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到彥之

鎖定
到彥之(?~433年) ,字道豫,彭城武原(今江蘇省邳州市)人 [1]  ,漢族。南朝宋名將。
早年家貧,以擔糞為生,隨從劉裕平定孫恩之亂義熙元年(405年),任鎮軍行參軍、廣武將軍。在平定盧循之亂中,兵敗免官。後率軍擊敗西蜀譙道福,收復白帝城,因功封為佷山縣子,任太尉中兵參軍。輔佐劉道憐劉義隆鎮守荊州,官至使持節南蠻校尉劉裕即位後,封為佷山縣侯,食邑千户,仍隨劉義隆鎮守荊州,威信為荊州士庶所懷。
景平二年(424年),護送劉義隆入朝稱帝。宋文帝即位後,以為中領軍,委以軍政,打敗荊州刺史謝晦,封為建昌縣公,遷南豫州刺史。作為元嘉北伐統帥,帶兵收復洛陽、滑台、虎牢等地,終為北魏所敗,免官下獄,起為護軍將軍
元嘉十年(433年),病逝,諡號為忠,配享太祖廟庭。
道豫
諡    號
所處時代
東晉—南北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彭城武原(今江蘇邳州市)
逝世日期
433年
主要成就
鎮守荊州、討伐謝晦、勸進宋文帝
本    名
到彥之
官    職
南豫州刺史、護軍將軍
爵    位
佷山縣子—佷山縣侯—建昌縣公

到彥之人物生平

到彥之出身貧賤

到彥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今江蘇邳州)人,雖然其自稱楚國大夫屈到的後裔, [2]  不過,到彥之早年家庭十分貧賤,落魄到以為人挑糞為生,一直到其曾孫到溉時,仍為世人談資。 [3] 

到彥之遲到被責

隆安三年(399年),劉裕討伐孫恩時,到彥之因與劉裕同鄉(籍貫為彭城),隨從劉裕討伐孫恩,屢有戰功。 [4] 
元興三年(404年),劉裕等人興兵討伐桓玄劉道規於廣陵起事,併成功控制廣陵,殺死桓玄任命的青州刺史桓弘。到彥之當時也在廣陵附近,知道此事後立刻返回廣陵城內,但劉道規還是先一步從廣陵南渡京口與劉裕會合了。於是,到彥之接着趕到京口,結果又來晚了,劉裕等軍已經從京口出發兵向建業。留守京口的孟昶就將到彥之留下。不久,桓玄敗死,劉裕恢復東晉政權。等到彥之見到劉裕後,劉裕責問到彥之,到彥之卻不作任何解釋,孟昶亦不為其申辯,故當時沒獲加官褒賞。 [5] 
義熙元年(405年),到彥之出任劉裕的鎮軍行參軍,後遷廣武將軍。 [6] 

到彥之討叛攻蜀

義熙六年(410年),盧循趁劉裕北伐南燕之際,出兵進攻建康,荊州刺史劉道規派時任廣武將軍的到彥之與司馬王鎮之及揚武將軍檀道濟領兵支援建康,然而到了尋陽時,到彥之被後秦派往支持盧循的將領苟林擊敗,到彥之因戰敗被免官。西蜀大將譙道福,趁盧循之亂佔據白帝城。義熙七年(411年)四月,到彥之領兵攻打白帝城,大破譙道福的兩萬西蜀軍隊,成功收復白帝城。 [7-9]  戰後,到彥之以軍功被封為佷山縣子,擔任劉裕的太尉中兵參軍。 [10] 

到彥之從鎮荊州

義熙十一年(415年),劉裕以劉道憐為荊州刺史,出鎮江陵。劉裕委派到彥之擔任劉道憐的驃騎諮議參軍,輔助劉道憐,不久劉裕又升任到彥之為荊州司馬,兼南郡太守。 [11] 
義熙十四年(418年),劉裕又以劉義隆出鎮荊州,擔任荊州刺史。到彥之又從劉義隆鎮守荊州,劉裕改任到彥之為使持節南蠻校尉,掌管荊州的軍政要務,輔佐年少的劉義隆鎮守荊州。 [12] 
永初元年(420年),劉裕代晉建宋,進封到彥之為佷山縣侯。不過此時,到彥之仍隨劉義隆鎮守在荊州。到彥之多年來出鎮荊州,在當地士民中都很有威信。 [13] 

到彥之勸進有功

元嘉元年(424年)五月,輔政大臣徐羨之等人廢殺宋少帝劉義符,改立荊州刺史劉義隆為帝。當時傅亮率行台到江陵迎劉義隆入京。當時已時是七月中,江陵已聽聞少帝遇害的消息,劉義隆及一些官員都對來迎隊伍有所懷疑,不敢東下,但在到彥之的勸告下決定出發。 [14]  並在八月八日到達建康,次日劉義隆即位為宋文帝,改元“元嘉”。由於徐羨之等人顧忌到彥之,就想讓他外任邊將,當時正巧雍州刺史褚裕之去世,徐羨之就讓到彥之暫鎮襄陽(今湖北省襄陽市)。不久,徐羨之等人又想正式讓到彥之外任雍州刺史。可是宋文帝堅決不允,並立即任命到彥之為中領軍,將中軍事務交給他管理。 [15] 

到彥之討伐謝晦

到彥之接詔後,自襄陽出發返回建康時,謝晦已到江陵赴任荊州刺史,顧慮到彥之不經過自己的鎮所,到彥之至楊口時,步行前往江陵,深深地對謝晦表示誠心,謝晦也極其厚重地交結到彥之。到彥之留下馬匹、利劍和名刀給謝晦,謝晦由此心安。元嘉三年(426年),宋文帝誅殺徐羨之、傅亮等人後,派到彥之率軍征討荊州刺史謝晦。到彥之統軍,兵至彭城洲(今湖南省岳陽縣)。到彥之的前鋒部將蕭欣被謝晦軍擊敗,眾將勸到彥之退守夏口,但到彥之不肯,命令軍隊駐守在隱圻,力保此地。不久,檀道濟率領大軍到達隱圻,與到彥之的軍隊會合,軍勢之盛令謝晦軍再無鬥志,謝晦的軍隊四處潰散,謝晦只得退走江陵,後被捕誅殺。到彥之隨即接收江陵,改監荊州州府事,改封建昌縣公。五月,朝廷調到彥之為南豫州刺史、監六州諸軍事,鎮守歷陽。 [16-18] 

到彥之統軍北伐

元嘉七年(430年),宋文帝欲收復河南故地,亦想讓到彥之建立功勳以加其開府,遂用到彥之為北伐主將,以其為右將軍,命其統率王仲德竺靈秀尹衝段宏趙伯符、竺靈真、庾俊之、朱修之等將領北伐北魏。到彥之率軍自淮入泗,北魏以兵少放棄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滑台(今河南省滑縣)、虎牢(今河南省滎陽市汜水鎮)等地,宋軍乘機收復失地,並沿黃河佈防阻止北魏南侵。其年十月,北魏乘冬季反攻,洛陽及虎牢失陷而滑台被圍攻,到彥之見洛陽既失,黃河守軍又敗,且黃河已結冰,即有退意。當時,王仲德勸阻到彥之繼續屯兵青、兗二州,建議引舟入濟至馬耳谷口,以穩固前線。垣護之也致信到彥之,認為青州豐饒,漕運暢通,兵力又足,建議派竺靈秀支援滑台,大軍留在北方進兵河北,繼續對北魏施壓。到彥之當時眼疾突然發作,將士也有疫病,於是到彥之沒有采納王仲德垣護之的意見,還是決定讓軍隊退返。不久,到彥之率水軍入濟水後燒燬船艦,又讓大軍步行至彭城。此次北伐宋文帝供給大軍的軍需品相當充足,但到彥之撤還時,過於匆急,將這些物資悉數拋棄,遂令武庫一時空虛。宋文帝改派檀道濟率軍支援滑台,將到彥之免官下獄。 [19-21] 

到彥之晚年境遇

元嘉八年(431年),到彥之被複起用為護軍將軍 [22] 
元嘉九年(432年),宋文帝詔令恢復到彥之的封邑,但到彥之堅決辭讓。 [23] 
元嘉十年(433年),到彥之病逝,宋文帝先恢復其封邑,並追諡他為“忠公”。 [24] 
孝建三年(456年),到彥之與王華、王曇首皆得配享文帝廟庭的禮遇。 [25] 

到彥之軼事典故

到彥之挑糞成公侯

南史·到溉傳》載“溉祖彥之,初以擔糞自給,故世以為譏雲。”到彥之早年以擔糞自給為生,一直到其曾孫到溉時,仍為世人談資。可見其出身貧賤,後來竟成公侯,使其家族一躍成為南朝的新出門户。

到彥之《宋書》本傳遺失

宋書》在長期流傳過程中,有不少散失,包括少帝本紀、趙倫之傳、王懿傳、到彥之傳、張敷傳、張暢傳、朱修之傳、宗愨傳、王玄謨傳等均有闕頁或者闕失。這些闕漏的大部分傳紀,被後人用唐高峻《高氏小史》、《南史》等史料綜合起來所補加進去。唯獨到彥之的《宋書》本傳無人所補,實為一大遺憾,今人研究到彥之只能從《南史.到彥之傳》中獲取,而《南史》的內容大部分都是從《宋書》中的內容刪減過來的,其中關於到彥之生平的很多其他事情,今人已經無法得知。

到彥之親屬成員

到彥之後裔門户漸長,歷顯於南朝宋、四朝,至梁朝時,其家族已從寒庶上升為士族,多人達第三品。到陳朝,更被陳朝皇室封侯攀親,位居宰相。
長子:到元度,位益州刺史,有才用,早卒。
少子:到仲度嗣爵建昌公,位驃騎從事中郎。
孫:到捴到遁到賁到坦。到捴襲爵建昌公,宋末任齊高帝蕭道成中軍諮議參軍,建元初,國除。南齊時,歷任司徒左長史、輔國將軍、御史中丞、左衞將軍等。
曾孫:到沆到溉到洽,三人並有才名,時相代為之,見榮當世。到溉,南梁時官至御史中丞、太府卿、都官尚書、左民尚書、散騎常侍、侍中、金紫光祿大夫。到洽,南梁時累遷御史中丞,被贈侍中,諡理子。
玄孫:到仲舉到鏡到仲舉南陳時,任都官尚書,封寶安縣侯,邑五百户。遷尚書右僕射、丹陽尹。改封建昌縣侯,後遷侍中、尚書僕射,金紫光祿大夫。
五世孫:到鬱、到藎。到鬱娶文帝妹信義長公主,官至中書侍郎,出為宣城太守。到藎,官至尚書殿中郎。
六世孫:到鬱諸子,到鬱死後,以帝甥獲免,仍為皇親。到藎子嗣,不詳。

到彥之史籍記載

南史·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五》 [26] 
參考資料
  • 1.    《南史.到彥之傳》:到彥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
  • 2.    《南史.到彥之傳》:到彥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楚大夫屈到後也。
  • 3.    《南史.到溉傳》:“溉祖彥之,初以擔糞自給,故世以為譏雲。”
  • 4.    《南史.到彥之傳》:宋武帝討孫恩,以鄉里樂從,每有戰功。
  • 5.    《南史.到彥之傳》:義旗將起,彥之家在廣陵,臨川武烈王道規克桓弘,彥之時近行,聞事捷馳歸,而道規已南度江,倉卒晚方獲濟。及至京口,武帝已向建鄴,孟昶居守,留之。及見武帝,被責,不自陳,昶又不申理,故不加官。
  • 6.    《南史.到彥之傳》:義熙元年,補鎮軍行參軍。
  • 7.    《南史.到彥之傳》:六年,盧循逼都,彥之與檀道濟掩循輜重,與循黨荀林戰,敗,免官。
  • 8.    《宋書·劉道規傳》:“盧循寇逼京邑,道規遣司馬王鎮之及揚武將軍檀道濟、廣武將軍到彥之等赴援朝廷,至尋陽,為賊黨荀林所破。”
  • 9.    《宋書.志第十五》:四月,到彥之攻譙道福於白帝,拔之。
  • 10.    《南史.到彥之傳》:後以軍功封佷山縣子,為太尉中兵參軍。
  • 11.    《南史.到彥之傳》:驃騎將軍道憐鎮江陵,以彥之為驃騎諮議參軍,尋遷司馬、南郡太守。
  • 12.    《南史.到彥之傳》:又從文帝西鎮,除使持節、南蠻校尉。
  • 13.    《南史.到彥之傳》:武帝受命,進爵為侯。彥之佐守荊楚,垂二十戰,威信為士庶所懷。
  • 14.    《南史.到彥之傳》:及文帝入奉大統,以徐羨之等新有篡虐,懼,欲使彥之領兵前驅。彥之曰:"了彼不貳,便應朝服順流;若使有虞,此師既不足恃,更開嫌隙之端,非所以副遠邇之望也。"
  • 15.    《南史.到彥之傳》:會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彥之權鎮襄陽。羨之等欲即以彥之為雍州,上不許,徵為中領軍,委以戎政。
  • 16.    《南史.到彥之傳》:彥之自襄陽下,謝晦已至鎮,慮彥之不過己,彥之至楊口,步往江陵,深布誠款,晦亦厚自結納。彥之留馬及利劍名刀以與晦,晦由此大安。
  • 17.    《南史.到彥之傳》:元嘉三年討晦,進彥之鎮軍,於彭城洲戰,不利;鹹欲退還夏口,彥之不回。會檀道濟至,晦乃敗走。江陵平,因監荊州州府事,改封建昌縣公。其秋,遷南豫州刺史、臨六州諸軍事,鎮歷陽。
  • 18.    《宋書·謝晦傳》:“晦至江口,到彥之已到彭城洲。庾登之據巴陵,畏懦不敢進。會霖雨連日,參軍劉和之曰:“彼此共有雨耳,檀徵北尋至,東軍方強,唯宜速戰。”登之恇怯,使小將陳祐作大囊,貯茅數千斛,縣於帆檣,雲可以焚艦,用火宜須晴,以緩戰期。晦然之,遂停軍十五日。乃攻蕭欣於彭城洲,中兵參軍孔延秀率三千人進戰,甚力。欣於陳後擁楯自衞,又委軍還船,於是大敗。延秀又攻洲口柵,陷之,彥之退保隱圻。……道濟既至,與彥之軍合,牽艦緣岸。晦始見艦數不多,輕之,不即出戰。至晚,因風帆上,前後連咽,西人離阻,無復鬥心。台軍至忌置洲尾,列艦過江,晦大軍一時潰散。晦夜出,投巴陵,得小船還江陵。”
  • 19.    《宋書.卷四十六.列傳第六》:元嘉七年,與到彥之北伐,大破虜軍。諸軍進屯靈昌津。司、兗既定,三軍鹹喜,仲德獨有憂色,曰:"胡虜雖仁義不足,而兇狡有餘,今斂戈北歸,併力完聚,若河冰冬合,豈不能為三軍之憂!"十月,虜於委粟津渡河,進逼金墉,虎牢、洛陽諸軍,相繼奔走。彥之聞二城不守,欲焚舟步走,仲德曰:"洛陽既陷,則虎牢不能獨全,勢使然也。今賊去我千里,滑台猶有強兵,若便舍舟奔走,士卒必散。且當入濟至馬耳谷口,更詳所宜。"
  • 20.    《南史.到彥之傳》:上於彥之恩厚,將加開府,欲先令立功。七年,遣彥之制督王仲德、竺靈秀、尹衝、段宏、趙伯符、竺靈真、庾俊之、朱修之等北侵,自淮入泗。泗水滲,日裁行十里。自四月至七月,始至東平須昌縣。魏滑台、虎牢、洛陽守兵並走。彥之留朱修之守滑台,尹衝守虎牢,杜驥守金墉。十年,魏軍向金墉城,次至虎牢,杜驥奔走,尹衝眾潰而死。魏軍仍進滑台。時河冰將合,糧食又罄,彥之先有目疾,至是大動,將士疾疫,乃回軍,焚舟步至彭城。初遣彥之,資實甚盛。及還,凡百蕩盡,府藏為空。文帝遣檀道濟北救滑台,收彥之下獄,免官。
  • 21.    《宋書·垣護之傳》:“隨到彥之北伐,彥之將回師,護之為書諫曰:‘外聞節下欲回師反旆,竊所不同。何者?殘虜畏威,望風奔迸,八載侵地,不戰克復。方當長驅朔漠,窮掃遺醜,況乃自送,無假遠勞。宜使竺靈秀速進滑台助硃修之固守,節下大軍進擬河北,則牢、洛遊魂,自然奔退。且昔人有連年攻戰,失眾乏糧者,猶張膽爭前,莫肯輕退。況今青州豐穰,濟漕流通,士馬飽逸,威力無損。若空棄滑台,坐喪成業,豈是朝廷受任之旨。’彥之不納,散敗而歸。”
  • 22.    《南史.到彥之傳》:明年夏,起為護軍。
  • 23.    《南史.到彥之傳》:九年,復封邑,固辭。
  • 24.    《南史.到彥之傳》:明年卒,乃復先户邑,諡曰忠公。
  • 25.    《南史.到彥之傳》:孝建三年,詔彥之與王華、王曇首配食文帝廟庭。
  • 26.    《南史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04-0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