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裴姓

鎖定
裴姓,中華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97位。為伯益之後。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載,顓頊的玄孫伯益之後飛廉有一個裔孫非子,非子的支孫秦後子晉平公封於蘋邑(今山西省聞喜縣東),稱為蘋氏。 [1-3]  至六世孫為蘋陵,他在周僖王時被封為解邑(原字為𨛬)(山西省臨猗西南)君,他就去掉邑字底,改加衣字底,表示已經離開了蘋邑,稱為裴姓。 [4]  [50] 
先秦時期,裴姓最初活動在陝晉地區。進入秦漢以後,裴姓向東遷移進入河北、遼寧。自陝西南下進入四川。南北朝時,裴姓已經進入湖北,長江的北岸。唐、宋時期,裴姓已經全面南挺,首先定居江西,隨後進入浙江。到明朝時,裴姓已經分佈於大江南北。 [34] 
中文名
裴姓
外文名
Pei [37] 
得姓方式
以地為氏
得姓始祖
伯益 [31] 
主要郡望
河東 [36] 
主要堂號
綠野堂、督國堂 [34] 
類    別
中國姓氏
發源地
蘋邑(今山西省聞喜縣東) [31] 

裴姓歷史發展

裴姓起源源流

  • 源於嬴姓
裴姓圖騰 裴姓圖騰
為伯益之後。伯益的後裔有個叫飛廉的,他的裔孫被封於蘋邑(今山西省聞喜縣東),稱為蘋氏,至六世孫為蘋陵,他在周僖王時被封為解邑(原字為𨛬)(山西省臨猗西南)君,他就去掉邑字底,改加衣字底,表示已經離開了蘋邑,稱為裴姓。 [7]  [31]  [36]  [50] 
  • 源於周朝
源於周朝秦國,以城邑為姓,秦國先公非子被周孝王封於秦,史稱“秦嬴”。非子的後代中有人被封為侯爵,並被封為裴鄉(今山西省聞喜縣的裴城)的首領,稱裴鄉侯,這位貴族被稱為裴君。他的後世子孫便已封邑為姓,稱裴姓。 [4]  [31]  [36] 
  • 源於春秋
源於春秋時晉國以地名為氏,晉平公顓頊之裔孫針(後子針)於周川之裴中(今山西省聞喜縣)那個地方做首領,這位貴族被稱為裴君。他的後代遂以“裴”為姓,稱裴姓。 [5]  [6]  [3]  [2] 
  • 源於高麗族
該支裴氏,源出朝鮮半島高麗民族,有數支本貫,其中主要有兩個主體分支:
①新羅國大臣裴元龍,被新羅恭憫王封為金海君,故而在朝鮮歷史上稱作金海裴氏,是為分城本貫裴氏始祖。
②高麗王朝(王氏朝鮮)的開國功臣裴鉉京,為大將軍。裴鉉京原姓白,是原新羅國一個部落酋長,高麗太祖王建建都王儉城(今朝鮮平壤)之後,賜予白鉉京為裴氏,此後稱裴鉉京,其後裔子孫遂世代稱裴氏至今,是為高麗裴氏始祖。
高麗裴氏族人多有被徵集入元朝軍隊,參與進攻日本的戰爭,以及鎮壓中國境內的各民族起義,時有許多高麗裴氏族人留居中國,有逐漸融合入漢族之中者,亦有成為今朝鮮族裴氏者。 [15] 
  • 源於女真族
①滿族培佳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族裴滿氏家族,滿語為Peigiya Hala,世居東古村(今遼寧營口東古村)。 [37] 
②裴滿氏家族,源出金熙宗完顏亶(完顏·合剌)的皇后裴滿氏。在裴滿氏成為皇后之後,婆盧火部中的裴滿氏家族之人甚感榮耀,隨後即以其名號為姓氏,形成了一大幫裴滿氏家族,後逐漸分衍為兩支世家,裴佳氏(培佳氏)即其中之一。裴滿氏家族在南宋、元朝時期即冠漢姓為裴氏、滿氏等。而裴佳氏(培佳氏)在明朝末期歸附後金政權,至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即為裴氏,世代相傳至今。 [16] 

裴姓得姓始祖

裴姓的得姓始祖已不可考,只知裴姓是伯益的後裔非子的支孫,或許裴姓的得姓始祖就是秦桓公的小兒子秦後子 [4]  [3]  [5]  [2]  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之時賢士伯益的後裔非子的支孫。根據《通志·氏族略》上記載,裴姓是伯益的後代,被封於非(原字為上非下邑)鄉,後代因此以非為氏,後來他們的後裔徙封解邑,就去掉邑旁,以衣旁為裴,稱裴氏。而根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説,裴姓原為嬴姓,是伯益的後代,秦時的非子之孫被封為裴鄉侯,子孫因此以裴為氏,即山西聞喜的裴氏家族。而《唐書·宰相世系表》上也記載,非子的孫子受封於非(原字為上非下邑)鄉,後代因以封地為氏,後來徙離封地,就去邑旁從衣旁為裴。因此,裴姓是4000多年以前舜之時賢士伯益的後裔。伯益是顓頊帝的子孫,善於調馴鳥獸,被虞賜姓為嬴,後又佐禹治水,建立大功。距今大約2650年以前的周朝時,伯益的後裔出現了一位裴陵,因立功被周僖王封為解邑君,食採於現在的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於是他的家族也自然地從非(原字為上非下邑)鄉搬到解邑(山西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並且改姓為裴。然後裴氏先人又以解邑為中心往其他地方搬遷繁衍至今,分佈於全國各地。望族居於河東郡 [7]  [6]  [4]  [2]  [35] 

裴姓遷徙分佈

裴姓在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位為第一百九十七位。
先秦時期,裴姓最初活動在陝晉地區。進入秦漢以後,裴姓向東遷移進入河北、遼寧。 [34] 
  • 晉朝時期
西晉末年,政治腐敗,八王爭奪政權的戰爭使社會動盪,生產受到嚴重破壞。
匈奴、鮮卑、氐、羯、羌等少數民族紛紛內遷,他們不能忍受西晉的壓迫,紛紛起來反抗。匈奴貴族劉淵於永興四年(304年)起兵,國號漢,定都平陽(今臨汾市堯都區金殿一帶)。晉懷帝永嘉四年(310年),劉淵死,子聰立。
次年,劉聰遣石勒殲滅晉軍十餘萬人於苦縣寧平城(在今河南省鹿邑西南),俘殺太尉王衍等。同年,又派劉曜率兵破洛陽,俘懷帝,縱兵燒掠,殺王公士民三萬餘人。建興四年(316年),劉曜攻破長安,俘愍帝,不久被殺,西晉滅亡。史稱這一時期為“永嘉之亂”。加上連年旱災,造成了嚴重的饑饉和疾疫,餓殍遍地,流屍滿河。在大動亂大旱災大飢餓的情況下,北方各族人民不得不流徙到梁、益、荊、豫、兗等州就食。
在這股流民的大潮裏,河東裴氏也被裹挾着從今山西、河南等地四處流徙。
淝水戰後,羌族首領姚萇在西州豪族的支持下,被推為盟主。太元九年(公元384年),姚自稱大將軍、大單于、萬年秦王,他任命了一批官吏,其中裴騎等九人為帥。公元386年,姚萇即位於長安,國號大秦,史稱後秦。在姚萇之子姚興統治時期,曾遣姚崇攻打洛陽,晉河南太守夏侯宗之固守金墉,崇攻之不克,轉而攻下柏谷(今河南偃師),遷徙流民西河嚴彥、河東裴歧、韓襲等二萬户而還。這使河東裴氏之一部,從河南洛陽遷到了關中。在姚興之子姚泓統治時期,匈奴赫連勃勃攻佔雍州,建武將軍裴歧被安定人胡儼所殺。
“永嘉之亂”後,河東裴氏一部分向河西地區發展。西晉秦州刺史河東裴苞,被張軌所殺。張重華時,夫人裴氏,裴恆為前鋒都督。 [17] 
河東裴氏星散於北國各地,各有作為。 [17] 
  • 唐、宋時期
裴姓已經全面南挺,首先定居江西,隨後進入浙江。 [34] 
  • 明清時期
●山西省
山西是裴氏的發源地。山西的裴氏分佈和全國其他各省市比較,數量最多。而在山西省內,則是南部多於中部、中部多於北部,由南向北依次遞減,晉東南介乎其中。
明清時期運城、臨汾(今山西運城、臨汾)的裴氏以聞喜裴氏、曲沃裴氏、安邑裴氏、稷山裴氏、夏縣裴氏和平陸裴氏比較發達
聞喜裴氏:明清時期,聞喜裴氏處於衰敗期。元朝末年明朝初期,社會的動盪使聞喜裴氏紛紛逃離本土,四處謀生。河南的新安裴氏、山西的曲沃裴氏、稷山的沙溝裴氏等分支的始祖,都是在這個時期從裴柏村分離出去的。在祖籍裴柏村的後裔,連一所家塾都不能維持。明嘉靖初,當地政府出資重修裴晉公祠,山西御史何贊個人捐俸為其購置土地三十畝,以其所入供祭祀和辦學所需。至清乾隆間,曲沃裴氏出資重修裴晉公祠,裴志灝個人捐資為其購置土地六十畝,以為辦學進經費來源。但是,兒行千里不忘根本。裴柏村仍然是全國各地裴氏後裔的祖居地,到裴柏村尋根祭祖的裴氏後裔絡繹不絕。裴柏村仍然是文人雅士瞻仰望族遺風的聖地。清初大學者顧炎武曾到裴柏村訪古,並留下了著名的散文《裴村記》。
曲沃裴氏:曲沃裴氏以大李村(今山西侯馬)為中心聚居地。因唐中書令裴泰的墓在大李村,裴泰並祀曲沃縣鄉賢祠,所以有説裴泰是曲沃裴氏之祖的。但明清時期的曲沃裴氏一般將裴嵩之父裴成認為始祖。裴成(公元1341~1404年)於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攜其弟世英與次子信、三子三由聞喜裴柏村徙居於河南新安縣之蘆院村,長子嵩仍留居聞喜。裴成墓誌已於1991年在洛陽被發現。《新修曲沃縣志》記載裴嵩是曲沃西關人,為歲貢,官淶水縣縣丞。可見裴嵩已於明洪武中從聞喜移居曲沃,成為曲沃裴氏實際上的始祖。曲沃裴氏在清朝康、雍、乾時代發展到極盛。裴摔度(公元1667~1740年)官至江西巡撫、左都御史。其子裴宗錫(公元1712~1779年)官至安徽、貴州、雲南巡撫。他們父子及宗錫之子正文三代人編輯了裴氏總譜《裴氏世譜》。裴正文之侄裴志灝纂修《河東裴氏新譜》,並主持在裴柏村修晉公祠。曲沃裴氏出了兩名進士:裴世兆和裴振(《新修曲沃縣志》作大李人,而《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作天津人。可能他的祖籍是曲沃大李村人),據《新修曲沃縣志》記載,1928年修成時,大李村還有眾多裴氏紀念性牌坊,如四世一品坊、萬邦總憲坊(裴摔度)、三眷舊族坊、河東世家坊、大中丞坊(裴宗錫)等,構成一方榮觀。還有乾隆千叟宴御詩碑(裴氏有和詩)。至今保存完好。
安邑裴氏:安邑是裴氏的祖居地聞喜縣的近鄰,歷來裴氏居民較多。明清時期,安邑裴氏出了兩位進士:裴君賜、裴峻德。
稷山裴氏:早在唐朝,唐玄宗時的宰相裴耀卿家族就在稷山,他和他父親的墳墓都在稷王山上。明隆慶五年(公元1517年)稷山裴氏還出了一位進士,名叫裴賜。明清時期稷山有沙溝裴氏。相傳,明崇禎年間,為躲避滿門抄斬之禍,從聞喜逃至稷山沙溝,發展而成。當時,裴金、裴銀、裴銅三人棄家外逃。先至曲沃大李村,有一人留下,其餘二人來到稷山沙溝山中,裴銅見此地山環水抱,草樹蓊鬱,就停下腳來,闢草萊,建立家園。他就是沙溝裴氏的始遷祖。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前,沙溝裴氏發展至一百餘户。這一年大旱後,沙溝裴氏只剩5户。後來又逐漸發展成為大村大户。
夏縣裴氏:夏縣是裴氏在晉南聚居的主要地區之一。據《裴氏世譜》記載,中眷裴之後裴清於明永樂間徙居夏縣。其六世孫裴一諫舉明經,官唐山、山陽知縣,祀鄉賢。其子裴章美,明萬曆戊午(公元1618年)舉人,永清知縣,祀鄉賢。他曾為《裴氏世牒》作跋。清朝裴家矯為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庚戌科第三甲第227名進士。
平陸裴氏:裴度後裔裴鬱於宋初避亂兵,從聞喜縣梨園鎮(今禮元鎮)移居平陸縣常樂裏馮村。清朝至民國,曾四次修譜:第一次,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第二次,清嘉慶十三年 (公元1808年);第三次,清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第四次,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1989年又修了新譜。另外,臨猗縣陳莊村裴氏有《裴氏世譜》殘本。據當地老人回憶,陳莊裴氏是元朝末年明朝初期從河津蒼底村遷來的。
運城市各縣市均有裴氏聚居。臨汾市的裴氏集中在喬李鎮喬李村和賈得鎮南垣村。邯鄲市永年縣臨洺關裴氏即是明末從臨汾市喬李鎮遷去的。南垣村裴氏明朝從聞喜縣遷來,清朝乾、嘉時期很旺盛。
靈石裴氏:靈石裴氏的始祖是裴泰,明朝舉人,博野縣知縣,遷居靈石。其子裴繼芳,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進士。裴章時靈石裴氏分東裴西裴。東裴居河南村(現為金旺村),後分為五支:裴耀為北眷一支、裴炳為南眷二支、裴矩為東眷三支、裴永為西眷四支、裴煒為中眷五支。靈石裴氏曾於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清嘉慶十九年(公元1814年)、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等五次修譜,發展演變歷史清楚。1989年又修了新譜。
平遙裴氏:平遙裴氏屬東眷裴,裴度的後裔宋銀青光祿大夫裴見素卜居平遙縣陰莊(今山西平遙金莊村)。其後,有一支遷西戈山村,即永安裏四級,這一支又分出東支股、西支股、窯底支股。現在平遙裴氏是全國縣級裴氏人口最多的。
太原裴氏:太原裴氏自明朝始,從聞喜遷居晉陽。明朝出了兩名進士:裴鉉,明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庚戌科第三甲第二百二十八名;裴希度,明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第三甲第一百六十二名進士。裴鉉,宮計部郎,初贈承德郎、都察院經歷,再贈奉直大夫、户部福建清吏司員外郎。裴希度,太常寺少卿,於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修太原裴氏家譜。
陽曲裴氏:清朝出了一名進士,即裴謙,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壬辰科第二甲第八名。
澤州裴氏:澤州裴氏自稱是裴行儉的後裔,於元朝進士裴仕儀自河東遷澤州大陽鎮河東村,又遷下村,再遷大陽村自裴榮始。明、清兩代曾四度修譜:第一次,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第二次,明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由裴寀修撰;第三次,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由裴照修撰;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由裴鎏撰,曲沃裴志灝作序。澤州裴氏在明朝出了兩位進士:裴騫,明正德十六年(公元 1521年)辛巳科第三甲第147名進士;裴宇,明嘉靖二十年 (公元1541年)辛丑科第三甲第一百三十四名進士。 [18] 
●河北省
永年縣臨洺關裴氏:據永年縣臨洺關裴氏家譜裴際昌序稱,臨洺關裴氏乃是明末李自成起義經過平陽府時,喬李村的裴氏逃離故土,先至邯鄲,繼至界河(今河北永年南邯),最後卜居臨沼關。清乾隆年間,平陽府喬李鎮修裴氏家廟,臨洺關裴氏還出了分資銀若干兩。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裴際昌主持修撰了《河北永年臨餡關裴氏宗譜》所載始祖為裴大用、裴國慶、裴國用三人。清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直隸邯鄲人裴大夏中戊辰科第三甲第九十三名進士,不知此人與臨洺關裴氏是否有族屬關係。1989年,臨洺關裴氏又修有新譜。
清苑裴氏: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裴顯相中己酉科第三甲第二十八名進士。棗強裴氏,始祖裴憲於明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由山西遷於冀州棗強(今河北棗強)大呂木村,裴春元由大呂木村遷居大江官,裴簡由大江官遷西裴莊。曾修有簡譜。 [19] 
●江蘇省
裴氏在江蘇省有廣泛的分佈。蘇南有宜興、武進、江陰、丹陽、丹徒、句容等地的裴氏,蘇北有阜寧、泗洪、泗陽、儀徵、邗江、揚州等地的裴氏。
宜興裴氏和丹陽裴氏的共同祖先是唐末的裴從矩,自聞喜遷江蘇宜興銅官。其十六世孫裴積四從銅官遷裴塔。裴從矩之裔孫裴希祖於宋元之際自宜興遷居丹陽東北豐城鄉,明末清初遷還丹陽縣城。武進裴氏於清乾隆年間出了進士裴直方。
江陰裴氏於清順治、康熙年間分別出了進士裴春魁和裴天錫。丹徒裴氏於清康熙年間出了進士裴之仙。
句容裴氏於清嘉慶年間出了進士裴鑑。阜寧、泗洪、泗陽、射陽、濱海的裴氏相傳其祖先從聞喜一遷山東、二遷蘇州,元朝末年明朝初期三遷蘇北。
阜寧周門裴氏於明清時曾三次修譜:第一次,明嘉清丁卯年(公元1567年)裴襄修撰;第二次,清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2年)裴蔭森修撰;第三次,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裴思齊修撰。1998年,阜寧周門裴氏裴學瑜先生新修了《裴氏族譜》。 [20] 
●浙江省
浙江省的裴氏,比較集中於天台縣和常山縣。
天台坦頭裴氏十分興旺。六百多年之前,他們的祖先來到山環水抱的天台坦頭,集中居住於溪南和坦頭兩個自然村,成為當地少有的旺族。他們恪守“耕讀傳家,自強不息”的祖訓,造就了一批英才。常山裴氏曾於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和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分別由裴光晉和黃飛鵬兩次修撰裴氏族譜。 [21] 
●安徽省
安徽省裴氏的聚居地有五河縣和黟縣。
清乾隆年間,曲沃裴宗錫任安徽巡撫期間,五河裴氏曾和他取得聯繫,遷入五河時間當更早。黟縣裴氏聚居於灣裏,南宋紹興間裴三德自河東徙居皖之黟縣北嶺鶴山。其十三世孫裴長貞、裴長孫兄弟於明末復遷灣裏,為灣裏裴氏的始遷祖。裴有耀、裴元榮等於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修纂《灣裏裴氏族譜》六卷,首一卷。 [22] 
●江西省
江西省的裴氏,居豐城、清江、貴溪、南豐、吉水等地。
豐城寶溪裴氏始遷祖是裴哲由聞喜宦遊來此,是東眷裴度後裔。元至元二十五~三十年(公元1288~1293年)宦遊富洲,見石灘溪畔,山水秀麗,遂築宅而居。當地裴氏編有《裴氏宗譜》。
清江裴氏的裴汝欽曾中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甲午恩科第二甲第三十八名進士。貴溪裴氏南宋初年,裴石澗任江西廣信府貴溪縣令,致仕後卜居貴溪裴源村。明朝兩名進士:裴德澤,明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乙未科第三甲第五名;裴近,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丙戌科第二甲第二十四名。南豐裴氏曾於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編撰了《南豐裴氏宗譜》三卷。
吉水裴氏在明清時也出了兩名進士:裴誠,明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辛丑科第三甲第一百二十八名;裴廷絡,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乙丑科第三甲,第一百三十三名。 [23] 
●福建省
安溪裴氏:裴氏人閩的世祖是裴度的第十四世孫裴石湖(貴溪裴石澗之兄)他的曾孫裴一任福建泉州府安溪縣令,致仕後卜居於安溪胡頭。
清流裴氏相傳宋元間,有河東裴氏宦閩者家於三山。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裴三郎避亂清流,家於九龍,為清流裴氏之始祖。清流裴氏在明朝出了進士裴應章。
武夷山市赤石村裴氏。裴堅字石湖,原籍河南固始。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任福建都御史,而後留崇邑會仙五圖四下梅里裴村。明武宗正德年間,居所遭火災,族眾星散,至清朝時才逐漸恢復,蔚為大家族。以上三地裴氏,俱有舊譜傳世。 [24] 
●河南省
河南省是裴氏聚居較多的省區之一。豫西十三縣裴氏,枝繁族茂。這十三縣是:偃師、澠池、新安、宜陽、洛陽、孟津、登封、鞏縣、伊川、汝州、嵩縣、鄢陵、虞城等。豫西十三縣裴氏之始祖為裴成。
裴成的墓誌已於1991年8月1日在洛陽水泥廠擴建工地發現。據墓誌,裴成是裴度之後裔,屬東眷裴,為元明經裴奕餛之次子,生於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農曆4月16日,卒於明成祖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農曆9月9日。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裴成攜弟世英、次子信、三子三,由山西聞喜裴柏村徙居於河南新安縣蘆院村,長子嵩則遷居曲沃,成為曲沃裴氏之始祖。新安裴裘為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甲辰科第三甲第一百五十一名進士。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洛陽裴志璽重修《裴氏世譜》十二卷十五冊。1995年又有新修《裴氏豫西支譜》。
祥符(今河南開封)裴氏:清末出了三名進士:裴季芳、裴季勳、裴維伎,可謂人才輩出。據《曲沃縣志》,他們是曲沃裴氏的分支。
固始裴氏: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有同胞兄弟三人裴志大、裴志剛、裴志高由山西經中原東來,落籍固始。其分支進入安徽霍丘等地。
其他如南樂、輝縣、武陟等地都有裴氏聚居地。 [25] 
●湖北省
湖北省是裴氏分佈較多的地方之一,主要有監利裴氏、松滋裴氏、浠水裴氏、天門裴氏等。
監利裴氏:始遷祖裴文達,字聖可,裴度第十六世孫。由湖廣景陵官籍監利。此後監利裴氏得到很大的發展,播散於湖北、湖南、四川、陝西等省二十餘縣市,如岳陽、石首、洪湖、監利、荊州、桃源、沔陽、枝江、恩施、安鄉、竹溪、松滋、建始、奉節、成都、長安、石門、大林、平林等。在監利分佈於十多個鄉鎮,如容城、紅城、毛市、福田、汴河、上車、黃歇、朱河、大垸等。歷史上八次修譜,1997年裴來湘主編《監利裴氏分支傳略》,族內流傳。
松滋裴氏:元朝末年,朱元璋進攻陳友諒,形勢危急。陳友諒的部將程普祿率部駐紮在松滋縣的楊林市。眼看戰事不利,前途渺茫,便棄戎歸田,在詭河南岸定居下來。程普祿的夫人姓裴,為逃避追查,他便改姓裴為裴普祿,這段河也叫裴家河。裴普祿夫婦原籍江西南昌大慄樹。裴普祿便是松滋裴氏的始祖,爾後,發展蔓延,遍佈神州各地。松滋裴氏修有舊譜。
浠水裴氏:始遷祖裴萬三,字千韶,原籍江西省南昌府豐城縣。北宋末年官兵馬提轄。金兵南下,屢獻御金之策,不為所用,遂掛冠隱居於蘄邑(今河北浠水)東十里河畔,更名十里河為裴家河。九世孫裴應謙明正德年間遭逢亂世,與家人離散,流落至川、沔接壤之地高龍灣(今四川仙桃),入贅習氏。後遷居漢川南楊林漢江灘地,所居地改名裴家洲。他成為漢川楊林裴氏的始祖。
天門裴氏:北宋仁宗時,裴仁選為江西指揮使,因落籍臨江府新喻縣孫温村石頭街。宋神宗初年,其次子裴裕後以進士出身,為楚北承天府丞;攝篆景陵,愛邑中山水之勝,遂卜居邑東沿湖。他是天門裴氏的始祖。天門裴氏也有舊譜。 [26] 
●湖南省
湖南省的裴氏主要有湘潭裴氏、常德裴氏和安鄉裴氏等。
湘潭裴氏:始祖裴素裕於元朝末年明朝初期為避陳友諒之亂,從原籍江西豐城遷至湘潭。至子孫又有遷善化、衡山、湘鄉的。湘潭裴氏曾於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52年)、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60年)和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四修族譜。
常德裴氏:由湖北監利裴氏析出,明永樂間裴綱(與裴綸平輩)遊宦居常(即原武陵)。
安邑(今湖南安鄉)裴氏:始遷祖裴紀避亂遷居安邑。明永樂中,裴勝為官大理寺,才智過人,平淮有功。 [27] 
●廣西
合浦官井裴氏:始祖裴爽於明洪武年間從山東青州府益都縣遷徙至廣東廉州府石康縣(今廣西合浦)。裴衷於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中甲戌科第三甲第一百二十八名進士。歷官户部主事、中議大夫、福建布政司左參議。官井曾建有“參議宗祠”。官井裴氏中又擴散至欽州、防城,並有在台灣省、越南者。 [28] 
●四川省
成都裴氏:始祖裴復一於明洪武年間卜居成都新店子燃燈寺,有三子泰、善、良。其後族姓繁衍,子孫眾多,遍佈於巴蜀大地。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曾將成都裴氏始祖及血脈淵源書錄清冊刊石,以垂永久。
鎮雄裴氏:宋朝江西廬陵縣安平鄉杜翟村(今四川吉安梅塘鄉桃溪水口)有裴氏聚居,始祖為裴仁可。其後裔中有遷雲南鎮雄者,成為裴氏在雲南的聚居地。清咸豐十一年(公五1861年)苗民姚三春起義,佔領鎮雄。在戰亂中,鎮雄裴氏的族譜丟失,後逐漸恢復。 [29] 
●陝西省
陝西緊鄰裴氏的發源地河東,又是隋唐時裴氏活動的中心地區之一,裴氏的聚居應當不少。明清時期,陝西裴氏出了多名進士,這説明裴氏在當地的興旺發達。渭南兩名:裴慧,明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丁丑科第三甲第一百士氣名,裴紹宗,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丁丑科第三甲第十四名。乾州一名:裴卿,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己未科第二甲第八十三名。高陵一名:裴憲度,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辛丑科第三甲第二百八十六名。 [30] 

裴姓人口分佈

宋朝時期,裴姓約有14萬餘,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18%,排在第九十二位。當時山西為裴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裴姓總人口的55%,其次分佈於四川、河南、江西、陝西等。全國形成以山西為中心向外散播的裴姓聚集分佈狀。
明朝時期,裴姓大約有11萬,約佔全國人口的0.12%,排在第一百三十五位。裴姓。的人口急劇減少,其主要因素是北方地區的戰亂,主力在北方地區的裴姓人羣受到了極大的衝擊,他們向西北、西南和東南地區移民。當時江西成為裴姓第一大省,約居住了裴姓人口的23%。全國裴姓主要集中於江西、陝西、山西、廣西、廣東,這五省大約佔全國總裴姓人口的80%。其次分佈於山東、河南、浙江、河北等。裴姓人口主要由山西向西、向東南、向南地區遷移。全國基本形成了西北陝晉、東南贛浙、南方兩廣三塊裴姓集中分佈區。
當代裴姓的人口有83萬多,為全國第一百五十六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67%。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裴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下降的態勢。目前裴姓的第一大省為湖北,大約佔全國裴姓人口的13%。全國裴姓主要分佈於湖北、安徽、河南、山西,這四省集中丁裴姓人口的46%。其次分佈在江蘇、河北、遼寧,這三省又集中了裴姓入口的24%。全國形成了以鄂、皖、豫、晉為中心的裴姓分佈聚集區。
裴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見圖156)表明:在陝晉大部、河南、鄂皖大部、河北南部、山東西部、江蘇西北、黑吉遼大部、內蒙古東北部和西部、甘肅西部、青海北部,裴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大約為0.15%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6%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3.2%,居住了大約57%的裴姓人羣。在贛湘渝川北段、甘肅東南、寧夏東部、陝西西南、內蒙古中部、黑龍江東端、吉林東南、遼寧西段、河北大部、京津、魯蘇大部、湖北東南和西南,裴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大約在0.1%—0.15%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6.6%,居住了大約25%的裴姓人羣。 [32] 

裴姓傳統文化

裴姓郡望堂號

  • 郡望
河東郡:秦時置郡。相當於現在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 [35-36] 
  • 堂號
綠野堂、督國堂:均典出唐朝裴度,唐憲宗時,淮蔡節度使反,朝廷多次派兵平叛不成,大臣相議罷兵,裴度力請再征討。朝廷拜他位宰相督兵平淮西,生擒吳元濟,因功封晉國公。晚年辭官退居洛陽,建綠野堂,和白居易、劉禹錫等名士相宴遊,以詩酒琴書自娛。 [34] 

裴姓宗祠楹聯

  • 宗祠
裴氏宗祠 裴氏宗祠
裴氏祠堂始建於唐貞觀三年,後因裴度封晉國公,改名裴晉公祠。門前59階石階,寓意裴氏一門出過59位宰相。 [9] 
  • 楹聯
①四言通用聯
姓啓周代;望出河東。 [35] 
——佚名撰裴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裴姓的源流和郡望。
玉山映照;武庫縱橫。 [35] 
——佚名撰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晉河東聞喜人裴楷,字叔則,年輕時就以精於《老子》、《周易》而知名,容貌俊美,如在玉山上行走,當時人稱“玉人”。武帝為撫軍時,用他參與軍事,後為吏部郎,武帝即位後,他歷官散騎侍郎、侍中、中書令,封臨海侯,與張華王戎等人並掌機要。下聯典指西晉哲學家裴頠(Wěi 音偉),字逸民,西晉地圖學家裴秀的兒子,博學多聞,通醫術,惠帝時官國子祭酒兼右軍將軍,封武昌侯,官至尚書左僕射。曾向惠帝建議重修國學,刻石寫經,及改定度量衡制。對時俗的放蕩不尊儒術深感憂慮,著有《崇有論》,反對何晏王弼的“貴無”,學説。周弼説他“像武庫一樣,有五兵縱橫,是人中之傑”。
太平宰相;典選知人。 [35] 
——佚名撰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裴坦居太平裏,號“太平宰相”。下聯典指唐·裴行儉善知人,典選有知人之明。
堂開綠野;績著桂林。 [35] 
——佚名撰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裴度因功高為牛僧孺李宗閔所忌,罷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徙東都留守,乃治第東都,作別墅曰“綠野堂”,與白居易、劉禹錫觴詠其間。下聯典指唐·裴懷古,詔為姚巂道懷輯使,申明誅賞,叛者日歸,遂定南方,蠻人立石著功。
媒諧玉杵;女返黃蛾。 [35] 
——佚名撰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裴航以玉杵為聘,娶女仙雲英事典。下聯典指唐·參軍黃蛾已聘之女為郡牧所奪,獻於裴度,度獲悉其情,還其女於黃娥
②六言通用聯
首創制圖六體;獨主立業一經。 [35] 
——佚名撰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司空、地圖學家裴秀事典。下聯典指南齊文陵太守裴昭明,常曰:“一身之外,夫復何須?子孫不才,我聚彼散,若能自立,不如一經。”
③七言通用聯
衣錦榮歸光故里;非異人任在吾身。 [35] 
——佚名撰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嵌裴姓的“裴”字的析字聯。
司空斯文推八歲;將相才名震四方。 [35] 
——佚名撰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司空、地圖學家裴秀,字秀彥,少好學,八歲能屬文。後以職在地官,作《禹貢地圖》十八篇。他總結前人經驗,提出“製圖六體”,在世界地圖史上有重要地位。下聯典指唐代憲宗時宰相裴度,字中立,河東聞喜人。力主削除藩鎮。元和十二年,督師破蔡州,唐代藩鎮判亂的局面暫告結果。有“名震四夷”,“天下莫不思其風烈”的讚美。
④十言及以上通用聯
丰儀映人,如見玉山美質;挺身陷陣,時號黃雛少年。 [35] 
——佚名撰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名士裴楷。下聯典指北周驃騎大將軍裴果。字戎昭,聞喜人。少慷慨有志略。魏太昌中,為平聯郡丞,從軍征討,每先登陷陣,勇冠當時。累官隆、眉、復三州刺史,加使持節驃騎大將軍。
風物餞流年,資水滔滔,淘盡遊人信息;江山留勝蹟,碧峯隱隱,飛揚志士襟懷。 [35] 
——佚名撰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南省益陽縣裴公亭聯。亭在資水大橋頭,為紀念唐大中時兵部侍郎裴休所建。
百代啓文明於領袖,縱橫自古風流推北郡;千秋綿甲第於午橋,綠野如今嗣續冠東都。 [35] 
——佚名撰江蘇省丹陽市後巷鎮裴家村裴氏宗祠聯

裴姓家譜文件

  • 譜牒由來
歷史上裴姓家族編撰譜牒的活動由來已久。裴姓是魏晉隋唐間的世族高門,為了在政治上和婚姻上提供裴姓高貴血統的依據,他們除了在官修譜牒中佔有一定的位置外,還修撰了許多裴姓的私譜。 西晉傅暢的《裴氏家記》是今天所知最早的裴氏家譜。南朝裴松之撰《裴氏家傳》4卷,裴子野撰《續裴氏家傳》2卷。北朝裴良撰《宗制》10卷,《裴良墓誌》對此説得比較多些。由於長期的社會動盪,造成骨肉離散,風俗淺薄,裴良於五服之內著《宗制》,為的是使家族後生,知道宗族的重要;後生晚輩,明瞭自己在宗族中的位置。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兒子裴子通、裴子休,在隋朝有詔表閭為“義門裴氏”。唐代,裴氏譜牒有《裴若弼家傳》1卷,裴守真撰《裴氏家牒》20卷。宋、元以後,近代家族制度的建立,使譜牒學發生很大的變化。海內各家族和修譜牒蔚然成風,散居各地的裴姓也紛紛修譜,以敬宗睦族,維繫家族的發展。 [13]  [32] 
  • 修譜範例
在編纂之例中,首先,以始遷祖為始祖,他就是這個新的聚族而居的族人的精神支柱,團結族眾的核心。第二,修譜時,分工協作,責任明確。第三,通過修譜達到收族的目的,將分散在各地的族眾儘量收錄在譜內,使其歸宗。第四,婦人節孝堅貞者,方可入譜(對婦女的歧視和戕害,於此可見一斑)。第五,嚴禁瀆倫違法行為。
在編次之例中,説明了全譜的結構對每一部分的含義作了精闢的概括,如説:“首序言,明作譜之宗旨也。次字派,正名定分也。附以舊序,紀譜牒之源流也。”
在分編之例中,首先明確了族譜內各部分之間的關係;第二,對於拾遺嬰為己子者之類問題的處理,與親生者儼然有別;第三,對於譜付刊後有生者、卒者、娶妻與改葬者,特立長生錄、往生錄附載,待續修添人。
在書法之例中,對於為何稱“湘潭裴氏”、為何稱“族譜”作了解釋;對於正室、繼室、側室的稱謂,夫婦不合傳等處理,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觀念;婦人只能書於其子或其夫名下,並鼓勵“從一而終”;為僧道者不入正譜,以氏之異端,非我族類也,説明清季,佛教道教在南方農村遭到抵制。
在訂正之例中,統一格式,採用歐蘇並式;宗派劃一;嚴格避諱。在籌款之例中,按丁派費,只收男丁費,不收婦女的費。説明在封建時代的宗族內,男子是主宰,婦女沒有地位。
在收領譜牒之例中,修了新譜,必須收回舊譜;新譜編列字號發放,注意保存,杜絕鬻賣典質。家譜的管理制度極為嚴格。 [13]  [32] 
  • 家譜的變遷
各地裴氏宗族譜
各地裴氏宗族譜(21張)
南朝劉宋裴松之撰《裴氏家傳》4卷(《隋書·經籍志》)。南朝蕭梁裴子野撰《續裴氏家傳》2卷(《梁書·裴子野傳》)。裴松之、裴子野祖孫二人都重視裴氏家傳的編撰。北朝高齊裴良《宗制》10卷(《裴良墓誌》)。《宗制》的緣起和宗旨是:“君嘗以季葉繞替,骨肉世疏,九族斯穆,事光聖典,實欲驅末反本,化薄反淳。乃於五服之內,著《宗制》10卷,使夫後生稚識,知在宗之為重;少長晚輩,悟收族之有歸。散花萼於常棣,飛脊令於原野,規模宏遠,有可觀焉。今則行於宗族,以為不刊之訓。”裴良根據時局變亂,骨肉離散,宗族不親的情況,為正本清源,乃著《宗制》。對於當時的北朝來説,裴良的《宗制》也適應了重建門閥世族制度的需要。另外,梁劉孝標註的《世説新語》任誕和文學篇曾兩度引用了《裴氏家傳》。 唐代譜牒,號稱最為興盛。其中河東裴氏的有:《裴若弼家傳》1卷、裴守真撰《裴氏家牒》20卷(《舊唐書·經籍志》)。 五代以後,譜牒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於五代以後“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閲”,適應門閥制度的譜牒學退出了歷史舞台。宋以後逐漸形成的新的譜牒學,出現了新的特點。家譜由官撰轉變為民修(私修);由通國譜、州郡譜轉為單一宗族譜;譜書體例由重世系轉為全面記載一個家族的發展;家譜由唐以前圖書的一個類目,到宋代以後從圖書類目中消失。然而,宋代以後,尤其是明清時期,家譜的修撰長盛不衰,積累下了豐富的家譜文獻。裴姓後人對於家譜的修撰十分重視,留下了豐富的家譜文獻。 [13]  [32] 
  • 家譜目錄
山西聞喜河東裴氏研究會:收藏了金、明、清時的裴姓家譜共10種,其中石質家譜2種。 [13]  [32] 
●金世宗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裴氏家譜碑》。碑石高 269釐米,寬38釐米,厚28釐米。碑額題為“裴氏相公家譜之碑”。碑文前為《聞喜裴氏家譜序》末署雲“金大定十一年八月晦日裏人彭城劉若虛序”。碑文為《裴氏家譜》。署名為“將仕郎試秘書校書郎知聞喜縣令裴滔”。裴滔為唐人。文中説:“自秦、漢、魏、晉、宋、齊、梁、陳、魏、周、隋、唐,歷一十二朝,皆採於史記。”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唐代裴氏家譜!全譜以河東裴氏在《貞觀氏族志》中的等第為主要線索進行編寫,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此碑碑文多不可辨認。此碑現藏聞喜縣裴柏村“裴氏碑廊”。
●明憲宗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裴氏家譜》。據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河東裴氏曲沃宗人裴志灝澤州裴氏序》稱:“又按遜山公(窠)譜序,伯兄吾山公獲聞喜裴氏成化間抄譜刻之,續刻澤州新譜於後。”由此可見,明成化年間確曾修成聞喜裴氏家譜。
●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澤州裴氏家譜》,手抄本。《澤州裴氏家譜》合抄於《太原裴氏》之後,有序跋四篇: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吳興陸昆序;明萬曆十七年(公元1589年)裴窠跋;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裴照跋;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裴志灝序。從以上序跋中,我們可以瞭解澤州裴氏修譜的過程。
●清聖祖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2年)《新安裴氏家譜》,手抄本。河東裴氏東眷自一代裴蓋始,至第四十二代裴成,由聞喜遷新安,為新安裴氏。至五十一代進入清朝,裴九章為順治己亥科進士,康熙甲辰科(公元1664年)殿試。新安譜記至第五十二代,所以可知修於康熙年間。
●清聖祖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翟鳳翥編纂《裴氏世牒》 4卷,乾隆時坊刻本。序跋六篇:參加編寫的翟風翥、朱裴、裴之英各一篇,作於康熙五年;安世鼎、鄺奕垣各一篇,作於康熙七年;裴紹文一篇,作於乾隆十八年。本譜體例嚴謹,第 1卷為源流考、廟塋圖、世系表、世附、官品、封爵、塋墓、制命;第2卷為列傳、女傳;第3卷為奏議、雜文、詩、賦、表啓書序;第4卷為碑文、詩、事錄。
●清高宗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裴摔度彙輯《裴氏世譜》12卷。《裴氏世譜》與《裴氏世牒》有着直接的淵源關係。《世譜》首卷列“協修姓氏”:原纂:翟鳳翥;原訂:朱裴;重刊:裴宗錫;續刊重閲:裴正文。《世譜》的序文共七篇:有從《世牒》中移置來的翟鳳翥、朱裴、鄺奕垣三序;有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仁和沈仁芳、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長白高晉、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介休劉錫五三序;又有元人序一篇。《世譜》又錄跋、後序七篇:裴章美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的)、裴之英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的、裴摔度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的、餘杭嚴錫綬的和裴宗錫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的,益都李文藻的和裴正文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的。《裴氏世譜》是裴摔度、裴宗錫、裴正文祖孫三代費時80年的精心之作。江西巡撫、左都御史裴摔度於康熙年間將《世牒》4卷擴展為《世譜》12卷,然未及梓。安徽、貴州、雲南巡撫裴宗錫繼承父志,又對《世譜》加以補充,但未能印製成書。中憲大夫裴正文繼承父祖事業,又對《世譜》加以增補重輯,又得裴志灝《河東裴氏新譜》,據以增廣世系,遂成全帙。今本《裴氏世譜》為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板引,扉頁有“咸豐戊午桂月增修,光祿祠藏板”字樣。《世譜》將《世牒》4卷擴充為12卷,體例沒有變化,內容大大增加,更加完美地反映了裴氏繁盛時代的浩大規模以及後嗣的賡續不絕,成為一部歷史感很強的裴氏總譜。
●清仁宗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裴志灝修的《河東裴氏新譜》, 抄本。裴志灝,字漢友,山西曲沃人,安徽寧國府同知,曾參加乾隆六十一年(公元1796年)的“千叟宴”。《新譜》共10冊:三眷世系表、曲沃世系表(1冊);曲沃制命、奏議(1冊)、曲沃家傳、列女、志表(1冊)、藝文上下(2冊)、曲沃藝文上下(3冊),但沒有總目錄,各冊也沒有總序次,與《世譜》相比,尚缺源流、廟塋、官品、封爵等內容。《河東裴氏新譜》以記明清時代曲沃裴氏歷史為特色。清代裴姓以曲沃裴氏最為發達,《世譜》和《新譜》均出自曲沃裴氏之手。
●明末清初裴希度補輯的《太原裴氏家譜》,手抄本。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裴希度繼承父志,修輯家乘,完成了世系表、傳記、誥制、行狀、志銘。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他又補輯了家語、雜記,而後刊刻。現存譜序和世系表部分。
●清宣宗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裴際昌撰《河北永年臨洺關裴氏宗譜》。臨洺關裴氏是明末李自成起義軍經過臨汾時,臨汾裴氏從喬李鎮遷至河北永年後形成的。始祖為裴大用、裴國慶、裴國用,修譜時,已至十世。
●清文宗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 《裴氏世系源流考碑》,由四通巨石組成,碑石高242釐米,寬80釐米,厚21.5釐米,座高34釐米。蔚為壯觀。現存聞喜縣裴柏村“裴氏碑廊”。序文是借用金刻裴譜的序。作者署名“唐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知聞喜縣令裴滔”。因此碑所記裴姓三眷世系有至宋、明的,所以這個署名是借用的。這份裴氏三眷世系是經綜合文獻資料重新整理而成的,為河東裴氏自發源至宋明時期最為系統完整的一份族譜。它列東眷裴自漢至明共36世,中眷裴自魏至唐共20世,西眷裴自魏至宋共24世。碑文長達1.3萬餘字,如此宏大壯觀的石質家譜,世所罕見。 [32] 
②國家檔案局二處、南開大學歷史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圖書館編《中國家譜綜合目錄》 (中華書局,1997年出版)所收錄裴姓家譜目錄有(見下表): [13]  [32] 
族譜名稱
編纂者
編撰方式
藏地
〖山西聞喜〗裴氏世牒4卷
(清)翟鳳翥纂
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刻本,4冊。

〖山西聞喜〗裴氏世牒4卷
(清)翟鳳翥纂,裴紹義續纂
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刻本。

〖山西聞喜〗裴氏世譜12卷首1卷末1卷
(清)裴摔度彙輯
清乾隆間修,嘉慶十五年(公元1805年)序刊本,10冊。

〖山西聞喜〗裴氏世譜12卷
(清)裴宗錫修
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肇經堂刻本,8冊。

〖江蘇〗泗陽縣裴氏宗譜4卷
(民國)裴廷英經管
民國22年(公元1933年)綠野堂刊本
江蘇泗洪縣公安局檔案室(缺卷3)
〖江蘇〗阜寧裴氏宗譜1卷
(清)裴蔭森
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長沙刻本
江蘇鎮江市
〖江蘇丹陽雲陽裴氏宗譜18卷首1卷
(清)裴國治等修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綠野堂木活字本,8冊
美國
〖江蘇句容〗裴氏家乘14卷首1卷末1卷
(清)裴(王介)等纂修
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綠野堂活字本,8圩
〖江蘇武進〗東安裴氏宗譜16卷
(清)裴景聖主修,裴世綸編輯
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綠野堂木活字本
江蘇常州圖(存卷1、2、6—8、10、13—16)
〖浙江常山〗裴氏重修族譜口口卷,首1卷
(清)裴光晉八修
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縣球川鎮西村(存卷首1、4)
〖浙江常山〗裴氏宗譜5卷,首1卷
(清)黃飛鵬重修
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縣閣底鄉江家四村(存卷首1、2)
【安徽黟縣】灣裏裴氏族譜6卷首1卷
(清)裴有耀修,裴元榮纂
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敦本堂刊本
北圖、南京博
〖江西〗南豐裴氏宗譜3卷
民國25年(公元 1936年)木刻本
浙江常山縣球川鎮西村

〖河南〗固始裴氏宗譜12卷
(民國)裴吉煜等纂修
民國9年(公元1920年)綠野堂活字本
北圖,河南固始縣
〖湖南〗湘潭裴氏四修族譜18卷
(清)裴中笏纂修
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四支堂活字本,18冊
北圖,河北大學
裴氏族譜2卷

明萬曆刊本,2冊
美國
裴氏世譜

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刊本,10冊
美國
裴氏宗譜
裴樹風裴子慶等篡修
公元1942年木刻本,10卷
湖北英山裴家河
③山西省社科院家譜資料研究中心藏《中國家譜目錄》(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4月出版)所收錄裴姓家譜目錄(見下表): [13]  [32] 
族譜名稱
編纂者、編撰方式
其他信息
藏地
裴氏世譜12卷首末各1卷
(清)裴摔度纂修,嘉慶十年刻本,10冊
873頁4W,285—5

裴氏世譜12卷
(清)裴宗錫纂修,光緒六年肇經堂刻本,8冊
770頁4W,285—6—7

湘潭裴氏四修族譜17卷,末1卷
(清)裴煥春等修,宣統二年刻本,18冊
1284頁,19×,569—2
上海圖書館館藏家譜提要》,上海圖書館編,王鶴鳴等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裴塔裴氏宗譜20卷
(清)裴淑貞等主修、裴人書等纂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綠野堂木活字本。9冊
存卷1、2、4—10。唐末有從矩者,自聞喜遷江蘇宜興銅官。始遷視積四,從矩十六世孫,再遷邑之裴塔。卷1、2序、像贊、源流、簪纓錄、系圖,卷4至8系圖、世表,卷9、10藝文。有清翟鳳翥、周秉鈞周家楣序。
館藏:1826。
雲陽裴氏城分重修宗譜:13卷
裴汝曾等主纂,裴以珍等彙纂。民國20年(公元1931年)綠野堂木活字本,10冊,十一修本。
參見清裴淑貞修《裴塔裴氏宗譜》條目。一世祖希祖,譜稱乃從矩裔孫,宋元之際自宜興遷居丹陽東北豐城鄉。十三世學易,明末清初復徙邑城。卷1譜序、源流、外紀,遺像;卷2家訓,卷3、4禮,卷5、6系圖、世系、行序雁行,卷6至9世表,卷10 12傳贊、行實、壽序、祠圖、墓圖,卷13公產、儀注、名氏錄、跋。有明唐順之文、贊。館藏:JP256;又一部JP256—1,10冊;又一部925677—86,10冊。

裴氏世牒:4卷
(清)翟鳳翥修。清康熙七年(公元 668年)刻本,4冊,存卷1、2。
始祖遵,東漢時自雲中徙居安邑,遵曾孫曄,徙聞喜東50裏裴柏。曄孫四:潛、綰,居聞喜,稱中眷;輯燕,稱東眷;徽仕涼,稱西眷。是後子孫散居稷山、臨晉、濟陰、汾州、襄陽等地。是譜輯錄聞喜裴氏古今仕宦、名人脈系。卷1源流、序、廟塋圖、世表、官爵、制命,卷2列傳。世表白顓頊始,至遵為三十七世。
館藏:徐匯。
灣裏裴氏族譜:6卷,首1卷
【黟縣】/(清)裴元榮等纂修,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敦本堂木活字本,4冊
一世祖三德,南宋紹興間自河東徙皖之黟縣北嶺鶴山。三德十三世孫長系,卷5、6行傳。
館藏:920462—65。

裴姓字輩排行

一般的家族都有輩分字行,又叫字輩譜,是同宗家族世系血緣秩序的命名字輩序列,用以維護家族內的血緣秩序而不致紊亂。
清光緒二十一年裴元俊纂《裴氏族譜》,四川華陽裴姓一支字行:“齊松世大,繹範秉行,希允昌志,良廣……”
清宣統二年裴中笏纂《湘潭裴氏四修族譜》所載湘潭裴姓的一支的字派:“啓紹先德,振煥中湘,人文顯達,邦家之光”
福建省《安溪裴氏族譜》,其中一支的排行字:“文章華國,詩禮傳家。忠良保世,仁孝光邦。毓秀鍾靈,祖德宗功。金枝挺振,玉葉流芳。”
另一支的排行字:“中和存大道,禮樂裕鴻猷。高才繩祖武,博學紹箕裘。”
安徽省五河縣裴氏一支的排行字:“宗載元大學,雲蘭煥現景,世澤延光輝,金鼎呈祥玉,綠野耕讀唯。”
清道光二十九年《監利裴氏族譜》,其中一支於乾隆中由裴念典定派行:“詩書承祖志,存友啓人才。襲慶傳芳遠,勳名緒允開。”
清道光二十五年裴際昌《永年縣臨洺關裴氏支譜》載其排行字:“勤儉身家本,經書世代珍。修文重聖學,居敬守天真。”這恰似一首治家格言。
清嘉慶十年裴志灝《河東裴氏新譜》載曲沃裴氏排行字:“度繡文志,奉先惟孝,崇本意仁,福謙寶善,綏啓後昆。”
甘肅省榆中縣裴氏一支,於1994年續訂輩分字48個:“遵士重祖,文耀萬固,安邦立國,子孫相承,毅志剛強,永向光明,振興中華,濟世澤民,繁榮昌盛,浩海瑞雲,禮德崇高,家隆弘程”。
廣西欽州市西場五浪江裴氏分支續訂輩分字:“立志凌雲,煥發圖強,前程遠景,棠太敬秀,萬古長春,克承祖德,蔚起文人,團結友愛,安定乾坤。” [14] 

裴姓故居墓葬

裴柏村 裴柏村
裴柏村坐落在峨嵋嶺的懷抱中,三面靠山,一面臨水,不遠處有涑水河汩汩流過,真是個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村北有座宗祠,建於唐貞觀三年,即公元629年。雖然歷史久遠,屢遭兵火,但是每毀必修,至今仍有舊址,而且新建了裴氏博物館。裴氏博物館建在高高的土崖上,門前是118個青石台階,據説喻指祖上的59位宰相和59位大將軍。階前的西牆上赫然寫着5個大字:天下無二裴。這是大文人歐陽修的讚語。因為普天下的裴姓人家,都是從裴柏村走出去的。史料載:裴氏家族延展為西裴、中裴、東裴,但無論哪一裴,其祖上皆在裴柏。裴柏是裴氏之祖、裴氏之源、裴氏之根。 [11] 

裴姓姓氏名望

裴姓名人頻率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裴姓歷代名人159名,佔總名人數的0.35%,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六十六位;裴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34%,排在並列第六十五位;裴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15%,排在並列第九十九位;裴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16%,排在並列第一百零九位。 [33] 

裴姓名門望族

唐代河東裴氏定著五房:一曰西眷裴,二曰洗馬裴,三曰南來吳裴,四曰中眷裴,五曰東眷裴。宰相有十七人。 [8]  [50]  西眷裴出自陽吉平侯茂長子徽,字文秀,魏冀州刺史、蘭陵武公,以其子孫多仕西涼者,故號西眷。四子:黎、康、楷、綽。黎字伯宗,一名演,遊擊將軍、秘書監。二子粹、苞。粹,晉武威太守。二子:詵、𣈶。詵,太常卿,避地涼州,及苻堅克河西,復還解縣,生劭,劭生和,和生鍾,鍾生景惠。 [50]  洗馬裴出自粹子𣈶。𣈶生慬,自河西歸桑梓,居解縣洗馬川,號洗馬裴。 [50] 
聞喜裴氏是中國古代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發祥于山西省聞喜縣禮元鎮裴柏村,自古為三晉望族,也是中國歷史上聲名顯赫的名門巨族之一。 [10]  據《裴氏世譜》統計,裴氏家族在歷史上曾先後出過宰相59人,大將軍59人,中書侍郎14人,尚書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節度使、觀察使、防禦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與皇室聯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附馬21人等,真可謂“將相接武、公侯一門”,中國“宰相村”由此而得名。正史立傳與載列者,600餘人;名垂後世者,不下千餘人;七品以上官員,多達3000餘人。 [12]  兩千多年間,裴氏家族形成了“重教守訓、崇文尚武、德業並舉、廉潔自律”的獨特家族文化。 [10] 

裴姓歷代名人

裴秀,晉代司空、地圖學家(今山西聞喜人)。他總結前人經驗,提出“製圖六體”,在世界地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著有《禹貢地圖》十八篇。 [38] 
裴楷(237—291),字叔則,生於曹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年),卒於西晉惠帝元康元年(291年),享年55歲。西晉河東郡聞喜人(今山西聞喜縣人)。儀容俊爽,如行玉山上,光彩照人,時稱“玉人”,博涉羣書,尤精《老子》、《易經》。西晉時期重要的朝臣,官至中書令 [38] 
裴度 裴度
裴度(765—839),字中立,唐憲宗時宰相(今山西聞喜人)。他力主消除藩鎮。元和十二年,督師破蔡州,唐代藩鎮叛亂的局面暫告結束。有“名震四夷”、“天下莫不思其風烈”的讚美。 [39] 
裴果,字戎昭,河東聞喜人(今山西聞喜縣人)。南北朝西魏北周的名將,少時慷慨有志略。魏太昌時,為平陽郡丞,驃騎大將軍。 [40] 
裴坦,唐代聞喜人(今山西聞喜縣人)。唐僖宗時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有“太平宰相”之譽。 [41] 
裴航,唐代長慶年間(821—824年)秀才。途經藍橋驛,甚渴,有美女雲英以水漿飲之,甘如玉液,欲娶之。家中老嫗曰:“昨有神仙與藥一刀圭,須得玉杵臼搗之。欲娶此女,必以此為聘。”遂遍訪玉杵臼為聘。婚後夫妻偕入山仙去。 [36] 
裴行儉(619—682),字守約,唐代絳州聞喜人(今山西聞喜人),官至定襄道行軍大總管。善知人,所典選偏裨類為世名將。 [42]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漢族,南朝宋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後移居江南。東晉史學家,為《三國志注》作者。 [43-44] 
裴昭明北齊時河東聞喜人(今山西聞喜縣)人,宋南中郎參軍駰子。泰始中太學博士,元徽中出為長沙郡丞。入齊,歷祠部通直郎永明中為始安內史建武初為安北長史廣陵太守,有集九卷。 [45] 
裴仁基,字德本。生年不詳,卒於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隋河東郡(今山西省永濟市)人。是隋末的一名戰將. [46] 
裴寂(570—632),唐初大臣。蒲州桑泉(今山西省臨猗縣西南、位運城縣西北)人。字玄真。為唐初大臣。 [47] 
裴炎,字子隆,生年不詳,卒於光宅元年(684年)。絳州聞喜人(山西省聞喜縣),是唐周鼎革之際的著名宰相。
裴耀卿(681—743),中唐時期政治家,官至宰相。 [48] 
裴迪(716—?),唐代詩人,關中(今屬陝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書省郎。其一生以詩文見稱,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之一。
裴光庭,字連城,生於唐上元三年(678年),卒於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絳州聞喜人(山西省聞喜縣),裴行儉之子,開元晚期宰相。 [42]  [49] 
裴志耕(1907—1997),河北省大名縣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51] 
裴周玉(1912—2015),湖南省平江縣人。原裝甲兵顧問。中國共產黨第九、十屆候補中央委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52] 
裴宗澄(1915—2003),山東省濟南市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少將軍銜。
裴九洲(1927.09—2010.10.24),男,吉林扶余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中將軍銜。曾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53] 
裴懷亮(1941.5—),山西省新絳縣人。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995年7月晉升中將軍銜。2006年6月晉上將軍銜。歷任文書、代理排長、軍司令部作訓參謀、副營長、營長、團參謀長、團長。
裴定一(1941-2023.7.20),籍貫江蘇常州,生於山東淄博張店區,中國密碼學界泰斗,信息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原主任,中國密碼學會第一屆、第二屆理事長。 [59-60] 
裴豔玲(1947-),女,河北肅寧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河北梆子代表性傳承人, [57]  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河北省京劇院院長。 [58] 
裴鋼,男,1953年12月生於遼寧省瀋陽市,中共黨員,199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54] 
裴青山(Bui Thanh Son,1962.10.16-),原籍越南河內市南慈廉郡西某坊。越共中央委員, 越南外交部長。 [55-56] 
裴子添,1990年6月17日出生於安徽省合肥市,中國內地男演員,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
裴蓓,1984年12月19日出生於安徽省蕪湖市。中國內地女演員、主持人、模特。

裴姓研究考證

在《裴撝墓誌》中記載:“其先,帝顓頊之苗裔,周封為秦,秦景公母弟日針者,始居於晉,平公邑之同川之裴中,因而得姓。”
在《於公故夫人裴氏墓誌》中記載:“初,伯益為虞以掌山澤,自任好有國以霸諸侯。針適晉食裴,因以命氏。”
在《裴宥墓誌》中記載:“其先,秦景公之母弟,自秦歸晉,封於同川,因而得姓。”
在《裴耀卿神道碑》中記載:“伯益裔孫非子,周封於秦。自桓公少子針,去國食採於晉,其邑日非,遂為氏焉。”
在《裴光庭神道碑》中記載:“伯翳(益)之後,與秦同姓,始封於裴,因邑命氏。”《裴皓墓誌》:“自高陽發系,伯益開基,食採於裴,因而命氏。”
在《李妻裴氏墓誌》中記載:“折遠構於秦邦,啓崇基於晉邑。”
在《裴利物墓誌》中記載:“越我元子,秦貴公子,有德於晉,晉實美報,利建於裴矣。裴,地名也,在河之東,氏望自此著耳。”
唐林寶《元和姓纂》:裴,嬴姓,伯益之後。秦非子支孫封𨛬(原字為上非下邑)鄉侯,因氏焉。今聞喜𨛬城是也。六代孫陵,周僖王封解𨛬君,乃去𨛬字下面的“邑”,改為“衣”,成為“裴”字。
宋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裴氏出自風姓,顓頊裔孫大業生女華,女華生大費,大費生皋陶,皋陶生伯益,賜姓嬴氏,生大廉,大廉五世孫曰仲衍,仲衍四世孫曰軒,軒生潏,潏生飛廉,飛廉生惡來,惡來生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周孝王使養馬汧渭之間,以馬蕃息,封之於秦,為附庸,使續贏氏,號曰秦嬴。非子之支孫封𨛬(原字為上非下邑)鄉,因以為氏,今聞喜𨛬城是也。六世孫陵,當週僖王之時,封為解𨛬君,乃去邑從衣,為裴。裴,衣長貌。 [5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