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晉綏軍

鎖定
晉綏軍,隸屬於晉系軍閥,又稱晉軍、閻軍。是中華民國時期主要活動在山西、綏遠以及華北地區的一支重要軍事力量,其領袖人物為閻錫山商震徐永昌傅作義楚溪春孫楚等。 [1] 
晉綏軍的前身是清末山西新軍,民國十六年(1927年),晉軍改稱國民革命軍北方軍。民國十七年(1928年),晉軍改稱國民革命軍第3集團軍。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晉軍歸太原綏靖公署統轄。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晉軍歸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統轄。抗戰勝利後,晉軍仍由太原綏靖公署統轄。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949年4月,晉軍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全軍覆沒。 [2] 
晉綏軍萌芽於辛亥革命,發軔北洋時期,至民國十九年(1930年)蔣馮閻中原大戰前達到頂峯。中原大戰馮閻失利後,晉綏軍實力、地位大幅度下降,但仍然保持了較為完整的建制,直至1949年解放戰爭晉綏軍大部被殲滅,傅作義參與北京和平解放。晉綏軍是民國期間生存時間最長、實力最為雄厚的地方軍之一,一度佔有晉綏冀察四省區和平津等北方六省區市。 [3] 
概述圖出處: [4-5] 
中文名
晉綏軍
外文名
Shanxi and Suiyuan Army
別    名
晉軍
勢力範圍
山西、綏遠
首    領
閻錫山
主要將領
商震、徐永昌、傅作義、楚溪春、孫楚
所屬派系
北洋軍閥國民革命軍
參與戰爭
中原大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存在時間
1907年-1949年
前    身
山西新軍

晉綏軍發展歷史

晉綏軍清末新軍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山西省開始編練新軍 [6-7]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在全國劃一兵制,山西省規劃三年練足陸軍一旗。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2月,限期編成陸軍三十六旗,加緊擴練新軍。把原武備學堂改為陸軍小學堂。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由兵備、參謀兩處,會同司道,設立陸軍測繪學堂。 [8] 
宣統三年九月八日(1911年10月29日),山西新軍起義成功後,組織山西臨時軍政府,推舉閻錫山為都督,温壽泉為副都督。

晉綏軍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1912年)3月15日,袁世凱正式任命閻錫山為山西都督。
民國三年(1914年)6月,袁世凱為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裁撤各省都督府,在京師設將軍府,派遣將軍督理各省軍務。6月30日,袁世凱特任陸軍中將加上將銜閻錫山為同武將軍 [9] 
民國五年(1916年)7月6日,北京政府任命閻錫山為山西督軍。閻錫山即將“將軍行署”改稱“督軍公署”,仍以趙戴文為參謀長。為加強對晉軍的控制,隨後閻錫山趕走孔庚 [10]  ,驅逐董崇仁 [11]  ,罷免黃國樑 [12]  ,相繼趕走二任省長 [13] 
民國六年(1917年)春,北京政府引發“府院之爭”。黎元洪下令罷免國務總理段祺瑞,支持段祺瑞的各省督軍便紛紛宣佈“獨立”。閻錫山也跟着宣佈山西“獨立”。閻錫山派兵支持北洋政府鎮壓“護法運動’’。10月,商震率其第1混成旅開赴湖南進犯護法軍,被護法軍消滅,商震等部分官兵逃回山西。 [14] 
民國六年(1917年)6月,閻錫山繼孫發緒以“護理’’名義自兼山西省長,後得到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正式任命。閻錫山的第一次擴軍包括擴大軍隊編制、建立軍火工業及加強基層軍官訓練等,持續四五年。擴軍不久,閻錫山派兵支持北洋政府鎮壓“護法運動’’。10月,商震率其第一混成旅開赴湖南進犯護法軍,被護法軍消滅,商震等部分官兵逃回山西。 [2]  [14] 
民國九年(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皖系失敗,北京政府由直系和奉系所控制。閻錫山以兩面手法,周旋於直奉兩系之間,以維持山西之安定。 [14] 
民國十一年(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直系獲勝,控制北京政府。此後,直系開始壓榨晉系,直晉系由此交惡。為生存和發展,閻錫山在各派軍閥中採用縱橫捭闔策略,聯絡奉系和直系內部反直派馮玉祥部,以向直系抗衡。 [14] 
民國十三年(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10月,閻錫山聯合馮玉祥,出兵石家莊,切斷京漢線,使河南直系冠英傑部5萬人、湖北直系蕭耀南部不能長驅北上增援。直系失敗後,國民軍馮玉祥部和奉系聯合組成北京政府,由段祺瑞主閣,擔任“臨時執政”。 [14] 
民國十四年(1925年)1月,段執政下令廢除督軍稱號,1月17日,閻錫山被任命為督辦山西軍務善後事宜,簡稱“督辦” [15]  [14] 
民國十五年(1926年)春夏,又與直系、奉系軍閥聯合進行反對馮玉祥國民軍的戰爭。國民軍被打敗,晉軍商震師進佔綏遠,閻錫山委任商震為綏遠都統。11月,閻錫山、商震、劉振華等將領通電推舉奉系首領張作霖為安國軍總司令,12月,閻錫山就任安國軍副司令。 [2]  晉軍地盤遂由山西擴充到綏遠,晉軍由此改稱為晉綏軍。 [14] 
民國十六年(1927年)4月6日,蔣介石委任閻錫山為國民革命軍北方軍總司令,當日閻錫山在太原宣誓就職,稱晉軍為國民革命軍北方軍。9月,閻錫山率軍討伐張作霖,11月6日,各路軍失利,撤回山西。其第4師傅作義部從10月起堅守涿州3個月後,被奉軍改編。國民軍韓復榘石友三陳希聖部為晉軍收編,改編為晉綏軍陸軍第13、14、15師,仍駐綏遠。 [14] 
民國十九年(1930年)3月,閻錫山的反蔣主張得到反蔣派的擁護,反蔣聯合陣線形成。閻錫山在太原成立陸海空軍總司令部。5日,南京政府下令免去閻錫山各項職務。中原大戰爆發。至9月18日,張學良突然通電支持蔣介石,並帶領奉軍入關。閻馮倒蔣遂以失敗告終。 [16]  閻錫山避走大連,蔣介石任命商震為山西省主席。商震出任山西省主席後,受到閻錫山嫡系將領的攻擊,被迫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7月率第32軍第67師的兩個旅離開山西,成為最早脱離晉綏軍的部隊。 [17] 
民國二十年(1931)年8月8日,閻錫山回到山西,蔣得知後,立即催促閻離去。但不久之後,九一八事變爆發,國內政治局勢發生變化,致使問題不了了之。閻錫山為重新掌握軍隊,組織了晉綏軍軍事整理委員會,以親信將領楊愛源為主任委員。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月20日,國民政府設立太原綏靖公署,任閻為主任,指揮節制晉綏軍。重新掌握晉綏軍後,閻錫山將第32軍第66師編入第34軍。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將原來的每師兩個旅擴編為3個旅。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又將孫楚的護路軍番號撤銷,改稱第101師。1936年成立騎兵第1、2師。 [17] 
  • 抗日戰爭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晉綏軍很快失去山西大部領土,其軍餉和武器裝備多依賴軍事委員會撥發,但晉綏軍的人事、指揮、調動權依然被閻錫山牢牢控制着。抗日戰爭期間,蔣介石在表面上支持晉綏軍抗戰,同時卻設置種種限制,防止晉綏軍乘機壯大。 [17] 
1936年12月,晉綏軍開赴綏遠抗戰前線。 1936年12月,晉綏軍開赴綏遠抗戰前線。
晉綏軍
晉綏軍(2張)
為鼓勵晉綏軍抗日,晉綏察三省被劃為第二戰區,閻被任命為司令長官。晉綏軍除原有的第19、33、34、35軍外,又成立了第61軍和騎兵第1軍。在忻口會戰太原保衞戰中,晉綏軍損失巨大 [18]  。經過整補晉綏步兵原為68個團,戰後整編為58個團,又新成立10個團,共134398人。騎兵原為6個團,仍為6個團,共6584人。炮兵原為9個團及1個炮壘大隊,戰後整編為6個團,新成立3個團1個炮壘大隊,共15383人 [19] 
隨後,晉綏軍的番號有所增加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7月,成立第83軍和暫編第1軍,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3月成立第23軍和第43軍。抗戰期間,晉綏軍先後擁有10個軍的番號,但直到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底,依然只編有8個步兵師和2個騎兵師。 [20] 
民國三十年(1941年)前後,晉綏軍逐步將步兵旅改編為暫編師,先後成立了14個暫編師,番號從暫編第37師至暫編第50師,另成立騎兵第4師。 [17]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2月,蔣要求晉綏軍吞併由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建立的青年抗敵決死隊。1939年12月,晉綏軍發動了對決死隊的軍事進攻,遭到決死隊頑強抵抗。軍事委員會以支援為名,於1940年2月命令胡宗南派出第90軍渡過黃河,進入晉西 [21]  ;原駐紮山西的中央軍也趁晉綏軍作戰失利之際進駐晉東南。晉綏軍戰後只能退到晉西和晉南地區。 [17] 
民國三十年(1941年)5月中條山會戰失敗後,中央軍及其它派系的軍隊陸續撤出晉南,晉綏軍則全部蜷縮於晉西一隅,直至日軍投降。晉綏軍除作戰地域狹小外,在裝備、兵員和經費上均不充足。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3月據閻錫山反映,第二戰區領到的軍餉不足標準的四分之一 [22]  。中條山戰役之後,晉綏軍主要的任務是牽制晉西南的日軍,防止其渡過黃河、進犯西北,採取的主要作戰方式是游擊戰。 [17] 
抗戰期間,蔣介石將傅作義部從晉綏軍中分化出去。抗戰全面爆發後,閻錫山將傅作義部從綏遠調入山西境內作戰。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3月,蔣任命傅作義為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並設立副司令長官部,率領第35軍進入綏西河套。蔣介石同時命令晉綏軍的第61軍跟隨傅作義入綏,但被閻錫山拒絕 [23]  。傅作義從此脱離閻錫山,自立一派。作義初進綏遠,所部第35軍只有第101師一個師的番號。7月,擴編了新編第31、新編第32師。 [17]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初,傅部收復臨河五原等整個河套地區,為嘉獎此次勝利,蔣介石為傅部增加兩個軍的番號:暫編第3軍(轄暫編第11、暫編第17、新編騎兵第3師)和暫編第4軍(轄暫編第10、新編騎兵第4師),但由於兵員和武器裝備的匱乏,這兩個軍缺編嚴重。抗戰勝利後,騎兵第4軍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10月由暫編第4軍改稱及新編騎兵第3師裁撤,保留2個軍7個師。 [17] 
  • 解放戰爭
1.閻錫山部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閻錫山隨即令晉軍由晉西開赴太原、晉北、晉南、晉東南。8月30日,閻錫山由晉西返回太原。為擴充軍事力量,閻錫山改編偽軍和殘留日軍。10月,改編尚未就緒,晉軍進攻上黨解放區,慘遭失敗,被殲3萬餘人。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發動內戰。面對軍事上的節節敗退,蔣介石對晉綏軍的態度也發生了變化。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底到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初,閻錫山被迫取消省防軍的番號,官兵補充其它部隊;晉綏軍也縮減到5個軍共15個師,撤銷了第23、83軍的番號,騎兵第1軍的番號撤銷後,原班人馬改稱第33軍。 [24]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春,在解放軍的進攻下,晉綏軍被壓縮到同蒲鐵路沿線和晉中盆地。 [17] 
晉綏軍俘虜 晉綏軍俘虜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晉綏軍臨汾戰役中丟失臨汾,此役後,晉綏軍僅保有晉中、晉北數個城市。臨汾失守後,閻錫山對晉中地區的防守部隊也作了調整 [25]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6月16日,祁縣的晉綏軍37師被全殲。6月21日,在介休,閻錫山親訓師7000餘人被全殲。7月12日,高倬之第43軍73師、第44師又被全殲。13日、駐守太谷的第9總隊又遭重創,僅僅300餘人逃脱。7月16日,解放軍對晉中之敵發起總攻,第46師、第71師、第33軍被全殲。7月17日,趙承綬率駐守文水的趙恭第61軍、駐守平遙的温懷光第19軍、駐守汾陽的劉效增第43軍共3個軍部1個整師在逃往太原途中大部被殲滅。
1949年4月29日,晉綏軍在山西的最後一個據點大同在晉綏軍第18兵團副總司令兼大同總指揮於鎮河的指揮下,率殘部10000餘人向解放軍投降。
2.傅作義部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0月,傅作義部奉令攻佔了連接華北和東北的戰略要地張家口,隨後蔣任命傅為察哈爾省主席,並將第十二戰區改為張垣綏靖公署。同年12月,蔣把張垣綏靖公署與保定綏靖公署合併為華北剿匪總司令部,任命傅作義為總司令。 [17]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傅作義先後成立了第111、暫編第4軍,將原保定綏署所屬的新編第2軍改稱第101軍。在原有7個師的基礎上,先後改編和成立了14個師,總兵力達30萬人。 [17] 
1949年1月22日,傅作義正式宣佈接受《關於和平解放北平問題的協議》公告,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晉綏軍軍隊體制

晉綏軍綜述

北洋政府時期督軍公署統轄晉軍。民國十六年(1927年)為國民革命軍北方軍總司令部,晉軍改稱國民革命軍北方軍。民國十七年(1928年),改稱第3集團軍總司令部,晉軍改稱第3集團軍。
民國十九年(1930年),閻錫山聯合馮玉祥等反對蔣介石,發動中原大戰,晉軍改為第3方面軍,第3集團軍總司令部改為第3方面軍總司令部。中原大戰失敗後,第3方面軍總司令部撤銷,成立晉綏警備總司令部,統轄晉軍。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2月成立太原綏靖公署,晉軍歸太原綏靖公署統轄。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成立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晉軍歸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統轄。抗戰勝利後,晉軍仍由太原綏靖公署統轄。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949年4月,晉軍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全軍覆沒。 [2] 
在晉綏軍的高級將領中,閻錫山除信任楊愛源王靖國等少數人外,對其他將領都多有牽制和提防。為防止部下握有重兵,閻錫山不斷調配部隊的建制,因此在各地方軍事集團中,晉綏軍的建制變化是最為複雜的。 [17] 

晉綏軍北洋政府時期

山西督軍公署為北洋政府時期的山西軍事領導機關,因軍事領導人名稱的變化,先後稱為都督府、將軍行署、督軍公署、督辦公署,以督軍公署時間最長。 [2] 
  • 督軍公署
清宣統三年9月8日(1911年10月29日),山西新軍太原起義時,公舉第85標第2營管帶姚以價為司令。起義成功後,組織山西臨時軍政府,推舉閻錫山為都督,温壽泉為副都督。下設軍政、參謀、軍令、政事、財政、外交、司法等7個部,並設大漢銀行。
民國元年(1912年)3月15日,袁世凱正式任命閻錫山為山西都督。4月,成立都督府,設參謀司、軍政司、秘書廳、糧服局及副官長,參謀司司長孔繁蔚,軍政司司長黃國樑,秘書廳廳長先後為趙戴文、劉錦訓,糧服局長南桂馨,副官長李德懋。8月,都督府置參謀長1人,為黃國樑。3年6月,袁世凱改都督為將軍,任閻錫山為同武將軍,督理山西軍務。
督軍公署還隸屬有2個地區性軍事機構。辛亥革命太原起義成功後,大同、運城相繼光復。宣統三年10月10日(1911年11月30日)大同光復,成立大同軍政分府,以李德懋為都督,李國華為副都督,常珍為參謀長,宋士傑為統領;10月11日(12月1日)運城光復,成立河東軍政分府,由山西軍政府副都督温壽泉主持,委任起義民軍領導人李鳴鳳為晉軍第一旅旅長,張士秀為河東觀察使。閻錫山被正式任命為山西都督後,為排除異己,將大同、河東軍政分府撤銷,藉故逮捕了李鳴鳳、張士秀。民國二年(1913年)2月設晉南鎮守使,民國三年(1914年)3月設晉北鎮守使。鎮守使於16年6月撤銷。 [2] 
  • 督軍公署部隊
辛亥太原起義成功後的軍政府,將起義部隊整編為4個標,分東、南、北三路,繼續與清軍戰鬥,擴大起義戰果。
民國一年(1912年)4月,閻錫山着手整編部隊。民國五年(1916年),山西軍隊為:第12混成旅,第1、第2、第3混成團,第4、第5步兵營。第12混成旅轄2個步兵團,1個騎兵團,炮兵、工兵、輜重各1個營;每個混成團轄3個步兵營、1個騎兵營、1個炮兵營、1個機槍連;第4、第5步兵營各轄4個步兵連。兵力共1萬餘人。
民國十三年(1924)-民國十四年(1925年),閻錫山又進行第二次擴軍。13年冬先將10個步兵團番號改為10個旅,然後增補兵員;並新添2個師的編制,新建1個步兵旅、1個手擲彈旅、9個手擲彈營、1個迫擊炮團,使晉軍比前增加一倍多,兵力4萬餘入。其編制為:師轄2個旅,旅轄2個團,團轄3個營,步兵營轄3個步兵連、1個機炮連,迫擊炮團轄6個營。
民國十五年(1926年)秋至16年春,閻錫山又進行第三次擴軍,將全省保安警察改編為陸軍,陸軍步兵擴編為17個師,炮兵擴充為8個團。每師轄1個旅又1個團,每旅轄2個團。
民國十六年(1927年)4月10日,閻錫山將晉軍改稱晉綏軍,自任總司令。撤銷南北鎮守使,並下令取消督辦名義,以晉綏總司令名義統轄軍民兩政。不久,又將晉軍的編制由師擴充為軍,編為8個軍,晉綏軍總部直轄第十七師和警衞旅。稍後,閻錫山還收編了冀南的陳光鬥、劉桂堂,冀東的張膺芳及山東的範澄秋等部。晉軍兵力猛增至13萬餘人。 [2] 

晉綏軍軍閥混戰時期

  • 國民革命軍北方軍
民國十六年(1927年)4月6日,蔣介石委任閻錫山為國民革命軍北方軍總司令,當日閻錫山在太原宣誓就職,稱晉軍為國民革命軍北方軍。
國民革命軍北方軍總司令部,仍然是山西督軍署的一套機構。民國十六年(1927年)8月,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辭職下野,東去日本。11月6日,各路軍失利,撤回山西。其第4師傅作義部從10月起堅守涿州3個月後,被奉軍改編。 [26] 
  • 第三集團軍
晉綏軍騎一軍司令部舊址 晉綏軍騎一軍司令部舊址
民國十七年(1928年)1月,蔣介石返回上海,復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2月,蔣介石改編國民革命軍為4個集團軍。閻錫山的國民革命軍北方軍被改編為第三集團軍,閻任總司令,其北方軍總司令部即改稱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部。3月,蔣介石下令各集團軍進行“北伐”。閻錫山組建了一個行營機構,稱為閻總司令行營,隨閻行動,第三集團軍經調整後,兵力15萬人。
民國十九年(1930年)春,閻錫山完成了第四次擴軍,將晉軍擴編為步兵10個軍又4個保安縱隊,騎兵4個師,炮兵7個旅,總兵力達20餘萬人。 [27]  番號仍為第三集團軍,總司令閻錫山。後在中原大戰中,閻馮倒蔣遂以失敗告終。
閻、馮失敗後,蔣介石力逼閻、馮出國。閻錫山將陸海空軍總司令部、第三方面軍總司令部撤銷,改為晉綏警備總司令部,由徐永昌任總司令,楊愛源任副司令。
民國十九年(1930年)11月29日,閻錫山秘密離開山西,逃往日本軍隊佔領的大連。張學良將晉軍整編為步兵4個軍,1個正太護路軍,3個獨立旅,1個騎兵軍和炮兵10個團。每軍轄2個師,每師轄2個旅,每旅轄2個團。
民國二十年(1931年)7月,石友三等人在河北通電反蔣,蔣介石令商震率部赴河北截擊石友三。商震率第67師到河北後,不久即辭去第32軍軍長職務,脱離晉軍。 [16] 
  • 太原綏靖公署
民國二十年(1931年)8月8日,閻錫山從大連回到山西。他指示楊愛源、孫楚組織晉綏軍事整理委員會,同時派人與蔣介石疏通關係。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月20日,國民政府下令設立太原綏靖公署。晉綏警備總司令部即行撤銷。27日,太原綏靖公署成立,29日,閻錫山就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之職。之後,閻整理晉軍,策劃“客軍”(指退到山西的西北軍)出境;提出“十年建設計劃”,以示不再與蔣介石抗衡。 [28] 
1.綏靖公署本部
太原綏靖公署本部駐太原城內。太原綏靖公署本部的直屬機構和單位有:晉綏軍事整理委員會,,主任楊愛源,下設總務、考核、教育、補充4個處,七七事變後撤銷;國民訓練軍事委員會,負責對各中等學校在校高中生進行軍事訓練,主任王輔,七七事變後撤銷;晉綏軍官教導團,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解散;2個國民兵軍士訓練團和10個國民兵軍官教導團,七七事變後改編為決死隊和軍士團。 [28] 
2.綏靖公署部隊
太原綏靖公署為地方性軍事組織,統轄晉綏兩省的部隊。閻錫山鑑於商震率部出走,通過晉綏軍事整理委員會,組織軍官輪訓,加強對軍官的思想控制。在組織上,取消了第32軍番號,將原第32軍之第66師編入第34軍。同時,剔除部隊空名,裁汰老弱,將張學良改編晉軍後失業的閒散軍官和部分老弱殘廢士兵召集起來,編為失業軍人屯墾隊,開赴綏遠從事開墾。
晉軍經初步整理後,各軍師主官未變。第33軍轄第71、第68師,分別駐防晉西和晉北;第34軍轄第66、第69、第70師,分別駐防晉東南、晉南和綏西;第35軍轄72、第73師,分別駐防晉東和包頭、集寧、歸綏等地3正太護路軍轄3個旅,駐防正太路沿線;獨立第1、第2、第3旅,分別駐防太原、大同和晉西北;騎兵軍司令轄3個旅,駐防平綏路大同集寧等地;炮兵10個團分別駐防歸綏、太原汾陽長治大同集寧等地。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8月,蔣介石任命率部到江西參加對中央紅軍第五次“圍剿’’的第72師師長李生達為第19軍軍長兼第72師師長。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6月,李生達被刺殺後,陳長捷任第72師師長。7月,國民政府任命王靖國為第19軍軍長,孫楚為第33軍軍長,楊效歐為第34軍軍長。後將正太護路軍改編為第101師,師長李俊功。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8月,閻錫山將17個“防共保衞團”改編為12個新編步兵團。11月,綏遠抗戰勝利後,閻錫山將反正偽軍改編為晉軍1個師又3個旅:新編第2師(師長金憲章)、新編第5、第6旅和新編騎兵第2旅。 [28] 

晉綏軍抗日戰爭時期

  • 第二戰區
抗日戰爭時期的晉綏軍
抗日戰爭時期的晉綏軍(13張)
民國二十七年(1937年)8月15日,國民政府下達抗日戰爭總動員令,全國劃分為5個戰區。晉綏兩省劃為第二戰區,閻錫山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指揮第二戰區所屬部隊進行抗戰。
第二戰區所轄地域,抗戰開始時包括察哈爾省的平綏路東段地區。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3月,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簡稱長官部)移駐陝西省宜川縣,該縣在軍事上也劃歸第二戰區。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4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對戰區重新劃分,第二戰區所轄地區為山西全省和陝西省東北部;綏遠省劃歸第八戰區。
民國三十年(1941年)4月,陝西省東北部也劃歸第八戰區,第二戰區只轄山西一省。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3月,第二戰區撤銷,仍由太原綏靖公署統轄晉軍。
第二戰區長官部所轄部隊,有閻錫山的晉軍和調入本戰區抗戰的國民黨中央軍,由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的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也列入第二戰區戰鬥序列。抗戰初期主要由共產黨領導建立的山西新軍,隸屬晉軍編制。(1939年)十二月事變後,山西新軍編入八路軍序列。
太原、臨汾失陷以前,晉軍、中央軍和進入敵後的八路軍,在第二戰區長官部統一指揮下,較好地進行了配合作戰。日軍侵佔太原、臨汾以後,閻錫山率長官部和晉軍退往晉西山區,主要指揮晉軍;在山西作戰的中央軍退往晉南(太南、嶽南,主要是中條山區),作戰指揮權歸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八路軍深入敵後,創建抗日根據地,進行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中央軍全部退出山西。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侵略軍投降,抗戰勝利。接着,蔣介石、閻錫山發動內戰,國民黨中央軍又進入晉南,向解放區進犯,歸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指揮。 [29] 
1.戰區長官司令部
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成立後,太原綏靖公署與長官部成為一個機關、兩個牌子。閻錫山對上級、對友軍,使用長官部印信、關防;對晉軍內部和山西省系統,一般仍使用太原綏靖公署印信、關防。
長官部機關各部門,多由閻錫山自行編制,但在向上級報告時,則按國民政府頒發的編制表編造上報。
直屬單位有:山西軍管區司令部、第二兵站總監部、第二戰區執法總監部、兵工室、軍事學校和訓練團(班)。 [29] 
2.第二戰區部隊
編入第二戰區戰鬥序列的部隊,有晉軍和在山西抗戰的國民黨中央軍,以及在山西敵後抗戰的八路軍。 [29]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8月中旬,第二戰區長官部成立,晉軍編為第6、第7兩個集團軍,同時將第68師改編為第61軍。忻口戰役中將獨立第八旅改編為第68師。晉軍即為2個集團軍、5個步兵軍、1個騎兵軍,共轄8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又16個步兵旅、1個騎兵旅、10個炮兵團。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閻錫山在臨汾晉軍進行了收容整編。 [30]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7月,閻錫山在吉縣古賢村召集晉軍高級將領會議,提出革新和擴充舊軍問題,同時減少或停止對新軍的供給,限制新軍發展。年底,蔣介石給了閻錫山4個集團軍番號,讓閻擴軍。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月,傅作義被任命為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後,率第35軍第101師、第211旅及新編第6旅、炮兵第25團開赴第八戰區,脱離晉軍和第二戰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閻錫山開始按照4個集團軍的編制進行擴軍。每個集團軍轄2個軍,每個軍轄3個師;原來的旅改編為師,取消旅的番號。晉軍共編為4個集團軍、8個軍、24個師及直屬和特種部隊等。這次擴軍後直至日本投降,再無大的變動。 [29] 

晉綏軍解放戰爭時期

  • 太原綏靖公署
解放戰爭時期的晉綏軍
解放戰爭時期的晉綏軍(5張)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3月,第二戰區撤銷,仍由太原綏靖公署統轄晉軍。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閻錫山隨即令晉軍由晉西開赴太原、晉北、晉南、晉東南。8月30日,閻錫山由晉西返回太原。為擴充軍事力量,閻錫山改編偽軍和殘留日軍。日軍投降前,閻錫山即暗中委任偽軍趙瑞、楊誠為新編第1、第2軍軍長。日軍投降後,閻錫山將偽軍正式改編為,5個“省防軍’’,每個軍轄3個師,共約5萬餘人。10月,改編尚未就緒,晉軍進攻上黨解放區,慘遭失敗,被殲3萬餘人,閻錫山即將“省防軍一大部人員補充到被殲各軍中,而將剩餘人員組建為第8、第9兩個獨立總隊。殘留日軍,在太原地區約5000餘人,開始被編成6個護路大隊,不久改編為6個“保安團’’,後又改編為獨立第10總隊。在大同殘留日軍近1000人,成立了1個“大同保安總隊。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3-6月,根據國民政府關於撤銷戰時體制的命令,閻錫山對晉軍進行整編,由4個集團軍、8個軍、24個師整編為3個集團軍、5個軍、15個師,另有直屬及特種部隊。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7月-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7月,在晉北、同蒲、呂梁、汾孝、晉南、正太、運城、臨汾、晉中諸戰役中,晉軍各師、團受人民解放軍多次打擊,有些師、團被多次殲滅,又多次補充、組建,兵員不足,士氣低落,戰鬥力喪失。晉中戰役之後,閻錫山的統治區只剩下太原、大同兩座孤城。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0月,根據國民黨政府的整軍令,閻錫山對晉軍進行最後一次整編,編為第10、第15兩個兵團,仍轄5個軍,番號未變;暫編師名稱取消,序號另編。同時,閻錫山還組建了幾個非正規軍部隊。將第66師稱為鐵軍基幹師,將第8、第9總隊合併後稱為堅貞師,將由其親自訓練過的第72師稱為親訓師,炮團稱為親訓炮團。 [29] 
  • 華北剿匪總司令部
抗戰勝利前夕,為搶佔戰略要地,蔣介石將傅作義的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部改稱第十二戰區司令長官部,並任命傅為司令長官。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10月,蔣任命傅為察哈爾省主席,並將第十二戰區改為張垣綏靖公署。同年12月,蔣把張垣綏靖公署與保定綏靖公署合併為華北剿匪總司令部,任命傅作義為總司令。 [17]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傅作義先後成立了第111、暫編第4軍,將原保定綏署所屬的新編第2軍改稱第101軍。在原有7個師的基礎上,先後改編和成立了14個師,總兵力達30萬人。 [17] 
1949年1月22日,傅作義正式宣佈接受《關於和平解放北平問題的協議》公告,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31] 

晉綏軍軍事工業

民國三年(1914年)7月,閻錫山將太原機器局改為山西陸軍修械所。該所以修配軍械為主,兼造刺刀、指揮刀等。 [32]  [33] 
太原兵工廠車間 太原兵工廠車間
民國九年(1920年)初,北洋軍閥政府為限制各省勢力,通令各省裁軍。是年3月,閻錫山將山西陸軍修械所更名為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民國十五年(1926年)春,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增設壓藥分廠,銅殼分廠添置壓彈設備後改稱水壓機分廠。 [32]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閻錫山將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改稱太原兵工廠,並將學兵團的實習工廠也劃歸太原兵工廠,改為衝鋒槍分廠;將無煙藥、制酸2個分廠劃出來,另行組建山西火藥廠,下轄17個分廠。
中原大戰後張學良決定編遣晉綏軍,並把太原兵工廠和山西火藥廠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4月,改組合併為太原修械所-晉綏軍修械所。 [33]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月,閻錫山復出就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把太原修械所的太原兵工廠部分改為壬申製造廠;將山西火藥厂部分改稱壬申化學廠。後提出《山西省政十年建設計劃案》,着手籌備成立新的兵工企業-西北實業公司。西北實業公司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8月1日正式成立。 [34-35] 
西北實業公司聘請了德國造炮工程師杜爾華和製圖技師梯爾工對工作方法作了許多技術指導。為適應山西地區的地形要求,兵工廠仿造德國10.5公分口徑的重山炮和8.8公分口徑的野炮。這兩種炮均能曲射,山炮射程8000米,野炮射程1.1萬米。原計劃各造36門,到七七事變時,重山炮造成24門,野炮造成12門,均參加忻口戰役。 [36]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0月,閻錫山將西北實業公司下屬的11個工廠合併為以製造軍火為主的西北製造廠,由張書田任總辦,趙逢冬任會辦,下轄18個分廠,擁有資金700萬銀元,廠房6100餘間,機器設備4300部,職工8088人,月生產水平為:65式步槍800支,79式步槍3000支,捷克式輕機槍600挺,92式重機槍90挺,17式山炮40門,12式山炮200門,野炮150門,重炮24門,迫擊炮150門,迫擊炮彈8萬發,手榴彈30萬枚,子彈150萬粒,炸藥123噸。 [37]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在此之前,閻錫山雖曾親督搬遷,但因戰局突變,至使時間倉促,運輸困難,所以大部機器未能運出,落入敵手。城固、廣元、中部、鄉寧等幾個分廠,每月仍可造步槍共約3000支,輕機槍100挺,手榴彈80000顆。 [32] 
日本投降後,閻錫山在後方的軍工各廠,除川北廣元和陝南城固兩分廠未及遷回交由國民黨中央兵工署,孝義分廠遷往大同外,餘皆先後遷回太原。兵工合作社遷回太原後改名晉興機械企業公司,下設1、2、3、4廠。修械所遷回汽車修理廠舊址,改組為正興機器公司的正興機器廠。 [32] 

晉綏軍後勤供給

晉綏軍綜述

晉軍的經費、裝備、物資等供應保障,即整個軍費開支,既依附中央政府,又保持很大的獨立性。在北洋軍閥政府時期,以及國民政府時期的抗日戰爭爆發前,晉軍的軍費由本省墊支自籌解決。所謂本省墊支自籌,主要是扣留中央税。其次是用諸如增收雜税,增發省鈔等辦法籌措。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10月,閻錫山向國民政府提出停止扣留中央税,而從中央領取軍費的請求,得到同意。在墊支自籌期間,晉軍的軍費開支,一般每年佔山西省財政支出的60%左右,最高年份達80%以上。在由中央撥款解決軍費後,閻錫山並不完全執行國民政府的政策及中央軍事部門關於軍隊後勤的各項規定。 [38] 

晉綏軍後勤機構

晉軍的後勤機構,北洋軍閥政府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大體相同。各級軍事機關編有後勤業務部門,但沒有統一的後勤領導機構,各業務部門由各級主官直接領導。抗日戰爭時期,按照國民黨軍隊後勤體制,第二戰區配屬有第二兵站總監部,由閻錫山組建和直接領導。 [38] 
1,督軍署、綏靖公署及長官部的後勤機構
民國元年(1912年)-民國十四年(1925年),山西省督軍署(都督署、將軍署)編有軍需課和軍醫課。直屬後勤單位有:糧服局及糧秣廠、被服庫、軍械局及軍械庫,太原陸軍病院和殘廢兵院、兵站分部(轄1、2、3兵站)、隨營修械所、晉北醫療所、邊防衞生隊等。
民國十五年(1926年)9月30日,閻錫山制定了山西省督辦公署編制,在參謀廳下設有軍需處和軍醫處,並編有軍實部。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月,太原綏靖公署設軍需處、軍械處、軍醫處、採運處,並在天津、上海設有辦事處。
抗日戰爭時期,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設軍需處、糧秣處,軍械處、衞生處、中醫處、服裝處以及軍裝廠總管理處和軍鞋廠。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3月,第二戰區長官部撤銷,太原綏靖公署設有經理處(負責薪餉分配和軍費開支)、會計處、第四處(負責後勤物資補給)、服裝小組(負責服裝的製做)和兵工室(負責兵器的製造和保管)。 [38] 
2,部隊後勤機構
北洋軍閥政府時期,沿襲清末新軍編制,師以下部隊各級只編後勤業務人員。
國民政府時期,晉軍執行國民黨軍隊編制,師以上機關編有後勤業務部門,團以下只編後勤業務人員。 [38] 
3、配屬的第二兵站總監部機構
第二戰區第二兵站總監部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8月在太原組建,兵站總監由閻錫山的炮兵司令周玳兼任。總監部設參謀、副官、經理、軍械、衞生、運輸等處。隨着閻錫山擴軍,總監部及其所屬也相應擴大。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時,總監部及其所屬大小單位159個(直屬單位84個),總人數達1萬餘人。159個單位中,總監部1個,分監部4個。
抗日戰爭勝利後,第二兵站總監部遷回太原,其所屬單位也迅即先後從陝西、晉西遷至閻軍駐防地域。1946年2月整編後,總監部及其所屬單位由159個減至117個,總人數減到不足1萬人。 [38] 

晉綏軍供給

山西陸軍官兵薪餉標準
山西陸軍官兵薪餉標準(2張)
晉軍在北洋政府時期,軍費是本省墊支自籌,軍隊供給標準也就自行制定,獨立供應。國民政府時期,閻錫山任太原綏靖公署主任後,晉軍執行軍政部(抗日戰爭勝利後改為國防部)規定的供給標準。但閻錫山在執行軍政部的標準時,或是打折,或是降低標準,或是推遲執行修訂後提高的新標準,或是隻領不發,或是按編制人數請領而按實有人數(少於編制數)發放,吃大量空額。
民國二年(1913年)6月,閻錫山致北洋政府陸軍部電中稱:“晉省軍隊的兵數餉項,均按照前清營制餉章規定。”銀兩改折為銀元。
民國十五年(1926年)10月和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閻錫山制定了《山西陸軍官佐薪俸修訂表》、《山西督軍署官佐及文官各級薪餉表》,以及《戰時輜重人員薪餉表》。
晉軍在抗日戰爭爆發前,即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6月,軍費仍由本省墊支自籌,閻錫山雖沒有為晉軍另外製定薪餉標準,但在執行軍政部制定的標準時,只按八成發放。抗日戰爭初期,閻錫山對晉軍官兵薪餉未打折扣,而按軍政部規定的實際標準、發給。但對山西新軍,從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開始便從供應上採取抑制措施,不給在戰鬥、中發展的部隊發經費物資。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民國三十年(1941年),閻錫山把晉軍官兵薪餉按軍政部規定的標準領回後,另制定晉軍官兵薪餉標準。
民國三十年(1941年),晉軍擴編後,較少有滿員的。晉軍實有人數不過12萬人,每月卻按編制人數(編制軍官佐12456人,士兵177239人,合計189695人)18.9萬餘人領取薪餉經費。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以後,閻錫山以山西省向來組、政、軍、教、經人員待遇一致為由,把軍政部每次修訂標準後提高的官兵薪餉,按黨派團體組織、政府、軍隊、教育、經濟(簡稱組、政、軍、教、經)等工作人員平均計算,更大幅度降低了晉軍官兵的薪餉標準。抗日戰爭勝利後,閻錫山未為晉軍另外製定標準,而按國防部制定的標準發放。
民國十六年(1927年)4月,閻錫山制定山西陸軍士兵的給養標準。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月,閻錫山根據山西省糧食生產情況,對晉軍的主食又作了具體規定。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6月軍政部劃分甲、乙、丙三類地區制定標準,每人每天分別為0.07元、0.06元、0.05元,山西省為乙類地區。 [39] 

晉綏軍兵役制度

晉綏軍綜述

晉軍從民國元年(1912年)-1949年,主要實行兩種兵役制,即募兵制和‘‘兵農合一’’徵兵制。
民國元年(1912年)-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實行募兵制。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閻錫山根據國民政府頒佈的《兵役法》,制定了《山西暫行徵兵大綱草案》,準備實行徵兵制。但不久抗日戰爭爆發,大綱草案未能實行。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閻錫由在其控制區域推行“兵農合一”制度,開始實行徵兵制。各級兵役機構,也在抗日戰爭期間逐步建立起來。 [40] 

晉綏軍兵役機構

民國初,沒有專門的兵役機構。山西軍政府把招募兵員列為軍政部的任務之一,但各部隊招募新兵的工作,主要由各部隊自己負責。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初,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設立了募兵機構-招募處,下轄2個募兵大隊。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招募處改編為山西省政府兵役處,成為山西省的兵役領導機構。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4月,又將兵役處改編為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編練處,下轄專區兵役督察組(只設有汾南、汾東兩個督察組)及晉西各縣國民兵團和直屬兵役訓練班。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3月,編練處改編為山西省軍管區司令部,並逐步建立起軍管區、師管區、團管區兵役組織系統。閻錫山兼任軍管區司令。軍管區司令部設辦公室、編練處、兵役處、總務處和兵役幹部訓練班。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晉中戰役之後,各地兵役幹部潰退太原,被改編為迫炮師第二團。 [40] 
  • 募兵制
民國元年(1912年)-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晉軍實行募兵制,其募兵方法有以下幾種:一是插旗招募。二是劃區招募。三是臨時募集。 [40] 
  • 兵農合一徵兵制
兵農合一是閻錫山為解決兵員、兵糧問題而制定的制度。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開始在晉西及晉西南部分縣實行,日本投降後又推行到晉中、晉北一些縣份。“兵農合一”的主要內容是編互助組:劃分份地和為常備兵(在軍隊服現役者)家屬出優待糧棉等。 [40] 

晉綏軍軍事訓練

晉綏軍部隊訓練

晉軍的部隊訓練,以制式教練為基本,而在不同發展階段,還有整訓、集訓、閻錫山親訓等多種訓練形式。 [41] 
  • 制式教練
制式教練為部隊各兵種的基本(正規)訓練。訓練期一般為1年,其中半年為新兵入伍教育及基本教練,半年為應用(即戰鬥)教練。訓練以建制單位組織實施,各級長官及軍士為教員。訓練內容分為學科與術科,學科在課堂(寢室)進行,術科在操場及野外進行。 [41] 
  • 按照編印的操典、教範訓練
民國二十五年(1926年)秋,閻錫山軍隊在晉北參加反對國民軍作戰後,專門召開軍事教育會議,討論晉軍的教育訓練問題。會議根據作戰中的經驗教訓,提出應改進的問題21項,經討論議決,多以閻錫山的《應改良之戰事匯錄》為改進依據。11月30日,閻錫山頒佈了《山西陸軍教育令》及教育大綱,對晉軍的軍事訓練作了具體規定。
民國二十六年(1927年)1月,閻錫山又頒發了《山西軍隊教育服務條例》。
民國二十五年(1926年)-民國二十八年(1929年),山西陸軍訓練總監部編印了新的步兵操典和輕重機槍、山野炮等武器教範。 [41] 
  • 整訓中的軍事訓練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閻錫山在吉縣古賢村召開晉軍高級軍官會議,會後,閻錫山以第二戰區司令長官手諭編印了他講的《新戰士讀本》;同時長官部又編印了《新的統御法》、《新的管理法》、《新的訓練方法》、《新的作戰方法》,即所謂的“四新’’,以此對部隊實行教育。此外,還編印了《新步兵野外勤務》、《連的戰鬥法》、《民族革命戰法》等訓練教材。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閻錫山發動十二月事變,舊軍在事變中損失慘重。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閻錫山為重振舊軍要求擴軍,閻錫山又對舊’軍進行整訓,重點整訓幹部。
民國三十年(1941年),閻錫山在長官部成立整訓處,並在部隊建立了各級整訓機構。 [41] 
  • 利用日本軍官訓練晉軍
抗戰勝利後,閻錫山為擴大武裝,收編原淪陷區各縣偽保安團隊及其他反動地方武裝,改編為山西省防軍,由留用的日本軍官對省防軍進行軍事訓練。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閻錫山在太原新南門外大營盤組成山西省防軍集訓團,每期訓練兩個月。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4月,閻錫山將省防軍集訓團改組為山西軍事幹部訓練團,軍事教官仍由日籍軍官擔任。訓練團設步兵、炮兵、工兵、交通、通訊、軍醫、獸醫、軍鴿軍犬等8個訓練隊,其中步兵隊下設校官隊1個、尉官隊4個,分期輪訓晉軍部隊的幹部。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初,閻錫山的軍隊經過整編後,有許多編余軍官,閻將其編成軍官總隊,附設在軍事幹部訓練團內集中訓練。 [41] 
  • 三六一戰鬥法訓練
在閻軍被人民解放軍大量消滅的形勢下,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閻錫山創造了“三六一戰鬥法”,親自編寫《三六一戰鬥法課本》和《三六一的具體做法》,發到部隊,作為訓練教材及戰鬥依據。 [41] 
  • 親訓團訓練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下半年,人民解放軍在山西戰場連連、取得勝利,解放區日益擴大。閻錫山軍隊所控制的地盤日益縮小,只剩下運城、臨汾、大同、太原幾個城市和晉中部分地區。11月,閻錫山在太原成立了親訓團,親自兼任團長。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春,由參加親訓團的幹部組建了1個親訓師,後在晉中戰役中被人民解放軍消滅。 [41] 

晉綏軍軍事院校

閻錫山在建設晉軍中,歷來重視開辦軍事學校和軍官教育團等,以培養軍事人才。
民國七年(1918年)-民國十九年(1930年),閻錫山開辦的北方軍官學校、山西陸軍輜重教練所、山西航空預備學校、第三集團軍騎兵教練所等軍事教學組織,共培訓軍官和軍士8000餘人。
北方軍官學校的前身為學兵團,主要培養初級軍事幹部和軍士,學制2年。學員由全省各地招收,要求具有高小畢業或同等學歷的文化程度。
山西陸軍輜重教練所主要培養後勤人員,學制2年。教練內容主要有輜重勤務、兵站勤務、衞生、馬學等課程,輔以簡要的軍事訓練。共辦2期,畢業學員700餘人。
山西航空預備學校每期學員60名,學制3年。學員主要從山西軍官學校學員中挑選,並招收部分中學畢業生。學校有從英國購買的教練機6架。只辦了1期。
第三集團軍騎兵教練所設於大同,培養騎兵基層軍官和軍士。教練所分軍官、軍士兩個隊,軍官隊學員300餘人,軍士隊600餘人,教練期為1年,只辦了1期。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949年4月,閻錫山辦的隨營軍政幹部學校、青年軍官教導第二章晉軍的軍事訓練團、天才軍官學校等,共培訓軍官1萬餘人。
隨營軍政幹部學校在臨汾土門舉辦兩期,學員800餘人。主要收容從淪陷區逃亡出來的中等學校的學生,經短期訓練後分派各部隊。
青年軍官教導團是培養訓練青年軍官的機構:轄3個步兵大隊、1個工兵大隊、1個炮兵大隊。學員來源:一部分在山西各地中學招收,一部分由部隊保送,一部分從河南省招收。
天才軍官學校設軍官隊和軍士隊各1個。學員是從各部隊的軍官和士兵中選拔出來的,各有一技之長,即謂之“天才軍官”。教學內容,軍事課以第二戰區編的《民族革命戰法》為主課,政治課以閻錫山的物勞主張為主課。共辦3期,500餘人。
除上述軍事學校外,閻錫山還辦過許多短期輪訓團、輪訓班,輪訓了大批初級軍官和軍士。 [42] 

晉綏軍武器裝備

民國二年(1913年)6月,山西軍隊的武器有:步馬槍11888支,機槍12挺,小炮37門,多是湖北漢陽造和德國、日本造。民國五年(1916年),武器逐漸增多,並裝備了山炮,國產的有漢陽造和晉造兩種,外國造的有德、日、英、美、俄、比、奧等。
綏遠抗戰中晉綏軍高射機槍手 綏遠抗戰中晉綏軍高射機槍手
民國十四年(1925年),山西的軍火生產有了較快發展,可月產步槍1500支,衝鋒槍200支,輕機槍200挺,重機槍30挺,槍彈60萬發,迫擊炮彈500發,山野炮彈300發。因此,至民國十六年(1927年)閻錫山第三次擴軍後,晉軍擁有的武器已達步馬槍10萬餘支,輕重機槍6000餘挺,迫擊炮1000餘門,山野炮500餘門。中原大戰失敗後,晉軍被改編,武器裝備比過去大為減少。
抗日戰爭初期,晉軍節節敗退,喪師過半。以後,閻錫山偏安晉西一隅,又逐步擴充軍隊,恢復實力。一個陸軍師的武器,有短槍470支,步馬槍近3000支,輕機槍224挺,重機槍48挺,迫擊炮24門,步兵炮36門,山野炮4門。由於晉軍不是蔣介石國民黨的嫡系部隊,所以抗戰期間軍政部補充給晉軍的武器很有限,晉軍主要靠’遷到陝西、四川的幾個兵工廠生產的輕武器來補充裝備,重武器來源很少。
抗日戰爭勝利後,閻錫山接收的日軍武器和改編偽軍的武器,共6萬餘件,從而使晉軍的武器一下子得到很大補充。其中,接收日軍的武器,據不完全統計,有長短槍4萬餘支,輕重機槍1300餘挺,火炮370餘門,擲彈筒1000餘具,各種子彈1200餘萬發,炮彈16萬餘發,手榴彈10萬多枚;接收改編偽軍的輕武器和小炮共1.6萬餘件。在日本投降後不久,晉軍的各種武器總數又達10餘萬件。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2月,晉軍3個集團軍、5個軍的正規部隊,有各種短槍1200支,步槍41436支,衝鋒槍2215支,輕機槍3229挺,重機槍396挺,迫擊炮282門,平射炮10門,戰防炮3門,山野炮158門,擲彈筒1183具,總共50112件。 [43] 

晉綏軍歷史影響

晉綏軍由辛亥革命時的山西民軍改編而成,經歷北洋軍閥和國民政府時期,至1949年4月,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消滅,前後達38年。晉軍在中國近代史、軍閥史上佔有重要一頁 [14]  ,晉綏軍為生存時間最長、實力最為雄厚的地方派系,主要賴以其較為系統和持之以恆的官兵教育和培訓,賴以穩定的領導層和在晉省內積極建立軍工企業。通過系統的、多形式、多層次的苦心教育和培訓,加上較嚴明的軍紀,大大提高了晉綏軍官兵整體素質,晉綏軍歷經多次大規模的軍閥混戰、傾軋,地盤不斷擴大,統轄的山西省經濟、義務教育一度與江浙滬平津比肩,尤其軍工企業和重工業領先全國。 [3] 
在20世紀30年代這一特殊歷史時期晉綏軍對山西省以及綏遠省採取了特殊的以“造產救國”的思想為主張的特殊的統治措施,僅有利於自身的發展,保存了晉綏軍的實力,減輕了第二戰區的物資緊缺問題,而且客觀上推動了晉綏地區的發展,是一種變相形式的抗日。防守黃河西岸,抵制了日軍繼續向西北侵略的步伐,間接保護了廣大西北地區,對抗日戰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44] 

晉綏軍歷史評價

晉系軍閥集團(晉軍)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特殊產物,雖偏居華北一隅,但憑晉綏兩省之力,在周邊強勢軍閥虎視耽耽、風雲變幻的環境中,不僅生存下來,而且逐漸擺脱中央政府領導,形成事實上的“獨立王國”。但是畢竟晉系軍閥是與人民為敵,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反動集團,窮兵默武,給中原人民,尤其給晉綏老百姓帶來沉重災難和禍害,最終為歷史所淘汰。 [3]  (《簡評晉系軍閥集團》毛洪亮)
晉綏軍對晉綏這兩大省在特殊的背景下進行了農業、工業、文化等三大方面的統治,雖然某些措施的不得當造成了矛盾和危害,但也對山西和綏遠兩省都產生了積極地影響,對抗戰時期的西北地區甚至是全中國都產生正面保護的意義。 [44]  (《簡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晉綏軍對晉綏地區的統治及影響》)
參考資料
  • 1.    何本方;徐博東,朱耀廷,嶽慶平等.中華民國知識詞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2-10
  • 2.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 第三十六卷 軍事志[M].中華書局出版社.1997:22-26
  • 3.    毛洪亮.簡評晉系軍閥集團:《合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 , 21 (1) :63-67
  • 4.    烽火下的綏遠: 失蹤攝影師方大曾拍攝
  • 5.    中國攝影家協會網--抗戰與文藝: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週年館藏文物系列
  • 6.    《德宗實錄》卷496:是年三月,山西巡撫岑春煊奏:“晉省改練常備、續備等軍,酌擬兵制晌章,暨裁汰兵勇,改設官缺”,並擬定將綠營官兵“先就現存兵數裁汰五成,舊設宮棄,一統侯考鼓辦理”七不久,政務處及有關各部會同議奏:“該撫所擬各項章程,系仿照武衞右軍營制晌章,實與晉省兵政有裨”,得到朝廷批准。
  • 7.    《岑春煊奏摺》、清練兵處檔:岑春煊裁汰舊軍比較堅決,很快地把綠營裁去一半,並準備年底裁竣。對編練新軍岑則“派員分赴本省民風較強之州縣會同地方官,按照所擬募兵章程,精選慎募。不限成軍日期”。計成軍者有:“撫標常備軍各標成軍者,現為左翼步隊一、二、三、四旅,右翼步隊第三、四旅,馬隊一旅,續備軍成軍者為太原鎮步隊一、二、三、四旅,馬隊一、二、三旅;大同旗步隊二、三旅,馬隊一、二、三、四、五旅。……本擬設親軍衞隊一隊,因招募末齊,暫挑留已撤之成信衞 乓8隊鄉馬隊各啃,作為親軍衞隊。”
  • 8.    付尚文.清末山西編練新軍及辛亥革命時期閻錫山充任晉省都督紀實:《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 (1):58-63
  • 9.    《北京政府公報》第733號, 1914年7月1日
  • 10.    劉壽林《辛亥以後17年職官年表》,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閻想方設法,將孔庚驅逐出境 ,孔庚的參謀長張華輔也一同被趕走。孔庚離山西后, 趙戴文、張樹幟先後任晉北鎮守使。
  • 11.    《北京政府公報》第564號, 1917年8月12日:董崇仁是袁世凱的耳目,為巴結袁世凱, 閻錫山不惜重用董崇仁,委董為鎮守使、混成旅旅長等重要職務。袁死後,董崇仁已失去利用價值,閻錫山便藉故將董免職 。經上報 ,北京政府任命張培梅為晉北鎮守。
  • 12.    《東方雜誌》第14卷, 第15號, 第212頁
  • 13.    閻錫山收回軍權之後,又策劃奪取行政權,唆使省議會和督軍團會議相繼趕走省長沈銘昌及繼任省長孫發緒 。在段祺瑞的支持下, 黎元洪被迫委任閻錫山兼山西省省長。
  • 14.    張建基.晉軍志略(續一):《軍事歷史研究》,2000 (3) :69-84
  • 15.    《大公報》1925年1月8日。
  • 16.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 第三十六卷 軍事志[M].中華書局出版社.1997:28-32
  • 17.    李寶明.蔣介石與中原大戰後的晉綏軍:《學術探索》 ,2004 (11):92-96
  • 18.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上冊) [M] .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87.552~553:據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黃紹報告: 此次損失, 計晉綏60餘團, 現合併不足二萬五千人。閻也電告蔣介石: 傷亡極大, 各部尚有兵力十九、六一軍共約兩團。
  • 19.    閻伯川先生紀念會. 民國閻伯川先生錫山年譜長編初稿(五)[M] . 台北: 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8:2076
  • 20.    劉心皇輯注. 張學良進關密錄[M] .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1990.
  • 21.    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軍委會調動胡宗南部援晉對付八路軍與各戰區的來往文電[Z] . 全宗號787, 卷宗號3182.
  • 22.    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第二戰區為請補充經費武器及通信器材案[Z] . 全宗號773, 卷宗號847.
  • 23.    全國政協全國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文史資料存稿選編(第17卷) [M] .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2:544
  • 24.    全國政協全國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文史資料存稿選編(第17卷) [M] .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2.573
  • 25.    任命第7集團軍總司令趙承綬為晉中防守司令。指揮趙恭第61軍、高倬之第34軍、温懷光第19軍、劉效增第43軍共4個軍14個師,3個總隊22個保安旅,共13萬人。
  • 26.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 第三十六卷 軍事志[M].中華書局出版社.1997:28-27
  • 27.    山西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 閻錫山統治山西史實[M] .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1
  • 28.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 第三十六卷 軍事志[M].中華書局出版社.1997:32-33
  • 29.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 第三十六卷 軍事志[M].中華書局出版社.1997:34-43
  • 30.    序列為:第19軍,軍長王靖國,轄第68、70師。第68師師長孟憲吉,第70師師長杜望。第33軍,軍長孫楚,轄第71師,師長郭宗汾。第34軍,軍長楊澄源,轄第66師,師長杜春沂。第35軍,軍長傅作義,轄第73、101師。第73師師長劉奉濱,第101師師長袁慶雲。第61軍,軍長陳長捷,轄第六19、72師。第六19師師長呂瑞英,第72師師長段樹華。騎兵第1軍,軍長趙承綬,轄騎兵第1師(師長白濡青)、騎兵第2師(師長孫長勝)和騎兵第1旅。炮兵第23、第24、第25、第27、第28團。工兵團。
  • 31.    1949年人民解放軍開進北平城[組圖]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9-07-08]
  • 32.    景佔魁.論閻錫山的軍火工業:《晉陽學刊》 ,2000 (4):81-88
  • 33.    閻鍾,劉書禮.略論閻錫山與山西的軍事工業:《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 (4):63-69
  • 34.    楊繼曾視察太原兵工廠情形給何應欽報告,1936年9月1日,中國近代兵器工業檔案史料,第3卷,北京:兵器工業出版社,1993:396
  • 35.    徐崇壽:西北實業公司創辦紀實,山西文史資料全編,第5卷,太原: 《山西文史資料》編輯部,1999:1273
  • 36.    周維翰:山西兵工史料,山西文史資料全編,第1卷,太原:《山西文史資料》編輯部,1998:612
  • 37.    盧筠:西北實業公司和山西近代工業,山西文史資料全編,第6卷。太原: 《山西文史資料》編輯部,1999:214
  • 38.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 第三十六卷 軍事志[M].中華書局出版社.1997:241-244
  • 39.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 第三十六卷 軍事志[M].中華書局出版社.1997:244-251
  • 40.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 第三十六卷 軍事志[M].中華書局出版社.1997:125-126
  • 41.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 第三十六卷 軍事志[M].中華書局出版社.1997:144-148
  • 42.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 第三十六卷 軍事志[M].中華書局出版社.1997:148-149
  • 43.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 第三十六卷 軍事志[M].中華書局出版社.1997:251-252
  • 44.    石瑞. 簡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晉綏軍對晉綏地區的統治及影響[J]. 卷宗, 2015(4):459-45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