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耶律延禧

鎖定
耶律延禧(1075年6月5日—1128年 [20]  ),字延寧,小字阿果。遼朝第九位皇帝,也是遼朝末代皇帝,乾統元年(1101年)到保大五年(1125年)在位,尊號天祚皇帝。遼道宗耶律洪基之孫,遼順宗(追封)耶律濬之子, [19]  母為貞順皇后蕭骨浴。 [1] 
太康元年(1075年)出生,早年險為權臣耶律乙辛所害,幸得蕭兀納保護周全。太康六年(1080年),守太尉、中書令,受封梁王,進封燕國王、天下兵馬大元帥大安七年(1091年),確立為皇位繼承人。壽昌七年(1101年),道宗去世,耶律延禧即帝位。 [19]  天慶五年(1115年),因屬部女真完顏阿骨打建金朝稱帝,率軍親征,大敗而還。與此同時遼朝國內也發生叛亂,耶律章奴在上京叛亂,雖然這場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但是這場叛亂分裂了遼朝內部。天慶十年(1120年),金攻克遼上京,留守降。到保大元年(1121年),遼已經失去了其地盤之半。而遼朝內部又發生了因為皇位繼承問題而爆發的內亂,保大二年(1122年),天祚帝殺他的次子。這使得更多的遼軍感到不安而投靠金朝。 [54]  四月,金攻克遼西京。由於戰場上消息不通,遼朝內部又以為天祚帝在前線陣亡或被圍,於是在上京立耶律淳為皇帝,進一步擴大了遼朝內部的混亂。 [59] 
保大二年(1122年),天祚帝敗走夾山(今呼和浩特西北)。保大四年(1124年),率軍出夾山,再次敗潰。保大五年(1125年),天祚帝率殘部西逃,在應州(今山西應縣東)為金兵所俘,次年降封海濱王,後病死。 [19] 
全    名
耶律延禧
別    名
耶律延寧
耶律阿果
延寧
封    號
梁王、燕國王(即位前);湘陰王(北遼宣宗降封,實際仍為皇帝);海濱王(降金後)、豫王(金朝追封)
尊    號
天祚皇帝
年    號
乾統、天慶、保大
耶律
所處時代
遼朝
民族族羣
契丹族
出生地
上京臨潢府
出生日期
1075年6月5日
逝世日期
1128年 [20] 
逝世地
金上京
安葬地
廣寧府閭陽縣乾陵傍 [21] 
在位時間
1101年 至 1125年
前    任
遼道宗耶律洪基
主要成就
為祖母宣懿皇后和其父平反,詔誅耶律乙辛黨羽
最高官職
天下兵馬大元帥、總北南院樞密院、尚書令(1101年前)

耶律延禧人物生平

耶律延禧冊立皇儲

耶律延禧生於遼道宗太康元年(1075年)四月十九日。 [2]  是遼道宗耶律洪基之孫,昭懷太子耶律濬之子,母貞順皇后蕭骨浴。遼道宗時期,重用耶律乙辛張孝傑等奸佞,自己不理朝政,並聽信耶律乙辛的讒言,相信皇后蕭觀音與伶官趙惟一通姦而賜死皇后,其屍送回蕭家。而同時耶律乙辛為防太子登基對自己不利,故陷害皇太子耶律濬,大康三年(1077年)十一月,耶律乙辛便派蕭達魯古蕭撒八前往上京殺害耶律濬, [80]  耶律濬死時年僅二十歲,上京留守蕭撻得謊報耶律浚是因病逝世。遼道宗很哀痛,想要召見耶律濬的妃子,耶律乙辛暗裏派人殺死耶律濬的妃子。 [79] 
太康五年(1079年),遼道宗外出遊獵時,耶律乙辛請求把皇孫耶律延禧留下,以便乘機謀害。北院宣徽使蕭兀納等提醒遼道宗注意皇孫耶律延禧的安全,遼道宗醒悟,攜皇孫耶律延禧同行,才避免了一次暗殺。
太康六年(1080年)三月二十七日,遼道宗封耶律延禧為梁王 [3]  ,加號守太尉,兼任中書令 [4]  並派勇士六人嚴密護衞他,並命令蕭兀納教導他。太康九年(1083年)十一月初五日,耶律延禧被進封為燕國王。 [5]  在此期間,他一心要報復害死其父的契丹諸臣,“故欲依倚漢人,託附本朝(宋朝),為自固之計”。 [96] 
大安七年(1091年),耶律延禧被加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總領北、南院樞密院事,加任尚書令 [6]  ,並確立為皇儲的身份。

耶律延禧繼位平冤

壽昌七年(1101年)正月十三日,遼道宗去世,耶律延禧奉遺詔即位,羣臣上尊號為“天祚皇帝”。 [7]  同年二月初一日,改年號為乾統,大赦天下。 [8]  天祚帝登基之後第一件事便是為祖母及父親報仇雪恨,對耶律乙辛及其同黨嚴加懲治,"詔為耶律乙辛所誣陷害,復其官爵,籍沒者出之,流放者還之" [16]  ,"詔誅乙辛黨,徒其子孫於邊,得裏待之墓,剖棺、戳屍,以其家屬分賜被殺之家"。祖母宣懿皇后蕭觀音和父親耶律濬得到昭雪,受耶律乙辛陷害的大臣也得以平反,耶律乙辛的黨羽被誅殺。三月,天祚帝以南府宰相斡特剌兼南院樞密使。加封宋魏國王耶律和魯斡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北平郡王耶律淳進封鄭王。 [30] 
遼天祚帝乾統元寶 遼天祚帝乾統元寶
天祚帝雖決心很大,但其昏庸無道,好佞人,遠忠直,也存在嚴重用人不當之處。在處理耶律乙辛案時,竟任命耶律乙辛同母弟耶律阿思蕭奉先。蕭奉先乃天祚帝皇后與元妃之兄,為人狡詐,這兩人均為貪贓枉法之徒,收受殺害天祚帝之父的兇手蕭達魯古,耶律撻不也等人賄賂,而"多出其罪", [25]  以獲赦免,使之逍遙法外。天祚帝不辨忠奸,竟然加封耶律阿思為"于越",蕭奉先為北院樞密使,封蘭陵郡王,成為天祚帝的寵信之臣。錯用奸人為日後天祚帝的殺妻滅子埋下禍根。
十月十七日,天祚帝追諡父親昭懷太子耶律濬為大孝順聖皇帝,廟號順宗,母親蕭骨浴為貞順皇后。 [9]  十二月,以樞密副使張琳知樞密院事,翰林學士張奉珪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 [31]  乾統二年(1102年)四月,天祚帝下詔誅殺耶律乙辛黨羽,將其子孫發配邊疆;掘乙辛、得裏特之墓,剖棺戮屍,將其家屬分賜給之前被冤死人員之家。 [32] 

耶律延禧理政昏聵

天祚帝繼位後,錯誤地罷黜了蕭兀納。蕭兀納對天祚帝忠心不貳,且傾盡所能,精心輔佐天祚帝,但兀納剛正不阿,逆言納諫,卻引起了天祚帝的反感。貶為遼興軍節度使,守太傅。 [26]  就這樣敢於忠言直諫的老臣蕭兀納被昏庸無道的天祚帝罷黜了宰相之位,其最終被降為節度使。這些都使得對天祚帝忠心耿耿的蕭兀納鬱郁不得志。同時秉性忠厚,循章善守之人,亦遭廢黜,忠臣不得善終。總之,天祚帝用人不當直接導致了遼朝末期統治不穩,人心大亂。
同時,天祚帝在位時期,一味遊獵,生活荒淫奢侈,不理國政。如乾統二年(1102年)正月,巡幸鴨子河(今吉林扶余),二月,巡幸春州(今內蒙古興安盟突泉縣)等地遊獵。六月,因為大雨罷獵,駐蹕散水原。七月,又在黑嶺遊獵。 [33]  乾統三年(1103年)正月,巡幸混同江。乾統四年(1104年)正月,巡幸魚兒濼(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西達來諾爾),又在木嶺遊獵,七月又在南山遊獵。 [34]  乾統七年(1107年)正月,釣魚於鴨子河。二月,駐蹕大魚濼。十月,謁乾陵,在醫巫閭山遊獵。 [35]  天祚帝的昏庸致使宗室貴族之間的爭鬥愈演愈烈,人民起義此伏彼起,各部族首領也紛紛起兵反遼,遼統治趨於崩潰。
在應對外部的潛在危機上,天祚帝對有識之士防範女真的建議置若罔聞。蕭兀納因屢屢向天祚帝直言進諫,被貶為寧江州(今吉林扶余北伯都納古城)刺史。寧江州轄境接近女真人崛起的按出虎水地區,蕭兀納目睹女真勢力快速擴張,上書説:“自蕭海里亡入女真,彼有輕朝廷心,宜益兵以備不虞。” [26]  天祚帝不以為然,未作答覆。天慶元年(1111年),蕭兀納任知黃龍府(今吉林長春農安縣)事,進一步偵查到女真“力農積粟、練兵牧馬” [40]  的證據,覆上書稱“臣治與女真接境,觀其所為,其志非小。宜先其未發,舉兵圖之”。 [26]  蕭兀納連上數道奏章,天祚帝皆置之不理。
天慶二年(1112年)二月初十日,天祚帝到春州(今內蒙古興安盟突泉縣)召集附近的女真族酋長來朝,在“頭魚宴”上,醉酒後的天祚帝令女真酋長為他跳舞,只有完顏阿骨打不肯。 [11]  天祚帝注意到阿骨打“意氣雄豪,顧視不常”,擔心“必貽後患”,密令樞密使蕭奉先找藉口殺掉他。蕭奉先卻認為阿骨打不過是不知禮儀的蠻夷,即使真有異志,“蕞爾小國”也不會有什麼作為。 [41]  [44]  這一番説辭正中天祚帝下懷,讓他又放鬆了警惕。後來天祚帝非但沒有采取措施加以防範,反而因女真貴族完顏吳乞買完顏宗翰等在隨從圍獵時呼鹿、刺虎、搏熊的精彩技能而大喜,給他們加官進爵。 [45]  從九月開始,完顏阿骨打不再奉詔,並開始對其他不服從他的女真部落用兵。 [12] 

耶律延禧禍起東疆

混同江頭魚宴歸來後,因天祚帝荒廢政務,對阿骨打節度使的任命久未下達,阿骨打擔心天祚帝知曉他心懷異志,“遂稱兵,先並旁近部族。女直趙三、阿鶻產拒之,阿骨打虜其家屬。二人走訴鹹州,詳穩司送北樞密院。” [16]  天祚帝竟把它當作一件平常事,讓地方官負責調解,使阿骨打順利完成了起兵的準備工作。
女真的興起形勢 女真的興起形勢
天慶四年(1114年)春,完顏阿骨打正式起兵反遼。東北路統軍司報告阿骨打進攻寧江州的緊急軍情時,天祚帝正出獵射鹿,“聞之略不介意” [16]  ,僅派遣海州刺史高仙壽率少數渤海軍前去支援。 [28]  天祚帝的戰略誤判,認為這只是一次小規模的劫掠性活動,從而體現出了一種輕視,因而導致了首戰的失利。但是,從女真攻陷的地點來看,就可以得知這不是一般的劫掠活動。寧江州失陷後,蕭陶蘇斡建議:“女真國雖小,其人勇而善射。自執我叛人蕭海里,勢益張。我兵久不練,若遇強敵,稍有不利,諸部離心,不可制也。為今之計,莫若大發諸道兵,以威壓之,庶可服也。” [42]  天祚帝卻視其為怯懦,輕信蕭奉先“但發滑水以北兵,足以拒之” [42]  的虛言,以蕭嗣先領兵屯駐出河店(今黑龍江大慶肇源縣),結果招致大敗。卒如蕭陶蘇斡所言,經此一役,女真兵員滿萬,不復可制;而遼朝自此諸部離心,戰事每況愈下。 [39] 
天慶五年(1115年)正月元旦,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天祚帝開始覺察到金朝的威脅。正月,天祚帝下達詔書,表示要親征女真,但卻沒有真正的行動。詔書下達後,便沒有了音信,反而繼續射獵。天慶五年(1115年)正月至六月,天祚帝多次派耶律張家奴、蕭辭剌等人出使女真。天祚帝放不下皇帝的架子,在詔書中粗暴地直斥阿骨打姓名,威脅其速降。這種蠻橫無禮的態度使和談毫無成功希望。遼朝使者直言:“臣前使,依詔開諭,略無所屈”,“不肖適異國,必無生還。” [43]  隨着女真不斷攻城略地,阿骨打的立場也日漸強硬,回書亦直稱天祚帝姓名。九月,金軍攻陷黃龍府(今吉林長春農安縣)後,形勢的急劇惡化終於使天祚帝有所震動,天祚帝親自統領大軍前去征討,但契丹將士卻心生畏懼,軍心不穩。同時,天祚帝率先臨陣敗逃,於是遼軍士四處潰逃。女真士氣高漲,乘勝追擊,奪取了遼朝的大片領土。 [27]  天祚帝進退失據,倉卒回軍討叛,金軍追及於護步答岡,遼軍潰敗。天祚帝逃至長春州(今吉林白城),從此喪失了戰略上的主動權,遼亡金興的局勢不可逆轉。
金軍節節進逼,遼軍幾無還手之力,天祚帝無奈,只得向阿骨打求和。阿骨打聽從謀士楊樸“自古英雄開國或受禪,必先求大國封冊”的建議,要求冊其國號“大金”、事金為兄、冊封阿骨打為“大聖大明皇帝”。但天祚帝只改其國號為“東懷國”,冊儀也只用諸侯禮。阿骨打盛怒之下拒受天祚帝的冊文。
上京等地也相繼陷落,遼軍到處被金軍擊敗,與此同時遼朝國內也發生叛亂,耶律章奴在上京叛亂,雖然這場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但是這場叛亂分裂了遼朝內部。此後位於原渤海國的遼東京也發生叛亂自立。這場叛亂一直到1116年四月才被平定。但是在同年五月金朝就藉機佔領了東京和瀋州

耶律延禧流亡播遷

天慶七年(1117年),金朝攻春州,遼軍不戰自敗。天慶十年(1120年),金攻克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留守降。國勢江河日下,大片國土淪入金人之手,契丹內部有志之士對天祚帝的不滿日益加深,企圖廢黜天祚帝的陰謀不斷出現。 [39] 
保大元年(1121年),統兵副都監耶律餘睹等圖謀廢黜耶律延禧,立耶律延禧次子晉王耶律敖魯斡為帝。事情敗露。一部分將領不肯再為天祚帝盡心竭力,當耶律餘睹逃往女真,天祚帝遣知奚王府蕭遐買、北宰相蕭德恭、大常袞耶律諦裏姑、歸州觀察使蕭和尚奴、四軍太師蕭幹追捕。 [51]  契丹上層猶如此,普通百姓和士卒更不待言。 [50]  二月,耶律延禧到達鴛鴦濼(在今河北張家口張北縣)。五月,又到曷裏狘。七月,到達炭山,九月,至南京。 [52] 
天祚帝的流亡和遼朝滅亡 天祚帝的流亡和遼朝滅亡
保大二年(1122年)正月,金軍攻克中京(今內蒙古赤峯寧城縣),進而攻下澤州。耶律延禧聞訊逃出居庸關,又至鴛鴦濼。 [53]  耶律餘睹引金兵襲擊駐紮於鴛鴦濼的耶律延禧。蕭奉先獻計説:“餘睹此來不過是為了奪取晉王,乾脆把晉王殺了,他就死了心,自然會退兵回去。”耶律延禧就處死了無罪的晉王。這使貴族寒心,紛紛思叛。 [54] 耶律餘睹非但沒有退兵,反而引導金軍直逼耶律延禧行帳。耶律延禧只得率領衞兵五千人逃往西京(今山西大同)。耶律延禧着急逃亡,連傳國璽也丟到了桑乾河 [55]  遼軍的潰敗和契丹內部的權力鬥爭削弱了契丹作為統治民族的力量,加之天祚帝痛感契丹人心不附,產生了依賴漢官維持統治的想法。無奈當時執政的吳庸馬人望、柴誼等漢官大多年紀老邁,“皆昏謬,不能裁決”。吳庸、馬人望等被罷免後,天祚帝又任命李處温左企弓代替,一直到遼亡。 [39]  三月,耶律延禧聽聞金軍將出嶺西,逃亡到了白水濼(今內蒙古察哈爾右翼前旗北黃旗海),之後又到了女古底倉。 [56]  聽説金兵將要到達,計不知所出,乘輕騎逃入夾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逃亡之前,以不忠之名遣散蕭奉先父子,蕭奉先父子被人抓獲送往金朝。 [57] 
由於戰場上消息不通,遼朝內部又以為天祚帝在前線陣亡或被圍,於是在南京立耶律淳為皇帝, [58]  改元建福,史稱“北遼”,天祚帝耶律延禧被降為湘陰王。北遼政權佔據了燕、雲、平及上京、遼西六路。耶律延禧佔據的地區,只有沙漠以北,西南、西北路兩都招討府、諸蕃部族而已。 [59]  而遼朝的大臣也各不自保,有的與北宋大臣童貫通氣打算投降宋朝的,有的則想投降金朝。四月,西南面招討使耶律佛頂降金,雲內、寧邊、東勝等州都投降金朝。西京之戰後,沙漠以南的部族都投降金朝。於是耶律延禧逃亡訛莎烈。 [60]  六月,耶律延禧傳檄天德、雲內、朔、武、應、蔚等州,合併諸蕃精兵五萬,相約到八月進入南京。並遣人到南京索取衣裘、茗藥等物。耶律淳聽聞後命南、北面大臣商議如何處置。不久,耶律淳病死。眾臣商議立其妻蕭普賢女為皇太后,主持軍國大事,並奉遺命迎立天祚帝的次子秦王耶律定為帝,太后稱制,改元德興。 [61]  十一月,居庸關失守;十二月,南京被攻破。 [62] 

耶律延禧國滅身死

保大三年(1123年)二月,耶律延禧誅殺蕭普賢女,降耶律淳為庶人,盡釋其黨。 [63]  四月,金軍至居庸關,擒耶律大石。金兵圍輜重於青冢,秦王、許王、諸妃、公主、從臣都被金軍俘獲。金兵送耶律延禧族屬輜重東行,耶律延禧與金兵邀戰於白水濼,趙王習泥烈、蕭道寧都被金軍俘獲。耶律延禧遣牌印郎君謀盧瓦送兔紐金印,偽降金朝,同時向西逃亡雲內。 [64]  五月,西夏崇宗李乾順遣使請天祚帝前去西夏。同時軍將耶律敵烈等在半夜帶梁王耶律雅裏奔西北部,立梁王為帝,改元神歷。 [65] 
保大四年(1124年)正月,耶律延禧逃亡都統馬哥軍中,金軍來攻,耶律延禧棄營北逃,馬哥被金軍所獲。 [66]  七月,耶律延禧率諸軍出夾山,攻下漁陽嶺,取天德、東勝、寧邊、雲內等州。南下武州時遇到金軍,在奄遏下水大戰,又被金軍攻潰,於是率軍逃亡山陰。 [67] 
保大五年(1125年),耶律延禧經天德軍(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過沙漠,向西逃竄,路上水糧斷絕,只能吞冰咽雪以解飢止渴。二月他好不容易逃到應州新城(今山西省懷仁縣西)東60裏處,被金將完顏婁室追上俘獲。 [68]  八月被解送金上京,被降封他為海濱王。不久去世,享年五十四歲。 [69]  金皇統元年(1141年)二月,追改豫王。皇統五年(1145年),葬於廣寧府閭陽縣乾陵傍。 [70] 

耶律延禧為政舉措

耶律延禧政治

  • 平反冤獄
天祚帝即位後,追諡父親昭懷太子耶律浚為大孝順聖皇帝、廟號順宗,母親蕭骨浴為貞順皇后。祖母宣懿皇后蕭觀音和父親耶律浚得到昭雪,受耶律乙辛陷害的大臣也得以平反,耶律乙辛的黨羽被誅殺。道宗朝時蕭巖壽、耶律撒剌、蕭速撒、蕭撻不也等忠臣遭奸臣耶律乙辛迫害而死,天祚帝繼位之後,知蕭撻不也忠烈被誣陷而死,“繪像宜福殿”, [86]  以表彰其事蹟。
  • 正統觀念
“東懷國王至聖至明皇帝之寶” 的龍紐鎏金銅印 “東懷國王至聖至明皇帝之寶” 的龍紐鎏金銅印
天祚帝受遼朝先帝影響,具有相當強烈的“正統”意識。在賜高麗詔書中有“朕紹開正統,奄宅多方。” [84]  金要天祚帝兄事金太祖,向金歲貢方物,割讓上京、中京等地,以遼朝重要人物的子孫質於金朝,送交在遼的金人、信符以及遼與宋、西夏、高麗交往的外交文書,要求遼廷冊封阿骨打為大金國皇帝。而在天慶九年(1119年)六月,遼太傅習泥烈奉冊璽赴金朝,封金太祖為“東懷國皇帝”,金太祖不允,對羣臣説:“遼人屢敗,遣使求和,只飾虛辭,作為緩兵之計,當議進討。” [88]  即便天祚帝在被金人俘虜後,仍然以“中國正統”皇帝的身份自居,其在對金上書中依然稱“奄有大遼,權持正統”, [85]  以顯示自身的正統性。天祚帝耶律延禧還堅持“與宋朝為兄弟,夏國舅甥,皆可以歸”。 [87] 
  • 崇信佛教
遼朝自聖宗時代起,對佛教十分崇信。即位的天祚帝延續了前朝對戒律的重視和對僧侶的特殊優待之舉。在即位當年(1101年)就“召僧法頤放戒於內庭”。天慶三年(1113年)又“禁僧尼破戒”。親自過問戒律之事。在某種程度上,天祚帝對僧侶的優待甚至超過遼興宗和遼道宗。甚至連個別僧侶的門徒及世俗親眷也享受到了天祚帝的優待,如天祚帝對鮮演大師“首蔭門人,親弟興操紫衣二字師號,興義紫衣、崇祿大夫、鴻臚卿,興密、興智、興祚紫衣德號,其餘承應者罔算也。次蔭俗弟曰亨,左承製、兼監察御史,俗侄永晟,禮賓副使、兼殿中侍,次俗侄永安、永寧並在班祗候。至於乾統四年(1104年),其父追封太子左翊衞校尉,其母追封弘農縣太君” [83]  。鮮演門徒中被天祚帝授予師號、德號和紫衣者人數眾多,兄弟子侄也被授予官職,就連其已經去世的父母也到得到天祚帝的追封。同時,處於佛教鼎盛期的天祚帝還曾多次將契丹《大藏經》賞賜高麗。 [82] 

耶律延禧軍事

  • 東北邊防
天慶五年(1115年),面對金朝的步步崛起,天祚帝下詔親征,並設都部署司之職,即黃龍府都部署司。此後黃龍府都部署司成為了專門管轄東北女真等部族防務的軍事機構,當然還有其他軍事機構。如“黃龍府兵馬都部署司。黃龍府鐵驪軍詳穩司。鹹州兵馬詳穩司。東北路都統軍使司。” [92]  可以看出遼朝設置這些機構是為控制東北諸族。
  • 設置屯田
東北邊地之軍屯活動,主要是針對高麗和女真族,但駐軍主要應對的還是高麗。天祚帝時期,有關於東北地區屯田的記載,如蕭陽阿曾做過烏古敵烈部的屯田太保,“乾統元年,由烏古敵烈部屯田太保為易州刺史。” [93]  乾統元年(1101年)是天祚帝在位時期,證明至遼末在東北地區尚有屯田活動。 [94] 

耶律延禧民族

  • 對女真
自女真服屬遼國以來,遼朝百般壓迫女真。女真東北有五國部,產名隼海東青。遼命女真搜求。“女真至五國,戰鬥而後得,女真不勝其擾。及天祚嗣位,責貢尤苛”。 [75]  又遼使每至女真,“百般需索於部落,稍不奉命,召其長加杖,甚者誅之”。 [75]  且“每夕必欲薦枕者,其國舊輸中、下户作止宿處,以未出適女待之。後求海東青使者絡繹,持大國使命,惟擇美好婦人,不問其有夫及閥閲高者”。 [76]  遼還在寧江州置榷場,與女真交易時,“低其直,且拘辱之,謂之‘打女真’”。 [75]  遼的壓迫,必然使女真不滿。為擺脱遼的欺壓,女真遂決定起兵建國。如完顏阿骨打説之所以要反遼,就是因為“共苦契丹殘擾,而欲自立國爾”。 [77]  天慶二年(1112年)頭魚宴上,阿骨打拒絕在天祚帝面前起舞。時天祚帝已對阿骨打起了猜疑之心,阿骨打“疑天祚知其意,即欲稱兵”。 [78]  時遼又接納完顏部的敵對者阿疏,更激化了雙方的矛盾,加速了女真的叛遼。

耶律延禧外交

  • 對高麗
遼朝後期,對於遼麗邊界的問題較之前代稍顯寬鬆,只要不觸及主權問題便儘量寬容以待。乾統元年(1101年),遼使赴高麗“請罷靜州關內軍營”,高麗便因昔年“遼欲於鴨江置亭子及榷場,我朝遣使請罷,遼帝聽之”的故事,同樣接受了遼朝的請求,撤銷了靜州管內的軍營。 [72] 
面對金朝的攻勢,天祚帝產生了聯高麗抗金的想法。天祚帝差遣“橫宣使”至高麗持詔宣達或通報,可以推定在女真之禍愈演愈烈之際,遼朝派遣橫宣使向高麗進行了軍情通報,並表達了希望高麗出兵襄助的意願,並在回詔中再次加以強調。但高麗對於遼朝要其出兵協助的請求置之不理,遼朝多次催促亦未能令高麗“勉圖忠效,惟在敬從。” [71]  在天慶五年(1115年)的《高麗使還齎回詔》《遣耶律義等諭高麗發兵攻女直詔》中,天祚帝就已經令高麗“以卿地鄰賊境,職守侯藩,特諭整戎” [36]  。“況爾兵戎,早經點閲,便可即時而先出,毋或相應以後時” [37]  。到了天慶十年(1120年),遼朝岌岌可危,天祚帝更是不遺餘力拉攏高麗對抗女真。“保州”是遼聖宗為控厄高麗在鴨綠江東南岸修築的一座軍事重鎮。高麗屢次請求譭棄,皆為遼朝拒絕。至此,為挑起高麗與金的爭端,天祚帝諭高麗王敕曰:“保州本高麗地。高麗收之可也。” [38] 
面對天祚帝對高麗的請兵要求,高麗不但不予理睬,而且趁遼為金所困,萌生不再向遼稱臣、奉遼正朔的念頭。然而此時遼朝已經自身難保,無力再去責問高麗的背盟行徑,但也並未就此放棄自己宗主國的地位,此後數年仍舊堅持遣使如高麗,一則強調女真之亂致使“高麗近因道路阻礙,難通貢賀,頒賜恩禮亦累年曠隔。”二則試圖拉近雙方距離,緩和僵局,詔書中嘗有“近稔勤王,又嘗敵愾。每念至此,已多撫然”,“賜幣微通,僅能將意。謝章遽拜,益驗輸誠”等語。 [73]  遼朝此時的舉動充分説明了其對於遼麗間宗藩關係的重視,即便在國祚將盡之際也並未放棄維護遼麗間關係的努力。但歷史大潮浩浩湯湯,作為雄霸東北亞二百餘年的遼王朝已行將就木,對於長期與遼朝離心離德的高麗的叛離也只能徒嘆奈何了。 [74] 
  • 對西夏
乾統五年(1105年),西夏崇宗李乾順因受到北宋攻擊一再向遼朝求援,並求娶天祚帝之女為妻,同年三月初四日,天祚帝將其族女耶律南仙封為成安公主,嫁於李乾順 [10]  ,並派使者前往北宋,勸北宋對西夏罷兵。西夏與遼關係親密,宋夏雙方均試圖借遼金的力量來攻擊對方,處於交戰的敵對狀態。 [89]  這種嚴峻形勢迫使遼夏更加重視和維持二者間的封貢關係。天祚帝逃亡期間,西夏數次派兵前往救援。保大三年(1123年)天祚帝逃往雲內,李乾順“遣使請臨其國”,邀請他至西夏避難。 [18]  為表西夏王的忠心,六月,天祚帝冊封乾順為夏國皇帝。 [90]  直到遼保大四年(1124年),遼已行將覆亡,西夏迫於女真強大兵力,對金“奉表稱藩”。 [91] 

耶律延禧歷史評價

  • 蘇轍:骨氣凡弱,瞻視不正,不逮其祖,雖心似向漢,未知得志之後,能彈壓蕃漢保其祿位否耳。 [96] 
  • 趙良嗣:天祚皇帝,耽酒嗜音,禽色俱荒。斥逐忠良,任用羣小。遠近生靈,悉被苛政。 [13] 
  • 範仲熊:遼天祚帝拒諫飾非,窮奢極欲,盤於遊畋(打獵),信用讒諂,紀綱廢弛,人情怨怒,故金人乘其敝而攻之。 [81] 
  • 脱脱等《遼史》:遼起朔野,兵甲之盛,鼓行皞外,席捲河朔,樹晉植漢,何其壯歟?太祖、太宗乘百戰之勢,輯新造之邦,英謀睿略,可謂遠矣。雖以世宗中才,穆宗殘暴,連遘弒逆,而神器不搖。蓋由祖宗威令猶足以震疊其國人也。聖宗以來,內修政治,外拓疆宇,既而申固鄰好,四境乂安。維持二百餘年之基,有自來矣。降臻天祚,既丁末運,又觖人望,崇信奸回,自椓國本,羣下離心。金兵一集,內難先作,廢立之謀,叛亡之跡,相繼蜂起。馴致土崩瓦解,不可復支,良可哀也!耶律與蕭,世為甥舅,義同休慼,奉先挾私滅公,首禍構難,一至於斯。天祚窮蹙,始悟奉先誤己,不幾晚乎!淳、雅裏所謂名不正,言不順,事不成者也。大石苟延,彼善於此,亦幾何哉? [14] 
  • 《金史紀事本末》:遼主淫酗、好獵、荒政,四方奏事多不省。 [29] 
  • 蔡東藩:朔漠縱橫二百年,後人失德祀難延。從知興替皆人事,莫向虛空問昊天。 [24] 
  • 呂安世:好畋獵淫酗,怠於政事。遼屬國生女真完顏阿骨打以兵叛遼。 [23] 
  • 呂思勉:荒於遊畋,竟把國事全然置諸不顧。 [22] 
  • 鄧廣銘:及天祚繼立之後,……一些矛盾和腐化惡化的傾向,不但沒有得到緩和與糾正,反而都愈演愈烈,統治階級的實力因內訌而大為損耗,及完顏氏興,遂至無法招架。 [97] 
  • 崔明德:天祚帝以正統自矜,輕視女真的崛起,致使局勢失控;他狹隘多疑,拒諫飾非,不但沒有團結族人,彌合統治階級內部分歧,反而激化了潛在的各種矛盾,使自己成了孤家寡人。他希望借漢官之力維護統治,還產生了依靠高麗、西夏抗金的念頭,結果都落了空;遼軍一再敗北,天祚帝意志頹廢,不謀戰備,棄軍民而自謀身計,最終眾叛親離,國破家亡。 [39] 

耶律延禧軼事典故

據《大宋宣和遺事》記載,耶律延禧被俘後,有一次見到趙佶,耶律延禧説:“趙公,你從哪裏來?”趙佶説:‘從源昌州輾轉近五六千里,誰知道竟會如此痛苦!”耶律延禧説:“我和你的情況大同小異。我已經從海耀州來到這裏,已經走了五千裏。過去在燕京分別,今天才再見面,路途辛苦,與死亡為鄰,今日感戴皇恩,再來到這裏,就是上到天上也不過如此。”這天晚上住在這間房裏,耶律延禧和趙佶一直到天明也不敢再説一句話。 [15] 
第二天,有人帶趙佶和耶律延禧進入小院中,庭院很整潔,令二人坐在左邊廊下的交椅上,二人互相感嘆:“有十二年沒有見到這東西了。”有紫衣人傳聖旨説:“耶律延禧與趙佶一併免去朝見,一併賜入鴻翼府監收。”金人的鴻翼府就是大宋的鴻臚寺(外交部門)。二人一併再拜謝恩。有聖旨説仍舊賜給衣帽,只在鴻翼府小房間中起居,趙佶與延禧同住,也能見到金人。到了晚上,也有人傳送飲食。侍者中有幾個輪流看管他們,也是小心監視的意思。
有一天,耶律延禧拉着趙佶的手私下裏説了些什麼,趙佶拱手在額前,其後兩天,有人報告徽宗與海濱侯説了什麼不該説的話,奉郎主之令,讓二人到外面分開居住,他們私下裏説了什麼則不再追究。耶律延禧住在哪裏就不知道了。 [15] 

耶律延禧人際關係

耶律延禧祖父母

祖父:遼道宗耶律洪基 [1] 
祖母:宣懿皇后蕭觀音

耶律延禧父母

父親:昭懷太子耶律濬 [1] 
母親:貞順皇后蕭骨浴 [1] 

耶律延禧后妃

皇后:蕭奪裏懶 [46] 
德妃:蕭師姑:生燕王耶律撻魯 [47] 
文妃:蕭瑟瑟:生蜀國公主、晉王耶律敖盧斡 [48] 
元妃:蕭貴哥:生三女、秦王耶律定 [49] 

耶律延禧子女

  • 皇子
秦王耶律定
許王耶律寧
  • 公主
耶律氏
耶律骨欲:為金人所獲
耶律餘里衍:封蜀國公主,為金人所獲
耶律斡裏衍:為金人所獲
耶律大奧野:為金人所獲
耶律次奧野:為金人所獲

耶律延禧人物爭議

卒年爭議
遼史》稱耶律延禧於五十四歲病死(金天會六年,1128年)。 [21]  《大宋宣和遺事》則記載南宋紹興二十六年(金正隆元年,1156年)六月,金朝皇帝完顏亮命令56歲的宋欽宗和81歲的耶律延禧去比賽馬球,宋欽宗從馬上跌下來,被馬亂踐而死。耶律延禧善騎術,企圖縱馬衝出重圍逃命,結果被亂箭射死。 [95] 

耶律延禧史料索引

  • 《遼史·卷二十七·本紀第二十七》 [16] 
  • 《遼史·卷二十八·本紀第二十八》 [17] 
  • 《遼史·卷二十九·本紀第二十九》 [18] 
  • 《遼史·卷三十·本紀第三十》 [14] 
參考資料
  • 1.    《遼史·卷二十七·本紀第二十七》:天祚皇帝,諱延禧,字延寧,小字阿果。道宗之孫,父順宗大孝順聖皇帝,母貞順皇后蕭氏。
  • 2.    《遼史·卷二十三·本紀第二十三》:庚戌,皇孫延禧生。
  • 3.    《遼史·卷二十四·本紀第二十四》:三月庚寅,封皇孫延禧為梁王………
  • 4.    《遼史·卷二十七·本紀第二十七》:六歲封梁王,加守太尉,兼中書令。
  • 5.    《遼史·卷二十四·本紀第二十四》:十一月丙午,進封梁王延禧為燕國王,大赦。
  • 6.    《遼史·卷二十七·本紀第二十七》:後三年,進封燕國王。大安七年,總北南府樞密使事,加尚書令,為天下兵馬大元帥。
  • 7.    《遼史·卷二十七·本紀第二十七》:壽昌七年正月甲戌,道宗崩,奉遺詔即皇帝位於柩前。羣臣上尊號曰天祚皇帝。
  • 8.    《遼史·卷二十七·本紀第二十七》:二月壬辰朔,改元乾統,大赦。
  • 9.    《遼史·卷二十七·本紀第二十七》:甲辰,上皇考昭懷太子諡曰大孝順聖皇帝,廟號順宗,皇妣曰貞順皇后。
  • 10.    《遼史·卷二十七·本紀第二十七》:三月壬申,以族女南仙封成安公主,下嫁夏國王李乾順。
  • 11.    《遼史·卷二十七·本紀第二十七》:二月丁酉,如春州,幸混同江釣魚,界外生女直酋長在千里內者,以故事皆來朝。適遇“頭魚宴”,酒半酣,上臨軒,命諸酋次第起舞。獨阿骨打辭以不能,諭之再三,終不從。
  • 12.    《遼史·卷二十七·本紀第二十七》:九月己未,射獲熊,燕羣臣,上親御琵琶。初,阿骨打混同江宴歸,疑上知其異志,遂稱兵,先並旁近部族。
  • 13.    《全遼文·卷十一》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引用日期2013-12-09]
  • 14.    《遼史·卷三十·本紀第三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1-01]
  • 15.    《大宋宣和遺事》:引帝至一官府,計會朝見,見一紫衣人曰:‘今早已降聖旨,令與海演侯同左羅院聽旨。’引帝入一小室,見海演侯先在,彼類客次從者搉五輩皆女真人也。海演延禧謂帝曰:‘趙公汝自何來?’帝曰:‘自源昌州宛轉近六五千裏,父母妻子皆死,何苦如是!’延禧曰:‘吾與公大同小異。我已自海耀州至,已及五千裏。向日燕京相別,今方再見,路途辛苦,與死為鄰,今日感荷皇恩,再歸至此,自自昇天不若是。’左右人曰:‘但相勞問而已。’是夜宿於室中,一人同牀,女真四人亦在室中,二人至曉無敢説一言者。    來日有人引帝及延禧入小院中,庭宇甚潔,令二人坐左廡校椅上,二人相謂曰:‘不見此物十二年矣!’有紫傳聖旨曰:‘耶律延禧同趙某並免朝見,並賜入源翼府監收。’金人之鴻翼乃大朝之鴻臚也。二人並再拜謝恩。有旨,仍賜冠服,只在鴻翼府小室中居止,得與延禧共房,亦嘗得見金人。至晚,亦有傳送飲食,其人有數輩,更替相視,亦監臨謹視之意。 一日,海演侯執帝手私語云雲,帝拱手加額曰:‘皇天,皇天!’後二日,有人告帝與海濱侯有異言,奉郎主指揮,令將二人出外分居,其私語免與根究。海濱侯居所則不知也。
  • 16.    《遼史·卷二十七·本紀第二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1-01]
  • 17.    《遼史·卷二十八·本紀第二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1-01]
  • 18.    《遼史·卷二十九·本紀第二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1-01]
  • 19.    天祚帝耶律延禧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1-06-13]
  • 20.    夏徵農.《辭海·中國古代史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450
  • 21.    《遼史·卷三十·本紀第三十》:八月癸卯,至金。丙午,降封海濱王。以疾終,年五十有四,在位二十四年。金皇統元年二月,改封豫王。五年,葬於廣寧府閭陽縣乾陵傍。
  • 22.    呂思勉:《中國通史》第四十三章北宋的積弱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6-14]
  • 23.    呂安世·《二十四史通俗演義》第三十二回西北邊遼金夏不住相爭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6-14]
  • 24.    蔡東藩·《蔡東藩宋史演義》第五十八回誇功銘石艮嶽成山覆國喪身孱遼絕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6-14]
  • 25.    《遼史·卷一百·列傳第三十·蕭得裏底》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9]
  • 26.    《遼史·卷九十八·列傳第二十八·蕭兀納》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7-29]
  • 27.    《契丹國志》:天祚親督諸軍進戰。少頃, 軍馬左旋三轉,已橫屍滿野,望天祚御旗向西南出,眾軍隨而敗績,始悟矛戟有光為凶兆也……天祚一日一夜走五百里,退保長春州。女真乘勝,遂並渤海 , 遼陽等五十四州。
  • 28.    李有棠.《遼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83:638
  • 29.    李有棠.《金史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80:36
  • 30.    《遼史·卷二十七·本紀第二十七》:壬寅,以宋魏國王和魯斡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乙巳,以北平郡王淳進封鄭王。
  • 31.    《遼史·卷二十七·本紀第二十七》:十二月戊子,以樞密副使張琳知樞密院事,翰林學士張奉珪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
  • 32.    《遼史·卷二十七·本紀第二十七》:夏四月辛亥,詔誅乙辛黨,徙其子孫於邊;發乙辛、得裏特之墓,剖棺,戮屍;以其家屬分賜被殺之家。五月乙丑,斡特剌獻耶睹刮等部捷。
  • 33.    《遼史·卷二十七·本紀第二十七》:二年春正月,如鴨子河。二月辛卯,如春州。……六月壬辰,以雨罷獵,駐蹕散水原。……七月,獵黑嶺,以霖雨,給獵人馬。
  • 34.    《遼史·卷二十七·本紀第二十七》:四年春正月戊子,幸魚兒濼。壬寅,獵木嶺。……秋七月,南京蝗。庚辰,獵南山。
  • 35.    《遼史·卷二十七·本紀第二十七》:七年春正月,釣魚於鴨子河。二月,駐蹕大魚濼。夏六月,次散水原。秋七月,如黑嶺。冬十月,謁乾陵,獵醫巫閭山。
  • 36.    陳述.《全遼文,高麗使還齎回詔(卷三)》.北京:中華書局,1982:54
  • 37.    陳述.《全遼文,遣耶律義等諭高麗發兵攻女直詔(卷三)》.北京:中華書局,1982:54
  • 38.    陳述.《 全遼文,諭高麗王敕(卷三)》.北京:中華書局,1982:56
  • 39.    崔明德.天祚帝民族關係思想初探[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2):20-22
  • 40.    葉隆禮.《契丹國志·卷九·道宗天福皇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93
  • 41.    葉隆禮.《契丹國志·卷十九·蕭奉先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82
  • 42.    《遼史·卷一百一 ·列傳第三十一·蕭陶蘇斡》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8-08]
  • 43.    《遼史·卷一百一·列傳第三十一·耶律阿息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8-08]
  • 44.    《遼史·卷二十七·本紀第二十七》:他日,上密謂樞密使蕭奉先曰:“前日之燕,阿骨打意氣雄豪,顧視不常,可以邊事誅之。否則,必貽後患。”奉先曰:“粗人不知禮義,無大過而殺之,恐傷向化之心。假有異志,又何能為?”
  • 45.    《遼史·卷二十七·本紀第二十七》:其(阿骨打)弟吳乞買、粘罕、胡舍等嘗從獵,能呼鹿、刺虎、搏熊。上喜,輒加官爵。
  • 46.    《遼史·卷七十一·后妃》:天祚皇后蕭氏,小字奪裏懶,宰相繼先五世孫。大安三年入宮。明年,封燕國王妃。乾統初,冊為皇后。
  • 47.    《遼史·卷七十一·后妃》:天祚德妃蕭氏,小字師姑,北府宰相常哥之女。壽隆二年入宮,封燕國妃,生子撻魯。乾統三年,改德妃,以柴冊禮,封撻魯為燕國王,加妃號贊翼。
  • 48.    《遼史·卷七十一·后妃》:天祚文妃蕭氏,小字瑟瑟,國舅大父房之女。乾統初,帝幸耶律撻葛第,見而悦之,匿宮中數月。皇太叔和魯斡勸帝以禮選納,三年冬,立為文妃。生蜀國公主、晉王敖盧斡,尤被寵幸。
  • 49.    《遼史·卷七十一·后妃》:天祚元妃蕭氏,小字貴哥,燕國妃之妹。年十七,冊為元妃。性沉靜。嘗晝寢,近侍盜貂裀,妃覺而不言,宮掖稱其寬厚。
  • 50.    《遼史·卷一百二·蕭奉先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2-06]
  • 51.    《遼史·卷二十九·天祚皇帝三》:餘睹在軍中,聞之大懼,即率千餘騎叛入金。上遣知奚王府事蕭遐買、北府宰相蕭德恭、大常袞耶律諦裏姑、歸州觀察使蕭和尚奴、四軍太師蕭斡將所部兵追之。
  • 52.    《遼史·卷二十九·天祚皇帝三》:二月,幸鴛鴦濼。夏五月,至曷裏狘。秋七月,獵炭山。九月,至南京。
  • 53.    《遼史·卷二十九·天祚皇帝三》:二年春正月乙亥,金克中京,進下澤州。上出居庸關,至鴛鴦濼。
  • 54.    《遼史·卷二十九·天祚皇帝三》:聞餘睹引金人婁室孛堇奄至,蕭奉先曰:“餘睹乃王子班之苗裔,此來欲立甥晉王耳。若為社稷計,不惜一子,明其罪誅之,可不戰而餘睹自回矣。”上遂賜晉王死,素服三日,耶律撒八等皆伏誅。王素有人望,諸軍聞其死,無不流涕,由是人心解體。
  • 55.    《遼史·卷二十九·天祚皇帝三》:餘睹引金人逼行宮,上率衞兵五千餘騎幸雲中,遺傳國璽於桑乾河。
  • 56.    《遼史·卷二十九·天祚皇帝三》:三月辛酉,上聞金師將出嶺西,遂趨白水濼。乙丑,羣牧使謨魯斡降金。丙寅,上至女古底倉。
  • 57.    《遼史·卷二十九·天祚皇帝三》:三月辛酉,上聞金師將出嶺西,遂趨白水濼。乙丑,羣牧使謨魯斡降金。丙寅,上至女古底倉。聞金兵將近,計不知所出,乘輕騎入夾山,方悟奉先之不忠。怒曰:“汝父子誤 我至此,今欲誅汝,何益於事!恐軍心忿怨,爾曹避敵苟安,禍必及我,其勿從行。”
  • 58.    《遼史·卷二十九·天祚皇帝三》:初,詔留宰相張琳、李處温與秦晉國王淳守燕。處温聞上入夾山,數日命令不通,即與弟處能、子奭,外假怨軍,內結都統蕭幹,謀立淳。遂與諸大臣耶律大石、左企弓、虞仲文、曹勇義、康公弼集蕃漢百官、諸軍及父老數萬人詣淳府。處温邀張琳至,白其事。琳曰:“攝政則可。”處温曰:“天意人心已定,請立班耳。”處温等請淳受禮,淳方出,李奭持赭袍被之,令百官拜舞山呼。淳驚駭,再三辭,不獲已而從之。
  • 59.    《遼史·卷二十九·天祚皇帝三》:於是肆赦,自稱天錫皇帝,改元建福,降封天祚為湘陰王。遂據有燕、雲、平及上京、遼西六路。天祚所有,沙漠已北,西南、西北路兩都招討府、諸蕃部族而已。
  • 60.    《遼史·卷二十九·天祚皇帝三》:四月辛卯,西南面招討使耶律佛頂降金,雲內、寧邊、東勝等州皆降。阿疏為金兵所擒。金已取西京,沙漠以南部族皆降。上遂遁於訛莎烈。
  • 61.    《遼史·卷二十九·天祚皇帝三》:已而淳死,眾乃議立其妻蕭氏為皇太后,主軍國事。奉遺命,迎立天祚次子秦王定為帝。太后遂稱制,改元德興。
  • 62.    《遼史·卷二十九·天祚皇帝三》:十一月乙丑,聞金兵至奉聖州,遂率衞兵屯於落昆髓。秦晉王淳妻蕭德妃五表於金,求立秦王,不許,以勁兵守居庸。及金兵臨關,厓石自崩,戍卒多壓死,不戰而潰。德妃出古北口,趨天德軍。十二月,知金主撫定南京,上遂由掃裏關出居四部族詳穩之家。
  • 63.    《遼史·卷二十九·天祚皇帝三》:二月乙酉朔,興中府降金。來州歸德軍節度使田顥、權隰州刺史杜師回、權遷州刺史高永昌、權潤州刺史張成,皆籍所管户降金。丙戌,誅蕭德妃,降淳為庶人,盡釋其黨。
  • 64.    《遼史·卷二十九·天祚皇帝三》:夏四月甲申朔,以知北院樞密使事蕭僧孝奴為諸道大都督。丙申,金兵至居庸關,擒耶律大石。戊戌,金兵圍輜重於青冢,硬寨太保特母哥竊梁王雅裏以遁,秦王、許王、諸妃、公主、從臣皆陷沒。庚子,梁宋大長公主特里亡歸。壬寅,金遣人來招。癸卯,答言請和。丙午,金兵送族屬輜重東行,乃遣兵邀戰於白水濼,趙王習泥烈、蕭道寧皆被執。上遣牌印郎君謀盧瓦送兔紐金印偽降,遂西遁雲內。駙馬都尉乳奴詣金降。
  • 65.    《遼史·卷二十九·天祚皇帝三》:五月乙卯,夏國王李乾順遣使請臨其國。庚申,軍將耶律敵烈等夜劫梁王雅裏奔西北部,立以為帝,改元神歷。
  • 66.    《遼史·卷二十九·天祚皇帝三》:四年春正月,上趨都統馬哥軍。金人來攻,棄營北遁,馬哥被執。
  • 67.    《遼史·卷二十九·天祚皇帝三》:上遂率諸軍出夾山,下漁陽嶺,取天德、東勝、寧邊、雲內等州。南下武州,遇金人,戰於奄遏下水,復潰,直趨山陰。
  • 68.    《遼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二月,至應州新城東六十里,為金人完顏婁室等所獲。
  • 69.    《遼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八月癸卯,至金。丙午,降封海濱王。以疾終,年五十有四,在位二十四年。
  • 70.    《遼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金皇統元年二月,改封豫王。五年,葬於廣寧府閭陽縣乾陵傍。
  • 71.    鄭麟趾.《高麗史》卷一四《睿宗世家三》:(韓國)亞細亞文化社,1972年影印本上冊:280
  • 72.    鄭麟趾.《高麗史》卷一一《肅宗世家一》:(韓國)亞細亞文化社,1972年影印本上冊:234
  • 73.    鄭麟趾.《高麗史》卷一四《睿宗世家三》:(韓國)亞細亞文化社,1972年影印本上冊:293
  • 74.    陶莎.遼朝對高麗政策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6:102
  • 75.    葉隆禮.《契丹國志》卷一〇.北京:中華書局,2014:115
  • 76.    葉隆禮.《契丹國志》卷二六《諸蕃記》.北京:中華書局,2014:275-276
  • 77.    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三,重和二年正月十日丁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21
  • 78.    葉隆禮.《契丹國志》卷一〇《天祚皇帝上》.北京:中華書局,2014:113
  • 79.    《遼史·卷七十二·列傳第二》:乙辛復令牌印郎君蕭訛都斡等言:“查剌前告非妄,臣實與謀,欲殺耶律乙辛等,然後立太子。臣若不言,恐事發連坐。”帝信之,幽太子於別室,以耶律燕哥鞫案。太子具陳枉狀曰:“吾為儲副,尚何所求。公當為我辨之。”燕哥乃乙辛之黨,易其言為款伏。上大怒,廢太子為庶人。將出,曰:“我何罪至是!”十三叱登車,遣衞士闔其扉。徙於上京,囚圜堵中。乙辛尋遣達魯古、撒八往害之,太子年方二十,上京留守蕭撻得紿以疾薨聞。上哀之,命有司葬龍門山。欲召其妃,乙辛陰遣人殺之。
  • 80.    《遼史·卷二十三·本紀第二十三》:十一月,北院樞密使耶律乙辛遣其私人盜殺庶人浚於上京。
  • 81.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十一》引《北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2-11]
  • 82.    鞠賀.遼朝佛教信仰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1:33
  • 83.    向南.《遼代石刻文編》,《鮮演大師墓碑》.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668
  • 84.    陳述輯校.《全遼文·卷3》《遣耶律師傅賜高麗王詔》.北京:中華書局,1982:51
  • 85.    (金)佚名.《大金吊伐錄校補》《遼主耶律延禧降表》.北京:中華書局,2001:508
  • 86.    《遼史·卷九十九·蕭撻不也列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2-17]
  • 87.    葉隆禮.《契丹國志》卷10,《天祚皇帝上》.北京:中華書局,2014:126
  • 88.    《金史·卷二·太祖本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2-17]
  • 89.    李華瑞.北宋末期及南宋與西夏的關係[J]:寧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03):5-9
  • 90.    《遼史·卷一百一五·西夏》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2-18]
  • 91.    《金史·卷三·太宗本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2-18]
  • 92.    《遼史·卷四十六·百官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3-31]
  • 93.    《遼史·卷八十二·蕭陽阿列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3-31]
  • 94.    杜鵑.遼朝邊防研究[J].瀋陽:遼寧大學,2014:37
  • 95.    李代廣.《中國宮廷秘聞》: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201
  • 96.    蘇轍.《蘇轍集》:中華書局,1990年:第748頁
  • 97.    鄧廣銘.鄧廣銘全集 第6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07:28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