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嶽華山廟碑

(東漢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所立碑刻)

鎖定
《西嶽華山廟碑》是刊刻於東漢延熹八年(公元165年)的一方碑刻,又稱“華山廟碑”“華山碑”等,碑文中有“郭香察書”四字,一説郭香察是書丹者,一説郭香是察書者,尚無定論。屬隸書書法作品,原石已毀,現有重刻碑存於陝西西嶽廟靈官殿。 [1-3] 
《西嶽華山廟碑》額篆“西嶽華山廟碑”2行6字,碑文共22行,滿行38字,分為三部分,前14行為第一部分,敍述修廟、祭祀山神原因以及漢代諸帝要求依時節祭祀山川之神的意義;第15-18行為第二部分,主要是讚辭,四字一句,讚揚華嶽之神。第19-22行為第三部分,為當時當地郡縣官員的姓名、職官名。 [1]  書法上,其用筆方圓兼備,結體方整勻稱,章法整肅莊重,兼有《衡方碑》之朴茂、《曹全碑》之溢美流動和《夏承碑》之圓轉古拙。 [2] 
中文名
西嶽華山廟碑
創作年代
東漢
別    名
華山廟碑
書法類型
隸書
重刻碑藏地
陝西西嶽廟靈官殿

西嶽華山廟碑碑刻內容

釋文
(碑額)西嶽華┘山廟碑┘
《周禮·職方氏》:“河南山鎮曰。”謂之西嶽。《春秋傳》曰:“山嶽則配天。”乾𡿦定位,山澤通氣,雲行雨施,既┘成萬物,《易》之義也。《祀典》曰:“日月星辰,所㫥卬也;地理山川,所生殖也;功加於民,祀以報之。”《禮記》曰:┘“天子祭天地及山川,歲徧焉。”自三五迭興,其奉山川,或在天子,或在諸侯。是以唐虞疇諮四嶽,五┘歲壹巡狩,皆以四時之中月,各省其方,親至其山,柴祭燔燎。夏商則未聞所損益。周鑑於二代,十┘有二歲,王巡狩殷國,亦有事於方岳。祀以圭璧,樂奏《六歌》。┘高祖初興,改秦淫祀。┘大宗承循,各詔有司,其山川在諸侯者,以時祠之。┘孝武皇帝脩封禪之禮,思登之道,巡省五嶽,禋祀豐備。故立宮其下,宮曰集靈宮,壂曰存仙壂,門┘曰望仙門。┘仲宗之世,重使使者持莭祀焉,歲一禱而三祠。後不承前,至於亡新,𡩻用𠀌虛,訖今垣趾營猶存,┘建武之元,事舉其中,禮從其省。但使二千石以歲時往祠。其有風旱,禱請祈求,靡不報應。自是以┘來,百有餘年,有事西巡,輒過亨祭。然其所立碑石,刻紀時事,文字摩滅,莫能存識。┘延熹四年七月甲子,弘農大守、安國亭侯汝南袁逢掌嶽之主,位應古制,脩癈起頓,閔其若茲,深達和民事神┘之義,精通誠至礿祭之福。乃案經傳所載,原本所由,銘勒斯石,垂之於後。其辭曰:┘巖巖西嶽,峻極穹蒼。奄有河𦙚,遂荒陽。觸石興雲,雨我農桒。資糧品物,亦相瑤光。崇冠二州,古┘曰雍梁。馮於豳岐,文武克昌。天子展義,巡狩省方。玉帛之贄,禮與岱亢。六樂之變,舞以致康。在漢┘中葉,建設宇堂。山嶽之守,是秩是望。侯惟安國,兼命斯章。尊脩靈基,肅共壇場。明德惟馨,神歆其┘芳。遏禳兇札,揫斂吉祥。歲其有年,民説無疆。┘
袁府君肅恭明神,易碑飾闕。會遷亰兆尹,孫府君到,欽若嘉業,遵而成之。延熹八年四月廿九日┘甲子就。袁府君諱逢,字周陽,汝南女陽人。孫府君諱璆,字山𨹧,安平信都人。時令朱頡,字宣得,甘┘𨹧鄃人。丞張昘,字少遊,河南亰人。左尉唐佑,字君惠,河南密人。主者掾陰王萇,字德長。┘亰兆尹勑監都水掾霸𨹧杜遷市石。遣書佐新豐郭香察書。刻者穎川邯鄲公脩、蘇張,工郭君遷。┘ [4] 
(説明:加粗,表示碑作異體;┘,表示分行。)

西嶽華山廟碑創作背景

據碑文記載,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修封禪之禮,求成仙之道,巡視五嶽,祭祀之禮十分豐盛,在華山之下建立宮殿,宮叫集靈宮,殿叫存仙殿,門叫望仙門。漢宣帝劉詢執政時,特地派使者持節來此祭祀,每年一次求神祭祀,三次謝神祭祀。新朝滅亡時,宮殿逐漸荒廢,但斷垣殘壁猶存。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倡導凡事要做得適中,祭祀要儘量節儉,每年只派俸祿二千石的官員(太守級別的)祭祀。每當遇到風災、旱災等災害,到華山禱告祈請,沒有不應願的。此後一百餘年間,皇帝因事西巡就趁便前來享祭。然而從前的碑石,鐫刻的有關事蹟,文字磨滅,無法認讀。東漢延熹四年(公元161年)七月八日,袁逢來此境內主政,憂慮眼前這等境地,按照古制祭位,在廢墟上修復敗壞的建築,重刻碑石,整修宮闕,但工程未完就升任京兆尹。繼任太守孫璆到任之後,敬重前任善舉,繼續完成袁逢未竟之業,於東漢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四月二十九日全部竣工,刻《西嶽華山廟碑》以記始末。 [5]  [6-7]  至於書丹者,碑文中有“郭香察書”四字,一説郭香察是書丹者,一説郭香是察書者,尚無定論。 [1] 

西嶽華山廟碑藝術鑑賞

技法
《西嶽華山廟碑》拓片(華陰本)
《西嶽華山廟碑》拓片(華陰本)(18張)
書法上,《西嶽華山廟碑》兼有《衡方碑》之朴茂、《曹全碑》之溢美流動和《夏承碑》之圓轉古拙。其用筆方圓兼備,波挑收筆處或圓潤,或峭拔,露鋒收筆,往往將其“硬方折”部分斂緊,波磔彎曲顯明並尾部上抬,出鋒易見。撇畫末端或圓轉或方整,或豐滿,或瘦峭,皆因字而異。橫畫大都平直或略向下彎,瘦勁秀麗,轉折俯仰有致。字兩側的豎畫多為斜曲狀,如“其”字、“若”字、“品”字、“資”字等。點畫靈活多變,各具形態。其結體方整勻稱,骨節開張,風格統一,方正中見活潑,左右伸展適度,氣度典雅,秀麗端莊。有些字力求展開,如“於”字、“石”字、“起”字等,採取了突出一筆的方法。無法展開的字取形較小,如“品”字、“閔”字等。其章法佈局為典型漢碑方法,整肅莊重,佈局疏密得體,神韻高雅脱俗。 [2]  [8] 
(圖冊來源:故宮博物院 [9] 

西嶽華山廟碑作品評價

明代文學家王世貞:其行筆殊遒勁,督策之際,不盡如鍾、梁二公,知唐人隸分之法,所由起耳。(《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四·西嶽華山碑》) [24-25] 
明末清初金石書法家郭宗昌:其結體運意乃是漢隸之壯偉者,割篆未會時或肉勝,一古一今,遂為隋唐作俑。(《金石史·捲上·漢華山碑》) [10-11] 
清代書法家朱彝尊:漢隸凡三種:一種方整,《鴻都石經》《尹宙》《魯峻》《武榮》《鄭固》《衡方》《劉熊》《白石神君》諸碑是已。一種流麗,《韓勅》《曹全》《史晨》《乙瑛》《張表》《張遷》《孔彪》《孔伷》諸碑是已。一種奇古,《夏承》《戚伯著》諸碑是已。惟《延熹華嶽碑》,正變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長,當為漢隸第一品。(《曝書亭集·卷四十七·跋·跋〈漢華山碑〉》) [12] 
清代書法家翁方綱:朱竹垞於漢隸最推是碑。以愚平心論之,則漢隸自以《禮器碑》為最。此碑上通篆,下亦通楷,藉以觀前後變割之所以然,則於書道源流是碑為易見也。夫使人易見者,非其至者也。(《兩漢金石記·卷十·西嶽華山廟碑》) [13-14] 
清代藏書家汪喜孫:是碑在漢人八分書最為險勁,已開魏碑之先河。(《漢華山碑題跋年表》) [11] 
清代書法家呂世誼:發筆收筆處洵是唐人所祖,若其積健為雄,藏骨於肉,斷非韓、史諸家所及,故尤足尚。(《漢華山碑題跋年表》) [11] 
清代文學家劉熙載:漢碑蕭散如《韓敕》《孔宙》,嚴密如《衡方》《張遷》,皆隸之盛也。若《華山廟碑》,旁礴鬱積,瀏漓頓挫,意味尤不可窮極。(《藝概·卷五·書概》) [15] 
清代書法家方朔:乃知此本即長垣本,即天下三本之第一本也。字字起稜,筆筆如鑄,意包千古,勢壓三峯。竹垞老人謂為漢隸第一,不自禁其驚心動魄也,良無欺哉。(《枕經堂金石跋·卷三·雙鈎長垣本漢延熹華岳廟碑跋》) [5]  [16] 
近代書法藝術家楊守敬:自朱竹垞極力歎賞,推為漢碑第一,後儒羣起而稱之,遂有千金之目。反令《婁壽》《劉熊》,未堪比價。其實不過與《百石卒史》相頡頑,亦未為絕詣也。(《激素飛清閣評碑記·卷一·漢·西嶽華山廟碑》) [17] 
近代書法家康有為:①於是《衡方》《乙瑛》《華山》《石經》《曹全》等碑,體扁已極,波磔分背,隸體成矣。(《廣藝舟雙楫·卷二·體變第四》) [18]  ②《華山碑》後世以季海之故,信為中郎之筆,推為絕作。實則漢分佳者絕多,若《華山碑》實為下乘,淳古之氣已滅,姿制之妙無多,此詩家所薄之武功、四靈、竟陵、公安,不審其何以獲名前代也。(《廣藝舟雙楫·卷二·本漢第七》) [19] 
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鍾明善:左規右矩,法度森嚴,立漢碑風範的。這類碑刻在漢隸碑刻中為最多。其代表作有《熹平石經》《禮器碑》《曹全碑》《乙瑛碑》《史晨碑》《華山碑》《孔宙碑》《朝侯小子殘石》《韓仁銘》《楊叔恭殘碑》《白石神君碑》《劉熊碑》等。歷來人們認為這類碑刻是漢隸碑刻的典範。這一派在當時是開風習、樹“八分”法則的革新派,後世則視之為漢隸中之“館閣”。(《中國書法簡史》) [20] 

西嶽華山廟碑歷史傳承

原石流傳
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西嶽華山廟碑》原石毀於關中大地震。一説嘉靖中期原石仍在,一縣令修西嶽廟石門時碎為砌石。 [2] 
拓本流傳
《西嶽華山廟碑》的拓本主要有4種:
①長垣本(商丘本)。明代,藏於長垣王鵬衝家。清代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商丘宋犖得到後攜至江南。清代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歸商丘陳崇本收藏。清代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成親王永瑆購得。約清代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歸諸城劉喜海。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至四年(公元1865年)間,歸樂平黃涇祥(字琴川)收藏,後歸上元宗源瀚。清代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入端方寶華盦。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已為日本中村不折收藏。現藏於日本東京上野書道博物館。
②華陰本(關中本)。明代藏於華州東肇商(字雲駒)、東蔭商(字雲雛)兄弟家。明代天啓元年(公元1621年),歸華州郭宗昌。清代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由華州王弘撰收藏。清代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上海黃文蓮得於安徽歙縣。清代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黃文蓮贈予大興朱筠。清代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長樂梁章鉅在北京與洋商爭購。清代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入端方寶華盦,後歸崇德吳乃琛收藏。公元1959年,歸故宮博物院收藏。
③四明本。明清間,經鄞縣豐熙、鄞縣全祖望和寧波天一閣遞藏。清代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寧波天一閣主人送予嘉定錢大昕之子錢東壁。清代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儀徵阮元在杭州購得。清代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轉歸長白完顏崇實收藏。清代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歸端方收藏。清末,端方之女與袁世凱之子袁克權成婚時用作裝奩,後曾質於濟寧李汝謙,經潘復胡惠春遞藏。公元1975年,歸故宮博物院收藏。
④順德本(小玲瓏山館本)。明清間,先後被仁和金農、江都馬曰璐收藏。清代嘉慶十九年(公元1814年),歸江寧伍福收藏。清代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陽城張敦仁在邗上購得。清代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順德李文田督學江西,從張敦仁後人手中購得。清代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李文田於北京去世,其子李淵碩攜返廣東,後由其孫李棪(李淵碩之子)繼續保存。現藏於香港中文大學 [11]  [21] 
重刻情況
《西嶽華山廟碑》2007年重刻碑 《西嶽華山廟碑》2007年重刻碑
清代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五月,翁方綱借得金農雙鈎本鈎摹一冊,又借朱筠藏華陰本細校,後又重新摹寫一本寄畢沅,刻碑於華陰廟。同年,陳崇本得翁方綱摹本而刻。此前,陸耀刻石於吳中,姜白蒲摹刻於吳中。清代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阮元按四明本刻於揚州北湖墓祠。此外,錢定甫從四明本雙鈎勒石於華岳廟,時間不詳。江藩為阮元《華山碑考》所寫序中稱有歙州巴氏、江氏翻刻。阮元於清代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所作跋稱有盧敏肅刻碑於華陰廟。 [22]  2007年7月15日,陝西西嶽廟文物管理處將重刻碑復立於西嶽廟靈官殿內。重刻碑以“四明本”的字間佈局為基礎,以文物出版社出版的4種版本剪貼本為內容,選擇字形、字口最好的字體,以原大粘貼而成。 [3] 

西嶽華山廟碑版本信息

《西嶽華山廟碑》的4種拓本文字損泐情況如下:
①長垣本(商丘本)。碑額完好。第一行自“山鎮”的“山”字起各字略有損泐,“職”字、“方”字、“謂”字、“澤”字、“既”字被墨遮掩。第二行“物”字、“民”字被墨遮掩,“報”字下端紙破,“殖也”二字略損。第三行“焉”字、“其”字、“五”字被墨遮掩,“或在”二字右側有石泐,“四”字下端稍損。第四行“夏”字、“益”字被墨遮掩,“則”字小損,“十”字下半稍損。第五行“有二”的“有”字、“殷”字筆畫稍損。第六行“高”字上橫稍損,“祀”字墨重。第七行“司”字中間損。第八行“禮”字稍損,“封禪之禮”四字被墨遮掩,“備”字稍損,“故”字筆畫損。第十一行“禮從其”三字中間有斜石泐,“往”字小損,“祠”字左邊下半損。第十二行“百有”的“有”字紙破,“亨”字第二筆末端斜損連及“祭”字中間,“然”字被墨遮掩,“石刻”二字左邊有石泐,“紀時事”三字稍損,“字摩滅”三字左邊有石泐。第十三行“掌華嶽之主”五字間有斜石泐,“其若”二字稍損。第十四行“所載”的“所”字小損。第十五行兩個“巖”字稍損,“資”字小損。第十七行“基”字稍損,“明德惟馨”的“明”字中損壞一細道,“惟”字中間損,“馨”字左端損。第十八行完好。第二十行兩個“諱”字被墨遮掩。第二十一行“𨹧”字筆畫稍損,“昘字少”三字被墨遮掩,“萇”字左方損。第二十二行“亰”字左半稍損,“掾”字左半損,“𨹧”字左旁存半,右半稍損,“杜遷市”三字左邊損,“書佐”二字稍損,“香”字被墨遮掩,“邯鄲公”後各字左邊均損。
②華陰本(關中本)。碑額完好。第一行“氏”字後缺二十二字。第二行“義”字後缺二十一字。第三行“及”字後缺二十字。第四行“四”字後缺十六字,“四”字半損,“夏”字右上半稍損,“十”字稍損。第五行“有二”的“有”字、“殷”字筆畫損,“殷”字後八字中四字損泐。第十行“焉”字被墨遮掩,“存”字第二筆左端小損。第六行“高”字上橫稍損,連及“口”字之上筆,“祖”字的“示”旁損,“祀”字下有石泐。第七行“司”字中間損,“山”字下半損。第八行“禮”字全損,“思”字上半損,“備”字右半損,“故”字右上半損。第十行“莭”字右半損,“祀”字全損,“焉”字左邊損,“至”字全損,“猶”字右上小損,“存”字第二筆左端小損。第十一行“禮從其”三字石泐加寬,“往”字下半損,“祠”字全損,其它上半損。第十二行“亨祭”二字間石泐加寬,“紀時事”三字全損,“字摩滅”三字左旁稍損。第十三行“掌華嶽之主”五字間石泐加寬,“其若”二字稍損。第十四行“所載”的“所”字小損。第十五行兩個“巖”字稍損,“資”字小損。第十七行“基”字稍損,“明德惟馨”四字石泐加寬,“馨”字左端損。第十八行完好。第二十行完好。第二十一行“𨹧”字筆畫稍損,“萇”字左方損。第二十二行“亰”字左半損,“掾”字左半損,“𨹧”字左旁存半,右半稍損,“杜遷市”三字左邊損,“書佐”二字稍損,“豐”字上半左邊損,中間右豎筆稍損,“邯鄲公”後各字右邊損泐加寬。
③四明本。碑額的“西”字左邊損泐,“山”字筆畫損,“廟”字左撇末損,“碑”字右上損。第一行“氏”字後缺二十二字。第二行“義”字後缺二十一字,“禮”字損泐。第三行“及”字後缺二十字。第四行“四”字後缺十六字,“四”字損半,“夏”字上大半全損,“十”字大半全損。第五行“有二”的“有”字損不成字,“殷”字筆畫不可辨認,“殷”字後八字中四字損泐。第六行“高”字上大半全損,“祖”字左半全損,“改”字左半末筆上損,“祀”字左下半損,右邊末筆中間損。第七行“大”字第二筆中間損,“司其”二字中央損,“山”字下半損,“侯”字筆畫全損,“侯”字後缺一字,“以”字右上半損。第八行“禮”字全損,“思”字上半損,“巡”字右半損,“備”字右半損,“故”字右上半損,“門”字稍損。第十行“之世”二字捎損,“莭”字大半損,“祀”字全損,“焉”字左邊及右上損,“至”字全損,“猶”字、“存”字筆畫損。第十一行“之”字第二筆損並連及末筆左端,“禮從”二字右半損,“其省”的“其”字左邊損渤較華陰本加寬三倍,“往”字下半損,“祠”字全損,“其有”的“其”字上半損。第十二行“亨”字筆畫損,“祭”字中間損甚,左旁只存半筆,“紀時事”三字全損,“字摩滅”三字左旁稍損。第十三行“子”字右上角損,“掌”字右邊稍損,“華嶽”二字中間損甚,“其若”二字稍損,“民”字上右端損,“事”字勾筆末端損,“神”字右半稍損。第十四行“所載”的“所”字小損,“載”字被墨遮掩。第十五行兩個“巖”字稍損,“資”字小損。第十七行“望侯”二字有石泐,“望”字稍損,“共”字被墨遮掩,“壇”字稍損,“場”字損,“明德惟馨”的“明”字左上半損,“德”字右半損,“惟”字中間損,“馨”字筆畫損。第十八行“札揫斂”三字筆畫稍損,“民”字右大半和“説”字全損,“疆”字被墨遮掩。第二十行“周”字筆畫稍損。第二十一行“𨹧”字已不成字,“字少遊”三字小損,“唐”字左邊有石泐,“萇”字左方損。第二十二行“亰”字全損,“勑”字損甚,“掾”字左半損又被墨遮掩,“𨹧”字殘損較多,“書佐”的“書”字左上全損,“佐”字損並有墨掩,“豐”字損,“刻”字稍損,“邯鄲公”後各字損泐嚴重並被墨遮掩。
④順德本(小玲瓏山館本)。裝裱時碑額的“山”字上端被裁去。第一行“周禮”二字捶拓過輕,不甚明晰,“傳”字下半紙破。自“山鎮”的“山”字起各字略有損泐,但因棰拓不重,用墨適中,故石泐較顯著。第二行“卬也”的“也”字紙破,“殖也”的“也”字完好,“也”字略損。第三行“四”字下端稍損,其餘字均完好。第四行“歲”字捶拓輕,不明晰,“則”字完好,“十”字下半稍損。第五行“有二”的“有”字、“殷”字捎損,“圭璧”二字完好。第六行“高”字小損,“祀”字完好。第七行“大”字紙破,“司”字完好。第八行“孝武”和“禋祀豐”五字紙破缺字,“門”字右半、“嶽”字下半紙破,“備故”二字完好。第十行已佚。第十一行前十字已佚,“其省”的“其”字、“往”字完好,“祠”字小損。第十二行完好。第十三行“華”字稍損,其餘字完好。第十四行“所載”的“所”字小損。第十五行兩個“巖”字小損,“河𦙚”後二十五字已佚。第十七行“基”字小損,“明德惟馨”四字完好。第十八行完好。第二十行完好。第二十一行“𨹧”字小損,“萇”字左方損。第二十二行“亰”字左半紙破,“掾”字左半小損,“𨹧”字左小損,“杜遷市”三字和“書佐”二字左邊稍損,“新”字左下紙破,“邯鄲公”後各字左邊均損。 [23] 
參考資料
  • 1.    宗鳴安 著.碑帖收藏與研究[M].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01月第1版:102-106.
  • 2.    金其楨 著.中國碑文化[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年01月第1版:118-119.
  • 3.    歷史著名漢隸“西嶽華山廟碑”重刻復立  .中國文物報.2007-07-20[引用日期2021-02-13]
  • 4.    毛遠明 編著.漢魏六朝碑刻校注(第一冊)[M].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12月第1版:246-250.
  • 5.    滕西奇.兩漢名碑註譯——華山廟碑(一)[J].老年教育(書畫藝術),2018(9):20-21.
  • 6.    滕西奇.兩漢名碑註譯—— 華山廟碑(二)[J].老年教育(書畫藝術),2018(10):20-21.
  • 7.    劉濤.“檢校”與“察書”[J].讀書.2017(1):168.
  • 8.    張又棟 編著.書法創作大典·隸書卷[M].北京:新時代出版社,2001年01月第1版:83.
  • 9.    宋拓東漢西嶽華山廟碑冊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1-02-15]
  • 10.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 編輯.石刻史料新編 第三輯(三九)[M].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07月台一版:471.
  • 11.    施安昌 編著.漢華山碑題跋年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01月第1版:33.
  • 12.    朱彝尊 著;王利民 校點.曝書亭全集[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509.
  • 13.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 編.石刻史料新編(十)[M].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12月初版:7341-7344.
  • 14.    王玉池 主編.中國書法篆刻鑑賞辭典[M].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1989年09月第1版:145.
  • 15.    (清)劉熙載 著;王氣中 箋註.藝概箋註[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0年06月第1版:399.
  • 16.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 編輯.石刻史料新編 第二輯 一九[M].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06月初版:14259.
  • 17.    謝承仁 主編.楊守敬集(第八冊)[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04月第1版:544.
  • 18.    (清)康有為 著;崔爾平 校注.廣藝舟雙楫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53.
  • 19.    (清)康有為 著;崔爾平 校注.廣藝舟雙楫注[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01月第1版:89-90.
  • 20.    鍾明善.中國書法簡史[M].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1983年08月第1版:37.
  • 21.    施安昌 編著.漢華山碑題跋年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01月第1版:2-3.
  • 22.    施安昌 編著.漢華山碑題跋年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01月第1版:36-37.
  • 23.    施安昌 編著.漢華山碑題跋年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01月第1版:46-47.
  • 24.    王世貞 撰.明代論著叢刊·弇州山人四部稿[M].偉文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06月:6175-6176.
  • 25.    (明)王士貞 撰;湯志波 輯校.弇州山人題跋(下)[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年12月第1版:30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