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筠

(清歷史人物)

鎖定
朱筠(1729年—1781年),字竹君,又字美叔,號笥河,祖籍蕭山(今蕭山城廂鎮城南辦事處黃家河村),僑居北京大興縣,故入籍順天府。人稱“竹君先生”。 [1]  學者稱笥河先生。 [1]  清代文獻學家、藏書家、學者。
朱筠於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後歷任侍讀學士、順天鄉試同考官、督安徽學政。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書乾隆皇帝,建議自《永樂大典》搜輯古佚之書。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充《四庫全書》纂修官。乾、嘉以來著名學者洪亮吉,孫星衍等皆出其門下。 [6] 
朱筠博聞強記,見識廣博於經學宗漢儒,諸史百家皆考證是非同異,又精通金石文字之學。 [39]  現存《笥河文集》四卷。 [2] 
概述圖來源:《清代學者像傳》第一集,清葉衍蘭輯摹,黃小泉繪。 [38] 
本    名
朱筠
竹君,美叔
笥河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順天大興
出生日期
1729年
逝世日期
1781年
主要作品
《笥河文集》四卷
祖    籍
浙江蕭山

朱筠人物簡介

朱筠科舉生涯

雍正七年(1729年)六月六日丑時,朱筠生於陝西省整釐縣署。 [34] 
乾隆元年(1736年),朱筠隨父母返回京師,少年通“五經”,有文名。 [34] 
乾隆八年(1743年),朱筠從學於嘉興朱乾。朱乾説:“不讀線釘書無用也。”授以《考工記》。朱筠到晚年仍然遵守着這條規矩。 [34] 
乾隆十二年(1747年)八月,朱筠與弟朱珪同應順天鄉試,同考官仁和金牲,撥房(古代鄉試將中卷超額房內的試卷,撥入中卷少的房內,通過該房推薦錄取)湯大紳,座師為刑部尚書阿克敦、時任漕運總督劉統勳。弟弟朱珪取第六名,朱筠落第而學日以富。 [34] 

朱筠參與修書

乾隆十九年(1755年)四月十九日,朱筠被選為庶吉士 [40]  。五月二十五日,授編修 [43]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朱筠由贊善大夫擢侍讀學士。他接受了章學誠建議,上奏請搜天下遺書,仿劉向《七略》,條別羣書,各疏原委,纂一國藝文之志。 [34]  [2]  [44]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朱筠擔任福建鄉試正考官。 [50]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五月十七日,朱筠充日講起居注官。 [49]  秋,朱筠提督安徽省學政 [34]  [45] 
乾隆三十八年(1772年)二月六日,朱筠上表陳奏《購訪遺書及校刻<永樂大典>意見折》説,翰林院藏《永樂大典》中多古書,請開局校輯。稱《永樂大典》“編次少倫,或分割諸書以從其類,然古書之全,而世不恆覯者,輒俱在焉。臣請敕擇取其中古書完者若干部,分別繕寫,各自為書,以備著錄。” [47]  其奏摺被批准後,乾隆帝派紀昀為總裁,校核《永樂大典》,並命擇取繕寫大典中世間不傳之書,編入《四庫全書》。 [34]  [46] 
乾隆三十九年(1773年),因一生員欠考捐貢事,經部議將朱筠降三級調用。而乾隆帝以其學問優異,特授翰林院編修,在辦理《四庫全書》處行走,兼充《日下舊聞考》總纂之一。 [34]  [48] 
乾隆三十九年(1773年),朱筠被降三級留任,免調用。 [42] 

朱筠提學閩省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八月三日,朱筠出任福建省提督學院。 [34]  [41]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夏,朱筠病故。 [2] 

朱筠主要影響

朱筠史學

在史學方面,朱筠頗有研究。於史學,他尊承漢儒,不學宋元。朱筠對一些史學著作雖時有考證,但相關著作多未完成。朱錫庚、朱錫卣的《笥河府君行述》説道:“嘗欲為《五代史補註》《新唐書補註》《集韻疏解》《析津耆舊傳》,卒未有成。” [32] 

朱筠教育

朱筠擔任考試官、學政十多年,為朝廷選拔人才。他誠懇待友,提攜後進,“汲引後進,常若不及”,常常稱人之長,掩人之過,後進之士多因他的稱許而得名。天下才士紛紛傾慕而來,求學之人裝酒的車多得道路為之堵塞。朱筠所到之處,跟隨遊學的人常有百十人。“來學之士,一經誘誨,莫不爭自濯磨,端品力學,”因為他的提攜幫助,許多學子成為學界名士,“士多因以得名”,時有朱門弟子之稱。朱筠的福建學政這一職務後由兄弟朱珪接任,一時還傳為盛事。朱筠離任時,福建才士扶着他的車轅送行,送了數百里還不肯分手。 [36] 
朱筠在任職安徽學政期間,廣攬英才,教育後進,培養了一大批安徽才俊。他在教育後進方面,認為小學是讀書通經的基礎,時刻強調文字訓詁的重要性。姚鼐《朱竹君先生別傳》雲:“(朱筠)尤喜小學。為學政時,遇諸生賢者,與言論若同輩,勸人為學先識字,語意諄勤,去而人愛思之。” [8]  汪中《朱先生學政記》亦云:“先生教不一術,其要以通經、習小學為大端。” [8]  因此,一到安徽,朱筠便重刊許氏《説文解字》,廣佈學宮,命諸生學習。此重視文字訓詁的教育理念,在安徽產生了深遠影響,正如洪亮吉在《書朱學士遺事》中所言:“先生去任後二十年中,安徽八府有能通聲音、訓詁,及講求經史實學者,類皆先生視學時所拔擢。夫學政之能舉其職者,不過三年以內,士子率教及文風丕變而已。而先生之課士,其效乃見於十年二十年以後若此。” [10] 
其次,朱筠教育後進更是不遺餘力,因材施教,耳提面命,不知疲倦。李威《從遊記》即載:“視學安徽,以識字通經誨士,歲餘,士多通六書及註疏家言。……每試竣給賞,日傳呼一生至前,必諄誨再三,視其意有所入,然後遺去。或手挾經義一編,質疑論難,先生欣然輒為講解,常至夜分,甚且越日乃罷。” [8]  洪亮吉《書朱學士遺事》亦云:“先生每試一府畢,必進多士教之。值發放日,辨色即坐堂皇,日不足,或然巨燭畢事。蓋先生本口吃,諸生自一等至三等十名以上,加以歲、科兩試新進者,不下數百人。必一一呼至案前,舉卷中得失利鈍,詳悉告語。又視其質之所近,復教以讀何經,習何義訓。” [10]  可見朱筠教育後進,極具耐心。
除此之外,朱筠不僅關心後進的學業,對於生活和其他困難也關心備至。如李威《從遊記》載:“先生在江南廣延知名士居幕下,四方學者爭往歸焉。高郵王懷祖,深明六書七音之旨,旁通訓故考據,一時賢士談古學者,皆弗及也。避禍天長,聞先生為人,能排難解紛,跋涉往見先生。敬禮之時,從問字質疑,未嘗以前輩體貌自居。為飛書當路,護持其家盡力。” [8]  足見朱筠對後進只要能有所幫助,他就會竭盡全力幫助,這也是朱筠愛才惜才的表現。當然,門人後進中總會出現一些性格迥異之人,但由於朱筠愛惜其才學,對其缺點亦能包涵。李威《從遊記》載:“江都汪容甫,才學通敏,冠絕大江南北。素傲睨,好詆議人,輒招時忌,無能合其意者。乃負笈從先生遊,先生亦禮遇之有加,歉然常基,弗及之也。” [8]  朱筠之大度與惜才,從此亦可以看出。
因為朱筠潤物細無聲的耐心教育,使當地的民風得到淨化,賢才之士得到了較好的任用。又加之其才學的宏博,不禁令人心生敬仰,門人弟子及與之從遊者無數。孫星衍説:“其督學安徽,旌表婺源故士江永、汪紱等,祠其主於鄉賢,以勸樸學之士。在福建,與弟珪相代,一時傳為盛事,而閩士攀轅走送者,數百里不絕。時士入饋一石,積試院成山,起亭曰‘三百三十有三士亭’。其後文正主持文教,海內名流,皆以暗中索拔。多先生所賞契者,故世稱據經好古之士為‘朱派’雲。” [9]  當朱筠自京師出發前往安徽時,與之送別的弟子、友人之多,場面極為盛大,“友生聯鑣十二乘,一時相傳,學使賓從之盛,無有與朱學使儔者。” [11] 

朱筠書法

朱筠的書法主張六書理論,自然勁媚,作字兼篆體,有隋以前體。尤好金石文字,每喜以説文摹勒入碑版,古趣盎然,見者輒不能句讀。生平所過郡縣名山水,凡足跡可及之地無不至,至則訪摩厓舊刻,古剎殘碑,不憚捫蘿剔蘇,每得唐以上物,輒狂謼寶從共往觀之。欣賞笑樂之聲,穿雲度壑。已乃自書題名刻石。其文詞簡古,筆畫蒼勁,實足追蹤古人。 [34] 

朱筠藏書

朱筠藏書極富,曾先後收藏有王氏“青箱堂”、曹氏“楝亭”、富察氏“謙益堂”等舊藏,所居“淑花吟舫”,聚書3萬餘卷,抄本10餘種。編有《椒花吟舫書目》,著錄有書千餘種,為翁心存作序並收藏。兄朱珪,清著名大臣,給朱筠贈詩有“挾策亡羊忙底事,掃除脈望曬書頻”。藏書印有“大興朱氏竹君藏書之印”、“笥河府君遺藏圖書”、“淑花吟舫”、“虛中”等。所藏書在晚年遇火災丟失不少,子朱錫庚,字少河,繼承“淑花吟舫”藏書樓,書散後,相繼歸於劉燕庭、翁心存、羅振玉等。 [4] 

朱筠金石學

朱筠對金石也興趣頗厚,每至一處,皆盡力蒐羅當地碑銘,認為它們可以補正經傳,使史實更加明晰。程晉芳在《朱筠》中説道:“(朱筠)又好金石文字,以為可證佐經傳,在秘院啓請下郡國各採部內所有鐘鼎碑碣,撫印上之,以備甄校事。”餘廷燦的《朱侍讀學士筠傳》雲:“(朱筠)又言稽古莫如金石文字,可證經史之訛,所在叢祠野廟,破荒剔蘚,聚至千餘種。”門人江都汪中在《朱先生學政記》中也講述到:“(朱筠)搜所部金石遺文,得三百餘通,別為《安徽金石志》三卷,拾遺刊謬,俾古事昭晳於真。”朱筠收集著錄的《安徽金石志》三卷,至今仍是寶貴的文獻資料。 [32] 

朱筠校勘學

朱筠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即是訪求遺書、校勘和刊刻重要儒家經典。他提倡文字訓詁之學,因此主持重新刊刻《説文解字》;朱筠又重視校書一事,遂首倡開設四庫全書館;又因《十三經》文字多有舛訛,朱筠又提倡校正《十三經》,立石太學。孫星衍《笥河先生行狀》對朱筠此方面的貢獻有詳細論述,並造福於安徽、福建諸生,雲:“於時皖、閩之士,聞緒言餘論,始知講求根柢之學,四海好學能文者,俱慕從先生遊。”首先,在訪求遺書方面。朱筠曾多次上書,並提出了搜書和校書的原則,其在《謹陳管見開館校書摺子》中提出了四條原則,曰:“一是舊本、抄本,尤當急搜也;二是中秘書籍當標舉現有者,以補其餘也;三是著錄、校讎當並重也;四是金石之刻,圖譜之學,在所必錄也。” [32] 
朱筠對古籍整理方面有着獨特的眼光,具有較高的文獻意識。第一,從版本學角度出發,他首先注意到了舊本、抄本的重要性。第二,從輯佚學角度出發,他看到了輯佚散佚之書的重要性。第三,從校勘學角度出發,他將校讎與著錄相提並論,足見他對校勘的重視。第四,從收藏學角度出發,朱筠認為金石和圖譜也是圖書收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證史誤。因而朱筠在安徽期間,搜得金石遺文三百餘通,命名為《安徽金石志》。朱筠所提出的上述四條訪求遺書原則,在他訪求遺書的實際行動中也有所體現。如在《遵旨覆奏訪求遺書摺子》中,朱筠向朝廷彙報了其在主持安徽各地鄉試的同時訪求遺書的情況。其所訪遺書,內容涉及較為廣泛,包括小學、經學、數學、地理、史學、詩文集等,但主要還是以儒家經典為主,如《通雅》《古事比》《禮經綱目》《周禮疑義》《周易辨畫》等,皆屬此類。 [32] 
朱筠的最大的功績是促成了《四庫全書》的編修。清代統治者自入關後很重視蒐集和編纂古代典籍,順治、康熙、雍正時期就編修了很多書籍。乾隆三十七年(1772)二月,乾隆皇帝發佈諭令《諭內閣著直省督撫學政購訪遺書》,又一次徵集圖書。對此,朱筠上奏《謹陳管見開館校書摺子》,對於搜訪、校錄書籍提出了四條建議:“舊本抄本尤當急搜”“中秘書籍當標舉現有者以補其餘”“著錄校雔當並重”“金石之刻圖譜之學在所必錄”,認為要抓緊蒐集罕見的舊刻本和抄本,著錄與校勘並重,對於金石圖譜也要留心蒐集。其中,他提到了《永樂大典》的輯佚問題。朱筠在翰林時,常翻閲前明這部《永樂大典》,發現“其書編次少倫,或分割諸書以從其類”,由此“臣請擇取其中古書完者若干部,分別繕寫,各自為書,以備着錄”。翰林院所藏大典中有不少社會上已經失傳的珍貴典籍,朱筠奏請組織人員輯錄,那麼“書亡復存,藝林幸甚!”乾隆皇帝對朱筠的建議很重視,他將這個問題交由軍機大臣討論。軍機大臣于敏中等大多官員則贊同朱筠的奏議,力主開館。 [36] 

朱筠歷史評價

乾隆皇帝:朱筠學問文章殊過人。 [36] 
紀曉嵐:學術各門庭,與子平生無唱和,交情同骨肉,俾予後死獨傷悲。 [36] 
朱筠像 朱筠像 [3]
支偉成:公博聞閎覽,於學無不通。解經宗鄭、孔,而兼參宋元諸儒之説。論史宗涑水,而歷代諸史亦皆考究貫串,證其同異。為文仿遷、固、淵、雲,詩歌出入昌黎、東坡。書法參會六書,有隋以前體格。既著聲施早,自年三十許,天下震驚其名者以為宿學耆德,及既見止,爽然自失。為人性質直,坦易無城府。內友于兄弟,外好交遊。尤喜獎拔士類。後生小子,一藝之長或未及然者,假借稱譽,過於所試,雖得汰評之誚,不自屑也。前後從遊幾數百人,因材施教,拓越畦畛,比於樹藝,由拱把至於百圍,鹹達其性,靡所矯揉。 [35] 
張金傑:朱筠在當時可稱之為學術巨匠,他在小學、史學、金石、詩文等方面,皆取得了非凡成就。又因其實事求是的治學方法和樸實簡潔的文風,從而開啓了一個學術流派———乾嘉學派,且成為了“乾嘉學派”的領袖人物,此學派對時人及後來的學者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33] 

朱筠軼事典故

朱筠自幼患有口吃,其在安徽學政任時,親為諸生授課,然吶吶吃吃,甚不中聽,及散全場惟一納涼之老農在焉.朱氏亦無愠色。 [5]  [7] 

朱筠人際關係

曾祖諱必名,字顯之,配白氏,舉家遷往大興,蓋在明末清初。 [13-15]  祖父諱登俊,官湖廣長陽、四川珙縣知縣,卒官內府中書科中書舍人。元配何氏,生筠伯父;繼配馮氏,生筠父;妾李氏,生子早殤。 [16-17]  父諱文炳,年十七入籍大興為諸生。官陝西西安府盞釐縣知縣,誥贈光祿大夫、太子少保、户部尚書,加一級。 [12]  母徐氏。 [19]  曾、祖、考三世,曾祖妣白氏,祖妣何氏、馮氏,先妣徐氏,皆有誥贈。 [18] 
兄弟四人,堂、垣、筠、珪。皆徐氏出。朱筠在胞兄弟中排行第三,在族兄弟中排行第五。伯兄堂,早年過繼至伯父諱文炯家,官江西新建縣丞、陝西大荔縣丞。 [20]  仲兄垣,辛未科進士,歷官山東濟陽、長清二縣知縣,賜贈奉直大夫、翰林院編修,加三級。 [21-22]  弟珪,乾隆戊辰進士,翰林侍讀學士。累官至大學士。 [23-24]  女兄弟六人。 [25-26] 
子二人:長錫卣,字大樽,娶候選州同知天津徐大年女。次朱錫庚,字少白,娶丙戌進士掌廣西道監察御史錢塘施學濂女。 [27-29]  女子五人,陽湖龔怡、通州魏紹源、天津徐焯、大興翁樹端,其婿也。 [30]  孫五人。 [31] 

朱筠史料索引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五·文苑傳·朱筠傳》 [37] 
《朱先生筠行狀》
《書朱學士遺事》
《朱侍讀學士筠傳》
《翰林院編修誥授中議大夫前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讀學士加二級先叔兄朱公墓誌銘》
《朱先生墓誌銘》
《翰林院編修前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讀學士朱君墓表》
王昶
《朱竹君先生別傳》
姚鼐
《皇清誥授中議大夫翰林院編修前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讀學士加二級顯考笥河府君行述》
朱錫庚、朱錫卣
《從遊記》
李威
《朱先生學政記》
汪中
《祭朱竹均先生文》
熊寶泰
《朱笥河學士祭文》
邵晉涵
《朱筠》
錢林
《朱筠傳》
阮元
《朱竹君先生事略》
李元度
《朱笥河先生》
江藩
《朱先生別傳》
章學誠
表格參考資料 [33] 
參考資料
  • 1.    朱筠  .蕭山史志網[引用日期2018-06-26]
  • 2.    少年通“五經”朱筠  .北京市大興區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18-06-26]
  • 3.    朱筠像取自《清代學者像傳》第一集,清葉衍蘭輯摹,黃小泉繪。
  • 4.    李玉安 黃正雨.中國藏書家通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 5.    臨沂驛站風采猶可尋  .琅琊網[引用日期2015-10-19]
  • 6.    王河主編,中國曆代藏書家辭典,同濟大學出版社,1991.04,第80頁
  • 7.    漆永祥著,清學札記,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12,第84頁
  • 8.    朱筠.  笥河文集[M].  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嘉慶二十年(1815)椒花吟舫刻本.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10、117、114
  • 9.    朱啓濤輯. 大興朱氏家乘[M]. 道光元年(1821)抄本:257
  • 10.    洪亮吉撰. 劉德權, 點校. 洪亮吉集(第二冊)[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1:1035
  • 11.    餘廷燦. 存吾文稿[M]. 清嘉慶六年(1801)雲香書屋刻本:131
  • 12.    《笥河文集》卷九《先府君行述》:“府君姓朱氏,諱文炳,字豹採。……府君之生以丙子,……歲壬辰,府君得試順天大興,補府學生,時年十七矣。尋王父內遷為中書舍人,而文端公亦還朝,王父則命府君執經於其門數年。府君又從宜興儲先生大文受業。自是為文章,下筆如泉湧水翻,不能自止,以為生平得力在是。……府君為諸生久之,最受知於學使者吳縣吳公士玉,每試輒高等,其應鄉試必獲同考官薦。歲庚子,上虞徐公雲瑞為順天同考官,得府君卷,嘆息,必欲置第一人,主試難之,徐公爭日:‘此卷不中式可,不第一不可。’竟置之。白是五六試,輒薦亦輒報罷,行年三十餘,竟不獲一鄉舉。……先是,府君以廩膳生貢國子監試八旗教習,期滿,當需次為知縣,至是貧益甚,不能不汲汲於祿養,始就吏部揀選,蒙恩命往陝西,以知縣試用,時雍正四年丁未也。……治之七年,不為赫赫聲,民卒安焉。……府君之罷官也,歲在乙卯,年四十,其歸以丁巳,年四十二。……府君生於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四月十七日寅時,卒於乾隆二十九年甲申九月二十四日子時。享年六十有九。原任陝西西安府盞釐縣知縣,恩復原銜,敕封儒林郎、翰林院編修,加一級,晉封中憲大夫、福建糧驛分巡道,例贈通議大夫。舉鄉飲大賓九次。”
  • 13.    《笥河文集》卷十三《先兄仲君墓誌銘》:“我朱氏白浙江之蕭山遷於北,蓋在明末國初之間,籍以大興而卜葬於宛平西山之麓二老莊之北。……曾祖諱必名,用弟畦官贈山西布政使司布政使。”
  • 14.    《笥河文集》卷九《先府君行述》:“先世遠祖傳聞宋南渡時白中州遷於浙東之蕭山,凡十有一傳而至我曾王父敕贈儒林郎中書科中書舍人加二級諱必名,當國初北遊京師,所交遊盡一時賢豪長者,數致千金輒力散之。其卒也,貧無以為斂。配我曾王母白太安人,實生我王父中書公諱登俊。”
  • 15.    《笥河文集》卷八《同姓中黃先生之官蕭山教諭乞訪問先世譜牒為書數則》:“英三十二府君生雄二十四府君,諱必名,字顯之,始遊京師,卒猶歸葬於蕭,筠之先曾祖也。”
  • 16.    朱硅《竹君朱公神道碑》:“祖諱登俊,起家湖廣長陽、四川I珙縣知縣,卒宮中書科中書舍人。”
  • 17.    《笥河文集》卷九《先府君行述》:“方贈公之歿也,王父年未及冠,卓犖有奇志。康熙三十六年丁丑始筮仕令湖北之長陽,其治務與民休息,不為煩苛操切,嘗於官舍之西北隅築環翠亭,鑿池藝花,暇憩其上,歲時令節,則置酒食召父老問所疾苦,具得其情,問有能飲者輒與飲,極歡而罷。在縣十二年,以母憂去,去則民爭送數百里外不絕,至今思之。具載《長陽志·名宦傳》中。當是時高安朱文端公亦為湖北屬令,兩公以同姓約為兄弟,相得歡甚,其循良之跡,湖人稱之,以為兩公果伯仲也。後服除,補官四川I之珙,數月內遷為中書科中書舍人,終於官,  贈中憲大夫、福建糧驛分巡道。元配我王母何太淑人,生伯父;繼配我王母馮太淑人,生府君。”
  • 18.    朱錫經《南壓府君年譜》卷首:“三世皆以府君貴。誥贈光祿大夫、太子少保、户部尚書,加一級,妣皆贈一品太夫人。”
  • 19.    《笥河文集》卷九《先府君行述》:“配吾母徐太淑人,順天甲午舉人諱覺民公女,仁明恪懿,於府君有配德,於吾家為賢母。”
  • 20.    朱璉《竹君朱公神道碑》:“先妣生予兄弟四人:長兄堂,原任陝西大荔縣縣丞,賜封中憲大夫、日講起居注官、文淵閣直閣事、翰林院侍講學士,加一級。”
  • 21.    《笥河文集》卷九《先兄仲君行狀》:“筠兄仲君諱垣,字維豐,一字仲君,晚號冬泉居士。先世詳先大夫行狀中。先大夫生子四,兄其仲也,以同祖兄弟行    居第四。兄幼懿天質,宜於父母,父母愛之,顧善病,出就傅,日輒人,卧強起,行庭中,輒持器眩僕。先大夫時知盞匡縣,召日者推其算,日者日:‘公兒生以癸卯、壬戌、乙巳、壬午,法日主木者水三而浮月,運初逆辛酉,金又伐之,白六歲以往,十年獲稱成僮,乃公兒也。’以故父母益憐,勿過督之。兄承庭訓寬假,而行自檢束,愈醇謹,父母愈愛之。筠少兄六歲。”
  • 22.    朱璉《竹君朱公神道碑》:“仲兄垣,辛未科進士。歷官山東濟陽、長清二縣知縣,以公請賜贈奉直大夫、翰林院編修,加三級。”
  • 23.    朱錫經《南壓府君年譜》卷首:“府君姓朱氏,諱畦,字石君,號南壓,晚號盤陀老人,順天大興人。……誥贈光祿大夫、太子少保、户部尚書,加一級。妣皆贈一品太夫人。”
  • 24.    朱錫經《南壓府君年譜》嘉慶七年譜:“八月二日,奉旨朱硅着以户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仍加太子少保銜。……十一月,命閲八旗恩監生卷。”嘉慶十年譜:“二月……奉旨朱璉已補授大學士,着充會典館、國史館正總裁。三月六日,命……充會試總裁官。”
  • 25.    《笥河文集》卷九《先府君行述》:“女六人:長先府君卒,適原任禮部主客司主事王公諱貽荃次子現任河南陳州府太康縣縣丞啓緒。次適原任太常寺典簿呂公名琬長子故順天庚午舉人元龍。三先府君卒,適貢生何公名淫長子順天府學生延禮。四先府君卒,適敕贈儒林郎王公諱憲次子癸酉舉人丁丑進士翰林院編修大鶴。五先府君卒,許嫁例贈登仕佐郎翰林院待詔張公諱從禮次子故監生起麟。並徐太淑人生。六許嫁寶坻王公名詢少子恩榮,庶母謝氏生。”
  • 26.    朱錫經《南壓府君年譜》乾隆二十年譜:“府君女兄弟六人:長適河南太康縣丞王公啓緒;次適乾隆庚午舉人呂公元龍;三適乾隆辛卯舉人山西五台縣知縣何公延禮;四適乾隆丁丑進士左庶子王公大鶴;五許字監生張公起鱗,未嫁卒;六庶母謝太宜人出,適監生王公振翔。”
  • 27.    孫星衍《笥河先生行狀》:“子二:長錫卣,福建監場大使。次錫庚,山西候補直隸州知州。錫庚能讀父書,亦以耿介取忤於流俗。”
  • 28.    章學誠《朱先生別傳》:“子二人:錫卣,諸生。錫庚,乾隆五十三年舉人,好學,頗見大義,善古文辭,能得先生家範。”
  • 29.    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卷四《朱笥河先生》:“子二:長錫卣,府學生。次錫庚,字少白,乾隆戊申科舉人,候選直隸州,緣事罷官,讀書好古,精於《左氏春秋》,能世其學。”
  • 30.    章學誠《朱先生墓誌銘》:“女子子五人,故候選布政使經歷陽湖龔怡、內閣中書舍人通州魏紹源、國子監生天津徐焯、府學生大興翁樹端,其婿也。幼者未字。”
  • 31.    章學誠《朱先生墓誌銘》:“孫男子二人:淳、湘。孫女子一人。”
  • 32.    張金傑.朱筠督學安徽的文化貢獻[J].寧波開放大學學報,2022,20(1):60-65
  • 33.    張金傑.從他人給朱筠所寫的傳狀文看其品性與才學.石家莊學院學報,2020,22(5):120-125.
  • 34.    張俊嶺編著,朱筠年譜新編,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12,第5-18、27-67、388頁
  • 35.    支偉成著,清代樸學大師列傳,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0,第625頁
  • 36.    鮮為人知的《四庫全書》 起因始自蕭山的朱筠  .中國焦點日報網[引用日期2022-07-27]
  • 37.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五 列傳二百七十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7-27]
  • 38.    朱筠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多圖概覽[引用日期2022-07-27]
  • 39.    曹子西主編,北京歷史人物傳  下,北京燕山出版社,2014.02,第528頁
  • 40.    《高宗純皇帝實錄·卷四百六十三》乾隆十九年閏四月十九日:內閣、翰林院、帶領新進士引見。得旨、新科進士除一甲三名莊培因、王鳴盛、倪承寬、已經授職外汪永錫、汪致和、汪存寬、平聖台、朱筠、朱棻元、田玉、周升桓、鼐郎阿、阿肅、紀昀、沈業富、錢大昕、秦泰鈞、蘇綖、衞肅、胡紹鼎、王世棻、徐維綸、林誕禹、柯瑾、莊元、曾承唐、李封、陳夢元、陳聖時、林學易、尹均、曹學閔、於宗瑛、毛式玉、譚世曔、劉天成、張鶴雲、史珥、俱着改為庶吉士。葉佩蓀、王林、秦雄飛、於雯峻、查虞昌、王又曾孫際清、倪高甲、范家相、孔毓文、錢策、李昌煜、吉郎阿、俱着分部學習。照例試用。顧鎮、着仍留助教之任。常桂、着以理藩院筆帖式用。蔣學鏡、孫枝、金忠濟、吳視、張宗昆、李天墀、吳宜燮、王嵩誕、曾忠、俱着以知縣即用。王大經、狄棣、馮履鹹、戈源、毛萬銓、楊士璣、鄧正琮、周天柱、張映台、侯乾元、王元位、劉侑、嚴文典、崔一元、李夔班、方延饎、七十一、嚴天召、邱大英、高兆煌、吳振域、杜憲、張鵬九、史班、餘介祚、蔣良翼、盧世昌、王本嶓、王以寬、曹師聖、陶金諧、俱着分發各省、以知縣用。周翼洙、李舟、胡瑨、王希旦、苗耣實、馬雯、鄒承穎、王克勤、謝得慡、俱着以教職即用。餘着歸班銓選。
  • 41.    《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千八十八》乾隆四十四年八月三日:命編修朱筠、提督福建學政。
  • 42.    《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九百五十五》乾隆三十九年三月二十九日:諭、吏部具題江蘇、安徽、二省、甄別教職過少之該督撫學政降調一案。該省並將新任學政秦潮職名送部。該部因一併入議。但此案甄別教職。原系統計一年內多寡而言。至秦潮、到任甫及一月。所有上年教職甄別過少。系朱筠任內之事。與秦潮無涉。未便以疏內列銜。略無區別。況朱筠、現已處分。秦潮、着免其議處。其議以革任之高晉、仍着從寬留任。再降三級註冊裴宗錫、着從寬免其革任。仍註冊。薩載、彭元瑞、朱筠、俱着降三級留任。免其調用。餘依議。
  • 43.    《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五百三十九》乾隆二十二年五月二十五日:內閣、翰林院、帶領甲戌科散館修撰編修庶吉士引見。得旨、修撰莊培因、編修王鳴盛、倪承寬、已經授職。其清書庶吉士。朱棻元、趙佑、沈業富、朱筠、劉定悠、俱授為編修。毛式玉、林學易、俱授為檢討。漢書庶吉士。錢大昕、蔣和寧、汪存寬、秦黌、紀昀、汪永錫、衞肅、景福、秦泰鈞、林誕禹、胡紹鼎、俱授為編修。蘇綖、鼐郎阿、陳聖時、譚世曔、劉天成、俱授為檢討。史珥、週日贊、李封、俱着以部屬用。平聖台、着以知縣即用。曹學閔、着留館再教習三年。李方泰、董元度、尹均、俱着歸進士原班銓選。
  • 44.    《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六百八十七》乾隆二十八年五月十六日:又諭、昨於正大光明殿。考試翰詹諸臣。朕親加詳閲。按其文字優劣。分為四等。一等王文治、周升桓、錢大昕、三員。二等汪廷璵、張曾敞、劉星煒、宋銑、李汪度、邵嗣宗、諸重光、李宗文、楊述曾、朱筠、王燕緒、李宗寶、汪永錫、曹文埴、汪新、史貽謨、博明、戴第元十八員。三等德保、李中簡、鞠愷、羅典、盧明楷、秦泰鈞、邊繼祖、蔣檙、鍾蘭枝、沈業富、葉酉、邵樹本、饒學曙、吉夢熊、甘立功、周長發、朱筠、張坦、勵守謙、朱佩蓮、趙佑、路斯道、積善蘇綖毛式玉、二十五員。四等王猷、楊述曾、胡紹鼎、圖鞳布、陳聖時、梁錫璵、全魁陳齊紳李英周於禮敬華南。盧瑴、陳淦、鼐郎阿、劉天成、劉定悠、曹洛禋十七員編修王鳴盛、着升授侍讀學士修撰秦大士、升授侍講學士。侍讀學士錢汝誠升授內閣學士。編修錢大昕、升授右贊善。侍講周煌、從前革職之案。準其開復。編修沈栻、升授右庶子侍講景福、升授侍講學士。侍講朱圭、升授侍讀學士。編修博明、升授左中允編修梁同書升授侍講。其二等未經升用之陳筌國柱錢載、紀昀、倪承寬吳綬詔蔣和寧、盧文弨、等八員。於應升缺出。具名題奏。侍講學士盧明楷着降補侍讀。侍讀學士周長發、降補侍講。右庶子葉酉、侍讀朱佩蓮、右贊善路斯道、左中允積善、俱以編檢降補。編修張坦、檢討毛式玉、俱着休致。侍講楊述曾着降補編修。侍講學士圖鞳布、降補侍講。檢討敬華南、着以知縣用。編修胡紹鼎、陳齊紳、陳淦、劉定悠、檢討王猷、李英、鼐郎阿、劉天成俱着休致。其餘四等未經降調者。均着罰俸一年。
  • 45.    《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八百九十二》乾隆三十六年九月二日:又諭知省學政。現屆差滿。福建學政汪新。湖南學政褚廷璋、貴州學政孫士毅。湖北學政邊繼祖。俱系本年任事。無庸更換。順天學政。着李宗文去。江蘇學政。着彭元瑞去。安徽學政。着朱筠去。浙江學政。着王傑去。江西學政。着曹文埴去。山東學政。着李中簡去。山西學政。着曹錫寶去。河南學政。着沈初去。陝甘學政。着楊嗣曾去。四川學政。着馮應榴去。廣東學政。着金士松去。廣西學政。着範栻去。雲南學政。着郭元漋去。此內有現出試差人員、若拘例回京請訓。再行赴任。徒勞驛全往返。學政之職。惟在公慎自矢。整飭士習。興起文風。此外更無可訓諭。伊等於接奉此旨後。即着各赴新任。不必來京請訓。
  • 46.    《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九百二十六》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十一日:諭、昨據軍機大臣議復朱筠條奏、校核永樂大典一折。已降旨、派軍機大臣為總裁。揀選翰林等官。詳定規條。酌量辦理茲檢閲原書卷首序文。其言採掇蒐羅。頗稱浩博。謂足津逮四庫。及核之書中、別部區函。編韻分字。意在貪多務得。不出類書窠臼。是以蹖駁乖離於體制未為允協。即如所用韻次不依唐宋舊部。惟以洪武正韻為斷已覺凌雜不倫。況經訓為羣籍根源。乃因各韻轇轕。於易先列蒙卦於詩、先列大東。於周禮先列冬官且採用各字。不論易書詩禮春秋之序前後錯互。甚至加載六書篆隸真草字樣。摭拾米芾、趙孟頫、字格。描頭畫角。支離無謂至儒書之外。闌入釋典、道經、於古柱下史專掌藏書、守先待後之義尤為枘鑿不合。朕意從來四庫書目。以經史子集為綱領。裒輯分儲。實古今不易之法。是書既遺編淵海。若准此以採擷所登。用廣石渠金匱之藏。較為有益着再添派王際華裘曰修、為總裁官。即會同遴簡分校各員、悉心酌定條例。將永樂大典。分晰校核除本系現在通行。及雖屬古書而詞義無關典要者。不必再行採錄外。其有實在流傳已少。其書足資啓牖後學廣益多聞者。即將書名摘出撮取著書大指。敍列目錄進呈。候朕裁定。匯付剞劂。其中有書無可採、而其名未可盡沒者。祇須注出簡明略節。以佐流傳考訂之用。不必將全部付梓。副朕裨補闕遺、嘉惠士林至意。再是書卷帙如此繁重。而明代蕆役、僅閲六年。今諸臣從事釐輯。更系棄多取少。自可剋期告竣。不得任意稽延。徒誚汗青無日。仍將應定條例。即行詳議繕折具奏。尋議、查永樂大典一書。但誇繁博。殊無體例。蒐羅古籍、採錄固在無遺。別擇尤宜加審。今欲徵完冊。以副秘書。則部分去取。不可不確加校核。謹遵旨將應行條例、公同悉心酌議。此後如尚有應行酌辦之處。隨時另行妥議具奏。再此書卷帙浩繁。必須多派人員。方能迅速排纂。謹派分校翰林官三十員、專司纂輯。仍派辦事翰林、並酌選軍機司員、作為提調。翰林院典簿等官、作為收掌。常川趕辦。毋致作輟再查翰林院署內、迤西房屋一區。從前修輯皇清文穎。功臣列傳各書。在內纂辦。此次應即將此項房屋。作為辦事之所。檢查較為近便。得旨、依議將來辦理成編時。著名四庫全書。
  • 47.    《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九百二十六》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六日:軍機大臣等議復、安徽學政朱筠條奏搜輯遺書事宜一、漢唐遺書已少。遼宋金元之經註文集。及九流百家。子餘史別。若無刊本。請購取官鈔等語。應遵奉前旨、如系家藏未刊之書。繕錄副本。將原本給還。仍令各省妥協搜採。一、宋臣鄭樵作圖譜、金石二略。歐陽修、趙明誠、則錄金石。聶崇義、則錄圖譜併為考古依據。請兼收圖譜一門。將各省所有鍾銘碑刻。拓取匯選。查古今金石源流。可供考證者具在。至山林荒寂之所。必令官為拓取。恐致紛擾。毋庸瀆辦。一、前明永樂大典一書。陳編羅載。請擇其中若干部。分別繕寫。以備着錄。查此書原共二萬二千九百餘卷。一萬一千九十五冊。就原書目錄檢查。其中不恆經見之書頗有。若概不分別選擇。殊非採訪遺書本義。應揀派修書翰林、逐一查校。如有實無傳本。而各門湊合。尚可成書者。摘開書名。伏候指示。一、前代校書着錄。如七略、集賢書目、崇文總目等編。俱可師法。應令儒臣、於每書校其得失。撮舉大旨。敍於卷首。以便觀覽。查宋王堯臣等崇文書目。晁公武讀書志。就所藏書籍。編次目錄。另為一書。最為簡當。應仿其體例。分經、史、子、集、詳載部分卷數。撰人姓名。垂示久遠。得旨、軍機大臣議復朱筠條奏、內將永樂大典。擇取繕寫、各自為書一節。議請分派各館修書翰林等官。前往檢查。恐責成不專。徒致歲月久稽。汗青無日。蓋此書移貯年深。既多殘缺。又原編體例分韻。類次先已割裂。全文首尾。難期貫串。特因當時採摭甚博。其中或有古書善本。世不恆見。令就各門匯訂。可以湊合成部者。亦足廣名山石室之藏。着即派軍機大臣為總裁官。仍於翰林等官內、標明員數。責令及時。專司查校。將原書詳細檢閲。並將圖書集成、互為較核。擇其未經採錄。而實在流傳已少。尚可裒輯成編者。先行摘開目錄奏聞。候朕裁定。其應如何酌定規條。即着派出之大臣、詳悉議奏。至朱筠所奏、每書必校其得失。撮舉大旨。敍於本書卷首之處。若欲悉仿劉向校書序錄成規。未免過於繁冗。但向閲內府所貯康熙年間、舊藏書籍多有摘敍簡明略節。附夾本書之內者。於檢查洵為有益。應俟移取各省購書全到時。即令承辦各員、將書中要指檃括總敍崖略。黏貼開卷副頁右方。用便觀覽。餘依議。
  • 48.    《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九百四十三》乾隆三十八年九月二十一日:又諭曰、朱筠因生員欠考捐貢一案。部議降三級調用。自屬應得處分。念其學問尚優。着加恩授為編修。在辦理四庫全書處行走。
  • 49.    《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八百八十五》乾隆三十六年五月十七日:以翰林院侍讀學士朱筠、充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讀金士松、吳省欽、俱署日講起居注官。
  • 50.    《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之八百六十》乾隆三十五年閏五月十五日:庚申。以編修祝德麟。為四川鄉試正考官。檢討鄧文泮。為副考官。宗人府主事陸錫熊。為廣東鄉試正考官。户部主事簡昌璘、為副考官翰林院侍讀吳省欽、為廣西鄉試正考官兵部主事李廷欽、為副考官。翰林院侍讀學士朱筠、為福建鄉試正考官。户部主事範栻、為副考官。户部郎中孫士毅、為湖南鄉試正考官。禮部員外郎姚鼐、為副考官。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