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嘉

(明朝畫家)

鎖定
文嘉(1501年-1583年),字休承,號文水,長洲(江蘇蘇州)人,文徵明之子,文彭之弟。明代詩文作家,書畫家。 [2-3] 
文嘉曾以歲貢生授烏程訓導,後遷和州學正。1527年,隨其父以及許同訪金陵嘉善寺,刻詩竹上。1535年,與華雲、袁袠同遊宜興。 [2]  1540年,作《山水花卉圖冊》十開,1541年,作《垂虹亭圖》卷;1573年,作《寒林鐘馗圖》《江南春色圖》《水亭覓句圖》軸、《設色山水圖》軸;《秋塘紅藕圖》《石湖小景圖》軸、《夏山高隱圖》軸、《琵琶行圖》軸。 [4]  1546年,追記宜興舊遊小景,輯《二洞紀遊冊》。1550年,自以長詩題其所作《雪林鐘馗圖》。1557年,文嘉和吳承恩作《帝京樂》詩。1564年,其以圖寫杜陵詩意。1568年,其所編《鈐山堂書畫記》刊行。1582年,其為王世貞書唐何延之記蘭亭文於所藏《蕭翼賺蘭亭圖》後。集外尚有不少佚詩,見於書畫著錄中。1583年,文嘉卒。 [2] 
文嘉的一生主要是從事文藝活動,吟詩、作畫。其詩中多是自然山水以及題畫詩作,並藉此抒發其恬淡的襟懷,如《雪浪閣》:“雪浪閣前明鏡開,崇元觀裏一徘徊。松風潭月依然在,只欠仙人跨鶴來。”又如《題梅花》:“疏枝冷蕊散寒香,一樹垂垂映草堂。輸卻逋仙有新句,水痕清淺月昏黃。”皆體現了這樣的特點。著有《鈐山堂書畫記》《和州詩》。所著《和州集》1卷,為其子文夢珠所搜輯。 [2]  [4] 
休承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南直隸蘇州府長洲
出生日期
1501年
逝世日期
1583年
主要成就
畫家
主要作品
《鈐山堂書畫記》
《和州詩》等
本    名
文嘉

文嘉人物生平

文嘉、彭年二先生像 文嘉、彭年二先生像
吳門派代表畫家文徵明的次子,兄文彭。是明清篆刻的一代宗師。文家後來還出了位名氣極大的人:文震孟。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文嘉精於鑑古,臨古之功也深,畫風傳乃父衣缽,惟所聞古人名跡至多,故下筆能脱去習俗,頗不易得。
文嘉初為烏程訓導,後為和州學正。能詩,工書,小楷清勁,亦善行書。精於鑑別古書畫,工石刻,為明一代之冠。繼承家學,小楷輕清勁爽,宛如瘦鶴,稍大,便疏散不結束,逕寸行書亦然,皆不逮父兄,畫得徵明一體,善畫山水,筆法清脆,頗近倪瓚,着色山水具幽澹之致,間仿王蒙皴染,亦頗秀潤,兼作花卉。明人王世貞評:“其書不能如兄,而畫得待詔(文徵明)一體。”詹景鳳亦云:“嘉小楷輕清勁爽,宛如瘦鶴,稍大便疏散不結束,徑寸行書亦然,皆不逮父。”然,文嘉一生一直在追求,王世懋在《跋文嘉書古詩十九首》後稱:“休承晚年書奇進,幾不減京兆。”傳世作品有嘉靖十九年(1540)作《山水花卉圖冊》十開,現藏廣東省博物館,二十年(1541)作《垂虹亭圖》卷藏蘇州市博物館;萬曆元年(1573)作《寒林鐘馗圖》軸藏南京博物院;《江南春色圖》卷藏瀋陽故宮博物院;《水亭覓句圖》軸、《設色山水圖》軸藏遼寧省博物館;《秋塘紅藕圖》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石湖小景圖》軸、《夏山高隱圖》軸、《琵琶行圖》軸、二年(1574)作《溪山行旅圖》軸藏故宮博物院;《滄江漁笛圖》、《曲水園圖》卷藏上海博物館。著有《鈐山堂書畫記》、《和州詩》。 享年八十三歲。
他還對藏書亦不遺餘力,藏書樓有“歸來堂”,藏書印有“五峯山人”、“元珠室”、“五峯樵客”、“肇錫餘以嘉名”等。精於書畫和鑑別古籍,著名藏書家項元汴每遇到宋槧元刻時,則聘文彭、文嘉兄弟,為其鑑定版本,故項墨林藏書皆精妙絕倫。文氏藏書散佚約在明萬曆末年至崇禎間,清代藏書家如張均衡張金吾等曾收藏有文氏舊藏,多是宋刻善本。著有《和州詩》、《嚴氏書畫記》等。孫文從鼎,字定之,繼承藏書,並另有藏書處為“心遠閣”、“園賢堂”、“惜陰齋”等。孫文從簡(1574~1648),字彥可,號枕霞老人,亦能藏書,有“開雲樓”。 [1] 

文嘉親屬成員

關係
姓名
簡介
祖父
文林
文林(1445—1499),字宗儒,世稱交木先生。長洲人。成化壬辰進士,授為永嘉知縣,改博平,後升任南京太僕寺丞,遷知温州府。為政斐然。有《文温州集》、《琅琊漫鈔》等。
父親
文徵明
文徵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明代傑出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為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其與沈周共創“吳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
伯父
文徵靜
文徵靜(1469—1536)讀書善筆札,生平氣義自勝,不為貴勢拙折,喜好交詩友書畫。
兄長
文彭
文彭(1498—1573)字壽承,號三橋,別號漁陽子、三橋居士、國子先生,長洲(今江蘇蘇州)。文徵明長子。以明經廷試第一,授秀水訓導。官國子監博士。工書畫,尤精篆刻,能詩,有《博士詩集》。
堂弟
文伯仁(1502—1575)明代畫家,字德承,號五峯、攝山長、葆生、攝山老農、五峯山人、五峯樵客,漢族,湖廣衡山人,系籍長州(今江蘇蘇州)。文徵明侄子
兒子
文元善
文元善(1554—1589)明代畫家。字子長,號虎丘,明湖廣衡山人,系籍長州(今江蘇蘇州)。文徵明孫,文嘉之子。幼承家學,書畫逼真其父。坦率好施。文元善擅畫龍,也繪作山水木石,殊多逸緻。傳世作品有《墨龍圖》等。惜早逝,未竟其能。卒年三十六。婦翁王穉登,銘其墓曰:“畫品第一,詩品第二。”
孫子
文從簡
文從簡(1574—1648),明末畫家。字彥可,號枕煙老人,明代湖廣衡山人,系籍長州(今江蘇蘇州)。文徵明曾孫,文嘉孫,文元善之子。崇禎十三年(1640年)拔貢,入清後退居林下,以書畫自娛。傳世畫作有《長林徙倚圖》、《鄭州風物圖》、《瀟湘八景圖》、《望雲圖》、《松江高土圖》、《江山平遠圖》、《幡溪通興圖》、《介石書院圖》、《寒山寺圖》等。
曾孫女
文俶
文俶(1595—1634)明代著名女畫家。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文從簡女,文元善孫女,文徵明玄孫女,嫁趙靈均,與丈夫一同隱居。精於花草蟲蝶畫的創作,長於寫生,多畫幽花異卉、小蟲怪蝶,能曲肖物情,頗得生趣。作品筆墨細秀,風格娟麗,深得時人賞識。有《花卉》冊、《萱石圖》等傳世。

文嘉家族世系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第六代
第七代
第八代
第九代
文定聰
文惠(入贅蘇州人張聲遠家,遂遷居長洲)
文洪(成化1465舉人,淶水縣學教諭,配陳氏、顧氏、呂氏)
文林(成化1472進士,温州知府,配祁守端)
文徵靜
文伯仁(畫家)
-
-
-
文徵明(娶崑山吳愈第三女)
文彭(國子監博士)
文元發(衞輝府同知,娶彭氏,繼娶周氏)
文震孟(狀元,東閣大學士,娶陸氏)
文秉、文乘
文震亨(畫家,武英殿給事)
-
文嘉(畫家)
文元善(畫家)
文從簡
文俶(女畫家,嫁趙靈均)
文台
-
-
-
文室
-
-
-
-
文森(成化1487進士,右僉都御史)
-
-
-
-
-
文彬(賜同進士出身)
文微臣(庠生)
-
-
-
-

文嘉人物作品

文嘉畫作

嘉靖十九年(1540年)作 《山水花卉圖冊
嘉靖二十年(1541年)作 《垂虹亭圖》,現藏蘇州博物館
萬曆元年(1573年)作 《寒林鐘馗圖》,現藏南京博物院
《江南春色圖》,現藏瀋陽故宮博物院
《水亭覓句圖》軸、《設色山水圖》軸,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秋塘紅藕圖》,現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石湖小景圖》軸、《夏山高隱圖》軸、《琵琶行圖》軸、
萬曆二年(1574年)作 《溪山行旅圖》軸,現藏故宮博物院
《滄江漁笛圖》《曲水園圖》卷,現藏上海博物館
萬曆八年(1580年)作 《村徑稻香圖》軸

文嘉著作

《鈐山堂書畫記》
《和州詩》
太湖石畔種芭蕉,色映軒窗碧霧搖。瘦骨主人清似水,煮茶香透竹間橋。山齋雨坐漫焚香,几淨窗明竹樹涼。午睡起來無一事,自翻殘墨寫瀟湘。不到天平三十載,每於圖畫憶登臨。何時倚杖蒼松側,來看峯頭萬笏林。己卯秋日茂苑文嘉。 鈐“休承”、“文水道人”印。收藏印鈐“頤椿廬通理藏”。“己卯”為明萬曆七年(1579年),文嘉時年79歲。《七絕詩》為文嘉自撰七絕詩3首。書法清麗秀氣,簡淨勁爽。通篇筆畫圓曲、細長,運筆正斜、曲直、連斷、輕重、虛實表現自然得當。體勢疏密相間,多取斜勢。文嘉書受其父文徵明風格的影響,又有所變化。

文嘉詩歌三首

昨日歌
文嘉畫作
文嘉畫作(40張)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過去了,今日徒煩惱。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覺今日又過了。水去汩汩流,花落日日少。萬事立業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
今日歌
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為,此事何時了?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
《明日歌》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無窮老將至。 晨昏滾滾水東流,今古悠悠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關於《明日歌》的作者,有兩種版本。一為明代的文嘉,一為同為明朝的錢鶴灘。錢鶴灘生於公元1461年,卒於公元1504年。如兩種版本確實有聯繫,則原本《明日歌》的著作權應歸錢鶴灘,文嘉版本系修改而成。

文嘉雕制端硯

文嘉書畫作品
文嘉書畫作品(13張)
該硯石品集石眼焦葉白、青花、魚腦火捺、蟲蛀皮於一身,極為難得。硯首部隨形鐫刻金鯉戲水深浮雕,虛實相間,形神俱佳。硯背面的刻款更是詩、書、印、刻,水乳交融。刻款內容是一首詠筆的絕句:“紫竹纖毫線紮成,如龍似虎伴書生。渴來玉硯池中飲,飽向花箋紙上行。”書法勁挺秀美,正是文嘉最為擅長的小楷行書;詩句也工正流暢,其對書畫藝術的熱愛之情躍然而出。刻工刀隨筆勢,具鐵劃銀勾之力而又細緻入微,非深諳書法點畫之美者莫為。落款“文水道人”下刻有“文嘉”陽文印,與《倪瓚真書江南春詞圖卷》(1523年)和《文嘉兩洞記遊圖冊》(1544年)上的“文嘉”用印如出一轍,毫無二致。可以想見,筆、墨、紙、硯文房四寶在文嘉的生活中扮演了多麼重要的角色。他動用了詩歌、書法、繪畫、雕刻的各種手法,將對文房四寶的深厚感情和文學藝術的深厚造詣熔鑄在這方端溪佳石上,使得該硯具備了豐富的審美內涵,而文嘉多方面的藝術才華也由此得到了極生動難得的彰顯。 
參考資料
  • 1.    李玉安 黃正雨.中國藏書家通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 2.    馬良春,李福田總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 第三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1147頁
  • 3.    《蘇州通史》編纂委員會編;李峯主編.蘇州通史,人物卷,中,明清時期[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9.03.第82頁
  • 4.    吳〓木主編.中國古代畫家辭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08.第2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