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茶科山茶屬植物)

鎖定
茶( Camellia sinensis (L.) Kuntze)是山茶科、山茶屬植物。灌木或小喬木,嫩枝無毛;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長4-12釐米,寬2-5釐米,先端鈍或尖鋭,基部楔形,側脈5-7對,邊緣有鋸齒;葉柄長3-8毫米,無毛;花1-3朵腋生,白色;苞片2片,早落;萼片5片,闊卵形至圓形,長3-4毫米;花瓣5-6片,闊卵形;雄蕊長8-13毫米,基部連生1-2毫米;子房密生白毛;花柱無毛,先端3裂,裂片長2-4毫米;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釐米。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茶原始分佈於中國西南地區;栽培範圍甚廣,北起山東省的膠東半島,南到海南島,西起西藏自治區的東南部,東到台灣省。山地、丘陵、平地、盆地都可生長,但大多是在丘陵和山地。一般認為適宜茶經濟栽培的温度,是在年平均13℃以上;從茶需水量情況看,適宜種茶的地區,要求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茶對土壤的酸鹼度是很敏感的,以pH值4.0-6.5為適宜。
茶的根、嫩葉入藥;甘、苦,微寒;清熱降火,強心利尿。茶還是中國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經濟效益。
(概述圖參考資料: [1]  [1] 
中文名
拉丁學名
Camellia sinensis (L.) Kuntze
別    名
茶樹

大樹茶

荈(爾雅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杜鵑花目 [13] 
山茶科
山茶屬
命名者及年代
(L.) O. Ktze.,1887
國際瀕危等級
數據缺乏(DD) [14] 
中國保護等級
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 [15] 

植物學史

命名史

茶
據可查的大量實物證據和文史資料顯示,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葉的國家。早在距今5000多年,公元前2737年的神農時代《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200年《華佗食經》中也有記載“苦荼久食,益意思”。780年,唐代陸羽《茶經》就已經全面地記載了茶的形態特徵、茶的栽種和採製過程、茶的功效,作為藥用列入方劑的就有上百種。1753年,瑞典植物學家林奈在他所著的《植物種志》(Species plantarum,1753)第一卷中用拉丁文最早給茶物種定了學名Thea sinensis。茶最初的學名是Camellia sinensis (L)。1950年,中國植物學家錢崇澍根據國際命名法有關要求,結合茶特性的研究,修訂了比較正確的茶種名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 [2] 
同義學名較多,異名包括Camellia arborescensTheaphylla cantonensisThea grandifoliaThea sinensisThea chinensisThea viridisThea parvifoliaThea oleosaThea cantonensisThea cochinchinensisThea boheaCamellia theaCamellia oleosaCamellia cantonensisCamellia longlingensisCamellia waldenaeThea sinensis var. macrophyllaCamellia sinensis f. macrophyllaCamellia sinensis f. formosensisCamellia sinensis var. waldenaeCamellia sinensis f. parvifoliaCamellia waldeniaeThea oleariaCamellia sinensis var. waldeniaeThea sinensis var. parvifolia [3] 

栽培歷史

茶
隨着中國農事和經濟文化的發展,茶的利用在漢朝時就較為廣泛了,不但作為藥用,還作為蔬菜的羹飲,烹煮品飲茶葉的方式方法也多樣化起來。用茶越廣需茶就越多,野生的茶已不能滿足,於是人們便開始對野生茶進行馴化,人工栽培以滿足需要。到了唐宋時代便有了《茶經》等許多茶書記錄產茶的事。種茶地方也有不同的名稱:茶山、茶塢、茶溪、茶坡、茶園、茶地、茶陵等。如唐皮日休的茶塢詩“閒尋堯氏山,遂入深深塢,種舛已成園,栽葭寧計苗”,又宋代蘇軾的種茶詩“松間底生茶,已與松懼瘦”等等。另據東晉(317-420年)常璩所著的《華陽國志·巴志》中寫道:周武王於公元前1066年聯合當時四川、雲南的部落共同討紂後,巴蜀所產的茶已列為貢品,並記載“園有芳蒻、香茗”之説。由此可推斷,在公元前1000多年已經有人工栽培茶了,那麼茶栽培距今已有3000多年曆史。另一方面,人類發現和利用茶葉,最早是採自野生茶,用於做藥。若按照《神農本草經》中的記載來推算,茶從藥用發展到21世紀的飲用,野生茶已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於是古代人民或採摘茶籽,或掘取野生茶苗進行栽培和繁殖。 [2]  世界各國飲茶與種茶的知識,最早是由中國傳入。日本在公元8世紀初才有飲茶的記載,而印度,印度尼西亞與斯里蘭卡等國,直到19世紀才開始種茶,其他產茶國,則歷史更短。 [4] 
縱觀歷史長河,中國栽培茶大致經歷了秦漢到南北朝(公元前221一589年)的發展擴大時期,從隋唐至清(581-1911年)中國歷史上茶葉生產的興盛時期及清末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1911-1949年)的衰落時期,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才得以恢復和再發展的時期。 [2] 

形態特徵

灌木小喬木,嫩枝無毛。葉革質,長圓形或橢圓形,長4-12釐米,寬2-5釐米,先端鈍或尖鋭,基部楔形,上面發亮,下面無毛或初時有柔毛,側脈5-7對,邊緣有鋸齒,葉柄長3-8毫米,無毛。花1-3朵腋生,白色,花柄長4-6毫米,有時稍長;苞片2片,早落;萼片5片,闊卵形至圓形,長3-4毫米,無毛,宿存;花瓣5-6片,闊卵形,長1-1.6釐米,基部略連合,背面無毛,有時有短柔毛;雄蕊長8-13毫米,基部連生1-2毫米;子房密生白毛;花柱無毛,先端3裂,裂片長2-4毫米。蒴果3球形或1-2球形,高1.1-1.5釐米,每球有種子1-2粒。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3] 
野生種遍見於長江以南各省的山區,為小喬木狀,葉片較大,常超過10釐米長,長期以來,經廣泛栽培,毛被及葉型變化很大。 [3] 

主要變種

白毛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pubilimba Chang)與茶的區別在於嫩枝及葉片下面均被有密柔毛,花特別小,萼片被灰白毛。分佈於中國雲南南部、廣西。 [3] 
香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waldenae (S. Y. Hu) H. T. Chang)與茶的區別在於葉片狹窄倒披針形,花有香味。分佈於廣東、廣西等地。 [3] 

生長環境

温度

一般認為適宜茶經濟栽培的温度,是在年平均13℃以上。灌木型茶能耐較低的温度,能忍受最低的臨界温度可達-6℃至-18℃,在厚雪覆蓋的條件下,甚至氣温更低一些,還可以越冬。然而喬木、小喬木型茶耐低温性能較差,如中國的雲南大葉種在-5℃時便會受害。茶所能忍受的最高臨界温度是45℃,但一般在35℃以上,生長便會受到抑制,葉片出現灼傷,特別在於旱季節,受害更為嚴重。茶的生物學零度為10℃。茶生長適宜的年有效積温應在4000℃以上,中國茶區的年有效積温一般在4000-8000℃。有效積温越多,年生長期越長。中國南北各茶區由於氣候條件的差別,茶生育期也就各不相同。 [5] 

水分

從茶需水量情況看,適宜種茶的地區,要求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雨量是否適宜,不僅看降雨量的多少,還要看年降雨量是否分佈均勻,以及茶生長季節蒸發量的多少,一般説來,生長季節月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的地區,為茶生長適宜的地區。 [5] 

土壤

土是茶生長髮育的基地,是提供茶水、肥、氣、熱的場所。所以,土壤質地、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和土壤酸鹼度對茶根系和地上部都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疏鬆的土壤,通氣和排水性能良好,根系發達,枝葉繁茂,適於茶生長。粘重土壤,通氣性差,排水不良,根系發育受阻,導致樹冠生育不良。土壤質地一般以砂質壤土為好。砂性過強的土壤,保水力弱,土壤水分貯存量少,乾旱或嚴寒時枝葉容易受害,質地過於粘重,雖然保水力強,但土壤通氣性差,根系生育不良,吸收機能不強。茶對土壤的酸鹼度是很敏感的,以pH值4.0-6.5為適宜。 [5] 

地形

山地、丘陵、平地、盆地都可生長,但大多是在丘陵和山地。 [5] 

分佈範圍

茶原始分佈於中國西南地區。栽培範圍,北起山東省的膠東半島(約北緯37°30′),南到海南島(約北緯18°30′),南北跨越19°,縱長2100公里,西起西藏自治區的東南部(約東經95°),東到台灣省(約東經122°),東西跨越經度27°,橫寬約2600公里。在這一遼闊廣大的範圍內,栽培茶的省區包括;西藏自治區、甘肅省東南部、陝西、河南南部、山東東南部、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台灣、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區)的大部或全部,共十八個省(區),除台灣省外有栽培茶的縣、市有976個。 [6] 

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

  • 苗圃的選擇與規劃整理
苗圃應選地勢平緩,背風向陽,東南或東西向,水源方便,排灌條件較好,土層深厚,土壤疏鬆肥沃,地下水位1米以下,不積水、不內澇的微酸性土壤,生荒地作苗圃較為理想。此外還應交通方便,靠近茶園,便於運輸和提高成活率。前作為煙、麻、菜、薯類等的地塊不宜作苗圃。 [7] 
苗圃規劃包括道路、排灌系統和苗牀的規劃。苗圃應有大、中、小運輸道和人行道,尤其10畝以上的大型苗圃,更應配置好大車道,其寬不少於4米,小車道2-3米,主行步道2米。排灌系統包括大、中、小灌,排、蓄水溝和小水池,小水池每4-8牀設置1個長80-100釐米,寬60-80釐米,深100釐米,以儘量少佔地面為宜。 [7] 
苗圃整地要求深、松、細、平,上粒大小均勻,整地時全面深翻30-35釐米,拾淨雜草、樹根等雜物,然後起苗牀,苗牀長10米或隨地形而異,底寬1.5米,面寬1.2米,高10-20釐米,兩牀間溝寬50釐米。每牀施充分腐熟的堆肥或廄肥100千克,普鈣或鈣鎂磷肥2千克,或複合肥2-4千克,將土與肥充分混拌勻後平整苗牀,以待播種。 [7] 
  • 種子處理
為了提高出苗率,培育壯苗,播前精選優質飽滿的種子進行浸種。浸種可用竹籮將種子裝好放在流水或清水中浸泡,每天搖動攪拌1-2次,每天換水1-2次,3天后將上層不飽滿及蟲蛀壞種去除,逐漸取出下層飽滿開裂的茶籽播種,一週內播完。 [7] 
  • 適期播種
要使茶苗出得早、齊、全、勺、壯,播種要掌握三個關鍵,即播種期、播種方法和播種量。播種期以茶籽採收當年的11-12月為最好,以不超過次年的1月為適,冬播比春播出苗要早10-20天以上,出苗率高,且省工苗壯,春播最遲不超過3月。 [7] 
  • 播種方法
播種方法有點播、條播和撒播,以點播、條播為宜。點播行距20釐米,穴距15釐米,每穴播種5-6粒;條播可單條播或寬幅條播,單條播行距15-20釐米,寬幅條播行距20-25釐米,播幅5-10釐米,粒距約1釐米;撒播即將茶籽均勻撒於苗牀上。各種播法播後覆土36釐米為宜,冬播砂土宜深,春播黏土宜淺,以利出苗。 [7] 
播種量大葉種每畝播300千克左右,寬幅條播用種量不超過500千克。培育二年生壯苗以點播或單條播為宜,播量相應減少。播種後在苗牀上均勻蓋上一層5-10釐米厚的乾草木屑或穀殼等覆蓋物,以保水保温,防止雜草生長,利於出苗,有條件的也可用地膜覆蓋。 [7] 

扦插繁殖

  • 穗條的選擇與插穗的剪取技術
穗條最好選用腋芽飽滿、葉片完整、生長健壯、無蟲害的當年生半木質化成熟枝條,即表皮剛由綠色變為紅棕色或上綠下紅的枝條。穗條剪取時間最好在清晨,這時枝條含水量高,利於剪穗和扦插。如需遠運或暫時不扦插,要薄攤於陰涼潮濕的地方,並澆水保鮮。 [7] 
穗條剪回後剪取插穗,其標準是每個插穗上有一個完整的節、葉和腋芽,插穗長3-5釐米。如節間太短,也可剪去下端一節的葉和芽,兩節剪一穗。插穗切口必須傾斜呈馬蹄形,要求切口平滑,不裂無傷。插穗上端剪口應離葉柄3-4毫米,和葉片相同的方向剪成斜面。剪穗時一手倒拿枝條一手拿剪刀,在葉背下方近3-4釐米斜剪一刀,冉在葉片上方枝條3-4毫米處斜剪一刀,這樣即呈一個3-5釐米的短穗。雲南大葉種葉片過大的可剪去上端1/3或1/2,要求隨剪隨插,以利成活。 [7] 
  • 短穗的處理
插穗剪好後,一般不經任何處理就可扦插,如管理好,成活率可達80-90%。但為了提早癒合髮根,提高成活率,可用40毫克/升的2,4-D、50毫克/升的萘乙酸與同濃度的吲哚丁酸各50%的混合液浸漬插穗基部12-24小時後扦插。注意需嚴格控制藥劑濃度和浸漬時間,如濃度偏大,浸漬時間偏長,反會影響髮根成活,甚至會造成木質部與整個皮層的分離。 [7] 
  • 扦插時間
一般3-11月,春、夏、秋均可進行。春插在春旱嚴重的地區成活率不高;夏插高温高濕,生長快,成活高,但育苗週期長,費用多,不經濟;秋插氣温逐漸下降,癒合髮根緩慢,在温度較低的地方,需要做好防凍工作,秋插成活後,第二年生長均勻,育苗期短。在亞熱帶地區9-11月插,次年6-7月移栽,效果良好。 [7] 
  • 扦插方法
可將插穗直接插入營養袋(袋苗),也可將插穗直接插在鋪好紅、黃壤心土的苗牀上(地苗)直接育苗。扦插前先將苗牀或營養袋澆透水,讓土壤充分濕潤後再扦插。 [7] 
扦插株行距應根據品種葉片大小而定,一般行距8-10釐米,株距3釐米左右,以葉片相接而不重疊為宜。扦插時用拇指和食指夾住插穗上端,削口向下,插穗與地面成斜角或直角,順風排列,將插穗輕輕插入土中,入土深度約為穗長的2/3,使葉片與葉柄露出地面,不可緊貼地面,以免葉片沾泥而脱落。插完一行後用手將插穗行邊的泥土稍加壓緊,使土與插穗密切結合。插完一牀後立即澆水,蓋上蔭棚。 [7] 

栽培技術

園地選擇

  • 園地的選擇要求
茶是多年生作物,收穫年限較長,所以在種植前必須根據規劃,對當地的氣候、土壤和地形條件等作全面的瞭解。具體要求是:
  1. 氣候條件:年平均氣温不低於15℃,極端最低氣温不低於-3℃;活動積温在4000℃以上;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2. 土壤條件:土層厚度在0.8米以上,地下水位在1.0米以下,土壤酸鹼度在4.0-6.5;土地相對集中連片,附近有水源;土壤以砂壤、紅壤、紅黃壤為好,森林地最好,荒地、輪歇地次之,熟地最差;有松樹毛木樹麻慄冬瓜白茅草嵩草等植物生長的地方均適合種茶。
  3. 地形條件:坡度在25°以上的陡坡地及山脊、山頂、大風丫口等地塊不宜開挖。
  4. 其他條件:交通方便,電力、勞力和燃料容易解決。 [7] 
  • 園地的規劃要求
園地規劃設計應遵循“合理利用土地、方便田間作業”的原則。新墾茶園的荒山地形一般比較複雜,在準備開闢茶園的地段範圍內,往往山勢高矮、坡度大小、土壤條件和小氣候等都有差異。因此必須做好規劃,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土地,凡是坡度在30°以內,土層深厚,土壤酸性,比較集中成片的地方,都可劃為茶區,把宜茶土地儘量建成茶園;坡度過陡和山頂、山脊處宜劃為林、牧區;居住點和畜圈附近比較平坦的地塊,可種植蔬菜、飼料等作物;溝邊、路旁和房屋前後要多種樹木。 [7] 
茶區面積較大的,為了便於生產管理,應根據地形、地勢的具體情況,分區劃分,合理佈置茶行和茶品種,注意經濟用地,修建房屋、道路和排蓄水系統,儘可能少佔好地。 [7] 

修剪整形

茶苗定型修剪三次,第一次修前定型,在苗高30釐米以上時,地徑粗0.3-0.5釐米以上,離地面15-20釐米處剪去主幹枝上段,保留主枝剪口下的分枝;第二次定型修剪,剪口比第一次提高15-20釐米,兩次修剪壓強扶弱,抑中促側;第三次修剪定型,剪口比第二次提高15-20釐米,第一、二年內主要是定型修剪,使茶逐步形成茶蓬,第三次剪平,完成定型修剪。 [8] 
整形修剪,定型修剪完成後,每年做一次整形修剪,樹冠封行前整成平行,封行後再過渡到弧形,採用先平後弧法整形,加速茶冠幅增寬增大,促進更多的側芽腋芽萌發,提高茶葉生產量。 [8] 

茶園耕作

茶園耕作就是有意識地改良土壤的性狀,使之適應於茶生長。土壤是茶生存的基礎,茶對土壤的性狀有着十分嚴格的要求,而大多數用以種茶的土地都不能完全滿足茶的要求,加之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還會形成新的不利因素,因而必須改善不利因素,使之向更好的方向發展,達到用地和養地相結合的目的。茶園耕作根據時間、目的、要求不同,可分為生產季節的耕作和非生產季節的耕作。 [9] 
  • 生產季節耕作
生產季節的耕作主要是中耕和淺鋤。一是春茶前中耕。春茶前中耕是春茶增產的重要措施,有利於促進春茶提早萌發。一般在1月底進行,耕作深度為10-15釐米,同時平整行間地面,結合耕作清理排水溝。二是各輪茶採後的淺鋤。各輪茶採摘期間,土壤被踩板結,雨水不易滲透,必須及時淺鋤。一般應在各輪茶採摘結束之後立即進行,耕作深度7-10釐米,同時可結合施肥。 [9] 
  • 非生產季節耕作
非生產季節的耕作是指在秋茶採摘結束以後進行的1次較深的耕作,主要是改良土壤,同時可結合深耕施肥,為翌年的茶葉豐產打下基礎。耕作時間一般在秋茶後的11月進行,時間應當越早越好。耕作深度為15-25釐米。同時,掌握叢邊淺、行間深的原則。 [9] 

茶園施肥

茶經過一年幾次的採摘,從茶園帶走了大量的營養物質,打破了茶園土壤原有的物質平衡,要使新梢強有力地不斷生長,就應源源不斷地為茶園提供茶所必需的營養物質,以滿足新梢生長的需要。 [9] 
茶園的施肥問題已經普遍引起重視,茶農們都知道要獲得茶葉豐產,增施肥料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肥料的施用上普遍存在有機肥料少、化學肥料多,施磷鉀肥少、氮肥多的現象。大量施用無機氮肥主要是影響茶葉的品質,其新梢表現為葉片綠色到深綠色,而不是理想的淺綠色或黃綠色,茶梗粗壯、節間長,新梢持續生長,難以形成駐芽。用這樣的茶青加工的茶葉必然是苦澀味重,香氣低沉。因此,茶葉檔次下降,經濟效益差。 [9] 
合理施肥應掌握以下原則:一是以有機肥料為主,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要求茶園每年最少應施用1次有機肥料,並且儘可能多施,在有機肥料中豆餅不少於2250千克/公頃、過磷酸鈣450千克/公頃、土雜肥不少於7500千克/公頃。在各輪茶芽萌發前,可適當施入適量的無機複合肥料。二是氮、磷、鉀三要素配合施用。茶葉是嗜好品,對品質要求高,只有在不同的生育期對生產不同茶類的茶園分別制定合理的三要素配合比例,才能充分發揮施肥的良好效果。具體要看三要素的配合比例指標,以氮、磷、鉀比例約為3:1:2或2:1:1較好。三是肥料的施用數量應以生產量為依據。肥料數量的多少主要視肥料吸收率、肥料施入茶園後的淋失情況來確定。生產上一般每生產茶青20-30千克,可施入複合肥2-3千克(複合肥的氮、磷、鉀比例為2:1:1或3:1:2)。 [9] 

病蟲防治

病害

  • 茶園赤星病
發生條件:在高山茶區的部分茶園發生較為普遍,一般成葉和嫩葉發病較多,老葉及嫩梢偶有發生。茶發病後,生長不良、芽葉細小、病葉製成的幹茶有苦味,對茶葉產量和品質均有較大影響。該病屬低温高濕性病害,在春、秋多雨季盛發,高山多霧茶園發病最重,一年中4月下旬至5月上旬為發生盛期。 [9] 
防治方法:對於發病較重的茶園,最好在早春2-3月噴1次0.6-0.7%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進行預防。在大發生前(3月底至4月上旬)用75%百菌清800倍液、50%甲基託布津1000倍液、70%甲基託布津1500倍液噴施,除有保護作用外,還有抑制孢子形成的作用和治療效果。還可用80%代森鋅600-800倍液、50%福美雙600-800倍液、50%多菌靈1000倍液、25%滅菌丹400倍液噴施防治。噴藥時間宜早,在春茶萌芽、魚葉展開期,或在葉片發病率達6%時,進行第1次噴藥,在重病區間隔7-10d應再噴1次。 [9] 
危害症狀:以梅雨和秋雨期發病重,氮肥施用較多的茶園易發病。一般都發生在當年生成葉上,嚴重時茶大量落葉,導致樹勢衰弱,產量降低。該病以梅雨及秋雨季節的温暖多雨季節發生較重,高山茶區終年多霧,濕度高,發病重,偏施氮肥或不施鉀肥的茶容易感病。 [9] 
防治方法:秋冬季結合清園,清除地上病葉,摘除樹上病葉。在春茶結束後至夏茶萌芽期以及夏季乾旱期結束後至秋雨開始前防治,在各輪新梢的一葉期前後噴藥防治最好。75%甲基託布津1000-1500倍液或50%苯來特1500-2000倍液對該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當病菌侵入葉片後7-10天內噴藥,可抑制病斑的出現。75%百菌清和75%百多(百菌清和多菌靈混劑)1000倍液有良好的防護效應。80%代森鋅600-800倍液、50%敵菌丹400-500倍液也有一定防治效果。 [9] 
發生條件:茶煤病的發生與害蟲有密切關係,在管理不良、雜草叢生、廕庇潮濕、蟲害嚴重的茶園病害較重。 [9] 
防治方法:準確有效地防治黑刺粉蝨、茶蚜等害蟲是防治該病的根本措施。在封園後或早春,用0.5°Bé石硫合劑進行防治,並可兼治粉蝨。也可噴施1%石灰波爾多液,以防止病害蔓延。加強茶園管理,適當修剪,使茶園通風透光性良好,改善茶園小氣候條件,增強樹勢,以減輕病害的發生。 [9] 
  • 茶根腐病類
危害症狀:茶根腐病在發病初期不易察覺,病情逐漸加重,植株葉片稀疏,樹勢衰弱,甚至整株枯死,高温高濕利於發病。茶園中的樹木殘樁及病根碎塊多的茶園發生較重。 [9] 
防治方法:加強土壤管理,適當施肥改良土壤,調節土壤酸度,降低地下水位,以促進茶生長,增強抗病力。開墾原始森林地種植茶前,應儘可能徹底地清除土壤中的殘留樹樁。發現少量病株應立即挖除,並將以病樹為中心的周圍2圈外觀健康的茶一起挖除,挖出的粗細病根應攜帶出園外以燒燬。病穴用高錳酸鉀1000倍液或50%甲基託布津1000倍液澆灌,以殺滅殘存病菌。過一段時間後再進行補植。 [9] 

蟲害

發生條件:時晴時雨,適温高濕,旬平均氣温17-20℃,相對濕度70%以上有利於發生。肥培條件好,長勢鬱蔽,芽葉稠密,留葉較多,間作豆類,雜草叢生,利於發生。萌發早、芽葉較密、枝嫩性強的品種受害重,如白葉單叢茶易發生。
發生特點:發生代數多,越冬成蟲壽命長,陸續孕卵,造成數代重疊。一年有2個蟲口數量高峯,第1個蟲口高峯蟲口多,為害重,主要為害第二輪茶;第2個蟲口高峯在9-10月,為害秋茶。 [9] 
防治方法:分批及時採茶能採除大量的卵,抑制其發展。在越冬成蟲產卵繁殖前期(第一輪茶萌發時)及第1個蟲口發生高峯期(第二輪茶萌發時)噴藥,如蟲害發生重的茶園可在第2個蟲口發生高峯期(秋茶萌發期)再噴1次藥。防治藥劑首選10%天王星或20%滅掃利8000倍液、20%功夫或撲蝨靈3000倍液、10%克蟎特加10%殺滅菊酯2000倍液有增效作用,還可以選用25%敵百蟲加25%辛硫磷1000-2000倍液、40%樂果2000倍液、80%敵敵畏1500-2000倍液、20%殺滅菊酯2000-3000倍液、90%巴丹1000倍液、20%葉蟬散1500倍液,也可選用菊樂合劑、撲雷靈等。 [9] 
發生與環境關係:日平均温度達16-25℃、相對濕度70%以上、晴暖少雨、芽葉生育加快有利於茶蚜發生。 [9] 
防治方法:分批多次採茶,可破壞茶蚜適宜的食料與生活環境,抑制其發展。生物藥劑防治可用26號殺蟲素50-150倍液噴霧。化學防治可首選40%樂果1000倍液、2.5%敵殺死6000-8000倍液、10%二氯苯醚菊酯6000-8000倍液噴霧。還可以選用50%辛硫磷1000倍液、50%馬拉硫磷1000倍液、80%敵敵畏1000倍液、2.5%魚藤精300-500倍液、20%殺滅菊酯6000-8000倍液噴霧。 [9] 
發生與環境關係:適宜在長勢比較鬱蔽陰濕的茶園裏發生,窩風向陽窪地茶園的蟲口發生較多。 [9] 
防治方法:結合茶園管理進行修剪、疏枝,中耕除草,使茶園通風透光。化學防治可首選10%天王星6000-8000倍液噴霧。還可選用40%樂果1000倍液、50%馬拉硫磷1000倍液、50%辛硫磷1000倍液、50%殺螟松1000倍液、90%敵百蟲1000倍液、25%撲蝨靈1000倍液、80%敵敵畏1500倍液、2.5%魚藤精400倍液等噴霧。 [9] 
防治方法:可用90%敵百蟲1500倍液、80%敵敵畏1500倍液、50%馬拉硫磷1500倍液、50%殺螟硫磷1500倍液、50%辛硫磷1500倍液、10%二氯苯醚菊酯6000-8000倍液、2.5%敵殺死6000-8000倍液、5%來福靈6000-8000倍液、20%殺滅菊酯3000-4000倍液、滅幼脲1000倍液、2.5%魚藤精400倍液等噴霧。 [9] 

主要價值

藥用

茶的根、嫩葉入藥。甘、苦,微寒。清熱降火,強心利尿。《食療本草》:“利大腸,去熱,解痰。” [10] 
主要化學成分:葉含咖啡鹼,揮發油,三花皂苷及苷元,維生素C,少量胡蘿蔔素,麥角甾醇,黃酮和黃酮醇等。 [10] 
現代藥理研究:藥理研究顯示有興奮中樞和心臟,利尿,降血脂,抗動脈硬化,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抗氧化,抗菌,抗腫瘤,抗炎和抗過敏等作用。現代臨牀用於治療冠心病,細菌性痢疾,牙本質過敏症等。 [10] 

經濟

茶
(3張)
茶作為中國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經濟效益。茶一年可採摘春茶、夏茶、秋茶三次,以春茶產時最高,品質最好,春茶採摘時間在清明至小滿前(4月上中旬至5月上中旬);夏茶採摘在小滿後至立秋前後(5月下旬至8月上旬);秋茶採摘在立秋至寒露或霜降前(8月上中旬至10月上中旬)。 [8] 
茶是中國重要出口物資。在國際市場上,中國茶葉享有很高的聲譽,很多國家的人們都以喝中國茶為快。早在公元5世紀末,阿拉伯商人就開始在中國的邊境進行以物換茶。6世紀,中國茶葉開始銷售到日本,17世紀遠銷歐洲。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茶葉的銷路更廣,紅茶主銷美國利比亞、法國、俄羅斯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綠茶由於香高味醇、湯清色綠,受到世界各國歡迎,特別是非洲各國人民的歡迎,主銷阿爾及利亞、毛里塔尼亞、摩洛哥等40多個國家。 [11] 

植物文化

第一個嗅到這茶香的應該是神農氏,人稱“茶聖”的陸羽在《茶經》中説:“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早在神農時期,茶及其藥用價值已被發現,並由藥用逐漸演變成日常生活飲品。 [12] 
把茶大量移入詩中,使茶酒在詩中並駕齊驅的是白居易。白居易嗜茶,《唐才子傳》説他“茶鐺酒杓不相離”,白居易喜歡邊品茶邊吟詩:“閒吟工部新來句,渴飲毗陵遠到茶”。白居易是典型的現實主義詩人,對茶與激發詩興的作用他説的很實在:“起嘗一碗茗,行讀一行書”;“夜茶一兩杓,秋吟三數聲”;“或飲茶一盞,或吟詩一章”……這些是説茶助文思,茶助詩興,以茶醒腦。反過來,吟着詩,品茶也更有味道。 [12] 
詩仙李白也是一個評茶行家。相傳,他常獨坐安徽敬亭山飲茶作詩,曾經寫下這樣一首詩:“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散芳津,採服澗肌骨。從老卷綠葉,枝枝相連接。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廖廖數語,把茶葉的生長環境、藥用功用、製作方法描繪得淋漓盡致。 [12] 
“吾年向老世味薄,所好未衰惟飲茶”,歐陽修也是一位嗜茶愛茶之人,他沉宦四十年,上下往返,竄斥流離。晚年他作詩自述,欲借詠茶感嘆世路之崎嶇,卻也透露了他仍不失早年革新政治之志。當然,這裏更直接的是述説了他一生飲茶的癖好,至老亦未有衰減。 [12] 
蘇軾嗜茶成性。他認為晚上辦事要喝茶:“簿書鞭撲晝填委,煮茗燒慄宜宵征”;創作詩文要喝茶:“皓色生甌面,堪稱雪見差;東坡調詩腹,今夜睡應休”;睡前睡起也要喝茶:“沐罷巾冠快晚涼,睡餘齒頰帶茶香”。由於長期的貶謫生活,使他足跡遍及各地,為他品嚐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機會。其中:“白雲峯下兩旗新,膩綠長鮮穀雨春”是杭州所產的“白雲茶”;“千金買斷顧渚春,借民越人降日注”是湖州產的“顧渚紫筍茶”;“未辦報羣青玉案,建溪新餅截雲腴”是“月兔茶”;“浮石已士霜後水,焦坑閒試雨前茶”是“焦坑茶”。 [12] 
宋代愛國詩人陸游一生寫詩近萬首,內容涉及茶的就有近二百首。並且他還諳熟茶的烹飲之道,他總是以自己動手烹茶為樂事,一再在詩中自述:“歸來何事添幽致,小灶燈前自煮茶”,“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茗”,“名泉不負吾兒意,一掬丁坑手自煎”,“雪液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就烹前”。 [12] 
袁枚也是品茗高手,他最喜歡家鄉的龍井,每次品到其他茶,都愛和龍井作比較,如他這樣評陽羨茶:“茶深碧色,形如雀舌,又如巨米,味較龍井略濃”,對洞庭君山茶,他説:“色味與龍井相同,葉微寬而綠過之,採掇最少。” [12]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曾以一幅墨竹圖而家喻户曉,他也是一個愛茶者,茶是他創作的伴侶,“茅屋一間,新篁數竿,雪白紙窗,微浸綠色,此時獨坐其中,一盞雨前茶,一方端硯石,一張宣州紙,幾筆折枝花。朋友來至,風聲竹響,愈喧愈靜”。他的一首“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柯。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得到了不知多少文人的共鳴。 [12] 
曹雪芹也是個品茶好手,他善於把自己的詩情與茶意相融合,在《紅樓夢》中,有不少關於茶的妙句,如寫夏夜的:“倦鄉佳人幽夢長,金籠鸚鵡喚茶湯”;寫秋夜的:“靜夜不眠因酒渴,沉煙重撥索烹茶”;寫冬夜的:“卻喜侍兒知試茗,掃將新雪及時烹”。 [12] 
魯迅先生對飲茶也頗有研究,曾寫作《喝茶》一文,無情地剖析着那些無病呻吟的文人們。題雖為《喝茶》,而其茶卻別有一番滋味,魯迅心目中的茶,是一種追求真實自然的“粗茶淡飯”,而決不是斤斤於百般細膩的所謂“工夫”。而這種“茶味”,恰恰是茶飲在最高層次的體驗:崇尚自然和質樸。魯迅筆下的茶,是一種茶外之茶。 [12] 
參考資料
  • 1.    茶(chá)  .植物誌[引用日期2020-08-29]
  • 2.    姚美芹主編.茶樹栽培技術.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15.03:1-3
  • 3.    茶(chá)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0-08-29]
  • 4.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著.茶樹栽培技術.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12:1
  • 5.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著.茶樹栽培技術.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12:59-67
  • 6.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著.茶樹栽培技術.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12:7-9
  • 7.    姚美芹主編.茶樹栽培技術.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15.03:50-68
  • 8.    張怡, 楊靜, 吳萍等. 美國紅楓與茶間套栽培技術[J]. 農業開發與裝備, 2019, (7):230-231.
  • 9.    温雲林. 名優茶栽培田間管理技術[J]. 現代農業科技, 2018, (17):54-55,57.
  • 10.    楊衞平,夏同珩主編.新編中草藥圖譜及經典配方 5.貴州:貴州科技出版社,2014.05:36
  • 11.    於龍鳳編.茶樹栽培技術.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06:1
  • 12.    於龍鳳編,.茶樹栽培技術.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06:4
  • 13.    茶 Camellia sinensis|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13]
  • 14.    Camellia sinensis (L.) Kuntze  .IUCN[引用日期2023-03-15]
  • 15.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引用日期2023-03-1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