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扁平足

鎖定
扁平足(flatfeet),也被稱為平足畸形,是一種足內側縱弓低平或消失的病症。此病症可能是因為先天或後天病因導致足踝部肌肉、肌腱韌帶的功能不全,或骨骼結構異常,無法維持正常的足弓結構。扁平足發病率與年齡、性別、體重有關,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肥胖兒童的發病率較高。疾病類型可分為先天性扁平足和後天性扁平足,後者也被稱為獲得性扁平足。
扁平足大部分病例無症狀,但在少數情況下,扁平足會出現足踝部和小腿下部的疼痛,並影響步態。併發症可能包括關節炎、足部關節的退行性變化,以及蹠骨的疲勞性骨折等。然而,扁平足並不具有傳染性。
扁平足的治療側重於緩解症狀,修改足弓的構造,以及改善足部負重以防止進一步的足部損傷。大多數扁平足患者無需治療,或者通過改善站立與行走姿勢、穿戴矯形支具等保守治療就能得到改善。對於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手術治療可以明顯改善症狀和行走功能。
中醫病名
扁平足
別    名
平足畸形
平足症
就診科室
骨科、兒科、外科
多發羣體
兒童和青少年、肥胖兒童、中老年人羣
常見病因
足踝部肌肉、肌腱或韌帶的功能不全,骨骼結構異常,長期負重站立,體重增加,懷孕等
常見症狀
足內側縱弓塌陷,足踝部疼痛,足跟外翻,前足外展畸形
相關藥物
非甾體類抗炎藥

扁平足病因

先天或後天因素引起的足踝部肌肉、肌腱或韌帶的功能不全,骨骼結構異常,以致無法維持正常的足弓生理結構,導致足弓塌陷,形成扁平足。
  • 先天性扁平足
遺傳因素
父母中有一方或雙方患有扁平足,或可遺傳給子女。
跗骨聯合
跗骨是組成足後半部的短骨,共有7塊,包括跟骨距骨足舟骨骰骨和3塊楔骨。
跗骨聯合是一種少見的骨骼發育畸形。指原本獨立的兩塊及以上跗骨長到了一起,跗骨之間的關節活動度降低甚至消失。
在先天性扁平足中,跗骨聯合是較為常見的病因,其中跟距跗骨聯合和跟舟跗骨聯合較為多見。其他跗骨聯合,如距舟聯合、跟骰聯合、舟骰聯合、舟楔聯合等較為少見。
副舟骨
舟骨為7塊足跗骨中的一塊,副舟骨是一種先天異常,指在舟骨結節處形成一個額外的、獨立的副骨。
正常情況下,脛後肌腱經過舟骨的內側面的“下面”,而副舟骨的存在,迫使脛後肌腱走形於副舟骨內面的“上面”,且比較牢固地止於副舟骨上。
這一改變破壞了脛後肌腱提起足縱弓及使足內翻的作用。
先天性垂直距骨
可分為骨性畸形與軟組織病變。
骨性畸形:表現為舟骨與距骨頸的背側形成關節,將距骨鎖在垂直狀態。
軟組織病變:包括脛舟韌帶和距舟背側韌帶攣縮,跟舟韌帶被拉伸、鬆弛,趾長伸肌、拇長伸肌、脛前肌、腓骨長短肌及跟腱攣縮,腓骨長肌、脛後肌腱移向踝前方起背伸肌的作用等。
  • 後天性扁平足
脛後肌腱功能不全
後天性扁平足最常見的病因。
脛後肌腱就如同橋樑的懸拉索一樣牽拉維持着足弓的正常形態,一旦脛後肌腱出現炎症或者退變,足弓的高度就會開始逐步地塌陷。
骨與韌帶的損傷
如足部外傷、足蹠跗損傷(Lisfranc損傷)、醫源性損傷等。
足骨與關節的病理性破壞
足部骨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結核等。
神經肌肉病變
脊髓灰質炎患者,足內外在肌力失衡後,可遺留扁平足。
功能性損傷
長期負重站立、體重增加、懷孕、長途跋涉過度疲勞等,使維持足弓肌肉、韌帶、關節囊及腱膜等的軟組織逐漸衰弱,足弓逐漸低平;長期患病卧牀、缺乏鍛鍊,以致肌萎縮、肌張力減弱時,在負重時可有足弓下陷。
退行性變
扁平足也會隨着年齡的增長而發生。由於年齡增加,脛後肌腱逐漸變性,逐漸難以保持足弓結構,導致扁平足發生。

扁平足症狀

大部分扁平足患者無明顯症狀,少部分有足踝部及小腿下部疼痛症狀,常常伴有站立姿態和行走步態的改變。

扁平足典型症狀

大部分扁平足患者無明顯症狀。
有症狀者可表現為足中部內側疼痛,向腳踝及小腿內側延伸,提踵(抬起腳後跟)、長時間站立或步行時加重,休息時減輕。
患者還可表現為站立位足跟外翻、足內緣飽滿、足縱弓低平或消失、舟骨結節向內側突出,步態異常,如外八字步態等,患者鞋子後跟的內側緣可因此而容易磨損。
此外,患者足弓塌陷及疼痛的程度嚴重時,還可出現行走或運動能力下降。

扁平足伴隨症狀

可伴有足踝關節腫脹,或伴有拇趾外翻、後跟外翻或膝關節X型腿畸形等。

扁平足就醫

無症狀者通常無需就診,如出現足踝部疼痛、關節僵硬、行走障礙等症狀時,需及時前往醫院就診;若家長髮現孩子有扁平足症的可能,也應及時前往醫院確診。
通常情況下,醫生通過觀察患者足部情況結合詢問患者病史即可診斷。

扁平足就診科室

優先前往骨科就診;小兒患者可前往兒科就診。
在基層醫院也可選擇外科或者全科醫學科就診。

扁平足相關檢查

該病行輔助檢查主要用於鑑別診斷以及尋找造成足部疼痛的原因。
  • 足印法
足部浸水或蘸印泥後站立於白紙上,測量足弓空白區寬度與足印最窄區比例。正常值為2:1,扁平足為1:1、1:2,重度扁平足則無空白區。
  • X線平片
足部側位X線片可很好的顯示足弓的結構,測量足弓的角度改變。此外,亦可以發現關節情況。
  • CT
能夠提供比X線平片更為清晰、細節更多的畫面。CT掃描能夠清晰地顯示骨性解剖,對鑑別骨性畸形,如垂直距骨、跗骨聯合等有較大幫助;同時,還能夠明確骨關節炎或其他骨破壞的嚴重程度、累及範圍。
  • 磁共振成像及超聲
在懷疑扁平足由於軟組織損傷或肌腱損傷引起時,可行磁共振成像超聲檢查

扁平足鑑別診斷

扁平足需與其他足部相關疾病進行鑑別,如足底筋膜炎跗骨竇綜合徵等。通過體格檢查與影像學檢查,並結合病史,通常不難鑑別。
  • 足底筋膜炎
主要為足底靠近足跟處疼痛,有明確壓痛點。足部外觀正常,可見明顯的足弓結構。X線片無明顯異常。
  • 跗骨竇綜合徵
主要表現為踝關節或者足背外側疼痛,多發生在足崴傷後。磁共振成像可顯示跗骨竇周圍積液、水腫,合併有軟組織和韌帶損傷等。

扁平足治療

6~8歲及以下的兒童,足弓尚在生長髮育階段,對於無症狀的柔軟性扁平足無需任何治療。當患兒出現症狀時,雖然支具是否能長期矯正扁平足畸形的尚無定論,但目前仍建議在醫師的指導下開始穿戴矯形支具。
成人扁平足患者在無症狀時無需特殊治療,但是扁平足患者由於特殊的足弓,導致無法耐受劇烈或長時間的行走、運動,因此需根據個人情況,在諮詢醫師後,對生活及運動方式作出適當調整。
有症狀時,大部分扁平足患者可通過穿戴支具矯形器緩解疼痛、改善站立及行走姿態,但對於成人來説,支具矯形器無法糾正足部骨骼畸形,小部分患者需要手術治療。

扁平足一般治療

無論扁平足處於何種階段,均可考慮首先採用非手術治療方法,如出現疼痛症狀時應儘量減少患肢活動、及時休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功能鍛鍊、改變活動及生活方式等,必要時還可穿戴矯形支具或矯形鞋墊。
在扁平足的不同階段可以選擇不同的矯形支具,足弓墊仍是最常用的扁平足矯形支具。當患者輕度畸形且畸形柔軟可復時,半剛性的足弓墊可以起到很好的緩解症狀的作用。足弓墊的內側呈楔形抬高,支撐足的內側縱弓。後跟杯的設計可限制並糾正後跟的位置,將外翻的後跟維持在中立位。
其他矯形支具還包括:加利福尼亞大學(UCBL)定製型後跟穩定支具、亞利桑那繫帶式足踝部支具、足踝部鉸鏈型支具等。

扁平足藥物治療

扁平足的藥物治療主要為鎮痛,如外用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對緩解症狀有一定的作用。
需注意的是,扁平足一般不採用甾體類藥物局部注射(封閉治療),因為這有可能進一步削弱肌腱的功能。

扁平足手術治療

如果扁平足患者症狀較重,以致影響生活質量,且保守治療無效,或者扁平足畸形出現進行性加重時,則可考慮手術治療。主要的手術方式包括軟組織轉移修復術、骨性手術和距下關節制動術。
  • 軟組織轉移修復術
脛後肌腱功能障礙是成人引起扁平足的常見原因之一,因此最常用趾長屈肌健轉位或拇長屈肌腱轉位重建脛後肌腱。其他如腓骨短肌轉位、脛前肌轉位、內側三角韌帶修復、跟舟韌帶(彈簧韌帶)修復、跟腱延長等根據病情的需要酌情采用。
  • 骨性手術
跟骨內側移位截骨術是目前臨牀上最常用的骨性手術方式,該手術方式能夠可靠地糾正扁平足跟骨外翻畸形,恢復內側縱足弓,減輕跟舟韌帶及內側韌帶的勞損,改善足的負重和足踝部的生物力學特徵,能明顯改善患者症狀。
此外還有內側楔骨開放蹠屈截骨術(Cotton截骨)、外側柱延長截骨術(Evan截骨)、三關節融合術等,需根據扁平足的類型和階段進行合理的選擇手術方式。
  • 距下關節制動術
主要是應用於青少年柔韌性扁平足。
青少年扁平足症的治療與成年人相比有其特殊之處,成年人主要是矯正力線與畸形獲得一個穩定的蹠行足、改進或者恢復足的功能。而對於青少年,不但要考慮達到成人的治療目標,更要考慮到治療是否有利於足的生長髮育與自身的功能恢復與重建。
因此,手術應該儘量避免關節融合和在骨骺的部位進行截骨。距下關節制動術以不破壞骨骼的方式制動距下關節,抬高距骨頭,從而改變足部整體骨骼的位置形態。

扁平足中醫治療

該疾病的中醫治療暫無循證醫學證據支持,但一些中醫治療方法或藥物可緩解症狀,建議到正規醫療機構,在醫師指導下治療。

扁平足其他治療

足底按摩:可以將適當大小的圓球(如網球等)或瑜伽柱置於腳底來回滾動,可以有效改善足弓的柔韌性,以及緩解足底疼痛。

扁平足預後

大部分扁平足無明顯症狀,對日常生活影響不大。當扁平足畸形伴有足踝部疼痛,進展成為平足症時,不同病因以及不同階段的平足症預後差異較大。
絕大部分平足症患者經保守治療後症狀可得到緩解,對於保守治療無效者,通過手術治療後,其症狀及行走功能亦可獲得較大的改善。
併發症
  • 扁平足由於足弓的緩衝結構消失,可能導致在跳躍、運動時外力衝擊對足踝部以上的骨與關節甚至內臟、大腦等器官造成損傷。
  • 扁平足也可誘發足部關節的退變,造成關節炎的發生,或者導致蹠骨的疲勞性骨折等。
  • 站立位時,扁平足的外翻畸形會導致小腿內旋從而使得膝關節外翻,引起膝關節疼痛。小腿內旋、膝關節外翻進而還可導致股骨內旋、骨盆前傾,脊柱生理弧度丟失,從而引起腰背部疼痛。

扁平足預防

進行足內、外在肌的功能鍛鍊,如足蹠行走、蹠屈運動、提踵外旋運動等。同時選擇有良好足弓支撐的鞋子以及避免過長時間站立等,對平足症的預防均有一定意義。
參考來源: [1-6] 
參考資料
  • 1.    王正義等. 足踝外科學. 第2版. 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 278.
  • 2.    陳孝平, 汪建平, 趙繼宗. 外科學[M]. 第9版. 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 2017:604-605.
  • 3.    Dare DM, Dodwell ER. Pediatric flatfoot: cause, epidemiology,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Curr Opin Pediatr. 2014 Feb;26(1):93-100.
  • 4.    Harris EJ, Vanore JV, Thomas JL, Kravitz SR, Mendelson SA, Mendicino RW, Silvani SH, Gassen SC;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Pediatric Flatfoot Pane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Foot and Ankle Surgeon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ediatric flatfoot. J Foot Ankle Surg. 2004 Nov-Dec;43(6):341-73.5. Halabchi F, Mazaheri R, Mirshahi M, Abbasian L. Pediatric flexible flatfoot; clinical aspects and algorithmic approach. Iran J Pediatr. 2013 Jun;23(3):247-60.
  • 5.    Castro-Mendez, A., Munuera, P. V., Albornoz-Cabello, M. The short-term effect of custom-made foot orthoses in subjects with excessive foot pronation and lower back pain: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ed, clinical trial. Prosthet Orthot Int. 2013 Oct;37(5):384-90.
  • 6.    Bernasconi A, Lintz F, Sadile F. The role of arthroereisis of the subtalar joint for flatfoot in children and adults. EFORT Open Rev. 2017 Nov 8;2(11):438-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