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營州

(北魏、北齊、隋朝時期行政區)

鎖定
營州,北魏北齊隋朝前期行政區。北魏太延二年(436年)置和龍鎮太平真君五年(444年)改置營州,治所位於和龍城(今遼寧朝陽 [4]  。下轄昌黎郡建德郡遼東郡、樂良郡、冀陽郡營丘郡等六郡,以及六郡所屬的十四縣。轄區人口共計:户一千二十一,口四千六百六十四。 [1] 
北齊時期,唯留建德、冀陽二郡,以及永樂、帶方、龍城、大興等縣,其餘並廢。隋朝開皇元年唯留建德一郡,龍城一縣,其餘並廢。不久又廢建德郡,改龍城縣龍山縣,開皇十八年再改為柳城縣 [2]  後隋煬帝改營州為柳城郡
中文名
營州
治    所
和龍城(今遼寧朝陽
沿    革
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置營州
轄    區
轄六郡十四縣(今遼西地區)

營州歷史沿革

漢朝時期:為柳城縣地。
北魏、東魏、北齊營州歷史地圖
北魏、東魏、北齊營州歷史地圖(6張)
十六國時期:慕容皝在漢柳城之北築龍城,並定都於此。前秦時,一度為昌黎郡治所。
北魏時期:北魏太延二年(436年)置和龍鎮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置營州 [4]  ,治所位於龍城縣和龍城 [2]  (今遼寧朝陽)。領郡六,縣十四,户一千二十一,口四千六百六十四。 [1] 
北齊時期:後齊唯留建德、冀陽二郡,永樂、帶方、龍城、大興等縣,其餘並廢。 [2] 
隋朝時期:設營州總管府。改龍城縣為龍山縣,復改為柳城縣 [2] 隋煬帝廢州,設柳城郡。户七百五十一。
唐朝時期:設營州總管府於柳城縣,後設都督府。營州成為唐朝控制東北地區的前沿重鎮。唐末被奚人佔據。
五代時期:契丹佔據遼西,命韓知古修葺唐故柳城設立霸州彰武軍,即遼興中府前身。 [3] 

營州歷史背景

北魏太延元年(435年)六月,魏帝拓跋燾拓跋丕屈垣等率四萬騎攻北燕,北燕王馮弘遣使高句麗請求庇護。次年三月,北魏派娥清古弼率一萬精兵再次伐燕,攻陷白狼城,直驅北燕國都和龍。與此同時,高句麗亦派兵抵達和龍,接應馮弘東逃。 [5]  北魏遂佔據和龍城,劃歸平州,同年置和龍鎮
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置營州於和龍鎮,“而鎮未廢”,形成和龍鎮與營州同治於和龍城的局面。由於此前和龍鎮並不統轄郡縣,故而新設置的營州從平州政區劃出昌黎、冀陽二郡屬之,成立以和龍鎮為中心的新政區。
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太武帝調整營州,形成昌黎郡(領龍城、廣興二縣)、建德郡(領石城、廣德二縣)二郡的政區結構。 [4] 
孝文帝太和年間廢和龍鎮,僅保留營州。

營州地理環境

北魏營州轄區約今遼寧省大淩河小淩河流域、六股河流域、女兒河流域一帶。

營州歷任官員

據《魏書》、《北史》、《隋書》等文獻記載的北魏東魏北齊隋朝前期營州重要官吏。
北魏至隋朝時期營州歷任重要官員
所屬朝代
紀年
官員姓名
所任官職
備註
北魏
太延三年(437年)
太延二年置和龍鎮
北魏
太平真君二年(441年)
和龍鎮都大將
-
北魏
太平真君五年(444年)
和龍鎮都大將、營州刺史
太平真君五年置營州
北魏
-
和龍鎮將
-
北魏
和平五年(464年)
和龍鎮都大將
北魏宗室、封任城王
北魏
天安元年(466年)
營州刺史
-
北魏
延興二年(472年)
營州刺史
又名元思
北魏
延興五年(475年)
營州刺史
-
北魏
太和五年(481年)
和龍鎮都大將、營州刺史
北魏宗室、封安豐王、子元延明
北魏
太和二十三年(499年)
元景
平東將軍、營州刺史
北魏
正始元年(504年)
歷任營州大中正、營州刺史
前燕後裔、伯父慕容白曜
北魏
正始元年(504年)
營州刺史
北魏
正始五年(508年)
營州刺史
-
北魏
熙平元年(516年)
營州刺史
北魏
正光三年(522年)
營州刺史
北魏
正光五年(524年)
歷任營州昌黎郡太守、營州長史、持節使營州慰勞
鎮壓就德興起義
北魏
正光五年(524年)
營州刺史
為營州亂民所殺
北魏
建義元年(528年)
幽、並、營、安四州行台
自號燕王、大行台
東魏
武定元年(543年)
營州刺史
-
東魏
武定二年(544年)
高弼
營州刺史
-
東魏
武定六年(548年)
營州刺史
曾祖陸麗
北齊
天保元年(550年)
營州刺史
-
北齊
武平七年(575年)
營州刺史
隋平高寶寧置營州總管府
開皇九年(589年)
營州總管
鄧暠後於大業十四年降唐、受唐任命再度擔任營州總管
開皇十八年(599年)
營州總管
隋煬帝大業三年改營州為柳城郡

營州文獻記載

《魏書·志第五·地形二上》記載營州及其所轄六郡十四縣:
營州。治和龍城。太延二年為鎮,真君五年改置。永安末陷,天平初復。領郡六,縣十四,户一千二十一,口四千六百六十四。
昌黎郡。晉分遼東置,真君八年並冀陽屬焉。領縣三,户二百一,口九百一十八。
龍城。真君八年並柳城昌黎、棘城屬焉。有堯祠、榆頓城、狼水。
廣興。真君八年並徒何、永樂、燕昌屬焉。有雞鳴山、石城、大柳城。
定荒。正光末置。有鹿頭山、松山。
建德郡。真君八年置。治白狼城。領縣三,户二百,口七百九十三。
石城。前漢屬右北平,後屬。真君八年並遼陽、路、大樂屬焉,有白鹿山祠。
廣都。真君八年並白狼、建德、望平屬焉。有金紫城。
陽武。正光末置。有三合城。
遼東郡。秦置,後罷。正光中復。治固都城。領縣二,户一百三十一,口八百五十五。
襄平。二漢、晉屬,後罷。正光中復。有青山。
新昌。二漢、晉屬,後罷。正光中復。
樂良郡。前漢武帝置,二漢、晉曰樂浪,後改,罷。正光末復。治連城。領縣二,户二百一十九,口一千八。
永洛。正光末置。有鳥山。
帶方。二漢屬,晉屬帶方,後罷。正光末復屬。
冀陽郡。真君八年並昌黎,武定五年復。領縣二,户八十九,口二百九十六。
平剛。
營丘郡。正光末置。領縣二,户一百八十二,口七百九十四。
富平。正光末置。
永安。正光末置。 [1] 
參考資料
  • 1.    《魏書·志第五·地形二上》:營州。治和龍城。太延二年為鎮,真君五年改置。永安末陷,天增初復。領郡六,縣十四,户一千二十一,口四千六百六十四。昌黎郡。晉分遼東置,真君八年並冀陽屬焉。領縣三,户二百一,口九百一十八。龍城。真君八年並柳城、昌黎、棘城屬焉。有堯祠、榆頓城、狼水。廣興。真君八年並徒何、永樂、燕昌屬焉。有雞鳴山、石城、大柳城。定荒。正光末置。有鹿頭山、松山。建德郡。真君八年置。治白狼城。領縣三,户二百,口七百九十三。石城。前漢屬右北平,後屬。真君八年並遼陽、路、大樂屬焉,有白鹿山祠。廣都。真君八年並白狼、建德、望平屬焉。有金紫城。陽武。正光末置。有三合城。遼東郡。秦置,後罷。正光中復。治固都城。領縣二,户一百三十一,口八百五十五。襄平。二漢、晉屬,後罷。正光中復。有青山。新昌。二漢、晉屬,後罷。正光中復。樂良郡。前漢武帝置,二漢、晉曰樂浪,後改,罷。正光末復。治連城。領縣二,户二百一十九,口一千八。永洛。正光末置。有鳥山。帶方。二漢屬,晉屬帶方,後罷。正光末復屬。冀陽郡。真君八年並昌黎,武定五年復。領縣二,户八十九,口二百九十六。平剛。柳城。營丘郡。正光末置。領縣二,户一百八十二,口七百九十四。富平。正光末置。永安。正光末置。
  • 2.    《隋書·地理志》:柳城。後魏置營州於和龍城,領建德、冀陽、昌黎、遼東、樂浪、營丘等郡,龍城、大興、永樂、帶方、定荒、石城、廣都、陽武、襄平、新昌、平剛、柳城、富平等縣。後齊唯留建德、冀陽二郡,永樂、帶方、龍城、大興等縣,其餘並廢。開皇元年唯留建德一郡,龍城一縣,其餘並廢。尋又廢郡,改縣為龍山,十八年改為柳城。
  • 3.    《遼史·卷三十九·志第九·地理志三·中京道》:興中府。本霸州彰武軍,節度。古孤竹國。漢柳城縣地。慕容皝以柳城之北, 龍山之南,福德之地,乃築龍城,構宮廟,改柳城為龍城縣,遂遷都,號曰和龍宮。慕容垂復居焉,後為北跋所滅。元魏取為遼西郡。隋平高保寧,置營州。煬帝廢州置柳城郡。唐武德初改營州總管府,尋為都督府。萬歲通天中,陷李萬榮。 神龍初,移府幽州。開元四年,復治柳城。八年,西徙漁陽。十年,還柳城。後為奚所據。太祖平奚及俘燕民,將建城,命韓知方擇其處。乃完葺柳城,號霸州彰武軍,節度。
  • 4.    北魏軍鎮州郡化問題新探  .歷史地理研究.2019-03-22[引用日期2021-07-06]
  • 5.    《資治通鑑·第一百二十三卷》:“夏,四月,魏娥清、古弼攻燕白狼城,克之。高麗遣其將葛盧孟光將眾數萬隨陽伊至和龍迎燕王。高麗屯於臨川。燕尚書令郭生因民之憚遷,開城門納魏兵,魏人疑之,不入。生遂勒兵攻燕王,王引高麗兵入自東門,與生戰於闕下,生中流矢死。葛盧孟光入城,命軍士脱弊褐,取燕武庫精仗以給之,大掠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