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琵琶行圖

鎖定
《琵琶行圖》是明代畫家郭詡創作的一幅紙本墨筆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該畫是根據白居易的《琵琶行》詩意創作的寫意人物畫,表現白居易與歌女邂逅相逢的情景。其展現的是繪畫之外的書法藝術的風采。豐茂的書法墨韻與簡逸的繪畫筆趣形成和諧的呼應關係並達到了藝術上的完美統一,體現出中國畫注重詩書畫相結合的藝術特點 [1] 
中文名
琵琶行圖
作    者
郭詡
創作年代
明代
畫作類型
墨筆畫
規    格
縱154釐米,橫46.6釐米
現收藏地
北京故宮博物院
材    質
紙本

琵琶行圖畫作內容

琵琶行圖
該畫作的前三分之二畫幅書唐代詩人白居易《琵琶行》全文,後三分之一畫幅描繪了白居易與歌女邂逅相逢的場景。 [1] 
該畫作下方的歌女側身而立,頭綰高髻,面容清秀而暗含憂傷。她懷抱琵琶,身着曳地長裙,體態窈窕俊美。詩人雙手撫膝端坐於旁,神情專注地面向歌女,似乎在傾聽歌女訴説其不幸的身世 [1] 
款署:“清狂畫並書。”下鈐“仁弘”印,又一印模糊不辨 [1] 

琵琶行圖創作背景

《琵琶行》是白居易文學傑作,是一首敍事體戰的長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年) [8]  當時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時,一次秋晚送客潯陽江頭,從鄰舟上隱隱約約傳來憂怨哀楚的琵琶聲,尋問得知彈奏者為舊日長安琵琶歌女,故發“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嘆,寫下長詩《琵琶行》 [2]  。這首詩裏白居易的經歷打動了畫家郭詡 [3]  ,之後郭詡根據《琵琶行》裏面的詩意為題材而創作了該畫作 [1] 

琵琶行圖藝術鑑賞

琵琶行圖構圖

琵琶行圖局部
琵琶行圖局部(3張)
該畫作構圖新穎奇特,佔畫幅三分之二篇幅的《琵琶行》詩為行草體書寫,縱向取勢,參差布白,極具寬窄長短之變化;詩題在畫幅中起到了令畫面充實、平衡、佈局更完美的作用,猶如人物活動的襯景,填補了人物上方大片的空白,並通過字距、字體結構的諸多變化擴展了畫面的縱深空間,那奔流直下、一瀉千里的磅礴氣勢也令畫面清逸儒雅的意境增添了氣魄與力度,從而增強了全畫的藝術感染力;畫面削盡繁冗,沒有任何暈染,僅以簡約明瞭的圓熟線條勾畫出詩人與落難中的歌女 [1]  。人物形象生動傳神,有所呼應,筆法流暢,用意精道。突出表現了詩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的這一主題,給觀者以藝術的感染力 [4] 

琵琶行圖技法

該畫作運用工筆白描法,端坐的白居易和抱琵琶側立的商女,均以細秀流暢的蘭葉描勾出,比例合度,情態細緻,風格清新淡雅,毫無狂態和逸筆,屬於郭詡比較工細的一路畫法。然亦透出畫家對簡逸的追求,如在情節鋪敍方面,省卻了環境和陪襯人物,着意刻畫兩位主角,並突出“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時的情態,筆簡而意完 [5] 
該畫作中結字筆畫縱橫奔放,或斷或連,枯潤纖穠皆在章法之中。畫面削盡繁冗,沒有任何暈染,僅以簡約明瞭的圓熟線條勾畫出詩人與落難中的歌女,形象高度提煉,筆墨大膽精減,卻將畫中人物“聽”與“説”的神態表現得有聲有色,具有感染力,展示出作者於人物畫創作上形簡神足的深厚功底 [1] 

琵琶行圖名家點評

原國家博物館資深研究員蔣文光:整個畫面不設背景,畫家深刻地體會詩意,構思巧妙。作者集中把握人物儀態和性格特徵。着重刻畫人物的感情變化的一剎那,尤其抓準抓活了臉面和眉角之間瞬息變化,便抓到了人物性格的典型性,更加突出了詩人與歌女“同是天下淪落人”這一主題,給觀賞者以藝術感染力。這是此畫成功的關鍵所在,充分説明了作者有善於寫實的深厚功力 [2] 

琵琶行圖重要展覽

2010年9月3日至11月15日,北京故宮博物院武英殿書畫館舉辦“故宮藏曆代書畫展”,展品包括郭詡的《琵琶行圖》 [6] 

琵琶行圖作者簡介

作者郭詡 作者郭詡
郭詡(1456—1529年),字仁宏,號清狂,泰和(今屬江西)人。他淡泊仕途,弘治中被徵入京師,授錦衣官,堅辭不就。唯致力於詩文書畫創作,擅繪山水、人物,筆墨簡括,富有情趣,為時人所重,與同朝代的吳偉、杜瑾、沈周稱譽畫壇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