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偶發藝術

鎖定
偶發藝術(Happenings)脱胎於20世紀初的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的現場表演,主要流行於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這個術語來自艾倫·卡普羅1959年的作品《6個部分的18個偶發》。偶發藝術是行為藝術的先驅,只是前者更注重觀眾的參與,而後者聚焦於藝術家的個人表達。 [1]  代表藝術家包括艾倫·卡普羅、約翰·凱奇、喬治·布萊希特等。
中文名
偶發藝術
外文名
Happenings
年    代
20世紀50年代—70年代

偶發藝術概念簡述

偶發藝術是行為藝術的前身,衍生自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等前衞藝術的戲劇表演活動 [2]  ,其出現直接受到激浪派藝術家表演實踐的影響 [5]  。偶發藝術家希望打破藝術和生活的界限。在大多數情況下,偶發藝術發生於藝術家選定的日常場合或畫廊中,有時需要其他元素的輔助,如燈光、聲音和投影等,其中,最終要的是觀眾的參與,這增加了作品形態的偶然性。因此,偶發藝術的每次表演或展示都是獨一無二的,它重新定義了藝術的即時性。 [3] 

偶發藝術歷史溯源

偶發藝術緣起

艾倫·卡普羅 艾倫·卡普羅
美國藝術家艾倫·卡普羅於1959年首次使用了“偶發”(happennings)這個術語,他後來的著作《組合、環境和偶發》(1966年)對當時的藝術產生了很大影響。卡普羅的第一個偶發藝術作品是《6個部分的18個偶發》,觀眾在畫廊裏隨意移動物品的做法,模糊了藝術和日常生活的界限,這邊是偶發藝術的目標之一。與此同時,偶發藝術也非常重視偶然性。卡普羅的老師,作曲家約翰·凱奇的《4分33秒》,記錄的是無聲表演時觀眾隨機發出的聲音。 [3] 
1959年後,其他的藝術家們開始創作偶發作品,其中包括有些會與卡普羅合作。除了美國紐約,相關的藝術活動還出現在倫敦、巴黎、阿姆斯特丹、杜塞爾多夫、科隆和柏林等地。偶發藝術興盛於60年代,但在70年代初讓位於行為藝術,更加強調藝術家有意識的戲劇性行為。 [3] 

偶發藝術偶發藝術與激浪派

偶發藝術和激浪派有很多交集。艾倫·卡普羅和喬治·布萊希特便與這兩個概念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很難將兩個概念完全區分開來。激浪派在羅格斯大學舉辦了幾次活動,而該大學正是偶發藝術興起的地方。參加這些活動的人後被稱作“羅格斯派”(Rutgers Group),包括艾倫·卡普羅、喬治·西格爾(George Segal)、羅伯特·瓦茨(Robert Watts)和喬治·布萊希特。激浪派出現在紐約,歐洲和日本也有激浪派團體。作為名稱的“偶發藝術”是有組織的團體的某一組成部分,也不是一場運動的名稱,而是指代某些作品。 [5] 

偶發藝術代表藝術家及作品

藝術家
作品
作品分析
艾倫·卡普羅(Allan Kaprow,1927—2006),美國藝術家,偶發藝術的代表人物。
《6個部分的18個偶發》,1959年 《6個部分的18個偶發》,1959年
卡普羅把畫廊的空間用透明的塑料布分成三個部分。在90分鐘的偶發行為表演過程中,觀眾和表演者們在畫廊中設定的忽明忽暗的光線中進行各種即興活動:踩輪胎、拍球、閲讀、聽音樂和跳舞。這樣的作品打破了藝術和生活之間的界限。 [4] 
約翰·凱奇(John Cage, 1912—1992年),美國作曲家、音樂理論家。
《4分33秒》,作曲於1952年 《4分33秒》,作曲於1952年
凱奇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中融入了杜尚的達達主義觀念和東方的哲學思想。他運用偶發行為改變傳統音樂的封閉性結構,展現日常生活的間斷性和層次感。在表演《4分33 秒》時,凱奇面對打開琴蓋的鋼琴開始靜默,4分33秒鐘之後,起身,關上琴蓋,結束表演,向觀眾致謝。在整個過程中,觀眾驚詫的竊竊私語、噓聲和現場噪音都成為表演的一部分。 [4] 
羅伯特·惠特曼(Robert Whitman,1935—),美國藝術家。
《美國月亮》,1960年 《美國月亮》,1960年
作品由六個從表演區向外輻射的紙質隧道組成,觀眾坐在其中觀看成堆的布料隨着各種聲音而移動。之後,帶有紙格的窗簾被掛在隧道前形成“幕布”,開始播放電影。表演者輕微地拉扯布料,電影畫面出現扭曲。 在放映結束時,隧道和窗簾被拆除。 燈光開始閃爍,人們以及一個巨大的塑料氣球在地板上滾動,還有人在空中蕩着鞦韆。 [5] 
喬治·布萊希特(George Brecht,1926—2008),美國藝術家。
《有歷史的椅子》,1966年 《有歷史的椅子》,1966年
《有歷史的椅子》由喬治·布萊希特買來的一把椅子和放在椅子上的一本紅色皮革裝訂書組成。觀眾被邀請坐在椅子上,並在皮革裝訂的書中記錄發生的事件,從而增加椅子的“歷史”。 布萊希特深受馬塞爾·杜尚的偶然性觀點的影響:書中記載的一切都與藝術家的意圖或目標無關,完全掌握在觀眾手中。 [5] 
迪克·希金斯(Dick Higgins,1938—1998),美國藝術家、作曲家、詩人。
《一千種交響樂》,1968年 《一千種交響樂》,1968年
作品被“寫”在作曲紙上,“音符”是用機關槍在步槍射程的射程中掃射出來的彈孔。作品首演時的指揮家是菲利普·科納(Philip Corner)。在這件作品中,偶然性通過彈孔不確定的位置和指揮家臨場的決定而凸顯。音樂是未來主義和達達主義作品中的重要元素,對這件作品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5] 

偶發藝術影響

偶發藝術在1963年舉辦“山藥節”(the Yam Festival)達到高潮。這一為期一個月的系列活動在喬治·西格爾的農場以及紐約市內及周邊的其他地點舉辦。之後,隨着其他的藝術主張佔據主導地位,偶發藝術逐漸沒落。受其影響的觀念藝術、行為藝術、女權主義藝術繼續對20世紀的藝術形態進行塑造。
火人節現場 火人節現場
進入21世紀,在“火人節”(Burning Man)等著名的節日活動中,人們感受到觀眾參與的重要性,這正是偶發藝術家極力倡導的。“快閃族”(the Flash Mob)和俄勒岡鄉村集市(Oregon Country Fair)的活動同樣如此。然而,偶發藝術留下的最重要的遺產是行為藝術。行為藝術家們將現實與幻想相結合,將戲劇與視覺藝術相結合,從而考察身體的極限。這種實驗的性質在烏雷和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表演中尤為明顯。然而,強調互動和具身體驗的偶發藝術的真正精神被音樂節和其他類似的活動體現得更為明顯。在過去的革命性思想的影響下,21世紀的偶發藝術同樣注重觀眾的參與和作品的即時性內涵。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