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從厚

鎖定
李從厚(914年12月17日-934年4月),小字菩薩奴,太原府晉陽縣(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後唐第三位皇帝,唐明宗李嗣源第三子(《舊五代史·唐閔帝紀》記載為第三子,《新五代史·本紀·唐本紀第七》記載為第五子 [1]  ,生母為昭懿皇后夏氏。 [2] 
李從厚自幼便深得李嗣源的寵愛,歷任河南尹、宣武節度使、河東節度使、成德節度使、天雄節度使等職,加授中書令(宰相)榮銜,被封為宋王。長興四年(933年)被召回洛陽,在李嗣源的靈柩前即皇帝位。
應順元年(934年),潞王李從珂在鳳翔起兵叛亂,攻至洛陽稱帝,廢李從厚為鄂王。李從厚逃至衞州,不久遇弒身亡。他在位僅五個月,終年二十一歲。後晉時期追諡曰閔皇帝(一作愍皇帝)。
全    名
李從厚
別    名
後唐閔帝
菩薩奴(小字)
諡    號
閔皇帝
封    號
宋王(即位前)、鄂王(被廢后) [10]  [29] 
年    號
應順(934年)
所處時代
五代十國
民族族羣
沙陀族
出生地
晉陽舊第(位於今山西省太原市) [56] 
出生日期
914年12月17日 [55] 
逝世日期
934年4月
逝世地
衞州(位於今河南省衞輝市)
陵    墓
徽陵域中
在位時間
933年 至 934年
前    任
後唐明宗聖德和武欽孝皇帝李嗣源
繼    任
後唐末帝李從珂(無廟諡,僅以末帝稱之)

李從厚人物生平

李從厚早年經歷

李從厚是李嗣源第三子,幼年時便愛讀《春秋》,略通微言大義。他相貌酷似李嗣源,因而深受寵愛。 [3] 
天成元年(926年),李嗣源稱帝,史稱後唐明宗。李從厚被加授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 [4] 
天成二年(927年),李從厚被拜為河南尹、判六軍諸衞事,加授檢校太保同平章事。同年十一月,又加授檢校太傅 [5] 
天成三年(928年),李從厚被外放為宣武軍節度使,出鎮汴州(治今河南開封),仍兼判六軍諸衞事。 [6-7] 
天成四年(929年),李從厚改任河東節度使、北都留守,移鎮太原 [8-9] 
長興元年(930年),李從厚改任成德軍節度使,移鎮鎮州(治今河北正定),不久被封為宋王。 [10] 
長興二年(931年),李從厚加授檢校太尉、兼侍中,改任天雄軍節度使,移鎮魏州(治今河北大名東北)。 [11] 
長興三年(932年),李從厚又被加授為中書令 [12] 

李從厚繼承帝位

李嗣源的次子李從榮被封為秦王,擔任河南尹、判六軍諸衞事。他掌管京師政務,且握有兵權,又是事實上的長子,後又被拜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但始終未被確立為儲君,常心有不安。 [13]  李從厚是李從榮的同母弟,在朝野頗有人望,因而深受李從榮的猜忌。但他對李從榮極其恭敬、順從,方使得兄弟之間沒有出現大的隔閡。 [14] 
長興四年(933年)十一月,唐明宗病重。李從榮率牙兵列陣於天津橋,準備以武力入宮奪位。樞密使馮贇朱弘昭與宣徽使孟漢瓊入稟明宗,指揮禁軍平亂。李從榮兵敗被殺。明宗病中聞變,病情加劇。他決定由李從厚嗣位,便命孟漢瓊趕往魏州,召李從厚回京。 [15]  十一月二十六日,唐明宗駕崩。而李從厚直到三日後方才趕回洛陽。 [16] 
同年十二月初一日,李從厚在西宮為明宗發喪,並於柩前即皇帝位。他遵照明宗遺命,“以日易月”,服喪二十七天。 [17]  二十八日,李從厚開始在中興殿處理政務,並召翰林學士為他講讀《貞觀政要》和《太宗實錄》。他雖欲勵精圖治,但卻不懂治國之道,處事優柔寡斷,且無識人之明。 [18]  當時,朱弘昭、馮贇自恃有擁立之功,專擅朝政,將李從厚的親信都排擠出朝廷,又將禁軍指揮使安彥威張從賓外調為節度使,藉機掌控了禁軍兵權。李從厚雖然不悦,卻無可奈何。 [19] 

李從厚激反潞王

潞王李從珂是唐明宗的養子,自幼隨父征戰,在後唐滅後梁之戰中屢立戰功,官至鳳翔節度使。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是明宗的女婿,也是戰功卓著,深得軍心。二人的官位、聲望皆在朱弘昭、馮贇之上,因而深受忌憚。當時,李從珂的長子李重吉擔任禁軍控鶴都指揮使,女兒李惠明(法號幼澄)在洛陽出家。朱弘昭將李重吉外放到亳州任團練使,削去其禁軍軍職,又將李惠明召入禁中,實際上是作為人質。李從珂見兒子外調、女兒內召,知道朝廷對自己有猜忌之意,心中疑懼不安。 [20] 
應順元年(934年)二月,李從厚聽從朱弘昭、馮贇的建議,通過樞密院調令對鳳翔、河東、成德、天雄四鎮節度使進行易地調動,並派使臣監送。其中,李從珂被調離鳳翔,改鎮河東。李從厚本想借此削弱四鎮實力,但因未按朝廷規制下達制詔,引起各節度使的極大不滿。李從珂在部將的鼓動下,趁機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叛亂。李從厚忙徵調西都留守王思同、護國節度使安彥威、山南西道節度使張虔釗等六鎮節度使,聯軍征討鳳翔,同時將李重吉幽禁於宋州(治今河南商丘)。 [21] 
同年三月,朝廷派遣的諸道軍馬彙集鳳翔城下,大舉攻城。鳳翔城低河淺,守備力量薄弱,東西關城接連失守,城中將卒死傷嚴重。李從珂只得登上城頭,自陳戰功,哭訴朝廷信任奸佞,無罪誅殺功臣。他慟哭不止,哀感諸軍。當時,張虔釗負責主攻城西南,因急於求功,命親軍持刀刃驅逼士卒攻城。士卒憤怒不已,紛紛倒戈反攻。羽林指揮使楊思權、嚴衞步軍左廂指揮使尹暉趁機率部投降李從珂,王思同、張虔釗等六鎮節度使大敗遁走。李從珂乘勝東進,攻入西都長安(治今陝西西安)。 [22] 

李從厚避亂出逃

李從厚得知諸道軍馬兵敗鳳翔的消息,不禁驚慌失措,在朝堂上對朱弘昭、馮贇等人道:“先帝辭世之時,朕本無意爭奪帝位,都是被諸公所擁立。朕幼年繼位,將朝政委託於諸公,對諸公所定的國家大計無有不準。這次興兵討伐鳳翔,諸公無不自誇,稱平叛不足為慮。如今事已至此,諸公還有什麼辦法可以扭轉禍局?如果沒有,朕便西去迎接潞王,以帝位相讓,如仍不免罪責,縱然是死也心甘情願。”朱弘昭、馮贇惶懼不安,無言相對。 [23] 
李從厚遣使宣召石敬瑭(時任成德節度使)入朝,想讓他率軍抵禦鳳翔軍東進。侍衞都指揮使康義誠打算投降李從珂,請求率京中禁軍出征,而馬軍指揮使朱洪實則主張以禁軍堅守洛陽。二人爭執不休,皆稱對方是想趁機造反。李從厚難辨是非,竟將朱洪實斬首。 [24]  他傾盡府庫,大肆犒賞禁軍,並許諾平亂後還有重賞。禁軍軍士卻並不感念皇帝恩德,反而更加驕縱,行軍途中肆無忌憚,揚言要到鳳翔再領一份賞賜。不久,李從厚又命處死李重吉、李惠明。 [25] 
李從珂攻破陝州(治今河南陝縣)後,傳書慰撫京中百官,稱自己此番入京只誅朱弘昭、馮贇兩族,讓他們不要憂慮。而這時,禁軍剛行至新安,便已百十成羣,爭相奔向陝州。康義誠到達陝州境內的乾壕時,麾下僅剩幾十人,遂向李從珂請降。李從厚忙命宦官召朱弘昭入宮,商討對策。朱弘昭卻以為皇帝是要追究罪責,投井自殺。京城巡檢安從進早有投降李從珂之意,趁機攻殺馮贇,誅滅其族,而後派人將朱弘昭、馮贇的首級送往李從珂軍中。 [26] 
李從厚見洛陽已經無法據守,決定放棄洛陽,逃奔魏州,再圖謀復起。他命孟漢瓊先行到魏州安排諸項事宜,並讓親信慕容遷率所部控鶴禁軍把守玄武門。但孟漢瓊一出城門,便單騎奔向陝州,也投降了李從珂。當夜,李從厚從玄武門逃離洛陽,帶着五十名侍衞逃奔魏州。慕容遷原本表示會率部隨行,但當李從厚出城後卻關閉城門,派人與李從珂聯絡。宰相馮道次日上朝,方知李從厚已經出逃。不久,曹太后命內宮諸司前往乾壕,迎李從珂入京。 [27] 

李從厚被廢遇害

李從厚逃奔魏州途中,在衞州(治今河南衞輝)城東數里處遇到了率軍入朝的石敬瑭。他將近日發生的變故告知石敬瑭,向他詢問興復之策。石敬瑭託言要與衞州刺史王弘贄商議,將李從厚安置在驛館中。王弘贄認為李從厚已經沒有復起的希望。石敬瑭便指使牙內指揮使劉知遠引兵入驛,將李從厚的隨從侍衞全部殺死,而後率軍趕赴洛陽。李從厚被獨自撇在驛館,後又被王弘贄軟禁在州衙中。 [28] 
應順元年(934年)四月,李從珂進入洛陽,馮道率百官三次上表勸進。李從珂先以曹太后的名義下詔,將李從厚廢為鄂王,兩日後在明宗柩前即位稱帝。他命殿直王巒(王弘贄之子)前往衞州,弒殺李從厚。 [29]  李從厚死時,年僅二十一歲。 [30] 
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滅後唐稱帝,建立後晉。他追諡李從厚為閔皇帝(《新五代史》作愍皇帝),並將李從厚與李從榮、李重吉一同葬於徽陵(明宗陵墓)之中。 [31] 
天福四年(939年),石敬瑭又在洛陽為唐朝設立五廟,供奉高祖李淵、太宗李世民、莊宗李存勖、明宗李嗣源以及李從厚。 [32] 

李從厚為政舉措

應順元年(934年)二月,李從厚為削弱藩鎮實力,對藩鎮節度使進行移鎮。他將河中節度使李從璋調往鳳翔,擔任鳳翔節度使;鳳翔節度使李從珂調往太原,擔任河東節度使;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調往鎮州,擔任成德節度使;成德節度使範延光調往魏州,擔任天雄節度使。 [43] 
三月,李從厚對禁軍進行調整,將左右羽林軍的四十指揮(指揮為編制單位)改編為嚴衞左右軍,又將左右龍武軍、左右神武軍改編為捧聖左右軍。 [44] 

李從厚軼事典故

潞王之亂時,李從厚重賞禁軍軍士,許諾平亂後每人再加賞錢二百貫。他還表示,如果府庫不足,便用宮中錦帛珍玩變價補充。禁軍軍士卻紛紛投降李從珂,希望能獲得更重的賞賜。 [25]  但李從珂稱帝后,卻因府庫空竭減少了對禁軍的獎賞。鳳翔兩軍陣前歸附的禁軍軍士每人僅得賞錢二十貫,京中禁軍更是隻有十貫。禁軍軍士皆失望無比,後悔地道:“除去菩薩(李從厚小字菩薩奴,而且寬仁軟弱如菩薩),扶立生鐵(李從珂嚴苛剛強如生鐵)。” [33] 

李從厚個人作品

全唐文》收錄有李從厚的詔書五篇:《準優經學出身選任詔》、《令三京諸道祭山川祠廟詔》、《立藩鎮神道碑詔》、《禁滯獄詔》、《定奪情限制敕》。

李從厚親屬成員

李從厚父母

李嗣源,廟號明宗,諡號聖明神武廣道法天文德恭孝皇帝。
夏氏,長興元年(930年)追封為皇后,諡號昭懿。 [34] 

李從厚兄弟

  • 親兄弟
李從璟李從審),官至禁軍金槍指揮使,李嗣源即位前被元行欽殺害。 [35] 
李從榮,官至尚書令、天下兵馬大元帥,封秦王。長興三年(932年)欲以武力奪位,兵敗被殺。 [13]  [15] 
李從益,封許王。後晉時封郇國公,奉後唐之祀。 [36] 
  • 義兄弟
李從珂,李嗣源養子,本姓王氏,封潞王。清泰元年(934年)四月稱帝,史稱後唐末帝 [37] 

李從厚妻子

孔氏,橫海節度使孔循之女,封魯國夫人,李從珂稱帝后遇害。後晉時期追諡為閔哀皇后。 [38]  [39] 

李從厚兒子

李從厚與孔皇后生有四子,但史料未載其名,在李從珂稱帝后全部遇害。 [38]  [40]  [41]  而據《舊五代史·唐明宗紀》記載,李從厚有一子李重哲,曾在長興四年(933年)被授為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 [42] 

李從厚歷史評價

薛居正:閔帝爰自沖年,素有令問,及徵從代邸,入踐堯階,屬軒皇之弓劍初遺,吳王之几杖未賜,遽生猜間,遂至奔亡。蓋輔臣無安國之謀,非少主有不君之咎。以至越在草莽,失守宗祧,斯蓋天命之難忱,土德之將謝故也。 [45] 
歐陽修:愍帝之亡也,穴於徽陵,其土一壠,路人見者,皆為之悲。使明宗為有知,其有愧於重誨矣,哀哉! [46] 
司馬光:閔帝性仁厚,於兄弟敦睦,雖遭秦王忌疾,閔帝坦懷待之,卒免於患。及嗣位,於潞王亦無嫌,而朱弘昭、孟漢瓊之徒橫生猜間,閔帝不能違,以致禍敗焉。 [47] 
胡安國:夫潞王非明宗之子也,愍帝真其國矣。所以不終者,身乏股肱,朝無禎幹,非其罪也。 [48] 
蔡東藩:① 明宗既殂,從厚依次當立,名正言順,本無可乘之隙。且即位僅及數月,無甚失德,亦何至速即危亡,所誤者任用非人耳!然觀當時賣國諸臣,皆屬先朝遺老,是其咎尤不在從厚,而在明宗。 [49]  ② 明宗末年,亂機已伏,不發難於明宗之世,而延及於從厚之身,天或者尚因明宗之逆取順守,尚有令名,特不忍其親罹慘禍,乃使其子從厚當之耳。 [50] 

李從厚死因爭議

關於李從厚的遇弒經過,史料記載不一,主要有兩種説法:
  • 鴆殺説。《舊五代史》稱李從厚“遇鴆而崩”。 [30]  新五代史·王弘贄傳》有詳細經過,稱李從厚在衞州期間,王弘贄每日都要讓市中酒家獻酒一觴。當王巒攜鴆酒前來時,王弘贄便讓酒家前去獻酒。李從厚以為是酒家日常獻酒,並未懷疑,飲下鴆酒而死。 [51] 
  • 縊殺説。資治通鑑》稱,李從珂命王巒攜鴆酒衞州。李從厚知道酒中有毒,不肯飲下,結果被王巒縊殺(用繩子勒死)。 [52] 契丹國志》亦採此説。 [53] 

李從厚史籍記載

《舊五代史·卷四十五·唐書閔帝紀》 [45] 
《新五代史·卷七·唐本紀第七》 [46]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八·後唐紀七》 [54] 
《資治通鑑·卷二百七十九·後唐紀八》 [47] 
參考資料
  • 1.    (宋)歐陽修撰;(宋)徐無黨注;馬小紅標點,新五代史 卷1-卷42,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第37頁
  • 2.    《舊五代史·唐閔帝紀》:閔帝,諱從厚,小字菩薩奴,明宗第三子也。母昭懿皇后夏氏。
  • 3.    《舊五代史·唐閔帝紀》:帝髫齔好讀《春秋》,略通大義,貌類明宗,尤鍾愛。
  • 4.    《舊五代史·唐閔帝紀》:天成元年,授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
  • 5.    《舊五代史·唐閔帝紀》:二年四月,加檢校太保、同平章事、河南尹,判六軍諸衞事。十一月,加檢校太傅。
  • 6.    《舊五代史·唐閔帝紀》:三年三月,授汴州節度使。
  • 7.    《舊五代史·唐明宗紀》:丙戌,樞密使安重誨兼河南尹;以皇子河南尹、判六軍諸衞事從厚為汴州節度使,判六軍如故。
  • 8.    《舊五代史·唐閔帝紀》:四年,移鎮河東。
  • 9.    《舊五代史·唐明宗紀》:壬子,以皇子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從榮為河南尹,判六軍諸衞事;以皇子河南尹、判六軍諸衞事從厚為北京留守。
  • 10.    《舊五代史·唐閔帝紀》:長興元年,改授鎮州節度使,尋封宋王。
  • 11.    《舊五代史·唐閔帝紀》:二年,加檢校太尉、兼侍中,移鎮鄴都。
  • 12.    《舊五代史·唐閔帝紀》:三年,加中書令。
  • 13.    《新五代史·李從榮傳》:長興元年,拜河南尹,兼判六軍諸衞事。從璟死,從榮於諸皇子次最長,又握兵柄。……是歲秋,封從榮秦王,與宰相分班而居右。四年,加尚書令,食邑萬户。太僕少卿何澤上書,請立從榮為皇太子。是時明宗已病,得澤書不悦,……乃加從榮天下兵馬大元帥。……從榮常忌宋王從厚賢於己,而懼不為嗣。
  • 14.    《舊五代史·唐閔帝紀》:秦王從榮,帝同母兄也,以帝有德望,深所猜忌。帝在鄴宮,恆憂其禍,然善於承順,竟免閒隙。
  • 15.    《舊五代史·唐明宗紀》:十一月戊子,帝不豫。……壬辰,天下大元帥、守尚書令、兼侍中、秦王從榮領兵陣於天津橋,內出禁軍拒之。從榮敗奔河南府,遇害。帝聞之,悲駭,幾落御榻,氣絕而蘇者再,由是不豫有加。……甲午,遣宣徽使孟漢瓊召宋王於鄴都。
  • 16.    《舊五代史·唐閔帝紀》:二十六日,明宗崩,二十九日,帝至自鄴。
  • 17.    《舊五代史·唐明宗紀》:十二月癸卯朔,遷梓宮於二儀殿,宋王從厚自鄴都至。是日發哀,百僚縞素於位,中書侍郎、平章事劉煦宣遺制,宋王從厚於柩前即自帝位,服紀以日易月,一如舊制雲。
  • 18.    《資治通鑑·後唐紀七》:辛未,帝始御中興殿。帝自終易月之制,即召學士讀《貞觀政要》、《太宗實錄》,有致治之志;然不知其要,寬柔少斷。李愚私謂同列曰:“吾君延訪,鮮及吾輩,位高責重,事亦堪憂。”
  • 19.    《資治通鑑·後唐紀七》:朱弘昭以誅秦王立帝為己功,欲專朝政;令詢侍帝左右最久,雅為帝所親信,弘昭不欲舊人在帝側,故出之。帝不悦而無如之何。……及即位,將佐之有才者,朱、馮皆斥逐之。……朱弘昭、馮贇忌侍衞馬軍都指揮使、寧國節度使安彥威、侍衞步軍都指揮使、忠正節度使張從賓,甲申,出彥威為護國節度使,以捧聖馬軍都指揮使朱洪實代之;出從賓為彰義節度使,以嚴衞步軍都指揮使皇甫遇代之。
  • 20.    《資治通鑑·後唐紀七》:鳳翔節度使兼侍中潞王從珂,與石敬瑭少從明帝征伐,有功名,得眾心。朱弘昭、馮贇位望素出二人下遠甚,一旦執朝政,皆忌之。……時潞王長子重吉為控鶴都指揮使,朱、馮不欲其典禁兵,己亥,出為亳州團練使。潞王有女惠明為尼,在洛陽,亦召入禁中。潞王由是疑懼。
  • 21.    《資治通鑑·後唐紀八》:朱弘昭、馮贇不欲石敬瑭久在太原,且欲召孟漢瓊,己卯,徙成德節度使範延光為天雄節度使,代漢瓊;徙潞王從珂為河東節度使,兼北都留守;徙石敬瑭為成德節度使。皆不降制書,但各遣使臣持宣監送赴鎮。潞王既與朝廷猜阻,朝廷又命洋王從璋權知鳳翔。潞王聞其來,尤惡之,欲拒命則兵弱糧少,不知所為,謀於將佐,皆曰:“主上富於春秋,政事出於朱、馮,大王功名震主,離鎮必無全理,不可受也。”……王乃移檄鄰道,言“朱弘昭等乘先帝疾亟,殺長立少,專制朝權,別疏骨肉,動搖藩垣,懼傾覆社稷。今從珂將入朝以清君側之惡,而力不能獨辦,願乞靈鄰藩以濟之。”朝廷議討鳳翔。辛卯,以王思同為西面行營馬步軍都部署,前靜難節度使藥彥稠副之,前絳州刺史萇從簡為馬步都虞候,嚴衞步軍左廂指揮使尹暉、羽林指揮使楊思權等皆為偏裨。丁酉,以護國節度使安彥威為西面行營都監。詔遣殿直楚匡祚執亳州團練使李重吉,幽於宋州。……三月,安彥威與山南西道張虔釗、武定孫漢韶、彰義張從賓、靜難康福等五節度使奏合兵討鳳翔。
  • 22.    《資治通鑑·後唐紀八》:乙卯,諸道兵大集於鳳翔城下攻之,克東西關城,城中死者甚眾。丙辰,復進攻城,期於必取。鳳翔城塹卑淺,守備俱乏,眾心危急,潞王登城泣謂外軍曰:“吾未冠從先帝百戰,出入生死,金創滿身,以立今日之社稷;汝曹從我,目睹其事。今朝廷信任讒臣,猜忌骨肉,我何罪而受誅乎!”因慟哭。聞者哀之。張虔釗性褊急,主攻城西南,以白刃驅士卒登城,士卒怒,大詬,反攻之,虔釗躍馬走免,楊思權因大呼曰:“大相公,吾主也。”遂帥諸軍解甲投兵,請降於潞王。王思同猶未之知,趣士卒登城,尹暉大呼曰:“城西軍已入城受賞矣。”眾爭棄甲投兵而降,其聲震地。日中,亂兵悉入,外軍亦潰,思同等六節度使皆遁去。潞王建大將旗鼓,整眾而東。……庚申,潞王至長安。
  • 23.    《資治通鑑·後唐紀八》:是日,西面步軍都監王景從等自軍前奔還,中外大駭。帝不知所為,謂康義誠等曰:“先帝棄萬國,朕外守藩方,當是之時,為嗣者在諸公所取耳,朕實無心與人爭國。既承大業,年在幼衝,國事皆委諸公。朕於兄弟間不至榛梗,諸公以社稷大計見告,朕何敢違!軍興之初,皆自誇大,以為寇不足平;今事至於此,何方可以轉禍?朕欲自迎潞王,以大位讓之,若不免於罪,亦所甘心。”朱弘昭、馮贇大懼,不敢對。
  • 24.    《資治通鑑·後唐紀八》:義誠欲悉以宿衞兵迎降為己功,乃曰:"西師驚潰,蓋主將失策耳。今侍衞諸軍尚多,臣請自往扼其衝要,招集離散以圖後效,幸陛下勿為過憂!"帝遣使召石敬瑭,欲令將兵拒之。義誠固請自行。……義誠、洪實共論用兵利害,洪實欲以禁軍固守洛陽,曰:“如此,彼亦未敢徑前,然後徐圖進取,可以萬全。”義誠怒曰:“洪實為此言,欲反邪!”洪實曰:“公自欲反,乃謂誰反!”其聲漸厲。帝聞,召而訊之,二人訟於帝前,帝不能辨其是非,遂斬洪實。
  • 25.    《資治通鑑·後唐紀八》:帝乃召將士慰諭,空府庫以勞之,許以平鳳翔,人更賞二百緡,府庫不足,當以宮中服玩繼之。軍士益驕,無所畏忌,負賜物,揚言於路曰:“至鳳翔更請一分。”遣楚匡祚殺李重吉於宋州;匡祚榜棰重吉,責其家財。又殺尼惠明。
  • 26.    《資治通鑑·後唐紀八》:丙寅,康義誠引侍衞兵發洛陽,詔以侍衞馬軍指揮使安從進為京城巡檢;從進已受潞王書,潛布腹心矣。……丁卯,潞王至陝,僚佐説王曰:“今大王將及京畿,傳聞乘輿已播遷,大王宜少留於此,先移書慰安京城士庶。”王從之,移書諭洛陽文武士庶,惟朱弘昭、馮贇兩族不赦外,自餘勿有憂疑。康義誠軍至新安,所部將士自相結,百什為羣,棄甲兵,爭先詣陝降,累累不絕。義誠至幹壕,麾下才數十人;遇潞王侯騎十餘人,義誠解所佩弓劍為信,因侯騎請降於潞王。戊辰,閔帝聞潞王至陝,義誠軍潰,憂駭不知所為,急遣中使召朱弘昭謀所向,弘昭曰:"急召我,欲罪之也。"赴井死。安從進聞弘昭死,殺馮贇於第,滅其族,傳弘昭、贇首於潞王。
  • 27.    《資治通鑑·後唐紀八》:帝欲奔魏州,召孟漢瓊使詣魏州為先置;漢瓊不應召,單騎奔陝。初,帝在藩鎮,愛信牙將慕容遷,及即位,以為控鶴指揮使;帝將北渡河,密與之謀,使帥部兵守玄武門。是夕,帝以五十騎出玄武門,謂遷曰:“朕且幸魏州,徐圖興復,汝帥有馬控鶴從我。”遷曰:“生死從大家。”乃陽為團結;帝既出,即闔門不行。己巳,馮道等入朝,及端門,聞朱、馮死,帝已北走。……太后令內諸司至幹壕迎潞王,王亟遣還洛陽。
  • 28.    《資治通鑑·後唐紀八》:夏,四月,庚午朔,未明,閔帝至衞州東數里,遇石敬瑭;帝大喜,問以社稷大計,敬瑭曰:“聞康義誠西討,何如?陛下何為至此?”帝曰:“義誠亦叛去矣。”敬瑭俯首長嘆數四,曰:“衞州刺史王弘贄,宿將習事,請與圖之。”乃往見弘贄問之,弘贄曰:“前代天子播遷多矣,然皆有將相、侍衞、府庫、法物,使羣下有所瞻仰;今皆無之,獨以五十騎自隨,雖有忠義之心,將若之何?”敬瑭還,見帝於衞州驛,以弘贄之言告。……敬瑭牙內指揮使劉知遠引兵入,盡殺帝左右及從騎,獨置帝而去。敬瑭遂趣洛陽。……王弘贄遷閔帝於州廨。
  • 29.    《資治通鑑·後唐紀八》:壬申,潞王至蔣橋,百官班迎於路,傳教以未拜梓宮,未可相見。馮道等皆上箋勸進。王入謁太后、太妃,詣西宮,伏梓宮慟哭,自陳詣闕之由。馮道帥百官班見,王答拜。道等覆上箋勸進。……癸酉,太后下令廢少帝為鄂王,以潞王知軍國事,權以書詔印施行。……甲戌,太后令潞王宜即皇帝位;乙亥,即位於柩前。帝遣弘贄之子殿直巒往鴆之。
  • 30.    《舊五代史·唐閔帝紀》:(應順元年四月)九日,巒至,帝遇鴆而崩,時年二十一。
  • 31.    《舊五代史·唐閔帝紀》:晉高祖即位,諡曰閔,與秦王及末帝子重吉並葬於徽陵域中,封才數尺,路人觀者悲之。
  • 32.    《舊五代史·晉高祖紀》:天福四年十一月乙亥,詔立唐高祖、太宗及莊宗、明宗、閔帝五廟於洛陽。
  • 33.    《資治通鑑·後唐紀八》:壬辰,詔禁軍在鳳翔歸命者,自楊思權、尹暉等各賜二馬、一駝、錢七十緡,下至軍人錢二十緡,其在京者各十緡。軍士無厭,猶怨望,為謠言曰:“除去菩薩,扶立生鐵。”以閔帝仁弱,帝剛嚴,有悔心故也。
  • 34.    《新五代史·唐明宗家人傳》:昭懿皇后夏氏生秦王從榮、愍帝。……夏氏無封爵,明宗未即位前卒。……長興元年,立淑妃為皇后,而夏氏所生二子皆已王,乃追冊為皇后,諡曰昭懿。
  • 35.    《新五代史·唐明宗家人傳》:從璟初名從審,……從莊宗戰,數有功,為金槍指揮使。……莊宗聞明宗已渡黎陽,復欲遣從璟通問。行欽以為不可,遂殺之。
  • 36.    《新五代史·唐明宗家人傳》:初,明宗後宮有生子者,命(淑)妃母之,是為許王從益。……天福四年九月癸未,詔以郇國三千户封唐許王從益為郇國公,以奉唐祀,服色、旌旗一依舊制。
  • 37.    《新五代史·唐廢帝紀》:廢帝,鎮州平山人也。本姓王氏,……明宗養以為子,名曰從珂。……明宗入立,拜從珂河中節度使,封潞王。……(清泰元年夏四月)乙亥,皇帝即位。
  • 38.    《新五代史·唐明宗家人傳》:愍帝哀皇后孔氏,父循,橫海軍節度使。後有賢行,生四子。愍帝即位,立為皇后,未及冊命而難作。廢帝入立,後及四子皆見殺。晉高祖立,追諡曰哀。
  • 39.    《五代會要·卷一 皇后》:閔帝皇后孔氏,初封魯國夫人,應順元年四月,為末帝所害。晉天福五年正月二十八日,追諡為閔哀皇后。
  • 40.    《舊五代史·唐閔帝紀》:皇后孔氏在宮中,及王巒回,即日與其四子並遇害。
  • 41.    《資治通鑑·後唐紀八》:孔妃尚在宮中,王巒既還,潞王使人謂之曰:“重吉輩何在?”遂殺妃,並其四子。
  • 42.    《舊五代史·唐明宗紀》:壬戌,皇孫重光、重哲並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秦王、宋王子也。
  • 43.    《舊五代史·唐閔帝紀》:是日,宣授鳳翔節度使、潞王從珂為權北京留守;以北京留守石敬瑭權知鎮州軍州事;以鎮州範延光權知鄴都留守事;以前河中節度使、洋王從璋權知鳳翔軍軍府事。
  • 44.    《舊五代史·唐閔帝紀》:詔左右羽林軍四十指揮改為嚴衞,左右龍武、神武軍改為捧聖。
  • 45.    舊五代史:唐書閔帝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8-21]
  • 46.    新五代史:唐本紀第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8-21]
  • 47.    資治通鑑:後唐紀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8-21]
  • 48.    契丹國志:卷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2-13]
  • 49.    五代史演義:第二十五回 討鳳翔軍帥潰歸 入洛陽藩王篡位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9-01]
  • 50.    五代史演義:第二十六回 衞州廨賊臣縊故主 長春宮逆子弒昏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9-02]
  • 51.    《新五代史·王弘贄傳》:弘贄有子巒,為殿直,廢帝入立,遣巒持鴆與弘贄。初,愍帝在衞州,弘贄令市中酒家獻酒,愍帝見之,大驚,遽殞於地,久而蘇,弘贄曰:“此酒家也,願獻酒以慰無憀。”愍帝受之,由是日獻一觴。及巒持鴆至,因使酒家獻之,愍帝飲而不疑,遂崩。
  • 52.    《資治通鑑·後唐紀八》:戊寅,巒至衞州謁見,閔帝問來故,不對。弘贄數進酒,閔帝知其有毒,不飲,巒縊殺之。
  • 53.    《契丹國志·卷二》:遣王弘贄遷愍帝於衞州廨內,隨遣弘贄之子王巒往鴆之。愍帝不飲,巒縊殺之。
  • 54.    資治通鑑:後唐紀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8-21]
  • 55.    《舊五代史·唐閔帝紀》:以天祐十一年歲在甲戌,十一月二十八日庚申,生帝於晉陽舊第。
  • 56.    《冊府元龜·卷二·帝王部·誕聖》:閔帝以天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庚申生於晉陽舊第。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