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耶律大石

鎖定
耶律大石(英語:Yelü Dashi [42]  ,1087年-1143年),一稱耶律達實 [14]  ,又被稱為“大石林牙” [2] 契丹族,字重德,西遼開國皇帝(1132年-1143年在位)。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八世孫。 [13] 
耶律大石通曉契丹、漢文,擅長騎射。天慶五年(1115年)中進士,先在朝中任翰林應奉、翰林承旨,後遷升為遼興軍節度使。保大二年(1122年),金軍南侵,天祚帝出逃,耶律大石與羣臣立秦晉王耶律淳為帝,建北遼。耶律淳死後,擁立其妻蕭德妃攝政。期間兩次大敗北宋入侵。金軍逼近南京時,又率部投奔天祚帝。不久後在作戰中被金軍俘虜,旋即逃回遼營。因勸阻天祚帝出兵攻金未果,遂自立為王,率鐵騎二百逃至可敦城。他在西北“養兵待時”,聯結西夏南宋等政權及西北各部對抗金朝。金天會八年(1130年),率軍西征。延慶元年(1132年),在葉密立稱帝,稱“菊兒汗”,漢號“天祐皇帝” [18]  。之後繼續西進,並遷都八剌沙袞。康國八年(1141年),率軍在卡特萬之戰中擊敗塞爾柱帝國及中亞各國聯軍十萬,使塞爾柱勢力退出河中,確立了西遼在中亞的統治。康國十年(1143年),耶律大石去世,享年五十七歲。廟號德宗 [10] 
耶律大石在艱難之中率眾西征,於中亞開創了一個疆域遼闊的多民族的王朝。他總結遼朝興衰的教訓,結合佔領地實際情況,制定了西遼國家的基本制度,促進中亞社會發展與民族交融,被認為是“中華民族最傑出的歷史人物”之一。 [25]  中亞、西亞史家也對其生平有所記錄,甚至有景教徒稱他是傳説中的祭司王約翰 [22] 
全    名
耶律大石
別    名
耶律重德
大石林牙
遼德宗
重德
尊    號
菊兒汗(突厥語),天祐皇帝(漢語)
廟    號
德宗
年    號
延慶康國
所處時代
遼朝西遼
民族族羣
契丹族
出生地
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
出生日期
1087年
逝世日期
1143年
在位時間
1132年 至 1143年
前    任
遼天祚皇帝耶律延禧
繼    任
西遼感天皇后蕭塔不煙
主要成就
建立西遼,延續遼祚,傳播漢文化至中亞
卡特萬之戰擊潰塞爾柱帝國,稱雄中亞
主要作品
《諫天祚疏》
《示西域十八部王諭》
《東征誓眾文》

耶律大石人物生平

耶律大石兼通文武

遼道宗大安三年(1087年) [13]  ,一稱大安十年(1094年),耶律大石出生於遼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東南)。他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八世孫。 [2] 
耶律大石從小好學,善於騎射,兼通漢文、契丹文,堪稱文武全才。天祚帝天慶五年(1115年),耶律大石取得殿試第一的成績 [41]  ,考中進士,入翰林院供職,任翰林應奉。後被擢升為翰林承旨。他是《遼史》中記載的遼朝唯一一個契丹族進士。因在契丹語中,翰林被稱為“林牙”,所以耶律大石又有“大石林牙”或“林牙大石”的別名(也有筆記記為“大石林麻” [16]  “大實林牙” [13]  [39]  )。 [13]  [2] 
約在天慶六年(1116年),耶律大石出外任泰州刺史。此時正逢遼金戰爭興起,金軍於天慶七年(1117年)攻陷了泰州。大約在此年前後,耶律大石調任祥州刺史(中國歷史學者魏良弢認為耶律大石所任祥州可能是“僑置州”或“頭下州”)。約在天慶十年(1120年)前後,耶律大石升為遼興軍節度使,鎮守南京道 [25]  [2]  [13] 

耶律大石助建北遼

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大舉南侵,攻克中京(今內蒙古寧城)、澤州等地,天祚帝耶律延禧不敢留守,一路西逃,輾轉入夾山(中國學者陳得芝考證夾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西北的吳公壩以北武川縣附近) [18]  ,與外界音訊隔絕。天祚帝失訊數日後,為了安定人心,堅持抵抗,留守南京(今北京西南)的宰相張琳、李處温便與南京都統蕭幹及耶律大石商議,擁立秦晉王耶律淳即位,稱天錫皇帝,改元建福,後世稱這一政權為北遼。北遼建立後,耶律淳命耶律大石總統北遼軍務,負責守衞南京。 [3]  [12] 

耶律大石兩破宋軍

正在北遼建立之時,北宋朝廷聞知金軍大舉南下的消息,認為這是奪回燕雲地區的良機。建福元年(1122年)四月,宋徽宗以童貫“勒兵十萬巡邊”,伺機攻取遼南京。耶律大石受命為西南路都統,率奚、契丹騎兵兩千人,駐於涿州新城縣,以防備宋軍。童貫愛將、前軍統制楊可世聽信傳言,以為只要宋軍一到,燕雲軍民將“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遂率輕騎數千直奔南京。五月二十六日,耶律大石在蘭甸溝掩襲楊可世,大敗其軍。此後,北遼朝廷又給耶律大石派出三萬援軍。二十八日,宋東路都統制种師道率軍抵達白溝,與遼軍隔白溝河對壘。次日,宋軍企圖招降遼軍,為耶律大石所堅拒。他説:“無(勿)多言,有死而已。”同時指揮騎兵自西邊水淺處渡河,包抄宋軍守橋士兵,擊潰其軍。三十日,蕭幹開始圍攻宋西路軍。六月三日,种師道見諸部不作戰利,於是引兵撤回。耶律大石聞訊,調輕騎尾隨,在古城與宋軍激戰。种師道等逃至雄州(今河北雄縣)城下,又為童貫所拒,不得入城。遼軍趁勢橫擊宋軍,並斥責宋方敗盟毀約的行為。同日,風雨冰雹交加,宋軍慘敗,史稱“自雄州之南,莫州之北,塘泊之間及雄州之西保州、真定一帶死屍相枕籍不可勝記”。 [13]  [14] 
當代的耶律大石畫像 當代的耶律大石畫像
六月六日,耶律大石在涿州召見了宋使臣馬擴。馬擴暗中接納在遼的漢人劉宗吉。在遼廷上,馬擴申明宋朝出兵不是應金人之約,而是因為天祚帝猶在,耶律淳不當稱帝,故起兵問罪。耶律大石質問馬擴:“宋遼澶淵之盟後南北通好已經百年,為什麼要背盟來侵奪?”馬擴答:“大宋因為女真從海上累遣使人要獻還燕地,近來又得到其文牒,具言已經奪取山後,如果南朝(宋)不要燕地,則女真就要自取之。故此大宋不得不發兵救燕。”耶律大石作色道:“河西家(即西夏)累次上表,意圖興兵夾攻南朝(宋),本朝(遼)每次都將表章封與南朝,不肯見利忘義。而貴朝才得到女真的一句話,就要舉兵?”馬擴又解釋道:“夏國雖然屢次有不遜之言,然而數十年間,何嘗侵得大宋寸土?但女真所説的,確有應驗,大宋不只救燕地,也想鞏固自己的邊疆,所以出兵。”耶律大石再問:“您作為使者,為什麼要與劉宗吉結約圖謀我們?”馬括説:“因為我是大宋的招納使,職責所在,所以如此。”耶律大石説:“因為兩國和好,所以不欲扣留您,您用餐完後可以回去,替我帶話給童貫:想要講和則仍舊講和,不想和則請出兵見陣。” [4] 
六月二十四日,耶律淳病死,其妻蕭普賢女以皇太后身份攝政,改元德興。耶律大石與四軍大王蕭幹掌握了朝廷軍政事務。七月,北宋集結二十萬軍隊,準備乘耶律淳之喪再次伐遼。九月,遼涿州留守郭藥師叛降北宋。十月,宋將劉延慶等出兵至雄州,軍勢甚盛。而此時耶律大石和蕭幹手下只有大約兩萬的軍隊,他們憑藉盧溝河部署防禦,與宋軍隔河對峙。宋遼兩軍一度交戰於料石岡,未分勝負。與此同時,郭藥師率輕騎乘虛直取南京,攻佔外城,但因援軍未到,被蕭幹擊退。二十九日,盧溝河北“四野火亮”,對岸宋軍以為是遼軍大舉來攻,於是燒營而逃,潰不成軍。次日拂曉,耶律大石等發覺宋軍潰退,領兵尾襲其後,大敗宋軍。此役使宋朝“自熙豐以來所畜軍實盡失”。耶律大石、蕭幹指揮的遼軍再次獲得了對宋軍的重大勝利。 [13]  [14] 

耶律大石出奔天祚

正當耶律大石等在南線擊退宋軍時,北方的金軍又在逼近。北遼求封於金未果,於是派兵守衞居庸關。但等金軍在德興元年(1122年)十二月初抵達後,遼軍卻不戰而潰。蕭普賢女得迅後,連夜逃離南京。就在此時,眾人開始商議去處:蕭幹主張前往自己的奚王府立國;耶律大石鑑於遼在西北仍有一定的勢力,於是主張去豐州天德軍投奔天祚帝。駙馬都尉蕭勃迭認為於理確實應該投靠天祚帝,但事到如今,“有何面目相見(天祚帝)”。耶律大石聽後,命左右將他牽出斬首,並傳令道:“有敢異議者,斬。”這就與蕭乾的奚軍產生了衝突,契丹、奚軍列陣相拒。最終,蕭幹率領奚軍回到奚王府,並在次年自立為帝,不久後為部下所殺;耶律大石則攜蕭普賢女率契丹軍投奔天祚帝。 [13] 
保大三年(1123年)二月,耶律大石等抵達天祚帝所在處。但天祚帝卻誅殺了蕭普賢女,並責備耶律大石説:“我還沒死,你怎麼敢立耶律淳?”耶律大石回答:“陛下擁有全國的力量,不能去阻擋一下敵人,拋棄了國家社稷遠遠逃遁,致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即使立十個耶律淳,都是太祖的子孫,豈不強似去乞求別人來寬宥性命?”天祚帝無言以對,只得賜他酒食,赦免所有的參與者。 [3] 
金遼戰爭要圖 金遼戰爭要圖
四月,被任命為都統的耶律大石率軍在奉聖州抵禦金軍,駐紮於龍門縣東二十五里。金都統完顏斡魯派完顏照立、完顏婁室、馬和尚等率軍圍攻耶律大石,在居庸關將其俘獲,招降其部眾 [43-44]  。金副都統完顏宗望得到耶律大石後,將他用繩子綁着,強迫他為金軍帶路,襲擊天祚帝的青冢寨大營。當時天祚帝正在應州,但金軍還是抓獲了包括秦王、許王及各嬪妃、公主、大臣多人,繳獲車輛一萬多乘。 [15]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為此特地下詔褒獎耶律大石説:“林牙大石雖非降附,其為嚮導有勞,可明諭之。”此事可以説是耶律大石人生中最不光彩的一頁,故而在《遼史》也未提及或僅有簡單的帶過。《北使記》中提到了耶律大石這一時期在金營的情況:“太祖(完顏阿骨打)愛其俊辯,賜之妻,而(耶律大石)陰蓄異志。” [16]  《契丹國志》則稱他與金軍統帥完顏宗翰不和,懼怕完顏宗翰報復,故棄妻攜五子出逃 [40]  。無論如何,結果是在此年的九月,耶律大石帶領一隻人馬從金營逃脱,迴歸天祚帝身邊。 [13] 

耶律大石西征建國

保大四年(1124年)七月,在得到耶律大石帶來的人馬後,天祚帝又得到陰山室韋“謨葛失”(蒙古族名) [17]  ,自認為得到天助,準備出兵與金決戰,收復失地。耶律大石指出之前遼軍一敗再敗,丟失舉國的漢地,這時再求決戰,不是良策。他建議天祚帝“養兵待時而動,不可輕舉”。但天祚帝不能採納,堅持出兵。耶律大石至此認為天祚帝不能成恢復大業,於是決心前往遼在西北的軍事重鎮可敦城(即鎮州,今蒙古土拉河上游)。此地自遼開國以來便受到歷代遼帝的重視,專設有建安軍節度使司,併為遼西北路招討司的駐地。即使在遼末戰亂之中,西北仍然相對安定,有各部軍隊兩萬餘騎,戰馬數十萬匹 [19]  。為防止蕭乙薛、坡裏括二將反對,他先下手殺死二人。隨後設置北南面官署,自立為王,率領鐵騎二百人連夜逃離遼廷(中國史學家唐長孺認為其稱王應在會七州及十八部王眾之後 [18]  )。 [3]  [5]  耶律大石離開後不久,執意出兵的天祚帝果然兵敗被俘,遼朝自此滅亡,距他出走不過半年。 [13] 
連環畫中的耶律大石西征 連環畫中的耶律大石西征
耶律大石自夾山出發,向北走了三天,過黑水(今內蒙古艾不蓋河),見到白韃靼詳穩(遼官名)牀古兒。牀古兒進獻馬匹四百隻、駝二十隻、羊若干。耶律大石向西行至可敦城,駐軍於北庭都護府,會集威武、崇德、會蕃、新、大林、紫河、駝等七州以及大黃室韋、敵剌敵烈)、王紀剌(弘吉剌)、茶赤剌(茶扎剌)、也喜、鼻古德(鼻國德)、尼剌、達剌乖、達密裏、密兒紀、合主、烏古裏、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糾而畢十八部之眾,曉諭道:
我祖宗歷經艱難創下大業,經歷了九代二百年。金人作為臣屬,逼迫我國家,殘殺我黎民,屠殺毀滅我城邑,使我天祚皇帝蒙塵於外,想到這些我日夜都痛心疾首。我現在仗義西行,想借助眾蕃部的力量,翦滅我們的仇敵,恢復我國的領土疆域。你們眾人之中也有顧念痛惜我們國家,憂慮我們的社稷,思量共同救出君父,濟助生民於苦難之中的人嗎?
在這一講話的感召之下,諸部紛紛支持耶律大石的行動,使他很快就得到了精兵一萬餘人,並得以設置官吏,編列排甲,置備儀仗器具。 [5]  [18]  耶律大石政權的官僚機構初具規模,並建立起一支實力強勁的騎兵部隊。 [26] 
耶律大石在可敦城立國,這裏畜產豐富,遠離金朝數千裏。他貫徹“養兵待時而動”的戰略,沒有主動出擊金朝,而是爭取西夏南宋等國及部族 [30]  ,以孤立金朝。到金天會七年(1129年),他已奪回了金朝二方二營。金朝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在金天會八年(1130年)向漠北諸部徵兵進討耶律大石,但諸部不從,征討半途而廢。 [25] 
而耶律大石經過五年生聚,決心向外發展。他認為金朝正處於強勢時期,無法與之抗衡,故決定向西開拓。 [25]  金天會八年(1130年),一稱金天會九年(1131年)二月甲午日,耶律大石以青牛、白馬祭祀天地、祖宗,整頓隊伍向西進發。他先寫信給高昌回鶻國王畢勒哥説:“從前我國太祖皇帝北征,經過卜古罕城,就曾派遣使者到甘州,下詔給你們祖先烏母主説:‘你思念故國嗎,朕馬上就可以為你恢復,你擔心不能回去嗎,我已經擁有這片土地了。我擁有,也就是你擁有了。’你的祖先當即上表致謝,認為國家遷來此地,已有十幾代人,軍民都留戀現有國王,不願遷居異地,所以我也就不能重返故國了。這表明我國與你們國家的交好已有多年曆史了。現在我準備向西前往大食,向你們國家借道,你們切不可生疑。”畢勒哥接到書信,當即迎接耶律大石到官邸,大宴三日。耶律大石臨行之前,畢勒哥又進獻六百匹馬、一百隻駱駝、三千隻羊,並表示願意以子孫為人質作為遼的附庸(但實際上並未如此 [18]  ),一直送耶律大石至境外。 [6] 
關於耶律大石離開高昌回鶻到稱帝前的一段時期所發生的事件,漢文史料缺乏記載。而結合穆斯林史料記載可知,耶律大石離開高昌回鶻王都別失八里後,首先進入吉爾吉斯境內,但遭到當地勢力的抵抗。隨後,他率部隊西進,在葉密立(今新疆額敏)建立根據地,修築城池,招撫當地的突厥語部族。 [18] 
正當耶律大石西征時,金朝西北前線很快得知了消息,並奏稟金廷。金天會九年(1131年),金元帥完顏宗翰自雲中授右都監耶律餘睹漢軍及女真軍一萬人,命其北攻可敦城。但因可敦城地勢遙遠,“自雲中由貓兒莊銀甕口北去,地約三千餘里”,途中“盡沙漠無人之境”。所以金軍的這次遠征勞民傷財,最終毫無所得。 [23] 
耶律大石稱帝 耶律大石稱帝 [31]
耶律大石在葉密立休養時期,可能與回鶻汗國發生了小規模的衝突 [24]  。但基本上得到了當地突厥語部族的支持,轄下户數已達四萬口。這一時期,西遼疆域大為擴展,東起土拉河,西到額敏河,連為一片。延慶元年(1132年)二月五日,耶律大石在文武百官的擁戴下,於葉密立稱帝,按照當地人民的習慣,號稱“菊兒汗”(意為“大汗”或汗中之汗”)。羣臣又另上漢尊號為“天祐皇帝”,建元延慶。追諡祖父為嗣元皇帝,祖母為宣義皇后,冊立元妃蕭氏為昭德皇后 [1]  。於是對百官説:“我與你們行程三萬裏,跋涉沙漠之中,日夜艱辛。仰賴祖宗之福佑,你等眾人之力,我冒昧地登了大位。你們的祖父都應該加以存恤善後,以共享尊榮。”於是從重臣蕭斡裏剌以下四十九人的父祖都被賞賜封號爵賞。自此,西遼(穆斯林史料和西方文獻稱為黑契丹、哈喇契丹或合剌乞答 [26]  [27]  [42]  )正式建立。 [8]  [18] 

耶律大石稱雄中亞

主詞條:卡特萬之戰
關於耶律大石稱帝后在中亞的活動,《遼史》概括性地總結道:“(耶律大石)所過,敵者勝之,降者安之。兵行萬里,歸者數國,獲駝、馬、牛、羊、財物,不可勝計。” [6]  今人根據域外史料勾勒其大概如下:耶律大石統帥大軍南下,高昌回鶻沒作抵抗,即歸順西遼。耶律大石將其併入版圖,卻仍讓回鶻汗王統治這一地區,另設“沙黑納”(監國)以為督察。 [25] 
而後,西遼軍西攻東喀喇汗國,在喀什噶爾(今新疆喀什)遭到東喀喇汗阿赫馬德·伊本·哈桑率部阻擊,西遼軍大受挫折,轉而進攻七河地區。該地居住着原從遼朝遷來的突厥一契丹人,與汗廷時有摩擦,因而耶律大石的軍隊一出現,他們就投向西遼,使西遼軍人數猛增一倍。但耶律大石並未立即進軍東喀喇汗王廷八剌沙袞(今吉爾吉斯斯坦克馬克),而是將大軍集結邊境,待機而動。 [25] 
不久後,阿赫馬德逝世,新即位的東喀喇汗易卜拉欣同葛邏祿首領和康裏首領不和,二部反叛。延慶三年(1134年)初,易卜拉欣被迫請求耶律大石出兵支援。耶律大石很快平定了康裏和葛邏祿動亂,並藉機把東喀喇汗國降為附庸,割取其北疆一帶為西遼直轄領地。他見八剌沙袞左山右川,控扼萬里,是中亞少有的耕牧兩宜的富饒之地,於是決定在此建都,改稱“虎思斡耳朵”(意為強有力的宮帳),改年號為康國。其後不久,吉爾吉斯人和康里人也都臣服了西遼的統治。 [25] 
安定後方之後,耶律大石決定東征金朝,以興復遼朝。延慶三年(1134年)三月,他派蕭斡裏剌為兵馬都元帥,敵剌部前同知樞密院事蕭查剌阿不為副元帥,茶赤剌部禿魯耶律燕山為都部署,護衞耶律鐵哥為都監,率軍七萬東征。臨行前,耶律大石以青牛、白馬祭天,樹立大旗,對眾軍盟誓説:“我大遼自太祖、太宗以來,歷經艱難而成就帝業,其後繼位的國君沉溺享樂,不理國政,致使盜賊蜂起,天下土崩瓦解。朕率領爾等遠抵朔漠,希望興復大業,以光大中興功業。此處不是朕與爾等世代所居之地。”然後,他向蕭斡裏剌申命道:“如今你前去,要做到有功必賞、有過必罰,與士卒同甘共苦,選擇水草豐美之處立營,考慮敵情然後進軍,不要自取禍敗啊。”在東征途中,西遼先後征服了喀什喀爾(今新疆喀什)、和闐(今新疆和田)、畏兀兒等地。 [26]  但在此後的行軍中,或許因大漠阻隔,戰線過長,西遼軍牛馬多死,最終無功而返。耶律大石長嘆道:“皇天弗顧,數也!”其後一二年間,西遼還再次發起過對金軍的突襲,一度擊敗前來征討的金軍,但未取得大的戰果。此後,耶律大石也徹底將擴張重心轉向西方伊斯蘭世界。 [8]  [25] 
康國四年(1137年),耶律大石率部進入費爾幹納盆地,途中未遇抵抗,但在繼續西進時,遭到已為塞爾柱帝國附屬國的西喀喇汗馬赫穆德·伊本·穆罕默德的抵抗,兩軍交戰,西喀喇軍潰敗,馬赫穆德逃回撒馬爾罕。耶律大石在戰後也不追擊,而是致力於鞏固新佔領的區域。 [25] 
卡特萬之戰,紅色為西遼軍(Seasonsinthesun制) 卡特萬之戰,紅色為西遼軍(Seasonsinthesun制)
馬赫穆德歸國後,一再請求宗主國塞爾柱帝國的蘇丹艾哈邁德·桑賈爾(馬赫穆德的舅舅)出兵攻遼。經長期準備,桑賈爾號召伊斯蘭世界對西遼的異教徒發動聖戰,從呼羅珊錫斯坦伽色尼、馬贊德蘭、古爾等國集結了十萬多聯軍,在康國八年(1141年)發起東征,率領穆斯林聯軍渡過阿姆河,進入河中地區,向葛邏祿人進攻。葛邏祿人急忙派使者向耶律大石求救。耶律大石企圖調解未果,於是召集漢、契丹、突厥等軍迎擊。回曆2月5日(儒略曆9月9日),雙方在卡特萬(英語:Katwan,一譯克特灣,在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以北)激戰。交戰前,耶律大石指出聯軍雖多而少謀,只要發起進攻,他們首尾不能相救,西遼軍必勝。他派六院司大王蕭斡裏剌、招討副使耶律松山等率兩千五百人攻聯軍右路;樞密副使蕭剌阿不、招討使耶律術薛等率兩千五百人攻聯軍左路;自己率眾進攻聯軍中路。西遼軍三路齊攻,迫使桑賈爾首尾不救,全軍潰敗。桑賈爾攜馬赫穆德逃至呼羅珊,其妻子和左右兩翼指揮官都成為戰俘。 [25]  [7] 
卡特萬會戰是中亞史上著名的戰役,穆斯林史家認為“在伊斯蘭教中沒有比這更大的會戰”。據估計,桑賈爾部下死亡多達3萬人。塞爾柱王朝的勢力從此退出河中地區,原屬國西喀喇汗國和花剌子模均歸屬西遼。 [25] 
隨後,耶律大石領兵進入西喀喇汗王廷撒馬爾罕,改名為河中府,中國歷史學者王國維認為西遼可能以其城為陪都。同時,耶律大石也保存了西喀喇汗國,封馬赫穆德之弟易卜拉欣為桃花石汗,留一名“沙黑納”督察其統治。其後不久,耶律大石派額兒布思進攻花刺子模,迫使花刺子模沙阿阿拉烏丁·阿即思歸順西遼,每年交納三萬第納爾的貢品。耶律大石在河中府駐紮了三個月,而後西巡起兒漫(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東北),再班師虎思斡耳朵。 [25] 
在西遼境內民族複雜、宗教多樣的基礎上,對於屬國和附庸部落,耶律大石要求他們按時繳納貢金,並派遣一名(監國)監管,他們的頭人要掛銀牌表示臣服。其餘方面一切依照原有模式治理。在宗教方面他也施行了包容政策。自此,西遼國力日增,成為了中亞的強國。 [25] 

耶律大石逝世

康國十年(1143年),耶律大石逝世,享年五十七歲,在位共二十年(此處自稱王其計算)。死後廟號為德宗。 [8]  耶律大石的名字成為了西遼的代稱,在他死後,周邊政權仍以“大石”稱呼西遼的君主。 [37] 

耶律大石為政舉措

耶律大石政治

西遼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其境內主要有契丹、回鶻、葛邏祿、塔吉克和漢族,北部邊遠地區還有康裏、欽察、烏古斯等突厥語部族,東部邊境則有阻卜乃蠻等部族。鑑於這種情況,在國家制度上,耶律大石沿用了遼朝的南北面官制,這對於以遊牧立國而征服農耕民族的多民族政權有着普遍的價值。不過,在南面地方官名上,西遼採用了類似八思哈這樣的突厥語官名,使當地人民更易接受。除了直轄領地,西遼對附屬國區別不同情況,實行羈縻方針,或者讓其完全自治(如位於布哈拉的布爾罕王朝),或任命監督官常駐其首府(如回鶻汗國),或定期派出官員視察情況收取貢品(如花刺子模)。 [25] 
耶律大石還廢除中亞地區長期以來分封土地的做法(伊克塔制),既有效鞏固了中央集權,又杜絕了因土地而引起的紛爭與混戰。同時不允許將軍直接控制軍隊,在物質上則多加賞賜,以扭轉中亞諸政權普遍存在的軍隊與中央王朝的離心傾向。 [25]  終西遼一代,從史籍中未見有地方政權獨立、封建領主混戰的記載,這無疑是有利於社會安定和生產發展的。 [27] 

耶律大石軍事

  • 軍事征服
耶律大石稱帝后不久,便率軍南下進入高昌,迫使高昌回鶻成為西遼的附庸。延慶三年(1134年),耶律大石利用東喀喇汗國不堪忍受康裏、葛邏祿諸部的襲擾,請求西遼援助之機,率軍進入喀喇汗王都八剌沙袞(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東南的楚河南岸),並以此為西遼都城,改稱虎思斡爾朵。同年三月,耶律大石派七萬大軍東征,以圖中興遼朝。在東征途中,先後征服了喀什喀爾(今新疆喀什)、和闐(今新疆和田)、畏兀兒等,但此後進軍不順,只得回師。康國四年(1137年)後,耶律大石實施西征策略,揮師進入費爾幹納盆地,擊敗阿姆河以北地區的西喀喇汗國。康國八年(1141年)夏,西遼與葛羅祿部密切配合,在卡特萬之戰中又擊敗了前來救援西喀喇汗的塞爾柱蘇丹艾哈邁德·桑賈爾所率十萬聯軍。另外,耶律大石又派軍征服了花刺子模,迫使西喀喇汗國臣服,使西遼一舉成為中亞地區的強國。 [26] 
  • 領土範圍
西遼疆域最盛時,正東至土兀刺河(今蒙古土拉河)上游,包括可敦城周圍地區;東北至謙河(今葉尼塞河)上游,與遊牧部族吉利吉思為鄰;西北越過達林庫兒湖(今巴爾喀什湖),包括康裏部的遊牧地,迤邐西至花刺子模海(今鹹海)以北地區;正西至卡拉庫姆沙漠,包括花刺子模附屬國在內;正南以阿姆河為西段,以喀喇崑崙山、崑崙山阿爾金山為界;東南包括哈密、若羌,隔沙漠與西夏接壤。 [25]  在帕米爾地區,包括瓦罕走廊、帕米爾以東包括東喀喇汗國疆域在內,面積達四百多萬平方公里 [28]  [26] 
西遼疆域分為直轄領地和附屬國、附屬部族兩大部分。直轄領地以都城巴刺沙袞為中心,包括錫爾河上游、伊塞克湖周圍以及七河地區。附屬國有東喀喇汗國、西喀喇汗國、高昌回鶻和花刺子模。附屬部族有粘拔恩部、康裏部和葛邏祿部。 [27] 

耶律大石經濟

西遼帝國疆域遼闊,自然地理條件複雜,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耶律大石建立西遼後,維持了原有的農耕和遊牧的兩部經濟體制,在農耕地區減輕賦税,實行户賦制度,每户只收一個第納爾 [25]  根據當時中亞地區的金銀比價,這是較輕的賦税。 [27]  這一舉措,使耶律大石的統治得到穩固,中亞的半耕半牧的生產方式得到發展。 [28] 
在生產技術方面,隨着耶律大石建立西遼,他帶來的漢人把中原各種先進的生產技術傳入西域,遠至阿姆河以南的巴里黑和團八刺等地均可見“長安題識”的漆器,由此可見中原器物傳播之遠。而據現代考古發現,在西遼的直轄領地上有很發達的冶煉業,特別是兵器生產,箭鐵、斧、刀、短劍、愷甲等各地都有發現。在建築和造型藝術方面,西遼也傳播了漢文化,使其同中亞文化融合,對中亞人民的精神和物質文化的向前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27] 

耶律大石文化

西遼王朝統治區域內,有契丹、漢、回鶻、塔吉克樣磨、葛邏祿、蒙古、吐蕃等民族。宗教有薩滿教佛教儒教祆教伊斯蘭教景教摩尼教猶太教等。在耶律大石的統治區,形成了民族宗教錯綜複雜的局面。耶律大石面對複雜的民族宗教問題,在統治區採取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允許各種宗教並存,不設國教,不允許任意宗教坐大,各種宗教或教派自然不會對耶律大石的政權產生不滿。在統治區域內,耶律大石沒有強行推進任何信仰,並且對不同的宗教一視同仁。伊斯蘭教、佛教、景教、摩尼教、薩滿教等宗教都在西遼贏得了不少信徒。 [27]  [28] 
正因如此,甚至關於耶律大石本人的宗教信仰都有着不同的説法,《世界征服者史》的作者、波斯史學家志費尼認為他“秘密成為了一位穆斯林”,另一位阿拉伯歷史學家伊本·阿西爾又説他是摩尼教徒,甚至還有景教徒稱頌他是傳説中的祭司王約翰 [22] 
由於他的這些宗教寬容措施,西遼盡得民心,很快發展成為中亞強國。後來成吉思汗的重要輔臣耶律楚材盛讚耶律大石“頗尚文教,西域人至今思之” [20]  [25] 
另一方面,耶律大石帶領眾多漢人與深受漢文化影響或高度漢化的契丹人進入西域,這是唐末以來未曾出現的遷徙活動。這一活動,傳播漢文化,正如史學家陳垣所説:“當元人未據西域之先,大石林牙已將漢族文明炫耀於中亞大陸。” [27] 

耶律大石民族與對外關係

耶律大石在早期任職時,曾就宋朝結盟金朝之事與宋使有過一次交涉,巳初露外交才華。而後無論在何種環境下,他都能妥善地解決好與鄰國的關係,爭取到盟友,從而在實行自己的計劃時,能夠得到多方的援助。諸如在他離開天祚出走的途中,得到白達達詳穩的援助,在他到達可敦城後,很快就團結起七州十八部,並且一直努力與四周鄰邦結好,力圖結成反金的統一戰線,實際上也給金朝造成了一定的壓力。特別是在來到政治勢力紛繁複雜的中亞地區後,他能因勢利導,在建設統一帝國的同時,採取聯盟自治,與當地原有的統治者相安無事,保持了相當長時間的社會安定。 [34] 

耶律大石歷史評價

脱脱等《遼史》:①通遼、漢字,善騎射。 [10]  ②大石既帝淳而王天祚矣,復歸天祚。天祚責以大義,乃自立為王而去之。幸藉祖宗餘威遺智,建號萬里之外。雖寡母弱子,更繼迭承,幾九十年,亦可謂難矣。 [10]  ③大石苟延,彼善於此,亦幾何哉? [10] 
耶律楚材《懷古百韻》:後遼興大石,西域統龜茲,萬里威聲震,百年名教垂。 [20] 
穆斯林史學家朱茲賈尼在《衞道者列傳》 [35]  中稱讚耶律大石“是一位公正的君主,因為公正和才幹而受到崇敬”。 [34] 
拉施特史集》:他是一個有智慧而又有才幹的人。他有條不紊地從這些地區將隊伍召集在身邊,佔領了整個突厥斯坦地區。 [21] 
譚宗浚遼史紀事本末緒論》 [35]  :德宗起自詞臣,兼通藩俗,削平各部,殄定諸藩,意其典章制度必可多采。 [34] 
紀宗安《西遼史論·耶律大石研究》:①耶律大石是12世紀時出現在中國北方和中亞地區的一位偉大人物。他為大遼事業在中亞地區的延續,為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作出過不朽的貢獻。……由於耶律大石在西遼史上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所以“大石”成了西遼的代名詞。 [34]  ②在我國的少數民族統治者中,若論武功業績雖有不少佼佼者,但若論像耶律大石這樣同時兼有文化和意志修養的卻堪稱鳳毛麟角。 [35] 
虞雲國細説宋朝》:他的姓名已成為西遼的象徵,在他去世數十年後。西域、南宋和金朝仍徑以大石指稱西遼。耶律大石在艱難的條件下,率眾西征,在中亞創建了另一個疆域遼闊的多民族的新王朝。他總結遼朝興衰的教訓,吸收當地民族的統治經驗,制定了西遼基本制度和政策,推動了中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了這一地區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融合,……大石在遼史上應該佔有與阿保機那樣的地位,也應該列入中華民族最傑出的歷史人物的行列。以前的史書對他強調得實在不夠。 [25] 
杜娟《耶律大石西遷對中亞地區的影響》:耶律大石從中亞地區的民族那裏吸收了一些文化元素,同時又根據自身文化的制度和性質,拒斥了另一些文化元素,在新的環境體系之下經過加工改良,實現了文化的整合。正因為這種模式的成功,使得中亞社會秩序安定,經濟文化得到發展,使漢文化又一次滲透到中亞,對於中亞人民意義深遠。 [28] 

耶律大石主要作品

全遼文》及《中國曆代奏議大典》分別輯錄耶律大石的言論七篇:《論立十王何害》《諫天祚疏》《示西域十八部王諭》《遺回鶻王假道西征書》《改元與百官詔》《東征誓眾文》《諭元帥斡裏刺》。 [33]  [36] 

耶律大石軼事典故

卡特萬之戰前,耶律大石寫信為葛邏祿人求情,塞爾柱蘇丹艾哈邁德·桑賈爾不接受調解,卻回信要他信奉伊斯蘭教,並威脅恐嚇他:若不改宗教信仰,將率大軍將其消滅。為了顯示自己軍隊的強大,桑賈爾在信中誇張的説:“他們甚至能用弓箭把頭髮射斷。”耶律大石見到信後,命令手下抓住使者,再遞給他一根針,要他扎斷自己的一根鬍鬚,使者無論如何做不到。耶律大石就説:“你用針尚且無法扎斷自己的鬍鬚,你的同夥安能用箭射斷頭髮?” [29] 

耶律大石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簡介
八世祖
遼朝開國君主。死後諡號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廟號太祖。
祖父
——
西遼建立後被追尊為嗣元皇帝。
祖母
——
西遼建立後被追尊為宣義皇后。
妻子
西遼建立後封感天皇后,耶律大石死後執政稱制(1144-1150)。
兒子
西遼第三位君主(1150-1163)。死後廟號仁宗。
女兒
西遼第四位君主。耶律夷列死後執政稱制(1164-1177),稱承天太后。
另據《北使記》載,耶律大石被金俘虜期間另有一妻。 [16] 
表格參考資料 [10-11] 

耶律大石人物爭議

耶律大石西行路線

關於耶律大石的西征路線,學術界大致有三種觀點:
  • 一、以俄國學者威廉·巴托爾德《中亞突厥史十二講》第七講《西遼和可失哈兒的突厥文化》為代表:西征分南、北二路:南路由“杭海山”(今杭愛山)西南行,越過金山(今阿爾泰山)南段,折而南入畏吾兒(今新疆吉木薩爾吐魯番一帶),再沿“陰山”(今天山南麓)進向可失閤兒(今新疆喀什);北路由“杭海山”西北行,越過“貪漫山”(今薩彥嶺)西段,入“吉利吉思”(今俄羅斯克孜勒、阿巴坎市一帶),受挫後退出,再西行越過“金山”和“翼只水”(今額爾齊斯河)抵達“葉密立”(今新疆額敏)。
  • 二、以中國歷史學者周良霄《關於西遼史的幾個問題》一文為代表:南路只是一支偏師,而以北路為主力經行。
  • 三、以中國歷史學者錢伯泉《耶律大石西行路線研究》一文為代表:“餘大鈞的觀點過分重視波斯和阿拉伯史家的記載,從而使自己的意見基本上與巴托爾德相同,只不過把南下塔里木盆地和北征吉爾吉斯的時間錯開而已”。“耶律大石西行的路線是:借道西州回鶻國,沿天山北麓西進,西北至葉密立城。三年後,又由葉密立南下伊黎河流域,再西進巴拉撒渾城。根本沒有北上吉爾吉思地區,也沒有南下塔里木盆地”。 [9] 
中國歷史學者王頲在《金山以西交通與耶律大石西征路線新證》中對上述觀點做出歸納後,對金山以西交通進行了詳細考察,認為以《遼史》記載為準排斥《世界征服者史》記載的理由並不成立,認為耶律大石由葉密立至“陰山”(今博羅科努山)前,遇阻折入回鶻,再循龜茲(今新疆庫車)、可什閤兒至巴刺沙袞。 [26]  [9] 

耶律大石稱帝時間

遊戲《逆水寒》中的耶律大石 遊戲《逆水寒》中的耶律大石
關於耶律大石稱帝的時間,《遼史·西遼本末》定為“甲辰歲二月五日”,即保大四年(1124年)。但耶律大石是在保大四年(1124年)中旬才離開天祚帝,率部西去的,不可能在此前五個月就到了萬里之外的起兒漫稱帝的。因此關於耶律大石稱帝的時間,歷代説法不一:
  1. 商輅等編著的《續資治通鑑綱目》定為保大五年(1125年);
  2. 錢大昕汪遠孫《西遼紀年表》定為金天會六年(1128年);
  3. 羽田亨《西遼建國始末及其紀年》定為金天會十年(1132年)。
  4. 丁謙《西遼立國本末考》,唐長孺《耶律大石年譜》,魏特夫馮家升的《中國社會史——遼》附錄“哈剌契丹”定為金天會九年(1131年)。
中國歷史學者魏良弢在《西遼史研究》中結合諸説,經過推敲分析,認為耶律大石稱帝應該在金天會十年(1132年)。 [32] 

耶律大石建元時間

關於延慶建元究竟在何年,《辭海》所附《中國歷史紀年表》作1124年,即耶律大石脱離天祚帝的保大四年。但這是有爭議的:
  • 第一,大石自立為王以後,仍以臣子自居,以“天祚帝蒙塵”“思救君父”相號召,不可能作出改元之舉;
  • 第二,稱帝改元是中國傳統,耶律大石精通漢文化,應該遵循這一慣例;
  • 第三,《遼史·天祚帝紀四》説:大石在延慶三年“得善地,遂建都城,號虎思斡耳朵,改延慶為康國元年”,則延慶三年即康國元年,而這年為1134年,是有中西史料確證的。
因而延慶改元應在1132年。 [25]  中國歷史學者魏良弢、虞雲國均持此説。 [32]  [25] 

耶律大石史料索引

遼史》卷30《天祚皇帝紀四附西遼本末》 [10]  為主,其餘記錄散見《三朝北盟會編》 [4]  契丹國志 [38]  《歸潛志》 [16]  《松漠紀聞》 [19]  及《金史》 [15]  等書。《史集》等中亞、西亞文獻也有記錄 [21] 
參考資料
  • 1.    《續資治通鑑》卷95:文武百官冊立達實為帝,以是月五日即位,改元延慶,號噶爾汗,覆上漢尊號曰天祐皇帝,世謂之西遼。既而追諡其祖曰嗣元皇帝,祖母曰宣義皇后,冊元妃蕭氏為昭德皇后。
  • 2.    《遼史》卷30《天祚皇帝紀四附西遼本紀》:耶律大石者,世號為西遼。大石字重德,太祖八代孫也。通遼、漢字,善騎射,登天慶五年進士第,擢翰林應奉,尋升承旨。遼以翰林為林牙,故稱大石林牙。歷泰、祥二州刺史,遼興軍節度使。
  • 3.    《遼史》卷30《天祚皇帝紀四附西遼本紀》:保大二年,金兵日逼,天祚播越,與諸大臣立秦晉王淳為帝。淳死,立其妻蕭德妃為太后,以守燕。及金兵至,蕭德妃歸天祚。天祚怒誅德妃而責大石曰:“我在,汝何敢立淳?”對曰:“陛下以全國之勢,不能一拒敵,棄國遠遁,使黎民塗炭。即立十淳,皆太祖子孫,豈不勝乞命於他人耶?”上無以答,賜酒食,赦其罪。
  • 4.    《三朝北盟會編》卷八引《茆齋自敍》:大石林牙來相見,雲:“南北通好百年,何為舉兵侵奪地土?”僕答曰:“朝廷緣女真海上累遣使人獻還燕地,每以温言答之,不敢信從。近又得其文牒,具言已據山後,如南朝不要燕地,則渠國自取之。朝廷不得不發兵救燕。”林牙作色雲:“河西家(即西夏)累次上表,欲興兵夾攻南朝,本朝每將表章封與南朝,不肯見利忘義,聽用間諜。貴朝才得女真一言,即便舉兵?”僕答:“夏國雖累有不遜之言,然數十年間,何嘗侵得南朝寸土?女真所言,實有應驗,本朝不唯救應燕地,亦欲自固邊隅。”林牙又云:“君為使人,何得為劉宗吉結約”,僕雲:“貴朝諸公深曾理論,顧僕乃'招納使'耳。”林牙雲:“以兩國和好,不欲留使人,食罷可行,為傳語童貫:欲和則仍舊和,不欲和則請出兵見陣。”
  • 5.    《遼史》卷30《天祚皇帝紀四附西遼本紀》:大石不自安,遂殺蕭乙薛、坡裏括,自立為王,率鐵騎二百宵遁。北行三日,過黑水,見白達達詳穩牀古兒。牀古兒獻馬四百,駝二十,羊若干。西至可敦城,駐北庭都護府,會威武、崇德、會蕃、新、大林、紫河、駝等七州及大黃室韋、敵剌、王紀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達剌乖、達密裏、密兒紀、合主、烏古裏、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糾而畢十八部王眾,諭曰“我祖宗艱難創業,歷世九主,歷年二百。金以臣屬,逼我國家,殘我黎庶,屠翦我州邑,使我天祚皇帝蒙塵於外,日夜痛心疾首。我今仗義而西,欲借力諸蕃,翦我仇敵,復我疆宇。惟爾眾亦有軫我國家,憂我社稷,思共救君父,濟生民於難者乎?”遂得精兵萬餘,置官吏,立排甲,具器仗。
  • 6.    《遼史》卷30《天祚皇帝紀四附西遼本紀》:明年二月甲午,以青牛白馬祭天地、祖宗,整旅而西。先遺書回鶻王畢勒哥曰:“昔我太祖皇帝北征,過卜古罕城,即遣使至甘州,詔爾祖烏母主曰:‘汝思故國耶,朕即為汝復之;汝不能返耶,朕則有之。在朕,猶在爾也。’爾祖即表謝,以為遷國於此,十有餘世,軍民皆安土重遷,不能復返矣。是與爾國非一日之好也。今我將西至大食,假道爾國,其勿致疑。”畢勒哥得書,即迎至邸,大宴三日。臨行,獻馬六百,駝百,羊三千,願質子孫為附庸,送至境外。所過,敵者勝之,降者安之。兵行萬里,歸者數國,獲駝、馬、牛、羊、財物,不可勝計。軍勢日盛,鋭氣日倍。
  • 7.    《遼史》卷30《天祚皇帝紀四附西遼本紀》:至尋思幹,西域諸國舉兵十萬,號忽兒珊,來拒戰。兩軍相望二里許。諭將士曰:“彼軍雖多而無謀,攻之,則首尾不救,我師必勝。”遣六院司大王蕭斡裏剌、招討副使耶律松山等將兵二千五百攻其右;樞密副使蕭剌阿不、招討使耶律術薛等將兵二千五百攻其左;自以眾攻其中。三軍俱進,忽兒珊大敗,殭屍數十里。駐軍尋思幹凡九十日,回回國王來降,貢方物。
  • 8.    《遼史》卷30《天祚皇帝紀四附西遼本紀》:延慶三年,班師東歸,馬行二十日,得善地,遂建都城,號虎思斡耳朵,改延慶為康國元年。三月,以六院司大王蕭斡裏剌為兵馬都元帥,敵剌部前同知樞密院事蕭查剌阿不副之,茶赤剌部禿魯耶律燕山為都部署,護衞耶律鐵哥為都監,率七萬騎東征。以青牛白馬祭天,樹旗以誓於眾曰:“我大遼自太祖、太宗艱難而成帝業,其後嗣君耽樂無厭,不恤國政,盜賊蜂起,天下土崩。朕率爾眾,遠至朔漠,期復大業,以光中興。此非朕與爾世居之地。”申命元帥斡裏剌曰:“今汝其往,信賞必罰,與士卒同甘苦,擇善水草以立營,量敵而進,毋自取禍敗也。”行萬餘裏無所得,牛馬多死,勒兵而還。大石曰:“皇天弗順,數也!”康國十年歿,在位二十年,廟號德宗。
  • 9.    王頲 主編.歷史地理論集(本詞條援引其中《金山以西交通與耶律大石西征路線新證》一篇):暨南大學出版社,2002-12:299-316
  • 10.    《遼史·第三十卷·本紀第三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5-03]
  • 11.    李桂芝.遼金簡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136-139
  • 12.    《遼史》卷30《天祚皇帝紀四附西遼本紀》:封其妻普賢女為德妃,以回離保知北院樞密使事,軍旅之事悉委大石。
  • 13.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51-60
  • 14.    《三朝北盟會編·卷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8-16]
  • 15.    《金史》卷74《完顏宗望傳》:太祖已定燕京,斡魯為都統,宗望副之,襲遼主於陰山、青冢之間。宗望、婁室、銀術可以三千軍分路襲之。將至青冢,遇泥濘,眾不能進。宗望與當海四騎以繩系遼都統林牙大石,使為鄉導,直至遼主營。時遼主往應州,其嬪御諸女見敵兵奄至驚駭欲奔,命騎下執之。有頃,後軍至。遼太叔胡盧瓦妃,國王捏裏次妃,遼漢夫人,並其子秦王、許王,女骨欲、餘里衍、斡裏衍、大奧野、次奧野、趙王妃斡裏衍,招討迪六,詳穩六斤,節度使孛迭、赤狗兒皆降。得車萬餘乘,惟梁王雅裏及其長女乘軍亂亡去。婁室、銀術可獲其左右輿帳。進至掃里門,為書以招遼主。
  • 16.    《歸潛志》卷13《北使記》:昔大石林麻,遼族也,太祖愛其俊辯,賜之妻,而陰蓄異志。因從西征,挈其孥亡入山後……。
  • 17.    方麟 選編.王國維文存: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04:604-605
  • 18.    魏良弢 著.西遼史研究: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11:61-71
  • 19.    《松漠紀聞》(不分卷):遼御馬數十萬牧於磧外,女真以絕遠未之取,皆為大實所得。
  • 20.    楊國安,吳河清 主編(本詞條援引其中《宋人使遼詩和耶律楚材詠遼事詩中所反映的遼境華夏風》一篇).第七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河南大學出版社,2013-07:267
  • 21.    [波斯]拉施特 主編;餘大鈞、周建奇 譯.史集 第1卷 第2分冊:商務印書館,2009-08:109
  • 22.    Rossabi, Morris (1992). Voyager from Xanadu: Rabban Sauma and the first journey from China to the West. Kodansha International Ltd.5.
  • 23.    《欽定重訂大金國志》卷7《太宗文烈皇帝紀五》:天會九年春……尼雅滿自雲中以燕雲漢軍及女直軍一萬人付右都監耶律伊都北攻耶律達實林牙耶律佛德林牙於漠北和勒端城既行拘伊都妻子於女直城……起燕雲民兵北攻和勒端城仍起燕雲河東夫運糧隨伊都北行和勒端城自雲中由貓兒莊銀甕口北去地約三千餘里盡沙漠無人之境是行也三路之夫死不勝計車牛十無一二得還。
  • 24.    《金史》卷3《太宗紀》:(天會)九年……九月己酉,和州回鶻執耶律大石之黨撒八、迪裏、突迭來獻。
  • 25.    虞雲國.黎東方講史之續 細説宋朝: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06:312-318
  • 26.    姜維公 主編;高福順 分卷主編.中國東北民族史 中:吉林文史出版社,2014-05:321-324
  • 27.    魏良弢.西遼時期漢文化對中亞的影響[J].歷史研究,1985(4):47-53
  • 28.    杜娟.耶律大石西遷對中亞地區的影響[J].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101-105
  • 29.    龔書鐸,劉德麟 主編.圖説天下 遼 西夏 金.莫斯科: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6:59
  • 30.    《金史》卷74《完顏宗翰傳》:宗翰曰:“初與夏約夾攻宋人,而夏人弗應。而耶律大石在西北,交通西夏。吾舍陝西而會師河北,彼必謂我有急難。河北不足虞,宜先事陝西,略定五路,既弱西夏,然後取宋。”
  • 31.    黃尚立 主編.中國皇帝畫傳 第3卷 遼清: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10:50
  • 32.    魏良弢 著.西遼史研究: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11:40-43
  • 33.    丁守和等 主編.中國曆代奏議大典 3:哈爾濱出版社,1994-12:421
  • 34.    紀宗安 著.西遼史論·耶律大石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08:139-141
  • 35.    紀宗安 著.西遼史論·耶律大石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08:147-148
  • 36.    陳述 輯校.全遼文 13卷:中華書局,1982-03:60-61
  • 37.    《金史》卷121《粘割韓奴傳》:禿裏餘睹、通事阿魯帶至其國見撒裏雅,具言願歸朝廷,乞降牌印,無他意也。因曰:“往年大國嘗遣粘割韓奴自和州往使大石,既入其境,大石方適野,與韓奴相遇,問韓奴何人敢不下馬,韓奴曰:‘我上國使也,奉天子之命來招汝降,汝當下馬聽詔。’大石曰:‘汝單使來,欲事口舌耶?’使人捽下,使韓奴跪,韓奴罵曰:‘反賊,天子不忍於爾加兵,遣招汝。爾縱不能面縛請罪闕下,亦當盡敬天子之使,乃敢反加辱乎!’大石怒,乃殺之。此時大石林牙已死,子孫相繼,西方諸部仍以大石呼之。’”
  • 38.    《契丹國志》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4-12]
  • 39.    《契丹國志》卷19“大實”:大實林牙,林牙者,乃其官名,猶中國翰林學士;大實則小名也,北地間無姓者。
  • 40.    《契丹國志》卷19“大實”:大實既降女真,與大酋粘罕為雙陸戲,爭道相忿,粘罕心欲殺之而口不言,大實懼。及既歸帳,即棄其妻,攜五子宵遁。
  • 41.    《契丹國志》卷23“試士科制”:殿試,臨期取旨,又將第一人特贈一官,授奉直大夫、翰林應奉文字。第二人、第三人止授從事郎,餘並授從事郎。
  • 42.    Yelü Dashi | emperor of Western Liao dynasty  .Britannica[引用日期2022-04-12]
  • 43.    《金史》卷2《太祖本紀》:四月丁亥,遣斡魯、宗望襲遼主於陰山。壬辰,復書於宋。師初入燕,遼兵復犯奉聖州,林牙大石壁龍門東二十五里。都統斡魯聞之,遣照立、婁室、馬和尚等率兵討之,生獲大石,悉降其眾。
  • 44.    《遼史》卷29《天祚皇帝三》:夏四月甲申朔,以知北院樞密使事蕭僧孝奴為諸道大都督。丙申,金兵至居庸關,擒耶律大石。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