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臀寬

鎖定
臀寬/立位臀寬 [1]  /髖最大寬(maximum hip breadth):左右側大腿部最向外側突出點之間的直線距離。此項測量不必考慮大轉子,只採用大腿部向外側最突出之點 [3] 
闊筋膜張肌下端是男性髖部最寬點 [49]  。女性在大轉子下側脂肪部位 [24]  ,與臀褶相對應 [9] 髖部最寬點高近似於臀溝高 [66]  。女性髖部最寬點略低於男性 [59] 
身高臀圍指數女性大於男性,因臀寬非臀翹 [4]  。同身高女性臀部更寬大 [5] 
“女性骨盆寬”指身高骨盆寬指數、肩寬骨盆寬指數女性大於男性 [1] 骨盆寬平均值男性略大於女性 [6-7]  [55] 
骨盆寬是髂嵴間寬、腹寬,非臀寬(髖最大寬 [1]  ;大轉子間寬是髖寬 [15]  ,接近髖最大寬;髂嵴間寬<大轉子間寬<髖最大寬 [4] 
大轉子間寬和髖最大寬平均值女性略大於男性,同身高兩性差異極其顯著 [8] 
骨骼測量 [1]  [3]  正常人大轉子間寬大於髂嵴間寬 [4] 駝背性骨盆 [11]  等髂嵴間寬大於大轉子間寬,嚴重影響正常分娩 [12-13]  。導致大轉子間徑異常增大的是髖內翻髖關節脱位 [12]  [16]  [23]  ,非股骨內旋
活體測量 [1]  [3]  髂嵴高近似於臍高 [61] 大轉子在凹窩附近 [3]  (側卧可假性凸起 [25]  ),大轉子外突點高接近於臀峯點高 [31]  ,遠大於會陰高臀溝高 [4]  [32] 髖部最寬點高近似於臀溝高 [9]  [66] 轉子下脂肪過多大腿外側突出在整形外科稱為騎士臀馬褲腿 [25]  ,絕非“股骨內旋導致大轉子間寬大於髂嵴間寬形成的假胯寬 [21]  ”。減脂使髖最大寬減小,接近大轉子間寬,髖部最寬點上升,接近大轉子外突點 [51]  ;絕非體態矯正使大轉子間寬小於髂嵴間寬 [21] 
學術上無“假胯寬”一詞,假胯寬”是偽概念
中文名
臀寬/立位臀寬/髖最大寬
外文名
maximum hip breadth
混淆概念
髖最大寬大轉子點間寬髂嵴間徑髂棘間徑
肩臀比
最大肩寬/髖最大寬

臀寬混淆概念

大轉子間寬>髂嵴間寬>髂前上棘間寬 大轉子間寬>髂嵴間寬>髂前上棘間寬 [14]
胯寬是俗語而非術語,其涉及以下人體測量術語 [1]  [3]  [76]  ,從大到小依次為髖最大寬、大轉子間寬、髂嵴間寬、髂前上棘間寬 [4]  [33]  [53] 
人體測量術語 人體測量術語 [1]
(1)臀寬/立位臀寬 [1]  /髖最大寬:左右側大腿部最向外側突出點之間的直線距離。用圓杆直腳規測量。此項測量不必考慮大轉子,只採用大腿部向外側最突出之點 [3] 
女性髖最大寬在大轉子下方,與臀褶相對應
女性髖最大寬在大轉子下方,與臀褶相對應(4張)
注:闊筋膜張肌的下端通常是男性人體中髖部的最寬點 [49]  。在女性人體中,大轉子下側的脂肪部位才是髖部的最寬點 [24]  ,與臀部的臀褶相對應 [9]  。因此,髖部最寬點高近似於臀溝高 [66]  。女性的髖部最寬點一般略低於男性 [59] 
大轉子間寬即髖寬 大轉子間寬即髖寬 [15]
(2)大轉子間寬/大粗隆間徑 [14]  /髖寬 [15]  :左右側大轉子最向外側突出點之間的直線距離。
注:大轉子在凹窩附近 [3]  ,側卧時股骨大轉子內旋可導致假性凸起 [25]  。大轉子外突點高接近於臀峯點高 [31]  ,遠大於會陰高臀溝高 [4]  [32] 
(3)髂嵴間寬/髂結節間徑 [16]  /髂寬 [15]  /骨盆寬/腹寬:左、右髂嵴點(ic)之間的直線距離。
注:該點是髂嵴向外最突出的點 [52]  髂嵴高近似於臍高 [61]  [4]  [32] 
(4)髂前上棘間寬/髂棘間徑 [17]  :左、右髂前上棘點(is)間的直線距離。
注:該點是髂前上棘向前下方最突出的點 [52]  髂前上棘點高小於臍高 [4] 
附①:髖寬指數=(髂嵴間寬/大轉子間寬)×100
附②:髂嵴髂前上棘寬度指數=(髂前上棘間寬/髂嵴間寬)×100 [1] 

臀寬相關概念

(1)最大肩寬/肩最大寬:在三角肌部位上,上臂向外最突出部位間的橫向水平直線距離 [2] 
(2)臀圍:臀部向後最突出部位的水平圍長 [1] 
臀厚:臀部向後最突出部位高度上,臀部前、後最突出部位間平行於矢狀面的水平直線距離。
(3)坐姿臀寬:臀部左、右向外最突出部位間的橫向水平直線距離 [19] 

臀寬偽概念“假胯寬”

臀寬簡介

胯寬是俗語而非術語,其主要涉及3個人體測量術語:髂嵴間寬 [1]  <大轉子間寬 [15]  髖最大寬 [3]  [76] 
大轉子在凹窩處,髖部最寬點在大轉子下方(古德芬格,2015) 大轉子在凹窩處,髖部最寬點在大轉子下方(古德芬格,2015) [49]
(一)在人體測量中,髂寬即骨盆寬、腹寬(席煥久,2010) [1] 
體育測量中,髖寬指大轉子間寬(曾凡輝,1992) [15] 
髖最大寬的嚴謹定義,出自復旦人類學家邵象清教授的著作 髖最大寬的嚴謹定義,出自復旦人類學家邵象清教授的著作 [3]
人體測量的活體測量中,髖最大寬即臀寬 [1]  髖部最寬點為大腿外側最突出點(邵象清,1985) [3]  ,在大轉子下方(size-JPN 2004-2006 [66]  [72-73]  ;艾略特·古德芬格,2015 [24]  [49]  )。
整形外科中的馬褲腿,減脂後大轉子的位置 整形外科中的馬褲腿,減脂後大轉子的位置 [25]
(二)網絡名詞假胯寬(假髖寬) [20]  其理論定義“髂嵴間寬為真胯寬,大轉子間寬為假胯寬錯誤認為“髂嵴間寬是髖最大寬大轉子間寬大於髂嵴間寬是股骨內旋所致”其理論對髂嵴點大轉子髖部最寬點的體表具體位置描述錯誤試圖在髖部最寬點(轉子下脂肪處)找出大轉子內旋的骨骼解剖特徵從而到達到“體態矯正改善假胯寬使大轉子間寬小於髂嵴間寬”的營銷目的 [21] 
人體解剖學中,大轉子位置高於會陰點、臀溝 人體解剖學中,大轉子位置高於會陰點、臀溝 [64]
人體測量——大轉子點遠高於會陰點 人體測量——大轉子點遠高於會陰點 [65]

臀寬人體寬度測量值

不少地區骨盆寬(即腹寬)絕對值男性略大於女性
不少地區骨盆寬(即腹寬)絕對值男性略大於女性(2張)
(一)人們常説“男性骨盆窄,女性骨盆寬”,這其實是相對於身高肩寬而言,身高骨盆寬指數、肩寬骨盆寬指數女性大於男性 [1]  。就骨盆寬平均值而言,男性略大於女性 [6-7]  [55] 
(二)其次,骨盆寬又稱為髂嵴間寬,是腹寬,而不是臀寬(髖最大寬 [1]  ;大轉子間寬又稱髖寬 [15]  ,接近髖最大寬;三者關係為——髂嵴間寬<大轉子間寬<髖最大寬 [4] 
髂嵴間寬<大轉子間寬<髖最大寬
髂嵴間寬<大轉子間寬<髖最大寬(3張)
(三)在人體尺寸平均值中,只有大轉子間寬和髖最大寬測量值,女性始終略大於男性。同身高,兩性差異極其顯著 [8]  。也就是説,女性髖關節更寬,從腹部髖部的寬度增加得更為明顯,構成了女性特有的曲線美。相關數據如下 [4] 
項目
男女差
身高(mm)
1714.0
1591.3
122.7
髂嵴間寬(mm)
272.2
263.0
9.2
(髂嵴間寬/身高)×100
15.9
16.5
-0.6
大轉子間寬(mm)
306.7
318.2
-11.5
(大轉子間寬/身高)×100
17.9
20.0
-2.1
(髂嵴間寬/大轉子間寬)×100
88.8
82.7
6.1
髖最大寬(mm)
327.8
330.7
-2.9
(髖最大寬/身高)×100
19.1
20.8
-1.7
大轉子間寬-髂嵴間寬(mm)
34.5
55.2
-20.7
髖最大寬-髂嵴間寬(mm)
55.6
67.7
-12.1
髖最大寬-大轉子間寬(mm)
21.1
12.5
8.6
(髂嵴間寬/大轉子間寬)×100指數 (髂嵴間寬/大轉子間寬)×100指數 [15]
(四)一般少年兒童(髂嵴間寬/大轉子間寬)×100指數平均值(%)如表所示:
人體軀幹示意圖
人體軀幹示意圖(2張)
(髂嵴間寬/大轉子間寬)×100指數,一般男少年各年齡組間無顯著差異,變化相對穩定,易於預測。女少年在8歲以前趨向男性,隨着青春發育期的到來,女性化逐漸明顯,髖部的增寬使指數下降與男性有明顯的差別 [15] 

臀寬測量點的位置

髂嵴最高點、臍點、髂嵴點 髂嵴最高點、臍點、髂嵴點 [71]
(一)髂嵴點的位置骨盆的上緣就是髂嵴,兩側髂嵴的最寬處,也即是髂嵴最向外突之點(該處成一結節,叫髂結節)也就是髂嵴點 [50] 髂嵴高近似於臍高 [4]  [32] 
大轉子外突點高接近於臀峯點高,遠大於會陰高、臀溝高 大轉子外突點高接近於臀峯點高,遠大於會陰高、臀溝高 [71]
(二)大轉子的位置:令被測者將大腿外展,體部向外展的大腿側屈。此時,大轉子部位的皮膚形成一個凹窩,由此處可探得此測點 [3]  側卧時股骨大轉子內旋可導致假性凸起 [25]  大轉子外突點高接近於臀峯點高 [31] 遠大於會陰高臀溝高 [4]  [32] 
大轉子點高遠大於會陰高、臀溝高 大轉子點高遠大於會陰高、臀溝高 [46]
(三)髖部最寬點的位置
闊筋膜張肌的下端通常是男性人體中髖部的最寬點 闊筋膜張肌的下端通常是男性人體中髖部的最寬點 [49]
(1)闊筋膜張肌的下端通常是男性人體中髖部的最寬點 [24]  [49] 
正常女性的髖部最寬點在大轉子下方,臀溝下緣處 正常女性的髖部最寬點在大轉子下方,臀溝下緣處 [10]
女性通常在股骨大轉子下方和大腿外側面的上部有大量的脂肪堆積,向前與大腿前面的脂肪相連,向後與臀部脂肪相接 [10]  。在女性人體中,大轉子下側的脂肪部位才是髖部的最寬點 [24]  ,與臀部的臀褶相對應 [9]  。因此,髖部最寬點高近似於臀溝高 [66]  。女性的髖部最寬點一般略低於男性 [59] 
髖部最寬點高近似於臀溝高 髖部最寬點高近似於臀溝高 [66]
消瘦的病人,因大轉子特別明顯隆起,覆蓋其表面的皮膚受壓後容易形成褥瘡 [56] 
體部測量點的位置高低 體部測量點的位置高低 [66]
(2)在人體測量中,髂嵴以下、臀溝以上各測量點至地面垂距從高到低依次為:髂嵴高臍高 [61]  髂前上棘點高大轉子點高臀峯點高、大轉子外突點高 [31] 會陰高臀溝高 [4]  [32] 髖部最寬點高 [9]  [66] 
《1988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Army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節選,以供參考 [32] 
項目
男女差
身高(cm)
162.94
175.58
12.64
髂嵴點高(cm)
98.88
107.34
8.46
(髂嵴點高/身高)×100
60.68
61.13
0.45
臍高(cm)
98.21
105.88
7.67
(臍高/身高)×100
60.27
60.30
0.03
大轉子點高(cm)
86.16
92.83
6.67
(大轉子點高/身高)×100
52.88
52.87
-0.01
臀峯點高(cm)
83.83
88.74
4.91
(臀峯點高/身高)×100
51.45
50.54
-0.91
會陰高(cm)
77.14
83.72
6.58
(會陰高/身高)×100
47.34
47.68
0.34
臀溝高(cm)
74.43
81.44
7.01
(臀溝高/身高)×100
45.68
46.38
0.70
《AIST/HQL人體寸法・形狀データベース2003》中,統計量【青年羣】(單位:mm)如下,以供參考 [31] 
注:大轉子點高臀峯點高 [32]  [47]  、大轉子外突點高 [31] 
項目
男女差
身高(mm)
1696.7
1578.3
118.4
髂嵴點高(mm)
957.2
892.9
64.3
(髂嵴點高/身高)×100
56.4
56.6
-0.2
臀峯點高(mm)
833.9
775.4
58.5
(臀峯點高/身高)×100
49.1
49.1
0.0
大轉子外突點高(mm)
832.0
770.8
61.2
(大轉子外突點高/身高)×100
49.0
48.8
0.2
會陰高(mm)
754.9
701.2
53.7
(會陰高/身高)×100
44.5
44.4
0.1
臀溝高(mm)
738.4
681.1
57.3
(臀溝高/身高)×100
43.5
43.2
0.4
AIST人體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
AIST人體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6張)
《AIST人體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節選,以供參考 [4] 
項目
男女差
身高(mm)
1714.0
1591.3
122.7
髂嵴最高點高(mm)
1014.2
943.9
70.3
(髂嵴最高點高/身高)×100
59.2
59.3
-0.1
臍高(mm)
1003.6
925.1
78.5
(臍高/身高)×100
58.6
58.1
0.4
髂前上棘點高(mm)
933.4
847.2
86.2
(髂前上棘點高/身高)×100
54.5
53.2
1.2
大轉子點高(mm)
875.7
814.5
61.2
(大轉子點高/身高)×100
51.1
51.2
-0.1
會陰高(mm)
783.3
714.5
68.8
(會陰高/身高)×100
45.7
44.9
0.8
臀溝高(mm)
748.7
692.3
56.4
(臀溝高/身高)×100
43.7
43.5
0.2
髖最大寬測量點低於大轉子外突點 髖最大寬測量點低於大轉子外突點 [22]
(3)因此,正常人髖最大寬測量點不會高於大轉子外突點,如圖所示 [22]  。而絕大多數女性髖最大寬測量點還要低於大轉子外突點,在大轉子下方,與臀褶相對應 [9] 
髖部最寬點在大轉子下方,而非上方 髖部最寬點在大轉子下方,而非上方

臀寬異常比例

髂嵴間寬和大轉子間寬的大小關係 髂嵴間寬和大轉子間寬的大小關係
從後方觀察髂嵴間徑與大轉子間徑的比例,如圖所示 [23] 
(一)圖1為正常人,即所謂的“假胯寬”。其特點為髂嵴間寬<大轉子間寬<髖最大寬 [4] 
女性骨盆區域的最寬處在大轉子下方,與臀溝同高
女性骨盆區域的最寬處在大轉子下方,與臀溝同高(2張)
女性大腿的脂肪遠多於小腿,它形成了大腿外側脂肪墊(outer thigh fat pad)。該脂肪墊位於大腿外上部的表面,在股骨大轉子的下方,覆蓋於股外側肌上。它向上與臀後側脂肪墊融匯,並繞至大腿後側、臀部下方,與臀部脂肪的向下延伸部融匯。女性骨盆區域的最寬處,由大腿外側脂肪墊構成。該點就在緊靠股骨大轉子的下方位置,與臀溝同高男性臀部的最寬處通常位於闊筋膜張肌的遠端由於大腿脂肪豐富、根部粗大,導致女性臀部寬度增加,所以女性的大腿看上去似乎比男性的短些,整個下肢也都顯得更短些 [24]  [49]  [78] 
當該區域有大量脂肪堆積時,常可看到該區域的皮膚上出現許多深深的凹陷,呈麻點狀或乾酪狀。這是由於連接凹陷部位皮膚深面與包裹肌肉的深筋膜之間的條索狀纖維束缺乏彈性,導致纖維束之間的脂肪外突造成的 [10] 
減少轉子下脂肪,大轉子間寬幾乎成了髖最大寬
減少轉子下脂肪,大轉子間寬幾乎成了髖最大寬(2張)
轉子下脂肪過多,導致大腿外側凸起,俗稱騎士臀(saddle bag)、馬褲腿 [25]  [58]  超量的訓練使肌纖維變粗、大腿肌肉橫斷面增粗,也會出現馬褲腿 [57]  。此時髖最大寬遠大於大轉子間寬,髖部最寬點位置也遠低於大轉子外突點。這絕不是“股骨內旋導致大轉子間寬大於髂嵴間寬,形成假胯寬 [21]  ”。
減脂,髖最大寬減小,髖部最寬點上移 減脂,髖最大寬減小,髖部最寬點上移 [51]
通過整形外科手術等也許可以減少轉子下脂肪 [26]  ,使髖最大寬減小,不斷接近大轉子間寬,髖部最寬點上升,不斷接近大轉子外突點。然而,正常人大轉子間寬大於髂嵴間寬卻是不變的,髖部最寬點始終不高於大轉子外突點 [51] 
股骨頸幹角小於90°為嚴重髖內翻 股骨頸幹角小於90°為嚴重髖內翻 [27]
(二)圖2已有專業術語稱之為先天性髖關節後脱位髖內翻髖內翻不是股骨內旋,是頸幹角小於正常值 [28]  。嚴重髖內翻可導致大轉子顯著突出、上升,與髂前上棘距離變短 [62] 股骨外旋及股骨頸縮短 [29]  ,患肢外展、內旋活動受限,出現跛行鴨步 [30]  。其特點為髂嵴間寬遠小於大轉子間寬 [16]  ,大轉子間寬就是髖最大寬
正常人大轉子外突點高(略小於大轉子點高)本來就接近臀峯點高,大於會陰高臀溝高 [31]  。這類病人的大轉子又還上升,所以髖部最寬點(即大轉子外突點)高於正常女性的髖部最寬點(即臀溝下緣)。
注:大部分人(大轉子點高/身高)×100數值都在50%以上,(大轉子外突點高/身高)×100數值接近50% [31]  ;絕大部分人(會陰高/身高)×100數值遠不及50% [63]  ,(臀溝高/身高)×100數值則更小 [4]  [32]  [47] 
因此,圖2與“假胯寬”顯腿短、股骨內旋的説法完全不符合。
駝背性骨盆(Kyphotic Pelvis)等患者
駝背性骨盆(Kyphotic Pelvis)等患者(2張)
(三)圖3為腰椎滑脱 [16]  、極有可能是駝背性骨盆(Kyphotic Pelvis) [11]  等,其特點為髂嵴間寬大於大轉子間寬 [13]  [12] 
駝背性骨盆患者——髂嵴間寬大於大轉子間寬 駝背性骨盆患者——髂嵴間寬大於大轉子間寬 [48]
圖6為扁平骨盆,其特點為髂嵴間寬與大轉子間寬大致相等 [16] 
圖3和圖6即所謂的“真胯寬”,嚴重影響正常分娩。其中圖3病人腰部以下的身體最寬處位於髂嵴點髂嵴高近似於臍高 [61]  [4]  [32]  ),最顯腿長

臀寬原因

髂棘間距<髂嵴間距<大轉子間距 髂棘間距<髂嵴間距<大轉子間距 [33]
(一)在骨盆測量中,正常人一般髂嵴間徑髂棘間徑長2-3cm,大轉子間徑比髂嵴間徑長2-3cm。如上述各種徑線過小,或幾條徑線之間比例不正常,説明骨盆可能狹窄或畸形 [14] 
佝僂病性扁平骨盆臨牀特點之一就是髂棘間徑等於或大於髂嵴間徑
駝背性骨盆臨牀特點之一就是髂嵴間徑等於或大於大轉子間徑 [12] 
大轉子間寬小於28cm 大轉子間寬小於28cm
骨盆中部橫徑可用外測股骨大轉子間徑來間接推測,此法並非直接測量骨盆,不能説明正常骨盆之橫徑,但大轉子間徑過小往往標誌着骨盆中部橫徑過小 [33]  。大轉子間寬小於28cm,説明中骨盆狹窄,應剖宮產 [34] 
注:在《AIST人體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 》中,女性髂嵴間寬測量值範圍為222-303mm,平均值為263mm;大轉子間寬測量值範圍為291-355mm,平均值為318.2mm [4] 
女性兩側的髖臼相距較遠
女性兩側的髖臼相距較遠(2張)
(二)骨骼系統最重要的性別差異表現在骨盆。女性骨盆由於適應妊娠的需要,比男性的短且相對較寬。女性骶骨也較寬,骨盆腔寬而圓,便於胎兒的娩出。由於骨盆腔較寬,致使兩側的髖臼(容納股骨頭的關節窩)相距較遠,增加了兩側大轉子的間距,故使髖部變寬 [10] 
女性大轉子間距超過男性 女性大轉子間距超過男性 [54]
女性大轉子間距的發育和月經初潮有一定聯繫。13-15歲女性大轉子間距發育甚為迅速,其均數遠超過男性,這一時期也正是月經初潮的高峯時期,所以大轉子間距的發育高峯應該是第二性徵的重要指徵 [35] 
女性下肢骨骼的特點
女性下肢骨骼的特點(2張)
所以當雙膝併攏時,女性左右兩股骨的傾角更大 [24]  Q角較男性大 [60] 頸幹角較男性小),導致腿微呈“X”形,膝外翻程度較大 [10]  ,兩側大轉子更為突出 [36] 
女性身體的脂肪分佈 女性身體的脂肪分佈 [10]
雌激素促進脂肪臀部和大腿的囤積,抑制脂肪在上腹部的囤積 [37-38]  。對腰圍臀圍大腿圍腰臀比等中央肥胖指數與死亡風險間的相關性研究發現,腰細臀寬大腿粗的女性更健康長壽 [39-42]  。她們和後代認知能力較高,臀部大腿儲存的脂肪含有歐米伽-3多不飽和脂肪酸(即DHA),這種不飽和脂肪酸是胎兒大腦發育不可缺少的 [43] 

臀寬結論

(一)在人體測量中,髂寬即骨盆寬、腹寬(席煥久,2010) [1]  。在體育測量中,髖寬指大轉子間寬(曾凡輝,1992) [15]  。在人體測量的活體測量中,髖最大寬即臀寬 [1]  髖部最寬點為大腿外側最突出點(邵象清,1985) [3]  ,在大轉子下方(size-JPN 2004-2006 [66]  [72-73]  ;艾略特·古德芬格,2015 [24]  [49]  )。
網絡名詞假胯寬(假髖寬) [20]  其理論定義“髂嵴間寬為真胯寬,大轉子間寬為假胯寬錯誤認為“髂嵴間寬是髖最大寬大轉子間寬大於髂嵴間寬是股骨內旋所致”其理論對髂嵴點大轉子髖部最寬點的體表具體位置描述錯誤試圖在髖部最寬點(轉子下脂肪處)找出大轉子內旋的骨骼解剖特徵從而到達到“體態矯正改善假胯寬使大轉子間寬小於髂嵴間寬”的營銷目的 [21] 
內旋是由骨骼的解剖特徵引起的,如股骨扭轉。那麼,髖部內旋的非手術干預治療的效果是有限的 [67]  。正常女性髖臼間寬較大 [10]  [68]  ,經計算或測量,最大限度的外旋或通過治療根本不可能使大轉子間寬小於髂嵴間寬 [4]  。而從活體測量層面看,女性髖最大寬還在大轉子下方,與臀褶相對應 [9] 
如“股骨過度前傾和(或)脛骨過度外旋可以造成代償性下肢內旋步態,使得髕骨承受過度的外側牽拉應力,這些患者通常合併代償性扁平足足旋前 [69]  ”等現象,這些詞語骨科運動醫學等自有描述。如果是要依據身體其它部位的特徵、而不是身體橫徑來判斷真假胯寬,那麼根據奧卡姆剃刀原則“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70]  ”,“假胯寬”這一描述身體橫徑的詞邏輯上也顯得多餘。
(二)骨骼測量 [1]  [3]  正常人大轉子間寬大於髂嵴間寬 [4] 駝背性骨盆 [11]  等髂嵴間寬大於大轉子間寬,嚴重影響正常分娩 [12]  [13]  。導致大轉子間徑異常增大的是髖內翻髖關節脱位 [12]  [16]  [23]  ,非股骨內旋
活體測量 [1]  [3]  髂嵴高近似於臍高 [61]  大轉子在凹窩附近 [3]  (側卧可假性凸起 [25]  ),大轉子外突點高接近於臀峯點高 [31]  ,遠大於會陰高臀溝高 [4]  [32] 髖部最寬點高近似於臀溝高 [9]  [66] 轉子下脂肪過多大腿外側突出在整形外科稱為騎士臀馬褲腿 [25]  ,絕非“股骨內旋導致大轉子間寬大於髂嵴間寬形成的假胯寬 [21]  ”。減脂使髖最大寬減小,接近大轉子間寬,髖部最寬點上升,接近大轉子外突點 [51]  ;絕非體態矯正使大轉子間寬小於髂嵴間寬 [21] 
學術上無“假胯寬”一詞,假胯寬”是偽概念

臀寬運動員選材

博爾特髖窄、(髂寬/髖寬)×100指數大 博爾特髖窄、(髂寬/髖寬)×100指數大
髖關節窄的運動員(在選材時女性指標應向男性指標靠攏)性成熟後,肌肉得到迅速發展,下肢肌肉羣,特別表現在臀部肌肉羣,更為明顯,外型看上去有些“翹臀”,臀紋球狀者更好。這表現出臀部肌羣結實有力,這類運動員往往蹬地和起跳都比寬髖的學生積極有力 [44] 

臀寬相關數據

臀寬中國

中國成年人人體尺寸(GB10000-88)》節選,以供參考 [45] 
年齡分組
項目
男女差
男18-60歲,女18-55歲
身高(mm)
1678
1570
108
最大肩寬(mm)
431
397
34
(最大肩寬/身高)×100
25.69
25.29
0.40
髖最大寬(mm)
306
317
-11
(髖最大寬/身高)×100
18.24
20.19
-1.96
(髖最大寬/最大肩寬)×100
71.00
79.85
-8.85
18-25歲
身高(mm)
1686
1580
106
最大肩寬(mm)
427
391
36
(最大肩寬/身高)×100
25.33
24.75
0.58
髖最大寬(mm)
302
311
-9
(髖最大寬/身高)×100
17.91
19.68
-1.77
(髖最大寬/最大肩寬)×100
70.73
79.54
-8.81
26-35歲
身高(mm)
1683
1572
111
最大肩寬(mm)
432
396
36
(最大肩寬/身高)×100
25.67
25.19
0.48
髖最大寬(mm)
305
317
-12
(髖最大寬/身高)×100
18.12
20.17
-2.04
(髖最大寬/最大肩寬)×100
70.60
80.05
-9.45
男36-60歲,女36-55歲
身高(mm)
1667
1560
107
最大肩寬(mm)
433
405
28
(最大肩寬/身高)×100
25.97
25.96
0.01
髖最大寬(mm)
311
323
-12
(髖最大寬/身高)×100
18.66
20.71
-2.05
(髖最大寬/最大肩寬)×100
71.82
79.75
-7.93

臀寬日本

《AIST人體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節選,以供參考 [4] 
項目
男女差
身高(mm)
1714
1591.3
122.7
最大肩寬(mm)
456.2
407.8
48.4
(最大肩寬/身高)×100
26.62
25.63
0.99
髖最大寬(mm)
327.8
330.7
-2.9
(髖最大寬/身高)×100
19.12
20.78
-1.66
(髖最大寬/最大肩寬)×100
71.85
81.09
-9.24
《AIST/HQL人體寸法・形狀データベース2003》中,殿幅(Hip breadth,maximum)統計量【青年羣】(單位:mm)如下,以供參考 [31] 
-
被験者數
N
平均値
Mean
標準偏差
S.D.
最小値
Min.
最大値
Max.
5パーセンタイル値
5percentile
50パーセンタイル値
50percentile
95パーセンタイル値
95percentile
49
327.0
16.4
289.0
357.0
299.4
329.0
353.6
48
336.4
17.0
299.0
370.5
315.5
338.0
363.0

臀寬韓國

效應量大(d=-1.45) 效應量大(d=-1.45) [75]
《2015 7차 한국인 인체치수조사사업》中,男性(n=3189)(髖最大寬/身高)×100均值19.00,標準差0.95,標準誤0.02;女性(n=3221)(髖最大寬/身高)×100均值20.53,標準差1.15,標準誤0.02。男女均值相差-1.53,差異具有高度統計學意義(Z=-58.30,p=0.00000),效應量大(d=-1.45) [77]  。各百分位數值如表所示,由此可見,(髖最大寬/身高)×100同一百分位數女性遠大於男性 [74-75] 
MIN
P1
P3
P5
P10
15.48
17.02
17.32
17.51
17.83
16.33
18.22
18.56
18.79
19.15
性差
-0.85
-1.20
-1.24
-1.28
-1.32
P15
P20
P25
P30
P35
18.03
18.20
18.36
18.47
18.58
19.41
19.62
19.76
19.90
20.06
性差
-1.38
-1.42
-1.40
-1.43
-1.48
P40
P45
P50
P55
P60
18.71
18.84
18.96
19.09
19.20
20.19
20.33
20.47
20.60
20.73
性差
-1.48
-1.49
-1.51
-1.51
-1.53
P65
P70
P75
P80
P85
19.34
19.47
19.60
19.77
19.97
20.88
21.03
21.22
21.41
21.67
性差
-1.54
-1.56
-1.62
-1.64
-1.70
P90
P95
P97
P99
MAX
20.21
20.62
20.85
21.42
22.82
21.97
22.48
22.85
23.60
28.28
性差
-1.76
-1.86
-2.00
-2.18
-5.46
效應量大(d=-2.12) 效應量大(d=-2.12) [75]
男性(n=3189)(髖最大寬/肩最大寬)×100均值70.86,標準差3.25,標準誤0.06;女性(n=3221)(髖最大寬/肩最大寬)×100均值78.73,標準差4.12,標準誤0.07。男女均值相差-7.87,差異具有高度統計學意義(Z=-84.90,p=0.00000),效應量大(d=-2.12) [77]  。各百分位數值如表所示,由此可見,(髖最大寬/肩最大寬)×100同一百分位數女性遠大於男性 [74-75] 
MIN
P1
P3
P5
P10
56.90
63.66
64.90
65.79
66.88
58.67
69.36
71.19
72.22
73.71
性差
-1.77
-5.70
-6.29
-6.43
-6.83
P15
P20
P25
P30
P35
67.60
68.21
68.72
69.20
69.63
74.70
75.41
75.99
76.54
77.12
性差
-7.10
-7.20
-7.27
-7.34
-7.49
P40
P45
P50
P55
P60
70.04
70.35
70.73
71.14
71.57
77.62
78.10
78.64
79.08
79.63
性差
-7.58
-7.75
-7.91
-7.94
-8.06
P65
P70
P75
P80
P85
72.01
72.45
72.98
73.46
74.07
80.24
80.78
81.30
81.98
82.83
性差
-8.23
-8.33
-8.32
-8.52
-8.76
P90
P95
P97
P99
MAX
74.88
76.24
77.25
79.22
89.95
83.99
85.67
86.71
88.83
100.54
性差
-9.11
-9.43
-9.46
-9.61
-10.59

臀寬美國

平均人(average man) 平均人(average man) [46]
《1988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Army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和《2010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Marine Corps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節選,以供參考 [32]  [47] 
年份
項目
男女差
1988
身高(cm)
162.94
175.58
12.64
最大肩寬(cm)
43.26
49.18
5.92
(最大肩寬/身高)×100
26.55
28.01
1.46
髖最大寬(cm)
34.27
34.18
-0.09
(髖最大寬/身高)×100
21.03
19.47
-1.57
(髖最大寬/最大肩寬)×100
79.22
69.50
-9.72
2010
身高(cm)
162.49
175.34
12.85
最大肩寬(cm)
44.19
49.79
5.6
(最大肩寬/身高)×100
27.20
28.40
1.20
髖最大寬(cm)
34.24
34.23
-0.01
(髖最大寬/身高)×100
21.07
19.52
-1.55
(髖最大寬/最大肩寬)×100
77.48
68.75
-8.7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