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遼

鎖定
西遼(1124年—1218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在今新疆中亞地區建立的政權。突厥語和西方史籍稱之為“哈剌契丹”(Qara -Khitay)或“喀喇契丹”。建立者是遼朝耶律阿保機的八世孫耶律大石。歷三世三帝兩後,享國94年。 [1] 
耶律大石在遼朝即將滅亡之際出奔。1124年,耶律大石稱王,到達可敦城(今蒙古國布爾幹省青託羅蓋古回鶻城)建立根據地。1132年,耶律大石在葉密立城登基稱帝,號“菊兒汗”,羣臣又尊漢號為“天祐皇帝”,建元延慶,西遼正式建立。隨後向西域漠北中亞等地區擴張,建都於虎思斡魯朵(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瑪克東南布拉納)。在1141年卡特萬之戰擊敗塞爾柱帝國聯軍後稱霸中亞,威名遠播至歐洲高昌回鶻、西喀喇汗國、東喀喇汗國花剌子模先後臣服於強盛期的西遼。耶律大石死後,歷經蕭塔不煙耶律夷列耶律普速完三代君主。到耶律直魯古時期,西遼走向衰落,最終被屈出律篡國。1218年被大蒙古國所滅。西遼滅亡後,契丹貴族波剌黑在波斯克爾曼建立了起兒漫王朝,又被稱為“後西遼”,於1306年被伊爾汗國所兼併。
西遼結束了中亞地區紛爭擾攘的局面,創立了具有中華典章制度特色的大國。不但制止了落後的遊牧部民對城市的侵擾,保障了社會環境的和平安定,輕徭薄賦,發展了生產,循俗施政,取得了伊斯蘭各國的尊奉。這是八世紀唐朝在中亞的軍事力量敗於大食後,華夏政治勢力的迴歸,是漢文化在伊斯蘭世界中成功的滲入。 [75] 
概述圖來源:《中國古代史地圖集》 [2] 
中文名
外文名
Kara-Khitan Khanate
別    名
西遼
哈剌契丹
黑契丹
時間範圍
1124年 至 1218年
首    都
虎思斡耳朵吉爾吉斯斯坦境內)
官方語言
契丹語漢語(宮廷和文書中)
政治體制
君主制
人口數量
在籍42萬餘人(1151年) [2] 
主要民族
契丹人漢人、突厥人
主要宗教
佛教、伊斯蘭教、儒教、景教
國土面積
351萬平方公里(1142年) [3] 
開國皇帝
耶律大石
亡國之君
耶律直魯古屈出律
重要事件
大石西征,東征金國,屈出律篡權
屬    國
花剌子模,喀喇汗國等
亡    於
大蒙古國

西遼國號

西遼的建立者是遼朝餘部耶律大石等在新疆中亞地區建立的契丹政權,亦稱哈剌契丹(Kara-Khitan)或黑契丹,第二個契丹王朝。耶律大石建國號為“遼”以此表示繼承遼朝,因區別於耶律阿保機所建的遼朝,故被稱為西遼。

西遼歷史

西遼出走續業

西遼的創建者耶律大石,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八代孫。契丹語把翰林稱為林牙,所以人們稱他為大石林牙,或林牙大石。 [3]  此時的遼朝開始覆沒。1114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起兵反遼。1116年金軍佔領遼東京,1120年遼失上京中京陷入危機。1122年金軍大舉進攻,攻下中京、澤州。天祚帝從南京撤退,途中受到金軍的偷襲,倉皇逃奔,“乘輕騎入夾山”,與外界消息隔絕。 [57] 
耶律大石在遼天祚帝帳下任都統一職,1123年,率遼軍進攻奉聖州,駐軍於龍門山東二十五里處。金朝都統完顏斡魯派完顏照立、完顏婁室、馬和尚等率軍攻打,耶律大石戰敗被完顏婁室俘虜,所部投降。完顏宗望用繩子綁着耶律大石,強迫他作為嚮導,率軍襲擊了天祚帝位於青冢濼(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的大營,俘獲了天祚帝之子秦王耶律定、許王耶律寧和嬪妃、公主、從臣多人,獲取輜重車萬餘輛。 [4-6] 
1123年秋九月,耶律大石隨金朝西征,帶領家眷自金營逃出,率領一支部隊投奔天祚帝。 [7-8] 
1124年,耶律大石逃歸,並帶回一支軍隊。天祚帝得到這支軍隊,又得到陰山室韋謨葛失的支持,自謂天助,再謀出兵,收復燕雲。大石認為不可,説:“向以全師不謀戰備,使舉國漢地皆為金有,國勢至此,而方求戰,非計也。當養兵待時而動,不可輕舉。”但是天祚帝不能採納,堅持出兵 [9]  。耶律大石知其不可能成就恢復大業,便殺掉悻臣蕭乙薛和坡裏括,自立為王,夜間離開天祚帝大營, [10]  投奔中亞的喀喇汗王朝。1125年春,天祚帝在逃亡西夏的途中在應州被金軍俘虜,遼亡, [11]  此時距耶律大石出走只有半年。

西遼稱王西征

耶律大石率軍從夾山出發, [12]  一路向西北,於1124年到達遼朝北疆重鎮——西北路招討司駐地可敦城,召集威武、崇德、會蕃、新、大林、紫河、駝等七個軍州的長官和大黃室韋、敵剌王紀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達剌乖、達密裏、密兒紀、合主、烏古裏、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糾而畢十八個部族的首領舉行大會。在大會上,耶律大石號召各軍州和部族驅逐仇敵,復興大遼。耶律大石安置官吏,整頓兵馬,磨礪武器,得到精兵萬餘人。 [13]  由於可敦城是遼朝的西北邊防重鎮,邊防軍隊不得隨意徵調,軍隊在戰亂中得以保存,並且此地還擁有可騎乘的戰馬數十萬匹 [14]  [53] 
耶律大石在可敦城建立根據地後,積攢實力,“養兵待時而動”。在這期間積極展開外交活動,不斷派使者聯絡白韃靼人、西夏以及南宋,從外交上孤立金朝。1125年夏,西夏聯絡耶律大石攻取金朝的山西諸郡。1125年末,耶律大石派使者聯絡北宋,提議合力攻打金朝。耶律大石經過五年,實力已經相當強大,決定向外發展。此時,耶律大石想到了同遼朝素有通商聯姻且與自己有遠親關係的喀喇汗王朝。於是耶律大石政權決定先向西發展,擴大領域,建立物質基礎,然後再來消滅金朝,光復遼朝。 [54] 
1130年2月22日,耶律大石按照契丹族傳統,殺青牛白馬祭告天地、祖宗,整旅西行。耶律大石西征軍到達葉密立(今新疆額敏縣),這裏已經是喀喇汗王朝境內,阿赫馬德汗將大石部眾安排在葉密立,大石遂在此修築城池,招撫當地突厥部族,從當地突厥遊牧民的口中得知,喀喇汗王朝如今也是內憂外患,無法派遣軍隊光復遼朝。於是耶律大石決定通過高昌回鶻王國,向西擴展。他率軍出發之前給回鶻畢勒哥送去書信,説遼朝“與爾國非一日之好”“今我將西至大食,假道爾國,其勿致疑”。 [55] 
耶律大石率領軍隊翻過天山後,向西推進。東喀喇汗王朝的阿赫馬德汗集合軍隊進行抵抗。耶律大石的軍隊被擊潰,退至高昌回鶻王國。但這次回鶻王畢勒哥卻再不迎接,而是掩殺、追襲,俘虜了耶律大石的將領撒八、迪裏、突迭等。耶律大石帶領敗兵回到葉密立後,接受了這次出征的教訓,繼續“養兵待時而動”。 耶律大石率領主力部隊西征後,金朝西北前線很快得到情報。第二年,即1131年,金軍元帥粘罕發燕雲漢軍和女真軍一萬人令右都監耶律餘睹率領,北攻可敦城;又發燕雲、河東夫運糧隨行。金軍的這次進攻卻因為沙漠的阻擋而以失敗告終,《大金朝志》記載:“可敦城自雲中由貓兒莊銀甕口北去,地約三千餘里,盡沙漠無人之境。是行也,三路之夫,死不勝計,車牛十無一二得還。 [16]  [56] 

西遼西遼建國

耶律大石在東線擊敗了金軍的進攻,取得了巨大的勝利,西征喀喇汗王朝雖遭慘敗,但及時調整了方針,與民休息,得到了當地突厥各部族的擁護,户數達到四萬,疆域空前擴大,東起土兀刺河(今土拉河),西至也迷裏河。 [52] 
1132年2月5日,耶律大石在文武百官的擁戴下,在葉密立城登基稱帝。號菊兒汗(或譯為古兒汗),突厥語意為“大汗”或“汗中之汗”。羣臣又上漢尊號“天佑皇帝”,建元“延慶”。 [17]  至此,西遼王朝創立完成。西遼建立後,由於深受漢文化和中原政權典章制度的影響,雖然僻處西域,耶律大石依然仿照遼朝舊制,上尊號為“天佑皇帝”,並改元為“延慶”,冊立皇妃蕭氏為“昭德皇后”。 [52] 
作為附屬國的喀什噶爾東部喀喇汗王朝也深受影響。由於西遼統治者對伊斯蘭教的寬容優待政策,喀什噶爾在西遼統治期間,在經濟、文化方面也有相當的發展。據12世紀末期阿拉伯史學家依賓·艾爾阿梯爾記載,西遼在征服喀什噶爾後,並不干涉當地的治理,僅徵收當地百姓每户每年一個迪納爾的金幣,各地首領只要在衣帶上系一個西遼頒發的銀製腰牌,就算西遼政權派駐當地的官吏了。

西遼對外擴張

耶律大石稱帝后,開始大規模地對外擴張。十年間,先後歸併了高昌回鶻王國、東喀喇汗王朝、西喀喇汗王朝和花剌子模國,以及康裏部,建成一個疆域遼闊的帝國。
1132年,當耶律大石在葉密立鞏固住地位之後,開始擴大領域,他首先率領軍隊南下,再次進入高昌回鶻王國。國王沒有組織抵抗,便歸順了西遼。耶律大石把高昌回鶻王國併入西遼版圖,但仍讓它繼續統治這一地區。 [51] 
1130年耶律大石進攻東部喀喇汗王朝的喀什噶爾地區失敗之後,把進攻目標轉向七河地區。早在耶律大石西征之前,在喀喇汗王朝的邊境上已住着一萬六千帳從遼朝來的突厥—契丹人,東部喀喇汗王朝委派他們守衞邊疆,賜給他們份地和獎賞。以後東部喀喇汗王朝與這些突厥—契丹人發生矛盾,強迫他們與妻子隔離,想使他們從此絕後。這些突厥—契丹人自然不願意,雙方多次發生衝突。後來這一支突厥—契丹人與耶律大石的部隊會合,但耶律大石並沒有率領軍隊向前挺進,而是駐紮在邊境上等待時機。 [18] 
東部喀喇汗王朝阿赫馬德汗死後,兒子易卜拉欣繼位,他是一個無能的人,葛邏祿康裏不再服從他,而且經常欺凌他,襲擊他的部屬和牲畜,他也無法控制局勢。1134年初,易卜拉欣聽説耶律大石率領大軍駐紮在邊境,便派出使臣,請求他到他的都城巴拉沙袞去。耶律大石接到請求後,便率領大軍開進巴拉沙袞。耶律大石把易卜拉欣汗降封為王,保存了東部喀喇汗王朝對喀什噶爾與和田的統治,作為附庸國;同時也對這些地區派出軍隊。巴拉沙袞地區,是可耕可牧的“善地”。於是耶律大石決定建都巴拉沙袞,後將其改名為虎思斡耳朵,改延慶三年為康國元年。他把沙黑納(意為監督官)派往各地,康里人也服從了他的統治。 [18] 

西遼東征金朝

在兵不血刃而歸併東部喀喇汗王朝的1134年3月,耶律大石以六院司大王蕭斡裏刺為兵馬都元帥,敵刺部前同知樞密院事蕭查刺阿不為副元帥,茶赤刺部禿魯耶律燕山為都部署,護衞耶律鐵哥為都監,率領七萬騎兵東征金朝。出征部隊舉行誓師大會,以青牛白馬祭天。但是東征部隊行程萬里,無所得,牛馬多死,勒兵而還。耶律大石説:“皇天弗順,數也!” [47] 
西遼的這次東征再次引起了金朝的注意,金熙宗繼位後,1135年,命粘罕再徵西遼。金軍進入沙漠後,被西遼的伏兵多次攻擊,共三晝夜,勝負未分。金軍糧草斷絕,人馬凍死很多。副將外家得本來是契丹人,得知父兄妻子都在西遼軍中,率部下起義。金軍在西遼軍和起義軍的夾擊下,大敗而歸。 [48] 
西遼在西方的擴展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在東方也擊退了金軍的進犯,王朝的疆域進一步擴大和鞏固。根據穆斯林史籍的記載,西遼對其歸併的地域的城鄉居民的所有權沒有做任何改變,耕地仍歸居民耕種。居民只交很輕的税,每户納一個狄納爾(中亞地區金幣,重約7~8克)。不久,百姓興旺,牲畜肥壯。在政治上,西遼對歸屬他的國王讓他們繼續統治本土,發給他們一塊銀牌做為歸順的標誌;西遼政府滿足於徵收一小筆年貢和把一名沙黑納派駐在那裏。這些附庸國王一般都受到菊兒汗的禮遇。因此西遼整個社會安定,“軍勢日盛,鋭氣日倍”。 [48] 

西遼西向擴展

1137年西遼又開始了第二階段的向外擴展。它首先進入費爾干納谷地,在這裏大概沒有遇上什麼抵抗;繼續向西推進,到達忽氈。在這裏遇上西部喀喇汗王朝的馬赫穆德汗的抵抗。兩軍交戰,喀喇汗王朝軍隊被擊潰,馬赫穆德汗逃回首都撒馬爾罕。“事件嚴重地震驚了它的居民,恐慌和沮喪加重,單等着早上或晚上災難的降臨。布哈拉和河中其他城的居民也是這樣。”然而西遼軍隊卻沒有乘勝前進,而是停下來鞏固新地盤,等待更好的戰機。 [48] 
1141年,喀喇汗王朝又爆發了康里人與葛邏祿人之間的民族衝突。喀喇汗王朝馬赫穆德汗向自己的宗主塞爾柱突厥人的蘇丹桑賈爾求援。在此之前,馬赫穆德汗被西遼軍隊打敗逃回撒馬爾罕後,已經蘇丹桑賈爾派出使臣求援,説穆斯林遇上了災難,鼓動他保衞穆斯林。呼羅珊、西吉斯坦、伽茲納(裏海西南),馬贊蘭德(裏海南岸)和古爾(阿富汗中南部)的國王們都帶兵加入。桑賈爾集中了十萬多騎兵,1141年7月渡過阿姆河。當他聽到馬赫穆德汗關於發生衝突的情況後,便向葛邏祿人進攻。 [49] 
葛邏祿人派人向耶律大石求援。耶律大石給桑賈爾寫信,為葛邏祿説情。不可一世的桑賈爾不但沒有接受説情,反而要耶律大石接受伊斯蘭教,否則就要武力解決。耶律大石下令進軍,他率領軍隊在撒馬爾罕以北的卡特萬與敵相遇。耶律大石在達爾加姆狹谷立營,並派六院司大王蕭斡裏刺、招討副使耶律松山等領兵二千五百攻桑賈爾軍隊的右翼,樞密副使蕭查刺阿不,招討使耶律術薛等領兵二千五百攻其左翼,自率其餘部隊攻其中軍。桑賈爾軍隊的右翼是將軍庫馬吉,左翼是西吉斯坦國王,中軍由自己親率。 [49] 
1141年9月9日會戰。桑賈爾軍雖先聲奪人,取得了一些勝利,但西遼軍隊越戰越猛,桑賈爾的妻子、兩翼指揮官及著名伊斯蘭法學家胡薩德·奧瑪爾被俘,桑賈爾僥倖逃脱。桑賈爾軍隊傷亡慘重,死亡總數達三萬人。耶律大石以少勝多,獲得大勝並佔領了西喀喇汗都城撒馬爾罕。 [49] 
塞爾柱王朝蘇丹桑賈爾帶着喀喇汗王朝馬赫穆德汗,倉皇逃奔忒耳迷(今烏茲別克斯坦的捷爾梅茲),渡過阿姆河,進入呼羅珊,從此塞爾柱王朝退出河中地區。耶律大石領兵進入撒馬爾罕。耶律大石讓西部喀喇汗王朝繼續統治河中地區,並封馬赫穆德汗的弟弟伊卜拉欣為桃花石汗,留下一名沙黑納,監督其統治。耶律大石把西部喀喇汗王朝變為自己的附庸之後,便派大將額兒布思進軍花剌子模國。額兒布思進入花剌子模後,大肆屠殺平民,洗劫村落,迫使花剌子模的沙阿即思投降。阿即思向他表示願效忠菊兒汗和交納年貢三萬金狄納爾及其他貢品。締結條約後,額兒布思從花剌子模撤軍。 [50] 
康國十年(1143年),耶律大石去世,在位二十年,廟號德宗。耶律大石是遼朝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起初為挽救遼朝覆亡,轉戰長城內外,盡心竭力,後來審時度勢,率眾西征。建立起另一個新的帝國。疆域東起土拉河,西盡鹹海,左右中亞形勢近百年;在戎馬倥傯中,總結遼朝衰亡教訓,吸收土著統治經驗,創建和制定了一套體制和政策,對中亞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穆斯林史學家稱讚耶律大石是“一位公正的君主,因為公正和才幹而受到崇敬。 [19]  ”在蒙古征服中亞時,隨成吉思汗來到這裏的耶律楚材説:耶律大石“頗尚文教,西域人至今思之” [20]  [50] 
耶律大石的西征事蹟被傳到歐洲,正逢第二次十字軍東征,於是在歐洲流傳着東方世界有一位神秘的祭司王約翰,是基督教的捍衞者。俄語、阿拉伯語、拉丁語和古英語中中國的發音類似於“契丹”,都是受耶律大石西征的影響。而耶律大石的名字也成了西遼帝國的代稱,在耶律大石死後,金、西夏、南宋等國家對西遼的後代君主皆稱為“大石”。 [21] 

西遼中期統治

耶律大石去世後,兒子耶律夷列年幼,依據遼朝的傳統,“遺命皇后權國”。皇后蕭塔不煙攝政。她不僅“稱制”,而且改元鹹清,號稱 “感天皇后”。 [22]  [61] 
出使西遼的武義將軍粘割韓奴 出使西遼的武義將軍粘割韓奴
1144年,回鶻遣使向金朝進貢,説耶律大石已死。金朝加粘割韓奴武義將軍銜,出使西遼。1146年,粘割韓奴經由高昌回鶻王國到達西遼直轄領地,正值感天后蕭塔不煙到野外,粘割韓奴對感天后十分無禮,粘割韓奴回答説:“我上國使也,奉天子之命來招汝降,汝當下馬聽詔。”感天后説:“汝單使來,欲事口舌耶!”叫人拉下馬來,命他下跪。韓奴大罵:“反賊,天子不忍於爾加兵,遣招汝。爾縱不能面縛請罪闕下,亦當盡敬天子之使,乃敢反加辱乎? [23]  ”感天后怒,殺粘割韓奴。這件史實卻能反應西遼當時是國力相當強大的,非南宋、西夏之可比;而金朝及其使臣仍以“上國”的態度對待它,那粘割韓奴碰壁以至遭殺都是咎由自取。 [61] 
感天后“權國”七年,在蕭塔不煙執政期間,西遼社會安定,經濟繼續發展。1150年,蕭塔不煙將執政大權交還於兒子耶律夷列。夷列即位後,改元“紹興”。紹興元年(1151年)西遼進行人口普查,“籍民十八歲以上,得户八萬四千五百户。 [15]  ”這充分表明了西遼的強盛。後來,西遼還令東部喀喇汗王朝出兵支援西部喀喇汗王朝平定葛邏祿首領的叛亂。耶律夷列在位十三年,於1163年去世,廟號仁宗。兒子都年幼,“遺詔以妹普速完權國”。耶律普速完也“稱制,改元崇福,號承天太后”。 [61] 
西遼發現隨身攜帶武器的葛邏祿人始終是河中地區不安定的因素,決定給予徹底解決。1164年,菊兒汗耶律普速完命令西部喀喇汗王朝把布哈拉撒馬爾罕兩地區的葛邏祿人遷往東部喀喇汗王朝領地喀什噶爾,他們到那裏後不準再攜帶武器,從事農業或其他勞動。西部喀喇汗王朝執行命令,逼迫葛邏祿人遷徙,結果引起暴動,但很快被殘酷地鎮壓下去。從此,葛邏祿人在河中地區的勢力衰落。 [62] 
1165年,西遼軍隊進入呼羅珊,劫掠了巴爾赫。巴爾赫臣服於西遼,並向西遼繳納土地税。 [24] 
1170年,西遼和喀喇汗國集結軍隊對花剌子模展開進攻。花剌子模沙阿伊爾·阿爾斯蘭派葛邏祿人阿亞爾伯克迎戰,雙方在阿姆河畔遭遇,花剌子模戰敗,阿亞爾伯克被俘。不久伊爾·阿爾斯蘭去世,其幼子蘇丹·沙赫繼任,其兄阿拉丁·塔乞失投奔西遼。塔乞失以花剌子模的財寶和按時繳納年貢為條件,換取了耶律普速完的支持。
1172年,耶律普速完命丈夫蕭朵魯不率軍護送塔乞失回國,蘇丹·沙赫和其母圖兒罕聞訊逃走,西遼加強了對花剌子模的控制。但菊兒汗頻繁派使者到花剌子模,每次都索要大量貢金,有些使者甚至不遵守外交禮節,這都讓塔乞失大為惱火。塔乞失下令處死一位對他無禮的契丹貴人,並與契丹使者相互謾罵。在得知這一消息後,蘇丹·沙赫投奔西遼,向耶律普速完解釋説自己得到了花剌子模百姓和軍隊的擁護。耶律普速完命蕭朵魯不率軍護送蘇丹·沙赫回國,塔乞失下令決阿姆河河堤,放水沖毀道路,阻止西遼軍隊的前進。蕭朵魯不將蘇丹·沙赫護送至呼羅珊,蘇丹·沙赫攻下梅爾夫、薩拉赫斯和圖斯,在此立足,至1193年才被塔乞失吞併。 [66] 
耶律普速完執政時期,西遼與金朝也有接觸。1175年,粘拔恩部首領寅特斯和康裏部首領孛古率3萬户背叛西遼,投靠金朝,使西遼對謙河(今葉尼塞河上游)一帶的控制力減弱 [25]  。1177年,金熙宗派監察御史完顏覿古速巡邊,隨行的契丹人挼剌、招得、雅魯、斡列阿四人投奔西遼。 [26] 

西遼鼎盛與衰落

西遼在感天皇后和仁宗統治時期,基本上貫徹執行耶律大石制定的國策,對外派兵,對內生聚,到承天后統治時期國力已相當雄厚。耶律直魯古繼位後,西遼達到鼎盛時期。同時,西遼的統治集團奢侈,開始腐化,對外連年用兵,對內加重剝削。耶律直魯古在位期間,一味娛樂遊獵,不理政務,致使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 [63] 
耶律普速完與駙馬之弟蕭樸古只沙裏通姦,封駙馬為東平王,又羅織罪名把駙馬處死。但駙馬的父親蕭斡裏刺是西遼的元老,官拜六院司大王,是一位權勢人物。1178年,耶律普速完處死駙馬後,蕭斡裏刺發動宮廷政變,殺死耶律普速完和蕭樸古只沙裏。立仁宗次子耶律直魯古為汗,改元天穆。耶律普速完在位14年。
卡特萬會戰之後,塞爾柱王朝的勢力不僅完全退出河中地區,而且在呼羅珊地區也日趨衰落,代之而起的是阿富汗古爾王朝。古爾王朝在12世紀末已是阿姆河以南的大國,它於1197年佔領了巴里黑阿富汗馬紮裏沙里夫之西北)。該城的統治者原來每年向西遼王朝送繳土地税,古爾王朝佔領巴里黑後,停止了該城向西遼王朝繳納貢賦。同時古爾王朝還與花剌子模發生衝突,花拉子模沙特克什向西遼求援。使臣對耶律直魯古説,西遼應該出兵報復,不然古爾王朝將像奪取巴里黑一樣奪取花剌子模,然後進攻西遼。西遼遂派塔陽古為統帥帶領大軍出征。 [64] 
1198年春,大軍渡過阿姆河,進入呼羅珊地區,同時花剌子模沙特克什也率軍到達圖斯。西遼軍隊進入古爾王朝後,佔領了許多地方,到處搶掠、殺戮。西遼軍隊向古爾王朝的巴里黑城長官發出最後通牒:或是放棄巴里黑城,或是送繳像從前一樣的貢賦。巴里黑城長官拒絕了,聯合呼羅珊的一些城堡襲擊西遼軍隊。結果西遼軍隊潰敗,被追逐至阿姆河,許多士兵被趕進河中淹死,損失一萬二千人。西遼軍隊慘敗的消息傳到巴拉沙袞,耶律直魯古大為震驚,向花剌子模沙派出使臣索取損失賠償。特克什拒絕。菊兒汗派兵伐花剌子模,失敗而還;花剌子模軍追至布哈拉,並攻下該城。 [64] 
西遼 西遼
1203年,古爾王朝與花剌子模又發生戰爭。特克什已死,他的繼承人摩訶末沙向西遼派出使臣求救。菊兒汗派塔陽古率領一萬軍隊救援,西部喀喇汗王朝蘇丹蘇丹·奧斯曼也率軍參加。古爾王朝蘇丹什哈布·丁聽到消息後倉皇撤兵,在安都淮沙漠被西遼軍隊包圍,雙方展開激戰。古爾軍隊有五萬人死於戰場,古爾蘇丹逃脱,進入城堡。西遼軍隊又把城堡團團圍困,經奧斯曼説合,古爾蘇丹交出贖金,西遼軍隊釋放了古爾蘇丹。西遼軍隊雖然獲得勝利,但是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對西遼並沒有帶來實際好處,相反卻為花剌子模在呼羅珊的發展掃清了道路。 [64] 
與此同時花剌子模也開始逐步興起,顯露出擺脱西遼統治,在中亞地區稱霸的傾向。隨着花剌子模國力的增強,摩訶末沙不甘心於自己的附庸地位,便停止了給西遼的年貢。耶律直魯古派宰相馬赫穆德三依督責貢賦。當時摩訶末正準備對欽察發動戰爭,既怕西遼大興問罪之師,又不願以藩屬的身份接待使臣,便請母親圖兒罕可敦來處置。圖兒罕可敦以尊崇的禮節接待西遼的使臣,繳納了所欠的年貢,並派出幾名貴族隨馬赫穆德巴依朝見菊兒汗,表示遲納年貢的歉意,保證今後洛守藩屬的義務。但是,摩訶末沙徵欽察勝利返回後,不僅停止了對西遼王朝的貢賦,而且開始征服整個河中地區。 [65] 
1206年,布哈拉爆發了桑賈爾領導的人民起義,摩訶末沙認為這是征服河中地區的大好時機,便率軍進入河中地區,攻佔布哈拉,鎮壓了人民起義。摩訶末同西部喀喇汗王朝的奧斯曼結成同盟,與西遼對抗,但被西遼打敗。摩訶末沙退回花剌子模。奧斯曼轉向西遼,並向菊兒汗的女兒求婚,但遭到拒絕,於是再轉向花剌子模。 [67] 
1210年,摩訶末沙再次出兵,進入河中地,受到奧斯曼的熱烈歡迎;但他們再不是平權的盟友,而是宗主與附庸的關係。摩訶末沙為動員廣大穆斯林支持自己,煽起他們的宗教狂熱,宣佈對西遼進行“聖戰”。他在怛邏斯附近打敗西遼軍隊,並俘虜了其主帥塔陽古。從此摩訶末沙威名大震。 [67] 
西遼在對付帝國西部的花剌子模國和西部喀喇汗王朝的叛離而失敗的同時,西遼在各個屬國的官員也日趨腐化。1209年,東部的高昌回鶻王國於殺死西遼王朝的監督官投靠蒙古國。1211年,葛邏祿部首領阿兒斯蘭汗投奔成吉思汗。到此為止,西遼王朝只剩下東部喀喇汗王朝這一個附庸國。後來東部喀喇汗王朝也起兵造反,菊兒汗出兵鎮壓,並把喀喇汗王朝的穆罕默德俘虜,囚禁於巴拉沙袞,才穩定住局勢。但是這時西遼王朝的直轄領地,情況也已與全盛之時不可同日而語。西遼王朝氣數將盡,離滅亡已經不遠了。 [68] 

西遼走向滅亡

蒙古興起後,乃蠻部被鐵木真部打垮,乃蠻部太陽汗屈出律(又稱古出魯克)及大量部民逃脱。他們奔往別失八里,從那裏又越過天山到達庫車。屈出律帶領部下在庫車山裏東遊西蕩,既無糧食又乏給養,而跟隨他的那些人已作鳥獸散。 [68] 
蒙古徵西遼之戰 蒙古徵西遼之戰
1208年冬,屈出律只好去投奔西遼王朝的菊兒汗。屈出律到巴拉沙袞後,有一段時間為菊兒汗供職。當花剌子模的沙摩訶末起兵反對西遼時,東方的屬國、屬部也起來造反,西遼處境困難。這時屈出律提出讓他去糾集乃蠻舊部,以強大西遼的建議。耶律直魯吉接受了他的建議,賞賜他許多財寶並封他為可汗。屈出律到葉密立海押立一帶收集自己的族人,又同其他部落結成聯盟。他率領這支軍隊進入西遼直轄領地,大肆殺戮和搶劫。他向花剌子模沙派出使臣,約定夾攻菊兒汗,瓜分西遼土地。 [68] 
屈出律出兵擊敗西遼軍隊,遂劫掠烏茲幹,又進攻巴拉沙袞,但被菊兒汗打敗,士兵大半被俘。屈出律北走,重新集結兵力,等待時機。 [69] 
1210年,怛邏斯戰役後,花剌子模和西遼各自退兵。西遼軍隊紀律敗壞,沿途燒殺搶劫,人民驚恐。當他們抵達巴拉沙袞時,居民們緊閉城門,拒絕他們入城。西遼軍隊的將領們告訴他們花剌子模已退兵。但居民們不相信,堅持戰鬥了十六天,最後被西遼軍隊用大象把城門攻毀。西遼軍隊入城後,屠殺三天三夜,有四萬七千人被殺。西遼軍隊同時大肆搶劫,得到大量財物。但是這時菊兒汗財政困難,國庫空空如洗。宰相馬赫穆德巴依怕菊兒汗徵收自己的財產,便建議把士兵搶劫的財物集中歸國庫。當將軍們聽到這一消息後,便各自帶軍隊離開菊兒汗,煽動叛亂。 [69] 
屈出律得知這一情況後,於1211年秋天趁直魯古外出狩獵的時候將其帶軍隊突襲菊兒汗,攫取了政權。《遼史》記載,“乃蠻王屈出律以伏兵八千擒之,而據其位。”屈出律攫取政權後,表面上對菊兒汗很禮敬“尊耶律直魯古為太上皇,皇后為皇太后,朝夕問起居”,實際上是利用他來穩定自己的統治。耶律直魯古在鬱抑悲意中生活了兩年,於1213年死去。耶律直魯古史稱末主。 [70] 
屈出律為了取得契丹貴族的支持,娶了西遼王朝末代皇帝直魯古之女忽渾公主,並依公主勸告,他由基督教改信佛教。由於花拉子摸國摩訶謨打着伊斯蘭教旗號向東擴張,屈出律在全國大力推行佛教,打擊伊斯蘭教。屈出律要穆斯林改奉佛教,至少要穿戴契丹人的服裝,並強制推行,引起人民羣眾的普遍不滿。 [70] 
篡奪西遼政權的乃蠻王子屈出律 篡奪西遼政權的乃蠻王子屈出律
1218年,成吉思汗哲別率領兩萬騎兵征討西遼。哲別尚未到達哈失哈兒城(今新疆喀什),屈出律已逃之夭夭。哲別抵達後,曾派人向當地居民宣佈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得到居民們的一致擁護,使屈出律所到之處,均遭到抵抗,被迫逃往巴達克山谷(今阿富汗境內)。因山谷崎嶇不平,行走困難,蒙古軍無法深入。因此,哲別跟當地獵户達成協議;如果能捉住屈出律並交付於蒙古軍,蒙古軍不再向獵户索取任何物品。獵户因此包圍了屈出律及其部卒,將其捉拿後,送交了蒙古軍。哲別下令,將屈出律處死。同時,蒙古軍順利進入西遼都城巴拉沙袞(今吉爾吉斯布拉多內吉城),西遼—喀喇汗各地領主相繼歸附,西遼朝滅亡。

西遼後續

西遼滅亡後,契丹貴族波剌黑前往波斯的克爾曼,被花剌子模蘇丹收用。
1224年,波剌黑建立起兒漫王朝 [27]  ,又稱後西遼。大約位於今天伊朗的克爾曼沙阿、呼羅珊一帶。這是契丹人在歷史上建立的最後一個政權。1259年,投降蒙古,被授予庫魯汗稱號。
1306年,後西遼被伊爾汗國兼併。1309年,西遼徹底滅亡。
時至今日,在原西遼故地生活的哈薩克,柯爾克孜(吉爾吉斯)這兩個民族中,都保留有獨立的乞塔(契丹)部落。甚至在柯爾克孜中,乞塔(契丹)是一個重要的部落,人口眾多,勢力較大。可以説在西遼滅亡後,喀喇契丹人依然生活在西遼都城巴拉沙袞(今吉爾吉斯布拉多內吉城)一帶,例如其王族後裔中有以“局兒罕”為漢化姓氏者,稱局氏。並在後來以完整的部落組織加入到了哈薩克和柯爾克孜這兩個民族實體中去。

西遼疆域

西遼領土範圍

西遼幅員遼闊,統治區域除直轄領地外,包括很多附庸國和附屬部族。西遼的直轄領地以虎思斡耳朵為中心,北至伊犁河,南至錫爾河上游,西至怛羅斯,東至巴爾思罕(今伊塞克湖東南)。其附庸國有西喀喇汗國、東喀喇汗國、高昌回鶻和花剌子模,附屬部族主要有粘拔恩部(乃蠻部)、康裏部和葛邏祿部。 [28] 
西遼的疆域東至土拉河,包括可敦城周圍地區。乃蠻部、克烈部遷至這一地區後,西遼的東部邊界退至附庸國高昌回鶻的東部邊界;東北至謙河,與吉爾吉斯為鄰。 [28] 
1175年,由於粘拔恩部歸附金朝,退至阿爾泰山;西北越過巴爾喀什湖,包括康里人活動的地區;西至鹹海、烏斯提尤爾特高原和卡拉庫姆沙漠,包括花剌子模在內;南部西段以阿姆河為界,先後與塞爾柱帝國和古爾王朝為鄰。中段包括瓦罕走廊。東段以喀喇崑崙山、崑崙山阿爾金山為界與吐蕃、黃頭回紇接壤;東南包括哈密、若羌,隔塔克拉瑪干沙漠與西夏為鄰。 [71] 
西遼疆域圖 西遼疆域圖

西遼行政區劃

  • 七州十八部
“七州”分別為威武、崇德、會蕃、新、大林、紫河、駝,這七州之名不見於《遼史·地理志》,當為原來的頭下(投下)軍州。
“十八部”是大黃室韋、敵剌、王紀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達剌乖、達密裏、密兒紀、合主、烏古裏、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而畢。

西遼屬國

除直轄領地外,西遼擁有很多附庸國。西遼保留了這些附庸國的獨立和制度,讓它們享有很大的自立權。西遼在附庸國基本不駐紮軍隊,只是應附庸國要求,幫助其鎮壓國內叛亂。菊兒汗發給他們一塊銀牌作為歸順的標誌。西遼根據這些國家的重要性和忠誠程度採取了不同的管理政策:如完全自治的布爾罕王朝;派沙黑納(負責監國的少監)常駐首府、監察軍政的東、西喀喇汗國、高昌回鶻;派官員按時瞭解情況,收取年貢的花剌子模。 [29] 

西遼政治

西遼既繼承了喀喇汗王朝的基礎,又為遼朝的繼續,所以西遼的官制基本上是沿用喀喇汗王朝與遼朝的官制,而對附庸國則保存了其原有的制度。西遼王朝繼承遼朝的兩部制:“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 [30]  。“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 [31]  。定居的農業民族按地區管理,設置州縣,中央設南面朝官總理軍政事務;流動的畜牧民族,以部族為行政單位,設官統治,中央設北面朝官總領部族軍政事務。
西遼採取上述政策,在主觀上毫無疑問是為維護其封建統治,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但在客觀上對社會的安定、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60]  在西遼統治時期,新疆和中亞社會經濟和文化藝術進一步向前發展,西遼的民族政策對此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西遼集權中央

耶律大石在創建政權時期的核心成員都親身經歷了遼帝國的覆亡歷史,看到政策弊病,總結了教訓,在新的土地上遇到過各種情況,順利的和失敗的,吸取了當地的統治經驗。在這樣的基礎上,他們本着維護封建統治的目的制定了一套基本政策。 [44] 
伊本·阿西爾記載:“耶律大石勸導自己的親信們要處安思危,戰戰兢兢,不讓艾米爾(將軍)們擁有封地,但自己賞賜他們,並説:'如得到封地,就要肆虎。’”中亞地區從薩曼王朝以來,實行分封制度(伊克塔制),喀喇汗王朝時很盛行,這成為以後喀喇汗王朝分裂為兩大部以及內部紛爭不息的原因。遼朝的“宮衞”制和“頭下軍州”制,實質上也是一種分封制。分封制的危害性,塞爾柱王朝大政治家、宰相尼扎姆·穆爾克在半個世紀前已指出,他主張用發薪俸的辦法代替“俸祿賜地”,但是沒有實行得通。耶律大石政權卻毅然推行了這政策,它不僅限制了將軍們對百姓的“肆虐”,而且更有實際效果的是保證了中央集權。所以終西遼一代,從史籍中未見到地方政權獨立、封建混戰的記載。這無疑是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生產的發展。 [44] 

西遼南北官制

“北面”官:主治遊牧部族。其下分為:“朝官”(中央政府機關)、“御帳官”、“皇族帳官”、“諸帳官”、“宮官”、“部族官”、“坊場局冶牧廄等官”、“軍官”、“邊防官”、“行軍官”、“屬國官”;
“南面”官:主治農業居民,分官設職基本依據唐制,根據國情略有變通,有“朝官”、“宮官”、“五京官”、“方州官”、“軍官”、“邊防官”。 [32] 
隨着政權擴展,南、北面官的內涵發生變化。基於統治地域和民族構成的不同,西遼統治者堅持因俗而治的基本原則,實行直轄部族制和間轄羈縻制兩種統治模式。 [33] 
另外具有漢族特點的尊號廟號也一直保留。

西遼羈縻政策

西遼對歸順的汗國一律採取保存其原有王朝的政策,讓它們繼續統治本土,享有相當的自治權,並擁有軍隊。西遼政府在這些國家基本上不駐紮軍隊,只是應當地政府請求才派兵鎮壓“反叛”。西遼派出官員常駐或定期巡視,他們的任務是監察軍政和收取貢賦。從穆斯林作家的記載反映出附康王朝對西遼政權這種羈縻政策的滿意情緒:“當哈刺契丹的諸汗控制了河中時,算端(蘇丹)烏思蠻(烏斯曼)也受菊兒汗的統治,服從他的敕旨和禁令。菊兒汗那方面讓他繼續擁有河中的國土,沒有把他從那裏攆走,滿足於徵收一小筆年貢和把一名沙黑納派駐在他那裏,算端烏思蠻過着安適和快樂的生活,每當朝見菊兒汗時,總受到尊崇禮敬的接待”。在西遼王朝的前期和中期對其他附庸國的統治者也應是採用這種政策,他們對西遼王朝也是滿意的。所以在史籍中少見到西遼王朝與附庸國發生戰爭的記載,絕不象塞爾柱王朝與其附康國的關係,戰爭連綿不斷。 [60] 

西遼軍事

西遼集中軍權

伊本·阿西爾記載:“耶律大石不委任父米爾為百騎以上的軍官,使其不能對他叛亂。”這也是耶律大石對遼朝和喀喇汗王朝歷史經驗的總結,平時不許他們直接控制大量軍隊,更不許變為私人的軍隊。根據《遼史》卷三十附“西遼本末”關於卡特萬會戰的記載,耶律大石直接控制軍隊,臨時調遣若干名戰士給某位將領指揮,而不是派某位將領率“所部”去執行某一任務。這證明伊本·阿西爾的記載是符合事實的。在中亞史上,特別是喀喇汗王朝史上,可以見到軍隊和中央政府發生衝突的記載,但在西遼史上卻未見一例。這説明耶律大石這一政策在保證中央集權、鞏固王朝統治方面與“不分封”政策發揮了同等的效力,在客觀上使西遼社會安定,有利於生產發展。 [58] 

西遼軍隊職責

作為國家機器重要組成部分的軍隊在西遼佔有重要地位,西遼政府派出征伐的軍隊,史籍記載最多一次為七萬人,騎兵是軍隊的主要兵種,戰鬥力很強。關於西遼的軍事制度,史籍缺乏記載。
西遼軍隊在對外擴展、保衞邊疆,鎮壓人民和維護王朝統治等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西遼的附庸國都有自己的軍隊,負責本國治安,維護其王朝的統治。它們有時協同西遼中央政府軍隊作戰,有時被西遼中央政府派出單獨執行任務,但有時它們則公開同中央政府軍隊對抗。 [44] 
西遼的軍事體制直接繼承喀喇汗王朝,又對其中的某些地方進行了改良。原喀喇汗王朝軍隊仍然是西遼軍隊的主力,葛邏祿、康裏等族在喀喇汗王朝時代就構成近衞軍的主力,由伊克塔地主組成的封建騎兵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為防止軍隊叛亂,耶律大石禁止將軍直接控制100騎以上的軍隊,軍隊都由西遼皇帝直接控制,只是在戰爭期間臨時調派若干士兵給某位將軍指揮。西遼限制已定居的遊牧民族攜帶武器,參與戰爭。

西遼經濟

西遼從一支遊牧民族轉變為定居農業民族,並且在吸收土著統治者統治經驗的基礎上,創建和制定了自己的統治體制和政策,對促進中亞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34] 

西遼賦税

西遼的税收制度,史籍只有個別零星記錄。《金史》記載:“大定(1161-1189年)中,回紇移習覽三人至西南招討司貿易,自言'本國回紇鄒括番部,所居城名骨斯訛魯朵,俗無兵器,以田為業,所獲十分之一輸官。耆老相傳,先時契丹至不能拒,因臣之。’”這條漢文史料記載含糊,“所獲十分之一輸官”,既可理解為喀喇汗王朝時代,也可理解為西遼時代。穆斯林史料則比較明確,伊本·阿西爾《全史》記載:“他們(西遼軍隊)佔據了整個突厥斯坦國家。當他們佔領城市以後,對於它的居民未做任何改變,只從每户,即從城市居民,此外,也從農村居民—收一個狄納爾。至於耕地之類,那它們給居民享用。”這就是説,由過去的按收穫量徵收的“土地税”改為按户徵收的“户賦”,每户只收一個狄納爾。不管西遼實行哪種税制:如果是繼續徵收“所獲十分之一”的土地税,這毫無疑問是很輕的税率,因當時中亞地區多用伊斯蘭教規定的税率,“哈拉吉”(土地税)為收穫量的三分之一,如果是改為“户賦”,每户只收一個狄納爾,根據當時中亞的金銀比價,也是很輕的税額,這可從百年後的常德《西使記》(劉鬱撰)中得到反映。他説:七河地區“民賦歲止輸金錢十文,然貧富有差”。這意思是老百姓雖然税賦輕,但仍有貧富差別。狄納爾是一種衝制的金幣,每枚重約七、八克,形如榆莢,在中原地區的人看來,象銅錢一樣,一枚為一文。常德認為繳十狄納爾還是輕的賦税,西遼的每户只一狄納爾,其輕想而可知。因此,雖然還不能斷定西遼執行何種税制,但可肯定其税額是較輕的。 [59] 
西遼為穩定其在突厥斯坦的統治,減輕賦税,以取得人民的普遍擁護;同時也維護原有制度,特別是所有制,以換取封建地主階級的支持。西遼政府沒有象一般征服王朝那樣,大津沒收原來王朝和官僚的土地財產,更沒有圈地“變耕為牧”。 [59] 

西遼農業畜牧業

西遼統治的直轄地區隨着經濟的發展,城鎮的數量和規模都得到大規模的發展,據統計,僅伊犁河谷地區,在12世紀城鎮數目就達到56個 [35]  。原有的城鎮除虎思斡耳朵外,如怛羅斯、烏茲根、訛答剌(今哈薩克斯坦奇姆肯特阿雷思河和錫爾河交匯處)等,規模都得到成倍的擴大。七河及附近地區灌溉系統發達,當地居民使用鐵鏵木犁和砍土鏝耕作,使用鐮刀收割。西遼的農業不僅有穀物種植,還有園藝業、棉花種植和養蠶業,這些行業又帶動了糧食加工業和葡萄釀酒業的發展。此外,畜牧業和狩獵業也在西遼直轄地區佔有重要的地位。 [36] 

西遼手工業

西遼直轄地區的手工業主要以製陶業、玻璃製造業、礦冶業、制鐵業、銅器製造業和石料加工業為主。貿易的貨物主要是金、宋的女奴、古玩、絲綢和白氈等;中亞和西亞的珠寶、玉器和香料等。此外,西遼的直轄地區存在奴隸貿易,奴隸主要來源於北方遊牧部落(特別是欽察人),多運往河中和西亞地區充當馬木路克

西遼商業

西遼曾按中國內地錢幣的形式鑄造過自己的錢幣,如蕭塔不煙時期的感天元寶,《古泉匯》中記錄的康國通寶。但西遼始終未統一貨幣,原喀喇汗國的貨幣仍被繼續使用和鑄造,税收以金第納爾為計算單位。
由於西遼對附庸國的經濟很少干預,附庸國的經濟水平要高於西遼的直轄地區。 [76]  在河中地區、喀什噶爾、和田地區和高昌回鶻都有發達的農業,畜牧業、狩獵業、捕魚業也是主要行業。
西遼附庸國的手工業主要有河中地區、喀什噶爾和和田地區的玻璃製造業;喀喇汗國的製陶業、金屬製作業、織造業和造紙業;高昌回鶻的織造業、五金業、礦業、冶煉業、製藥業和香料製作業。喀喇汗國和高昌回鶻位於中西交通的要道,與東方的宋、金,西方的印度、阿富汗以及西亞、北非和東南歐都有貿易關係。
西遼附庸國的經濟以河中地區的撒馬爾幹和布哈拉最為發達,其他城市包括喀喇汗國的察赤、忽氈等;高昌回鶻的喀什噶爾、斡端、別失八里、哈密力(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唆裏密(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焉耆回族自治縣)、仰吉巴里(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瑪納斯縣)等。

西遼文化

西遼語言文字

西遼統治下的中亞文化的顯著特點就是東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加強。西遼官方使用契丹語、漢語和波斯語,民間多使用回鶻語。各民族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學習不同民族的語言,促進了文化的融合。 [38] 
西遼時期,由於受阿拉伯文化的影響,原來使用的回鶻文字母,逐漸被阿拉伯字母所代替。這一時期西遼的回鶻語部族誕生了多位有影響力的詩人,如阿赫馬德·亞塞維、阿赫馬德·本·馬赫穆德·玉克乃克、阿馬克·布哈拉伊、蘇扎尼·撒馬爾罕迪等。 [38] 

西遼漢化

西遼的創建者耶律大石是一位文化修養很高的契丹貴族。在遼朝滅亡後,西遼以契丹民族的正統自居,典章制度除作必要的變通和修改外,始終頑強地保持着自己的傳統,在各方面都強烈地表現出自己的文化特色。西遼王朝的統治者為了把西域建成“光復舊物”的根據地,把當時最先進的文化推行到自己新建的國家。這時西域正處於封建社會發展的前期,這種推行適應了這種發展趨勢,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37] 
西遼的建立,結束了東西喀喇汗動亂紛爭的局面,大一統的出現,使社會秩序比其前其後的朝代都為安定。西遼王朝統治者以早期喀喇汗王朝治國思想與儒家思想作為指導,對人民“輕搖薄賦”;對屬國屬部“柔遠懷來,羈縻安撫”;對宗教信仰“循俗寬容”。因此,當地比較緊張的階級關係、民族關係、宗教關係都有所緩和,形成了一種比較安寧、寬鬆的社會政治環境。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38] 
西遼統治時期,漢文化在中亞地區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由於耶律大石西征的軍隊中有大批漢人,在西遼定居後,他們與契丹人一起在傳播漢文化方面起了很大作用。《長春真人西遊記》載,伊犁河谷地區“土人推以瓶取水,戴而歸。及見中原汲器,喜曰:‘桃花石諸事皆巧。’桃花石,謂漢人也。”這裏雖然只舉出漢人把中原“汲器”(轆轤)傳入西域這一事例,但是當地人民明確指出,漢人“諸事皆巧”,足見傳入的先進技術是很多的。長春真人一行在撒馬爾罕見到“漢人工匠雜處城中”,在農村也有漢人,或為地主,或為農民。常德出使西域也見到許多漢人,與當地人民雜居。 [39] 
此外,西遼的君主使用漢文年號和廟號,官方語言中也有漢語。在行政、軍事、賦税、生產技術、建築藝術、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方面,漢文化從多方面影響着當時的中亞地區。 [39]  考古資料證明,在西遼王朝的直轄領地上有很發達的冶煉和兵器製造業,箭簇、斧、刀、短劍、鎧甲各地都有發現,工匠們使用了中原地區先進的鍛造技術,生產鋼製武器。

西遼宗教

西遼統治的地域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區。生活在這裏的民族除契丹族外,還有漢、回鶻、葛邏祿、樣磨、塔吉克、慄特、吐蕃、蒙古等民族和操回鶻語的一些部落,還有波斯人、阿拉伯人、敍利亞、猶太人等。流行的宗教有佛教、儒教、伊斯蘭教、襖教、摩尼教、景教、道教、薩滿教、猶太教等等。其中伊斯蘭教和佛教是信仰民族和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兩個宗教。 [40] 
西遼奉行宗教自由的政策,改變了過去喀喇汗國法定以伊斯蘭教為國教,限制其他宗教的政策,各種宗教都允許在西遼的境內存在和發展。西遼是伊斯蘭教傳入中亞和新疆以來,在這一地區建立的第一個非伊斯蘭教政權。西遼的宗教政策是其統治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根據國內民族、宗教的 複雜情況,從有利於維護其統治的立場制定的,因此西遼時期的宗教呈現出多宗教並存的特點和格局。 [41] 
西遼是伊斯蘭教傳入中亞和新疆西部、南部地區以來,在這裏建立的第一個非伊斯蘭政權。西遼統治者面對複雜的宗教情況,制定了自己的宗教政策。他們“繼承了本民族對其他宗教信仰都能容忍的傳統”,沒有強制推行他們所信仰的佛教,更沒有把佛教定為國教,而是採取了對各種宗教一視同仁、不加歧視的宗教寬容政策。西遼的宗教政策是其統治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維護統治的立場出發,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制定的。實行宗教寬容政策,使種種宗教不分大小均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權利,不設國教,也不允許任伺宗教坐大,自然會讓各宗教的信徒滿意。同時,也使伊斯蘭教失去了過去的獨尊地位,從而既有利於遏制伊斯蘭教上層勢力的膨脹,防止其以勢干政,又避免了同佔居民絕大多數的穆斯林發生對抗和衝突。 [40] 
西遼建立初期,採取了“敵者勝之,降者安之”的政策;在西遼統治的興盛時期,採取了較為寬鬆温和的政策;在西遼末主耶律直古魯統治後期仍力圖利用伊斯蘭教來維持其統治;但到屈出律篡位時期,則對伊斯蘭教採取高壓政策,其結果導致了廣大穆斯林的強烈反抗,加速了西遼王朝的滅亡。 [43] 
  • 薩滿教
契丹人本來信仰薩滿教,仍保持着自己的信仰。據伊本·阿西爾説,耶律大石是一位摩尼教徒,有的學者對這一説法抱懷疑態度。不管他是不是真是摩尼教徒,但説明一點,在伊斯蘭教興起後,摩尼教作為異教基本已被消滅或轉入地下,但在西遼時期肯定又公開出現活動,甚至受到耶律大石的尊重。不然公認的嚴肅的史學家伊本·阿西爾不會毫無根據地説耶律大石是摩尼教徒。 [59] 
  • 佛教
佛教在遼朝時期已在契丹上層流行,在西遼時期應也是這樣。據説西遼嫁給屈出律的一位公主就是信奉佛教。佛教在附屬國高昌回鶻汗國盛行。 [59]  佛教主要分佈在高昌回鶻王國和天山北部地區,信仰民族主要有漢、回鶻、契丹、吐蕃等。 [40] 
  • 景教在巴拉沙套地區流傳,在喀什噶爾設立了教區。 [59] 
  • 猶太教在撒馬爾罕也流行起來。 [59] 
  • 伊斯蘭教
當地人民信率的主要宗教是伊斯蘭教,更得到耶律大石的尊重。他用穆斯林方式給下屬寫信,叫他根據當地伊斯蘭宗教首領的意見辦事。所以朱茲賈尼説:“一些人説,這位菊兒汗秘密地成為穆撕林。”但是他又謹慎地補充説:“真主才知道這件事的真象。” [42]  伊斯蘭教主要分佈於新疆西部、南部至中亞地區,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主要有回鶻、葛邏祿、樣磨等一些操突厥語的民族,以及操東伊朗語的塔吉克、粟特等民族,還有除猶太人以外的西亞人。 [40] 
由於西遼政府執行比較開明的宗教政策,使各種宗教信仰的人都得到保護,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思想文化的交流、融合。 [59]  景教、道教、薩滿教等其他宗教則廣泛分佈於上述伊斯蘭教和佛教流行的地區和民族中,形成多種宗教相互交錯和並存的複雜局面。 [40] 

西遼建築

在建築裝飾方面,體現了漢人藝術和漢文化與中亞文化融合的特點,如瓦、泥塑和暖炕等,在亞歷山大古城發現了有代表性的遠東建築材料:方磚、灰色的半圓瓦。在這裏還發現了瓦當。在瓦當上有圖案,中央坐着的是佛,四周是菩薩。廟宇中有漢族風格的繪畫裝飾牆壁,佛像不但有漢族藝術的模型,還兼具古印度藝術的特點。此外,位於托克馬克附近的布蘭塔和烏茲根的兩座大型伊斯蘭陵墓,都是至今保存完好的西遼時期的伊斯蘭建築。這一時期河中地區的園林藝術也獲得了高度的發展,耶律楚材丘處機寫下了不少讚美當地園林藝術的詩歌。

西遼民族

西遼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有從中國內地而來的契丹人、漢人和其他民族,有使用波斯語塔吉克人,使用回鶻語的回鶻人,遊牧民族有葛邏祿人、康里人、乃蠻人等,還有從西亞僑居而來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敍利亞人猶太人等。作為人口少數的契丹人和漢人,與當地佔多數的回鶻人、突厥人長期相處、通婚,適應了當地的習俗,逐漸融合於回鶻或其他突厥民族中。

西遼契丹

契丹是西遼創建者所展的民族。根據伊本·阿西爾記載,早在耶律大石西征之前,就有一萬六千帳契丹人住在喀喇汗王朝與遼朝交界的地方,為喀喇汗王朝守衞邊界,受到王朝的賞賜。以後喀喇汗王朝限制他們人口繁殖,契丹人起兵反抗,但遭到討伐。當耶律大石進軍七河地區時,他們加入了西遼軍隊,使西遼軍隊增加一倍。這項史料提供的兩個數字—“一萬六千帳”和“增加一倍”—很重要,可以根據這兩個數字大體上推算出西遼帝國契丹的人數。耶律大石離開夾山時只帶走“鐵騎二百”;可敦城的駐防軍如果還保持盛遼時期的數字,也不過二萬圖,但是根據金朝得到的情報,為“戰馬萬匹”,以後耶律大石會七州、十八部王眾,又得“精兵萬餘”,但這都是外部族兵,非契丹人。從這些史料看,耶律大石1130年“整旅而西”時,其軍隊總數不會超出三萬,考慮到他又留下了一支勢力相當大的留守部隊,那麼他帶走的西征部隊人數一般不會超過二萬人。這二萬人中也不都是契丹人,其中包括漢人和其他部族人。耶律大石在葉密立稱帝后,勢力有很大的發展,軍隊也應有相應的擴充,大概人數增至三萬以上。在七河地區屯戍的契丹人有一萬六千帳,以每帳平均有二名戰士計算,也相當三萬餘人。所以,耶律大石收進這一萬六千帳契丹人後,軍隊擴大一倍。如果上面的推斷大致正確的活,西遼初期,在七河地區的契丹人大概有二萬五千帳(户)左右,在可敦城附近大概不到一萬帳(户)。他們在整個帝滿人口中所古的比重很小。契丹人的主要職業是畜牧和當兵。以後他們也從事農業,這可從尹志平《保光柴》捲上“過火石林牙契丹”詩中看出:“遼因金破失家鄉,西走番戎萬里疆,載經營無定止,卻來此地務農桑。”“羣雄力戰得農蘗,大石林牙號同王,幾帝聚眾幾百萬,到今哀落亦成荒。”詩中所説的“此地”是巴拉沙袞地區。在巴拉沙袞地區從事農業的主要是回鶻人,這些從事農業的契丹人同他們一起生產和生活,逐漸回鶻化。西遼廣後九年(1220年)出使途經其地的吾古孫仲端説:“今其國人無兒,衣服悉回紇也”。這部分西遷的契丹人在蒙古統治時期絕大多數融合到回鶻或其他突厥民族中。 [72] 

西遼回鶻

是西遼帝國的主休民族。他們不僅人口多,而且有三個附屬國的王朝都是他們所建立,高昌回鶻汗國,東部喀喇汗王翎、西部喀喇汗王朝。回鶻人主要從事農業,有發達的水利,攬長圓藝,文化水平比較高,所以對其他部族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吸收力。在喀什噶爾地區公元九、十世紀曾經很活躍的一些部族,如樣磨、處月等,這時這些部族的名字在史籍中逐漸消失,他們基本上融合到回鶻族中。在東部略喇汗王朝境內開始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信泰伊斯蘭搬的回胞族。統一民族的形成,這是一種值得肯定的禮會説步現象。高昌回鶻汗國,境內主要是回鶻人,其職業、工化、語言與東部喀喇汗王朝境內的回鶻人基本相同,所異者只是宗教信仰,他們奉信佛教。這兩大部回鶻人從十四世紀末開始逐漸統一起來,形成近代的維吾爾族。 [73] 

西遼葛邏祿

是咯喇汗王朝軍事力量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其軍事首領經常與下朝發生衝突。耶律大在進入巴拉沙袞,就是應東部喀喇汗王朝大汗之請,幫助他對付葛迎祿人和康裏人。耶律大石處理這一矛盾的辦法,是讓葛邏祿人與喀喇汗王朝分離,成為單獨的政治實體,作為西遼王朝的藩屬。其首府設於海押立,首領亦稱阿爾斯蘭汗。1211年葛邏部歸屬成吉思汗。 [73] 
在西部喀喇汗王朝境內的葛邏祿軍事首領更是經常同王朝發生衝突。著名的卡特萬會戰的導火線就是葛邏祿軍事首領與王朗發生衝突,雙方分別向西遼王朝和塞爾柱王朝求援,導致了一場大戰。以後,葛邏祿軍事首領又與王朝多次發生衝突。1156年葛邏祿軍事首領艾亞爾伯克與桃花石汗伊卜拉欣·本·穆罕默德在飢餓草原會戰,桃花石可汗被殺,暴只於野。1158-1159年發邏祿軍事首領勾結花拉子模沙赫伊爾-阿爾斯蘭入侵河中地區,西遼王朝派軍支援。西遼王朝鑑於葛邏祿人是河中地區社會不安定的因素,決心徹底解決,於1164年命令西部喀喇汗王朝把葛邏祿遷往喀什噶爾地區,到那裏後,不許他們攜帶武器,應從事農業或其他勞動,也就是他們再不是以當兵為職業。這一措施引起了葛邏祿人的反對,起兵反抗,但遭到了喀喇汗王朝的殘酰鎮壓。從此葛邏綠在河中地區勢力大衰,留下的人大概也轉為勞動人民,從事農業或其他事業,逐漸融合到當地勞動人民中,他們同烏古斯人,突厥化的伊朗人一起,經過幾個世紀共同生產和生活,逐漸形成一個新的民族--烏茲別克族。 [74] 

西遼塔吉克

是西部喀喇汗王朝的主體民族。在西遼時期,河中地區桑伊朗語的各部族基本形茂為一個統一的民族---塔吉克族。在澤拉夫珊河谷地的塔吉克人主要從事農業,在山地的塔吉克人主要從事畜收和狩獵,在城市的塔吉克人多從事手工業和商業。塔吉克人文化水平較高,不少人是伊斯蘭教的職業宗教人士,他們對河中地區的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有重大影響。 [74] 

西遼漢族

在西遼境內還有漢人。他們從事農業或手工業,對生產技術的傳播起了一定作用。還有一些漢族人在西遼政府中做官國或在軍隊中當兵。 [74] 

西遼其他

在北部邊遠地區還作着一些突厥語的部族,如康裏、欽察、烏古斯等,他們多從事畜牧和狩獵。在東部邊界上則住着如阻卜、乃親等一些都族。後來乃蠻人進入七河地區,其首領廟出律取代了西遼王朝菊兒汗直魯古的統治。 [74] 

西遼外交

西遼和金朝由於雙方隔着戈壁相距遙遠,金朝沒有能力滅亡西遼,於是從最初的征討逐漸轉向密切關注與防禦,尤其是關注西遼與西夏的關係,防止兩者之間勾結對金朝造成威脅。 [45] 

西遼宋朝

耶侓大石為了打擊金國,不斷與金國敵國宋朝聯繫。1125年,宋朝邊防得到關於耶律大石的情報,麟府折可求向朝廷獻言:“夏國之北,有大遼天祚子梁王與林牙蕭太師,統兵十萬,出榜稱;金人不道,與南朝奸臣結約,毀我宗社。今聞南朝天子悔過遜位,嗣君聖明,如能合擊金人,立我宗社,則前日敗盟之事,當不論也。”這個情報內容不準確。清代學者厲鶚在《遼史拾遺》一書中早已對梁王稱帝與大石無關,做出令人信服的論證;且大石亦不蕭姓。但是卻反映了耶律大石的勢力已很強大,引起了宋朝的注意,並派出人持書聯繫。 [54] 

西遼白韃靼

耶律大石去可敦城途中曾得白韃靼人的資助,以後保持着友好關係。1127年白韃靼人因與耶律大石通好,拒絕賣馬於金朝。金朝派使問罪,兩方關係緊張。看來耶律大石政權在外交上爭取與國、孤立金朝的活動是成功的:西夏、白韃靼都已傾向自己,並同金朝發生矛盾。 [54] 

西遼皇帝世系

皇帝世系
廟號
尊號
姓名
在位
年號
備註
德宗
天佑皇帝
1134年-1143年
康國 [46] 
創立者
感天皇后
1144年-1150年
耶律大石妻,臨朝稱制
仁宗
1150年-1163年
紹興
耶律大石子
承天皇后
1164年-1178年
耶律夷列妹,臨朝稱制
1178年-1211年
耶律夷列子,乃蠻王子篡位
1212年-1218年
天禧(未改元)
耶律直魯古婿,乃蠻王子,滅於蒙古
參考資料
  • 1.    徐俊.《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第267–271頁
  • 2.    郭利民.《中國古代史地圖集》.北京:星球地圖出版社,2017年:第194頁
  • 3.    《遼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耶律大石者,世號為西遼。大石字重德,太祖八代孫也。通遼、漢字,善騎射,登天慶五年進士第,擢翰林應奉,尋升承旨。遼以翰林為林牙,故稱大石林牙。歷泰、祥二州刺史,遼興軍節度使。
  • 4.    《金史·卷一百二十一·粘割韓奴列傳》:初,太祖入居庸關,遼林牙耶律大石自古北口亡去,以其眾來襲奉聖州,壁於龍門東二十五里,婁室往取之,獲大石並降其眾。宗望襲遼主輜重於青冢,以大石為鄉導。
  • 5.    《金史·卷七十四·宗望列傳》:宗望與當海四騎以繩系遼都統林牙大石,使為鄉導,直至遼主營。時遼主往應州,其嬪御諸女見敵兵奄至驚駭欲奔,命騎下執之。有頃,後軍至。遼太叔胡盧瓦妃,國王捏裏次妃,遼漢夫人,並其子秦王、許王,女骨欲、餘里衍、斡裏衍、大奧野、次奧野、趙王妃斡裏衍,招討迪六,詳穩六斤,節度使孛迭、赤狗兒皆降。得車萬餘乘。
  • 6.    《遼史·卷二十九·天祚皇帝三》:(保大)三年戊戌,金兵圍輜重於青冢,硬寨太保特母哥竊梁王雅裏以遁,秦王、許王、諸妃、公主、從臣皆陷沒。
  • 7.    《遼史·卷二十九·天祚皇帝三》:(保大三年)秋九月,耶律大石自金來歸。
  • 8.    《歸潛志·卷十三》引《北使記》:昔大石林牙,遼族也,太祖愛其俊辯,賜之妻,而陰蓄異志。因從西征,挈其孥亡入山後。
  • 9.    《契丹國志·卷十二·天祚皇帝下》:是秋,天祚得耶律大石林牙兵歸,又得陰山室韋毛割石兵,自謂天助中興,再謀出兵收復燕、雲。大石林牙力諫曰:“自金人初陷長春、遼陽兩路,則車駕不幸廣平甸,而都中京;及陷上京,則都燕山;及陷中京,則幸雲中;及破雲中,則都夾山。向以全師不謀戰備,以至舉國漢地皆為金人所有。今國勢微弱至此而力求戰,非得計也。當養兵待時而動,不可輕舉。”天祚斥而不從。
  • 10.    《遼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大石不自安,遂殺蕭乙薛、坡裏括,自立為王,率鐵騎二百宵遁。
  • 11.    《契丹國志·卷十二·天祚皇帝下》:天祚遂強率諸軍出夾山,下漁陽嶺,取天德軍、東勝、寧邊、雲內等州,南下武州,遇金人兀室,戰於奄曷下水…乃謀奔夏國。計未決…而金使婁宿馳騎而至,跪於天祚前曰:“奴婢不佞,乃以介冑犯皇帝天威,死有餘罪。”因捧觴而進,遂俘以還。
  • 12.    《遼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北行三日,過黑水,見白達達詳穩牀古兒。牀古兒獻馬四百,駝二十,羊若干。
  • 13.    《遼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西至可敦城,駐北庭都護府,會威武、崇德、會蕃、新、大林、紫河、駝等七州及大黃室韋、敵剌、王紀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達剌乖、達密裏、密兒紀、合主、烏古裏、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糾而畢十八部王眾,諭曰“我祖宗艱難創業,歷世九主,歷年二百。金以臣屬,逼我國家,殘我黎庶,屠翦我州邑,使我天祚皇帝蒙塵於外,日夜痛心疾首。我今仗義而西,欲借力諸蕃,翦我仇敵,復我疆宇。惟爾眾亦有軫我國家,憂我社稷,思共救君父,濟生民於難者乎?”遂得精兵萬餘,置官吏,立排甲,具器仗。
  • 14.    《契丹國志·卷十八·大實傳》:遼御馬數十萬,牧於磧外,女真以絕遠未之取,皆為大實所得。
  • 15.    《遼史·卷三十》:子夷列即位,改元紹興。籍民十八歲以上,得八萬四千五百户。
  • 16.    《大金國志》卷七《太宗本紀》五
  • 17.    《遼史·卷三十·天祚皇帝四》:(耶律大石)以甲辰歲二月五日即位,年三十八,號葛兒罕。覆上漢尊號曰天皇帝,改元延慶。追祖父為嗣元皇帝,祖母為宣義皇后,冊元妃蕭氏為昭德皇后。
  • 18.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73-75頁
  • 19.    朱茲賈尼;《衞教者列傳》,英譯本,第2卷,第912頁。詳見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82頁。
  • 20.    《湛然居士文集》卷十二《懷古一百韻寄張敏之》自注。詳見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82頁。
  • 21.    《金史·卷一百二十一·粘割韓奴列傳》:因曰:“往年大國嘗遣粘割韓奴自和州往使大石,既入其境,大石方適野,與韓奴相遇,問韓奴何人敢不下馬,韓奴曰:' 我上國使也,奉天子之命來招汝降,汝當下馬聽詔。'大石曰:'汝單使來,欲事口舌耶?'使人捽下,使韓奴跪,韓奴罵曰:'反賊,天子不忍於爾加兵,遣招汝。爾縱不能面縛請罪闕下,亦當盡敬天子之使,乃敢反加辱乎!'大石怒,乃殺之。此時大石林牙已死,子孫相繼,西方諸部仍以大石呼之。'”
  • 22.    《遼史·卷三十》:後名塔不煙,號感天皇后,稱制,改元鹹清,在位七年。
  • 23.    《金史·粘割韓奴傳》
  • 24.    蘇聯科學院. 《吉爾吉斯人和吉爾吉斯地區歷史資料》. 莫斯科: 蘇聯科學院. 1973年: 第一輯·第64頁至第73頁 (俄文).
  • 25.    《金史·卷一百二十一·粘割韓奴列傳》:是歲,粘拔恩君長撒裏雅寅特斯率康裏部長孛古及户三萬餘求內附,乞納前大石所降牌印,受朝廷牌印。
  • 26.    《金史·卷八十八·唐括安禮列傳》:(大定)十七年,詔遣監察御史完顏覿古速行邊,從行契丹押剌四人,挼剌、招得、雅魯、斡列阿,自邊亡歸大石。
  • 27.    範雅黎.《淺析哈剌契丹人建立的起兒漫王朝》.烏魯木齊市:新疆師範大學,2008年
  • 28.    鄧鋭齡,《西遼疆域淺釋》,《民族研究》, 1980(2):31-38。
  • 29.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86頁
  • 30.    《金史·卷一百二十一·粘割韓奴列傳》:天會二年,遼詳穩撻不野來降,言大石稱王於北方,署置南北面官僚,有戰馬萬匹,畜產甚眾。
  • 31.    《遼史·百官志一》
  • 32.    《遼史·百官志》
  • 33.    王曉靜,《西遼政治制度述論》,《赤峯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9):19-21。
  • 34.    王鳳梅,《西遼契丹人的社會經濟及政治制度》,《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31(2):48-52。
  • 35.    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科學院歷史所.《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史》.阿拉木圖: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科學院,1979年:第一卷·第100頁
  • 36.    紀宗安,《西遼帝國的經濟與文化》,《西北民族研究》,1994(1):25-35。
  • 37.    紀宗安,《耶律大石治西遼國策述論》,《西北民族研究》,1995(2):46-59。
  • 38.    賈叢江,《西遼時期中亞契丹人的經濟生活》,《西域研究》, 1994(4):54-61。
  • 39.    冀開運,《西遼時期漢文化在中亞的影響》,《華夏文化》,1998(3):54-55。
  • 40.    西遼和蒙古的宗教寬容政策  .中國蒙古學信息網[引用日期2016-04-05]
  • 41.    黃偉華,《淺析西遼時期的宗教政策》,《金田》, 2012(4)。
  • 42.    《衞教者列傳》,英譯本,第2卷,第911頁。
  • 43.    陳國光,《西遼統治者與西域地方伊斯蘭政權》,《新疆社會科學(漢文版)》, 2003(2):74-77。
  • 44.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86-87頁
  • 45.    周峯,《試論金朝對西部邊疆的經略——以西夏和西遼為中心》,《東北史地》,2009(4):23-28。
  • 46.    《遼史·第三十卷·本紀第三十》:又西至起兒漫,文武百官冊立大石為帝,以甲辰歲二月五日即位,年三十八,號葛兒罕。覆上漢尊號曰天皇帝,改元延慶。追祖父為嗣元皇帝,祖母為宣義皇后,冊元妃蕭氏為昭德皇后。因謂百官曰:“朕與卿等行三萬裏,跋涉沙漠,夙夜艱勤。賴祖宗之福,卿等之力,冒登大位。爾祖爾父宜加卹典,共享尊榮。”自蕭斡裏剌等四十九人祖父,封爵有差。
  • 47.    注:【見《遼史》卷三十附“西遼本宋”。魏特夫和馮家升認為,1134年的東征是一個戲劇性的插曲,是當時菊兒汗耶律大石在想老家的部下的壓力下采取的這一行動。他把這次征伐完全交給了他的將軍們,結果失敗,很可能耶律大石從未認真地準備向金帝畫挑戰。失敗後他假裝虔誠地宜稱:“皇天弗順,數也!”這樣契丹人沒冇別的選擇,便把突厥斯坦作為自己永久的家,在心理上準備同菜特、花拉子模和波斯進行大戰(《中國社會史·遼》·第624頁)。這種推論有一定道理,但似與耶律大石的一貫思想有矛盾,何況出師七萬騎兵,對西遼來説也是一個空前數字。】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75頁。
  • 48.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76-77頁
  • 49.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78-79頁
  • 50.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80-82頁
  • 51.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72頁
  • 52.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71頁
  • 53.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61-63頁
  • 54.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64-66頁
  • 55.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67-68頁
  • 56.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69-70頁
  • 57.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53-55頁
  • 58.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88頁
  • 59.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88-90頁
  • 60.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90-91頁
  • 61.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92-93頁
  • 62.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94頁
  • 63.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96頁
  • 64.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97-98頁
  • 65.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03頁
  • 66.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01頁
  • 67.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05-107頁
  • 68.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09-111頁
  • 69.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12頁
  • 70.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12-113頁
  • 71.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30頁
  • 72.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30-132頁
  • 73.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32-133頁
  • 74.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33-134頁
  • 75.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頁
  • 76.    魏良弢.《西遼史研究》.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47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