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髂前上棘點高

鎖定
髂前上棘點高/髂前上棘高(iliospinale anterior height,M13 [1]  /height of 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M13 [2]  ):髂前上棘點(is.a)至地面的垂距 [1]  。在體育測量中,稱之為下肢長A [3] 
下肢全長是狹義的下肢長、真正的下肢長全腿長是狹義的腿長、真正的腿長下肢全長等於全腿長足高 [4]  。由於大腿的起點(股骨頭頂端)無法在外表找到確切的位置 [5]  ,實際工作中通常使用一些更易測量的數據表示腿長 [6]  ,即廣義的腿長,如髂前上棘點高等。
人體測量中,通常用髂前上棘點高減去適當數值得出下肢全長,用髂前上棘點高減去內踝下點高所得數值之96%得出全腿長 [4] 
中文名
髂前上棘點高/髂前上棘高
外文名
iliospinale anterior height,M13
體育測量
下肢長A
相關概念
髂嵴高大轉子點高臀溝高

髂前上棘點高測量方法

髂前上棘點(iliospinale anterius,is.a)
髂骨的髂前上棘最向前下方突出的一點。令被測者彎曲大腿,在腹股溝線的上方用拇指從下向上按壓髂前上棘,即可覓得此測點 [4] 

髂前上棘點高廣義的腿長

髂前上棘點高簡介

相關概念
相關概念(3張)
體質人類學 [20] 人體測量學 [1]  [2]  [4]  上嚴格定義的腿長學名為全腿長,是狹義的腿長、真正的腿長下肢全長是狹義的下肢長、真正的下肢長全腿長等於大腿長小腿長 [5]  ,或下肢全長內踝高。但由於股骨頭深嵌於髖臼內,其頂端不能捫及,故大腿的上端無法準確確定 [21] 
股骨頭深嵌於髖臼內,其頂端不能捫及 股骨頭深嵌於髖臼內,其頂端不能捫及 [33]
由於狹義的下肢長下肢全長)、狹義的腿長全腿長)活體不易測量 [1]  [4]  ,實際工作中通常使用一些更易測量的數據表示腿長 [5]  最小腰圍以下 [35-37] 臀溝最下緣以上,體部各測量點至地面或內外踝的垂距,即廣義的腿長 [1]  [4]  [18]  [38] 
從大到小依次為腰圍高 [35-37] 髂嵴高(或臍高 [22]  )、髂後上棘高、髂前上棘點高、下肢全長大轉子點高恥骨聯合高臀峯點高會陰高(或身高減坐高)、臀溝高 [2]  [12]  [23]  。也有用上述各種立姿高度減去內踝高外踝高表示腿長的,如臍高內踝高 [24]  ,髂前上棘點高減內踝高 [25] 大轉子點高外踝高 [26] 會陰高內踝高 [27]  等。
學術上一般採用身高減坐高表示腿長,採用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反映上下半身比例 [32]  [39] 

髂前上棘點高定義

以下立姿高度皆為測量點至地面的垂直距離其小於直線距離及曲線距離 [1]  [4] 
(1)腰圍高:從最小腰圍處至地面的垂距。
服裝用腿外側長可參考線很低 服裝用腿外側長可參考線很低 [35]
注:在服裝用人體測量中,腿外側長(outside leg length)是指用軟尺從腰際線沿臀部曲線至大轉子點,然後垂直至地面測量的長度。
服裝用人體測量涉及曲線測量,因此,服裝用的腿外側長甚至大於腰圍高,可參考性很低 [35-37] 
(2)臍高/肚臍高 [19]  :臍點(om)至地面的垂距。
(3)髂嵴點高/髂嵴高/下肢長H:髂嵴點(ic)至地面的垂距。
注:俗語中的“腿長”通常指的是腰圍高臍高髂嵴高 [28-29]  [35-37] 
(4)髂後上棘點高/髂後上棘高髂後上棘點(is.p)至地面的垂距。
(5)髂前上棘點高/髂前上棘高/下肢長A:髂前上棘點(is.a)至地面的垂距。
(6)下肢全長/下肢長髂前上棘點高減去適當數值。
(7)大轉子點高/大轉子高/下肢長B:大轉子點(tro)至地面的垂距。
(8)恥骨聯合上緣高/恥骨聯合高恥骨聯合點(sy)至地面的垂距。
(9)臀峯點高:從臀峯點至地面的垂距。
(10)會陰高/股下高:會陰點(pe)至地面的垂距。
注:會陰高有兩種,一是左右兩側坐骨結節最下點的連線與正中矢狀面的交點至地面的垂距 [1]  ,等於身高減坐高 [12]  [23]  [30]  ;二是恥骨聯合下緣高,略大於身高減坐高 [31]  ,略小於恥骨聯合高。
坐骨下肢長和髂嵴高 坐骨下肢長和髂嵴高 [7]
(11)身高減去坐高,即英文文獻中的坐骨下肢長(Subischial Leg Length (SLL)) [7] 
坐骨下肢長(a)近似於會陰高(c),遠小於大轉子點高(b) 坐骨下肢長(a)近似於會陰高(c),遠小於大轉子點高(b) [34]
注:坐高是頭頂點(v)至椅面的垂距,是頭頂到坐骨結節的長度 [8]  ,即頭頂點至左右兩側坐骨結節最下點所在平面的垂距 [9]  [17] 
(12)臀溝高/臀紋線高/下肢長C:臀溝下緣最低點至地面的垂距 [1] 

髂前上棘點高運動員選材

下肢長H、A、B、C 下肢長H、A、B、C [10]
下肢長H、A、B、C四個長度對選材都有意義,A與H的比例越接近越好,達到95%已經是優秀人才了,達到這個指標擺腿時的幅度就大,跳起來步幅就大(我國運動員這個指標是個弱點)。這在動物世界中能找到答案,例如袋鼠等彈跳好的動物,其髂腰肌都已長到腰部脊柱上去了。我國運動員與黑人運動員相比,不是技術差,而是骨骼比例不一樣,因而動作幅度比不上人家。跑動中有相當一部分髖送不出去的運動員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結構問題。一定的力學比例決定了技術本身。
髂嵴點、髂前上棘點、大轉子點、臀溝 髂嵴點、髂前上棘點、大轉子點、臀溝 [16]
選材時,如果達到如下指標就是優秀形態指標:A/H-95%,B/H-90%,C/A-80% [11] 
注:下肢H是髂嵴高,下肢長A是髂前上棘點高,下肢長B是大轉子點高,下肢長C是臀溝高 [15] 

髂前上棘點高相關數據

(1)《AIST人體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節選,以供參考 [12] 
項目
男女差
身高(mm)
1714.0
1591.3
122.7
髂嵴最高點高(mm)
1014.2
943.9
70.3
(髂嵴最高點高/身高)×100
59.2
59.3
-0.1
髂前上棘點高(mm)
933.4
847.2
86.2
(髂前上棘點高/身高)×100
54.5
53.2
1.2
(髂前上棘點高/髂嵴最高點高)×100
92.0
89.8
2.3
大轉子點高(mm)
875.7
814.5
61.2
(大轉子點高/身高)×100
51.1
51.2
-0.1
(大轉子點高/髂嵴最高點高)×100
86.3
86.3
0.1
臀溝高(mm)
748.7
692.3
56.4
(臀溝高/身高)×100
43.7
43.5
0.2
(臀溝高/髂前上棘點高)×100
80.2
81.7
-1.5
(2)《日本人人體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7-98》節選,以供參考 [13] 
項目
男女差
身高(mm)
1705.8
1586.3
119.5
髂嵴最高點高(mm)
995.9
943.7
52.2
(髂嵴最高點高/身高)×100
58.4
59.5
-1.1
髂前上棘點高(mm)
921.7
850.0
71.7
(髂前上棘點高/身高)×100
54.0
53.6
0.4
(髂前上棘點高/髂嵴最高點高)×100
92.5
90.1
2.5
大轉子點高(mm)
865.0
801.2
63.8
(大轉子點高/身高)×100
50.7
50.5
0.2
(大轉子點高/髂嵴最高點高)×100
86.9
84.9
2.0
(3)《size-JPN 2004-2006》不同年齡層次的身高、髂前上棘點高以及(髂前上棘點高/身高)×100,以供參考 [14] 
年齡(歲)
身高(mm)
髂前上棘點高(mm)
(髂前上棘點高/身高)×100
男女差
男女差
男女差
20-24
1704
1582
122
920
845
75
53.99
53.41
0.58
25-29
1710
1590
120
924
851
73
54.04
53.52
0.51
30-34
1713
1584
129
925
846
79
54.00
53.41
0.59
35-39
1710
1585
125
922
845
77
53.92
53.31
0.61
40-44
1705
1579
126
918
841
77
53.84
53.26
0.58
45-49
1697
1562
135
911
832
79
53.68
53.27
0.42
50-54
1691
1555
136
907
826
81
53.64
53.12
0.52
55-59
1673
1550
123
893
822
71
53.38
53.03
0.34
60-64
1645
1535
110
877
814
63
53.31
53.03
0.28
65-69
1635
1519
116
872
809
63
53.33
53.26
0.07
70-74
1622
1496
126
867
803
64
53.45
53.68
-0.22
75-79
1604
1473
131
860
790
70
53.62
53.63
-0.0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