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樊川

(西安地名)

鎖定
樊川,地名,是西安城南少陵原神禾原之間的一片平川。漢高祖劉邦曾將這條川道封為武將樊噲的食邑,樊川由此得名。
樊川是西安市長安城南郊著名風景區,據傳今樊川即當年樊噲花園遺址。唐代此地寺院眾多,名居薈萃,發生過許多動人的故事。
中文名
樊川
外文名
FanChuan
所屬城市
陝西省西安市
地理位置
西安市長安區

樊川地理位置

樊川位於西安長安區少陵原神禾原之間,西北起於韋曲鎮塔坡,東南止於終南山北麓王莽鄉江村,是一處長約15公里的平川,系縱貫其間的潏河長期沖刷、下切、淤積而成的一道沖積平原。這裏土肥水美,交通方便,是富庶的糧食產區。漢武帝曾來此遊覽止宿。其間文物古蹟比比皆是,成為鑲嵌在這條閃光絲帶上的顆顆珠璣。 [1] 

樊川名稱由來

樊川是西安市長安城南郊著名風景區,漢高祖劉邦曾將這條川道封為武將樊噲的食邑,樊川由此得名,據傳今樊川即當年樊噲花園遺址。唐代此地寺院眾多,名居薈萃,發生過許多動人的故事。 [1] 

樊川古寺名剎

隋唐期間,僧侶雲集樊川,以興教寺華嚴寺、興國寺、牛頭寺、雲棲寺、禪經寺、洪福寺和觀音寺等“樊川八大寺”最為繁盛,其在佛教中也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1] 
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原葬於西安白鹿原的玄奘遺骨遷葬於此,並修寺建塔,寺被命名為“大唐護國興教寺”,為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興教寺在國內外名氣很大,玄奘弟子圓測是韓國人,盧泰愚全斗煥韓國總統時都來過興教寺,日本法相宗很盛,有窺基紀念堂,2007年興教寺還與韓國法相寺結為友好寺廟。法相宗教義很深,非一般人所能理解,近代學法相宗的學者有康有為梁啓超,均為有學識、有涵養的飽學之士。 [1] 
位於杜曲街道東西楊萬坡之間的唐興國寺,如今已蕩然無存,只有1400餘年的兩棵唐柏挺拔而立,枝葉茂密,現為陝西職業技術學院校址。
遠遠望去,屹立在少陵塬畔的華嚴寺雙塔,卻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其中東邊的一座是華嚴初祖杜順和尚塔,四面七層,高約13米,第三層石刻有“無垢淨光寶塔”六字。西邊的一座是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塔,六面五層,高7米。塔東有僧寮10間,還有一座簡陋的毗盧殿,裏邊供奉着華嚴三聖,系盧遮那佛和左文殊菩薩右普賢菩薩,還有18羅漢。近幾十年來,政府對華嚴寺雙塔進行過多次大的修整。古剎面貌大為改觀,常有日本和港澳佛教人才前來朝拜華嚴二塔,尋根問祖,瞻仰佛塔,弘揚佛法。
今日牛頭寺已無唐時的盛大規模,鄰近的杜公祠、坡下的楊虎城將軍陵園,原先都是牛頭寺的地盤。寺中古木參天,以松樹和皂角樹為多。法堂門前有棵古槐,樹身高約3米,已半枯朽,靠石經幢支撐,老幹旁逸橫出,身曲如龍,枝葉婆娑垂地,人稱“龍槐”。另一棵唐植四季背花側柏,樹身枯朽扭曲倒伏,雖老態龍鍾,猶枝葉蒼翠,生氣勃勃,如鳳傲立,人稱“鳳柏”。 [1] 

樊川人文薈萃

樊川從漢代起就是長安達官貴人營構別墅之處。到了唐代更是私園別墅薈萃之地:韋杜兩族世代貴族就聚集在這裏,史載:晉鎮南大將軍杜預之後,唐太宗萊國公尚書右僕射杜如晦一宗之杜氏家族和中宗韋后、鸞台侍郎同平章事韋安石一宗之韋氏家族都居住在樊川道上。因此,古即有“城南韋杜,去天尺五”之説。見於唐代詩文的還有韋曲韋安石別業、韋中伯別墅,塔坡村何將軍山林,申店李氏園亭和劉希古別墅,鄭谷鄭虔之居,韓店韓愈送子讀書處,樊村牛僧孺郊居,以及鄭駙馬池台、岑參郎士元、權德與、元稹等人的別墅,韓愈的城南莊北宋時猶存。這些別墅分佈於樊川潏河兩岸,倚原面水,擁有園池花亭,景色撩人。“韋曲花無賴,家家惱殺人”就是樊川美景的生動寫照,而今俱化作閃光的歷史了。
唐代詩聖杜甫在樊川居住十年,明代在他住過的地方建造了杜公祠杜公祠院裏丹桂爭豔,臘梅葱鬱,有枝條盤曲的古槐,還有參天的古柏,兩棵癢癢樹最為奇特,用手指輕劃樹身,樹葉便會微微擺動。享殿門柱對聯為:“一代悲歌斥叛亂憂黎元世稱詩聖;千秋傳唱化邪惡啓民智人尊文昌。”內有杜甫塑像和碑刻杜甫朝服像。東廂房陳列有杜甫“三吏”、“三別”詩意雕塑。享殿西側北牆雕有六通石碑,大都是明清重修紀念碑,其中康熙年間長安邑人張道治有一段自責甚是感人:“餘特謁公祠,見其像脱落,堂傾圮,不禁喟然曰:公生長於斯,其精神魂魄亦當聚於斯,豈公生平淪落坎坷,而遺像復處此不蔽風雨之地,是餘之責也乎!因急命匠石,闢舊址,營新居……另為改修,煥然一新焉。” [1] 
“人面桃花”桃溪堡是一座古村,位於樊川中部,潏水北岸,杜曲鎮東南,據《太平廣記》記載,唐時桃溪堡周圍桃園連片,景色秀美。博陵(今河北省定縣)人崔護於清明日獨遊長安城南,至桃溪堡,叩門求飲,柴門之內一美貌村姑倚桃而立,令崔護銷魂蕩魄。第二年清明,崔護再次造訪,未遇賜水村女桃小春,悵然若失,便在緊閉的柴門上題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此後引起一段風流韻事,二人終成眷屬。傳統劇《金琬釵》、《人面桃花》、《借水贈釵》均以此典故編成。 [1] 

樊川名墓義士

順着西湯公路行至王莽鄉東韋村,便來到張季鑾墓碑前,墓旁開滿白色的野花,碑額有字“報界宗師”,中部有大字“張季鸞先生之墓”,旁有“先父生於一八八八年三月廿日,故於一九四一年九月六日”,墓為其子張士基、孫張哲明等後輩所立。碑陰有張季鸞介紹,碑後為3米高的墓冢,資料稱墓前有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胡宗南題墓碑兩座,今俱不存。張季鸞曾為一代著名報人、政論家,與于右任李儀祉並稱“陝西三傑”,主持《大公報》筆政達十五年之久,奉行著名的“不黨、不賣、不私、不盲”四不主義辦報方針,堅持以言救國。
不遠處密葉深處有一磚鑲碑樓,分開齊腰高的藤蔓草牆,靠近碑前仔細一看,碑上刻着大字“辛亥革命先烈朱子橋先生之墓”,此碑當為馮玉祥先生所立,碑面也被蛛網斜封。碑樓左邊斜靠一白石殘碑,碑面可見“生於前清同治十三年”、“於中華民國三十年”、“乞考朱公諱慶瀾”等字樣,從文字看當系朱子橋子女於1946年所立的那通碑石。文革時,其墓有于右任題蓋、葉恭綽撰文的墓誌銘一方被掘出土,已入藏西安碑林。朱子橋將軍是一代名將,對陝西的文物保護出過大力,法門寺、華嚴寺倉頡廟大慈恩寺卧龍寺眉縣斜塔都記載着他募修的功績,陝西人民永遠不應忘懷他。
楊虎城將軍陵園在牛頭寺下面的公路邊,這塊寶地唐代叫勳蔭坡,陵寢所處位置跨唐牛頭寺和龍泉塔院。1950年12月30日,楊虎城的忠骸及隨同死難諸人的靈柩運達西安,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彭德懷率各界人士在西安車站舉行迎靈公祭,2月7日安葬在少陵原蒼松翠柏間,每年有許多外地遊客來墓園參謁。
樊川名墓還不止這些,唐代詩人杜牧自謂“樊川翁”,又將其著作命名為《樊川集》。其墓在少陵原司馬村西南,高約7米,建國後尚存,墓頂有一大樹,上世紀六十年代被平毀。在鳳棲原還有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墓。在上塔坡村北清涼山有辛亥革命先烈井勿幕墓,文革中被破壞,1981年10月立碑恢復。 [1] 

樊川結語

樊川是長安的名勝,也是西安的名勝,更是時代和社會的縮影。這裏沉睡着一批名人,流淌着一種文化,激盪着一股精神。樊川是永恆的,未來必定比今天更美好。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