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陸羽

(唐代茶學家、茶文化奠基人)

鎖定
陸羽(733年—約804年),名疾,字鴻漸,又字季疵,唐代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唐代茶學家、茶文化奠基人 [16] 
上元初年(760年),陸羽隱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經》三卷,對茶的性狀、品質、產地、種植、採製、烹飲、器具等皆有論述,該書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 [3]  陸羽生性詼諧,與女詩人李季蘭、詩僧皎然交厚,晚年隱終卒葬竟陵(一説葬於湖州杼山 [17]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茶經》而聞名於世,對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 [13]  ,祀為“茶神”。陸羽的事蹟在《新唐書》《文苑英華》《唐才子傳》《全唐文》等文獻中有所記載,其著作頗豐,不過大部分作品已散佚,唯有《茶經》三卷完整存世。 [1-2]  [14]  他亦工於詩,但傳世者不多。 [4]  [13] 全唐文》存文五篇,《全唐詩》存詩二首。
(概述圖參考資料 [9] 
全    名
陸羽
別    名
茶聖
陸子
陸季疵
陸三
陸文學 展開
別名
茶聖
陸子
陸季疵
陸三
陸文學
陸太祝 收起
鴻漸、季疵
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茶山御史
所處時代
唐代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竟陵(今湖北省天門市)
出生日期
733年
逝世日期
804年
安葬地
竟陵(一説湖州 [17] 
主要成就
撰寫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
主要作品
茶經
六羨歌

陸羽人物生平

據《新唐書》和《唐才子傳》記載,陸羽因其相貌醜陋而成為棄兒,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被遺棄,不知其父母是何許人,後被龍蓋寺住持智積禪師在竟陵(今湖北省天門市)西門外西湖之濱拾得,並收養。
陸羽像(湖北天門)
陸羽像(湖北天門)(2張)
陸羽以《易》自佔,得《漸》卦:“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吉。”其意為鴻雁飛於天上,四方皆是通途,兩羽翩翩而動,動作整齊有序,可供效法,為吉兆。按此卦義,當時還沒有姓名的陸羽自定姓為“陸”,取名“羽”,又以“鴻漸”為字。陸羽在黃卷青燈、鐘聲“梵音”中學文識字,習誦佛經,還學會煮茶等事務。雖處佛門淨土,日聞“梵音”,但陸羽並不願皈依佛法,削髮為僧。
12歲時,陸羽到一個戲班子裏學演戲,作了優伶。他雖其貌不揚,又有些口吃,但卻幽默機智,演丑角極為成功,後來還編寫了三卷笑話書《謔談》。
天寶五年,竟陵太守李齊物在一次州人聚飲中,看到了陸羽出眾的表演,十分欣賞他的才華和抱負,當即贈以詩書,並修書推薦他到隱居於火門山的鄒夫子那裏學習。
天寶十一年(752年),禮部郎中崔國輔貶為竟陵司馬。是年,陸羽揖別鄒夫子下山。崔與羽相識,兩人常一起出遊,品茶鑑水,談詩論文。
天寶十五年(756年),陸羽為考察茶事,出遊巴山峽川。行前,崔國輔以白驢、烏堼牛及文槐書函相贈。一路之上,他逢山駐馬採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訪,筆不暇錄,錦囊滿獲。
乾元元年(758年),陸羽來到升州(今江蘇南京),寄居棲霞寺,鑽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陽。
《小草千字文》紙本真跡 《小草千字文》紙本真跡
上元元年(760年),陸羽從棲霞山麓來到苕溪(今浙江吳興),隱居山間,閉門著述《茶經》。期間常身披紗巾短褐,腳着蘑鞋,獨行野中,深入農家,採茶覓泉,評茶品水,或誦經吟詩,杖擊林木,手弄流水,遲疑徘徊,每每至日黑興盡,方號泣而歸,時人稱謂今之“楚狂接輿”。
貞元三年(787年),懷素與陸羽相識並相交。陸羽親自為懷素寫下了《僧懷素傳》,對研究懷素晚年創作的“天下第一小草”的《小草千字文紙本真跡有重大意義。 [8] 
從陸羽活動的地域空間範圍來看,其人生軌跡大致可以分為湖北竟陵、浙江湖州和隱居周遊三個階段,分別對應陸羽的成長時期、創作旺盛期和晚年時期。 [14] 

陸羽考察茶葉

唐中陸羽隨誠州難民北上,遍歷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考察蒐集了大量第一手的茶葉產製資料,並積累了豐富的品泉鑑水的經驗,撰下《水品》一篇,可惜今已失傳。但同代文人張又新在《煎茶水記》裏,曾詳細地開列出一張陸羽品評過的江河井泉及雪水等共二十品的水單。
唐時曾任過衢州刺史的趙磷,其外祖與陸羽交契至深.他在《因話錄》裏説:‘陸羽性嗜茶,始創煎茶法。鬻茶之家,陶其像置於錫器之間,雲宜茶足利。’” [5] 

陸羽傳説之四

陸羽及《茶經》相關照片
陸羽及《茶經》相關照片(12張)
從火門山(天門山)上下來之後,年僅十九歲的少年陸羽便心無旁騖,立志於對茶事的研究考察工作。 [6] 安史之亂”後,陸羽一路考察茶事,輾轉來到江南的舒州(今安慶境內)、湖州,當時年僅二十四歲,從此定居於此,起早貪黑,跋山涉水,以茶民為友,以茶葉為伴,用大量的實地考察資料充實《茶經》的寫作。
陸羽初到江南,結識了時任無錫縣尉的皇甫冉,皇甫冉是狀元出身,當世名士,為陸羽的茶事活動提供了許多幫助。但對陸羽茶事活動幫助最大而且情誼最深的還是詩僧皎然。皎陸相識之後,結誼凡四十餘年,直至相繼去世。皎然長年隱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隱心不隱跡”,與當時的名僧高士、權貴顯要有着廣泛的聯繫,這自然拓展了陸羽的交友範圍和視野思路。陸羽在妙喜寺內居住多年,收集整理茶事資料,後又是在皎然的幫助下,“結廬苕溪之濱,閉門對書”,開始了《茶經》的寫作。
唐代宗曾詔拜羽為太子文學,又徙太常寺太祝,但都未就職。

陸羽主要影響

陸羽茶經

茶經樓(湖北天門)
茶經樓(湖北天門)(2張)
陸羽的《茶經》是一部開創之書,唐末詩人皮日休在《茶中雜詠序》中評價《茶經》“分其源,制其具,教其造,設其器,命其煮”,認為《茶經》分清了飲茶的源流,確定了製茶基本工具,教導人如何製作高品質茶葉,設定了飲茶整套器具,還確立了煮茶的方式。《茶經》因此成為中國第一部系統總結唐代及唐代以前有關茶事的綜合性茶學著作,而且是最早、最全和最完整的。 [14] 
陸羽所著《茶經》三卷十章七千餘字,共十章,七千餘言,分為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一之源,概述中國茶的主要產地及土壤、氣候等生長環境和茶的性能、功用;二之具,講當時製作、加工茶葉的工具;三之造,講茶的製作過程;四之器,講煮茶、飲茶器皿;五之煮,講煮茶的過程、技藝;六之飲,講飲茶的方法、茶品鑑賞;七之事,講中國飲茶的歷史;八之出,詳細記載了當時的產茶盛地,並品評其高下,記載了全國四十餘州產茶情形,對於自己不甚明瞭的十一個州的產茶之地亦如實注出;九之略,是講飲茶器具何種情況應十分完備,何種情況省略何種:野外採薪煮茶,火爐、交牀等不必講究;臨泉汲水可省去若干盛水之具。但在正式茶宴上,“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缺一則茶廢矣。”
最後,陸羽還主張要把以上各項內容用圖繪成畫幅,張陳於座隅,茶人們喝着茶,看着圖,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悦,這與端來一瓢一碗,幾口灌下,那意境自然大不相同。
茶經   宋刻百川學海本
茶經 宋刻百川學海本(2張)
在《茶經》中,陸羽除全面敍述茶區分佈、茶葉的生長、種植、採摘、製造、品鑑外,有許多名茶首先為他所發現。如浙江長城(今長興縣)的顧渚紫筍茶,經陸羽評為上品,後列為貢茶義興郡(今江蘇宜興)的陽羨茶,則是陸羽直接推舉入貢的。
陸羽的《茶經》是唐代和唐以前有關茶葉的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是陸羽躬身實踐,篤行不倦,取得茶葉生產和製作的第一手資料後,又遍稽羣書,廣採博收茶家採製經驗的結晶。是古代茶人勤奮讀書、刻苦學習、 潛心求索、百折不撓精神的結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華民族珍惜勞動成果、勤奮節儉的真實反映。

陸羽發現秘密

陸羽著《茶興詩》 陸羽著《茶興詩》
茶是因為陸羽擺脱自然束縛獲得解放,一舉成為華夏的飲食和精神縮影。
陸羽之前的時代,茶寫作荼,有着藥的屬性。華夏族的鼻祖神農氏終生都在尋找對人有用的植物,神農嘗完百草而成《神農本草》,裏面記載的植物更多是功能性質,體現了華夏人對自然的簡單認識:哪些草木是苦的,哪些熱,哪些涼,哪些能充飢,哪些能醫病……神農氏 “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很顯然,在這裏荼是類似於靈芝草之類的藥物而已。
爾雅》中檟,是荼的分類,特指味道比較苦的荼,是感官滋味層面上的直接體驗,那個時候的國人觀念,草木是一體,而不是現代植物學意義上的喬灌木之謂。
陸羽自己所列的其他幾個字“蔎(shè)”、“茗”、“荈(chuǎn)”也只是對荼的進一步分類,賦予時令上的區別。也就是説,在荼時代,荼只是一種可用的藥草而已,這點不會因為它在不同地方與不同季節的稱呼而改變。
而“茶”不一樣。《茶經》開篇就把茶作為主體,陸羽用史家為人作傳的口吻描述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自此開始了對茶的全面擬人化定義,陸羽以不容置疑的語氣對茶作了評判辭,涉及到茶的出生地(血統)、形狀(容顏)、稱謂(姓名)、生長環境(成長教育)、習性(性格、品質)等等方面,而茶與人關係,就像茶自身因為生長環境有所區別一樣,需要區別看待。
茶不久從自身的藥物屬性中脱離出來,也從其他類植物中脱離出來。一旦喝了茶,醍醐、甘露之類的上古絕妙飲品都要做出讓步,成為附庸。
茶的秘密被寫進了三卷十節,不過7000字的《茶經》裏,陸羽秉承神農衣缽,凡茶都親歷其境、“親揖而比”、“親灸啜飲”、“嚼味嗅香”,盡顯虔誠姿態,此後,華夏人的喝茶便定格在陸羽的論述裏。
在《茶經》後面的幾節裏,茶之具,談採茶製茶的用具,如採茶籃蒸茶灶、焙茶棚等;茶之造,論述茶的種類和採製方法;茶之器,敍述煮茶 、飲茶的器皿,即造茶具二十四事,如風爐、茶釜紙囊、木碾、茶碗等。茶之煮,講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品第;陸羽認為水有“三沸”:“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即當壺邊緣水珠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動時取用。茶之事,敍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藥效等;茶之出,將唐代全國茶區的分佈歸納為山南(荊州之南)、淮南、浙西、劍南、浙東、黔中、江南、嶺南等八區,並談各地所產茶葉的優劣;茶之略,分析採茶、製茶用具可依當時環境,省略某些用具;茶之圖,教人用絹素寫茶經,陳諸座隅,目擊而存。
陸羽外出從事研究茶葉的時間很多,遍遊了江蘇蘇州無錫、南京、丹陽宜興和浙江的長興、杭州和紹興嵊縣等地,以後又到江西上饒。對茶葉採製、飲用和茶事深入研究和實踐,因而積累了豐富的茶事知識。更重要是在湖州時,得到顏真卿的支持,皎然的幫助,才有大量的文獻可以參考,《茶經》才能寫成。
李季卿宣慰江南時,召嗜好茶葉的陸羽煮茶或根據陸羽對宜興貢茶的推薦:“……野人陸羽以為茶香甘冠於他境,或薦於上。棲筠(李棲筠常州刺史)從之,始進萬兩。”便認為陸羽已成為茶事權威。沒有《茶經》的出世,難成為社會權威。這樣推斷還是不夠全面的,因為陸羽擅長煮茶、品茶名聞各地也可成為一個權威人士,不必一定要著書,才可以成為專家。
據《茶葉全書》:“陸羽晚年處境甚佳,為唐皇所器重。以後為了尋求生活的玄奧,至七七五年成為一隱士,五年後即出《茶經》一書,八O四年逝世”。陸羽過江後的十年間,大都居無定所,周遊各處,過着流浪的生活。
上饒《地方誌》陸羽寓信城(現上饒)北三里,自號東崗子。性嗜茶,環居多植茶,因號茶山,茶山寺在城北隅,一名廣教寺,有陸羽泉。又據府志記述:“府城北茶山寺唐陸羽曾寓其地,即山種茶,有泉品為天下第四泉。其水似井傍山,色白味甘,是為乳泉,土色赤,又名胭脂井,長汀黎士宏改為陸羽泉”。
江西婺源茶校劉隆祥,婺源茶廠王鍾音和上饒農業局同人考證,認為陸羽761年以後由苕溪(今浙江吳興)遷移到上饒來建寺定居種茶,照茶樹生長後採收加工所需時間,當在五年以上。然而認為《茶經》是在上饒時期茶山寺完成的,這根據也是不足的。
陸羽在765年以後,較長期地居住吳興抒山妙喜寺與皎然成為忘年之交。併為湖州刺史顏真卿所器重,推薦給唐王朝,任陸為太常寺太祝,這是很合情理的。顏魯公併為陸羽在吳興杼山修築一座“三癸亭”。
《名勝志》載“三癸亭,在杼山,魯公為陸鴻漸建。”其時為唐大曆八年癸丑歲十月癸卯朔二十一日癸亥落成。

陸羽社會貢獻

陸羽之被尊為“茶聖”或茶葉專家,基本上是他逝世以後的事情。在他生前,他雖然以嗜茶、精茶和《茶經》一書就名播社會或已有“茶仙”的戲稱,但在時人中,他還不是以茶人而是以文人出現和受到推崇的。這是因為其時茶葉雖在《茶經》問世以後已形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但時屬初創,其影響和地位,無法和古老的文學相比。其次,《茶經》一書,是撰於陸羽在文壇上已嶄露頭角之後,即陸羽在茶學上的造詣,是在他成為著名的文人達士以後才顯露出來的,是第二位的成就。
《茶經》的成書年代,坊間説法很多,筆者是從萬國鼎撰於“758年左右”説。
天寶五年李齊物貶官竟陵時,陸羽還身在伶界,被李齊物發現後,才棄伶到“火門山鄒夫子墅”讀書。但至十一年崔國輔謫任竟陵司馬時,陸羽便學成名遂,文冠一邑了。據記載,崔國輔到竟陵以後,與陸羽“遊處凡三年”,“謔談永日”,並把他們唱和的詩還彙刊成集。
崔國輔其人據載,在貶竟陵前一年,杜甫獻《三大禮賦》,唐玄宗奇其才,詔試文章,命崔國輔、於休烈為試文之官。崔國輔以詩詞尤其是以古詩見長。《河嶽英靈集》載:崔國輔的詩“婉孌清楚,深宜諷詠,樂府短章,古人不及也。”陸羽與崔國輔遊處三年,不但名聲由崔而更加顯要,同時也從崔國輔身上,顯然進一步學到了不少學問。
陸羽不但在撰寫《茶經》以前,就以文人著名,就是在《茶經》風譽全國以後,以至在陸羽的後期或晚年,他還是以文人稱著於世。如權德輿所記,他從信州(今江西上饒)移居洪州(今南昌)時,“凡所至之邦,必千騎郊勞,五漿先辣”;後來由南昌赴湖南時,“不憚徵路遙,定緣賓禮重。新知折柳贈,舊侶乘籃送”。所到一處,每離一地,都得到羣眾和友朋的隆重迎送。社會上所以對陸羽有這樣禮遇,如權德輿所説,不是因為他茶學上的貢獻,而是他“詞藝卓異,為當時聞人”,在文學上的地位使然。
所以,從上面的種種情況來看,陸羽在生前和死後,似乎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形象。如果説他死後,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為《茶經》所掩”,成為茶業的一個偶像的話,那麼,在生前,相反,他在茶學方面的成就,是為文學所掩,他是以“詞藝卓異”聞人的。
陸羽生前和高僧名士為友,在文壇上是活躍和有地位的。但可能他受當時社會上某些名士“不名一行,不滯一方”的思想影響,他對文學和對茶葉的態度也一樣,喜好但不偏一。所以,反映在學問上,他不囿於一業,而是涉獵很廣,博學多能。
陸羽煮茶圖 陸羽煮茶圖
過去學者根據陸羽一生的活動和著述,曾提出陸羽不但是一位茶葉專家,他同時還是一位著名的詩人、音韻和小學專家、書法家、演員、劇作家、史學家、傳記作家、旅遊和地理學家。
如果籠統稱陸羽是一位歷史學家,除去他編著過《江表四姓譜》、《南北人物誌》、《吳興歷官志》和《吳興刺史記》等一些史學著作外,他還是一位考古或文物鑑賞家。
陸羽在流寓浙西期間,為湖州、無錫、蘇州和杭州,曾編寫了《吳興記》、《吳興圖經》、《慧山記》、《虎丘山記》、《靈隱天竺二寺記》、《武林山記》等多種地誌和山志,説明他對方誌的學問也是很感興趣和極有研究的。
陸羽寫的《僧懷素傳》對研究懷素晚年創作的“天下第一小草”的《小草千字文》紙本真跡有重大意義,探索懷素“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筆法的傳承淵源,也是中國書法史上研究懷素的第一手寶貴資料。 [8] 

陸羽歷史評價

唐代文學家李肇:陸羽有文學,多意思,恥一物不盡其妙,茶術尤著。(《唐國史補》卷中) [11] 
唐代官員趙磷:羽性嗜茶,始創煎茶法(《因話錄》卷三) [11] 
“古亭屹立官池邊,千秋光輝耀楚天。明月有情西江美,依稀陸子笑九泉。”這是清朝人寫的一首懷念陸羽的詩。

陸羽主要作品

陸羽多才多藝,《茶經》之外,其他著述亦頗豐。據《文苑英華·陸文學自傳》載:“自祿山亂中原,為《四悲詩》,劉展窺江淮,作《天之未明賦》,皆見感激當時,行哭涕泗 。著《君臣契》三卷,《源解》三十卷,《江西四姓譜》八卷,《南北人物誌》十,《吳興歷官記》一卷,《占夢》上、中、下三卷,又據《鹹淳臨安志》載,陸羽寓居錢唐(今浙江杭州)時作有《天竺靈隱二寺記》和《武林山記》。可惜這些著述傳世甚少。 [4] 全唐詩》中收錄的陸羽作品有詩二首,句三條、聯句十五首。 [12] 

陸羽軼事典故

陸羽同代文人張又新在《煎茶水記》裏記下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州刺史李季卿在揚子江畔,遇見了在此考察茶事的陸羽,便相邀同船而行。李季卿聞説附近揚子江中心的南零水煮茶極佳,即令士卒駕小舟前去汲水。不料士卒於半路上將一瓶水潑灑過半,偷偷舀了岸邊的江水充兑。陸羽舀嘗一口,立即指出“此為近岸江中之水,非南零水。”李季卿令士卒再去取水,陸羽品嚐後,才微笑道:“此乃江中心南零水也。”取水的士卒不得不服,跪在陸羽面前,告訴了實情,陸羽的名氣隨後也就越發被傳揚得神乎其神了。

陸羽不慕榮華

據説,唐代竟陵積公和尚,善於品茶,他不但能鑑別所喝是什麼茶,還能分辨沏茶用的水,而且還能判斷誰是煮茶人。這種品茶本領,一傳十,十傳百,人們把積公和尚看成是“茶仙”下凡。這消息也傳到了代宗皇帝耳中。代宗本人嗜好飲茶,也是個品茶行家,所以宮中錄用了一些善於品茶的人供職。代宗聽到這個傳聞後,半信半疑,就下旨招來了積公和尚,決定當面試茶。
積公和尚到達宮中,皇帝即命宮中煎茶能手,砌一碗上等茶葉,賜予積公品嚐。積公謝恩後接茶在手,輕輕喝了一口,就放下茶碗,再也沒喝第二口茶。皇上因問何故,積公起身摸摸長鬚笑答:“平日所飲之茶,都是弟子陸羽親手所煎。飲慣他煎的茶,再飲別人煎的茶,就感到淡泊如水了。”皇帝聽罷,問陸羽在何處?積公答道:“陸羽酷愛自然,遍遊海內名山大川,品評天下名茶美泉,如今何處貧僧也難知曉。”
於是朝中百官連忙派人四處尋找陸羽,不幾天終於在江南的舒州(今安慶境內)的山上找到了,立即把他召進宮去。皇帝見陸羽雖説話結巴,其貌不揚,但出言不凡,知識淵博,已有幾分歡喜。於是説明緣由,命他煎茶獻師,陸羽欣然同意,就取出自己清明前採製的好茶,用泉水烹煎後,先獻給皇上。皇帝接過茶碗,輕輕揭開碗蓋,一陣清香迎面撲來,精神為之一爽,再看碗中茶葉淡綠清澈,品嚐之下香醇回甜,連連點頭稱讚好茶。接着就讓陸羽再煎一碗,由宮女送給在御書房的積公和尚品嚐。積公端起茶來,喝了一口,連叫好茶,接着一飲而盡。積公放下茶碗,興沖沖地走出書房,大聲喊道:“鴻漸(陸羽的字)在哪裏?”皇帝吃了一驚:“積公怎麼知道陸羽來了?”積公哈哈大笑道:“剛才品的茶,只有漸兒才能煎得出來,喝了這茶,當然就知道是漸兒來了。”
代宗十分佩服積公和尚的品茶之功和陸羽的茶技之精,就留陸羽在宮中供職,培養宮中茶師。但陸羽不羨榮華富貴,不久又回到苕溪,專心撰寫《茶經》去了。

陸羽考察淮南茶

陸羽下榻紫陽洞,被這裏的山光水色,泉甘茶香所迷戀,一住就是數年。他平日與崇佛寺、太陽廟、觀音洞等院大師為友,互相唱酬。白天賞茶、採茶、晚間談詩品茶,探討茶事,著名立説,學識大進。他為了考察淮南茶區,復東出舒州(集賢沐芽)、南下黃州,北上壽州,再回紫陽洞,寫出淮南茶初考草稿,其茶經八之出。淮南茶光州(今信陽潢川縣)上,義陽(今信陽)、舒州次,壽州、黃州蘄州下的簡明品定,既依次。

陸羽人物爭議

陸羽《茶經》何時開始撰寫?何時成書?沒有明確的文字可稽。
一般認為《茶經》完成於780年,如果陸羽出生於729年,則《茶經》完成之年正是五十一歲;如果他出生於733年,則是四十七歲。根據《茶經》的豐富內容和凝鍊的文字來看,似非青年時期所能勝任。有人認為《茶經》成書於764年,根據陸羽傳:“上元初,更隱苕溪,閉門著書”,上元年號只有兩年,上元初當指760年,是説開始動筆撰寫,未必在當年就可以完成。
據《茶經》“四之器”所説的煮茶風爐,在爐腳上鑄有古文“聖唐滅胡明年鑄”七字。滅胡是指唐王朝平定安祿山史思明叛亂的年份,在763年,到第二年也就是764年。因此可推斷《茶經》成書時間是764年以後的時期,並根據李季卿“宣慰江南”時,召請常伯熊煮茶,對常很欣賞,又有人推薦陸羽,請陸羽來後,李不以禮相待,使陸羽氣惱,“更著《毀茶論》”。論證《茶經》767年(大曆二年)到768年期間已在社會上流傳開了。
如果説《茶經》是成書於764年時陸羽只有31歲(或者27歲),就寫出這樣淵博的《茶經》,殊令人難以相信。實際上陸羽居住苕溪之後,住處時常變動,又時常外出,並非閉門著書(應以對著為是)。這可從皎然、皇甫冉李冶等人贈詩中看出。

陸羽後世紀念

陸羽故里

文學泉(湖北天門) 文學泉(湖北天門)
天門還有不少與陸羽有關的遺蹟。現天門市保存有一座“古雁橋”,傳説是當年大雁庇護陸羽的地方。鎮北門有一座 “三眼井”,曾是陸羽煮茶取水處。井台旁邊有一塊後人立的石碑“唐處士陸鴻漸小像碑”,碑上刻着陸羽坐着品茶的情景。
位於竟陵西湖之濱的陸羽紀念館,包括陸羽故居、紀念陸羽的古蹟、陸羽茶事活動等建築羣,遊覽該館,可以獲得陸羽事蹟和傳説的許多信息。 [4] 

陸羽陸羽亭

陸羽亭位於湖北省天門市市區北官池畔,和文學泉相鄰。初為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天門知縣馬士偉所建,後毀於兵燹。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安襄鄖兵備使陳大文專程來訪陸羽遺蹟,並修亭、立碑、興建涵碧堂。到清末、民初,戰亂不已,亭、堂毀於一旦。1956年5月,經周恩來總理過問後,由天門縣人民委員會撥專款重建。1961年6月被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 

陸羽公園

陸羽故園(湖北天門) 陸羽故園(湖北天門)
陸羽故園位於湖北天門中心城區的陸羽出生地西湖,建於1995年,以陸羽命名,以原西湖為依託,以陸羽在竟陵的生活軌跡為經,以陸羽紛繁多彩的紀念名勝為瑋,打造一個陸羽文化羣落。佔地面積約45公頃,其中三分之二面積為水面,約30公頃。
陸羽故園 陸羽故園
陸羽公園建築以門側建築羣、陸羽紀念館和原《天門縣誌》記載的西湖十景為主,除已建成的古雁橋、西塔寺、新開三舍、陸羽茶樓、涵碧堂外、其餘桑苧蘆、鴻門樓、東崗草堂、鴛鴦池、陸子亭等景點也將陸續建於湖濱或湖中島濱,以江南水鄉民居青瓦粉牆的地方色彩為主調,使之有機地聯繫起來,建成一個以陸羽公園為基地的紀念陸羽的名勝古蹟保護區。

陸羽陸羽紀念館

陸羽紀念館 陸羽紀念館
陸羽紀念館位於天門市竟陵城區西湖之濱,是為紀念陸羽而興建的,是一座以陸羽生平業績為主題內容的具有古典園林特色的紀念博物館,2009年被公佈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館址在陸羽故里——西塔寺原址重建,佔地面積9.900平方米。

陸羽茶神節

陸羽走後,山民為了紀念他對淮南茶的貢獻,在紫陽洞中,也增設了他的神位。定清明節為敬茶神節。民俗保留有:“清明採新茶,試新火”的雅事。

陸羽湖州杼山與陸羽墓

杼山與陸羽墓位於湖州市西南妙西鄉境內。杼山又名寶積山,因山南原有寶積寺,山因寺名。寶積即梁代妙喜寺。妙喜寺住持為皎然。唐大曆七年,顏真卿為湖州刺史,因陸羽與皎然均是顏真卿的吟友和朋友。故顏真卿、陸羽、皎然等人常在杼山雅聚。唐大曆八年(773)十月二十一日,顏真卿為陸羽建亭,因建亭時間是癸丑年癸卯月癸亥日,故稱“三癸亭”。 [7] 

陸羽陸羽茶文化節

湖州長興是茶文化發源地,是茶聖陸羽撰寫《茶經》的主要考察地,擁有千年貢茶顧渚紫筍,氣勢恢宏的大唐貢茶院。為了紀念陸羽以及宣傳湖州長興茶文化,2009年開始,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人民政府主辦,長興縣委宣傳部、長興縣旅遊局承辦茶葉文化節,茶文化節期間,將舉辦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大唐茶都國際攝影大賽, “陸羽杯”紫砂壺創作大賽,中國茶謠歌舞表演,大唐貢茶院落成典禮,拜謁陸,悶墓,國際茶道表演,“茶道與商道”東方智慧與現代經營國際論壇等活動。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