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仲德

(南朝宋名將)

鎖定
王仲德(367年~438年),晚渡北人,原名王懿,字仲德(渡江後,為避司馬懿名諱,以字行世),自稱太原郡祁縣(今山西省祁縣)人。東晉末年到劉宋前期名將、劉宋開國元勳。後趙大臣王宏之孫,前秦大臣王苗之子。 [1] 
王仲德初為前秦人,自幼沉穩謹慎,文韜武略。前秦末年,慕容垂反叛,王仲德兄弟率義軍討伐後燕,但被慕容垂擊敗,王仲德深受重傷,後被丁零翟遼拘留,多年後逃奔江左。 [2-6] 
東晉末年,王仲德追隨劉裕北滅南燕慕容氏,平定盧循,征伐荊州,滅亡後秦,抗擊北魏,屢次擔任前鋒,歷任徵虜將軍、冀州刺史。劉宋建立,拜為左將軍、徐州刺史、都督淮北七州諸軍事,封爵新淦縣侯。景平年間,王仲德鎮守北邊抵禦北魏進攻。元嘉年間,參與元嘉北伐,期間王仲德對北魏敵情屢次作出正確判斷,但統帥到彥之未曾接受,致使宋軍戰敗。宋軍潰敗南撤後,王仲德又與檀道濟率軍北上救援滑台,斬殺北魏濟州刺史悉煩庫結,後因糧盡而退兵。元嘉九年(432年),王仲德擔任鎮北大將軍、徐兗二州刺史,宋文帝將邊關軍務全部委託給他,北魏數年未敢犯境。
元嘉十五年(438年),王仲德病逝,終年七十二歲,諡號桓侯。 [56-57] 
別    名
王仲德
仲德
所處時代
魏晉南北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太原祁縣(今山西祁縣)
出生日期
367年
逝世日期
438年
主要成就
起義兵討伐慕容垂、隨劉裕南征北戰、輔佐劉裕建宋、鎮守邊境抵禦北魏、參與元嘉北伐
本    名
王懿

王仲德人物生平

王仲德輾轉逃亡

王仲德,原名王懿,太原祁縣人,漢朝司徒王允的弟弟、幽州刺史王懋的七世孫(根據渡江後的自述)。他的祖父王宏石季龍時期做官,父親王苗前秦宣昭帝苻堅時期做官,都達到二千石的級別。王仲德少年的時候性格沉穩,有主意和智謀,侍奉母親很恭謹,學問通曉陰陽,精解聲律。公元383年,前秦苻堅淝水之戰失敗後,當時王仲德年齡十七歲,他和他的哥哥王元德(王睿)一同發兵討伐後燕,最終和慕容垂作戰失敗,王仲德受了重傷逃走,和家屬失去了聯繫。路上經過一個大澤,被困住不能離去,躺在林子裏。有一個小孩穿着青色的衣服,年齡大約七八歲,騎着牛正在走路,見了王仲德吃驚地説:“這位漢子吃飯了沒有?”王仲德説肚子很餓,小孩走了,過了一會又返回來,拿了飯給他吃。吃過後想走,卻下起了暴雨,看不見路徑,有一條白狼來到跟前,仰天叫着,叫罷銜起了王仲德的衣服,於是渡水,王仲德隨在它的後面,也得以渡過,與哥哥王元德相遇。他們渡過黃河到了滑台,又被翟遼所挽留,讓他做將帥。 [1-3] 

王仲德南歸東晉

幾年以後王仲德想要南歸,於是便丟開翟遼奔往泰山。翟遼的騎兵追趕得很急,仲德夜間行走忽然看見前頭有熊熊的火炬在引導着他們,藉着火光走了一百來裏才得以逃脱。 [4] 
東晉太元末年(396年),王仲德和王元德兩兄弟遷居彭城。兄弟名字犯了晉朝宣、元二帝的忌諱,所以都以字行世。前秦重視同姓,都稱做骨肉,有遠來相投的人,無不竭力贍養和相助。如果有一個人不到的,就被認為是不義,不為同鄉人所寬容,王仲德聽説王愉在江南十分顯貴,是太原郡人,就遠來投奔王愉。但作為同鄉,王愉接待他非常微薄,於是王仲德便到姑熟投奔了桓玄 [5]  [6] 

王仲德投奔劉裕

元興二年(403年),桓玄篡位,王仲德見到了輔國將軍張暢,説到了這事。王仲德説:“朝代更迭自古即有,確實不會限於一個家族,可是今天新起為君的,恐怕不能夠成就大事。”次年,劉裕密謀反攻桓玄。王仲德的哥哥王元德果決剛勁很有謀略,劉裕十分了解他,把舉義的事情告訴了他,讓他在京城建康舉兵襲擊桓玄。王仲德聽到了他們的謀劃,對王元德説:“天下的事情不可不保密,而且兵也不以遲緩巧妙為貴。桓玄性情沒有遠慮,喜好夜晚出入,現在捉他正需要一個勇士的力量。”密謀泄露,王元德被桓玄殺死,王仲德逃走。正遇上劉裕率軍攻克了京師建康,王仲德抱着王元德的兒子王方回出來迎候劉裕,劉裕在馬上抱着王方回,與王仲德相對痛哭。劉裕上表追贈王元德為給事中,封為安復縣侯,任命王仲德為自己的鎮軍府的中兵參軍義熙四年(408年),劉裕由鎮軍將軍轉為車騎將軍中軍將軍時,王仲德亦隨府遷轉,繼續擔任劉裕霸府中的中兵參軍(劉裕霸府中兵曹主官,掌府中直屬之軍,並佐府主掌兵政) [7-10] 

王仲德南征北戰

義熙五年(409年)四月,劉裕北伐南燕,王仲德擔任北伐前鋒,前後打了二十多場大小戰事,盡皆獲勝。次年,晉軍滅亡南燕,收復山東。 [11-12]  王仲德進號為“建武將軍”。 [13] 
義熙六年(410年),盧循乘劉裕北伐南燕之際,出兵北上攻打東晉,接連擊敗何無忌劉毅,進而逼近京師建康。劉裕當時雖然及時回防建康,但手下士兵都是剛剛從南燕出征回來,可作戰兵力才數千人,兵力遠遠不及聚眾達十萬的盧循軍,故當時京師建康中的很多文武官員建議遷都回避,只有王仲德臉色嚴正地説:“當今天子對着太陽、面向南方,各位明公著名當世,共同輔佐,新建大功,威震四海。妖寇猖狂,是趁我們遠征,一旦凱旋入京,他們將自行逃散。如果今日投向草莽,則和匹夫相同,匹夫來發號令,怎麼能有權威?這種計謀如果能夠確立,在下請求從此告辭。”劉裕聽後很高興,最終決定堅守建康,並讓王仲德率軍堅守越城抵抗盧循進攻。盧循後率軍進攻越城,結果久攻不下,於是從蔡洲方向南撤,留下部將範崇民率精兵五千、戰艦百餘,佔據南陵,設防,以堵截劉裕軍反擊。劉裕於是派王仲德率眾追擊盧循,加王仲德為“輔國將軍”。王仲德率軍於南陵,大破範崇民,擊潰盧循軍佈下的防線,燒燬其船艦,收編其散兵。 [14-16] 
義熙七年(411年),劉裕統領大軍正式反攻盧循劉裕先派王仲德率領二百艘艦船往吉陽設防,斷絕盧循軍的去路。 [17]  盧循、徐道覆見去路被斷,便率軍,乘船順水而下,試圖猛攻晉軍大本營的雷池,劉裕統軍抵禦,併火攻盧循軍,盧循軍大敗,退回潯陽。隨後,劉裕召回王仲德讓他還擔任前鋒,率軍追擊盧循。晉軍追至左裏,盧循在左裏設置柵欄隔斷江面。劉裕親統大軍與盧循在左裏展開決戰,王仲德率前鋒部隊在前衝鋒陷陣,突破盧循佈置的柵欄防線,隨後又擊潰徐道覆,其餘各路晉軍乘勝追擊,盧循乘小船逃走。經此一役,盧循軍主力消亡殆盡,大勢已去。王仲德功勞冠於諸將,劉裕上表為王仲德彰功,封為新淦縣侯。 [18-21] 
義熙十二年(416年),劉裕北伐後秦,晉升王仲德為徵虜將軍,擔任冀州刺史,督前鋒諸軍事。冠軍將軍檀道濟、龍驤將軍王鎮惡開向洛陽,寧朔將軍劉遵考、建武將軍沈林子出往石門,寧朔將軍朱超石胡藩開向半城,都受王仲德的統率。 [22]  王仲德率龍驤將軍朱牧、寧遠將軍竺靈秀、嚴綱等開通鉅野澤被淤塞的舊河道以連通黃河,隨後王仲德率軍進入黃河 [23]  ,在東郡涼城大破北魏軍 [24]  ,收復涼城,並逼近北魏佔領的滑台,北魏滑台守將尉建恐懼逃走,王仲德於是乘勢入城,並聲稱:“晉國本來想以七萬匹布帛換取魏國借道,豈料魏國守將突然棄城逃走。” [25]  東晉於是收復滑台。 [24]  隨後,王仲德總合各路軍隊會和劉裕大軍攻進潼關。 [26] 
義熙十三年(417年),長安平定,劉裕任命王仲德為太尉諮議參軍。劉裕打算遷都到洛陽,眾人討論都認為是適當的。王仲德説:“不同尋常的事是人們所驚駭的,現在軍隊在外已經很久,將士們都想回去,所以應當以建鄴為王業的基礎。遷都應該等到國家全部統一以後。”劉裕十分贊同,並派王仲德負責押送姚泓先回彭城。 [27-28] 

王仲德建宋元勳

永初元年(420年),劉裕稱帝建宋後,思佐命之功,王仲德因功勳卓著,重封新淦縣侯,增加食邑二千二百户,高於徐羨之王弘檀道濟傅亮謝晦等人的二千户。 [29]  王仲德後被宋武帝劉裕屢次調任升遷,歷職散騎常侍、領太子左衞率左衞將軍、冀州刺史等。 [30-31]  至永初三年(422年),劉裕臨終前,詔令王仲德擔任徐州刺史,進號“左將軍”,並擔任都督,都督淮北七州軍事。 [32-35] 

王仲德解圍青兗

景平元年(423年),北魏軍侵犯劉宋河南,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在進攻虎牢的同時,又派軍從平原渡過黃河,進犯劉宋的青州、兗州。王仲德親率徐州精兵北上救援兗州,屯駐湖陸(今山東魚台縣),抵擋住了北魏進攻。 [36-37]  不久,青州告急。王仲德又受命與北上救援的“監征討諸軍事”的檀道濟會同,日夜兼程,救援青州。魏軍聽聞宋軍向青州集結大軍,便從青州撤軍。王仲德隨後又率軍追趕魏軍,向尹卯挺進,還未到尹卯,北魏軍便已逃得很遠了。於是,王仲德回軍與檀道濟會和,在濟水、黃河入口,裝治水軍,以防魏軍再度向西進犯。青、兗二州遂解除危機。 [38-41] 
元嘉二年(425年),王仲德進號安北將軍 [42-43] 
元嘉五年(428年),王仲德派遣步、騎兵各二千人進攻北魏所屬的濟陽、陳留二郡。 [44-45] 

王仲德元嘉北伐

元嘉七年(430年),王仲德跟隨到彥之北伐,大破魏軍。七月,北魏丟棄了黃河南岸的四個軍事重鎮,將兵力全部撤退到黃河以北。於是宋軍輕易奪得滑台、碻磝、洛陽及虎牢等城,司、兗二州平定,宋軍都很高興,唯獨王仲德卻有憂慮,他説:“各位將軍完全不瞭解北方的真實情況,一定會中敵人的計謀。胡虜雖仁義道德不足,兇險狡詐卻有餘,他們今天棄城北歸,一定正在集結會師。如果黃河冰封,勢必會再次南下進攻,怎能不讓人擔憂!”不久,到彥之令劉宋各路軍隊進駐靈昌津,沿黃河南岸列陣守禦,一直到潼關。十月初五,到彥之與王仲德,沿黃河南岸佈防之後,回兵屯守東平郡。同月二十二日,魏軍從委粟津渡過黃河反擊宋軍,洛陽、虎牢接連失守。到彥之聽説兩城都失陷了,打算燒掉船隻步行逃走。王仲德勸阻説:“洛陽既然失守,虎牢無法自立,道理必然是這樣。現在賊兵走了我們還仍有土地千里,滑台還駐有強兵。如果就舍掉船隻,士卒必定潰散。而應當進入濟水到達馬耳谷口,再仔細研究下一步的對策。”結果是到彥之未聽王仲德勸告,回軍沿着濟南歷城步行而上,燒掉了船隻,丟棄了兵甲,回到彭城。青兗二州陷入混亂,事後,王仲德受牽連被免官。 [46-47] 
元嘉八年(431年),青、兗二州告急,宋文帝復起用王仲德為寧朔將軍,王仲德和檀道濟一起率兵北上救援滑台,王仲德與段宏等人率軍奮勇抗擊魏軍,大破拓跋乙旃眷的軍隊。不過,後來因糧食用盡而退回,王仲德率軍斷後,計退魏軍,魏人不敢追擊。 [48-49] 

王仲德花甲鎮邊

元嘉九年(432年),王仲德又重新擔任徐州刺史,加鎮北將軍。王仲德三臨徐州,威德顯揚於彭城。他建立佛寺,在塔中塑了白狼、童子像,是根據他在河北的經歷而做的。 [50]  [51] 
元嘉十年(433年),在任徐州刺史的基礎之上,又加領兗州刺史,宋文帝將邊關諸州郡的軍事防務全部委以仲德。王仲德以花甲之年肩負起為劉宋王朝鎮撫北部邊境的重任,北魏太武帝聞之嘆服,王仲德鎮邊五年期間,魏人從未犯境,文帝幾次下召嘉許。 [50]  [52] 

王仲德晚年生活

元嘉十三年(436年),晉升稱號為鎮北大將軍,位列朝中武官之首,地位僅次於三公 [53-54] 
元嘉十五年(438年),一代名將王仲德逝世,享年72歲,諡號桓侯。宋文帝甚為悲痛,下召在他的廟中設立白狼、童子壇,每次祭祀,一定要親自祈禱。 [55-57] 

王仲德軼事典故

河北奇遇
小説《太平廣記》記載,王懿,字仲德,太原人,做車騎將軍,一生信奉佛法。父親是中山太守,被丁岑所陷害。王懿和他的哥哥侍奉母親南歸,登岸跋涉後飢餓疲勞,沒有糧食毫無辦法。他只是誠心依靠佛、法、僧。忽然看見一個童子牽着一頭青牛,看見王懿等各給他們飯吃,又忽然不見了。 [62] 
正史《宋書》記載,慕容垂反叛前秦,王仲德和哥哥王元德(王睿)一同發兵討伐後燕,最終和慕容垂作戰失敗,王仲德受了重傷逃走,和家屬失去了聯繫。路上經過一個大澤,被困住不能離去,躺在林子裏。有一個小孩穿着青色的衣服,年齡大約七八歲,騎着牛正在走路,見了王仲德吃驚地説:“這位漢子吃飯了沒有?”王仲德説肚子很餓,小孩走了,過了一會又返回來,拿了飯給他吃。 [3] 
當時暴雨大水,王懿前望茫然,不知如何對待這場災患。不一會就有一隻白狼馴順地圍繞在他面前,過水後又返回來,好象要做引導似的。像這樣三遍,於是就跟着狼走,水才到膝蓋,得路回朝。以後從五兵尚書轉為徐州刺史,曾經想要設齋,當夜便清掃,擺上香花經像。忽然聽到法堂上有誦經的聲音,清婉流暢。王懿急忙去看,看見五個僧人在佛座前,神態儀表偉異。王懿心裏非常欽敬,僧人顧盼依舊,看到施禮未完,都竦身而飛上天去,親戚、賓客看見的人,更加相信醒悟了。後來在元嘉十年,王懿第三次任徐州刺史時,建立佛寺並在塔中塑造白狼和童子的雕像,以紀念自己在河北的經歷。 [63] 

王仲德人物成就

王仲德是劉裕進行造宋事業過程中最核心的心腹重臣,自劉裕掌權建立軍府、霸府起,就是府中的核心要員,是在《宋書·武帝本紀》,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成員,在諸多劉宋開國功勳中,壽命最長。其進入劉裕霸府的時間,遠早於檀道濟、王鎮惡等人。在劉裕北伐後秦時,他更是“督前鋒諸軍事”,檀道濟王鎮惡等皆受其“統領”,史稱“入關之役,檀、王鹹出其下”。在《宋書》、《南史》中,獲得了“功冠諸將”的評價。其後在宋文帝朝,屢次出鎮北方邊境,抵禦北魏,為劉宋王朝的創立和穩固作出了巨大貢獻。 [58] 

王仲德人物評價

王仲德總評

王仲德原來生於北方,前秦潰敗後渡江南歸東晉,但因是太元末歸順東晉 [5]  ,屬於晚渡北人,備受冷落,在桓玄篡位時,投奔劉裕。因沉穩謹慎,文韜武略,頗為劉裕倚重,劉裕每次對外出徵,王仲德總伴隨左右,成為劉裕集團的最重要的將領之一。在追隨劉裕南征北戰的過程中,王仲德屢次擔任前鋒,衝鋒陷陣,始終不渝,為劉宋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在宋武帝時,就已晉封“侯”爵。在宋文帝時,參與北伐,計退北魏。元嘉北伐後,以花甲之年鎮守邊關抵禦北魏,北魏太武帝聞之嘆服,鎮邊期間,魏人從未犯境。宋文帝甚為倚重敬佩,晉升稱號為鎮北大將軍,位列朝中武官之首,地位僅次於“三公”,堪稱南北朝前期一位功勳卓著的名將。

王仲德歷代評價

劉裕:“散騎常侍、尚書僕射、鎮軍將軍、丹陽尹徐羨之,監江州豫州之西陽新蔡諸軍事、撫軍將軍、江州刺史華容侯王弘,散騎常侍、護軍將軍作唐男檀道濟,中書令、領太子詹事傅亮,侍中、中領軍謝晦,前左將軍、江州刺史宜陽侯檀韶,使持節、雍梁南北秦四州荊州之河北諸軍事、後將軍、雍州刺史關中侯趙倫之,使持節、督北徐兗青三州諸軍事、徵虜將軍、北徐州刺史南城男劉懷慎,散騎常侍、領太子左衞率新淦侯王仲德,前冠軍將軍、北青州刺史安南男向彌,左衞將軍灄陽男劉粹,使持節、南蠻校尉佷山子到彥之,西中郎司馬南郡宜陽侯張邵,參西中郎將軍事、建威將軍、河東太守資中侯沈林子等,或忠規遠謀,扶贊洪業;或肆勤樹績,弘濟艱難。經始圖終,勳烈惟茂,並宜與國同休,饗茲大賚。羨之可封南昌縣公,弘可華容縣公,道濟可改封永修縣公,亮可建城縣公,晦可武昌縣公,食邑各二千户;韶可更增邑二千五百户,仲德可增邑二千二百户;懷慎、彥之各進爵為侯,彌改封曲江縣侯、粹改封建安縣侯,並增邑為千户;倫之可封霄城縣侯,食邑千户;邵可封臨沮縣伯,林子可封漢壽縣伯,食邑六百户。開國之制,率遵舊章。” [29] 
沈約:①“仲德功冠諸將”;②“帝深納之”。 [58] 
李延壽:“王仲德受任二世,能以功名始終。入關之役,檀、王鹹出其下。元嘉北討,則受督於人;有藺生之志,而無關公之憤,長者哉!” [59] 
顧祖禹:“宋元嘉七年,到彥之屯東平,聞洛陽虎牢不守,欲焚舟步走,引兵南還。王仲德曰:虜去我猶千里,滑台尚有強兵,若遽舍舟南走,士卒必散。當引舟入濟,至馬耳谷口,更詳所宜。蓋仲德欲引舟師自濟入淄,至馬耳谷,由此可以南保兗州,東固青州也。” [60] 

王仲德相關爭議

王仲德名稱記載爭議

《宋書‧王仲德傳》完整原文在北宋時便已散失,現今《宋書》中的王懿傳是後人根據其他材料比對後補進去的。按:《宋書》其他紀傳皆稱呼其為“王仲德”,而不用“王懿”。乃至《宋書.文帝本紀》中,宋文帝發佈的詔令中提到的“王仲德”,仍然是用“王仲德”,而非“王懿”。可知,王仲德並沒有將名姓複用為早年的"王懿"。即使,李延壽南史》將其稱呼為“王懿”,但在史論,卻又以“王仲德”稱之。按:《南史》中的劉宋傳紀的末尾史論基本上是照抄《宋書》,可知《宋書》王仲德傳的最初原文,當完全是以“王仲德”稱之。因此,現今看到的《宋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六》傳主目錄中的“王懿”,當是北宋後,補《宋書》者,受李延壽的影響,沒有將目錄中的“王懿”改回“王仲德”。

王仲德籍貫爭議

王仲德作為晚渡北人,其籍貫在當時就備受爭議。雖然王仲德家族聯姻太原郭氏,太原郭逸娶妻王仲德姐姐,太原郭氏又聯姻清河崔氏。但是一來晚渡北人在東晉至南朝前期都備受歧視,即使是北方高門大族晚渡,地位也次於江左第二等的吳姓士族;二來如果不是特別高的門第出身,晚渡後的地位可能連江左的庶族都比不了。因此,當時時常有晚渡北人造假籍貫的事情出現。由於王仲德渡江後,自敍為太原祁縣人、東漢司徒王允弟王懋的七世孫,最初投靠早渡的同郡老鄉晉陽王氏的王愉,不獲王愉禮待。 [5]  又王氏親族王玄邈在《南齊書‧王玄邈傳》更被記載為下邳人,説明當時南方的高門士族都不採納王仲德自稱太原王氏的晚渡北人籍貫身份,而稱其家族為下邳王氏。 [61] 

王仲德親屬成員

王仲德自稱是東漢司徒王允弟幽州刺史王懋七世孫。世系表如下: [1-2] 
七世祖:王懋,東漢司徒王允之弟;
父親:王苗,仕前秦苻堅時期;
兄長:王睿,仕前秦;
姐姐:王氏,嫁北魏徐州刺史、榆次侯郭逸郭逸,太原晉陽人。 [64] 

王仲德史籍記載

宋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六》 [58] 
南史‧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五》 [59] 
參考資料
  • 1.    《宋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六》:自言漢司徒允弟幽州刺史懋七世孫也。祖宏,事石季龍;父苗,事苻堅,皆為二千石。
  • 2.    《宋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六》:仲德少沈審,有意略,通陰陽,解聲律。苻氏之敗,仲德年十七,與兄睿同起義兵,與慕容垂戰,敗。仲德被重創走,與家屬相失。路經大澤,不能前,困卧林中。忽有青衣童兒騎牛行,見仲德,問曰:“食未?”仲德告飢。兒去,頃之復來,攜食與之。仲德食畢欲行,會水潦暴至,莫知所如。有一白狼至前,仰天而號,號訖,銜仲德衣,因渡水;仲德隨之,獲濟,與睿相及。渡河至滑台,復為翟遼所留,使為將帥。
  • 3.    《南史·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五》:仲德少沉審,有意略,事母甚謹,學通陰陽,精解聲律。苻氏之敗,仲德年十七。及兄睿同起義兵,與慕容垂戰,敗,仲德被重創走,與家屬相失。路經大澤,困未能去,卧林中。有一小兒青衣,年可七八歲,騎牛行,見仲德驚曰:"漢已食未?"仲德言飢,小兒去,須臾復來,得飯與之。食畢欲行,而暴雨莫知津逗。有一白狼至前,仰天而號,號訖銜仲德衣,因度水,仲德隨後得濟,與睿相及。度河至滑台,復為翟遼所留,使為將帥。
  • 4.    《宋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六》:積年,仲德欲南歸,乃奔太山,遼遣騎追之急,夜行,忽有炬火前導,仲德隨之,行百許裏,乃免。
  • 5.    《宋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六》:晉太元末,徙居彭城。兄弟名犯晉宣、元二帝諱,並以字稱。睿字元德。北土重同姓,謂之骨肉,有遠來相投者,莫不竭力營贍;若不至者,以為不義,不為鄉里所容。仲德聞王愉在江南,是太原人,乃往依之;愉禮之甚薄,因至姑孰投桓玄。
  • 6.    《南史.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五》:晉太元末,徙居彭城。兄弟名犯晉宣、元二帝諱,故皆以字行。睿字元德。北土重同姓,並謂之骨肉,有遠來相投者,莫不竭力營贍。若有一人不至者,以為不義,不為鄉邑所容。仲德聞王愉在江南貴盛,是太原人,乃遠來歸愉。愉接遇甚薄,因至姑孰投桓玄。
  • 7.    《宋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六》:值玄篡,見輔國將軍張暢,言及世事,仲德曰:"自古革命,誠非一族,然今之起者,恐不足以成大事。" 元德果敢有智略,武帝甚知之,告以義舉,使于都下襲玄。仲德聞其謀,謂元德曰:"天下之事,不可不密,應機務速,不在巧遲。玄每冒夜出入,今若圖之,正須一伕力耳。"事泄,元德為玄所誅,仲德奔竄。會義軍克建業,仲德抱元德子方回出候武帝,帝於馬上抱方回與仲德相對號泣,追贈元德給事中,封安復縣侯,以仲德為中兵參軍。
  • 8.    《南史.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五》:值玄篡,見輔國將軍張暢,言及世事。仲德曰:"自古革命,誠非一族,然今之起者恐不足以濟大事。"元德果勁有計略,宋武帝甚知之,告以義舉,使于都下襲玄。仲德聞其謀,謂元德曰:"天下事不可不密,且兵亦不貴遲巧。玄情無遠慮,好冒夜出入,今取之正須一伕力耳。"事泄,元德為玄誅,仲德竄走。會義軍克建鄴,仲德抱元德子方回出候武帝,帝於馬上抱方回,與仲德相對號慟。追贈元德給事中,封安復縣侯,以仲德為鎮軍中兵參軍。
  • 9.    《資治通鑑·晉紀·晉紀三十七》載:(義熙五年)中兵參軍王仲德言於裕曰。此條載:義熙五年。可知,義熙五年,王仲德仍為劉裕霸府中兵參軍。
  • 10.    《宋書》王仲德本傳在北宋時,便散失。今《宋書》補王懿本傳,載404年,劉裕任命王仲德為中兵參軍一職。而李延壽《南史》為鎮軍中兵參軍。404年,劉裕以鎮軍將軍開府。故《南史》是具體交待,王仲德擔任劉裕鎮軍府中兵參軍一職。《宋書》補者,僅提“中兵參軍”,當是404年-410年間,劉裕先後任鎮軍將軍、車騎將軍、中軍將軍,並建立霸府,霸府中兵參軍一職,皆為王仲德擔任,故只以“中兵參軍”交待王仲德這一段時間的職務。《建康實錄》、《資治通鑑》等史料,亦能佐證,劉裕遷任車騎將軍、中軍將軍時,當時將軍府中的中兵參軍仍為王仲德。
  • 11.    《宋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六》:武帝伐廣固,仲德為前鋒,大小二十餘戰,每戰輒克。
  • 12.    《南史.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五》:武帝伐廣固,仲德為前驅,戰輒破之,大小二十餘戰。
  • 13.    《宋書.武帝本紀》:“冠軍將軍劉敬宣屯北郊,輔國將軍孟懷玉屯丹陽郡西,建武將軍王仲德屯越城,廣武將軍劉默屯建陽門外。”此條,載王仲德為建武將軍。發生於滅南燕後的第二個月,可知,王仲德,在滅南燕後進號為“建武將軍”。
  • 14.    《宋書.武帝本紀》:“七月庚申,羣賊自蔡洲南走,還屯尋陽。遣輔國將軍王仲德、廣川太守劉鍾、河間太守蒯恩追之。”此條記載,王仲德已由建武將軍晉升為輔國將軍。
  • 15.    《宋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六》:及盧循寇逼,敗劉毅於桑落,帝北伐始還,士卒創痍,堪戰者可數千人。賊眾十萬,舳艫百里,奔敗而歸者,鹹稱其雄。眾議並欲遷都,仲德正色曰:"今天子當陽而治,明公命世作輔,新建大功,威震六合。妖賊豕突,乘我遠征,既聞凱入,將自奔散。今自投草間,則同之匹夫;匹夫號令,何以威物?義士英豪,當自求其主爾。此謀若行,請自此辭矣。"帝悦之,以仲德屯越城。及賊自蔡洲南走,遣仲德追之。賊留親黨範崇民五千人,高艦百餘,城南陵。仲德攻之,大破崇民,焚其舟艦,收其散卒。
  • 16.    《宋書.武帝本紀》:循初自蔡洲南走,留其親黨範崇民五千人,高艦百餘,戍南陵。王仲德等聞大軍且至,乃進攻之。十一月,大破崇民軍,焚其舟艦,收其散卒。
  • 17.    《宋書.武帝本紀》:公知其欲戰,且慮賊戰敗,或於京江入海,遣王仲德以水艦二百于吉陽下斷之。
  • 18.    《宋書.武帝本紀》:循、道覆率眾數萬,方艦而下,前後相抗,莫見舳艫之際。公悉出輕利鬥艦,躬提幡鼓,命眾軍齊力擊之;又上步騎於西岸。右軍參軍庾樂生乘艦不進,斬而徇之,於是眾軍並踴騰爭先。軍中多萬鈞神弩,所至莫不摧陷。公中流蹙之,因風水之勢,賊艦悉泊西岸,上軍先備火具,乃投火焚之。煙焰張天,賊眾大敗,追奔至夜乃歸。循等還尋陽。初分遣步軍,莫不疑怪,及燒賊艦,眾乃悦服。召王仲德,請還為前驅
  • 19.    《宋書.武帝本紀》:公知其欲戰,且慮賊戰敗,或於京江入海,遣王仲德以水艦二百于吉陽下斷之。十二月,循、道覆率眾數萬,方艦而下,前後相抗,莫見舳艫之際。公悉出輕利鬥艦,躬提幡鼓,命眾軍齊力擊之;又上步騎於西岸。右軍參軍庾樂生乘艦不進,斬而徇之,於是眾軍並踴騰爭先。軍中多萬鈞神弩,所至莫不摧陷。公中流蹙之,因風水之勢,賊艦悉泊西岸,上軍先備火具,乃投火焚之。煙焰張天,賊眾大敗,追奔至夜乃歸。循等還尋陽。初分遣步軍,莫不疑怪,及燒賊艦,眾乃悦服。召王仲德,請還為前驅,留輔國將軍孟懷玉守雷池。循聞有大軍上,欲走向豫章,乃悉力柵斷左裏。大軍至左裏,將戰,公所執麾竿折,折幡瀋水,眾並怪懼。公歡笑曰:"往年覆舟之戰,幡竿亦折;今者復然,賊必破矣。"即攻柵而進。循兵雖殊死戰,弗能禁。諸軍乘勝奔之,循單舸走。所殺及投水死,凡萬餘人。納其降附,宥其逼略。遣劉藩、孟懷玉輕軍追之。循收散卒,尚有數千人,徑還廣州。
  • 20.    《南史.卷二十五.列傳十五》:及武帝與循戰於左裏,仲德功冠諸將,封新淦縣侯。
  • 21.    《宋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六》:功冠諸將,封新淦縣侯。
  • 22.    《宋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六》:義熙十二年北伐,進仲德徵虜將軍,加冀州刺史,為前鋒諸軍事。冠軍將軍檀道濟、龍驤將軍王鎮惡向洛陽,寧朔將軍劉遵考、建武將軍沈林子出石門,寧朔將軍朱超石、胡藩向半城,鹹受統於仲德。
  • 23.    《宋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六》:仲德率龍驤將軍朱牧、寧遠將軍竺靈秀、嚴綱等開鉅野入河。
  • 24.    《宋書.武帝本紀》:公又遣北兗刺史王仲德先以水軍入河。仲德破索虜於東郡涼城,進平滑台。
  • 25.    《魏書·叔孫建傳》:“兗州刺史尉建率所部棄城濟河,仲德遂入滑台。乃宣言曰:‘晉本意欲以布帛七萬匹假道於魏,不謂魏之守將便爾棄城。’”
  • 26.    《宋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六》:乃總眾軍,進據潼關。
  • 27.    《宋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六》:長安平,以仲德為太尉諮議參軍。武帝欲遷都洛陽,眾議鹹以為宜。仲德曰:"非常之事,常人所駭。今暴師日久,士有歸心,固當以建業為王基,俟文軌大同,然後議之可也。"帝深納之,使衞送姚泓先還彭城。
  • 28.    《南史.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五》:長安平,以仲德為太尉諮議參軍。武帝欲遷都洛陽,眾議鹹以為宜。仲德曰:"非常之事人所駭,今暴師經載,士有歸心,故當以建鄴為王基。遷都宜候文軌大同。"帝深納之。使衞送姚泓先還彭城。
  • 29.    《宋書·卷四十三·列傳第三》:上初即位,思佐命之功,詔曰:"散騎常侍、尚書僕射、鎮軍將軍、丹陽尹徐羨之,監江州豫州之西陽新蔡諸軍事、撫軍將軍、江州刺史華容侯王弘,散騎常侍、護軍將軍作唐男檀道濟,中書令、領太子詹事傅亮,侍中、中領軍謝晦,前左將軍、江州刺史宜陽侯檀韶,使持節、雍梁南北秦四州荊州之河北諸軍事、後將軍、雍州刺史關中侯趙倫之,使持節、督北徐兗青三州諸軍事、徵虜將軍、北徐州刺史南城男劉懷慎,散騎常侍、領太子左衞率新淦侯王仲德,前冠軍將軍、北青州刺史安南男向彌,左衞將軍灄陽男劉粹,使持節、南蠻校尉佷山子到彥之,西中郎司馬南郡宜陽侯張邵,參西中郎將軍事、建威將軍、河東太守資中侯沈林子等,或忠規遠謀,扶贊洪業;或肆勤樹績,弘濟艱難。經始圖終,勳烈惟茂,並宜與國同休,饗茲大賚。羨之可封南昌縣公,弘可華容縣公,道濟可改封永修縣公,亮可建城縣公,晦可武昌縣公,食邑各二千户;韶可更增邑二千五百户,仲德可增邑二千二百户;懷慎、彥之各進爵為侯,粹改封建安縣侯,並增邑為千户;倫之可封霄城縣侯,食邑千户;邵可封臨沮縣伯,林子可封漢壽縣伯,食邑六百户。開國之制,率遵舊章。"
  • 30.    《宋書.卷四十三.列傳第三》:散騎常侍、領太子左衞率新淦侯王仲德。
  • 31.    《宋書.武帝本紀》:己亥,以左衞將軍王仲德為冀州刺史。
  • 32.    《宋書.武帝本紀》:(二年)己亥,以左衞將軍王仲德為冀州刺史。
  • 33.    《宋書.武帝本紀》:(三年)壬子,以前冀州刺史王仲德為徐州刺史。
  • 34.    《宋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六》:武帝受命,累遷徐州刺史,加都督。
  • 35.    《宋書.文帝本紀》:(元嘉二年)“三月乙丑,左將軍、徐州刺史王仲德”,可知王仲德的徐州刺史,是進號了“左將軍”。
  • 36.    《資治通鑑·宋紀·宋紀一》:魏主至冀州,遣楚兵將軍、徐州刺史叔孫建將兵自平原濟河,徇青、兗。豫州刺史劉粹遣治中高道瑾將步騎五百據項城,徐州刺史王仲德將兵屯湖陸。
  • 37.    《宋書.索虜傳》:豫州刺史劉粹遣治中高道瑾領步騎五百據項,又遣司馬徐瓊繼之,台遣將輔伯遣、姚珍、杜坦、梁靈宰等水步諸軍續進。徐州刺史王仲德率軍次湖陸。
  • 38.    《資治通鑑·宋紀·宋紀一》:青州刺史東莞竺夔鎮東陽城,遣使告急。己丑,詔南兗州刺史檀道濟監征討諸軍事,與王仲德共救之。
  • 39.    《資治通鑑·宋紀·宋紀一》:檀道濟至彭城,以司、青二州並急,而所領兵少,不足分赴;青州道近,竺夔兵弱,乃與王仲德兼行先救之。
  • 40.    《宋書.索虜傳》:虜安平公等諸軍從青州退還,徑趨滑台;檀道濟、王仲德步軍乏糧,追虜不及。道濟於泰山分遣仲德向尹卯,道濟停軍湖陸。仲德未至尹卯,聞虜已遠,還就道濟,共裝治水軍。
  • 41.    《資治通鑑·宋紀·宋紀一》:叔孫建自東陽趨滑台,道濟分遣王仲德向尹卯。道濟停軍湖陸,仲德未至尹卯,聞魏兵已遠,還就道濟。
  • 42.    《宋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六》:元嘉三年,進號安北將軍。
  • 43.    《宋書.文帝本紀》:三月乙丑,左將軍、徐州刺史王仲德進號安北將軍。
  • 44.    《資治通鑑·宋紀·宋紀三》:徐州刺史王仲德遣步騎二千伐魏濟陽、陳留。
  • 45.    《魏書·帝紀·卷四》:劉義隆淮北鎮將王仲德遣步騎二千餘入寇濟陽、陳留。
  • 46.    《宋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六》:元嘉七年,與到彥之北伐,大破虜軍。諸軍進屯靈昌津。司、兗既定,三軍鹹喜,仲德獨有憂色,曰:"胡虜雖仁義不足,而兇狡有餘,今斂戈北歸,併力完聚,若河冰冬合,豈不能為三軍之憂!"十月,虜於委粟津渡河,進逼金墉,虎牢、洛陽諸軍,相繼奔走。彥之聞二城不守,欲焚舟步走,仲德曰:"洛陽既陷,則虎牢不能獨全,勢使然也。今賊去我千里,滑台猶有強兵,若便舍舟奔走,士卒必散。且當入濟至馬耳谷口,更詳所宜。"乃回軍沿濟南歷城步上,焚舟棄甲,還至彭城。仲德與彥之並免官。
  • 47.    《南史.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五》:元嘉中,到彥之北侵,仲德同行。魏棄河南,司、兗三州平定,三軍鹹喜,而仲德有憂色,曰:"諸賢不諳北土情偽,必墮其計。"諸軍進屯靈昌,魏軍於委粟津度河,虎牢、洛陽並不守。彥之聞二城並沒,欲焚舟步走。仲德曰:"洛陽既敗,虎牢無以自立,理數必然也。去我猶自千里,滑台尚有強兵。若便舍舟,士卒必散。且當入濟至馬耳谷口,更詳所宜。"乃回軍沿濟南歷城步上,焚舟棄甲,還至彭城。仲德坐免官。
  • 48.    《資治通鑑》:丁酉,道濟至壽張,遇魏安平公乙旃眷,道濟帥寧朔將軍王仲德、驍騎將軍段宏奮擊,大破之。
  • 49.    《宋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六》:尋與檀道濟救滑台,糧盡而歸。
  • 50.    《宋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六》:九年,又為鎮北將軍、徐州刺史。明年,加領兗州刺史。仲德三臨徐州,威德著於彭城,立佛寺作白狼、童子像於塔中,以河北所遇也。
  • 51.    《宋書.文帝本紀》:(九年)秋七月戊辰,以尚書王仲德為鎮北將軍、徐州刺史。
  • 52.    《宋書.文帝本紀》:十年春正月甲寅,鎮北將軍、徐州刺史王仲德加領兗州刺史。
  • 53.    《宋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六》:十三年,進號鎮北大將軍。
  • 54.    《宋書·文帝本紀》:(十三年)夏五月戊辰,鎮北將軍、徐兗二州刺史王仲德進號鎮北大將軍。
  • 55.    《宋書·文帝本紀》:(十五年)辛卯,鎮北大將軍、徐州刺史王仲德卒。
  • 56.    《宋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六》:十五年,卒,諡曰桓侯。亦於廟立白狼、童子壇,每祭必祠之。
  • 57.    《南史‧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五》:十五年卒,諡曰桓侯。亦於廟立白狼、童子壇,每祭必祠之。
  • 58.    《宋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六》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1-04-01]
  • 59.    《南史‧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五》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1-04-01]
  • 60.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三十一》
  • 61.    《魏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三·崔浩》:(崔)浩始弱冠,太原郭逸以女妻之。浩晚成,不曜華採,故時人未知。逸妻王氏,劉義隆鎮北將軍王種德姊也,每奇浩才能,自以為得婿。
  • 62.    《太平廣記‧卷第一百一十三‧報應十二(崇經像)》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1-04-01]
  • 63.    《宋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六》:仲德三臨徐州,威德著於彭城,立佛寺作白狼、童子像於塔中,以河北所遇也。
  • 64.    《魏書·卷三十五·列傳第二十三·崔浩》:浩始弱冠,太原郭逸以女妻之。浩晚成,不曜華採,故時人未知。(郭)逸妻王氏,劉義隆鎮北將軍王種德姊也......。  .國學導航.2006-09-12[引用日期2024-01-1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