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坐高

鎖定
坐高是頭頂點(v)至椅面的垂距 [1]  ,即頭頂點至左右兩側坐骨結節最下點所在平面的垂距 [2]  [50] 
測量時大小腿呈90° [3]  ,不能坐地(坐凳挺直軀幹,大小腿90°-180°變化中軀幹收縮)。左右肩胛間的脊柱和骶部在一垂線,兩處靠牆體陽角 [4]  ,後腰不貼牆。頭部處於眼耳平面 [5] 
站時坐骨結節臀大肌下緣覆蓋,重按方可摸到。坐時臀大肌下緣上移,坐骨結節移至皮下與凳面接觸故易摸到 [6] 坐姿時凳面即為左右兩側坐骨結節最下點所在的平面 [2]  [50] 臀部形狀不影響坐高測量,臀厚造成的誤差小到可忽略。
軀幹前長 [87] 胸上點(sst)至恥骨聯合點(sy)的距離 [7]  。為測量方便以坐高代替,二者不同 [8] 
狹義、真正的腿長學名全腿長,狹義、真正的下肢長學名下肢全長 [1]  [5]  [9-10]  。活體皆不易測量,用身高減坐高表示腿長,即坐骨下肢長(Subischial Leg Length) [11]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身高-坐高)/坐高]×100,是腿身比量化指標 [12]  [101]  ,為研究腿身比奠定了基礎。
身高減坐高表示腿長身高段女性腿略長 [13]  [15] 同坐高段男性腿更長 [20]  [26]  [67-69] 腿身比與身高正相關(0.3<r<0.5) [79]  [104] 身高越大腿身比傾向 [66]  越大 [14-16]  ;腿身比均值男性大於女性 [17-19]  ,差異極顯著(p<0.01) [20]  [76-77] 效應量 [21-23]  中等(0.5<d<0.8) [24]  [79]  ;腿身比極值男性大於女性 [25-27]  [78-79] 雌激素促進長骨骨骺癒合 [28]  [49]  ,來潮後軀幹突增 [29-30]  [92-94]  [98]  ,成熟女性腿身比遠小於少女 [14] 長腿非女性第二性徵 [31-32] 同身高段女性腿略長是身高性別二態性的“副產品 [14]  [17]  [51]  。受社會文化態度 [33-34]  等影響,人們更願意和傾向於用小樣本甚至個例,去印證“腿身比是性別二態性特徵、女性腿身比更大 [39-40]  ”的錯誤想法 [31-32] 
中文名
坐高
外文名
sitting height,M23
坐高指數
(坐高/身高)×100
馬氏指數
[(身高-坐高)/坐高]×100
測量依據
當人採取坐位姿勢時,坐骨結節恰好與凳面接觸
注意事項
大腿與地面平行並與小腿間呈直角

坐高定義

坐高(sitting height,M23):頭頂點(v)至椅面的垂直距離 [1] 
坐高是頭頂到坐骨結節的長度 [41]  , 即頭頂點至左右兩側坐骨結節最下點所在平面的垂距 [2]  [50] 

坐高軀幹長

體部測點 體部測點 [5]
(1)在人體測量學中,軀幹 [5]  軀幹高)是指胸上點(sst)至恥骨聯合點(sy)的距離 [7] 
(2)也有文獻中,軀幹高的測量點有所不同 [1] 
坐姿胸骨上緣點高/軀幹前高 坐姿胸骨上緣點高/軀幹前高 [17]
坐姿胸骨上緣點高/軀幹前高 [86-87]  :胸骨上點(sst)到水平坐面的高度。
坐姿頸椎點高/坐姿頸點高/軀幹後高 坐姿頸椎點高/坐姿頸點高/軀幹後高 [17]
坐姿頸椎點高/坐姿頸點高/軀幹後高:頸點(c)到水平坐面的高度 [78]  [88-90] 
注:坐椅面位置低於恥骨聯合點 [1]  [5] 
(3)為了測量方便,以坐高代替,但實際上坐高與軀幹長並不一致 [8] 

坐高測量

坐高測量方法

世界衞生組織WHO)推薦的“國際生物學計劃”(IBP)關於坐高的測量方法,它對以營養學為研究目的的測量規定是:
“被測者坐於一桌面,雙足懸空,無支撐。其膝後部位於桌緣的正上方。上身挺直。牽引頦下部稍稍向前,大腿臀部肌肉應在放鬆狀態。頭部處於法蘭克福平面(眼耳平面 [5]  )。測高儀垂直,在骶部和左右肩胛之間與脊柱相接觸。”
對於為人體工程學研究而進行的坐高測量,WHO的測量方法要求被測者將雙足踏於木板之上。
只要在椅面和測高儀上附一簡單裝置,坐深臀膝距等項目值即可同時讀出。我們認為,在我國今後的人體測量工作中,應該採用這種方法 [42] 

坐高測量依據

坐骨結節大腿伸直時不易摸到,因為它被臀大肌下緣所覆蓋。需用手指沿臀溝向上重按,方可摸到。坐時,臀大肌下緣上移,坐骨結節移至皮下,與凳面接觸故易摸到 [6] 
凳面即為左右兩側坐骨結節最下點所在的平面 凳面即為左右兩側坐骨結節最下點所在的平面 [50]
當人採取坐位姿勢時,坐骨結節恰好與凳面接觸 [2] 
因此,凳面即為左右兩側坐骨結節最下點所在的平面 [50]  臀部的形狀不影響坐高的測量,臀部的厚度所造成的測量誤差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驗證:坐於硬板凳上,大小腿呈90度,挺直軀幹,用坐骨結節支撐上半身重量。保持該坐姿,將手掌置於左右坐骨結節下方,可感受到手掌幾乎貼着坐骨結節,有疼痛感 [2]  [6]  [50] 

坐高注意事項

坐高測量不能坐地 坐高測量不能坐地
測量時必須大腿與地面平行並與小腿間呈直角 [3]  ,絕對不能直接坐在地面上;因為,坐在凳子上,挺直軀幹,大小腿所成角度從90°變為180°的過程中,軀幹自然收縮。其次,左右肩胛間的脊柱和骶部保持在一條垂直線上,兩處緊靠立柱 [42]  或牆體陽角 [4]  ,絕對不能後腰貼在牆上。再次,頭部應處於眼耳平面 [5]  [43] 
坐高測量示意圖 坐高測量示意圖 [43]

坐高兒科測量

兒科測量 兒科測量
兒科中,坐高又稱為頂臀長。測量方法如圖所示:
(1)3歲以下使用測量牀,小兒取平卧位。注意三個垂直:大腿與軀體,大腿小腿,足板與測量牀。準確讀數至0.1cm。
(2)3歲以上測量方法與成人完全一致,使用坐高計,小兒身體先前傾使骶部緊靠測量板,再挺身坐直,大腿軀體垂直,膝關節屈曲成直角,兩腳平放在地面上,準確讀數至0.1cm [44] 

坐高早晚差異

2015年10月,山東285 名大學生志願者晨起和睡前坐高測量結果如下:
男性起牀時坐高(945.9620±34.7670)mm,睡覺時坐高(926.2093±33.0457)mm,差值為(19.7527±6.3508)mm;女性起牀時坐高(901.8160±27.3235)mm,睡覺時坐高(888.3718±25.9024)mm,差值為(13.4442±9.4275)mm [45] 

坐高身高坐高指數

(一)身高坐高指數=(坐高/身高)×100
坐高指數分型男女有別 坐高指數分型男女有別 [1]
身高坐高指數分型如表所示 [1] 
型別
指數
短軀幹型(short trunk)
X<51.0
X<52.0
中軀幹型(middle trunk)
51.0≤X≤53.0
52.0≤X≤54.0
長軀幹型(long trunk)
X>53.0
X>54.0
(二)身高坐高指數各種型別所對應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如表所示 [96] 
型別
馬氏指數
短軀幹型
X>96.08
X>92.31
中軀幹型
88.68≤X≤96.08
85.19≤X≤92.31
長軀幹型
X<88.68
X<85.19
(三)身高坐高指數也可以間接地反映出被測試者的軀幹腿長的比例,但它在反映人體腿長比例方面不如馬氏軀幹腿長指數更直接、更明確、更敏感。它的指數值與腿長成反比,使用時不如馬氏軀幹腿長指數方便 [12] 
其次,雖然腿身比平均值男性大於女性,差異極其顯著(p<0.01) [20]  [76-77]  ,但效應量 [22]  [23]  中等(0.5<d<0.8) [24]  [79]  ,即男女相差不夠大 [17-19]  ;而身高坐高指數分型男女相差偏大,不太符合我們的實際情況 [7]  [9] 

坐高狹義和廣義的腿長

狹義的腿長、真正的腿長——全腿長
狹義的腿長、真正的腿長——全腿長(3張)
體質人類學 [9]  人體測量學 [1]  [5]  [10]  上嚴格定義的腿長學名為全腿長,是狹義的腿長、真正的腿長下肢全長是狹義的下肢長、真正的下肢長全腿長等於大腿長小腿長 [55]  ,或下肢全長內踝高。但由於股骨頭深嵌於髖臼內,其頂端不能捫及,故大腿的上端無法準確確定 [56] 
股骨頭深嵌於髖臼內,其頂端不能捫及 股骨頭深嵌於髖臼內,其頂端不能捫及 [63]
由於狹義的下肢長下肢全長)、狹義的腿長全腿長)活體不易測量 [1]  [5]  ,實際工作中通常使用一些更易測量的數據表示腿長 [52]  最小腰圍以下 [80-82] 臀溝最下緣以上,體部各測量點至地面或內外踝的垂距,即廣義的腿長 [1]  [5]  [62]  [83] 
下肢長H、A、B、C 下肢長H、A、B、C [65]
從大到小依次為腰圍高 [80-82] 髂嵴高(或臍高 [57] 髂後上棘高髂前上棘點高下肢全長大轉子點高恥骨聯合高臀峯點高會陰高(或身高減坐高)、臀溝高 [10]  [17-18]  。也有用上述各種立姿高度減去內踝高外踝高表示腿長的,如臍高內踝高 [58] 髂前上棘點高內踝高 [59] 大轉子點高外踝高 [61] 會陰高內踝高 [60]  等。
坐骨下肢長(a)近似於會陰高(c),遠小於大轉子點高(b) 坐骨下肢長(a)近似於會陰高(c),遠小於大轉子點高(b) [64]
學術上一般採用身高減坐高表示腿長,即英文文獻中的坐骨下肢長(Subischial Leg Length (SLL)) [11]  ;採用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反映上下半身比例 [12]  [101] 

坐高馬氏軀幹腿長指數

坐高簡介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身高-坐高)/坐高]×100,是探討腿身比最可靠和最具有參照價值的量化指標 [12]  [101]  ,為研究腿身比奠定了基礎。
身高減坐高遠小於髂嵴高 身高減坐高遠小於髂嵴高 [11]
注:狹義、真正的下肢長下肢全長)和狹義、真正的腿長全腿長)在活體中不易測量 [1]  [5]  ,實際工作中通常使用一些更易測量的數據表示腿長 [52]  ,即廣義的腿長身高減坐高只是其一。但必須注意的是,馬氏指數中的腿長嚴格定義為身高減坐高絕不能將腰圍高臍高髂嵴高(俗語中的“腿長” 通常指這前三種 [53-54]  [80-82]  )、髂前上棘點高等其他腿長代入公式中導致馬氏指數過大 [5] 
服裝用腿外側長可參考線很低 服裝用腿外側長可參考線很低 [81]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分型如表所示 [1] 
型別
指數
超短腿型(hyperbrachyskelictype)
X~74.9
短腿型(brachyskelictype)
75.0~79.9
亞短腿型(subbrachyskelictype)
80.0~84.9
中腿型(mesatiskelictype)
85.0~89.9
亞長腿型(submakroskelictype)
90.0~94.9
長腿型(makroskelictype)
95.0~99.9
超長腿型(hypermakroskelictype)
100.0~X
由於坐高存在早晚差異,即晨起測量值大於睡前測量值 [45]  ,所以馬氏指數晨起測量值小於睡前測量值。

坐高數據

(一)《GB/T10000-2023中國成年人人體尺寸》節選,以供參考 [97]  :
年齡(歲)
測量項目
性差
18-70
身高(mm)
1687
1572
115
坐高(mm)
921
863
58
馬氏指數
83.17
82.16
1.02
18-25
身高(mm)
1720
1599
121
坐高(mm)
936
881
55
馬氏指數
83.76
81.50
2.26
26-35
身高(mm)
1706
1588
118
坐高(mm)
932
877
55
馬氏指數
83.05
81.07
1.98
36-60
身高(mm)
1670
1564
106
坐高(mm)
910
859
51
馬氏指數
83.52
82.07
1.44
61-70
身高(mm)
1652
1541
111
坐高(mm)
892
841
51
馬氏指數
85.20
83.23
1.97
2023年和1988年數據對比如下:
年齡(歲)
測量項目
1988年
2023年
年份差
1988年
2023年
年份差
18-25
身高(mm)
1686
1720
34
1580
1599
19
坐高(mm)
910
936
26
858
881
23
身高-坐高(mm)
776
784
8
722
718
-4
馬氏指數
85.27
83.76
-1.51
84.15
81.50
-2.65
26-35
身高(mm)
1683
1706
23
1572
1588
16
坐高(mm)
911
932
21
857
877
20
身高-坐高(mm)
772
774
2
715
711
-4
馬氏指數
84.74
83.05
-1.69
83.43
81.07
-2.36
結論:(1)兩性身高均為增長;(2)兩性坐高增長值均大於腿長增長值;(3)男性腿長略有增長,女性腿長略有縮短;(4)兩性馬氏指數均為下降 [19]  [97] 
(二)亞洲男性平均為85.10(中腿型),亞洲女性平均為83.41(亞短腿型) [17]  ;歐美男性平均為90.77(亞長腿型),歐美女性平均為89.16(中腿型) [46] 
(三)《武漢市某高校大學生體型調查研究》(年齡17-21歲),如表所示,以供參考 [47]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分型(n:男=582;女=484)
性別
超短腿型
短腿型
亞短腿型
中腿型
亞長腿型
長腿型
超長腿型
n
%
n
%
n
%
n
%
n
%
n
%
n
%
1
0.2
38
6.5
176
30.3
249
42.8
93
16
23
4
2
0.3
5
1.2
35
8.3
173
40.8
153
36
54
12.7
4
0.9
0
0
克羅地亞高中生馬氏指數分佈直方圖 克羅地亞高中生馬氏指數分佈直方圖 [75]
(四)《The coast of giants: an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high schoolers on the Adriatic coast of Croatia》中,克羅地亞亞得里亞海岸(不包含達爾馬提亞地區)高中生馬氏指數平均值男性為91.68,女性為87.32,具體分佈如下:
注:受測個體為17-20歲的高中生,18-20歲為主 [74-75] 
馬氏指數分型
男(n=209)
女(n=171)
n
%
n
%
超短腿型(X~74.9)
0
0.00%
3
1.75%
短腿型(75.0~79.9)
1
0.48%
7
4.09%
亞短腿型(80.0~84.9)
14
6.70%
46
26.90%
中腿型(85.0~89.9)
64
30.62%
65
38.01%
亞長腿型(90.0~94.9)
81
38.76%
41
23.98%
長腿型(95.0~99.9)
38
18.18%
5
2.92%
超長腿型(100.0~X)
11
5.26%
4
2.34%
美國艾奧瓦州
美國艾奧瓦州(2張)
(五)美國艾奧瓦州青少年馬氏軀幹腿長指數隨年齡的變化,如圖冊所示 [24] 
(六)2009年7月,在山東省壽光市調查了漢族778例(男為428例,女為350例),腿身比平均值和極端值數據如下:
項目
男女差
坐高指數
平均值
53.9
54.6
-0.70
最小值
49.1
49.2
-0.10
最大值
57.5
61
-3.50
馬氏指數
平均值
85.53
83.15
2.38
最小值
73.91
63.93
9.98
最大值
103.67
103.25
0.41
身高與坐高之間有非常顯著的線性迴歸關係,可用迴歸方程(男:身高=1.504×坐高+319.370;女:身高=1.293×坐高+463.751)由坐高來推測身高。也可用迴歸方程(男:坐高=0.444×身高+159.933;女:坐高=0.442×身高+162.867)由身高推測坐高 [20] 
注:迴歸分析是藉助函數關係式反映自變量的變動對因變量的影響,必須明確自變量因變量自變量因變量位置互換時所得的迴歸方程不同 [70] 給定自變量的數值時只能推算因變量的可能取值 [71] 不能逆推 [72-73] 
坐高(mm)
身高(mm)
身高-坐高(mm)
馬氏指數
男女差
男女差
男女差
770
——
1459.36
——
——
689.36
——
——
89.53
——
790
1507.53
1485.22
22.31
717.53
695.22
22.31
90.83
88.00
2.82
810
1537.61
1511.08
26.53
727.61
701.08
26.53
89.83
86.55
3.28
830
1567.69
1536.94
30.75
737.69
706.94
30.75
88.88
85.17
3.70
850
1597.77
1562.80
34.97
747.77
712.80
34.97
87.97
83.86
4.11
870
1627.85
1588.66
39.19
757.85
718.66
39.19
87.11
82.60
4.50
890
1657.93
1614.52
43.41
767.93
724.52
43.41
86.28
81.41
4.88
910
1688.01
1640.38
47.63
778.01
730.38
47.63
85.50
80.26
5.23
930
1718.09
1666.24
51.85
788.09
736.24
51.85
84.74
79.17
5.58
950
1748.17
1692.10
56.07
798.17
742.10
56.07
84.02
78.12
5.90
970
1778.25
——
——
808.25
——
——
83.32
——
——
990
1808.33
——
——
818.33
——
——
82.66
——
——
1010
1838.41
——
——
828.41
——
——
82.02
——
——
身高(mm)
坐高(mm)
身高-坐高(mm)
馬氏指數
男女差
男女差
男女差
1400
——
781.67
——
——
618.33
——
——
79.10
——
1430
——
794.93
——
——
635.07
——
——
79.89
——
1460
808.17
808.19
-0.01
651.83
651.81
0.01
80.65
80.65
0.00
1490
821.49
821.45
0.05
668.51
668.55
-0.05
81.39
81.39
0.00
1520
834.81
834.71
0.11
685.19
685.29
-0.11
82.08
82.10
-0.02
1550
848.13
847.97
0.17
701.87
702.03
-0.17
82.75
82.79
-0.04
1580
861.45
861.23
0.23
718.55
718.77
-0.23
83.41
83.46
-0.05
1610
874.77
874.49
0.29
735.23
735.51
-0.29
84.05
84.11
-0.06
1640
888.09
887.75
0.35
751.91
752.25
-0.35
84.67
84.74
-0.07
1670
901.41
901.01
0.41
768.59
768.99
-0.41
85.26
85.35
-0.08
1700
914.73
914.27
0.47
785.27
785.73
-0.47
85.85
85.94
-0.09
1730
928.05
927.53
0.53
801.95
802.47
-0.53
86.41
86.52
-0.11
1760
941.37
940.79
0.59
818.63
819.21
-0.59
86.96
87.08
-0.12
1790
954.69
——
——
835.31
——
——
87.49
——
——
1820
968.01
——
——
851.99
——
——
88.01
——
——
1850
981.33
——
——
868.67
——
——
88.52
——
——
1880
994.65
——
——
885.35
——
——
89.01
——
——
由此可見,同身高段女性腿略長同坐高段男性腿明顯更長
因此,所謂的“同等條件”其實完全取決於如何幹擾和限制抽取樣本使得抽取樣本不具有代表性、遍歷性不能覆蓋全體樣本空間 [91]  既可以定義“同等條件”為“同身高段”也可以定義為“同坐高段”導致結論剛好相反 [15]  [67]  [20] 
澳大利亞國防軍體測數據 澳大利亞國防軍體測數據
(七)《Statistical approaches to relationships between sitting height and leg length in adults》中,澳大利亞國防軍馬氏指數平均值男性(n=938)為91.7,女性(n=715)為90.1,具體數據如三線表所示:
坐高和坐骨下肢長的線性關係(澳大利亞)
坐高和坐骨下肢長的線性關係(澳大利亞)(2張)
如圖冊所示,由線性擬合可以得出——同坐高段男性腿明顯更長 [69] 
肩臀比為大效應量,腿身比為中效應量,頭身比為小效應量 肩臀比為大效應量,腿身比為中效應量,頭身比為小效應量 [79]
(八)《2015 7차 한국인 인체치수조사사업》中,男性(n=3189)馬氏指數均值85.93,標準差3.95,標準誤0.07;女性(n=3221)馬氏指數均值83.38,標準差3.86,標準誤0.07。男女均值相差2.55,差異有高度統計學意義(Z=26.07,p=0.00000),效應量中等(d=0.65) [21] 
效應量(Cohen's d)的解釋
效應量(Cohen's d)的解釋(2張)
注:一般將d=0.2定義為小效應量d=0.5為中效應量d=0.8為大效應量 [102-103]  。兩性身材比例均值差異如圖所示:肩臀比為大效應量,腿身比為中效應量頭身比為小效應量 [21] 
百分位數值如表所示:
MIN
P1
P3
P5
P10
73.74
77.44
78.68
79.56
80.95
70.88
74.20
76.15
77.17
78.57
性差
2.86
3.24
2.53
2.39
2.38
P15
P20
P25
P30
P35
81.85
82.60
83.24
83.81
84.34
79.50
80.23
80.84
81.40
81.87
性差
2.35
2.37
2.40
2.41
2.47
P40
P45
P50
P55
P60
84.88
85.41
85.88
86.34
86.87
82.34
82.82
83.28
83.77
84.28
性差
2.54
2.59
2.60
2.57
2.59
P65
P70
P75
P80
P85
87.30
87.92
88.54
89.18
90.00
84.75
85.24
85.83
86.56
87.34
性差
2.55
2.68
2.71
2.62
2.66
P90
P95
P97
P99
MAX
90.95
92.40
93.22
95.41
116.64
88.35
89.95
90.78
92.63
98.48
性差
2.60
2.45
2.44
2.78
18.16
韓國兩性馬氏指數分佈直方圖 韓國兩性馬氏指數分佈直方圖 [79]
馬氏指數分佈如下 :
馬氏軀幹腿長指數分型(n:男=3189;女=3221)
性別
超短腿型
短腿型
亞短腿型
中腿型
亞長腿型
長腿型
超長腿型
n
%
n
%
n
%
n
%
n
%
n
%
n
%
4
0.13%
200
6.27%
1111
34.84%
1396
43.78%
441
13.83%
33
1.03%
4
0.13%
49
1.52%
536
16.64%
1585
49.21%
892
27.69%
148
4.59%
11
0.34%
0
0.00%
迴歸分析
迴歸分析(16張)
加入前提條件進行限制,統計數據如表所示:身高段女性腿略長同坐高段男性腿明顯更長腿長段男性身高明顯更高 [78-79] 
身高段
(mm)
男(n=3189)
女(n=3221)
男女差
n
坐高
(mm)
腿長
(mm)
馬氏
指數
n
坐高
(mm)
腿長
(mm)
馬氏
指數
坐高
(mm)
腿長
(mm)
馬氏
指數
1354-1399
1
625
729
116.6
1
771
623
80.8
注:該男性為異常值
1400-1449
22
791
643
81.5
1450-1499
192
820
660
80.5
1500-1549
6
850
689
81.0
593
842
686
81.5
8
3
-0.5
1550-1599
49
869
711
81.9
1042
860
715
83.2
9
-4
-1.3
1600-1649
289
886
744
84.1
925
880
742
84.4
6
2
-0.4
1650-1699
744
907
770
84.9
362
901
767
85.2
6
3
-0.2
1700-1749
1074
928
796
85.9
75
919
796
86.6
9
0
-0.8
1750-1799
722
947
825
87.2
9
944
817
86.7
3
8
0.6
1800-1849
244
969
850
87.9
1850-1899
55
992
874
88.2
1900-1915
5
1009
898
89.1
坐高段
(mm)
男(n=3189)
女(n=3221)
男女差
n
身高
(mm)
腿長
(mm)
馬氏
指數
n
身高
(mm)
腿長
(mm)
馬氏
指數
身高
(mm)
腿長
(mm)
馬氏
指數
625-749
1
1354
729
116.6
注:該男性為異常值
750-769
4
1435
672
88.1
770-789
16
1456
676
86.6
790-809
65
1486
685
85.4
810-829
4
1589
769
93.7
251
1512
692
84.3
77
77
9.4
830-849
26
1605
763
90.6
591
1548
708
84.2
57
55
6.4
850-869
78
1628
767
89.1
843
1576
717
83.4
52
50
5.6
870-889
251
1651
770
87.4
774
1608
729
83.0
43
41
4.4
890-909
537
1681
780
86.7
451
1642
743
82.8
39
37
3.9
910-929
817
1711
792
86.2
170
1665
749
81.7
46
43
4.5
930-949
708
1740
801
85.4
47
1699
762
81.3
41
39
4.1
950-969
490
1771
814
85.0
6
1732
774
80.8
39
40
4.1
970-989
199
1801
823
84.2
2
1743
772
79.6
58
51
4.7
990-1009
58
1834
836
83.7
1
1768
776
78.2
66
60
5.5
1010-1029
16
1849
833
82.0
1030-1036
4
1891
859
83.1
腿長段
(mm)
男(n=3189)
女(n=3221)
男女差
n
身高
(mm)
坐高
(mm)
馬氏
指數
n
身高
(mm)
坐高
(mm)
馬氏
指數
身高
(mm)
坐高
(mm)
馬氏
指數
602-619
4
1446
838
72.5
620-639
36
1466
834
75.8
640-659
120
1489
837
77.8
660-679
3
1558
881
76.9
266
1514
844
79.4
44
37
-2.6
680-699
16
1570
878
78.8
446
1542
852
81.1
28
26
-2.3
700-719
60
1608
896
79.5
663
1572
863
82.3
36
33
-2.8
720-739
135
1635
904
81.0
648
1598
869
84.0
37
35
-3.0
740-759
325
1661
910
82.5
552
1626
877
85.5
35
33
-3.1
760-779
541
1689
919
83.9
314
1653
884
87.0
36
35
-3.1
780-799
669
1713
924
85.5
120
1675
886
89.0
38
38
-3.5
800-819
557
1739
930
87.1
38
1707
899
90.0
32
31
-2.9
820-839
462
1767
938
88.4
12
1731
904
91.6
36
34
-3.1
840-859
272
1793
944
89.9
2
1736
887
95.7
57
57
-5.7
860-879
105
1825
957
90.8
880-899
35
1848
961
92.5
900-919
7
1867
964
93.9
920-930
2
1882
957
96.7

坐高備註

以上表述皆採用“同身高段”,而非“同身高”:
(一)在很多文獻資料中,“同身高”指的是採用分母為身高的指數進行比較,其樣本具有代表性、遍歷性,覆蓋全體樣本空間 [91]  ,包含身高沒有交集的高個子男性和矮個子女性 [76-77]  。之所以得出“同身高男性腿略長 [84-85]  ”的結論,實際上指的是全體樣本腿身比平均值男性大於女性 [17-19] 
(二)而“同身高段”這種表述可以避免全體樣本參與,限制在某個身高段(如165-170cm),兩個羣體的腿長平均值進行比較,從而得出“同身高段女性腿略長” [13]  [15]  正是由於腿身比身高正相關(0.3<r<0.5 [79]  [104]  ),身高越大腿身比傾向 [66]  越大 [14]  [15]  [16]  ;所以才有“全體樣本腿身比平均值男性大於女性 [17-19]  ”的結果。
因此,“同身高段”比“同身高”表述更為準確。

坐高結論

身高減坐高表示腿長身高段女性腿略長 [13]  [15]  同坐高段男性腿明顯更長 [20]  [26]  [67]  [68-69] 腿長段男性身高明顯更高 [74-75]  [78-79] 由於腿身比身高正相關(0.3<r<0.5 [79]  [104]  ),身高越大腿身比傾向 [66]  越大 [14]  [15]  [16]  ;腿身比平均值男性大於女性 [17-19]  ,差異極其顯著(p<0.01) [20]  [76-77] 效應量 [21]  [22]  [23]  中等(0.5<d<0.8) [24]  [79]  ;腿身比極端值也是男性大於女性 [25-26]  [27]  [78-79]  。而且,雌激素對骨質的成骨細胞有特殊的刺激作用,並影響長骨的成骨中心骨骺的癒合 [28]  [49] 月經初潮早的女生腿身比較小 [48]  ,來潮後,女生軀幹的突增越來越明顯 [29-30]  [92-94]  [98]  ,導致馬氏指數平均值成熟女性遠小於少女 [14]  。而遺精較早對男性腿身比的影響卻沒有那麼充分 [98-100]  。因此,長腿絕非女性第二性徵 [31-32] 同身高段女性腿略長是身高性別二態性的“副產品 [14]  [17]  [51]  ,是“田忌賽馬”的結果 [95] 
受社會文化態度 [33-34]  、審美偏好 [35-36]  、服裝修飾 [37-38]  影響,人們更願意也更傾向於用小樣本甚至個例,去印證“腿身比是性別二態性特徵、女性腿身比更大 [39-40]  ”的錯誤想法 [31-32] 

坐高下身長坐高指數

下身長坐高指數=坐高/(身高-坐高) [1] 

坐高臀紋線高小於身高減坐高

臀紋線高小於身高減坐高 臀紋線高小於身高減坐高 [17]
世界各地人體測量數據表明,臀紋線高(下肢長C)小於身高減坐高 [17-18] 
當人採取坐位姿勢時,臀紋線在左右坐骨結節前面 當人採取坐位姿勢時,臀紋線在左右坐骨結節前面
當人採取坐位姿勢時,亦可自證:坐於硬板凳上,大小腿呈90度,挺直軀幹,用坐骨結節支撐上半身重量。保持該坐姿,用手可觸摸到臀紋線在左右坐骨結節前面 [6]  [2]  [5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