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良棟(1621年—1697年),字擎之,號西華,寧夏銀川人,清朝名將,河西四漢將之一。
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軍會師昆明,圍城數月難以破城。趙良棟到後,不到一個月便攻破昆明。但因生性亢直,受權貴排擠,遭到降職,遂告病回鄉。
後來,趙良棟恢復將軍、總督官職,並封一等子爵。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趙良棟病逝,諡號襄忠。乾隆年間進封一等伯爵。
- 本 名
- 趙良棟
- 字
- 擎之
- 號
- 西華
- 所處時代
- 清朝
- 民族族羣
- 漢人
- 出生地
- 甘肅寧夏
- 出生日期
- 1621年
- 逝世日期
- 1697年
- 主要作品
- 《趙忠襄奏疏存稿》
- 主要成就
- 平定三藩之亂
- 官 職
- 勇略將軍、雲貴總督
- 爵 位
- 一等伯爵
- 諡 號
- 襄忠
趙良棟人物生平
編輯趙良棟早期事蹟
1645年(順治二年),清軍平定陝西。趙良棟應募從軍,隸屬陝甘總督孟喬芳麾下,並署理潼關守備,後隨徵秦州(今甘肅天水)、鞏昌(今甘肅隴西),擊敗叛將賀珍、武大定,升任寧夏水利屯田都司。1648年(順治五年),清軍平定米喇印、丁國棟起義,趙良棟作戰有功,升任高台遊擊。
[1]
1656年(順治十三年),趙良棟隨經略洪承疇征討雲南、貴州,授督標中軍副將。1662年(康熙元年),趙良棟被擢升為雲南廣羅總兵,先後剿平馬乃、隴納、水西等地苗族起義。1665年(康熙四年),趙良棟因父喪辭官,回鄉守孝。1669年(康熙八年),清廷又起復趙良棟為山西大同總兵。
[2]
趙良棟調任寧夏
1672年(康熙十一年),趙良棟改任天津總兵。1673年(康熙十二年),平西王吳三桂在雲南反清。1674年(康熙十三年),寧夏兵變,提督陳福遇害。趙良棟在甘肅提督張勇的舉薦下,被擢升為寧夏提督。
[3]
趙良棟奪取四川
1679年(康熙十八年),趙良棟上疏道:“寧夏軍隊以前驕縱無比,經過臣三年的訓練,已經逐漸遵守軍紀了,都想建功立業。臣年紀也大了,若再不努力,恐怕會辜負皇上的恩德。現在湖南平定,應該奪取漢中、興安(今陝西安康),規復四川。臣願率五千步騎,獨當一路。”康熙帝嘉許。
[7]
八月,圖海定下“四路進取漢中、興安”的戰略,自率將軍佛尼埒進軍興安,命畢力克圖進軍略陽、趙良棟進軍徽縣、王進寶進軍棧道。
[8]
十月,趙良棟進破密樹關,並分兵襲取黃渚關,大敗叛軍,攻克徽縣,不久又奪取略陽,擊退叛將吳之茂。
[9]
十一月,趙良棟奪取陽平關,攻打沔縣,並在寧羌與王進寶會師,被封為勇略將軍,仍領寧夏提督。1680年(康熙十九年),趙良棟進軍白水壩,叛軍沿江列陣。當時,江水漲潮,難以行船,而叛軍亂箭齊下。趙良棟傳令道:“你們看我鞭子指向進軍,有敢退後的斬!”全軍應諾。
[10]
隨後,趙良棟策馬渡河,全軍紛紛跟從,被敵軍火炮擊傷數十人,也無人後退。叛軍大驚,潰散而逃。趙良棟率軍追擊,先後在石峽溝、青箐山擊破叛軍,攻取龍安府,渡過明月江,直奔綿竹。吳三桂任命的巡撫張文德出降,成都得以收復,此時距趙良棟出兵之日剛剛十天。
[11]
不久,康熙帝擢升趙良棟為雲貴總督,加兵部尚書,仍領勇略將軍。趙良棟認為寧夏應該有人駐守,鎮兵也不能從徵,便上表請辭總督。康熙帝不準。後來,清廷在寧夏改設總兵,任命趙良棟之子趙弘燦為寧夏總兵,命趙良棟率寧夏鎮兵征討雲南。
[12]
趙良棟平定雲南
當時,王進寶也奪取保寧(今四川閬中),攻克順慶、重慶、遵義。趙良棟先收復象嶺、建昌、納溪、永寧等地,然後上疏朝廷,請求分兵入雲南。康熙帝同意他的意見,命趙良棟出兵建昌,又命建威將軍吳丹出兵永寧。
[13]
不久,叛將胡國柱、夏國相攻陷永寧,進犯瀘州、敍州(今四川宜賓),直逼建昌。趙良棟命總兵朱衣客率八千人援救建昌。朱衣客戰敗,退守雅州(今四川雅安),建昌失陷。趙良棟便上表彈劾吳丹,認為他擁兵不進。致使永寧陷落,又彈劾朱衣客。康熙帝便撤換吳丹,又將朱衣客關入刑部大獄。
[14]
1681年(康熙二十年),趙良棟兵進朝天關,命趙弘燦繞道攻擊叛軍背後。趙弘燦收復瀘州、敍州、永寧,與趙良棟在夾江會師,一同攻克雅州,進而收復建昌。不久,趙良棟兵渡金沙江,駐軍武定。當時,大將軍貝子彰泰統帥四十萬大軍屯兵於昆明城東的歸化寺,並佈下死士裏連營,直逼昆明湖。吳世璠聚集殘軍,固守昆明,與清軍相持。
[15]
九月,趙良棟率軍趕到,巡視營壘後,向彰泰請戰道:“我軍沒有迅速決戰,相持已久,糧草不繼,怎麼能行?”彰泰道:“皇帝豢養的滿洲軍,怎能輕易進軍讓敵人消滅?況且你也剛剛率軍前來,理應休整。”趙良棟不聽,當夜便率部攻打南壩,並奪取浮橋,直逼昆明城下。
[16]
彰泰對趙良棟道:“你的軍隊已經累了,先暫且退下,讓蔡毓榮來打。”趙良棟道:“我軍死戰所得,怎能讓給別人?”彰泰於是令全軍進擊,與迎戰的叛軍在桂花寺大戰,全軍都奮勇爭先。叛軍大敗,吳世璠自殺,雲南平定。
[17]
趙良棟自陳戰功
朱衣客下獄後,上疏抗辯,稱趙良棟給的兵馬太少,又無後援,所以退軍。王進寶也上疏道:“建昌失陷,罪在趙良棟。”而趙良棟則彈劾朱衣客,稱他欺騙皇帝、掩飾罪行,又稱朱衣客的辨疏出於王進寶的授意。康熙帝以前線軍情緊急為由,命平亂後再處理此事。
[19]
雲南平定後,趙良棟被召到京師,王進寶也入京朝覲。康熙帝下諭道:“二將不諳大體,因私忿相互攻訐,我保全功臣,就不再追究了。只追究沒有援救建昌的罪責。”將趙良棟貶為鑾儀使。
[20]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趙良棟上疏,自述戰功。但是朝廷以丟失建昌為由,將他功罪相抵,只是加封他的部將。不久,趙良棟稱病回鄉。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康熙帝念及趙良棟平定雲南、廉潔守法之事,恢復他將軍、總督的官職。
[21]
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趙良棟入朝,再次自述戰功。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帝加封趙良棟為拜他喇布勒哈番(漢文為騎都尉)。1691年(康熙三十年),準噶爾部侵擾邊境。西安將軍尼雅翰出鎮寧夏,並向向趙良棟諮詢軍情事務。
[22]
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清廷將寧夏總兵馮德昌調往甘州,命趙良棟暫且統領寧夏鎮兵。趙良棟彈劾馮德昌剋扣軍糧,馮德昌遂被罷官。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趙良棟率軍駐守土喇,抵禦準噶爾部,不久被召到京師。
[23]
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趙良棟再次上疏,稱自己的戰功被大將軍圖海、彰泰、大學士明珠隱瞞。康熙帝指責趙良棟氣量狹隘,將他的奏疏發還,卻封他為一等精奇尼哈番(漢文為子爵)。趙良棟表示願意留在京師,請皇帝賜他田宅。御史龔翔麟彈劾趙良棟驕縱,康熙帝只是賜他白金二千,命他返回寧夏。
[24]
趙良棟病逝
趙良棟歷史評價
編輯康熙帝:①趙良棟,偉男子也,行間著有功績,但性躁心窄,每與人不合,有時奏事陣前,亦言語粗率。朕保全功臣,始終容之。
[29]
②趙良棟操守頗好,恢復雲南,秋毫無犯,在武臣中可謂良將矣。
[30]
③憶昔鷹揚能百勝,每思方略冠三軍。
[31]
袁枚:以馬伏波之勳,而晚年主恩衰替。範蔚宗以為功名之際,理固應然。公之功名,有類伏波。其長者家兒爭相傾軋,則有甚焉。且誣公謀反,然而竟以令終者,何也?孔子曰:“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聖祖如天,無所不照,無所不容。公遇聖祖,公勝伏波矣。公薨,聖祖諭祭雲:“事久而乃績彌彰,人往而朕心長眷。”嗚呼,使死者而無知則可,死者而有知,其如何讀而感,感而悲也!
[45]
昭槤:國初沿明制,綠營總兵官有勳勞者,遞加都督僉事、都督同知、右都督、左都督諸名目,蓋即明五軍府官。其最優者始加將軍,如趙良棟勇略將軍、潘育龍綏遠將軍、楊捷昭武將軍是也。
[46]
龔自珍:本朝既百八十有六載,漢人籍而身膺世爵者,公則有黃芳度、嶽鍾琪;侯則有張勇、施琅;伯則有文臣張廷玉,武臣孫思克、王進寶、趙良棟;皆有功德,皆以爵終於其位。
[44]
陳康祺:平滇之役,趙襄壯公良棟實為首功,而操守尤不可及。城破時,諸將爭取子女玉帛,公獨戒所部營城外,秋毫無所犯。又訪得吳逆司管庫之人,以藩宮簿籍進呈,於是諸將所幹沒盡發覺。而三桂寵姬二人,一歸將軍穆佔,一歸總督蔡毓榮者,事亦上聞。公獨以廉潔蒙聖祖褒獎,蓋公雖武夫,居然有曹武惠下江南氣象矣。
[33]
鄭觀應:小亂則小才生,大亂則大才生,前代之將才勿論已。國初海寇內犯,而姚啓聖、施琅、藍理、李之芳之將才出;三藩同叛,而嶽樂,穆佔、趙良棟、梁化鳳、王進寶之將才出;準噶內闖,而超勇親王策凌之將才出;四部犂庭,而兆惠、明瑞之將才出;金種搗穴,而阿薩、海蘭察之將才出;川楚征剿,而額勒登保、德楞泰、楊遇春、楊芳之將才出;發,捻等逆縱橫擾亂,而向、張、江、塔、羅、李諸帥之將才出。(《儲將才論》)
[32]
袁嘉穀:風雲際會樹奇功,百戰將軍氣吐虹。陋爾蛙聲鳴井底,仗誰虎旅壓滇中。趙雲壯膽英雄士,馬援前身矍鑠翁。魂戀朔方依聖祖,九原曾否涕沾胸。(詩作《滇南懷賢六首·趙襄忠公良棟》)
[47]
慕壽祺:趙良棟,西北之奇男子也,論其功足以享配太廟。當夫橫戈開邊,仗劍討叛,死生食息之不顧,及其死也,一棺戢身,萬事都已。
[48]
蕭一山: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孫思克奮於陝;蔡毓榮、徐治都、萬正色奮於楚;楊捷、施琅、姚啓聖、吳興祚奮於閩;李之芳奮於浙;傅宏烈奮於粵;羣策羣力,敵愾同仇。
[34]
趙良棟軼事典故
編輯趙良棟攻打密樹關時,已經安營後,忽又傳令立即轉移,並道:“違者立斬!”眾將只得服從,但都滿懷怨氣,趙良棟也不理會。剛剛移營完畢,天上忽降大雨,從前安營之處,已被大水淹沒。眾將都很佩服,感到神異。趙良棟道:“我只不過是見螞蟻紛紛搬家,知道地下很熱,天將下雨罷了。”
[28]
趙良棟主要作品
編輯趙良棟人際關係
編輯四子:趙弘煒
五子:趙弘熺
長女婿:強振猷,舉人。
次女婿:鬱起雋,曾任副將。
孫:趙之璧(一説趙之壁),趙弘燮之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襲一等子爵。乾隆五年(1740),補授户部郎中。乾隆七年(1742),補廣西思恩府知府。乾隆二十七年(1762),授兩淮鹽運使。乾隆三十三年(1768),革職。乾隆三十五年(1770),任長蘆鹽運使,卒。
孫:趙之坊(1699~?),趙弘燦之子,曾任河南汝寧府知府。
孫:趙之增,趙弘燮之子,曾任署理廣東通判。
孫:趙之壇,《子不語》稱是趙弘燮之子
[43]
,曾任貴州鎮遠府知府。
曾孫:趙秉鈞,趙之璧之子,曾任雲南晉寧州知州。
五世孫:趙曰泌,趙之璧之孫。乾隆四十七年(1782)襲一等伯爵。嘉慶七年(1802),任福建督標中軍副將。
六世孫:趙其楨(?~1840),道光年間襲爵,曾任河南河北鎮總兵。
七世孫:趙延烺,趙其楨之子,道光二十年(1840)襲爵。
趙良棟史料索引
編輯趙良棟文藝形象
編輯趙良棟小説形象
趙良棟影視形象
- 參考資料
-
- 1. 《清史稿·趙良棟傳》:順治二年,師定陝西,良棟應募,隸總督孟喬芳標下,檄署潼關守備。從徵秦州、鞏昌,擊敗叛將賀珍、武大定。授寧夏水利屯田都司。五年,討河西回,擒丁國棟。良棟在行間,擢高台遊擊。
- 2. 《清史稿·趙良棟傳》:十三年,以經略洪承疇薦,從徵雲、貴,授督標中軍副將。康熙元年,擢雲南廣羅總兵。先後剿平馬乃、隴納、水西諸苗。四年,移鎮貴州平遠,遭父喪,吳三桂以水西未大定,留勿遣。良棟辭,忤三桂,同官為排解,乃得歸終制。八年,起山西大同總兵。
- 3. 《清史稿·趙良棟傳》:十一年,移鎮直隸天津。十二年,三桂反。十三年,寧夏兵變,戕提督陳福。甘肅提督張勇薦良棟,擢寧夏提督。
- 4. 《清史稿·趙良棟傳》:入覲,奏寧夏亂兵,宜誅首惡、宥脅從,上頷之。良棟請留孥京師,賜宅以居。簡精兵百疾馳赴鎮,宣上諭撫慰。
- 5. 《清史稿·趙良棟傳》:察知倡亂者把總劉德,而參將熊虎與其謀,戕福者營兵閻國賢、陳進忠。乃分兵使出防,散其黨羽,逮虎等正其罪,請旨斬之。
- 6. 《清史稿·趙良棟傳》:是時大將軍圖海督師平涼,討王輔臣,良棟及平涼提督王進寶並聽指揮,分兵定秦州、西和、禮縣。
- 7. 《清史稿·趙良棟傳》:十八年,良棟疏言:“寧夏兵舊習驕縱,臣三年訓練,漸遵紀律,並嚴禁侵剋額餉,眾志思奮。臣年漸老,不乘時努力,虛負上恩。今湖南既定,宜取漢中、興安,規四川。臣原精選所部步騎五千,獨當一路。”上覽奏嘉許,下圖海。
- 8. 《清史稿·圖海傳》:乃決策期分四路:圖海親率將軍佛尼勒等趨興安,總兵官程福亮為後援,屯舊縣關;將軍畢力克圖、提督孫思克等自略陽進,總兵官朱衣客為後援,駐西河;將軍王進寶、總兵官費雅達自棧道進,總兵官高孟為後援,駐寶雞;提督趙良棟自徽縣進。
- 9. 《清史稿·趙良棟傳》:師進破密樹關,遣兵襲黃渚關分敵勢,大戰,破三桂兵,克徽縣。思克出略陽,方次階州。良棟師自徽縣進克略陽,三桂將吳之茂敗走。
- 10. 《清史稿·趙良棟傳》:良棟復進取陽平關,徇沔縣。進寶出鳳縣定漢中,良棟與會師寧羌,各奏捷。授良棟勇略將軍,仍領寧夏提督。十九年,良棟與進寶分道進次白水壩,三桂兵夾江而陣,江水方漲,不得舟,賊矢石如雨。良棟令於眾曰:“視我鞭所向,敢退者斬!”一軍皆奮呼。
- 11. 《清史稿·趙良棟傳》:良棟擐甲,驟馬亂流而渡,師從之,敵發炮,傷數十人,無回顧者。三桂兵錯愕奔潰,逐之過青川,敗之石峽溝,再敗之青箐山,下龍安府,渡明月江,經綿竹。三桂兵盡潰,所置巡撫張文德及其將汪文元等皆降,遂覆成都,蓋出師甫十日。
- 12. 《清史稿·趙良棟傳》:上獎良棟功,擢雲貴總督,加兵部尚書,仍領將軍。良棟念寧夏當有代者,鎮兵且不能從徵,疏辭總督,上弗許。部議寧夏改設總兵,上即授良棟子廕生弘燦,仍將鎮兵從徵。
- 13. 《清史稿·趙良棟傳》:時進寶亦克保寧,與建威將軍吳丹等徇順慶、重慶、遵義,皆下。良棟分遣遊擊冶國用等西徇雅州,復象嶺、建昌諸衞。東略敍州,定納溪、永寧諸縣。疏請敕陝西、四川督撫諸臣合籌運餉濟軍。師自四川分道:一自保寧出永寧,達沾益;一自成都出建昌,達武定。並下雲南。上韙其言,諭諸將帥協謀定策。尋議吳丹出永寧,良棟出建昌。
- 14. 《清史稿·趙良棟傳》:吳世璠遣其將胡國柱、夏國相等攻陷永寧,犯瀘州、敍州,復聚窺建昌。良棟檄總兵朱衣客將八千人援建昌,朱衣客戰不勝,退駐雅州。建昌守兵食盡,棄城走。良棟劾吳丹擁兵不進,致永寧陷賊,並及朱衣客引退狀,詔解吳丹將軍以授佛尼埒,逮朱衣客下刑部。
- 15. 《清史稿·趙良棟傳》:二十年,良棟率師次朝天關,遣弘燦出馬湖繞賊兵後,戰鳳凰村,再戰觀音崖。賊據崖,弘燦督兵攀崖襲其後,馘三百,俘八十餘。令總兵李芳述、偏圖等逐至黃茅岡,賊分三道拒戰,弘燦分兵應之,自旦至暮,大破賊,斬其將沈明、張文祥,國柱等遁走。復瀘州、敍州,遂克永寧,徇榮經。良棟與會師夾江,克雅州,進復建昌。渡金沙江,次武定。大將軍貝子彰泰統湖廣、廣西諸路滿、漢兵四十萬下雲南,攻會城,屯城東歸化寺,西亙碧雞關,連營四十里,前臨昆明湖,湖中不設兵。世璠收餘眾固守,自水道轉運,相持數月未下。
- 16. 《清史稿·趙良棟傳》:九月,良棟至軍,周視營壘,請於彰泰曰:“我師不速戰,相持日久,糧不繼,何以自存?”彰泰曰:“皇上豢養滿洲兵,豈可輕進委之於敵?且爾兵初來,亦宜體養,何可令其傷損?”良棟不從,率所部夜攻南壩,破壘奪橋,遂薄城。
- 17. 《清史稿·趙良棟傳》:彰泰語良棟:“爾兵攻已瘁,宜暫退,令總督蔡毓榮代守。”良棟曰:“我兵死戰所得地,奈何令他人守乎?”於是彰泰令諸軍悉進,世璠兵出城,戰於桂花寺,諸軍皆奮鬥,世璠兵大敗,乃自殺,餘眾以城降。雲南平。
- 18. 《清史稿·趙良棟傳》:自三桂鎮雲南,至世璠覆亡,歷年久,子女玉帛充積饒富。城破,諸將爭取之,獨良棟無所取,戢所部兵絲毫毋敢犯。
- 19. 《清史稿·趙良棟傳》:朱衣客就逮,具疏辨,謂良棟與兵少,又無後應,是以退還。進寶亦疏謂建昌之陷,罪在良棟。良棟復劾朱衣客欺飾狡辨,且謂辨疏出進寶。上以軍事急,命俟事平察議。
- 20. 《清史稿·趙良棟傳》:雲南既定,召良棟詣京師,進寶亦入覲,諭曰:“當賊據漢中負固,諸將鹹謂恢復為難,獨良棟首發議進剿,與進寶同取漢中。嗣因意見不相合,遂分道克成都,而進寶亦取保寧。成都不下,保寧未易拔;保寧不下,成都未易守:是二將並有功也。時賊皆入川抗戰,我師乘虛自沅州、鎮遠取貴陽,川中寇復張,已復之疆土幾至再陷,則二將不能和衷之所致也。二將不諳大體,私忿攻訐。朕念其功績並茂,惟欲保全,互訐章奏,皆置不問,但論失援建昌罪。”部議朱衣客論斬,吳丹奪官籍沒,良棟奪官。上命朱衣客免死為奴,吳丹奪官,良棟改授鑾儀使。
- 21. 《清史稿·趙良棟傳》:二十二年,良棟疏陳戰功,請察議,下王大臣等議:良棟失建昌,以功抵罪;止敍從徵將士弘燦、芳述、偏圖,並加左都督。良棟尋乞病歸。二十五年,上念良棟克雲南,廉潔守法紀,復將軍、總督原銜。
- 22. 《清史稿·趙良棟傳》:二十七年,入覲,復自陳戰功,上命還裏牒部具奏。二十八年,授拜他喇布勒哈番。三十年,噶爾丹擾邊,命西安將軍尼雅翰等出防寧夏,以軍事諮良棟。
- 23. 《清史稿·趙良棟傳》:三十二年,以寧夏總兵馮德昌赴甘州,命良棟暫領鎮兵。良棟劾德昌剋軍糧,德昌坐罷。三十三年,命良棟率兵駐土喇御噶爾丹,旋召詣京師。
- 24. 《清史稿·趙良棟傳》:三十四年,良棟復自陳戰功為大將軍圖海、彰泰所抑,並咎大學士明珠蔽功,上責其褊隘,還其疏,仍敕部優敍,授一等精奇尼哈番。良棟原留京師,乞田宅。御史龔翔麟劾良棟驕縱,上原之,賚白金二千,令歸裏。
- 25. 《清史稿·趙良棟傳》:三十六年,良棟病,尚書馬齊自寧夏還,奏狀,手詔存問,賜人葠、鹿尾。尋卒,年七十有七。上方徵噶爾丹,次榆林,諭曰:“良棟偉男子,著有功績。性躁心窄,每與人不合,奏事朕前,言語粗率。朕保全功臣,始終優容之,所請無不允。今病卒,宜為其妻子區處,使得安生。”至寧夏,命皇長子允禔臨其喪,賜祭葬,諡襄忠。
- 26. 《清史稿·吉禮志六》:於是僉議怡賢親王允祥,宗功元祀,宜居首。大學士、公圖海,公賴塔,大學士張英,尚書顧八代、馬爾漢、趙申喬,河道總督靳輔、齊蘇勒,總督楊宗仁,巡撫陳璸,鹹列其選。自是先後賡續入祠者,大學士范文程、巴克什達海、阿蘭泰、李之芳、吳琠、張玉書、李光地、富寧安、張鵬翮、寧完我、魏裔介、額色黑、王熙,領侍衞內大臣福善、費揚古、尹德,尚書勵杜訥、徐潮、姚文然、魏象樞、湯斌,提督張勇、王進寶、孫思克、施琅,總督趙良棟、于成龍、傅臘塔、孟喬芳、李國英,都統馮國相、李國翰、根特,統領莽依圖,將軍阿爾納、愛星阿、佛尼埒,副都統褚庫巴圖魯。
- 27. 《清史稿·趙良棟傳》:乾隆四十七年,進一等伯,世襲罔替。
- 28. 安作璋.中國將相辭典.濟南:明天出版社,1990:527
- 29. 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卷106):中華書局,,1985:70
- 30. 清實錄康熙朝實錄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6-10]
- 31. 清初寧夏名門趙良棟家族 .寧夏新聞網[引用日期2015-10-27]
- 32. [清]鄭觀應著.盛世危言[M].: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01:237
- 33. 郎潛紀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2-17]
- 34. 清代通史 .歷史網[引用日期2015-06-27]
- 35. 清史稿:藝文志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6-10]
- 36. 《清史稿·趙良棟傳》:子弘燦,初以廕生特授寧夏總兵,歷川北、真定、黃岩、南贛諸鎮。康熙三十八年,授浙江提督,調廣東。四十五年,授兩廣總督。五十五年,入覲,辭還,奏言久處炎海,年事就衰,請移近地自效。尋授兵部尚書。五十六年,詣京師,至武昌,道卒,諡敏恪。
- 37. 《清史稿·趙良棟傳》:弘燮,初授完縣知縣,再遷天津道。良棟卒,襲一等精奇尼哈番,復授天津道。三遷河南巡撫,調直隸。五十四年,諭獎弘燮撫直隸十年,任事勤勞,旗、民輯睦,盜案稀少,加總督銜。六十一年,卒,諡肅敏。弘燮在官虧庫帑,特命弘燦子之垣以郎中署直隸巡撫,責完補。
- 38. 清實錄光緒朝實錄卷之五百七十四 .古文典籍網[引用日期2020-02-13]
- 39. 清初寧夏籍名將趙良棟家世考 .豆丁網[引用日期2020-02-13]
- 40. 鹿鼎記:第三十七回 轅門誰上平蠻策 朝議先頒諭蜀文 .在線讀書網[引用日期2014-06-10]
- 41. 鹿鼎記:第三十八回 縱橫野馬羣飛路 跋扈風箏一線天 .在線讀書網[引用日期2014-06-10]
- 42. 鹿鼎記:第四十五回 尚餘截竹為竿手 可有臨淵結網心 .在線讀書網[引用日期2014-06-10]
- 43. 《子不語·卷一》:趙大將軍之子襄敏公總督保定,夜讀書西樓,門户已閉,有自窗縫中側身入者,形甚扁。……此二事得於鎮遠太守諱之壇者,即將軍之孫,且曰:“吾父後悔未問太山娘娘出何題目考狐也。
- 44. [清]龔自珍著,曹志敏注.龔自珍集[M]: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286
- 45. [清]袁枚著;周本淳標校.小倉山房詩文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294-1297
- 46. 嘯亭雜錄:卷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8-18]
- 47. 袁嘉穀著 袁丕厚編.袁嘉穀文集 ·第二卷[M]: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332
- 48. 慕壽祺.甘寧青史略(正編)·卷十七:蘭州後華印書館,1936:44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