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轉子點高

鎖定
大轉子點高/大轉子高(trochanterion height [1]  ):從大轉子點(tro)至地面的垂距 [2]  。在體育測量中,稱之為下肢長B [3] 
大轉子點(tro)是股骨大轉子最高點,而不是最向外側突出點。
下肢全長是狹義的下肢長、真正的下肢長全腿長是狹義的腿長、真正的腿長下肢全長等於全腿長足高 [1]  。由於大腿的起點(股骨頭頂端)無法在外表找到確切的位置 [4]  ,實際工作中通常使用一些更易測量的數據表示腿長 [5]  。在廣義的腿長中,大轉子點高最接近下肢全長,平均為下肢全長減去23mm [1] 
人體測量數據表明,大轉子點高>臀峯點高 [18-19]  、大轉子外突點高 [26] 臀溝高髖部最寬點高 [27] 
中文名
大轉子點高/大轉子高
外文名
trochanterion height
體育測量
下肢長B
相關概念
髂嵴高髂前上棘點高臀溝高

大轉子點高測量方法

(1)大轉子點(trochanterion,tro)
股骨大轉子最高的一點。
髖部最寬點在臀溝下緣處,並非大轉子點(凹窩附近) 髖部最寬點在臀溝下緣處,並非大轉子點(凹窩附近) [20]
令被測者將大腿外展,體部向外展的大腿側屈。此時,在大轉子部位的皮膚形成一個凹窩,由此處可探得此測點。
奈拉通氏線 奈拉通氏線 [6]
又從髂前上棘點至坐骨結節作一連線,稱為棘結節間線(奈拉通氏線),此線恰好通過大轉子頂點,有助於探覓大轉子點 [1] 
正常情況下,此線經過股骨大轉子尖,若大轉子尖越過此線以上,即為異常 [6] 
(2)當身體處於解剖學姿勢時,大轉子與恥骨聯合位於同一水平面內——大致在身高的中點位置。從側面看人體骨架,大轉子位於骨盆中線的前側;不過在活人體中,由於周圍肌肉的關係,大轉子的位置更接近人體中線 [7] 
(3)測量大轉子點間寬時採用大轉子最向外側突出點,而不是最高點。
女性髖部最寬點在轉子下脂肪堆積區 女性髖部最寬點在轉子下脂肪堆積區 [21]
測量髖最大寬時,不必考慮大轉子,只採用大腿部向外側最突出之點 [1]  。在女性人體中,大轉子下側的脂肪部位才是髖部的最寬點 [7]  ,與臀部的臀褶相對應 [22] 

大轉子點高廣義的腿長

大轉子點高簡介

相關概念
相關概念(3張)
體質人類學 [30] 人體測量學 [1]  [11]  [32]  上嚴格定義的腿長學名為全腿長,是狹義的腿長、真正的腿長下肢全長是狹義的下肢長、真正的下肢長全腿長等於大腿長小腿長 [4]  ,或下肢全長內踝高。但由於股骨頭深嵌於髖臼內,其頂端不能捫及,故大腿的上端無法準確確定 [31] 
股骨頭深嵌於髖臼內,其頂端不能捫及 股骨頭深嵌於髖臼內,其頂端不能捫及 [42]
由於狹義的下肢長下肢全長)、狹義的腿長全腿長)活體不易測量 [1]  [11]  ,實際工作中通常使用一些更易測量的數據表示腿長 [5] 最小腰圍以下 [45-47] 臀溝最下緣以上,體部各測量點至地面或內外踝的垂距,即廣義的腿長 [1]  [11]  [27]  [48] 
從大到小依次為腰圍高 [45-47] 髂嵴高(或臍高 [33]  )、髂後上棘高髂前上棘點高下肢全長、大轉子點高、恥骨聯合高臀峯點高會陰高(或身高坐高)、臀溝高 [16]  [18]  [32]  。也有用上述各種立姿高度減去內踝高外踝高表示腿長的,如臍高內踝高 [34] 髂前上棘點高減內踝高 [35]  ,大轉子點高減外踝高 [36] 會陰高內踝高 [37]  等。
學術上一般採用身高減坐高表示腿長,採用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反映上下半身比例 [41]  [50] 

大轉子點高定義

以下立姿高度皆為測量點至地面的垂直距離其小於直線距離及曲線距離 [1]  [11] 
(1)腰圍高:從最小腰圍處至地面的垂距。
服裝用腿外側長可參考線很低 服裝用腿外側長可參考線很低 [45]
注:在服裝用人體測量中,腿外側長(outside leg length)是指用軟尺從腰際線沿臀部曲線至大轉子點,然後垂直至地面測量的長度。
服裝用人體測量涉及曲線測量,因此,服裝用的腿外側長甚至大於腰圍高,可參考性很低 [45-47] 
(2)臍高/肚臍高 [28]  :臍點(om)至地面的垂距。
(3)髂嵴點高/髂嵴高/下肢長H:髂嵴點(ic)至地面的垂距。
注:俗語中的“腿長”通常指的是腰圍高臍高髂嵴高 [38-39]  [45-47] 
(4)髂後上棘點高/髂後上棘高髂後上棘點(is.p)至地面的垂距。
(5)髂前上棘點高/髂前上棘高/下肢長A:髂前上棘點(is.a)至地面的垂距。
(6)下肢全長/下肢長:髂前上棘點高減去適當數值。
(7)大轉子點高/大轉子高/下肢長B:大轉子點(tro)至地面的垂距。
(8)恥骨聯合上緣高/恥骨聯合高恥骨聯合點(sy)至地面的垂距。
(9)臀峯點高:從臀峯點至地面的垂距。
(10)會陰高/股下高:會陰點(pe)至地面的垂距。
注:會陰高有兩種,一是左右兩側坐骨結節最下點的連線與正中矢狀面的交點至地面的垂距 [11]  ,等於身高減坐高 [16]  [18]  [40]  ;二是恥骨聯合下緣高,略大於身高減坐高 [19]  ,略小於恥骨聯合高。
坐骨下肢長和髂嵴高 坐骨下肢長和髂嵴高 [8]
(11)身高減去坐高,即英文文獻中的坐骨下肢長(Subischial Leg Length (SLL)) [8] 
坐骨下肢長(a)近似於會陰高(c),遠小於大轉子點高(b) 坐骨下肢長(a)近似於會陰高(c),遠小於大轉子點高(b) [24]
注:坐高是頭頂點(v)至椅面的垂距,是頭頂到坐骨結節的長度 [9]  ,即頭頂點至左右兩側坐骨結節最下點所在平面的垂距 [10]  [25] 
(12)臀溝高/臀紋線高/下肢長C:臀溝下緣最低點至地面的垂距 [11] 

大轉子點高關節轉子間距

在廣義的腿長中,大轉子點高最接近下肢全長,平均為下肢全長減去23mm [1]  [44] 
關節轉子間距 關節轉子間距
關節轉子間距(articulotrochanteric distance,ATD)係指股骨頭關節面至大轉子水平的垂直距離,是衡量股骨近端尤其是股骨頸發育的又一重要指標。它直接反映股骨頭與大轉子的相對高度,可作為評定股骨短頸畸形程度的主要指標。在出生時,大轉子與股骨頭關節面接近同一水平,即ATD值為0,隨着股骨頸的正常發育,ATD值變大,至成人大轉子尖接近股骨頭中心水平。趙羣等(1990)報告4一14歲小兒正常髖關節ATD值各年齡組間差異無顯著性,而性別之間差異有顯著性。男性兒童ATD值為15—31mm,平均22mm;女性兒童為13—27mm,平均17mm [12] 

大轉子點高運動員選材

下肢長H、A、B、C 下肢長H、A、B、C [13]
下肢長H、A、B、C四個長度對選材都有意義,A與H的比例越接近越好,達到95%已經是優秀人才了,達到這個指標擺腿時的幅度就大,跳起來步幅就大(我國運動員這個指標是個弱點)。這在動物世界中能找到答案,例如袋鼠等彈跳好的動物,其髂腰肌都已長到腰部脊柱上去了。我國運動員與黑人運動員相比,不是技術差,而是骨骼比例不一樣,因而動作幅度比不上人家。跑動中有相當一部分髖送不出去的運動員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結構問題。一定的力學比例決定了技術本身。
選材時,如果達到如下指標就是優秀形態指標:A/H-95%,B/H-90%,C/A-80% [14] 
注:下肢H是髂嵴高,下肢長A是髂前上棘點高,下肢長B是大轉子點高,下肢長C是臀溝高 [23] 

大轉子點高相關數據

大轉子點高日本

(一)《AIST人體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節選,以供參考:
項目
男女差
身高(mm)
1714.0
1591.3
122.7
髂嵴最高點高(mm)
1014.2
943.9
70.3
(髂嵴最高點高/身高)×100
59.2
59.3
-0.1
髂前上棘點高(mm)
933.4
847.2
86.2
(髂前上棘點高/身高)×100
54.5
53.2
1.2
(髂前上棘點高/髂嵴最高點高)×100
92.0
89.8
2.3
大轉子點高(mm)
875.7
814.5
61.2
(大轉子點高/身高)×100
51.1
51.2
-0.1
(大轉子點高/髂嵴最高點高)×100
86.3
86.3
0.1
臀溝高(mm)
748.7
692.3
56.4
(臀溝高/身高)×100
43.7
43.5
0.2
(臀溝高/髂前上棘點高)×100
80.2
81.7
-1.5
《AIST人體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不同身高段的大轉子點高、會陰高、(大轉子點高/身高)×100、(會陰高/身高)×100、(大轉子點高/會陰高)×100數值如表(單位:cm)所示,以供參考 [49] 
日本人男性
身長
転子高
股下
(転子高/身長)×100
(股下/身長)×100
(転子高/股下)×100
162.9
81.6
72.8
50.09
44.69
112.09
164.9
82.9
74
50.27
44.88
112.03
167.3
84.5
75.4
50.51
45.07
112.07
169.1
85.6
76.5
50.62
45.24
111.90
170.6
86.6
77.4
50.76
45.37
111.89
172
87.5
78.2
50.87
45.47
111.89
173.4
88.4
79.1
50.98
45.62
111.76
174.9
89.4
80
51.11
45.74
111.75
176.7
90.5
81.1
51.22
45.90
111.59
179.2
92.2
82.6
51.45
46.09
111.62
181.2
93.5
83.9
51.60
46.30
111.44
日本人女性
身長
転子高
股下
(転子高/身長)×100
(股下/身長)×100
(転子高/股下)×100
150.1
75.3
65.4
50.17
43.57
115.14
152
76.5
66.6
50.33
43.82
114.86
154.3
78
68
50.55
44.07
114.71
156
79.1
69.1
50.71
44.29
114.47
157.4
80
70
50.83
44.47
114.29
158.7
80.9
70.9
50.98
44.68
114.10
160
81.8
71.8
51.13
44.88
113.93
161.4
82.7
72.7
51.24
45.04
113.76
163.1
83.8
73.8
51.38
45.25
113.55
165.4
85.4
75.4
51.63
45.59
113.26
167.3
86.7
76.7
51.82
45.85
113.04
(大轉子點高/身高)×100(藍色為男性,紅色為女性) (大轉子點高/身高)×100(藍色為男性,紅色為女性) [15]
(1)(大轉子點高/身高)×100比值如圖所示:(大轉子點高/身高)×100比值與身高正相關身高數值越大,(大轉子點高/身高)×100比值也傾向 [43]  越大;同等身高段,女性大轉子點高數值大於男性。
 (大轉子點高/會陰高)×100 (大轉子點高/會陰高)×100 [15]
(2)(大轉子點高/會陰高)×100比值如圖所示:會陰高數值越大,(大轉子點高/會陰高)×100比值反而傾向 [43]  越小;同等會陰高段,女性大轉子點高數值大於男性 [15-16] 
(二)《日本人人體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7-98》節選,以供參考:
項目
男女差
身高(mm)
1705.8
1586.3
119.5
髂嵴最高點高(mm)
995.9
943.7
52.2
(髂嵴最高點高/身高)×100
58.4
59.5
-1.1
髂前上棘點高(mm)
921.7
850.0
71.7
(髂前上棘點高/身高)×100
54.0
53.6
0.4
(髂前上棘點高/髂嵴最高點高)×100
92.5
90.1
2.5
大轉子點高(mm)
865.0
801.2
63.8
(大轉子點高/身高)×100
50.7
50.5
0.2
(大轉子點高/髂嵴最高點高)×100
86.9
84.9
2.0
身高段大轉子點高數值如表所示,以供參考 [17] 
身長の階級(cm)
男/女x 100
人數
平均身長(cm)
測定値(cm)
人數
平均身長(cm)
測定値(cm)
182.5~187.4
1
183.9
94.8
0
-
-
-
177.5~182.4
15
179.2
91.7
0
-
-
-
172.5~177.4
21
174.3
88.3
1
173
88.3
100
167.5~172.4
43
169.8
86.2
3
169.6
87.4
98.7
162.5~167.4
24
165.2
83.6
26
164.5
83.8
99.9
157.5~162.4
6
160.5
79.4
33
159.5
80.8
98.2
152.5~157.4
0
-
-
32
154.7
77.7
-
147.5~152.4
0
-
-
10
151.5
74.7
-
142.5~147.4
0
-
-
2
144.5
71.1
-
全 體
110
170.6
86.5
107
158.6
80.1
108
大轉子點高>臀峯點高、大轉子外突點高 大轉子點高>臀峯點高、大轉子外突點高 [29]
(三)《AIST/HQL人體寸法・形狀データベース2003》中,統計量【青年羣】(單位:mm)如下,以供參考 [26] 
注:大轉子點高>臀峯點高 [18-19]  、大轉子外突點高 [26] 
項目
男女差
身高(mm)
1696.7
1578.3
118.4
臀峯點高(mm)
833.9
775.4
58.5
(臀峯點高/身高)×100
49.1
49.1
0.0
大轉子外突點高(mm)
832.0
770.8
61.2
(大轉子外突點高/身高)×100
49.0
48.8
0.2
臀溝高(mm)
738.4
681.1
57.3
(臀溝高/身高)×100
43.5
43.2
0.4
臀峯點高-大轉子外突點高(mm)
1.9
4.6
-2.7
臀峯點高-臀溝高(mm)
95.5
94.3
1.2
大轉子外突點高-臀溝高(mm)
93.6
89.7
3.9

大轉子點高美國

《1988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Army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 [18]  和《2010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Marine Corps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 [19]  節選一,以供參考:
年份
項目
男女差
1988
身高(cm)
162.94
175.58
12.64
髂嵴點高(cm)
98.88
107.34
8.46
(髂嵴點高/身高)×100
60.68
61.13
0.45
大轉子點高(cm)
86.16
92.83
6.67
(大轉子點高/身高)×100
52.88
52.87
-0.01
(大轉子點高/髂嵴點高)×100
87.14
86.48
-0.65
臀溝高(cm)
74.43
81.44
7.01
(臀溝高/身高)×100
45.68
46.38
0.70
2010
身高(cm)
162.49
175.34
12.85
髂嵴點高(cm)
100.06
106.03
5.97
(髂嵴點高/身高)×100
61.58
60.47
-1.11
大轉子點高(cm)
85.08
91.45
6.37
(大轉子點高/身高)×100
52.36
52.16
-0.20
(大轉子點高/髂嵴點高)×100
85.03
86.25
0.80
《1988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Army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 [18]  和《2010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Marine Corps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 [19]  節選二,以供參考:
年份
項目
男女差
1988
身高(cm)
162.94
175.58
12.64
大轉子點高(cm)
86.16
92.83
6.67
(大轉子點高/身高)×100
52.88
52.87
-0.01
臀峯點高(cm)
83.83
88.74
4.91
(臀峯點高/身高)×100
51.45
50.54
-0.91
臀溝高(cm)
74.43
81.44
7.01
(臀溝高/身高)×100
45.68
46.38
0.70
大轉子點高-臀峯點高(cm)
2.33
4.09
1.76
大轉子點高-臀溝高(cm)
11.73
11.39
-0.34
臀峯點高-臀溝高(cm)
9.40
7.30
-2.10
2010
身高(cm)
162.49
175.34
12.85
大轉子點高(cm)
85.08
91.45
6.37
(大轉子點高/身高)×100
52.36
52.16
-0.20
臀峯點高(cm)
83.83
88.81
4.98
(臀峯點高/身高)×100
51.59
50.65
-0.94
大轉子點高-臀峯點高(cm)
1.25
2.64
1.3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