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0有用+1
0

下肢全长

人体测量术语
下肢全长/下肢长(lower extremity length,M53/length of lower limb,M53):髂前上棘点高减去适当数值 [1-2] [6]
体质人类学 [28]人体测量学 [1-2] [6]中,下肢全长是狭义的下肢长、真正的下肢长,包括全腿长及足高的总长度 [3]
全腿长是狭义的腿长、真正的腿长,包括股骨胫骨的长度 [4],系指下肢除去足以外的长度 [5]
中文名
下肢全长/下肢长
外文名
lower extremity length,M53
意    义
狭义的下肢长、真正的下肢长
相关概念
全腿长腿长)、大腿长

测量方法

播报
编辑
股骨头深嵌于髋臼内,其顶端不能扪及 [19]
(一)由于大腿的起点(股骨头顶端)无法在外表找到确切的位置。因此,下肢全长(下肢长)、全腿长腿长)、大腿长一般采用从髂前上棘点(或耻骨联合点)至地面、内踝点胫骨点的折算法进行测量(凡涉及大腿段的测量指标均系如此)。也有以大转子点作参考测量点进行近似测量 [3]
使用不同测点(大转子点耻骨联合点髂前上棘点)测定下肢全长(下肢长)、全腿长腿长)、大腿长结果也有所不同。然而,任何一种测量法都测不出下肢全长(下肢长)、全腿长腿长)、大腿长的精确的解剖学长度 [7]
(二)下肢长的测量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7种:
(1)以髂前上棘点高作拔旬举为下肢长
(2)以耻骨联合高作为下肢长
(3)会阴高+90mm虹料枣;
(4)大转子点高炼剃+雄试设23mm;
(5辣炒协乃您)耻骨联合高+35mm奔乐戒;
(6)耻骨联合高+(身高×70)/(33×100);
(7)髂前上棘点高-40mm(平均值)。
成年人由于身高、骨盆倾斜角与髂翼形状有很大的变异,所以自髂前上棘至股骨头顶的垂直距离的变化范围为9~52毫米,而平均值为40毫米;因此,测量下肢长应从髂前上棘点高减去一定的长度。
身高在130cm以下的,应减去15mm;在131~150cm的,应减去20mm;在151~165cm的,应减去30mm;在166~17店凳颂拘5cm的,应减去40mm;在176cm以上的,应减去50mm [6]

关节转子间距

播报
编辑
在广义的腿长中,大转子点高最接近下肢全长,平均为下肢全长减去23mm [6] [31]
关节转子间距
关节转子间距(articulotrochanteric distance,ATD)系指股骨头关节面至大转子水平的垂直距离,是衡量股骨近端尤其是股骨颈发育的又一重要指标。它直接反映股骨头与大转子的相对高度,可作为评定股骨短颈畸形程度的主要指标。在出生时,大转子与股骨头关节面接近同一水平,即ATD值为0,随着股骨颈的正常发育,ATD值变大,至成人大转子尖接近股骨头中心水平。赵群等(1990)报告4一14岁小儿正常髋关节ATD值各年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而性别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男性儿童ATD值为15—31mm,平均22mm;女性儿童为13—27mm,平均17mm [21]

相关概念

播报
编辑
(1)全腿长/腿长髂前上棘点高减去内踝下点高所得数值之96%。
(2)大腿长髂前上棘点高减去胫骨上点高所得数值之93% [2]
(3)胫骨上点高/胫骨点高/小腿长A:胫骨点(ti)至地面的垂距 [1]
(4)小腿长:从胫骨点(ti)至内踝点(sph)的垂直距离 [8]
(5)内踝下点高/内踝点高/内踝高/足高:内踝下点(sph)至地面的垂距 [1]

相关指数

播报
编辑
上下肢长度指数Ⅰ(intermembral indexⅠ)=(上肢全长/下肢全长)×100 [1]

广义的腿长

播报
编辑

简介

体部测量点 [6]
由于狭义的下肢长(下肢全长)、狭义的腿长全腿长)活体不易测量 [1] [6],实际工作中通常使用一些更易测量的数据表示腿长 [4]最小腰围以下 [32-34]臀沟最下缘以上,体部各测量点至地面或内外踝的垂距,即广义的腿长 [1] [6] [23] [35]
从大到小依次为腰围高 [32-34]髂嵴高(或脐高 [22]髂后上棘高髂前上棘点高、下肢全长、大转子点高耻骨联合高臀峰点高会阴高(或身高减坐高)、臀沟高 [2] [9-10]。也有用上述各种立姿高度减去内踝高外踝高表示腿长的,如脐高内踝高 [11]髂前上棘点高内踝高 [12]大转子点高外踝高 [13]会阴高内踝高 [8]等。
学术上一般采用身高减坐高表示腿长,采用马氏躯干腿长指数反映上下半身比例 [27] [36]

定义

以下立姿高度皆为测量点至地面的垂直距离其小于直线距离及曲线距离 [1] [6]
(1)腰围高:从最小腰围处至地面的垂距。
服装用腿外侧长可参考线很低 [33]
注:在服装用人体测量中,腿外侧长(outside leg length)是指用软尺从腰际线沿臀部曲线至大转子点,然后垂直至地面测量的长度。
服装用人体测量涉及曲线测量,因此,服装用的腿外侧长甚至大于腰围高,可参考性很低 [32-34]
(2)脐高/肚脐高 [24]:脐点(om)至地面的垂距。
下肢长H、A、B、C [29]
(3)髂嵴点高/髂嵴高/下肢长H:髂嵴点(ic)至地面的垂距。
注:俗语中的“腿长”通常指的是腰围高脐高髂嵴高 [25-26] [32-34]
(4)髂后上棘点高/髂后上棘高髂后上棘点(is.p)至地面的垂距。
(5)髂前上棘点高/髂前上棘高/下肢长A:髂前上棘点(is.a)至地面的垂距。
(6)下肢全长/下肢长髂前上棘点高减去适当数值。
(7)大转子点高/大转子高/下肢长B:大转子点(tro)至地面的垂距。
(8)耻骨联合上缘高/耻骨联合高耻骨联合点(sy)至地面的垂距。
(9)臀峰点高:从臀峰点至地面的垂距。
(10)会阴高/股下高:会阴点(pe)至地面的垂距。
注:会阴高有两种,一是左右两侧坐骨结节最下点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点至地面的垂距 [6],等于身高减坐高 [9-10] [14];二是耻骨联合下缘高,略大于身高减坐高 [15],略小于耻骨联合高
坐骨下肢长和髂嵴高 [16]
(11)身高减去坐高,即英文文献中的坐骨下肢长(Subischial Leg Length (SLL)) [16]
坐骨下肢长(a)近似于会阴高(c),远小于大转子点高(b) [30]
注:坐高头顶点(v)至椅面的垂距,是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 [17],即头顶点至左右两侧坐骨结节最下点所在平面的垂距 [18] [20]
(12)臀沟高/臀纹线高/下肢长C:臀沟下缘最低点至地面的垂距 [1]
注:臀沟高近似于髋部最宽点高 [23] [37-38]

数据

(1)《AIST人体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节选,如图册所示,相关数据如下,以供参考 [9]
项目
男女差
身高(mm)
1714
1591.3
122.7
腰节点高(mm)
1028.1
957.9
70.2
(腰节点高/身高)×100
59.98
60.20
-0.21
髂嵴点高(mm)
1014.2
943.9
70.3
(髂嵴点高/身高)×100
59.17
59.32
-0.14
脐高(mm)
1003.6
925.1
78.5
(脐高/身高)×100
58.55
58.13
0.42
髂后上棘高(mm)
970.3
897.6
72.7
(髂后上棘高/身高)×100
56.61
56.41
0.20
髂前上棘点高(mm)
933.4
847.2
86.2
(髂前上棘点高/身高)×100
54.46
53.24
1.22
大转子点高(mm)
875.7
814.5
61.2
(大转子点高/身高)×100
51.09
51.18
-0.09
耻骨联合高(mm)
866.1
748.7
117.4
(耻骨联合高/身高)×100
50.53
47.05
3.48
身高-坐高(mm)
788
723.7
64.3
[(身高-坐高)/身高]×100
45.97
45.48
0.50
会阴高(mm)
783.3
714.5
68.8
(会阴高/身高)×100
45.70
44.90
0.80
臀沟高(mm)
748.7
692.3
56.4
(臀沟高/身高)×100
43.68
43.51
0.18
(2)《1988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Army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节选,以供参考 [10]
项目
男女差
身高(cm)
162.94
175.58
12.64
腰围高(cm)
105.65
112.71
7.06
(腰围高/身高)×100
64.84
64.19
-0.65
髂嵴点高(cm)
98.88
107.34
8.46
(髂嵴点高/身高)×100
60.68
61.13
0.45
脐高(cm)
98.21
105.88
7.67
(脐高/身高)×100
60.27
60.30
0.03
大转子点高(cm)
86.16
92.83
6.67
(大转子点高/身高)×100
52.88
52.87
-0.01
臀峰点高(cm)
83.83
88.74
4.91
(臀峰点高/身高)×100
51.45
50.54
-0.91
身高-坐高(cm)
77.74
84.19
6.45
[(身高-坐高)/身高]×100
47.71
47.95
0.24
会阴高(cm)
77.14
83.72
6.58
(会阴高/身高)×100
47.34
47.68
0.34
臀沟高(cm)
74.43
81.44
7.01
(臀沟高/身高)×100
45.68
46.38
0.70
注:《AIST人体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1988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Army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中,会阴高是左右两侧坐骨结节最下点的连线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点至地面的垂距 [6],等于身高减坐高 [9-10] [14],略小于耻骨联合下缘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