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湖北古民居

鎖定
湖北省古民居藝術風格獨特,按地域可分為鄂東南鄂西北民居和鄂西土家族吊腳樓。架樑採取硬山擱領樣式,木雕精美細膩,多建有牌坊屋等,使湖北省古民居在中國民居建築上獨樹一幟。由於認識不足,大量民居“藏在深閨人未識”,並因自然和人為的原因毀損嚴重。為搶救一批瀕危明清古民居,經國家文物局批覆,湖北省在武漢市黃陂區木蘭湖建設湖北明清古民居建築博物館保護古民居。
中文名
湖北古民居
外文名
Hubei ancient dwellings
類    型
古民居
地    點
湖北

目錄

湖北古民居簡介

以驚人速度走向消亡的古建築,正引起湖北省文物部門的高度重視。記者在武漢市黃陂區木蘭湖看到,一批古民居精品已落户明清古民居建築博物館。在這裏,歷經數百年滄桑的古建築將得到永久保護。
王氏老屋 王氏老屋
湖北省古民居藝術風格獨特,按地域可分為鄂東、鄂西北民居和鄂西南土家族吊腳樓。架樑採取硬山擱領樣式,木雕精美細膩,多建有牌坊屋等,使湖北省古民居在中國民居建築上獨樹一幟。由於認識不足,大量民居“藏在深閨人未識”,並因自然和人為的原因毀損嚴重。
湖北明清古民居建築博物館,位於武漢市黃陂區木蘭湖景區內,臨近木蘭八景,是依照《文物保護法》"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將湖北省境內分散於民間而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原生態及周邊環境已遭破壞而缺乏保護手段的古民居文物建築及其構件經過規劃論證,實行集中搬遷復建,並配套建設相關景點,將遺產保護與休閒體驗相結合的新型旅遊景區。還有明代藩王博物館
為搶救一批瀕危明清古民居,經國家文物局批覆,湖北省在武漢市黃陂區木蘭湖啓動明清古民居博物館項目,首批精選了11棟不同風格的建築精品搬遷復建,截至目前,已有6棟復建工程完工。建成後的古民居博物館,將集觀賞、體驗於一體,讓人們感受先民的生活習俗和場景,體會博大精深的建築藝術。
據悉,湖北省擬以古民居博物館為依託,興建明代藩王博物館。據瞭解,湖北省境內的明藩王共40多位,僅次於河南。全國已清理和發掘的明藩王墓10餘處,我省就佔5處。明藩王建築是湖北省古代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明顯陵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1] 

湖北古民居武漢

湖北古民居民居

黃陂大餘灣之後,武漢將給51處名鎮名村建檔案,進行搶救性保護。近2萬個村莊中挑出51處名鎮名村。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武漢歷史名鎮名村文化脈絡之完整、歷史遺存之豐富,不輸外地。”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稱,51處名鎮名村是從全市6個新城區的67個鎮、2087個行政村、15580個自然村灣進行普查篩選出來的。
黃陂民居 黃陂民居
黃陂民居是武漢地區最具有濃厚鄉土韻味的歷史建築,門斗、石牆、畫檐、四水歸堂的大胡家樓灣印子屋,特色很明顯,值得收藏和愛護。黃陂民居的特色是由它的地理位置和歷史發展決定的。大別山餘脈的地質地貌為黃陂提供了獨特的建築材料。江西填湖廣的歷史為黃陂帶來了江西建築文化。明清封建社會晚期的商業發展為黃陂的經濟繁榮奠定了基礎,也使黃陂人文蔚起,城鎮聚落建設一時大興。
黃陂古民居 黃陂古民居
“我曾見過黃陂羅家崗一幢民居,建造相當精美。”王炎松説,黃陂民居的特色與價值不僅僅看它的單體建築,還要看它的大格局,看它的山水環境關係,看它的區域交通關係,看它的民俗文化內容,看它的歷史文化背景與經濟線索等。“黃陂民居是武漢民居重要的組成部分,歷史上黃陂曾經屬於黃州、漢陽管轄,與武昌的關係很淡薄,江北黃陂民居的特色與現在‘江夏區’所在的民居風格有較大的不同。大致上一個屬於江北系列,一個屬於江南系列”。
調查發現,武漢符合名鎮名村標準的有51個,歷史文化名鎮2個,分別為江夏區金口街新洲區倉埠街。歷史文化名村49個,其中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4個,分別為黃陂區木蘭鄉雙泉村、江夏區流芳街營泉村、江夏區湖泗鎮夏祠村和浮山村;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共20個,市級歷史文化名村25個。 [2] 
部分文物古蹟現已嚴重損毀或不復存在。由於自然風化等原因,大部分古墓葬羣地面以上已無遺存,如新洲區香爐山遺址、江夏區西潭官窯和墓羣。對於明楚王墓盤龍城遺址這類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的遺址遺產型鎮村,市規劃局相關負責人稱,其保護還將發揮遺址的文化和經濟效益,通過對歷史人文資源的整合、再生,將遺址的保護、挖掘、研究與休閒旅遊相結合,以旅遊景區或遺址公園的方式進行保護。
黃陂區羅家崗:或是下一個大餘灣
黃陂區羅家崗 黃陂區羅家崗
羅家崗是繼武漢市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大餘灣之後,武漢轄區內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築藝術最精美的古村落,是一個具有歷史文化保護價值的建築風貌型歷史古村落。羅家祠堂現存“一門五户”建築羣、羅家大宅、一品當朝等9處文物保護級別類建築,51處優秀歷史建築,規劃建議沿小漢口街、七星西街、七星前街打造傳統水景風貌街巷以及阡陌人家,形成傳統民居風貌巷道,進而發展旅遊業。

湖北古民居名單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 大餘灣
符合國家級標準歷史文化名村:雙泉村 建築風貌型 黃陂區木蘭,營泉村 遺址遺產型 江夏區流芳街,夏祠村 遺址遺產型 江夏區湖泗,浮山村 遺址遺產型 江夏區湖泗
符合省級標準歷史文化名村:孔子河村 建築風貌型 新洲區舊街街羅家崗灣 建築風貌型 黃陂區王家河,汪家溪灣 建築風貌型 黃陂區王家河,文茲灣 建築風貌型 黃陂區王家河,樓子田灣 遺址遺產型 黃陂區,魯台村 遺址遺產型 黃陂區前川街道,丁店村 遺址遺產型 黃陂區灄口,作京城灣 遺址遺產型 黃陂區李集,王朋村 遺址遺產型 黃陂區祁家灣,民主村 遺址遺產型 江夏區土地堂,牌樓舒村 遺址遺產型 江夏區流芳街道,劉溪村 遺址遺產型 新洲區李集鎮,胡咀村 遺址遺產型 新洲區陽邏街道,遠景村 遺址遺產型 江夏區山坡鄉青山村 遺址遺產型 江夏區烏龍泉街道新窯村 遺址遺產型 江夏區安山鎮雨霖村 景觀風貌型 黃陂區木蘭鄉劉家山村 景觀風貌型 黃陂區蔡店,石骨山村 景觀風貌型 新洲區鳳凰,姚家山村 革命遺蹟型 黃陂區蔡店 [2] 

湖北古民居鄂南地區

湖北古民居通山

王氏老屋 王氏老屋
湖北通山古民居王氏老屋位於環境優美的湖北省通山縣洪港鎮西南三面環山的江源自然村南側迪德堂,全 村160餘户、800餘人口,為王氏的世居之地。自106國道楊林段始已修築村級公路沿南嶺口通至該地。2009年6月5日,通山縣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進行了 登錄。建築命名為王氏老屋,王氏老屋建於清代,距今已有180餘年,為此村進士王迪吉與富甲一方的大財主王迪光兄弟等人所建。由東西並聯的正屋與橫屋組成,面闊共8間,深四進,佔地1404.36平方米,磚木混構,穿鬥與抬梁木構架,正屋面牆呈八字門樓式,硬山頂一字式山牆,小青瓦蓋頂,外檐飾墀頭和磚瓦質翼角,各進明間分設槽門、中門,前進天井二側飾鏤孔花磚看牆,各進前後檐飾捲棚和望板,正脊飾斗拱,浮雕龍狀挑尖梁。橫屋二、三進之間以影壁式鏤孔花牆隔斷。整個建築高大莊重,具有一定的氣勢,外貌與裝修上不泛建築科學藝術價值。
大夫第”位於湖北省通山縣大路鄉吳田村畈上王自然灣,是清末知縣王明璠的府第。 這座百餘年古宅,佔地6600平方米,有28個天井,48間正房,16間廂房,是湖北省現存的明清建築中規模最大的民宅。家祠、家學,馬廄、碾房、織房、柴房、廚房和雜役間等多達三十餘間。還有“怡濟藥房”,家庭戲樓,牢房等等,衣食住行一應俱全,被稱為“江南第一宅”、“楚天第一大夫第”。
寶石古民居羣 寶石古民居羣
通山縣地處鄂贛交界處,是湖北省著名的“民居之鄉”。 據調查考證,通山縣現存具有研究、觀賞、保護開發價值的明清民居羣落30多處,其中列入省級保護單位4處,縣級保護單位15處。通山縣古民居以明清民居為主體,存量多、品類齊全,宗祠、寺廟、家居、牌坊等均有遺存。這些明清民居建築風格上融合南北,連貫東西,而又自成一體;建築技藝上獨特精湛,三雕(木雕、磚雕、石雕)藝術題材廣泛,構圖新穎,堪稱明清民居建築奇葩。
焦氏宗祠位於通山縣高湖芭蕉灣村。這棟古民居第一重為戲台,第二重為空曠的大廳,第三重為祭祀祖先的神台。建築面積400平方米。屋檐上,碩大的鰲魚挑雕工精細、栩栩如生,雕樑畫棟、7架樑建築形式,顯示着主人的顯赫身份。罕見的是,在二三重之間,經通山縣文化局初步考證,該民居修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由於主人的祖先考取過探花,才有資格修建這種較高規格的民居。民居中建有拜廳,這種情況並不多見。是一座民間藝術的寶庫。被湖北省古建築和文物專家稱之為“古民居極品”。
周家大屋 周家大屋
古民居——周家大屋,位於湖北通山縣中港景區東南部,是中港景區主要景點之一。佔地面積4400平方米,由青石、青磚、青瓦、青木構成,內建有廂房、祠堂、小姐閨閣,大小房間132間,48個天井,屋內家家相通,户户相連,在屋內周遊,晴不戴帽,雨不打傘。  周家大屋歷史悠久,史載乾隆戊戌年,三國東吳大將周瑜的後裔同統萬公舉家遷徙於此興建而成。至今230餘年,民國21年(1932)國民黨通山縣中學遷址周家大屋,歷時三年之久,隨後國民黨某軍26師醫院曾駐紮於此。
譚氏宗祠 譚氏宗祠
湖北省通山縣大畈鎮白泥村有一座建造精緻、氣勢宏偉、風格獨特的古建築,它就是遠近聞名的譚氏宗祠。據介紹,這座佔地2100餘平方米的宗祠,始建於乾隆戍寅年間(1758年),為譚氏祖人譚計六首捐建造。宗譜記載:“譚計六首捐百金為合族先聲始建”。 宗祠的屋脊上有兩條盤虯着的長龍,互相嬉戲着一顆紅色的龍珠,四周屋朵點綴着各種水墨山水畫,遠遠望去,整個建築錯落跌宕、渾然有致。大門坐北朝南,兩旁各有1個石門墩和1只姿態威武的石獅子,前牆上還有4個十分別致的石馬栓。大門頂上有一幅造型生動的浮雕和遒勁有力的“譚氏宗祠”四個大字。在10餘米高的前牆頂端有一尊“魁星點鬥”的塑像,那是族人冀望多出文人墨客的美好標誌。
西泉世第 西泉世第
西泉世第位於湖北省通山縣大畈鎮西泉村,是西泉畈吳姓的支祠。它面闊三間,通深三間,面積240平方米,小巧而典雅。   宗祠始建於清朝嘉慶辛未年,同治四年進行過一次整修,光緒丙申年(1896年)又作過一次大的修葺。現存的面貌當為光緒年間的建築遺存。 祠堂大門正對着一口池塘和一排風水樹,這是風水的象徵,大門上方書寫的“西泉世第”一改過去以姓氏命名宗祠的巢臼,而冠以聚居的地名,顯得別具一格而又富有新意。宗祠的裝修以素雅簡樸為基調,突出傳統的楹聯文化。宗祠內的柱子、牆壁上共有20多幅木刻的對聯,使整個宗祠盪漾着濃厚的儒學氣息。
大屋沈民居羣位於湖北通山縣通羊鎮湄港村,佔地約80000平方米。始建於明代,現存建築30餘棟,以東端禾場和水塘為中心,呈環形分佈,依北東、西之序建有沈氏宗祠、“虎賁”、“德盛”、“近台”、“孔彰”支祠,以及當鋪、茶鋪、孝子坊等。民居羣內建築多為硬山灰瓦頂式,磚木結構,採用抬梁或穿鬥構架,用材粗大,裝修精美,裝飾內容題材豐富。
下鄭民居羣位於湖北省通山縣通羊鎮李渡村。佔地約15000萬平方米。據記載下鄭鄭氏於明晚期定居此地,現存祠堂、民居、商鋪等各類建築10餘棟。以青石板街道為中軸,呈南北對稱分佈。街長80米左右,寬3—5米。
劉家橋 劉家橋
地處咸寧至通山公路旁的劉家橋古民居始建於明朝崇禎三年,是漢高祖劉幫的同父異母小弟彭城王主劉交玄孫劉元牙始建。繁衍至今已有十八代。  劉家橋四處居民村落建築總面積35000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740間,樓道38條,天井54個,廊橋和獨木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改為石板橋)各一座。劉姓用兩座橋和石板路,將四處民居村落及學校連接成為一個整體。老屋依山從下而上成階梯建築,其它則為平地起基。建築風格為明清古莊園建築雛形。尤是劉家廊橋,飛架白泉河上,獨孔,拱形,累石而成。橋上蓋有廊亭,廊亭內梁,雕有龍鳳八卦圖,青瓦蓋頂。兩側橋身用青磚建起兩米高的方孔花格攔護牆,牆內置有長凳。昔時,橋東頭設有爐灶和木製茶桶,一年四季,村民輪番燒茶水,免費供行人飲用。橋用河沿店鋪與廊橋形成曲尺形,可供吃、住、購物。古代和近代,這裏是通山、江西通往咸寧漢口的必經之路,廊橋熱鬧非凡。
宋氏民居位於湖北省通山縣黃沙鋪鎮上坳村五組。有兩棟。為一連三重且連貫東西又自成一體;兩棟屋內僅天井就有6個,有大小房屋32間;家祠、馬廄、碾房、織房、柴房、廚房以及商鋪、家庭戲樓等一應俱全。三雕(木雕、磚雕、石雕)構圖新穎,大石門高達4.2米,天井中有水井。據考證,民居是清朝中晚期宋象賢父子兩代人遺留下來。
程氏宗祠 程氏宗祠
程氏宗祠:湖北省通山縣闖王鎮仙崖村三組.是一所保存較為完好的清代中期古民居建築。祠堂內陳列着的宗譜,擺設着的列祖塑像,反映着程姓氏族的風雨滄桑。最引人注目的是宗祠內張貼着的300多年前武昌府的褒獎牌和程九佰殺害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的大刀、長矛,成為李自成殉難九宮山的重要佐證。程氏祠堂是一所保存較為完好的清中期建築,其中有雕花戲台和兩側的觀戲樓程氏宗祠的神龕是當地所謂的“五排樓”,第一排供奉程氏始祖的牌位,第二排供奉的竟有輩分較低的程九伯的牌位。
長夏古民居 長夏古民居
長夏畈古民居羣:位於南林橋鎮石門村。此古民居始建於明仁宗年代(約公元1420年),清雍正年間開始大規模建設,至清道光年間為鼎盛時期,晚清時期走向衰敗。是咸寧市迄今為止保存最好的商貿古街市。長夏畈自清康熙年間以來,是咸寧通往通山、江西、湖南的必經之路,商貿活動繁盛。畈內建築自東向西,沿中心軸線方向縱向佈局,形成縱長形的“街屋”。長夏石板街長達600多米,總建築面積達3萬餘平方米。街道整體佈局猶存,建築形式主要有“前店後宅式”與“前店後坊上宅式”。以“永河源”商號、茶莊、順三公私塾、夏家五房老屋等建築保存最為完好。而街邊保存完好的石雕櫃枱及大量嵌於建築面牆上的鏤孔栓馬石,再現了長夏畈昔日的繁華景象。高聳的馬頭牆、巨大的實木屋樑、精美的鏤孔栓馬石、悠長的石板商鋪街,與同時期其他民居多以單純居住為主相比,這處古民居內到處呈現出濃厚的商業氣息。

湖北古民居赤壁

羊樓洞明清石板街:位於赤壁西南26公里處。鎮區現存一條以明清建築為主的古街,主街寬4米,長2200米,伴有數條丁字小巷。古街建築面積0.7平方公里,街面全部以青石鋪設。為“松峯茶”原產地,素有“磚茶之鄉”的美稱,歷代運茶的“雞公車”將石板碾成寸餘深槽。東西松峯港上多為吊腳木樓,有3座長條石橋貫通港東。街東南松峯山下,有觀音名泉,水質清澈甘醇,是歷代精製名茶的水源。羊樓洞明清石板街可稱為中國製茶業發展的歷史縮影。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店明清石板街:位於湖北省赤壁市新店鎮。始建於1557年。全長1700多米,現保存完好的有877米,街面上花崗岩大石板有21000多塊。總體構架呈“T”字形,“T”字的一橫沿新溪河排列着大小6座碼頭、6座寺廟,是古時水運及茶文化的真實反映;“T”字的一豎則是陸上商貿主幹道,蜿延千餘米。沿街設有幾十家著名店鋪商行。此外,新店橫跨潘河的兩座石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一座是坦渡橋,日軍入侵期間被炸燬,於1978年改建為混凝土結構公路橋;一座是萬安橋,石墩石樑保存完好,於1991年修正橋墩,將橋面寬度由原來的1米加到2米,伴原有石樑澆築鋼筋混凝土橋面。石橋歷史為400多年。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湖北古民居黃岡

吳氏宗祠:位於湖北省紅安縣八里灣鎮陡山村。為清代民居建築。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同治十年(1871年)和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兩次重修。為一組深3進、廣5間的磚木結構建築羣,佔地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410平方米。庭院間隔,廊廡相連,佈局嚴謹,渾然一體。正面牌樓有巨匾“家承賜書”、“吳氏祠”。屋頂均建有龍頭魚尾式飛檐,檐角掛有大銅鈴。門內右側有一精緻木樓為“觀樂樓”,樓頂有彩畫《八仙圖》、《太極圖》、《大禹耕田》、《文王訪賢》、《羣英會》、《漁樵耕讀》等,題材廣泛,造型生動,形象逼真。樓檐木雕《武漢三鎮》,全長9米,畫面雄偉壯觀,氣勢非凡,且工藝精湛,立體感強。正殿兩旁有數米長的《百鼠圖》木雕,造型與雕刻工藝水平頗高超。祠內還有一些陶塑、石雕等。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段氏宅:位於英山縣南河鎮瓦寺前靈芝村,是清末湖北候選知縣段昭均府第。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建築面積2605平方米,有大小房屋99間、天井17處,檐梁屏柱雕龍畫鳳、繪製樂伎歌女、奇花異草,栩栩如生,是我省境內僅存的幾處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羣之一。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屋垸 新屋垸
新屋垸:位於羅田縣九資河鎮官司基坪村。因該垸四周遍種紫薇,又名紫薇山莊,又因地處鄂、豫、皖三省交界處,故名三省堖。山莊東西長48米,南北寬168米,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由大院、戲樓,三大單元的九十九間房屋和32口天井組成。其中每個單元,進門之後都有戲樓,接着是廳堂,分上、下殿,供看戲、會客和供奉祖先之用,中間就是廚房、書房、閨房、神房(供奉家神)、客廳、水井,足不出户;後邊就是花園、馬房。
牌樓灣古民居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牌樓灣古民居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3張)
牌樓灣位於湖北黃梅縣杉木鄉安樂村牌樓灣.建於清朝乾隆年間。佔地8000多平方米,整個建築羣有8棟,保存完好的有3棟,為磚木結構,分“抬梁式硬山式”兩種,有前廳、閣樓、天井、左右廂房、過廳、後殿、廚房等,佈局合理,左右對稱。牆體、門頭、窗格等上面的石刻磚刻木雕圖案各異,刀法精湛。其中二樓的閣樓就是當時人們表演黃梅戲的戲樓。
距今730餘年。據《陶氏宗譜》記載:東晉傑出詩人陶淵明後裔於南宋鹹淳八年(公元1272年)在兩河口西邊蟠龍山建宅定居,取名鸛鳥灣。明正統年間,族民踴獻皇糧,獲祁鎮帝欽賜“金字坊”牌匾。遂建木牌樓,敬御賜金匾於其上,村名亦更曰牌樓灣。因歷史變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4年),陶姓遷徙外地,牌樓遭毀。
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桂姓始祖桂世會(字朋蘭)出資購買陶姓全部田地、房產,並定居牌樓灣。桂世會崇文重學,勤勞耕作,經商發家。率領族人自建磚窯,大興土木,廣佈產業,使牌樓灣呈現長盛不衰局面。期間共建一進4重堂屋4棟,一進2重學堂2棟,民居160餘間,石牌樓1座。現存的古民居建築羣大部分為當年所建,石牌樓後因戰亂被毀。牌樓灣古民居建築羣,背依蟠龍山,灣前有日(斛)塘、月(倉)塘,灣後有國塘,村的中心部位有明代水井2口,整個建築面東朝西,呈弧狀佈局。內有清代黃梅戲古戲樓,是迄今黃梅縣歷史最久、保存最好的古戲樓。牌樓灣古民居和古戲樓先後被列為黃梅縣、黃岡市和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湖北古民居黃石

金寨古民居 金寨古民居
金寨古民居羣:湖北省陽新縣大王鎮金寨村下泥培墩灣,村子坐北朝南,前面是一個大大的水塘,背靠一座小山,山上樹木茂盛,在鬱鬱葱葱的樹木掩映下,灰牆黑瓦的民居一間連着一間,據文物工作人員介紹,這個古民居羣建於清代,東西長100米,南北寬60米,有序地連接在一起青磚砌牆,木製樑架保存完好,牆磚上刻有“光緒卅四年”字樣,説明其建於1908年,距今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從建築構造和材料來看,此處古民居羣為典型的明清古建築風格
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
李蘅石故居及李氏祠堂:位於湖北省陽新縣玉堍村黃姑山下。為光緒年間李蘅石所建。其中李氏宗祠建於光緒二十六年,佔地1680平方米,由戲台、看台、正堂、過堂、祖堂等主體建築構成,並建有860餘平方米的正廳、義學、茶酒廳、碾房等次間。集祠堂、義學、戲樓為一體。李蘅石故居建於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距李氏宗祠約150米,建築面積1380平方米。有過堂、正堂、祖堂、廂房等680平方米的居室。並建有約700平方米的次間,供管家、傭人、廚事使用。現大門上檻石雕橫匾“光祿大夫”字樣清晰可見。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水南灣古民居:位於大冶市大箕鋪鎮。始建於明末清初。整個古民居連為一體,一進九重門,共有36個天井72個檻窗。天井既可採光,又是古民居的排水系統,排水口獨具匠心地使用了鯉魚石刻,魚口直通下水道。該民居受徽式建築風格影響較大,但磚雕、木雕、石雕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胡家大院:位於大冶市靈鄉鎮坪湖村新屋。佔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始建於明末清初,清末加以擴建。大院一進八重(八棟),除極少部分損壞或坍塌外,大都是保存完好。每棟建築由正屋、橫屋、照壁、戲樓、隔樓及高深的圍牆構成。正屋坐北朝南,中間是廳堂,靠天井連接兩邊數量不等的廂房,然後又與其他的廳堂相連,呈對稱狀依次排開。其中大院廳堂還保存了完好的木雕,木雕大都是人物、飛龍、雄獅、鳳凰、花鳥等吉祥物,由於雕刻的年代不同風格也不盡相同。特別是在一棟老屋寬大的廳堂裏,整個閣樓和門聯、屏風都保存着完好的花卉、獅子等動物立體浮雕,令人讚歎。

湖北古民居其他地區

小河明清民居:位於湖北孝昌小河鎮。小河北宋時期即為驛站,至今仍然保留着古樸考究的“明清一條街”,清一色的木挑、木柱、木板門,長長的青石相嵌的街心,街道長達三公里.曾設有山西會館陝西會館咸寧會館,這裏的建築是“同山共脊”,彼此相連。裏屋結構典雅,從街道上的門面開始向裏一重一重的加深,少則三、四重,多到八、九重,木質門窗、樓閣雕龍畫鳳,內容豐富,飽含濃厚的地方特色。
天門市胡家花園:又稱胡巡按官廳,位於天門市竟陵雁叫街孝子裏,始建於1899年,為清代山西巡撫胡聘之故居。佔地面積約18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為“軸線浙進,前廳後堂”的建築佈局形式。建築羣由中廳、東廳、西廳建築及其附屬建築圍合而成的院落、園林組成(東廳後續建築和西廳尚存,中廳主體建築基本保持完好,園林已不復存在)。中廳共五進兩天井一過廊,建築沿百餘米的中軸線對稱佈置。從中廳大門向裏行進,大廳、大堂、正廳、二堂、上房及書房秩序井然地坐落於該軸線上大廳與大堂、大堂與正廳之間有天井圍合的小院落,兩個天井都是十米見方。東廳後尚有兩個天井相聯的舊房(包括過廊、廂房等)。西廳尚存。東西廳建築開間約十五六米,略小於中央主體建築,西廳前廳進深約三十米。據有關專家認定,胡家花園是我省僅有的一座巡撫官廳,是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晚清官邸。
漁泛古民居位於仙桃市鄭場鎮漁泛村。漁泛村的古名漁泛峯。老街長不足500米,現存五十餘間明清時期的古民居。民居為磚木結構。

湖北古民居鄂西地區

湖北古民居恩施

大水坪嚴家祠堂:位於咸豐縣尖山大水坪。祠堂建於清光緒元年,佔地面積736平方米,為土木結構四合院。主體建築分門廳、亭台、正殿3部分。門廳3間,是族人笙樂聚會和就餐之所。正殿設嚴氏祖宗牌位座龕,上懸“敬宗收族”金字匾額,是祭祀之堂。殿左側立族規、戒律、創建祠序石碑2塊,字跡工整,雕工精湛。兩旁穿枋照面有“千里走單騎”、“三堂會審”浮雕。亭台置於天井之中,高6.7米,樓兩層,飛檐翹角,裝飾典雅。屋脊是琉璃瓦鑲嵌的彩色圖案。亭中2柱系青石獅雕,左為獅子滾繡球,右是大獅戲小獅。獅下石座刻有“孟中哭竹”、“武松打虎”、“單刀赴會”、“轅門斬子”等8個故事畫面,線條自然流暢,刀法洗練精巧,形態逼真。亭台前有長1.07米,寬1.63米的斜面空雕盤龍石,下端是鯉魚跳龍門,上端是“三龍戲水”,體態矯健,龍爪雄勁,奔騰在雲海波濤之中,形象生動。緊靠龍盤石有一高0.67米的半圓形小魚池,由8塊石碑組合而成,上刻“家訓十六條”,四周裝飾雲紋,美觀精緻。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里坪民居:位於鶴峯縣五里坪老街中段,佈局整齊,保存完好,街道全長150米,均系懸山式穿鬥結構木房,共117間,佔地面積2300平方米。為五里坪革命舊址所在地。舊址分別排列於街道兩則,分別有聯縣政府,共青團湘鄂邊特委機關、區蘇維埃政府、合作社、會場、關押提審犯人處、醫院、駐軍等。其中聯縣政府在五里坪老街中段南側,共六大間,尚剩三大間,分上下兩層,基本保持原貌。
魚木寨:在利川市謀道鎮魚木村。是清代嘉慶年間為防禦白蓮教而修築的古寨堡。傳要攻破它如緣木求魚,因此得名。現存有寨樓一座,寨卡4處,寨牆2段,棧道3段,清至民國墓葬10餘所及古民居建築和石刻等,碑一般都在5米以上,最大的是建於清同治5年(1866年)成永高夫婦墓,共三門二進,佔地100平方米,墓石周圍刻有花鳥人物90餘件,石工精細,技藝高超,氣象萬千,堪稱藝術奇珍。“三陽關”卡門、“亮梯子”石棧道於絕壁之上,地勢險要。是研究土家族歷史、建築的實物見證。
大水井古建築羣:位於利川市柏楊壩鎮水井村,始建於明末清初。由“李氏宗祠” 和“李氏莊園” 兩大建築組成,宗祠與莊園東西相距200米。宗飼修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佔地3800平方米。建有大殿3個、廂房4排、天井6個,共房屋69間。三大殿均寬17米,進深10.5米,四廂房中分別設有講禮堂、倉庫、銀庫、財房、族長住房及客房等。祠堂正面東側有口小井,砌有圍井石牆與柯堂圍成一體。水井圍牆正面,刻有“大水井”三字。祠堂四周圍牆高聳,左、右、後三方為依山勢逐步升高的石牆堞垛,高6-7米,厚3米,總長為390米,全用麻條石砌成。東西側分別有“承恩門”和“望華門”供出入。莊園修建於1924年。佔地4000多平方米。共有天井24個,房屋多2-3層的樓房,其中有大廳、套房、客廳、客房、小姐樓、帳房、倉房等。李氏宗詞及莊園建築宏偉,修飾華麗。柱頭及穿梁皆有雕花,飛檐和屋脊均有青花瓷碗碎片鑲嵌成各種圖案,綵樓、門窗都刻有工藝精巧的花鳥蟲魚等圖案,天井內還有水池和各種精緻的花壇,此外,還有各種浮雕和楹聯等。均保存完好。
唐崖土司城:位於咸豐縣唐崖司鎮。土司城始建於元至六年(公元1346年),明天啓初年(公元1621年)進行擴建,闢3街18巷36院,內有帥府、官言堂、書院、存錢庫、左右營房、跑馬場,花園和萬獸園等,共佔地1500餘畝。在土司城內外還修建有大寺堂、桓候廟、玄武廟等寺院。清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廢唐崖司。現在土司城遺城保存最為完整的石牌坊,是明天啓三年(公元1623年)修建的,正面刻着"荊南雄鎮",反面刻着"楚蜀屏翰",兩面鐫有"土王出巡"、"漁南耕讀"、"雲吞雨霧"、"哪吒鬧海"、"槐蔭送子"等浮雕圖案。牌樓正面的唐崖河畔,存有石棺、石馬各兩尊,石人儀態莊重肅穆。
獅子包古建築羣:位於巴東縣信陵鎮雲沱小區。佔地37畝,復建含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秋風亭在內的13處古建築。其中秋風亭為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寇準任巴東縣令時修建的,後歷經清康熙初年、嘉慶初年、嘉慶21年、同治5年清光緒24年(公元1898年)多次修復。1991年再次經過維修。2004年遷此。秋風亭為木質穿架結構,分上下兩層,赤柱彩瓦,雕樑畫棟,四角攢尖頂。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湖北古民居宜昌

鳳凰山古建築羣:位於秭歸縣鳳凰山.為三峽庫區最大的地面文物復建工程。包括青灘水府廟江瀆廟、紫光閣24處古民居、歸州古城門、屈原故里牌坊、屈子橋等。被稱為中國地面文物復建博物館。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家灣老屋:位於宜昌夷陵區三鬥坪鎮東嶽廟村。又名黎永志老屋。始建於清乾隆丁未年(1787年)。佔地面積916平方米,建築面積1585平方米。通面闊46.24米,通進深19.8米,橫長方形佈局,縱深兩進,橫連十一屋,共有7個天井,主體部分呈對稱佈局,磚木混合結構。進大門依次為木隔牆、左右兩門、前廳、天井、正堂、後屋。明間及主要廳堂的樑架均為穿鬥式木構架,製作精細,檁、枋、柱等用料講究,做工規整;牆體、天井、屋面及脊飾工藝高超,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和一定的科學價值和歷史價值。在抗戰時期,這裏是抗日部隊30軍的長江上游江防總指揮部所在地。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望家祠堂:位於宜昌市夷陵區太平溪鎮新集煙竹園。原址在太平溪鎮伍廂廟村,2000年遷此。始建於清代。佔地面積308平方米,建築面積598平方米。其結構呈長方形平面佈局,面寬14米,進深22米。一進院落,前為廳,後為堂,中間夾一天井,兩側有廂房。井上為回樓,前廳為穿鬥式木構架,後堂為抬梁式木構架,梁與梁之間用駝峯或大斗支墊,邊築高約8米,檐口高5米,二層樓設有回樓。小青瓦屋面,硬山屋頂,人字式山牆,脊式均用條磚,白灰砌壘,正立面為牌樓裝飾貼面。是三峽地區規模最大、等級較高的氏族宗祠。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湖北古民居襄陽

板橋村民居位於南漳板橋鎮馮家灣村4組。是一處莊園式的建築,為辛亥革命國民臨時政府內務部長、國務總監馮哲夫所建。馮氏民居小地名為鞠家灣,始建於明朝崇禎(公元1628年)。整個建築依山而建,座北朝南,前低後高,建築羣佔地8100平方米,房屋五棟有大小房間105間,分正門、中門、側門,呈嚴格的中心對稱,每個大門內又有兩道小門和一個小院,為三間三進宅樓結構。老宅用了10萬塊石條作牆,石條之間相互咬合,並用桐油石灰漿砌。
谷城老街民居羣:於湖北省谷城縣城。面積近4平方公里。其中以“三神殿”為代表的米糧街、五福街、中碼頭街、老街、新街等明清古建築羣。這裏沿街的樓房一般為二層樓房,每層樓都有一道屋檐。第二層過去主要用於儲存貨物或外來客商臨時住宿之用,所以比第一層要矮。整個老街上的建築,多以黑色調為主。

湖北古民居十堰

上津民居羣上津古城,又稱柳州城,位於鄖西縣城上津鎮,建於明嘉靖二至三年(1523-1524年),清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現城垣完整,城內建築大部分為原貌。面積約8萬平方米,設5個城門,門內右側有蹬道至城樓,城外有護城河。城中軸線偏西有一南北向主街,連接南北二門,從西門至主街有一小街,長60米,街道正中以青石板鋪面,旁為卵石饅路,街檐設下水道。房屋建築多為磚木結構,隆脊吻檐,雕樑畫棟,一進多重。景區以古城景點為主,配以明清古街、陝西會館等人文景觀。
房縣清末莊園:位於房縣土城鎮龍坪村一組發現一處古建築,該建築是個標準的四合院,正門廳放置一對石獅,威風凜凜;外牆上童男童女石雕像,豐滿靚麗,栩栩如生;門楣上的《八仙過海圖》綿延數米,八位仙人雕刻精美,形象逼真;門廳內,散落的石凳、石條、石柱、石磚滿地都是,每件物品上均雕刻有人、物、鳥、獸佛像等,做工精細,姿態鮮活,讓人讚不絕口;內牆上“國恩家慶”字跡完好無損,書法飄逸,院內文雅清靜,依稀可見屋主人的修養。這個四合院為兩層土木結構,以石為基,字畫為飾,氣度不凡。據考證,四合院可能是清末一王姓富足人家居住莊院。
饒氏莊園:位於丹江口市浪河鎮徐家廟村水田畈。建於清末民國初年。莊園佔地面積1330平方米,正面闊42.2米,通進深36.4米,建築面積1118.21平方米,由42間房屋組成。莊園座西北朝東南,分為南北兩個院落,均為三合院組成。其中北院為正院,由正門——前庭院——天井——中廳——後庭院——天井——後廳及南北配房組成。南院即為配院,這裏有全套的封閉保安系統。整座建築雕樑畫棟,有磚雕石雕、木雕,在建築物柱基、抱鼓,門檻、檐枋、雀替、樓板枋、挑頭等部隹雕刻有大量圖案。挑頭採取線刻、浮雕手法雕刻有"十八學士登瀛洲", 檐枋、樓板樓採用透雕、線刻手法雕刻有"三官壽星圖"、"三岔口故事"、"劉海砍樵"、"梁祝故事" 、"赴京趕考圖"、"福祿壽圖"等,其他部位雕刻有龍鳳、麒麟、動植物、八寶、太極圖等圖案。雕刻紋飾雲紋、龍紋、漢文、纏枝紋雷紋等。比較集中地運用了清代傳統的雕刻手法與技藝,是研究清末建築雕刻技藝難得的實物資料。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龍武昌會館:位於十堰市張灣區黃龍鎮武昌會館始建於嘉慶歲已卯年,座北朝南,為磚木結構硬山頂,前後分進殿、戲樓、石門、拜殿、正殿,進殿檐高3.06米,通高7.85米,通長2.08米,通寬10.08米,為7立柱,9檁。拜殿為四立信、九檁。正殿由四個耳房,一個大殿組成。樑架上部用梁與矮柱重疊,以支撐層面檁條。大殿前有走廊和兩側耳房相通。現有面積958平方米。頂部房檐四角翼角翹起,設有封火牆,牆壁有“喜鵲等梅”等壁畫,大院內設有“天井”,排水設施合理。正殿分為前殿,後殿對稱建築,其建築採用直徑約為55——58釐米,石座為基,牆體及圍牆每塊磚燒該有“鄂郡”二字。據查,鄖陽府唯一在此處設有武昌會館,屬獨一無二的遺志。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曹家大園:位於房縣中壩鄉三池村.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整座房子四周全是雕廊畫檐,屋頂、屋檐是用質地細密的石料精雕鑿而成,牆壁、牆基全是用清一色的大青石壘砌而成,即便是門檻,也全是用最大,最好的石料加工而成,據測量,最長的一個門檻長5米,比北京故宮的當時皇帝出入的門檻還要長,其重量不下5噸。在這座房子的正門上,有“光宗耀祖”四個大字,字跡蒼勁有力。

湖北古民居荊州

瞿家灣古民居,位於洪湖市區西北31公里瞿家灣鎮。明弘治九年(1496年)為江陵瞿文暹所建,初名“打銃灣”。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改名為“瞿家灣”。有明清建築21棟,大多集中在古鎮東部。
周老嘴老街民居:位於監利周老嘴鎮。留存着大量明清時期建造的具有典型的江漢平原風格的民居建築。現保存有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省委、省政府和紅二軍團重要機關舊、遺址48處。
程集古民居:位於監利縣程集鎮。老街東西走向,1000多米長,寬不過4米的街道兩旁,民居挨肩接踵,現有明清建築110餘棟,約有70%保存完好,整體歷史風貌較為完整。這些建築臨街的多為商業鋪面,中進是客堂或作坊,側有賬房,後進則為貨棧或曬場。每幢房屋進與進之間設有天井(或報頂)、廂房,均用木格扇門和木格扇板相隔。門窗一律鏤格,登樓推、街景盡收眼底;木板排門居多,石質門框較少,刷桐油而不施彩繪,保持原木本色,其建築風格古樸典雅而獨具江南水鄉特點。被專家學者譽為“最具湖北傳統特色的商埠建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