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玉堂

(抗日名將、原國民黨中將)

鎖定
李玉堂(1899~1951),字瑤階,山東省廣饒縣大王鎮大王橋村人。
1924年,李玉堂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後,分配到國民革命軍陸軍一師二團任見習官,因作戰英勇,後連續升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師長。抗日戰爭爆發後,李玉堂被任命為國民黨陸軍第八軍軍長,駐守江西。1939年,率部在武寧附近的棺材山阻擊日軍,死守陣地,全軍立戰功,國民黨抗戰總部授予李玉堂部“泰山軍”稱號。不久,該部改為第十軍,李仍任軍長,奉命駐守長沙。1939年10月~1942年1月,日軍集結兵力,三次進犯長沙,李玉堂率部給予沉重打擊,取得抗戰史上聞名中外的三次長沙大捷。此後,李玉堂先後任第二十七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第十綏靖區司令官、海南防衞副總司令、第一路軍司令官兼三十二軍軍長等職。駐海南期間,中共通過關係策反李玉堂,李接受共產黨的條件舉行起義。因交通中斷,李玉堂未能及時接到中共關於起義的指示,解放軍已佔領海南島,李玉堂即隨國民黨軍隊撤往台灣。後因叛徒出賣,1951年2月5日,李玉堂被國民黨當局殺害於台北碧潭
1983年,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追認李玉堂為革命烈士 [1] 
中文名
李玉堂
別    名
字瑤階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山東省廣饒縣
出生日期
1899年3月18日
逝世日期
1951年2月5日
畢業院校
黃埔軍校
職    業
軍人
主要成就
青天白日勳章
所任第10軍獲“泰山軍”的榮譽稱號
追認為革命烈士

李玉堂人物生平

李玉堂早年經歷

李玉堂,宇瑤階,山東廣饒人。清光緒二十五年夏曆二月初七日(1899年3月18日)生,世居廣饒大王橋鎮。累代耕讀,家道康裕。父祺緒公,母延氏。生子女共七人。姐妹二人;兄弟五人,玉堂行三。
民國四年(1915年),畢業於廣饒劉家集高等小學,繼考入濟南山東公立工業專門學校甲種班。工專畢業後,他曾投軍到山西閻錫山部隊,僅數月時間,便不辭而別,迴歸故里。 [20] 
民國五年(1916年),袁世凱稱帝。孫中山率革命黨人,舉兵討伐。委居正為革命軍東北軍總司令,佔領濰縣城及附近各縣;吳大洲為山東都督,薄子明為總司令,鄧天一為民政長,佔領周村及附近各縣。李玉堂時年18歲,加入閻撫塵所率領的學生營,從事討袁。 [2]  6月,袁死,討袁軍改編,李玉堂回校繼續求學。
民國七年(1918年)冬,歐戰告終,巴黎和會召開,日本妄圖承繼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引起國人公憤。山東各界紛紛成立外交後援會,要求政府拒絕對德和約。李玉堂為山東學生外交後援會之急先鋒,領導集會遊行,抵制日貨,拒搭日本所霸佔之膠濟鐵路火車。抗日救國熱潮,瀰漫全國。北京學生起而響應,引發“五四運動”。
民國八年(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爆發,全國掀起了抵制洋貨的高潮。李玉堂即率領10多名青年學生在故鄉大王橋集鎮將集市中待銷日貨全部砸毀。為表示愛國決心,李玉堂當眾咬破手指,用鮮血寫下了“良心救國”的四字標語貼在集市牆壁上。 [20] 

李玉堂投筆從戎

當時軍閥割據,內亂不已,國勢危機,於是李玉堂投筆從戎。民國十年(1921年),李玉堂赴山西入軍士教育團受訓,在晉軍充上士班長。民國十二年(1923年)冬,回鄉省親。
民國十三年(1924年)2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之後,李玉堂聽聞廣東將設立軍官學校,乃終止返晉,決意南下投考。四月,赴上海參加初試,合格後,南赴廣州,參加複試。五月,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受訓。六月十六日補行開學典禮,總理孫中山先生親臨主持。畢業後分發教導團任排長
民國十四年(1925年)2月,第一次東征,李玉堂作戰奮勇,升充連長。六月,回師廣州,平定楊、劉之亂。十月,第二次東征,圍攻惠州,任敢死隊隊長。該城有東江天險之稱,易守難攻。李玉堂督率敢死隊員,冒熾烈炮火,登上城頭,激戰竟日,終將守城頑敵擊潰。東征軍乘勝追擊,未幾即將陳炯明殘部蕩平,旋升任營長
民國十五年(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李玉堂攻南昌之役有功。
民國十六年(1927年),李玉堂升為一師二團團長
民國十七年(1928年),北伐成功。李玉堂後調升陸軍第三師第八旅旅長,拱衞首都。
民國十八年(1929年)冬,第八旅奉令他調,船至江心,石友三浦口叛變,遂停航渡江,北向浦口進攻,石友三倉皇北撤,南京轉危為安。
民國十九年(1930年),爆發了中原大戰,李玉堂奉命開赴河南,後率部駐守陝西撞關。 [20]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李玉堂升任第三師師長。8月,李玉堂率第三師參加對鄂豫皖蘇區紅四方面軍的第四次“圍剿”。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1月,李濟深蔡廷鍇率十九路軍發動福建事變,成立反蔣抗日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閩變”發生,李玉堂奉命率第三師前往鎮壓。福建事變平息後,又參加對中央蘇區紅一方面軍的第五次“圍剿”。 [3]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9月,在白衣洋嶺戰鬥中,第三師第八旅被紅軍消滅,李玉堂被蔣介石革職留用,並降兩級,由中將降為上校。 [7] 

李玉堂抗日名將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李玉堂率第三師參加了上海"八一三"抗戰。激戰三個多月,被迫撤出戰鬥,上海被日軍佔領。不久,李玉堂被提升為第八軍軍長,遵令作戰略轉移。當該軍轉移至浙皖贛交界處牛頭山附近時,日軍窮追不捨,與第八軍首尾相接。李玉堂下令:後衞部隊堅持阻擊,軍直屬各師以先戰之利,迅速搶佔牛頭山制高點,構築簡易工事。軍指揮部剛安下,李玉堂即命令各級指揮官直至士兵,堅守陣地,如無軍令擅自後退者,軍法從事,當日夜間,日軍未敢進犯。次日天亮,日軍先以重炮轟擊山頭,繼而向山頭大舉衝鋒。李軍堅守陣地,連續打退日軍數次進攻,日軍死傷慘重。戰鬥持續一天,直至傍晚,戰事暫時停止。李玉堂深知敵:人決不甘休。於是,命各部隊迅速補充彈藥、修整工事,準備迎敵。第二天8時,日軍隊兩個聯隊分批向山頭衝擊。李軍已有昨日戰鬥經驗,當敵人衝到有效射程之內時,全線輕重武器一齊射擊,一時日軍屍體遍野。日軍遂配備梯形隊連續攻擊,也無濟於事。這時,李玉堂的援軍趕到,兩軍夾擊,日軍大敗。該次戰役李玉堂始終指揮在最前線。牛頭山戰鬥結束,李玉堂第八軍對外更名為“泰山軍”。李奉命原地駐防以御日軍。從此“泰山軍”威名使侵華日軍無不聞風喪膽。之後,李玉堂改任第十軍軍長,奉調駐守湖南長沙。 [20]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第三師擴編為第八軍,李玉堂任軍長。牛頭山戰鬥結束,李玉堂第八軍對外更名為“泰山軍”,“泰山軍”威名使日軍無不聞風喪膽。 [6]  未久,改番號為第十軍。第十軍乃國軍中之勁旅,轉戰各地,均予敵以重創。武漢會戰後,調湖南整補。日寇急欲沿粵漢線南進,企圖侵入西南。李玉堂率第十軍駐守長沙
自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0月至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月期間,日寇集中兵力,三次進犯,均被擊退,造成名聞中外之三次“長沙大捷”。民國三十年(1941年)9月,率第十軍參加第二次長沙會戰,因被日軍擊潰,蔣介石給予撤職留用處分。 [7]  在民國三十年(1941年)冬進行的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李玉堂指揮官兵英勇殺敵,擊斃日軍六千餘名,生擒活捉兩千餘名,輕重傷者不計其數。 [6]  李玉堂指揮第十軍抱着與長沙共存亡的決心,與日軍浴血奮戰,頑強抗擊日軍進攻。有些陣地是在反覆肉搏、數度易手的情況下才最後保持住的,其堅守長沙南門外修械所的某團,經幾日血戰後,僅剩下58人生還。全軍最後終於頂住了日軍的進攻,守住了長沙城。 [7] 
第三次長沙會戰之後,李玉堂調升為二十七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楊森),仍指揮第十軍作戰,第十軍軍長由方先覺繼任。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3月,敵人侵犯湘鄂區,常德被圍,李玉堂奉令指揮第十軍馳援,卒能衝破重圍,與守城師長餘程萬會師,是謂“常德會戰”,此役第十軍傷亡官兵萬餘人。常德會戰後,第十軍調駐衡陽整補。6月,日寇又集結兵力,沿粵漢線南侵,守長沙之第四軍潰敗,18日,長沙失守。日寇繼續南進,衡陽保衞戰遂即展開,至8月8日城陷,血戰四十七日,第十軍官兵傷亡殆盡。據戰後日本公佈之資料:圍攻衡陽,傷亡官兵二萬數千人,陣亡師團長二員,為侵華戰爭中最艱苦之一戰。第十軍之威名,遠播東瀛
衡陽失守後,敵人連陷桂林柳州南寧並侵入黔境,佔領獨山。二十七集團軍駐守湘黔邊境,迎擊入侵貴州之敵。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月,楊森調任貴州省主席,李玉堂擔任二十七集團軍總司令。5月,在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李玉堂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 [7]  6月,李玉堂指揮所屬發動反攻,7月28日,克復桂林。八月,抗戰勝利,李玉堂獲頒青天白日勳章,旋調長沙,改番號為整編第二十四軍,任軍長,旋調津浦線,任徐、兗地區綏靖司令。後改任第十綏靖區司令官,駐防兗州

李玉堂率國軍作戰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7月,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發起充州戰役,攻克曲阜濟寧充州等地,全殲李玉堂指揮下的第十綏靖區司令部和整編第十二師,共計六萬三千餘人。整編第十二師師長霍守義被俘,李玉堂僅以身免,逃到徐州。兗州慘敗後,蔣介石即宣佈不再使用李玉堂。 [7] 
徐蚌會戰後,局勢逆轉,李宗仁代總統,委李玉堂為山東綏靖總司令。1949年冬,國民黨軍隊已經幾乎全部失守,李玉堂應邀赴海南島,任海南防衞副總司令兼第一路司令官,嗣兼三十二軍軍長。三十二軍轄五師一獨立旅,兵力四萬餘人。上峯兩度遣人授意李玉堂率部撤退台灣(一次為蔣經國;一次為項傳遠),李玉堂均以未奉正式命令婉拒。 [4]  解放軍總部派地下工作聯絡員到司令部進行策反起義工作,葉劍英親自批示:“李玉堂火速起義。起義後可委以海南島軍政委員會副主任之職。”李玉堂同意起義。但終因形勢發展,後失去聯繫。 [6] 

李玉堂死於非命

1950年,李玉堂任國民黨第一路軍司令官兼三十二軍軍長,駐軍海南島。 [20]  同年3月,蔣介石復就“總統”職。同年5月,海南奉命撤守,返抵台灣。兩月後,李玉堂因掩護“匪諜”知情不報被押,於1951年2月5日在台北與其妻陳伯蘭同時被殺,年53歲。李玉堂臨刑前留有遺書致其女國英及五弟蔭堂:“我命已矣!但事與我無關。‘總統’命令,已無申訴餘地,我死後望有公論。我無對不起國家之事,國家如此對我,於國家何益?……我不足惜,不過一生為國,如此下場,心有不甘耳!……和平後,葬我於徐州雲龍山……..”字裏行間,充滿冤抑之情;一代名將,從此長眠地下! [5] 

李玉堂主要影響

李玉堂一生北伐革命中戰功卓著,抗日民族戰爭中有大功於國家和民族。在抗日戰爭時期,面對日軍三次進犯長沙,李玉堂屢戰屢勝,取得抗戰史上聞名中外的三次長沙大捷,給予日軍沉重打擊。 [13]  抗日戰爭時期,李玉堂參加淞滬會戰、徐州會戰、台兒莊大戰、九江抗戰、江西棺材山大戰、武漢會戰;尤其是“三次長沙會戰”,保衞了長沙、保衞了西南大後方。隨後,又繼續抗擊日軍,接連取得了常德會戰、衡陽保衞戰、湘西會戰、廣西大戰等知名戰役,收復了廣西。 [14]  還為此榮獲過“青天白日勳章”。 [19]  “抗日救中國、維護民族尊嚴”的事蹟,在中國山東、湖南、江西、上海、廣西等省市流傳較廣。 [14] 

李玉堂軼事典故

李玉堂待下寬和,戰役過後,軍部官佐不分階級大小,均坐在一起用膳。李玉堂有時跟部下暢談往事,説東征之役,黃埔一期學生不上課堂,隨校長(蔣介石)作戰,衝鋒陷陣,攻下一城,論功行賞,升級很快,你們(指參謀)入校受訓三年,再加入伍生半年,實習半年,一共四年,我只六個月,但我們出來都頂事。我當連長時,士兵揹着身,我也能喊出他的姓名。官不離兵,艱苦與共,才能打仗。另有一次,駐在金華、蘭溪一帶時,李玉堂參加顧祝同召開的會議回部,憤憤地對幾個親信説:“蔣介石這個小子(山東人罵人習慣)剛愎自用)…”當時全軍上下,對蔣介石是不敢偶語的,到處是耳目,足見李玉堂受壓之深,急不擇言。 [12] 

李玉堂歷史評價

《山東文史集萃·軍事卷 “民國將領李玉堂”》評價:在解放戰爭後期,李玉堂能毅然醒悟,並深明大義,決心投向祖國人民,不失為卓有遠見明智之舉,雖起義未遂而被殺害,此一精神可嘉。 [16] 
兗州戰役親歷記》評價:“長沙保衞戰”大戰告捷,抗戰總部派員主持了慶功大會,不少中外記者趕到現場進行實地攝影拍照,對李玉堂無視個人安危,以民族存亡為重的高貴品質被大家讚賞。 [15] 
《黃埔一期·“山東三李”》評價:李玉堂在“山東三李”中戰功最著,下場最慘。以長沙三捷名將,竟涉嫌共諜,屈死台北。寧可錯殺,絕不錯放,正是蔣介石統治軍民的方針與手段,李玉堂恰好做了蔣介石“安定人心”的犧牲品。 [17] 

李玉堂人際關係

關係
姓名
夫人
陳伯蘭
養女
李國英 [11] 

李玉堂主要榮譽

時間
榮譽名稱
備註
1938年
被蔣介石授予“華胄勳章” [8] 
參加南潯鐵路作戰後
1939年
李玉堂的第8軍被國民政府授予“泰山軍”稱號 [9] 
/
1941年
獲“青天白日勳章” [8] 
國民黨軍最高榮譽勳章
1945年
在國民黨“六大”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 [8] 
/
1945年
獲“忠勤勳章” [10] 
/
1983年
山東省人民政府經過國務院批准,追認李玉堂為革命烈士 [9] 
/

李玉堂後世紀念

1983年有關單位經過調查落實,山東省人民政府報經國務院批准追認李玉堂為革命烈士 [6]  理由是:1949年,李玉堂任海南防衞副總司令期間,中共通過關係策反李玉堂,李接受中共的條件舉行起義。因交通中斷,李玉堂未及時接到中共關於起義的指示,即隨國民黨軍隊撤往台灣。但是2004年春節過後不久,中國台灣地區有關部門,也公開發表了一則 “李玉堂將軍及夫人陳伯蘭沉冤昭雪並頒予‘恢復名譽證書’”的啓事。 [18] 

李玉堂藝術形象

影視作品
時間
類型
名稱
飾演者
2014年
電視劇
參考資料
  • 1.    東營市人民政府 歷史人物 抗日名將——李玉堂  .東營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2-07]
  • 2.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第15冊,上海三聯書店,2016年,第119頁。
  • 3.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第15冊,上海三聯書店,2016年,第120頁。
  • 4.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第15冊,上海三聯書店,2016年,第121頁。
  • 5.    劉紹唐主編:《民國人物小傳》第15冊,上海三聯書店,2016年,第122頁。
  • 6.    廣饒縣政協文史委,廣饒縣旅遊局編.《廣饒文史資料》第18輯廣饒風物[M].2007:371
  • 7.    王永均著,《黃埔軍校名將傳》[M].遼寧人民出版社,2017年:188
  • 8.    盧慶洪,盧秀芹.抗日名將——山東三李[J].文史天地,2007(12):17-22
  • 9.    李玉堂  .中國軍網[引用日期2023-11-15]
  • 10.    李玉堂  .抗戰名將紀念館[引用日期2023-11-15]
  • 1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德州市委員會文史學習宣傳委員會. 《德州文史 第11輯》. 1994.06 : 57-64
  • 12.    任仲泉. 《爐邊談故》. 1998.09 : 43-45
  • 13.    孟昭庚.山東“三李”的不同結局[J].文史春秋,2005(6):47-51
  • 1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德州市委員會文史學習宣傳委員會. 德州文史 第11輯[M].1994.06 : 57-64
  • 15.    山東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 《兗州戰役親歷記》 . 山東人民出版社,, 1992.12: 121
  • 16.    山東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山東文史集萃 軍事卷[M]. 山東人民出版社, 1993年: 418-425
  • 17.    郭桐. 黃埔一期·“山東三李”——李玉堂、李延年、李仙洲. 名人錄, 2004
  • 18.    戰長沙•十三問(八)丨我軍長沙會戰還有哪些傳奇大咖?  .新湖南[引用日期2023-11-15]
  • 19.    黃埔“山東三李”的結局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3-11-15]
  • 20.    山東省地方史志辦公室編,山東抗戰將士傳略[M].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7:395-39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