天祐十四年)
天漢元年
乾亨元年
918
戊寅
遼太祖神冊三年
後梁末帝貞明四年
吳(唐天祐十五年)
光天元年
乾亨二年
919
己卯
遼太祖神冊四年
後梁末帝貞明五年
吳武義元年
乾德元年
乾亨三年
920
庚辰
遼太祖神冊五年
後梁末帝貞明六年
吳武義二年
乾德二年
乾亨四年
921
辛巳
遼太祖神冊六年
後梁末帝貞明七年
後梁末帝龍德元年
順義元年
乾德三年
乾亨五年
922
壬午
遼太祖神冊七年
遼太祖天贊元年
後梁末帝龍德二年
吳順義二年
乾德四年
乾亨六年
923
癸未
遼太祖天贊二年
後梁末帝龍德三年
後唐莊宗同光元年
吳順義三年
乾德五年
乾亨七年
924
甲申
遼太祖天贊三年
後唐莊宗同光二年
吳順義四年
乾德六年
乾亨八年
925
乙酉
遼太祖天贊四年
後唐同莊宗光三年
吳順義五年
鹹康元年
白龍元年
926
丙戌
遼太祖天贊五年
遼太祖天顯元年
後唐莊宗同光四年
後唐明宗天成元年
吳順義六年
-
白龍二年

遼朝年號遼太宗耶律德光

遼太宗耶律德光(902—947),太祖次子,遼朝第二位皇帝。天顯元年七月,太祖崩逝。天顯二年(927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即皇帝位,未改元。天顯十一年(936年),協助石敬瑭滅後唐,得燕雲十六州。天顯十三年十一月,改元會同。會同七年(944年),以石重貴不肯稱臣為由出兵後晉。會同九年十二月攻佔開封,石重貴降,後晉亡。會同十年正月,耶律德光在開封受百官朝賀。二月,改國號為大遼,以會同十年為大同元年。大同元年(947年)四月,病逝北歸途中,年四十六,廟號太宗 [5] 
公元
干支
後唐/後晉
吳/南唐
後蜀
南漢
閩國
927
丁亥
遼太宗天顯二年
後唐明宗天成二年
吳乾貞元年
-
白龍三年
奉後唐正朔
928
戊子
遼太宗天顯三年
後唐明宗天成三年
吳乾貞二年
-
白龍四年
奉後唐正朔
929
己丑
遼太宗天顯四年
後唐明宗天成四年
吳乾貞三年
-
大有二年
奉後唐正朔
930
庚寅
遼太宗天顯五年
後唐明宗天成五年
後唐明宗長興元年
吳大和二年
-
大有三年
奉後唐正朔
931
辛卯
遼太宗天顯六年
後唐明宗長興二年
吳大和三年
-
大有四年
奉後唐正朔
932
壬辰
遼太宗天顯七年
後唐明宗長興三年
吳大和四年
-
大有五年
奉後唐正朔
933
癸巳
遼太宗天顯八年
後唐明宗長興四年
吳大和五年
-
大有六年
龍啓元年
934
甲午
遼太宗天顯九年
後唐閔帝應順元年
後唐末帝清泰元年
吳大和六年
明德元年
大有七年
龍啓二年
935
乙未
遼太宗天顯十年
後唐末帝清泰二年
吳大和七年
明德二年
大有八年
永和元年
936
丙申
遼太宗天顯十一年
後唐末帝清泰三年
後晉高祖天福元年
吳天祚二年
明德三年
大有九年
永和二年
通文元年
937
丁酉
遼太宗天顯十二年
後晉高祖天福二年
吳天祚三年
南唐昇元元年
明德四年
大有十年
通文二年
938
戊戌
遼太宗天顯十三年
遼太宗會同元年
後晉高祖天福三年
南唐昇元二年
廣政元年
大有十一年
通文三年
939
己亥
遼太宗會同二年
後晉高祖天福四年
南唐昇元三年
廣政二年
大有十二年
通文四年
永隆元年
940
庚子
遼太宗會同三年
後晉高祖天福五年
南唐昇元四年
廣政三年
大有十三年
永隆二年
941
辛丑
遼太宗會同四年
後晉高祖天福六年
南唐昇元五年
廣政四年
大有十四年
永隆三年
942
壬寅
遼太宗會同五年
後晉高祖天福七年
南唐昇元六年
廣政五年
光天元年
永隆四年
943
癸卯
遼太宗會同六年
後晉出帝天福八年
南唐昇元七年
南唐保大元年
廣政六年
應乾元年
乾和元年
永隆五年
天德元年
944
甲辰
遼太宗會同七年
後晉出帝天福九年
後晉出帝開運元年
南唐保大二年
廣政七年
乾和二年
天德二年
945
乙巳
遼太宗會同八年
後晉出帝開運二年
南唐保大三年
廣政八年
乾和三年
天德三年
946
丙午
遼太宗會同九年
後晉出帝開運三年
南唐保大四年
廣政九年
乾和四年
-
947
丁未
遼太宗會同十年
遼太宗大同元年
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
南唐保大五年
廣政十年
乾和五年
-

遼朝年號遼世宗耶律阮

遼世宗耶律阮(917—951),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長孫,東丹耶律倍遼義宗)長子,遼太宗耶律德光之侄,遼朝第三位皇帝。太宗南征,耶律阮隨行軍中。大同元年(947年)四月,太宗回軍至欒城時崩逝,南征諸將擁立耶律阮為帝。九月,改元天祿。天祿五年(951年)耶律阮南征後周時,在火神澱之亂中為耶律察割弒殺,年三十四。
公元
干支
後漢/後周
南唐
後蜀
南漢
北漢
947
丁未
遼世宗天祿元年
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
保大五年
廣政十年
乾和五年
-
948
戊申
遼世宗天祿二年
後漢隱帝乾祐元年
保大六年
廣政十一年
乾和六年
-
949
己酉
遼世宗天祿三年
後漢隱帝乾祐二年
保大七年
廣政十二年
乾和七年
-
950
庚戌
遼世宗天祿四年
後漢隱帝乾祐三年
保大八年
廣政十三年
乾和八年
-
951
辛亥
遼世宗天祿五年
後周太祖廣順元年
保大九年
廣政十四年
乾和九年
乾祐四年

遼朝年號遼穆宗耶律璟

遼穆宗耶律璟(931—969),遼太宗耶律德光長子,遼朝第四位皇帝。天祿五年(951年)九月初四,耶律察割弒殺遼世宗。時耶律璟隨徵軍中,與耶律屋質等率兵誅殺耶律察割。九月初八,耶律璟即皇帝位,改元應歷。耶律璟暴虐無常,於應歷十九年(969年)二月為近侍所殺,年三十九。
公元
干支
後周/北宋
南唐
後蜀
南漢
北漢
951
辛亥
遼穆宗應曆元年
後周太祖廣順元年
保大九年
廣政十四年
乾和九年
乾祐四年
952
壬子
遼穆宗應歷二年
後周太祖廣順二年
保大十年
廣政十五年
乾和十年
乾祐五年
953
癸丑
遼穆宗應歷三年
後周太祖廣順三年
保大十一年
廣政十六年
乾和十一年
乾祐六年
954
甲寅
遼穆宗應歷四年
後周世宗顯德元年
保大十二年
廣政十七年
乾和十二年
乾祐七年
955
乙卯
遼穆宗應歷五年
後周世宗顯德二年
保大十三年
廣政十八年
乾和十三年
乾祐八年
956
丙辰
遼穆宗應歷六年
後周世宗顯德三年
保大十四年
廣政十九年
乾和十四年
乾祐九年
957
丁巳
遼穆宗應歷七年
後周世宗顯德四年
保大十五年
廣政二十年
乾和十五年
天會元年
958
戊午
遼穆宗應歷八年
後周世宗顯德五年
中興元年
交泰元年
廣政二十一年
大寶元年
天會二年
959
己未
遼穆宗應歷九年
後周恭帝顯德六年
奉後周正朔
廣政二十二年
大寶二年
天會三年
960
庚申
遼穆宗應歷十年
宋太祖建隆元年
奉北宋正朔
廣政二十三年
大寶三年
天會四年
961
辛酉
遼穆宗應歷十一年
宋太祖建隆二年
奉北宋正朔
廣政二十四年
大寶四年
天會五年
962
壬戌
遼穆宗應歷十二年
宋太祖建隆三年
奉北宋正朔
廣政二十五年
大寶五年
天會六年
963
癸亥
遼穆宗應歷十三年
宋太祖建隆四年
宋太祖乾德元年
奉北宋正朔
廣政二十六年
大寶六年
天會七年
964
甲子
遼穆宗應歷十四年
宋太祖乾德二年
奉北宋正朔
廣政二十七年
大寶七年
天會八年
965
乙丑
遼穆宗應歷十五年
宋太祖乾德三年
奉北宋正朔
廣政二十八年
大寶八年
天會九年
966
丙寅
遼穆宗應歷十六年
宋太祖乾德四年
奉北宋正朔
-
大寶九年
天會十年
967
丁卯
遼穆宗應歷十七年
宋太祖乾德五年
奉北宋正朔
-
大寶十年
天會十一年
968
戊辰
遼穆宗應歷十八年
宋太祖乾德六年
宋太祖開寶元年
奉北宋正朔
-
大寶十一年
天會十二年
969
己巳
遼穆宗應歷十九年
宋太祖開寶二年
奉北宋正朔
-
大寶十二年
天會十三年

遼朝年號遼景宗耶律賢

遼景宗耶律賢(948—982),遼世宗耶律阮次子,遼朝第五位皇帝。遼穆宗遇弒後,耶律璟即位,改元保寧。保寧十一年(979年)五月,宋滅北漢。宋軍趁勢繼續北伐遼國,意圖收復幽燕,最終在高梁河之戰中慘敗。同年十一月,改元乾亨。乾亨四年九月,耶律賢病逝,年三十五。
公元
干支
遼(契丹)
北宋
南漢
北漢
969
己巳
遼景宗保寧元年
宋太祖開寶二年
大寶十二年
天會十三年
970
庚午
遼景宗保寧二年
宋太祖開寶三年
大寶十三年
天會十四年
971
辛未
遼景宗保寧三年
宋太祖開寶四年
大寶十四年
天會十五年
972
壬申
遼景宗保寧四年
宋太祖開寶五年
-
天會十六年
973
癸酉
遼景宗保寧五年
宋太祖開寶六年
-
天會十七年
974
甲戌
遼景宗保寧六年
宋太祖開寶七年
-
廣運元年
975
乙亥
遼景宗保寧七年
宋太祖開寶八年
-
廣運二年
976
丙子
遼景宗保寧八年
宋太祖開寶九年
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
-
廣運三年
977
丁丑
遼景宗保寧九年
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
-
廣運四年
978
戊寅
遼景宗保寧十年
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
-
廣運五年
979
己卯
遼景宗保寧十一年
遼景宗乾亨元年
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
-
廣運六年
980
庚辰
遼景宗乾亨二年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
-
-
981
辛巳
遼景宗乾亨三年
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
-
-
982
壬午
遼景宗乾亨四年
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
-
-

遼朝年號遼聖宗耶律隆緒

遼聖宗耶律隆緒(972—1031),遼景宗長子,遼朝第六位皇帝。乾亨四年(982年)九月即皇帝位。統和元年(983年),復國號大遼為大契丹。聖宗在位四十九年,使遼國進入鼎盛時期,有統和開泰太平三個年號。太平十一年(1031年)六月,崩,年六十一。
公元
干支
遼(契丹)
983
癸未
遼聖宗統和元年
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
984
甲申
遼聖宗統和二年
宋太宗太平興國九年
宋太宗雍熙元年
985
乙酉
遼聖宗統和三年
宋太宗雍熙二年
986
丙戌
遼聖宗統和四年
宋太宗雍熙三年
987
丁亥
遼聖宗統和五年
宋太宗雍熙四年
988
戊子
遼聖宗統和六年
宋太宗端拱元年
989
己丑
遼聖宗統和七年
宋太宗端拱二年
990
庚寅
遼聖宗統和八年
宋太宗淳化元年
991
辛卯
遼聖宗統和九年
宋太宗淳化二年
992
壬辰
遼聖宗統和十年
宋太宗淳化三年
993
癸巳
遼聖宗統和十一年
宋太宗淳化四年
994
甲午
遼聖宗統和十二年
宋太宗淳化五年
995
乙未
遼聖宗統和十三年
宋太宗至道元年
996
丙申
遼聖宗統和十四年
宋太宗至道二年
997
丁酉
遼聖宗統和十五年
宋太宗至道三年
998
戊戌
遼聖宗統和十六年
宋真宗鹹平元年
999
己亥
遼聖宗統和十七年
宋真宗鹹平二年
1000
庚子
遼聖宗統和十八年
宋真宗鹹平三年
1001
辛丑
遼聖宗統和十九年
宋真宗鹹平四年
1002
壬寅
遼聖宗統和二十年
宋真宗鹹平五年
1003
癸卯
遼聖宗統和二十一年
宋真宗鹹平六年
1004
甲辰
遼聖宗統和二十二年
宋真宗景德元年
1005
乙巳
遼聖宗統和二十三年
宋真宗景德二年
1006
丙午
遼聖宗統和二十四年
宋真宗景德三年
1007
丁未
遼聖宗統和二十五年
宋真宗景德四年
1008
戊申
遼聖宗統和二十六年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
1009
己酉
遼聖宗統和二十七年
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
1010
庚戌
遼聖宗統和二十八年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
1011
辛亥
遼聖宗統和二十九年
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
1012
壬子
遼聖宗統和三十年
遼聖宗開泰元年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
1013
癸丑
遼聖宗開泰二年
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
1014
甲寅
遼聖宗開泰三年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
1015
乙卯
遼聖宗開泰四年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
1016
丙辰
遼聖宗開泰五年
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
1017
丁巳
遼聖宗開泰六年
宋真宗天禧元年
1018
戊午
遼聖宗開泰七年
宋真宗天禧二年
1019
己未
遼聖宗開泰八年
宋真宗天禧三年
1020
庚申
遼聖宗開泰九年
宋真宗天禧四年
1021
辛酉
遼聖宗開泰十年
遼聖宗太平元年
宋真宗天禧五年
1022
壬戌
遼聖宗太平二年
宋真宗乾興元年
1023
癸亥
遼聖宗太平三年
1024
甲子
遼聖宗太平四年
宋仁宗天聖二年
1025
乙丑
遼聖宗太平五年
宋仁宗天聖三年
1026
丙寅
遼聖宗太平六年
宋仁宗天聖四年
1027
丁卯
遼聖宗太平七年
宋仁宗天聖五年
1028
戊辰
遼聖宗太平八年
宋仁宗天聖六年
1029
己巳
遼聖宗太平九年
宋仁宗天聖七年
1030
庚午
遼聖宗太平十年
宋仁宗天聖八年
1031
辛未
遼聖宗太平十一年
宋仁宗天聖九年

遼朝年號遼興宗耶律宗真

遼興宗耶律宗真(1016—1055),遼聖宗長子,遼朝第七位皇帝。太平十一年六月,聖宗崩,耶律宗真即位,改元景福。景福二年十一月,改元重熙。重熙二十四年八月,崩,年四十。
公元
干支
遼(契丹)
西夏
1031
辛未
遼興宗景福元年
宋仁宗天聖九年
-
1032
壬申
遼興宗景福二年
遼興宗重熙元年
宋仁宗天聖十年
宋仁宗明道元年
西夏景宗顯道元年
1033
癸酉
遼興宗重熙二年
宋仁宗明道二年
西夏景宗顯道二年
1034
甲戌
遼興宗重熙三年
宋仁宗景祐元年
西夏景宗顯道三年
西夏景宗開運元年
西夏景宗廣運元年
1035
乙亥
遼興宗重熙四年
宋仁宗景祐二年
西夏景宗廣運二年
1036
丙子
遼興宗重熙五年
宋仁宗景祐三年
西夏景宗廣運三年
西夏景宗大慶元年
1037
丁丑
遼興宗重熙六年
宋仁宗景祐四年
西夏景宗大慶二年
1038
戊寅
遼興宗重熙七年
宋仁宗景祐五年
宋仁宗寶元元年
西夏景宗大慶三年
西夏景宗天授禮法延祚元年
1039
己卯
遼興宗重熙八年
宋仁宗寶元二年
西夏景宗天授禮法延祚二年
1040
庚辰
遼興宗重熙九年
宋仁宗寶元三年
宋仁宗康定元年
西夏景宗天授禮法延祚三年
1041
辛巳
遼興宗重熙十年
宋仁宗康定二年
宋仁宗慶曆元年
西夏景宗天授禮法延祚四年
1042
壬午
遼興宗重熙十一年
宋仁宗慶曆二年
西夏景宗天授禮法延祚五年
1043
癸未
遼興宗重熙十二年
宋仁宗慶曆三年
西夏景宗天授禮法延祚六年
1044
甲申
遼興宗重熙十三年
宋仁宗慶曆四年
西夏景宗天授禮法延祚七年
1045
乙酉
遼興宗重熙十四年
宋仁宗慶曆五年
西夏景宗天授禮法延祚八年
1046
丙戌
遼興宗重熙十五年
宋仁宗慶曆六年
西夏景宗天授禮法延祚九年
1047
丁亥
遼興宗重熙十六年
宋仁宗慶曆七年
西夏景宗天授禮法延祚十年
1048
戊子
遼興宗重熙十七年
宋仁宗慶曆八年
西夏景宗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
1049
己丑
遼興宗重熙十八年
宋仁宗皇祐元年
西夏毅宗延嗣寧國元年
1050
庚寅
遼興宗重熙十九年
宋仁宗皇祐二年
西夏毅宗天祐垂聖元年
1051
辛卯
遼興宗重熙二十年
宋仁宗皇祐三年
西夏毅宗天祐垂聖二年
1052
壬辰
遼興宗重熙二十一年
宋仁宗皇祐四年
西夏毅宗天祐垂聖三年
1053
癸巳
遼興宗重熙二十二年
宋仁宗皇祐五年
西夏毅宗福聖承道元年
1054
甲午
遼興宗重熙二十三年
宋仁宗皇祐六年
宋仁宗至和元年
西夏毅宗福聖承道二年
1055
乙未
遼興宗重熙二十四年
宋仁宗至和二年
西夏毅宗福聖承道三年

遼朝年號遼道宗耶律洪基

遼道宗耶律洪基(1032—1101),遼興宗長子,遼朝第八位皇帝。重熙二十四年(1055年)八月即皇帝位,改元清寧。鹹雍二年(1066年),改國號為大遼。耶律洪基在位四十六年,有清寧鹹雍大康大安壽昌五個年號。壽昌七年(1101年)正月十三日,耶律洪基病逝,年七十。
公元
干支
西夏
1055
乙未
遼道宗清寧元年
宋仁宗至和二年
西夏毅宗福聖承道三年
1056
丙申
遼道宗清寧二年
宋仁宗至和三年
宋仁宗嘉祐元年
西夏毅宗福聖承道四年
1057
丁酉
遼道宗清寧三年
宋仁宗嘉祐二年
西夏毅宗奲都元年
1058
戊戌
遼道宗清寧四年
宋仁宗嘉祐三年
西夏毅宗奲都二年
1059
己亥
遼道宗清寧五年
宋仁宗嘉祐四年
西夏毅宗奲都三年
1060
庚子
遼道宗清寧六年
宋仁宗嘉祐五年
西夏毅宗奲都四年
1061
辛丑
遼道宗清寧七年
宋仁宗嘉祐六年
西夏毅宗奲都五年
1062
壬寅
遼道宗清寧八年
宋仁宗嘉祐七年
西夏毅宗奲都六年
1063
癸卯
遼道宗清寧九年
宋仁宗嘉祐八年
西夏毅宗拱化元年
1064
甲辰
遼道宗清寧十年
宋英宗治平元年
西夏毅宗拱化二年
1065
乙巳
遼道宗鹹雍元年
宋英宗治平二年
西夏毅宗拱化三年
1066
丙午
遼道宗鹹雍二年
宋英宗治平三年
西夏毅宗拱化四年
1067
丁未
遼道宗鹹雍三年
宋英宗治平四年
西夏毅宗拱化五年
西夏惠宗乾道元年
1068
戊申
遼道宗鹹雍四年
宋神宗熙寧元年
西夏惠宗乾道二年
1069
己酉
遼道宗鹹雍五年
宋神宗熙寧二年
西夏惠宗天賜禮盛國慶元年
1070
庚戌
遼道宗鹹雍六年
宋神宗熙寧三年
西夏惠宗天賜禮盛國慶二年
1071
辛亥
遼道宗鹹雍七年
宋神宗熙寧四年
西夏惠宗天賜禮盛國慶三年
1072
壬子
遼道宗鹹雍八年
宋神宗熙寧五年
西夏惠宗天賜禮盛國慶四年
1073
癸丑
遼道宗鹹雍九年
宋神宗熙寧六年
西夏惠宗天賜禮盛國慶五年
1074
甲寅
遼道宗鹹雍十年
宋神宗熙寧七年
西夏惠宗天賜禮盛國慶六年
1075
乙卯
遼道宗大康元年
宋神宗熙寧八年
西夏惠宗大安元年
1076
丙辰
遼道宗大康二年
宋神宗熙寧九年
西夏惠宗大安二年
1077
丁巳
遼道宗大康三年
宋神宗熙寧十年
西夏惠宗大安三年
1078
戊午
遼道宗大康四年
宋神宗元豐元年
西夏惠宗大安四年
1079
己未
遼道宗大康五年
宋神宗元豐二年
西夏惠宗大安五年
1080
庚申
遼道宗大康六年
宋神宗元豐三年
西夏惠宗大安六年
1081
辛酉
遼道宗大康七年
宋神宗元豐四年
西夏惠宗大安七年
1082
壬戌
遼道宗大康八年
宋神宗元豐五年
西夏惠宗大安八年
1083
癸亥
遼道宗大康九年
宋神宗元豐六年
西夏惠宗大安九年
1084
甲子
遼道宗大康十年
宋神宗元豐七年
西夏惠宗大安十年
1085
乙丑
遼道宗大安元年
宋神宗元豐八年
西夏惠宗大安十一年
1086
丙寅
遼道宗大安二年
宋哲宗元祐元年
西夏惠宗天安禮定元年
西夏崇宗天儀治平元年
1087
丁卯
遼道宗大安三年
宋哲宗元祐二年
西夏崇宗天儀治平二年
1088
戊辰
遼道宗大安四年
宋哲宗元祐三年
西夏崇宗天儀治平三年
1089
己巳
遼道宗大安五年
宋哲宗元祐四年
西夏崇宗天儀治平四年
1090
庚午
遼道宗大安六年
宋哲宗元祐五年
西夏崇宗天祐民安元年
1091
辛未
遼道宗大安七年
宋哲宗元祐六年
西夏崇宗天祐民安二年
1092
壬申
遼道宗大安八年
宋哲宗元祐七年
西夏崇宗天祐民安三年
1093
癸酉
遼道宗大安九年
宋哲宗元祐八年
西夏崇宗天祐民安四年
1094
甲戌
遼道宗大安十年
宋哲宗元祐九年
宋哲宗紹聖元年
西夏崇宗天祐民安五年
1095
乙亥
遼道宗壽昌元年
宋哲宗紹聖二年
西夏崇宗天祐民安六年
1096
丙子
遼道宗壽昌二年
宋哲宗紹聖三年
西夏崇宗天祐民安七年
1097
丁丑
遼道宗壽昌三年
宋哲宗紹聖四年
西夏崇宗天祐民安八年
1098
戊寅
遼道宗壽昌四年
宋哲宗紹聖五年
宋哲宗元符元年
西夏崇宗永安元年
1099
己卯
遼道宗壽昌五年
宋哲宗元符二年
西夏崇宗永安二年
1100
庚辰
遼道宗壽昌六年
宋哲宗元符三年
西夏崇宗永安三年
1101
辛巳
遼道宗壽昌七年
西夏崇宗貞觀元年

遼朝年號遼天祚帝耶律延禧

遼天祚帝耶律延禧(1075—1128),遼道宗耶律洪基之孫,遼順宗(追封)耶律浚之子,遼朝末代皇帝。壽昌七年正月即皇帝位,二月改元乾統天慶四年(1114年),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並於次年建立金國保大五年(1125年)二月,天祚帝敗退至應州新城東六十里時被金軍俘獲,遼亡。金太宗天會六年(1128年),卒,年五十四(據《遼史▪天祚帝本紀》) [6] 
公元
干支
西夏
1101
辛巳
遼天祚帝乾統元年
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
西夏崇宗貞觀元年
-
1102
壬午
遼天祚帝乾統二年
宋徽宗崇寧元年
西夏崇宗貞觀二年
-
1103
癸未
遼天祚帝乾統三年
宋徽宗崇寧二年
西夏崇宗貞觀三年
-
1104
甲申
遼天祚帝乾統四年
宋徽宗崇寧三年
西夏崇宗貞觀四年
-
1105
乙酉
遼天祚帝乾統五年
宋徽宗崇寧四年
西夏崇宗貞觀五年
-
1106
丙戌
遼天祚帝乾統六年
宋徽宗崇寧五年
西夏崇宗貞觀六年
-
1107
丁亥
遼天祚帝乾統七年
宋徽宗大觀元年
西夏崇宗貞觀七年
-
1108
戊子
遼天祚帝乾統八年
宋徽宗大觀二年
西夏崇宗貞觀八年
-
1109
己丑
遼天祚帝乾統九年
宋徽宗大觀三年
西夏崇宗貞觀九年
-
1110
庚寅
遼天祚帝乾統十年
宋徽宗大觀四年
西夏崇宗貞觀十年
-
1111
辛卯
遼天祚帝天慶元年
宋徽宗政和元年
西夏崇宗貞觀十一年
-
1112
壬辰
遼天祚帝天慶二年
宋徽宗政和二年
西夏崇宗貞觀十二年
-
1113
癸巳
遼天祚帝天慶三年
宋徽宗政和三年
西夏崇宗貞觀十三年
-
1114
甲午
遼天祚帝天慶四年
宋徽宗政和四年
西夏崇宗雍寧元年
-
1115
乙未
遼天祚帝天慶五年
宋徽宗政和五年
西夏崇宗雍寧二年
金太祖收國元年
1116
丙申
遼天祚帝天慶六年
宋徽宗政和六年
西夏崇宗雍寧三年
金太祖收國二年
1117
丁酉
遼天祚帝天慶七年
宋徽宗政和七年
西夏崇宗雍寧四年
金太祖天輔元年
1118
戊戌
遼天祚帝天慶八年
宋徽宗政和八年
宋徽宗重和元年
西夏崇宗雍寧五年
金太祖天輔二年
1119
己亥
遼天祚帝天慶九年
宋徽宗重和二年
宋徽宗宣和元年
西夏崇宗元德元年
金太祖天輔三年
1120
庚子
遼天祚帝天慶十年
宋徽宗宣和二年
西夏崇宗元德二年
金太祖天輔四年
1121
辛丑
遼天祚帝保大元年
宋徽宗宣和三年
西夏崇宗元德三年
金太祖天輔五年
1122
壬寅
遼天祚帝保大二年
宋徽宗宣和四年
西夏崇宗元德四年
金太祖天輔六年
1123
癸卯
遼天祚帝保大三年
宋徽宗宣和五年
西夏崇宗元德五年
金太祖天輔七年
金太宗天會元年
1124
甲辰
遼天祚帝保大四年
宋徽宗宣和六年
西夏崇宗元德六年
金太宗天會二年
1125
乙巳
遼天祚帝保大五年
宋徽宗宣和七年
西夏崇宗元德七年
金太宗天會三年

遼朝年號其他年號

遼朝統治地區其他勢力年號 [2-3] 
國號
君主
年號
起止
時長
對應遼朝紀年
興遼
1029八月——1030八月
2年
遼聖宗太平九年——太平十年
大元
1116正月—四月
1年
遼天祚帝天慶六年
1123正月—八月
1年
遼天祚帝保大三年
參考資料
  • 1.    遼朝干支紀年對照表  .360圖書館[引用日期2015-01-02]
  • 2.    遼國年號  .年號[引用日期2015-01-02]
  • 3.    李崇治.中國曆代年號考:中華書局,2001年
  • 4.    遼史 太祖本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3-11]
  • 5.    遼史 太宗本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3-11]
  • 6.    《遼史 天祚帝本紀》:(保大五年)二月,至應州新城東六十里,為金人完顏婁室等所獲。八月癸卯,至金。丙午,降封海濱王。以疾終,年五十有四,在位二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