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頭身

鎖定
或稱頭身比,頭身比=身高/頭全高
古希臘雕像中大量表現出的8頭身比例,是公認的身體最美的比例。實際上,除歐洲部分地區外,在生活中很難找到8頭身的人,一般人為7.5頭身,而亞洲許多地區的人則只有7頭身 [1]  。除了極少數人,如羅伯特·潘興·瓦德羅馬努特·波爾等,平常我們所説的“九頭身”,其實是“九臉身”(即身高/容貌面高 [2]  =9) [3] 
以從下往上的角度或運用廣角鏡頭的攝影手法,能夠在視覺上讓頭身比變大,從上往下的角度則變小。
同身高前提下,頭小比腿長更顯高 [11] 
中文名
頭身
外文名
Head-to-Body Ratio
別    名
頭身比
定    義
身高/頭全高

頭身頭全高

頭身定義

頭長和頭全高
頭長和頭全高(2張)
與普通人想象與認識中的頭不一樣,在科學上講的頭指的是頭顱,不包括下頜在內的結構,它的形態雖然仍然是橢圓形,卻是橫卧在頸上,而不是一般圖片所見豎立在肩上。頭長指的是眉間枕骨突起(即後腦勺)的直線距離。畫家所使用的“頭長“指的是頭全高
頭全高:從頭頂點(v)至頦下點(gn)的垂距 [4] 
頭身比=身高/頭全高

頭身測量方法

頭部固定於眼耳平面時,自頭頂點(v)至頦下點(gn)的直線在冠狀面上的投影距離。用圓杆直腳規測量。測量者位於受試者的右側。測量時注意圓杆直腳規的圓杆中軸應與眼耳平面垂直。受試者牙齒咬合。也可用間接測量法,即身高減去頦下點高 [2] 

頭身比例分佈

女大學生頭身比分佈表 女大學生頭身比分佈表
(1)確立“人體最美的比例是頭部為身高的八分之一”是公元前四世紀希臘雕塑家Lisippos,二十世紀以來,時髦體型的比例多次發生變化,頭與軀幹的比例從1:6的矮胖型變化到1:7一直到1:8 的高瘦體型。這種身高為8個頭全高的比例,仍被看作是美的協調比例,當作完美體型的審度標準。
但事實上,接近這種理想體型的人在中國並不是很多,只是時裝模特比較符合。由於種族、性別、年齡不同,頭與軀幹的比例會有所差異。通常有兩大比例標準,即亞洲型七頭高的成人人體比例和歐洲型八頭高的成人人體比例。七頭高比例關係是黃種人的最佳人體比例,根據地域、種族的不同,稍有差異,如日本和我國南方沿海地區的人體比例標準不足七頭身比例,而我國東北地區的人體比例接近八頭身比例。
表為頭身比的頻數分佈,有52.9%的女大學生頭身比在6.5-7範圍內,95.2%的女大學生頭身比在6.5-7.5範圍內 [5] 
大連地區女中學生的頭身比的頻數分佈 大連地區女中學生的頭身比的頻數分佈
(2)大連地區女中學生的頭身比平均值為:頭身比=身高/頭全高=161.68/22.8=7.09。最大值為7.95,最小值為6.59。黃種人的身高約為頭全高的6.5-7.5倍。據瞭解,日本女性的頭身比大約為6.88。數據説明,大連地區的未成年女性體型要好於日本女性。
實際測量240名大連地區女中學生的頭身比的頻數分佈見表 [6] 

頭身容貌面高Ⅰ

容貌面長Ⅰ/容貌面高Ⅰ 容貌面長Ⅰ/容貌面高Ⅰ [3]
容貌面長Ⅰ/容貌面高Ⅰ:發緣點(tr)至頦下點(gn)的直線距離,用直腳規測量。
要求被測者牙齒咬合。僅對頭髮生長正常的個體進行測量,頭頂無髮際痕跡者可不測量 [2] 

頭身九頭身

歐洲人平均7.5頭身 歐洲人平均7.5頭身 [7]
古希臘雕像中大量表現出的8頭身比例,是公認的身體最美的比例。實際上,除歐洲部分地區外,在生活中很難找到8頭身的人,一般人為7.5頭身,而亞洲許多地區的人則只有7頭身 [1] 
真正的九頭身
真正的九頭身(2張)
除了極少數人,如羅伯特·潘興·瓦德羅馬努特·波爾等,平常我們所説的“九頭身”,其實是“九臉身”(即身高/容貌面高 [2]  =9) [3] 
所謂的“九頭身”,其實是“九臉身” 所謂的“九頭身”,其實是“九臉身”

頭身隨年齡變化

隨年齡變化 隨年齡變化
如圖所示,從胎兒至成年,(頭全高/身高)×100%數值不斷減小,而(會陰高/身高)×100%數值先增加後減少 [10] 

頭身相關數據

頭身中國

《GB/T10000-2023中國成年人人體尺寸》節選,以供參考 [19]  :
年齡(歲)
測量項目
性差
18-70
身高(mm)
1687
1572
115
頭全高(mm)
231
227
4
身高/頭全高
7.30
6.93
0.38
18-25
身高(mm)
1720
1599
121
頭全高(mm)
235
228
7
身高/頭全高
7.32
7.01
0.31
26-35
身高(mm)
1706
1588
118
頭全高(mm)
235
228
7
身高/頭全高
7.26
6.96
0.29
36-60
身高(mm)
1670
1564
106
頭全高(mm)
231
227
4
身高/頭全高
7.23
6.89
0.34
61-70
身高(mm)
1652
1541
111
頭全高(mm)
231
228
3
身高/頭全高
7.15
6.76
0.39

頭身日本

《AIST人體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節選,以供參考 [8] 
項目
男女差
身高(mm)
1714
1591
122.7
頭全高(mm)
238.7
228.9
9.8
身高/頭全高
7.18
6.95
0.23
《日本人人體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7-98》節選,以供參考:
項目
男女差
身高(mm)
1706
1586
119.5
頭全高(mm)
239
230.8
8.2
身高/頭全高
7.14
6.87
0.26
各身高段頭全高數值如表、圖冊所示,以供參考 [9] 
身長の階級(cm)
男値/女値x100
人數
平均身長(cm)
測定値(cm)
人數
平均身長(cm)
測定値(cm)
182.5~187.4
1
183.9
23.4
0
-
-
-
177.5~182.4
15
179.2
23.5
0
-
-
-
172.5~177.4
21
174.3
24.3
1
173
23.9
101.6
167.5~172.4
43
169.8
23.9
2
168.3
23.1
103.6
162.5~167.4
24
165.2
23.8
26
164.5
23.2
102.6
157.5~162.4
6
160.5
24.1
33
159.5
23.1
104.1
152.5~157.4
0
-
-
32
154.7
23.1
-
147.5~152.4
0
-
-
10
151.5
22.9
-
142.5~147.4
0
-
-
2
144.5
22.1
-
全 體
110
170.6
23.9
106
158.5
23.1
103.6

頭身美國

《1988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Army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節選,以供參考 [3] 
項目
男女差
身高(cm)
162.94
175.58
12.64
頭全高(cm)
21.76
23.2
1.44
身高/頭全高
7.49
7.57
0.08
容貌面高Ⅰ(cm)
17.65
19.08
1.43
身高/容貌面高Ⅰ
9.23
9.20
-0.03

頭身韓國

肩臀比為大效應量,腿身比為中效應量,頭身比為小效應量 肩臀比為大效應量,腿身比為中效應量,頭身比為小效應量 [14]
《2015 7차 한국인 인체치수조사사업》中,男性(n=3189)頭身比均值為7.23,標準差為0.30,標準誤為0.01;女性(n=3221)頭身比均值為7.18,標準差為0.31,標準誤為0.01。男女均值相差0.05,儘管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Z=6.22,p<0.00001),但效應量小(d=0.16) [20] 
效應量(Cohen's d)解釋
效應量(Cohen's d)解釋(2張)
注:一般將d=0.2定義為小效應量d=0.5為中效應量d=0.8為大效應量 [25-26]  。兩性身材比例均值差異如圖所示:肩臀比為大效應量,腿身比為中效應量,頭身比為小效應量 [14] 
頭身比各百分位數值如表所示 [13-14] 
MIN
P1
P3
P5
P10
6.04
6.59
6.69
6.76
6.85
6.37
6.52
6.63
6.70
6.80
性差
-0.33
0.07
0.06
0.06
0.05
P15
P20
P25
P30
P35
6.92
6.98
7.02
7.06
7.10
6.86
6.92
6.97
7.01
7.05
性差
0.06
0.06
0.05
0.05
0.05
P40
P45
P50
P55
P60
7.15
7.18
7.21
7.25
7.29
7.08
7.12
7.17
7.21
7.25
性差
0.07
0.06
0.04
0.04
0.04
P65
P70
P75
P80
P85
7.33
7.37
7.41
7.48
7.54
7.29
7.33
7.39
7.44
7.50
性差
0.04
0.04
0.02
0.04
0.04
P90
P95
P97
P99
MAX
7.63
7.75
7.84
7.99
8.34
7.59
7.71
7.79
7.93
8.34
性差
0.04
0.04
0.05
0.06
0.00
具體分析如下:
注:以下樣本相關係數顯著性水平p均小於0.01,可代表總體相關係數 [17] 
(一)當自變量為身高時(單位:mm):
男性身高與頭全高的關係 男性身高與頭全高的關係
男性:頭全高=0.0586×身高+137.63,r=0.37
女性身高與頭全高的關係 女性身高與頭全高的關係
女性:頭全高=0.0828×身高+89.963,r=0.47
男性身高與頭身比的關係 男性身高與頭身比的關係
男性:頭身比=0.0024×身高+3.0475,r=0.48
女性身高與頭身比的關係 女性身高與頭身比的關係
女性:頭身比=0.0018×身高+4.2845,r=0.34
身高(mm)
頭全高(mm)
身高/頭全高
男女差
男女差
1400
205.9
6.80
1450
210.0
6.90
1500
214.2
7.00
1550
228.5
218.3
10.2
6.78
7.10
-0.32
1600
231.4
222.4
8.9
6.91
7.19
-0.28
1650
234.3
226.6
7.7
7.04
7.28
-0.24
1700
237.3
230.7
6.5
7.17
7.37
-0.20
1750
240.2
234.9
5.3
7.29
7.45
-0.16
1800
243.1
7.40
1850
246.0
7.52
1900
249.0
7.63
(二)當自變量為頭全高時(單位:mm):
男性頭全高與身高的關係 男性頭全高與身高的關係
男性:身高=2.3586×頭全高+1159.7,r=0.37
女性頭全高與身高的關係 女性頭全高與身高的關係
女性:身高=2.7036×頭全高+988.84,r=0.47
男性頭全高與頭身比的關係 男性頭全高與頭身比的關係
男性:頭身比=-0.0206×頭全高+12.137,r=-0.64
女性頭全高與頭身比的關係 女性頭全高與頭身比的關係
女性:頭身比=-0.0204×頭全高+11.705,r=-0.67 [13-14] 
頭全高(mm)
身高(mm)
身高/頭全高
男女差
男女差
190
1502.5
7.91
195
1516.0
7.77
200
1631.4
1529.6
101.9
8.16
7.65
0.51
205
1643.2
1543.1
100.1
8.02
7.53
0.49
210
1655.0
1556.6
98.4
7.88
7.41
0.47
215
1666.8
1570.1
96.7
7.75
7.30
0.45
220
1678.6
1583.6
95.0
7.63
7.20
0.43
225
1690.4
1597.2
93.2
7.51
7.10
0.41
230
1702.2
1610.7
91.5
7.40
7.00
0.40
235
1714.0
1624.2
89.8
7.29
6.91
0.38
240
1725.8
1637.7
88.1
7.19
6.82
0.37
245
1737.6
1651.2
86.3
7.09
6.74
0.35
250
1749.4
1664.7
84.6
7.00
6.66
0.34
255
1761.1
6.91
260
1772.9
6.82
265
1784.7
6.73
(三)結論:
(1)根據迴歸係數斜率)可知,身高每增加1cm,男性頭全高增加0.0586cm,女性頭全高增加0.828cm;男性頭身比增加0.024,女性頭身比增加0.018。其餘類推。
(2)根據迴歸係數可知,只有頭全高與頭身比呈負相關,其餘皆為正相關
(3)根據相關係數r的絕對值可知,相關性從大到小依次為:
①男性:頭全高與頭身比-0.64、身高與頭身比0.48、身高與頭全高0.37。
②女性:頭全高與頭身比-0.67、身高與頭全高0.47、身高與頭身比0.34。
因此,由頭全高推測頭身比誤差最小 [23]  ;男性身高頭全高、女性身高與頭身比的散點圍繞回歸線的離散程度最大 [24] 
(4)當自變量因變量位置互換時,相關係數r是不變的。
(5)用迴歸方程由身高推測頭全高、頭身比,得出同身高段男性頭全高更大、頭身比更小。但是,用迴歸方程頭全高推測身高,卻得出同頭全高段男性更高、頭身比更大。
注:當自變量因變量位置互換時所得的迴歸方程不同。給定自變量的數值時,只能推算因變量的可能取值,不能逆推 [21] 
因此,所謂的“同等條件”,其實完全取決於如何幹擾和限制抽取樣本,使得抽取樣本不具有代表性、遍歷性,不能覆蓋全體樣本空間 [22]  。既可以定義“同等條件”為“同身高段”,也可以定義為“同頭全高段”,導致結論剛好相反 [13-14] 

頭身攝影手法

仰拍 仰拍
以從下往上的角度或運用廣角鏡頭的攝影手法,能夠在視覺上讓頭身比變大,從上往下的角度則變小。
俯拍 俯拍

頭身腿長、頭小與顯高

頭身實驗測試

不同身材比例與身高的相關係數r 不同身材比例與身高的相關係數r
不同的身材比例與身高相關性有所不同。如圖所示,它們與身高的相關係數r絕對值從大到小依次為:頭全高/身高、會陰高/身高、肩寬/身高、掌寬/身高(注:“會陰高/身高”與身高正相關,其餘為負相關 [11]  )。雖然身高越大,頭全高傾向越大;但相對於身高而言,頭全高變化很小;因此,身高越大,頭全高/身高比值傾向 [12]  越小 [9] 
腿身比一致、頭身比不同,測試觀察者對身高的判斷 腿身比一致、頭身比不同,測試觀察者對身高的判斷
人們通常以為腿身比是顯高最重要的因素其實不然。通過科學家用於測試觀察者對人體的判斷的圖片,就會發現,即使是圖片中三人腿身比一致,只有頭的大小不一樣,我們對他們身體的印象大為不同。我們不僅僅覺得最左側的更高,也更壯實,而最右側的幾乎給人一種兒童一般的感覺,身體瘦弱。
綜上所述,同身高前提下,頭小比腿長更顯高 [11] 

頭身數據支撐

人體尺寸與身高的關係
人體尺寸與身高的關係(3張)
(1)2015年16-69歲韓國男性人體尺寸與身高的相關係數r從大到小依次為:會陰高與身高0.83、頭全高與身高0.37、頭圍與身高0.28。因此,腿長通常個高頭大未必個高
注:樣本相關係數顯著性水平p小於0.01,可代表總體相關係數 [17] 
身材比例與身高的關係
身材比例與身高的關係(3張)
(2)根據身材比例與身高的相關係數r的絕對值可知,相關性從大到小依次為: (頭圍/身高)×100與身高-0.71、(頭全高/身高)×100與身高-0.48、(會陰高/身高)×100與身高0.25。因此,頭身比例好通常個高腿身比例好未必個高 [13-14] 

頭身粗略推算頭身比

頭身“手長減形態面高”推算頭身比

人體寸法データベース 1991-92
人體寸法データベース 1991-92(4張)
2015年16-69歲韓國女性“手長減形態面高”與“身高除以頭全高”(頭身比)的關係如圖所示 [13-14] 
“手長減形態面高”推算頭身比 “手長減形態面高”推算頭身比
迴歸方程為——y=0.0097x+6.6002;r=0.26(弱相關 [15]  [18] 
注:樣本相關係數顯著性水平p小於0.01,可代表總體相關係數 [17] 
網上流傳手長與臉的對比推算頭身比,且涉及曲線。其實誤差很大 網上流傳手長與臉的對比推算頭身比,且涉及曲線。其實誤差很大
由於決定係數較小,擬合效果差 [16]  。因此用“手長形態面高”推算頭身比誤差較大。

頭身“頭全高減手長”推算頭身比

2015年16-69歲韓國女性“頭全高手長”與“身高除以頭全高”(頭身比)的關係如圖所示 [13-14] 
“頭全高減手長”推算頭身比 “頭全高減手長”推算頭身比
迴歸方程為——y=-0.0217x+8.3275;r=0.77(強相關 [15]  [18] 
用手長與頭的對比推算頭身比,誤差相對較小 用手長與頭的對比推算頭身比,誤差相對較小
對比“手長形態面高”推算頭身比,用“頭全高手長”推算頭身比誤差相對較小。

頭身應用

頭身藝術應用

在藝術、漫畫、動畫等領域,經常不按照正常頭身比例,創作出一頭身至九頭身不等的作品。當頭身比越小,相對頭的比重越高,看起來頭越大。台灣的神像雕刻坐姿多為三至五頭身,而霹靂布袋戲集團則是將木偶改變為六至七頭身,貼近人體比例。

頭身人物設計

掌握頭身比是人物設計非常重要的一環,角色必須符合不同年齡的身材比例,否則會顯得突兀不自然。

頭身Q版角色

Q版角色一般在五頭身以下,簡略了部分外觀特徵,強調可愛、討喜的要素,常見於許多布偶、玩具。歐美的簡易卡通畫風頭身更低,如《史奴比》和《加菲貓》介於二至三頭身。特殊的例子像是美國動畫《飛天小女警》本來為二頭身,日本改編後的《飛天小女警Z》變成了四頭身。大部分的萌畫都是Q版角色。
日本的電腦軟件倫理機構(コンピュータソフトウェア倫理機構)在2005年4月做出規定,限制蘿莉系十八禁遊戲作品的角色外觀不可在五頭身以下。
二頭身與一頭身的比例較為特別。二頭身在日本稱為SD(スーパー・デフォルメ, super déformer, 超級變形之意),SD 高達系列將高達機器人設計成二頭身角色模型,人物誇張地縮成一顆大頭和胖嘟嘟的身軀,多樣化的造型擴展了作品的可能性。許多作品會將角色畫成二頭身,像是在電子遊戲中戰鬥時等的操作角色,搞笑、諷刺漫畫等─例如哆啦A夢就是二頭身。或是當成吉祥物使用在文具、毛絨玩具、屏幕保護裝置、手機吊飾、交換卡片等用途。
一頭身可能像史萊姆只有一個身體,或是如卡比有簡單的四肢。更復雜的一頭身甚至會加上頭飾或各種配件,例如《魔動王》的機器人在展開成人型前為一顆大頭,在《魔神英雄傳》則是一顆大頭搭配誇張的四肢。而在美國漫畫中某些智囊型角色被描述成大頭加四肢(大部分屬於反派),或者甚至本身是大腦,例如《忍者龜》的克朗(Krang)。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