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縣,隸屬於河北省邯鄲市,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位於東經114°58′11″~115°28′28″,北緯36°05′07″~36°30′10″之間。大名縣坐落於華北大平原南端,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大名縣總面積為1052.98平方千米
[37]
,境內氣候為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2]
截至2018年,大名縣轄10鄉10鎮
[3]
,651個行政村,縣政府駐地位於大名鎮
[4]
大名府路28號
[4]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大名縣常住人口為726396人。
[35]
- 中文名
- 大名縣
- 外文名
- Daming County
- 別 名
- 大名府
- 行政區劃代碼
- 130425
- 行政區類別
- 縣
- 所屬地區
- 河北省邯鄲市
- 地理位置
- 河北省東南部
- 面 積
- 1052.98 km²
- 下轄地區
- 10個鎮、10個鄉
- 政府駐地
- 大名鎮大名府路28號
- 電話區號
- 0310
- 郵政編碼
- 056900
- 氣候條件
- 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
-
五禮記碑
天主大教堂
興化寺
馬陵道
京杭大運河永濟渠流等 - 火車站
- 大名站
- 車牌代碼
- 冀D
- 地區生產總值
- 158 億元(2020年)
- 人 口
- 726396人(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大名縣建置沿革
編輯三國時期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元城縣成為陽平郡的郡治所在。
東晉及十六國時期前燕建熙元年(360年),從元城縣劃出西部地方建貴鄉縣。
隋開皇六年(586年),元城縣、魏縣從貴鄉縣分出復置,並從元城縣分出一部分設馬陵縣,均屬魏州。
武周聖歷二年(699年),分貴鄉縣復置元城縣,貴鄉、元城、魏縣均屬魏州。唐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為魏州。唐建中三年(782年),田悦改魏州為大名府,這也是“大名”被用作地名之始。
五代十國時期,後梁承襲唐制。後唐同光元年(923年)三月,升魏州為東京興唐府,改貴鄉縣為廣晉縣。後唐同光三年(925年)改東京興唐府鄴都魏州。後晉天福二年(937年)七月,改興唐府為廣晉府,改興唐縣為元城縣。後漢乾佑元年(948年),改廣晉府為大名府。
金時期大名縣、元城縣屬大名路大名府。
元大名縣、元城縣屬中書省大名路。至元二年(1265年),省元城縣入大名縣,不久復置元城縣。
民國年間,大名縣、元城縣屬直隸冀南道。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政府潰散。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3月,山東省朝城縣的張魯、王奉兩個區併入元城縣,元城縣改為元朝縣。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7月,劃城區及周圍建大名市。此時,市、縣分設,屬冀南三專區。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降大名市為縣轄市。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8月,改為城關區,同時廢元朝縣,將元朝縣的張魯、王奉兩個區劃歸山東莘縣,其餘全部併入大名,此時大名縣屬河北省邯鄲專區。
1958年10月,廢魏縣入大名縣。
1960年5月,撤邯鄲專區,大名縣改屬邯鄲市。
1961年5月,恢復邯鄲專區,大名仍屬之。
1961年6月,魏縣從大名分出復置。
1970年,邯鄲專區改稱邯鄲地區、市合併,稱邯鄲市,大名縣屬邯鄲市。
[9]
大名縣行政區劃
編輯截至2018年,大名縣轄10個鎮、10個鄉:大名鎮、楊橋鎮、萬堤鎮、龍王廟鎮、束館鎮、金灘鎮、沙圪塔鎮、王村鄉、鋪上鄉、黃金堤鄉、大街鄉、舊治鄉、西未莊鄉、孫甘店鄉、西付集鄉、埝頭鄉、北峯鄉、張集鄉、紅廟鄉、營鎮回族鄉。
[3]
大名縣政府駐大名鎮大名府路28號。
[4]
大名縣地理環境
編輯大名縣位置境域
大名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介於東經114°58′11″~115°28′28″,北緯36°05′07″~36°30′10″之間。東與山東省冠縣、莘縣毗鄰,南與河南省南樂縣相連,西與魏縣交界,西北與廣平縣為鄰,北與館陶縣接壤。東西長45.45千米,南北寬37.58千米。縣政府駐地大名鎮北距省會石家莊247千米,西北距邯鄲市73千米,西南距河南省安陽市92千米,南距河南省濮陽市75千米,東距山東省聊城市92千米,東北距山東省臨清市101千米。大名縣總面積為1052.98平方千米。
[37]
大名縣地質
大名縣屬華北地台斷坳帶的一部分,處在內黃隆起與臨清坳陷交界處,具有第四系繼承老構造的斷坳特點,故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這裏原是一個海灣,由於漳河、黃河的高速沖積沉澱而於新第三系的中新世形成陸地。此後,隨着漳河、黃河的頻繁改道和衝涮,沉積層越來越厚。
據北京農業大學1988年出版的《黃淮海平原農業圖集》中“黃淮海平原沉積層厚度圖”測算,大名縣的垂直沉積厚度為5600米,以下為岩石層。埋深400~600米,是沖積湖積~冰水沉積物。巖性特徵為紅色、紫色、紫灰色或灰綠色粘土及砂粘土夾沙層,粘土細膩,有灰白條紋和斑點。埋深360~420米,為沖積洪積沉積物。巖性特徵上段為鏽黃、紅色、棕褐色粘性土夾灰黃色砂層,土層內見長石及鈣質小白點,具有黃土狀碎塊結構;下段為棕紅、棕褐色粘性土夾砂層。埋深120~260米,為沖積洪積沉積物,巖性特徵為灰黃、棕黃色或棕褐色砂粘土及粘砂土夾砂層粘性土,具黃土狀結構。埋深10~70米,為沖積洪積、沖積湖積的沉積物,巖性特徵以灰黃、褐黃色砂粘土及砂粘土夾砂層為主,另有黑色淤泥質粘性土夾粉細砂層,結構疏鬆。
[10]
大名縣地形地貌
大名縣坐落於華北大平原南端,屬掩埋古河道的壤質土沖積平原。海拔最高點是王村鄉田固村為49.29米,最低點是漳、衞河匯流處南側39.8米,高差9.49米;坡降比約為1:4000。以衞河為界,衞西為漳河沖積扇的邊緣,土質粘重。衞東是由黃河沖積物形成的,土質以沙為主。大名縣因系河流沖積平原,所以大平小不平,微地貌複雜。但平原是構成大名地貌的主體,佔總面積的90%以上。
[10]
大名縣土壤
褐土性土亞類本亞類只有1個土屬1個土種,即沙質褐土性土。面積35767.7畝,佔農業、林業、難利用土地的2.78%,潮褐土亞類本亞類有壤質潮褐土和粘質潮褐土兩個土屬12個土種。海拔在45.5米以上,面積79791.3畝,佔農業、林業、難利用土地的6.2%,潮土亞類本亞類有沙質潮土、壤質潮土和粘質潮土3個土屬,共1034491.46畝,佔農業、林業、難利用土地的80.32%,其中沙質潮土76955.1畝。
褐土化潮土亞類在大名縣為1個土屬即壤質褐土化潮土。它有6個土種共68639畝,佔農業、林業、難利用土地的5.3%。
鹽化潮土亞類大名縣鹽化潮土共分兩個土屬(氯化物硫酸鹽鹽化潮土、硫酸鹽氯化物鹽化潮土),9個土種。共有69256畝,佔農業、林業、難利用土地的5.4%。
大名縣氣候
氣候類型
大名縣屬温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
季節劃分
大名縣總的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氣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無霜期長,幹寒同期。即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宜人,冬季寒冷少雪。
風
大名縣全年的主導風向為南風,其次是北風,出現東風、西風的機會較少。
降水
大名縣歷年平均降水量為504.9毫米。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份,平均降水量為307.1毫米;冬季12-2月降水稀少,以雪為主,平均為16.1毫米;而春秋兩季的降水量變化較大且不穩定。年降水量在300-800毫米的,佔85.2%。降水頻率在83%以上的降水量在700毫米以下,降水頻率在73%以上的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
氣温
大名縣幾乎每年都有高温天氣出現,1981年6月14-16日出現38-40℃的高温,1988年6月12-14日出現了37-39℃的高温天氣,其中1979年6月13日、1986年7月14日、1997年6月23日更是出現了超過40℃的高温天氣。
[2]
大名縣水文
衞河:衞河在大名境內河道長48.5千米,左堤長38.3千米,右堤長31.79千米。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對原河道進行了順直和開挖,行洪能力由原來的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2500立方米每秒,達到50年一遇標準。
漳河:縣境內河道長27千米,左堤長22.65千米、右堤長29.78千米,行洪能力為700立方米每秒。
大名縣自然資源
編輯大名縣水資源
綜合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大名縣水資源多年平均23.31億立方米。但在地表水中汛期75%的水量及一、二月份的降水不能利用,故大名縣水資源可利用量收為2.2億立方米。
自產水:大名縣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67.8毫米,年均降水總量5.9788億立方米,年均徑流深30.1毫米,徑流總量0.317億立方米,佔降水總量的5.3%。
入境水:衞河年均入境流量55.51立方米每秒,年均入境水量17.506億立方米。漳河年均入境流量9.4立方米每秒,年均入境水量2.964億立方米。馬頰河年均入境流量2.66立方米,年均入境水量0.839億立方米。黃河故道年均入境水量0.027億立方米。魏大館渠入境水量0.074億立方米。以上河渠入境總水量為21.41億立方米。
大名縣土地資源
截至2018年,大名縣土地總面積1580828.1畝。其中耕地1146296.1畝,佔土地總面積的72.5%;園地63986.7畝,佔土地總面積的4.05%;林地87745.5畝,佔土地總面積的5.55%;其它農用地55105.1畝,佔土地總面積的3.49%;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83435.6畝,佔土地總面積的11.61%;交通用地8687.4畝,佔土地總面積的0.55%;水利設施用地7740.7畝,佔土地總面積的0.49%。未利用土地14282.3畝,佔土地總面積的0.9%。其它土地13548.4畝,佔土地總面積的0.86%。
[1]
大名縣生物資源
植物資源
藥用菌類植物:馬勃;藥用植物類:萊菔子、板蘭根、甘遂、透骨草、木賊、車前、馬齒莧、白頭翁、王不留行、地黃、知母、天門冬、白芷、當歸、蛇牀、防風、芫荽、黃芪、荊芥、側柏、皂角、忍冬、金銀花、枸杞、曼陀羅、澤瀉、牛膝、薄荷、爬山虎、地膚、菊花、艾、蒲公英、蒼耳、地丁、丹蔘、益母草、菌陳等。
雜草:遏蘭草(老婆指甲)、芥、諸葛菜、播娘蒿、馬康草、地溝菜、鴨舌草、鴨腳板(回回蒜)、米瓦罐、狗尾草、紅莖馬唐(抓地秧)、毛馬唐(叉子草)、牛鞭草、自草、酸漿(燈籠草)、馬連、夏至草(燈龍顆)、打碗花、刺兒菜、野西瓜苗(鬼燈籠)、齒果酸模(牛舌頭章)、兔兒酸、灰灰菜等。
[14]
動物資源
鳥綱有鸕鷀(魚鷹)、鴻雁、老鷹、雀鷹(鴿)、鶴鶉、斑鳩、大杜鵬(布穀鳥)、紅角鶉(夜貓子)、長耳鸚(貓頭鷹)、燕、啄木鳥、赤裂、烏鴉、喜鵲、柳鶯、麻雀、鷓鴣;哺乳綱有刺蝟、麝鼴(地爬子)、老鼠、黃鼠狼、獾、豹貓、狐狸、地豹、兔、蝙蝠;兩棲綱有癩哈蟆、青蛙;爬行綱有蛇、壁虎、麻晰;毛足綱有蚯蚓;腹足綱有蝸牛、蛞蝓;多足綱有蚰蜒(牆串子);蛛形綱有蠅虎、蠍、拉土蛛;甲殼綱有鼠婦(潮蟲);昆蟲綱有螞蟻;魚綱有鯉魚、鯽魚、團頭魴(武昌魚)、草魚、鏈魚、金魚、泥鰍、羅非魚;爬行綱有金龜、鱉、遊蛇;甲殼綱有米蝦、青蝦、水蚤等。
[15]
大名縣人口
編輯大名縣經濟
編輯大名縣綜述
2018年,大名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28.9億元,比2017年增長8.0%。全部財政收入完成7.88億元,同比增長20.92%,税收佔比86.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4.46億元,同比增長13.02%,税收佔比7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三次產業結構由2017年的22.2:39.5:38.3調整為2018年的16.9:39.6:43.5。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餘額257.92億元、133.38億元,分別較年初增加56.37億元、21.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90.6億元,增長9%;出口總值1.8億元,增長6%;服務業增加值完成65.7億元,增長1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8830元,增速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3069元,增速9.5%。開發區全年生產總值、主營業務收入、税收預計完成32.2億元、142億元、3.3億元,分別增長21%、20.3%、52.3%。
[8]
[16]
大名縣第一產業
大名縣農業(3張)
2018年,大名縣糧食總產量70.0萬噸,比2017年下降7.4%;油料總產量8.3萬噸,比2017年增長2.4%;蔬菜總產量45.3萬噸,比2017年增長12.5%;肉類總產量5.9萬噸,比2017年下降0.6%;禽蛋總產量7.4萬噸,比2017年增長2.0%;奶類產量0.3萬噸,比2017年下降9.4%;畜牧業實現產值10.4億元,比2017年增長9.1%。
[8]
2018年,大名縣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49.65萬畝,總產68.52萬噸,畝產457.9公斤。完成2017年度地下水壓採綜合治理任務,發展節水灌溉面積4.5萬畝,壓采地下水250萬立方米。累計流轉土地32萬畝,土地流轉率34.59%。發展國家級農民合作社3家、省級示範家庭農場5家。市級以上企業63家,其中省級以上8家,省級、市級企業數量均居邯鄲市首位,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預計達到72.3%。
[16]
截至2018年,大名縣小麥日加工能力達到4.3萬噸(縣內加工能力6000噸),年產麪粉1300餘萬噸;花生產業方面,播種面積35萬畝,總產10萬噸,年加工轉化花生10萬噸以上,年產值近10億元;香油產業方面,全縣擁有小磨香油專業村40多個,香油專業户7500多户,縣內年生產小磨香油4.5萬噸,佔全國香油總量的四分之一,年產值達13.5億元,利潤1.6億元。
[5]
大名縣第二產業
大名縣工業(2張)
2018年,大名縣實施“5381”項目工程,全縣開工在建億元以上項目60個,竣工項目31個,謀劃項目95個,實現有效投資105.6億元。列入省重點項目2個、市重點14個,分別完成投資18.3億元、42億元。新簽約項目43個,總投資332億元,其中,超億元項目23個,超10億元項目4個,超50億元項目1個,在談項目140個。大名縣規上工業增加值、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9.6%、15%。
[16]
大名縣第三產業
大名縣旅遊業(2張)
2018年,大名縣石刻博物館升級擴建主體完工並正在布展;大名府故城核心區勘探全面展開,“兩城一心”項目已簽訂合作協議。縣級農村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升級完畢,縣級物流配送中心改造提升完成,村級電商服務站完成改造升級345家。
[16]
大名縣交通
編輯大名縣距離石家莊、濟南、鄭州三個省會城市均在200千米左右,1小時覆蓋人口1500萬人。邯濟鐵路過境建站,大廣高速、106國道、215省道縱穿南北,邯大高速、313省道橫貫東西,“一鐵兩高三線”。
[6]
大名縣政治
編輯職務 | 姓名 |
---|---|
縣委書記 | 高巍
[42]
|
縣長 | |
常務副縣長 | |
副縣長 | 石立、王運曉、許永剛、閆國輝、王潔 |
大名縣社會事業
編輯大名縣教育事業
2010年,大名縣普通中學29處,在校生人數27104人,專任教師2531人,代課教師185人;小學205處,在校生人數93743人,專任教師3825人,代課教師299人;幼兒園123處,在校幼兒21657人,專任教師218人,代課教師291人。其中,大名第一中學為市重點中學。爭取到校安工程資金3252萬元,建設校安工程項目學校17所。
大名縣科技事業
2010年,大名縣衞生技術人員765人,其他技術人員233人,管理人員75人。
大名縣醫療衞生
2010年,大名縣醫院總數達27處,牀位總數1429張,醫療衞生工作人員達1224人。
大名縣社會保障
2018年,大名縣累計完成民生投資21.8億元,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為87%。新增城鎮就業7805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465人,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新增5480人。全縣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人均提高6%,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增加18元,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490元。
[16]
大名縣基礎設施
2018年,大名縣“四路北延”和濱河東路、廣晉路西延建成通車,天雄路雨污分流改造、五得利大街綜合整治基本完工;對城區主要街道路燈進行LED升級改造。集中開展小區物業規範提升和清潔能源供熱專項行動,116個建成小區全部實現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雙備案”,集中供熱和清潔能源供熱實現全覆蓋。集中開展“雙違暨一區三邊”整治,拆除違法建築及私搭亂建397處6.9萬餘平方米。開展“廁所革命”,主城區改造公廁13座、新建10座;農村無害化衞生廁所完成1.5萬餘座。投入4500萬元,推動“村收集、鄉鎮轉運、縣集中處理”的城鄉一體化垃圾治理模式順利實施。
2018年,大名縣嚴格落實河長制,縣內主要河流斷面全部達標。投資2133萬元實施引河治理工程。完成了72個土壤環境監測點樣品採集工作。城西工業園污水處理廠試運營。全縣綠化造林16942.5畝,超額完成市下達造林任務。2018年,全縣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6.83,下降2.15%;PM2.5平均濃度為63微克/立方米,下降11.27%,空氣質量較往年改善。
[16]
大名縣歷史文化
編輯大名縣文化脈系
大名縣文物古蹟
大名縣地方特產
編輯大名縣小磨香油
小磨香油(5張)
大名縣草編
大名縣的草編,以天然、優質的小麥莛稈等天然原料,經過精心選料、拔莛、浸泡、掐辮等十幾道複雜的工序編織而成的。
大名縣二毛燒雞
“二毛燒雞”雅稱“珍積成燒雞”,始創於清仁宗嘉慶十四年(1809年8月8日)直隸大名府城內(今河北省大名縣)。“二毛燒雞”創始人王德興當年開燒雞鋪時並沒有字號,因德興小名叫“二毛”,又因二毛在煮雞的鍋內放有兩個石貓,所以街坊鄉親習稱店鋪為“二毛燒雞鋪”。
清同治年間,德興將雞鋪、技藝秘方傳給兒子王國珍。國珍在繼承父業時,為將“二毛燒雞”推向外地,嫌“二毛”名號不雅,便以自己名中的“珍”字為首,並取“珍品、積研、成名”之意,更名為“珍積成燒雞”,沿襲流傳至今。
[25]
大名縣五百居香腸
五百居香腸,創業於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原籍山東濟南府的王湘雲來大名謀生,先在官府當廚師,後見大名物產豐富,交通便利,商業、飲食業發達,可做生意。於是他便在城內道前街關帝廟西邊開設了店鋪,製作香腸及熟肉製品。因大名府距濟南府約五百里,故取名為“五百居”。其特點是:味道鮮美、色澤純正、條杆勻稱、香味醇厚濃郁、肥瘦適宜、甜鹹兼備、軟滑利口、食而不膩、越嚼越香、回味悠久,獨具一格。
[26]
大名縣郭八火燒
“郭八火燒”與“二毛燒雞”、“五百居香腸”是大名縣比較有名的小吃 “二五八”的簡稱。郭八火燒創業人郭致忠,祖籍大名城西大韓道村。老城內道口處原有一馬時莊馬姓回民老頭開一火燒鋪,郭致忠先在此處學徒,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又到北京(原叫順天府)繼續學藝深造。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郭致忠回到大名,在縣城開業,經營火燒。由於郭致忠虛心好學,經常外出拜師學藝,博採眾家之長,不斷提高火燒質量,好多達官貴人和遊人品嚐後都稱之為“府城小吃一絕”。因他從順天府學藝而來,堂號首取“天”字,並希望買賣興隆,又取“興”字,故立店鋪字號為“天興火燒鋪”。郭致忠小名叫“郭八”, 因此,當地人便把他經營的火燒鋪叫作“郭八火燒鋪”。“郭八火燒”的特點是:層多且薄、外表金黃油亮、呈現石榴籽狀,吃起來皮酥裏筋、焦香可口、味香誘人,風味獨特,層多且薄,出爐的火燒,色澤金黃,香氣撲鼻,每張上有二十五層至三十層薄如紙的麪皮組成。
[26]
大名縣芝麻焦燒餅
芝麻焦燒餅為大名縣風味食品之一。芝麻焦燒餅為圓餅形,兩面沾有芝麻,有鹹、甜之分,為了滿足不同口味消費者的需求,開發、研製了豆沙、棗泥等系列加餡產品。其特點是:入口香脆,落口回香,焦而不硬,香而不膩。芝麻焦燒餅的製做原為吊爐烘烤,現多為烤爐烘製,原料為麪粉、芝麻、植物油、花椒和鹽。
[25]
大名縣著名人物
編輯大名縣榮譽稱號
編輯- 參考資料
-
- 1. 大名縣地理位置 .大名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4-07]
- 2. 大名縣氣候、水文 .大名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4-07]
- 3. 行政區劃代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19-10-21]
- 4. 鄉鎮介紹 .大名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8-09]
- 5. 大名縣情概況 .大名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8-09]
- 6. 大名縣交通便利 .大名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4-07]
- 7. 2016-2018創建週期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名單 .中醫藥網[引用日期2019-06-28]
- 8. 2018年統計公報 .邯鄲市統計局[引用日期2019-08-09]
- 9. 大名縣縣誌編纂委員會編.大名縣誌[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4:44-45
- 10. 大名縣地貌特徵 .大名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4-07]
- 11. 大名縣土壤 .大名縣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19-10-21]
- 12. 大名縣河流 .大名縣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19-10-21]
- 13. 河北省大名縣縣誌編纂委員會編.大名縣誌[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11:95-96.
- 14. 河北省大名縣縣誌編纂委員會編.大名縣誌[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11:96-98.
- 15. 河北省大名縣縣誌編纂委員會編.大名縣誌[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11:98.
- 16. 大名縣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政府工作報告》的通知 .大名縣人民政府信息公開[引用日期2019-08-09]
- 17. 國家衞生健康委辦公廳關於公佈第五批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建設評估結果的通知 .疾病預防控制局[引用日期2020-06-04]
- 18. 古槐樹簡介 .大名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4-07]
- 19. 大名縣石刻博物館開館 .邯鄲市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19-10-23]
- 20. 大名府 .大名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4-07]
- 21. 河北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覽表 .河北博物院[引用日期2019-08-10]
- 22. 大名天主教堂 .邯鄲市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19-10-23]
- 23. 朱熹寫經碑 .邯鄲市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19-10-23]
- 24. 馬文操神道碑 .邯鄲市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19-10-23]
- 25. 民族名吃 .大名縣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19-10-23]
- 26. 大名名吃“二五八” .大名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5-07]
- 27. 大名縣情概括 .大名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4-07]
- 28. 唐山三地獲通報表彰 .長城網[引用日期2020-04-19]
- 29. 關於我省第一批體教融合標杆創建縣(市、區)擬入選名單的公示 .河北省教育廳[引用日期2023-03-05]
- 30. 四部門公佈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國家文物局[引用日期2020-07-10]
- 31. 河北省食品產業強縣(市、區)名單發佈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0-09-07]
- 32. 水利部關於公佈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的公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引用日期2020-12-01]
- 33. 全國農技中心發佈第二批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範縣”名單 .農業農村部[引用日期2021-04-05]
- 34. 公報!邯鄲各縣市區人口數來了! .百家號-瀟湘晨報[引用日期2021-06-09]
- 35. 公報!邯鄲各縣市區人口數來了!公報!邯鄲各縣市區人口數來了! .瀟湘晨報百家號[引用日期2021-07-29]
- 36. 大名縣統計局2020年工作總結 .大名縣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21-07-29]
- 37. 大名縣地理位置 - 邯鄲市大名縣人民政府 .大名縣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21-07-29]
- 38. 最新公告!邯鄲市五個鄉級行政區撤鄉設鎮 .身邊24小時[引用日期2022-01-06]
- 39. 全省通報表彰!大名優秀! .澎湃[引用日期2022-04-01]
- 40. 祝賀!河北3地入選國家級育制種基地 .百家號[引用日期2022-04-14]
- 41. 縣長 .大名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2-07]
- 42. 我縣召開人武部黨委第一書記任職大會 .大名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5-31]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