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戲樓

(演戲使用的建築)

鎖定
戲樓,又叫戲台,是供演戲使用的建築。中國傳統戲曲的演出場地,種類繁多,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樣式、特點、建造規模。最原始的演出場所是廣場、廳堂、露台,進而有廟宇樂樓、瓦市勾欄、宅第舞台、酒樓茶樓、戲園及近代劇場和眾多的流動戲台。就其分佈來看,也極為廣泛,從城市到農村,從平原到山區,大凡有人羣聚集的地方,幾乎都設有或大或小、或今或古、或繁或簡的戲樓。戲樓就是中國人的劇場。中國戲曲可稱為“戲樓文化”。形態各異的戲樓構成了傳統戲曲演出空間,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戲樓戲劇觀演場所。 [2] 
中文名
戲樓
別    名
戲台
分    類
建築
代表建築
皇家戲樓
包含種類
宮廷戲樓,神廟戲樓

戲樓戲樓出處

戲樓 舊時供演戲用的樓式建築。表演雜技戲曲的樓台。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鼠戲》:“每於稠人中,出小木架,置肩上,儼如戲樓狀。乃拍鼓板,唱古雜劇。” 清 紀昀 《閲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 烏魯木齊 ﹞北山支麓逼近譙樓,登岡頂 關帝廟 戲樓,則城中纖微皆見。”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鈔·京師戲館》:“ 吳長元 《宸垣紀略》雲: 查樓 在肉市, 明 巨室 查氏 所建戲樓。”

戲樓戲樓結構

戲樓 戲樓
一座座戲樓如同一座座博物館,記錄着中國戲曲數百年來的興衰沉浮,是往日輝煌演劇活動的凝固華章,是當年風光佔盡的場上人生的無言訴説,當然也是古代能工巧匠盡展聰明才智的精湛建構。中國古代的戲樓,種類繁多,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樣式、特點、建造規模。從最原始的演出場所,到廟宇樂樓、瓦市勾欄、宅第府邸舞台、會館戲樓、酒樓茶樓、戲園及近代改良劇場和眾多的流動戲台,不一而足,蔚為大觀。
清代末期的戲園結構,形式上開始接受西方劇場的影響,產生了新型的戲院。清同治十三年(1874),英國人在上海建起了一座歐式劇場,這是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劇場,台口為鏡框式,客座為三層樓。它為中國劇場的改革提供了建築樣式的直接借鑑。這一時期還部分保留了戲園的稱謂。
中國的傳統演藝場所除了瓦舍勾欄和神廟戲樓外,還包括酒館戲樓和茶園、戲園和眾多的宅第舞台。

戲樓建築特徵

中國的戲樓有其獨特的建築特徵:
戲樓三面敞開,一面留作後台,舞台枱面空間簡單,但外延空間較大。
戲樓 戲樓
早期的歌舞雜技表演場門作用較單一,只是登場、退場。有故事的雜劇產生後它的作用就擴大了,名稱也複雜起來。宋代蘇軾詩:“搬演古人事,出入鬼門道。” “鬼門道”就是“上下場門”,也稱“古道門”、“古門”、“古道”。上下場門有時間和空間的意義,隨劇情的展開而變化。上下場門上掛錦緞繡花門簾,與大帳呼應,稱“門簾台賬”,也叫“守舊”。上場門繡“出將”,下場門繡“入相”。 戲樓的空間處理具有空靈通透的特點,廣場、廳堂、廂房、迴廊等都可以融入觀演空間。 在中國,北是正位,南為下位,戲樓的建築都是避開正位而建造,大多坐南朝北,或東西向,面對主體建築。由於建造年代和地形等因素,在處理方式上也有不同。中國戲樓在建築上還有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它的細部裝飾,且不説戲台前立柱上的對聯,單是建築上屋脊、壁柱、梁枋、門窗、屏風及其它細小構件上運用的雕刻、彩繪、裝飾都有無窮的魅力。裝飾內容豐富多彩,彩繪多運用青綠彩、土朱單彩,雕刻則有浮雕、透雕等,而且和彩繪結合,甚至貼金,灑銀,在整體上造成一種鮮豔燦爛的效果。

戲樓戲樓楹聯

北京正乙祠戲樓
演悲歡離合 當代豈無前代事
戲樓 戲樓
觀抑揚褒貶 座中常有劇中人北京廣和樓
學君臣 學父子 學夫婦 學朋友 匯千古忠孝節義 重重演出 漫道逢場作戲
或富貴 或貧賤 或喜怒 或哀樂 將一時離合悲歡 細細看來 管教拍案驚奇
長沙縣朗梨鎮陶公廟
四百八十寺 皆成灰劫 山水結奇緣 尚留得兩晉衣冠 隱跡神仙堪合傳
三萬六千場 無非戲局 春秋多佳日 好演出歷朝人物 忠奸賢妄有分明
嘉峪關戲台
離合悲歡演往事
愚賢忠佞認當場

戲樓北京老戲樓

戲樓皇家戲樓

故宮博物院暢音閣大戲樓 故宮博物院暢音閣大戲樓
故宮博物院首席研究員朱家縉:看戲就在這地方 ,這是閲是樓 ,在樓底下看戲在屋裏頭看 ,這是演戲的戲台 ,這是三層的戲台, 這個在清代乾隆年間有四個 。皇帝在西邊那間 ,太后在東邊這間 ,東西這兩個套間是皇后妃子在這 ,就這些人從前這宮裏頭演戲, 沒有人説話, 更沒有叫好的。
北京故宮暢音閣 大戲樓 北京故宮暢音閣 大戲樓
頤和園內的德和園大戲樓 頤和園內的德和園大戲樓
離故宮不遠處有一座德和園大戲樓,這座戲樓高21米,戲台寬17米,據説當年慈禧看戲有很多説道,説是透過這扇窗子就能看到演員出台亮相,據史料記載,單是從光緒二十一年到三十四年慈禧在這裏看戲多達262天次。

戲樓恭王府戲樓

位於北京柳陰街恭王府花園裏,戲樓的主人就是橫過一世的宰相和珅。這座戲樓建築藝術高超,為凸出形舞台,台上的演員唱、念、道、白可以清晰的傳到每一個角落,而戲樓上廊柱上的藤蘿為這位主人招來一場不大不小的災禍 。

戲樓正乙祠戲樓

戲樓 戲樓
北京最古老的戲樓當數正乙祠戲樓,正乙祠戲樓位於北京的西河院大街,是浙江商人建的銀號會館戲樓。據今少説也有了300多個年頭了,最初它是用來接待來自浙江寧波一帶的金融界人士,他們每逢年節前來這裏觀看社火和木蓮戲等傳統民間戲曲,隨着京劇的誕生,正乙祠也跟着紅火起來,同治年間,就在京劇的創始人程長庚譚鑫培梅蘭芳等相繼在此登台演出,於是,正乙祠戲樓就成為京劇形成與發展的歷史見證。對於京劇,中國最高的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都曾給予不少的關注。
戲樓分兩層,台前三面環樓,兩旁有樓梯。看樓中心為馬蹄型,上有罩棚,可容納數百人。正乙祠戲樓歷史上經歷了四次大的修復:一是乾隆年間,徽班進京;二是清同治四年,京劇形成前後;三是民國2年,京劇已走向繁榮;四是1995年的大修復,社會開始呼籲振興京劇。

戲樓湖廣會館

建於清嘉慶十二年,位於虎坊橋西南角。其中戲樓建於道光十年。舞台為方形開放式,正中掛有“霓裳同詠”的匾額,兩側對聯是:“魏闕共朝宗,氣象萬千,宛在洞庭雲夢;康衢偕舞蹈,宮商一片,依然白雪陽春。”台沿有矮欄,坐南朝北,台前為露天平地(後改為室內戲樓),三面各有兩層看台,可容千人。名伶譚鑫培、圖餘叔巖曾作為兩湖同鄉在這裏演戲。梅蘭芳、圖程硯秋等也在這裏登台獻藝過。重新修建的湖廣會館被開闢為北京戲曲博物館,大戲樓每晚由北京京劇院的名家進行精彩的表演。成為展示戲曲精品,普及戲曲知識的重要陣地。
戲樓 戲樓
湖廣會館是北京現存經營最好的會館戲樓之一。戲台和後樓“整舊如舊”,井字木結構的建築攏音極強,原汁原味的劇目道盡了京腔餘韻。早先的京城戲樓主要有宮廷王府、會館三大類,而會館戲樓作為民間戲樓的典型代表,見證了中國戲曲的發展。會館的籌建一般由本鄉有名望的官吏發起,聯絡在朝的文武百官和在京的地方紳士,以及商號等共同捐款集資建造。會館經常舉辦一些活動,如逢年過節的團拜,祭祀鄉賢,祝賀鄉人高中,給有名望的人祝壽,宴請賓客,議論時政等等,逐漸京劇文化也就在此生根發芽。由於權力、財力、地位各不相同,會館建成的規制也不相同,有的雄偉富麗,有的簡陋寒酸,有的頗有氣派,有的自生自滅。
1994年張亞軍到湖廣會館任職時,這裏聚居了33户的居民。幸運的是戲樓還保持着原貌。於是,在市、區政府的支持下,搬遷修復工作順利開展。1996年,一座雕樑畫棟、磨磚對縫青水牆的建築羣正式對外開放。如今,每晚7時30分,每週六下午2時30分,伴着京戲裏的胡聲板聲,屬於老北京的那些陳年遺蹟,那些梨園曲話,在車水馬龍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中上演,讓人宛若又回到當年“氣象萬千,宛在洞庭雲夢”,“宮商一片,依舊白雪陽春”的盛況。

戲樓陽平會館

陽平會館位於北京前門外小江衚衕。史料記載,陽平會館是清嘉慶七年(1802年),由山西平陽府及周邊20餘縣商人聯合修建。會館建築雄偉壯觀,是一座12檁捲棚前後雙步廊懸山項,由戲樓和三進四合院組成。戲樓內部雕樑畫棟,富麗堂皇。看台分兩層,二樓正對戲台,是捲棚項前軒式的官廂,兩側也為看台,可放桌凳。看台護欄有雕花欄板和望柱,四角都設有樓梯,供人上下。戲台平面近方形,突出於場內,呈前軒式。戲台分上下3層,上有通口,下有坑道,可設置機關佈景。在戲樓兩側的牆壁上繪有壁畫,設有神龕,供祭祀神祖之用。 戲樓內原來高懸幾塊巨匾,現僅存墨地金字木匾兩方,其中一方由明末清初著名書法家王鐸題寫的“醒世鐸”匾額已被妥善保存。據介紹,此前,會館原本一直是同仁堂藥店的庫房。為了更好地保留這一文化遺產,崇文區政府與同仁堂進行了產權置換,並於2019年5月開始搬遷居住在其內的居民。修繕後,陽平會館依舊將作為表演傳統戲曲的戲樓。

戲樓安徽會館

安徽會館是清同治八年由李鴻章倡議購得孫公園住宅一座改建而成的。館內戲樓形制與湖廣會館大致相同,只是規模略小。平陽會館位於前門外迤東小江衚衕,是山西臨汾人開設。戲樓在會館的南面,坐西面東。舞台為正方形上下兩層,前面有兩根通頂木柱支撐,每層之間有方形通口,底層有坑道,可演神怪戲。下層舞台面積為50平方米,台基高0.6米。上層正面有三個裝飾有木雕花紋的伊斯蘭風格門窗。舞台為伸出式,三面敞開,戲樓前三面各有雙層看樓,看樓中間為平地,可擺放桌椅。整體裝飾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戲樓有匾額“警世鐸”,是由明末清初書法家王鐸所寫。該戲樓至少有340年的歷史。在當時世界上也是少有的木結構建成的室內劇場。

戲樓元代戲樓

在永濟縣董村“三郎廟”(現為學校)裏,有座構造精巧、形制古樸的戲台,它就是全省現存年代久遠的一座元代戲樓。
  • 此戲樓創建於元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距今660多年。其間雖經過清乾隆二十六年和嘉慶二十四年兩次重修,且有深記為證,但其形制與構件基本上仍保持了元代風格。單就前深來看,深枋通貫整個面闊,原來中間並無中柱,人們看到的中柱,是重修時為加固支撐、符合演戲形式特點而加的。這説明了元代是演員一起出場,橫排一列,邊彈邊唱,該舞台正是為演唱需要而建造的。侯馬金代墓中用磚雕刻製作的戲台和演劇形式便是佐證。因此這座戲台不僅是研究元代建築的重要實物,同時也是研究我國戲台演變和演戲形式發展的重要依據。
元代戲樓 元代戲樓
這座舞台是全省現存的第二座古建築戲台。1976年由國家撥專款進行了維修。
關於這座戲樓的建造,其中還有一段美妙的傳説。
相傳元代至大年間,董村有一家姓樊的農户,一家三口人,母親和兩個兒子。老大是個木匠,人稱“木匠樊”,老二以賣油為生,人稱“油葫蘆樊”。且説這木匠樊為人忠厚老誠,手藝精深,對母親十分孝敬。每日外出做活,總是把家裏的“窩窩頭”帶上自己吃,把人家招待他的白麪饃饃省下帶回來供養母親。
有一天,京城武宗皇帝正在御案上批閲奏摺,不知不覺打起盹來,忽然夢見自己的金鑾寶殿西面一角傾倒下來。正在這緊要三關,突然見一個紅臉膛、高個子的人,單臂一舉,把快要倒塌的大梁撐起,避免了一場大禍。武宗皇帝由驚變喜,醒來原是一場夢。武宗皇帝為了報答其救駕之恩,便讓宮廷畫師把夢中舉梁之人繪成圖像,派皇差四處訪尋此人。
無巧不成書。話説有一天,木匠樊正在路旁井邊提水澆地,只見一排排騎馬抬橋的皇差路過此地。一個眼尖嘴快的皇差一眼就盯上了木匠樊,並高興地驚叫起來。經核對圖像,這個木匠樊正是武宗皇帝要找的人。皇差們你推我拉地把木匠樊帶走了。一路上曉行夜宿,不敢怠慢,一直把他抬到皇宮。武宗一見,木匠樊正是夢梁撐柱之人。龍顏大悦,喊道:“就是他,就是他!”立即離開龍位上前拉住木匠樊的手,親熱地把胳膊搭在木匠樊的肩上,並肩而行。 文武大臣見此情皆大驚,太監忙一旁提醒道:“快快謝過萬歲搭手並肩之恩!”此時木匠樊如夢初醒,忙磕頭謝主龍恩。武宗皇帝當即親封木匠樊為“搭手並肩王”,與他結為兄弟,在朝平起平坐。
武宗聞知此事,被木匠樊的孝心感動,不再催促他回京伴駕,並派欽差大臣調集能工巧匠在木匠樊的家鄉建造府第,式樣與皇宮一樣,只是規模小些。這就是後來的萬壽宮。隨後到了真宗年間,又在這裏建造了這座戲樓,這就是現存的元代舞台的來歷。

戲樓戲樓一覽

戲樓神廟戲樓

戲樓 戲樓
延慶縣東紅寺泰山廟戲台、海淀北務村金山寺戲台、古北口·關帝廟戲樓、永州柳子廟戲樓、天后宮戲樓、城隍廟戲樓、青浦城隍廟戲樓、冀城縣武池村喬澤廟舞樓、臨汾縣東羊村東嶽廟戲樓、臨汾縣王曲村東嶽廟戲樓、新絳縣陽王鎮稷益廟舞庭、晉祠水鏡台、晉祠關帝廟戲樓、介休縣后土廟戲樓、河津縣真武廟戲台、運城池神廟戲台、翼城縣樊店村關帝廟戲台、新絳縣城隍廟戲台、陸豐縣博美鎮天后宮戲台、太谷縣淨信寺戲樓、臨縣黑龍廟戲台、五台金剛庫村奶奶廟對台、澄城縣唐代城隍廟樂樓、大荔宋代岱祠樂樓、岐山周公廟戲台、彬縣明代城隍廟戲台、米脂清代李自成行宮戲台、勉縣清代諸葛墓樂樓、佳縣清代白雲觀戲台、丹鳳清代花廟戲樓、陸豐縣碣石玄武山寺戲台、福清縣武當別院戲台、古田縣臨水宮戲台、羅源縣中房鄉戲台、廣東佛山祖廟戲樓、惠東縣九龍峯譚公爺廟戲台、福建永安縣青水鄉永寧橋戲台、介休縣板峪鄉龍天廟、關帝廟、純陽宮之間的戲台、三江和裏寨雙舞台、昭平黃姚戲台、三江林略鼓樓戲台、那蓮古戲台、鐘山蓮花戲台、全州精忠祠戲台、易門大龍泉古戲台、昭通大龍洞古戲台、玉溪九龍池古戲台、麗江龍神祠古戲台、麗江石鼓戲台、劍川沙溪仕登鎮魁閣戲台、椒江戚繼光廟戲台、浙江楓橋大廟戲台、紹興賓舍廟台、紹興瓜田廟戲台、黃岩土嶼護國廟戲台、岱山崇福廟戲台、烏鎮修真觀戲台、定海都神殿戲台、浙江武義縣鳴陽樓路、紹興安城河台、上虞羅村楊太尉廟戲樓、寧波城隍廟戲台、紹興舜皇廟戲台、慶元西羊殿戲台、武進縣萬綏鎮東嶽行宮戲樓、高淳縣固城鄉祠山廟戲台、高淳縣滄溪鄉三元殿戲樓、長沙縣陶公廟戲樓、南嶽奎星閣戲樓、延慶縣西五里營村龍王廟戲樓、呼和浩特市郊區甲蘭板古戲台、浠水縣福主廟清代戲台、咸豐城隍廟戲樓、自貢王爺廟戲樓、羅城鎮戲樓、德陽玉皇觀戲樓、灌縣二王廟戲樓、鄭州市城隍廟樂樓、周口關帝廟戲樓、禹縣神後和關帝廟戲樓、威海劉公島海龍王廟戲樓、鄒縣玉皇山戲台、泰安王母池戲亭、蓬萊閣戲樓、威海城裏十字口關帝廟戲樓、丹噶爾廳城隍廟戲樓、貴德縣玉皇閣古戲樓、互助縣台子鄉樓子灘古戲樓、湟中縣謝家寨古戲樓、北山關帝廟戲樓、隨縣殷店東嶽廟戲台、吉祥寺戲樓、豐鎮縣武廟戲樓、下窪大佛寺戲樓、五原縣四大股廟戲樓、成縣清涼寺戲樓、嘉峪關關帝廟戲樓、蘭州白雲觀戲樓、會寧縣隴西川戲樓

戲樓祠堂戲樓

戲樓 戲樓
弋陽縣彎裏西李村祠堂台、上饒縣應家龔氏敍千祠堂台、婺源縣陽春戲台、瑞昌縣大德山劉家祠堂台、廣豐縣龍溪祝氏祠堂戲樓、廣昌縣赤水張家祠堂戲樓、修水縣全豐餘家祠堂戲樓、玉山縣官溪胡氏祠堂戲樓、樂平縣鎮橋滸崦戲樓、江西樂平縣湧山敦本堂戲樓、鷹潭孔家祠堂台、浙江衢縣蘭氏宗祠戲台、諸暨邊村祠堂戲台、龍游楊氏宗祠戲台、龍游東陵侯府戲台、周寧縣鄭氏宗祠戲台、漵浦賀家祠堂戲台、芷江唐家祠堂戲樓、李純祠堂戲樓

戲樓城市戲園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無量寺公中正倉正廳的“月明樓”、廣慶園、慶樂園、廣和樓、廣德樓、中和園、文明茶園、丹桂園茶園、福合園鬥毆圖、上海天蟾舞台、金桂茶園、新明大戲院、開明大戲院、廣和戲園、天津中國大戲院、吉林新民戲院、洮南戲院、內蒙豐鎮文廟戲院、陝西易俗社劇場、西安三意社劇場

戲樓私宅堂會戲

山西孔祥熙家庭堂會戲台、阿拉善王府戲樓、山西祁縣渠家大院戲台、清恭王府後花園戲樓、那家花園戲台、蘇州忠王府戲台、吳縣遂初園軒廳、揚州寄嘯山莊戲亭、蘇州拙政園鴛鴦廳戲台、上海豫園打唱台、胡姓家庭打唱台、遼寧遼陽彭賢戲台、四川涪陵石籠山莊園戲樓、內蒙喀喇沁旗王府花園戲台

戲樓宮廷戲樓

紫禁城漱芳齋戲樓、春藕齋戲台、寧壽宮倦勤齋室內戲台、故宮寧壽宮暢音閣大戲台、純一齋戲台、八音克諧樂亭、晴欄花韻戲台、熱河行宮清音閣大戲台、承德浮片玉戲樓、頤和園戲樓、南海清音閣、南府戲台、瀋陽故宮戲台

戲樓會館戲樓

戲樓 戲樓
煙台福建會館戲樓、湖廣會館戲樓、安徽會館戲樓、平陽會館、正乙祠戲樓、廣東會館戲樓、聊城山陝會館戲樓、社旗縣山陝會館懸鑑樓、開封山陝甘會館戲樓、洛陽山西會館戲樓、郟縣山陝會館戲樓、蘇州全晉會館戲台、錢業會館戲樓、四明公所戲樓、自貢西秦會館戲樓、山陝西會館戲樓、湘潭五省會館戲樓、張掖山西會館戲樓、蘭州陝西會館戲樓、會澤江西會館戲樓、雲南晉寧二街聖宮戲台、內蒙多倫多山西會館戲樓、毫州山陝會館戲樓、賀縣黃田鎮湖南會館古戲台、自貢陳家祠堂 [2] 

戲樓民間美術戲樓

江西婺源木雕中的戲樓、廣東潮州木雕中的戲樓、山西丁村木雕中的戲樓、山西平遙木雕中的戲樓、浙江木雕中的戲樓、山西皮影中的戲樓、亭台戲樓。
戲樓:四周用石頭砌成,枱面用木板鋪平。後台為高大的三間瓦房;前後台之間,除留有上下場門口之外,其餘均用木隔扇隔開。 [1] 

戲樓其他戲樓

臨時戲樓(草台、圖野台)、官府衙門戲台、流動戲台、特殊戲台、書院戲樓、神廟茶園、船上戲樓

戲樓花戲樓

花戲樓位於亳州城北關,渦水南岸,原名大關帝廟,又稱山陝會館。據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重建大關帝廟碑記》稱:亳州北關大關帝廟,建於國朝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
戲樓 戲樓
大關帝廟座北面南,建築面積3163.1平方米,院內以大殿為主建築,戲樓輔襯,坐樓建於兩側,供看戲飲筵用。形成四全院,四圍高大,音響不易疏散。大殿兩側各有一深徑小院,西為禪堂,東為財神殿(現無)。戲樓兩側為鐘樓、鼓樓,現存鍾一,鼓已遺失,鐘上鑄年號為康熙二年。鐘樓外側各有樓房三間,為山陝商賈所居住,故大關帝廟具有古代娛樂(戲樓)、宗教(帝廟)、商務(會館)三種性質。大殿分前後殿,前殿券棚是五架結構,雕繪富麗堂皇,是觀戲所用;後殿又分前後兩部,前部山牆開兩便門,西門“便禪門”,“東門”“通神道”。登四步台階入後殿,殿宇高大宏偉,這是敬關公的所在,正是大關帝廟的主神祭位。
廟門外主有石獅一對,高2.4米;鐵旗杆一對,高16米,座上鑄銘曰:“皇大清道光元年(1821年)歲次辛巳吉日鑄造旗杆一對,重二萬四千斤,陝西從藥材邦弟子敬獻鐵桿一對,永保四方平安吉慶有餘。”正面門上石橫額刻有正楷題字“大關帝廟”,大磨磚牆鑲滿立體透刻磚雕,有整齣戲文六,故事、圖案、花紋七十餘種,觀之琳琅滿目。
花戲樓,本是大帝廟的一座舞台。因其上面雕刻彩繪絢麗奪目而得名。花戲樓的建築年代:據《創建戲樓題名》記載:戲樓建於康熙十五年,比廟晚建二十年。乾隆四十九年《重修大關帝廟碑》記載:“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建新大殿,增置座樓,藻採歌台,固已極規模之宏敞,金碧之輝煌矣。”這當是東西座樓建始,戲樓增加藻井彩繪。又乾隆四十一年碑記:“關帝廟特華內極雕縷藻繪之工,遊市廛者每瞻不能去。”戲樓木雕及門牆磚雕,據考可能始於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最遲不會晚於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現存花戲樓原貌應是這個時期的藝術建築,可見當時戲劇盛行,舞台與戲院建造都十分講究。
戲樓座南面北,舞台前伸,形如“凸”狀,四方翼角,加之屋面琉璃鋪飾,金碧輝煌。舞台用六根抱柱頂立,檐角之下立方柱六根,柱礎雕有故事圖案。舞台正中屏風透雕二龍戲珠,上懸匾額曰“清歌妙舞”,中間上下場門有二額“想當然”、“莫須有”。台前懸掛木對聯曰“一曲陽春喚醒今古夢,兩般面孔演盡忠姦情”。舞台兩旁小台有二側門,額上題“陽春”、“白雪”。舞台上方懸有藻井四圍懸枋和徒垂蓮。柱間有大枋,大枋與懸枋之間,懸有棚券,柱頭懸獅垂魚。枋之面外皆鑲大木透雕,共有三國戲十八出。第齣戲的人物,車馬風物景色,雕刻工藝立形完善,給人以真實感,其它還有花卉、奇禽異獸。均雕刻玲瓏剔透。其餘藻井,梁枋之間佈滿彩繪,有戲文、人物、花鳥、山水等,還有各種圖案。由此可見花戲樓的建築秀麗玲瓏,雕繪精湛,別具一格,為請盛世的代表作,對研究我國戲劇的發展、雕繪藝術的精華都具有很重要的價值。一九五六年二一月二十二日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公佈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