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意大利美術

鎖定
從中世紀至今,意大利美術在世界藝壇中佔有突出的位置。意大利位於歐洲南部,公元前後曾先後建立埃特魯斯坎、羅馬等國,擁有豐富的古典美術遺產(見伊特魯里亞美術羅馬美術)。中世紀時雖一度衰落,但仍然是西歐各國接觸拜佔廷文化和東方文化的前沿。到文藝復興時代,意大利成為西方美術最發達地區,領先地位從14~17世紀曆數百年而不衰。 [1]  代表藝術家有列奧納多·達·芬奇 (Leonardo da Vinci)、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和拉斐爾·桑西(Raffaello Santi)等。
中文名
意大利美術
外文名
Italian Art
國    家
意大利
所屬學科
美術

意大利美術概念簡介

意大利美術,指意大利地區產生的可視性的藝術,如繪畫、雕塑、設計、建築等,具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歷史傳統,是歐洲美術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意大利美術歷史發展

意大利美術中世紀

6~8世紀的意大利美術實際上是拜佔廷美術的附庸。當時以拉韋納為中心,拜佔廷風格的建築和鑲嵌畫曾達到很高水平,留下了聖維塔萊教堂和聖阿波利納雷教堂等拜佔廷美術的傑作。從8世紀後期起,意大利北部、中部歸加洛林王朝統治,與其聯合的羅馬教皇勢力也日漸壯大,中世紀美術開始形成。意大利從此時直到11世紀的美術基本上是加洛林美術(8~9世紀)和奧托美術(10~11世紀)的延伸。 [1] 
11世紀中葉到12世紀之間,陸續產生了許多羅馬式建築的傑作,如中部的比薩大教堂及其鐘樓比薩斜塔(1053~1272)、佛羅倫薩聖米尼亞託教堂(1018年至12世紀)及洗禮堂(1059)、威尼斯聖馬可教堂(重建於1063~1094)以及西西里蒙雷亞萊大教堂(1172~1189)。12世紀後期,作為歐洲中世紀美術最典型代表的哥特式美術首先在法國形成,13世紀傳入意大利。 [1] 
從13世紀後期開始,佛羅倫薩等城市已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政治上也獨立為城市共和國,中世紀美術逐漸向文藝復興美術過渡。阿普利亞雕塑家尼古拉·皮薩諾(Nicola Pisano)以古典風格創作了第一批向文藝復興過渡的雕塑作品。佛羅倫薩畫家喬凡尼·奇馬布埃(Giovanni Cimabue)則是佛羅倫薩畫派的先驅。 [1] 

意大利美術14~15世紀

14世紀的意大利美術是文藝復興美術發展的第一階段,又稱初期文藝復興。佛羅倫薩地區的初期文藝復興美術中真正代表和取得成就的藝術家是喬託·迪·邦多納(Giotto di Bondone)。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寫實主義傾向,在宗教題材中表現世俗生活,使繪畫從中世紀程式中解放出來,開創了佛羅倫薩畫派,現存主要代表作是帕多瓦阿雷納禮拜堂壁畫(1305~1309),被認為是14世紀文藝復興美術的輝煌成就。 [1] 
馬丁尼,《十字架的搬運》,1335年 馬丁尼,《十字架的搬運》,1335年
14世紀期間,在托斯卡納地區與佛羅倫薩畫派並立的還有錫耶納畫派錫耶納畫派創始人是杜喬·迪博寧塞納(Duccio di Buoninsegna)。在杜喬之後名家輩出,代表畫家有西蒙·馬丁尼(Simone Martini)、彼得羅·洛倫澤蒂(Pietro Lorenzetti)、 安布羅喬·洛倫澤蒂(Ambrogio Lorenzetti)等。錫耶納市政廳(1297~1310)和錫耶納大教堂(1284~1366),喬萬尼·皮薩諾(Giovanni Pisano)設計也都是14世紀意大利建築的傑作。在托斯卡納地區的另一大城比薩,雖未形成自己的畫派,卻產生了14世紀著名的壁畫:比薩公墓廊廡中的《死的勝利》(約14世紀中葉)。佛羅倫薩和托斯卡納地區之外,意大利全境則基本保持着中世紀哥特式美術的傳統。米蘭大教堂是意大利哥特式建築的著名代表。米蘭和倫巴第地區在14世紀後期產生了一批精於寫實的書籍插圖藝術家,如喬瓦尼諾·德·格拉西(Giovannino de Grassi)。 [1] 
15世紀的意大利美術一般稱為早期文藝復興美術。在15世紀中期和後期,佛羅倫薩藝壇羣星燦爛。建築方面有利昂·巴蒂斯塔·阿爾貝蒂(Leon Battista Alberti),他作品中的古典色彩更為濃厚;他的名著《繪畫論》(1435)、《建築論》(1452)在奠定新美術理論方面功績卓著。建築家米凱洛佐·米凱洛齊(Michelozzo Michelozzi)建造的美第奇宮(1444~1459),樹立了文藝復興宮室建築的範例。雕塑方面有羅倫索·吉貝爾蒂(Lorenzo Ghiberti),窮畢生之力繼皮薩諾之後刻制了佛羅倫薩洗禮堂的兩座青銅大門,尤以後一座東門技藝最精,有“天堂之門”的美譽。羅比亞家族則石雕陶塑兼精。15世紀佛羅倫薩的繪畫,繼馬薩喬(Masaccio)之後,陸續出現了弗拉·安傑利科(Fra Angelico)、烏切洛(PaoloUccello)、菲利普·利皮(Filippino Lippi)、安德烈·德爾·卡斯塔尼奧(Andrea del Castagno)、波拉尤奧洛(Pollaiuolo)、安德烈·德爾·韋羅基奧(Andrea del Verrocchio)、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多梅尼哥·基爾蘭達約(Domenico Ghirlandaio)等名家。他們都繼承併發揚了馬薩喬倡導的寫實主義人文主義相結合的傳統,着重空間的透視表現和人物的堅實造型,並善於運用線條,但在風格上則各有特色。 [1]  馬薩喬之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繁榮期來到了。與馬薩喬同時或稍晚一些的佛羅倫薩畫家們,對發展現實主義美術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貢獻。 [2] 
在佛羅倫薩影響下,中部也出現了藝術繁榮。雕塑家有雅各波·德拉·奎爾恰(Jacopo della Quercia)、畫家有皮耶羅·德拉弗蘭切斯卡(Pierodella Francesca)、盧卡·西尼奧雷利(Luca Signorelli)、梅洛佐·達福爾利(Melozzoda Forli)等。翁布里亞畫派的代表畫家有彼得·佩魯吉諾(Pietro Perugino)、平托里喬(Pintoricchio)。佛羅倫薩的影響使北部意大利也產生了新美術大師,著名代表如曼泰尼亞(Andrea Mantegna)和威尼斯畫派貝利尼家族(Bellini family),其成就亦可與佛羅倫薩大師相當。威尼斯畫派的形成是15世紀北部藝壇上的另一重大事件,它配合當時威尼斯這個國際商業中心與東方聯繫密切的特點,作畫特別重視色彩,與佛羅倫薩畫派特別重視線條有別,到16世紀即發展為意大利最重要的畫派。此外,在北部還形成了費拉拉畫派,代表有科斯梅· 圖拉、弗朗西斯科·科薩(Francesco Cossa)等。 [1] 
福爾利,《音樂製作天使》,1480-1484年 福爾利,《音樂製作天使》,1480-1484年
15世紀時,羅馬作為教皇駐地,開始了較大規模的建築活動,並請佛羅倫薩和各地大師前往作畫。先後到羅馬工作的有阿爾貝蒂(Alberti)、弗拉·安傑利科(Fra Angelico)、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彼得羅·佩魯吉諾(Pietro Perugino)、梅洛佐·達·福爾利(Melozzo da Forli)、平托里喬(Pinturicchio)等,逐漸使羅馬成為新的美術中心。南部首府那不勒斯的城堡,於1452~1466年興建仿古典凱旋門式的大門,上下數層雕飾精美,是當地文藝復興建築代表作。由於那不勒斯王室與西班牙、尼德蘭關係密切,尼德蘭油畫技法首先傳至其地,並由南部著名畫家安東內洛·達·梅西納(Antonello da Messina)介紹給威尼斯畫派,使其運用色彩的技巧有極大提高。 [1] 
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既以反映世俗生活為其特色,為了要真實地表現人物及其環境,就必須使藝術與科學研究結合起來。藝術家為了要正確表現人體和其他生物,對研究解剖表示了巨大的興趣。而正確的空間表現則需要有嚴格的透視畫法。科學研究和技法理論的寫作,對藝術實踐起了巨大的推進和提高作用。 [2] 

意大利美術16世紀

提香,《莎樂美》,1515年 提香,《莎樂美》,1515年
16世紀是意大利美術繁榮的頂點,又稱盛期文藝復興。主要代表為列奧納多·達·芬奇 (Leonardo da Vinci)、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和拉斐爾·桑西(Raffaello Santi)。他們的藝術創作反映了更為廣闊的生活內容,對古典文化的吸收也較前人更為深刻和豐富。達·芬奇的特點是熔藝術與科學於一爐。米開朗琪羅在雕塑、繪畫和建築三方面都留下了最能代表盛期文藝復興水平的典範作品,拉斐爾則以秀美典雅的風格著稱。16世紀的建築大師多納託·布拉曼特(Donato Bramante)和安德烈亞·帕拉第奧(Andrea Palladio)是西方當時建築中古典風格的主要代表。繪畫方面的古典風格大師則有佛羅倫薩的巴喬·德拉·波爾塔·巴爾託洛梅奧(Bartolomeo Baccio della Porta)、安德里亞·德爾·薩爾託(Andrea del Sarto)、中部的科雷喬(Correggio)等,能和達·芬奇等並駕齊驅的有威尼斯畫派提香·韋切利奧(Tiziano Vecelli)和喬爾喬內(Giorgione)。提香的創作生涯在所有文藝復興大師中最為漫長,成果也最豐富。喬爾喬內則是奠定威尼斯繪畫盛期風格的先驅。威尼斯畫派還有丁託列託(Tintoretto)和保羅·委羅內塞(Paolo Veronese),前者的宏偉構思和後者的富麗豪華,也從新的角度豐富了文藝復興美術的成果。 [1] 
拉斐爾,《花園中的聖母》,1505年 拉斐爾,《花園中的聖母》,1505年
16世紀的意大利美術也出現了樣式主義(又稱風格主義矯飾主義)。樣式主義的代表者有雅各布·達·蓬托爾莫(Jacopo da Pontormo)、羅素·菲倫蒂諾(Rosso Fiorentino)、朱利奧·羅馬諾(Giulio Romano)、帕爾米賈尼諾(Parmigianino)、阿格諾羅·布龍齊諾(Agnolo Bronzino)、喬爾喬·瓦薩里(Giorgio Vasari)和喬凡尼·達·波洛尼亞(Giovanni Da Bologna)等。 [1]  樣式主義的流行在一定意義上標誌着盛期文藝復興的結束。但是,樣式主義藝術也保留了文藝復興的一些基本形式,它在西歐各國仍被當作意大利文藝復興美術的新近支派而受到重視。因而在傳播文藝復興影響方面仍有一定作用。 [3] 

意大利美術17~18世紀

17世紀巴洛克美術占主導地位,故有巴洛克時代之稱。17世紀巴洛克美術的最大中心是羅馬,佛羅倫薩已退居次要地位。一般認為,意大利的巴洛克美術分為3個階段:1600~1625年為初期,1625~1685年為盛期,1685~1750年為後期。但18世紀初期以後的巴洛克美術又另有洛可可藝術風格之稱。巴洛克風格的一些要素首先在建築上體現出來,繪畫、雕塑的發展往往與之配合。 [1] 
卡拉瓦喬,《聖·托馬斯的疑惑》,1602年 卡拉瓦喬,《聖·托馬斯的疑惑》,1602年
早期巴洛克繪畫的特色在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和阿尼巴爾·卡拉齊(Annibale Carracci)的弟子和追隨者中逐漸形成。卡拉奇兄弟在博洛尼亞開設的藝術學院培養了一代意大利畫家,其中佼佼者如圭多·雷尼(Guido Reni)、圭爾奇諾(Guercino)、多梅尼基諾(Domenichino)等,都能在繼承古典主義衣缽的基礎上,逐漸發揮巴洛克的風格特色,作品光色明麗、動態強烈,並巧用透視畫法,情景逼真,遂形成博洛尼亞畫派。阿尼巴爾·卡拉齊(Annibale.Carracci)的最大傑作是羅馬法爾內塞宮畫廊天頂壁畫,他的弟子也繼承了這一傳統,進而奠定了這種巧用透視法的壁畫在巴洛克繪畫中的統治地位。卡拉瓦喬的追隨者有奧拉齊奧·博爾詹尼(Orazio Borgianni)、卡爾洛·薩拉切尼(Carl Saraceni)和奧拉齊奧·真蒂萊斯基(Orazio Gentileschi)等人,後者的女兒阿特米西亞·真蒂萊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也是卓有成就的女畫家。他們主要繼承了卡拉瓦喬的明暗強烈對比的技法,與熱情奔放的人物造型相配合,從而形成巴洛克繪畫的特色。 [1] 
盛期巴洛克的傑出代表是雕塑家兼建築家喬凡尼·洛倫佐·貝尼尼(Giovanni Lorenzo Bernin)、建築家弗朗西斯科·博羅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和畫家兼建築家彼得羅·達·科爾託納(Pietro da Cortona)。貝尼尼的雕塑技藝最為精到,他的作品生動飄逸,尤善於表現激動的情感和熾熱的意境,一生創作豐富,許多作品都被認為是巴洛克雕塑最有代表性的名作。 [1] 
斯特羅齊,《守護天使》,約1632年 斯特羅齊,《守護天使》,約1632年
繪畫方面的盛期和後期大師則有貝爾納多·斯特羅齊(Bernardo Strozzi)、薩爾瓦託·羅薩(Salvator Rosa)、盧卡·焦爾達諾(Luca Giordano)、安德烈·波佐(Andrea Pozzo)等,尤以波佐的天頂壁畫最為傑出。波佐的追隨者中包括日後來中國清廷工作終身的傳教士畫家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遂使巴洛克美術在北京圓明園的西洋樓建築上見其迴響。 [1] 
17世紀意大利美術的主要話題是卡拉奇兄弟折中主義的美院藝術、卡拉瓦喬的戲劇性現實主義傾向的美術,以及在對他們的藝術進行綜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巴洛克美術。服務於天主教,強調力量、運動和扭曲形式的巴洛克風格在歐洲的天主教地區頗為流行,經由彼得·保羅·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推動和傳播,成為一種國際風格。不同的巴洛克藝術家的風格略有差異,但巴洛克的共有特徵仍十分明顯:他們往往強調運動、力量和無序的形體,空間經營,採取戲劇性的敍事策略,運用暗色調的繪畫修辭手法,努力構建通往天國的狂歡景象,在諸多場合鋪張地運用繪畫、雕塑、建築三位一體的綜合裝飾。 [4] 
提埃波羅,《馬裏尤斯的凱旋》,1729年 提埃波羅,《馬裏尤斯的凱旋》,1729年
18世紀的意大利美術總體上走向衰弱,只有喬凡尼·巴蒂斯塔·提埃波羅(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的繪畫可以看作是巴洛克美術的迴光返照。 [4]  一方面經過16~17世紀的藝術繁榮後,已積累了相當豐富幷包含多種對立風格的藝術遺產;另一方面則受法國美術的影響。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古典主義以及18世紀初的法國洛可可藝術風格與意大利本土的各種流派相結合,使18世紀的巴洛克美術和前一時期有所區別。在建築方面,具有古典色彩的後期巴洛克大師是菲利普·尤瓦拉(Filippo Juvarra),他的傑作是都靈蘇佩加教堂(1716~1731)。在繪畫方面,除了繼承17世紀傳統的巴洛克天頂壁畫繼續流行外,大多數有成就的藝術家或加強了寫實傾向,注重表現日常生活,如朱塞佩·瑪麗亞·克雷斯皮(Giuseppe Maria Crespi)、彼得羅·法爾卡·隆吉(Pietro Falcal Longhi)等;或具有較濃厚的洛可可風格,這一類畫家除熱那亞的亞歷山德羅·馬尼亞斯科(Alessandro Magnasco)而外,多集中於威尼斯,集大成者是提埃波羅,他的油畫、版畫和壁畫都充分體現洛可可風格的特色。威尼斯繪畫中還特別發展了城市風光畫,畫家有卡納萊託(Canaletto)和弗蘭西斯科·瓜爾迪(Francesco Guardi)。 [1] 
18世紀後半期的意大利藝術以新古典主義為主流。較早的新古典主義畫家蓬佩奧·巴託尼(Pompeo Batoni)與安東·拉斐爾·門斯(Anton Raphael Mengs)齊名,善作肖像。成熟階段的大師則有雕塑家安東尼奧·卡諾瓦(Antonio Canova),作品端莊秀雅,是新古典主義雕塑的典型代表。 [1] 
總之,意大利美術的三大流派對以後的歐洲美術都有一定的影響:學院派影響了後來的17世紀至19世紀的古典主義美術;巴洛克藝術則是此後西方洛可可和浪漫主義美術的啓蒙者;而卡拉瓦喬主義所主張把目光對準下層人民的生活,主張描寫自然,毫無疑問地影響了後來的市民藝術和19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美術。由此可見,17世紀是意大利美術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不僅是一個藝術流派紛呈的時代,而且啓迪着一個藝術時期的美術的繁榮,在研究17至18世紀意大利美術時,我們必須看到它的多元性、複雜性、流派之間的鬥爭性和它們各自在藝術上的開創性,認識這些特點是至關重要的。 [5] 

意大利美術19世紀

繼新古典主義之後,19世紀的意大利藝術也像法國一樣,有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印象主義等流派的演變。浪漫主義美術在意大利的迴響體現在畫家安東尼奧·豐塔內西(Antonio Fontanesi)的風景畫中。 [1] 
塞岡提尼,《生命的天使》,1894年 塞岡提尼,《生命的天使》,1894年
在19世紀後半期,多數傑出的意大利畫家則兼有寫實主義浪漫主義的傾向,尤以集中於佛羅倫薩的一批被稱為馬基亞伊奧利畫派(又稱斑點派)的藝術家最為顯著,其中有喬凡尼·法托里(Giovanni Fattori)、泰萊馬科·西尼奧里尼(Telemaco Signorini)、朱塞佩·阿巴蒂(Giuseppe Abbati)等人,成就最大的則是活動於阿爾卑斯山區的喬凡尼·塞岡提尼(Giovanni Segantini)。他善於表現山區景色與農村風情,雖採用印象主義手法,意境卻比較深遠温厚,作品充滿詩意。 [1] 
19世紀後半期的建築、雕塑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則是適應民族統一而出現的建築熱潮。結果在羅馬和其他大城市出現了融合意大利傳統藝術遺產的紀念性建築與雕塑,其中著名代表有羅馬維克托·伊曼紐爾二世紀念堂(1884~1911)和司法宮(1888~1910),它們都有熔古典和巴洛克傳統於一爐的氣概。 [1] 

意大利美術20世紀

卡拉,《形而上學的繆斯女神》,1917年 卡拉,《形而上學的繆斯女神》,1917年
20世紀的意大利美術也和歐洲其他國家一樣,興起了現代主義運動,主要有未來主義形而上畫派。1909年,以詩人菲利浦·托馬佐·馬裏內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為首,發表了《未來主義宣言》,畫家翁貝託·博喬尼(Umberto Boccioni)、卡洛·卡拉(Carlo Carra)、路易吉·魯索洛(Luigi Russolo)、賈科莫·巴拉(Giacomo Balla)、吉諾·塞維里尼(Gino Severini)成為未來派的中堅。1909~1914年,未來派一共舉辦了4次畫展,產生了較大的反響。 [1]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以喬治·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為首的形而上畫派興起,成為超現實主義的先聲。前未來派畫家卡拉、博洛尼亞畫家喬治·莫蘭迪(Giorgio Morandi)也參與了形而上畫派 [1] 
20世紀20年代,20世紀畫派崛起。這原來是米蘭一個畫家團體,以阿基爾·富尼(Achille Funi)和皮耶羅·馬魯西格(Pietro Marussig)為代表,意在復興古典的繪畫主題和傳統技巧。30年代,意大利當局鼓勵民族沙文主義,20世紀畫派的新古典主義與此吻合。1930~1935年間,希皮奧內(Scipione)和馬里奧·馬法伊(Mario Mafai)創立的羅馬畫派,致力用直接描繪和抒發感情的新浪漫藝術去取代新古典主義。在反法西斯主義運動中,雷納託·古圖索(Renato Guttuso)和雷納託·比羅利(Renato Birolloi)的速寫集,反映了人民的鬥爭和勝利。古圖索的筆觸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廣泛領域,畫出了意大利工農民眾在迫害和飢餓面前的尊嚴。 [1] 
20世紀50年代意大利“八人畫派”的抽象藝術與追求純形式的“具體藝術”並行發展。盧西奧·豐塔納(Lucio Fontana)與阿爾貝託·布里(Alborto Burri)的抽象藝術作品尤有特色。60年代意大利受美國波普藝術影響,也開始流行波普藝術裝置藝術。70年代意大利興起與極少藝術觀念藝術偶發藝術相關的“貧困藝術”,同時復歸古典的“高雅繪畫”和超級寫實主義也持續升温。80年代意大利藝術批評家阿基利·博尼託·奧利瓦(Achille Bonito Oliva)發起“超前衞”運動,與德國新表現主義同屬於後現代藝術流派。 [1] 

意大利美術代表藝術家及作品

代表藝術家及作品
年代
藝術家
代表作品
作品解讀
中世紀
喬凡尼·奇馬布埃(Cimabue,Giovanni,1240-1302)
《聖特里尼塔的聖母像》,1280年
現存主要作品為弗洛倫薩烏菲齊美術館藏得祭壇畫《聖特里尼塔的聖母像》(又名《寶座中的聖母子》),構圖佈局及形象描繪仍承襲拜占庭風格,懷抱嬰孩耶穌得聖母端坐圖中,兩旁有大天使環繞,寶座下繪4位先知。但中世紀聖像畫得僵直呆板已有所改變,聖母形象已較為生動柔和,加強了體態凸現得雕塑感,線條輕快有力,富於生氣,寶座結構得表現也開始注意深遠關係。 [7] 
喬託·迪·邦多納(Giotto di Bondone,1266-1337)
《猶大之吻》被譽為14世紀文藝復興美術最輝煌得傑作,描繪了耶穌被猶大出賣,羅馬官兵以猶大和耶穌接吻為安好而逮捕耶穌得故事。畫中耶穌臨危不懼,鎮定安詳,與叛徒猶大得醜惡嘴臉形成鮮明的對照。 [5] 
14~15世紀
馬薩喬(Masaccio,1401-1428)
《納税錢》,1427年
在馬薩喬所創作的壁畫《納税錢》中,畫家通過宗教題材隱喻了當時的社會現實,他把基督和法利賽人的衝突,轉化成為顯示生活中人的正直、善良品行與陰險、詐騙、邪惡力量之間的矛盾鬥爭。這幅畫上的為數眾多的人物,因人而異地各自具有不同的容貌和性格,這説明畫家在塑造這些形象時,不是從抽象的概念出發,而是從實際生活中的真實的人物形象出發。據説畫面上許多使徒的形象,就是作者同時代人物的化身,其中也包括畫家自己。 [2] 
安德烈亞·曼泰尼亞(Andrea Mantegna,1431-1506)
曼泰尼亞的代表作,描繪了從十字架上放下來的基督遺體。由於原作使用了蛋彩顏料,因此畫面略顯僵硬。這幅畫的透視比例被極度縮短,幾乎沒有,所以頭顯得特別大,但並沒有讓人感到不自然,這正是作品的高超之處。按照近大遠小的規律,頭部應該畫的再小一點,然而這幅畫卻很自然地刻畫出了一個靜靜地仰卧着的基督。 [6] 
16世紀
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
這幅肖像畫的特點可以用“和諧”兩個字加以概括,它體現了人外在與內在美的同一。因此,不應該僅僅吧這幅作品看做是一個人的肖像,它代表了一個時代,其中閃耀着人文主義思想的光輝。這幅畫的背景非常重要,迷茫的風景,給畫面增添了一種略帶神秘的浪漫主義氣息。 [5]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年-1564)
《最後審判》,1535年
米開朗基羅在繪畫方面最傑出的代表作是西斯廷禮拜堂的天頂畫。從1508年開始,完全是他一個人苦鬥,花了四年多時間天頂畫才得以完成。在天頂的中間有九幅主題畫,取材於《創世紀》,頗有新意。讓人看了以後感覺到,不是神在創世,而是人創造了這個世界,整個壁畫是一曲對人的解放的莊嚴頌歌。 [5] 
拉斐爾·桑西(Raffaello Santi,1483-1520)
《西斯廷聖母》中的人物和真人大小相仿,是類似祭壇畫的聖母像。畫面上帷幕拉開,聖母懷抱嬰孩耶穌從雲中走來。兩邊為男女聖徒,底下有兩個小天使作顧盼狀。構圖莊重均衡,人物形象俊美,顯示出偉大的母愛精神和救世濟民之意。這幅畫無論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體現了文藝復興時代的特色,它是拉斐爾典範風格的完美代表,並對後來古典派和學院派有很大影響。 [5] 
喬爾喬內(Giorgione,1477-1510)
《沉睡的維納斯女神》像是一首讚美人生的抒情曲,畫中裸體的維納斯再現了人的心靈、情慾、感情和人格的各種境界。畫家以極其圓潤流暢的線條勾勒出這位女神身體的輪廓,表現了她青春飽滿誘人的魅力。她身後的背景是如此的寧靜,靜得好像可以聽到維納斯發出的均勻鼾聲。黃昏中的落日散發出柔和的光線,霞光籠罩着遠方帶有傳奇色彩的古城堡。 [5] 
提香·韋切利奧(Tiziano Vecelli,約1488-1576)
《烏爾比諾的維納斯》帶有風俗畫的性質,在這副畫上真實地描繪了市民家庭的室內情景,形象真實地反映了當時威爾斯人生活方式的一個側面。畫面上有些細節是很有趣的,在維納斯的旁邊應當畫一個小愛神,而提香卻在這個位置上畫了一隻小哈巴狗;在女神的身後畫的是女僕們正在為她開箱尋衣,好像是晨起的樣子。 [5] 
17~18世紀
米開朗基羅·梅里西·達·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
《聖保羅的改宗》1600-1601年
《聖保羅的改宗》中,自然主義的繪畫場景精確地傳達了保羅改教之“神奇”,卡拉瓦喬放棄了以前慣用的象徵方式,把形象安排在畫面的邊緣或拐角,健碩的馬匹佔據了畫面的主要空間,聖徒保羅處於強透視情境之中。畫面構圖簡潔,光線的處理引導着觀眾的欣賞、識別與發現。 [4] 
圭爾奇諾(Guercino,1591-1666)
《阿卡迪亞的牧人》,1622年
在《阿卡迪亞的牧人》中,兩個牧人看到廢墟上的一個骷髏,它上面還附着着一隻蒼蠅,也引來了一隻老鼠,這些細節都是腐朽的象徵,象徵年華被吞噬。阿卡迪亞也有死神所帶來的傷感,其絲毫未掩飾地浮現在牧人的臉上。 [4] 
喬凡尼·巴蒂斯塔·高裏(Giovanni Battista Gaulli,1639-1709)
《耶穌聖名的勝利》,1685年
畫中的建築部分用灰泥做的拱頂的表面上,淺浮雕的彩繪雲朵和立體的人物雕塑從拱頂表面凸顯出來。畫面中心耶穌的名字“IHS”金光閃爍。在這樣的作品中,很難區分哪一部分是雕塑,哪一部分是繪畫。 [4] 
19世紀
喬凡尼·塞岡提尼(Giovanni Segantini,1858-1899)
《渡湖的聖瑪麗亞》,1886年
《渡湖的聖瑪麗亞》裏,在晨曦時刻的逆光中,靜靜的湖面飄蕩着一隻普利西亞諾湖上特有的小舟,船上載着羊羣,船頭靜坐着懷抱小孩的母親,丈夫在船尾輕輕划槳。整幅畫面給人一種寧靜、安詳、令人遐想的情景。這與其説是一幅宗教故事畫,不如説是一幅反映農村生活的風俗畫。在塞岡蒂尼的內心,農民就是聖母。 [8] 
20世紀
賈科莫·巴拉(Giacomo Balla,1871-1958)
《路燈》,1909年
用月亮和路燈的形象暗示描繪了夜晚一個路燈周圍的空間。畫面是對耀眼光線的描繪,用冷暖色的差別圈定出一個不規則曲線的輪廓。這個輪廓的凸起與凹陷變化強化了明亮區域的張力。這裏光色區域的色彩是利用補色關係的操作而產生的振動、耀眼的光感,本質是對19世紀60年代米歇爾·歐仁·謝弗勒爾(Michel Eugène Chevreul)色彩理論探索成果的應用。 [9] 
喬治·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1888-1978)
《一條街上的憂鬱和神秘》,1914年
《一條街上的憂鬱和神秘》是基里科最具詩意的作品之一。在純潔完美的、冰冷冷的理想空間中,洋溢着一種神秘、抑鬱而抒情的空氣。
這也許是基里科把深景透視用於情感的最成功的範例。右側是有拱頂的古典藝術,它投下一片黑色的陰影。左側是白色的令人不安的連拱廊,它向後延伸着,在建築物明亮的空間中,出現了一個滾圓環的少女,她似乎對這個陌生的世界毫無感覺。幽靈般的陰影,就出現在街道的前方。 [10] 
雷納託·古圖索(Renato Guttuso,1912-1987)
《弗西利亞》,1974年
畫家以寫實的技巧與現實的色彩,反映了市場的琳琅滿目。穿行於其間的人們選擇自己需要的物品,人們顯得匆忙而無笑容。高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雖然獲得了物質的豐富,卻失去了人的意義。這裏展示的畫面,表明的是人與物的混淆與價值觀念的混亂。 [11] 
參考資料
  • 1.    意大利美術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2-06-25]
  • 2.    王琦.歐洲美術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151
  • 3.    唐濤,吳曉.美術辭典.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6:454
  • 4.    楊賢宗,覃莉,佔躍海.外國美術史教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168,173-174
  • 5.    李春.西方美術史教程.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46-60,102-112
  • 6.    (日)小田隆著,木蘭譯.解剖名作-世界名作中的美術解剖圖.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9:82
  • 7.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卷(上下).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626
  • 8.    王文傑.全山石文獻集.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8:113
  • 9.    趙冠男.立體主義與未來主義.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17
  • 10.    姚宏翔.西方美術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4:339
  • 11.    楊憲金、徐恩存.世界傳世名畫(下).北京:西苑出版社,2019:55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