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行為藝術

(以身體為媒介的前衞藝術)

鎖定
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是“二戰”後興起的表達觀念的前衞藝術表演。不同於一般表演藝術,它不以取悦觀眾為目的,相反具有挑釁性。行為藝術家主要以自己的身體為創作媒介,用反常規的、即興式的表演與觀眾互動,使藝術“活”起來,努力衝破制的束縛,揭露傳統藝術製造的心理幻覺,展現反叛和自由的力量。行為藝術通常具有強烈的社會批評性,與種族、階級和性別等問題聯繫在一起。 [1] 
中文名
行為藝術
外文名
performance art
別    名
表演藝術
出現時間
20世紀中葉

行為藝術概述

行為藝術是一種表達觀念的前衞藝術表演,“”二戰後成為一種主要的藝術表現形式。行為藝術家主要以自己的身體為創作媒介,用反常規的、即興式的表演與觀眾互動,使藝術“活”起來,努力衝破制的束縛,揭露傳統藝術製造的心理幻覺,展現反叛和自由的力量。

行為藝術歷史溯源

20世紀的行為藝術表演植根於20世紀初未來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的相關藝術實踐。其中,一些未來主義者在展出作品前的夜晚舉辦表演活動,藝術家登上舞台,朗讀自己的藝術宣言。而達達主義者則通過一些破壞性的行為,來表達自己對藝術或動盪時局的不滿。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行為藝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美國,以約翰·凱奇為代表的激浪派是最重要的行為藝術團體,其所任教的黑山學院也對此起到了積極作用。受到凱奇影響的藝術家包括喬治·布萊切特(George Brecht)、小野洋子阿倫·卡普羅等人。他們還發明瞭行為藝術的特殊形式“偶發藝術”(happenings)。
在歐洲的行為藝術中,活躍於20 世紀60—70年代的維也納行動派(Vienna Actionists)以挑戰身體極限著稱。包括奧托·穆爾(Otto Muehl)、岡特·布魯斯(Gunter Brus)和赫曼·尼什(Hermann Nitsch)在內的藝術家“用高度儀式化的身體藝術,檢討天主教會和納粹主義的獨裁、壓抑人性的歷史” [2] 
在亞洲的行為藝術中,日本的具體派以拒絕傳統的激進姿態吸引了世界的注意。具體派創建於1954年,發起者吉原治良選擇了“具體”(Gutai)一詞,代表與抽象的對立,反對當時主導藝術界的抽象派藝術。具體派藝術通過身體、行為藝術實踐,反思軍國主義、民族主義思想對人的壓抑,真正參與到戰後日本精神文化的重建之中。 [3] 

行為藝術代表藝術家及作品

《單調音交響樂》,1960年 《單調音交響樂》,1960年
伊夫·克萊因(Yves Klein,1928—1962年),法國藝術家。
克萊因最具爭議的作品之一。克萊因把女模特當作“活動的畫筆”來創作。在現場每個音符持續20分鐘的單調音交響樂演奏中,他指揮女模特們在全裸身體上大面積地塗抹他的“國際克萊因藍”,然後在大幅的畫紙上滾動。觀眾們可以一邊享用藍色雞尾酒,一邊欣賞整個表演過程。 [4] 
《如何向一隻死兔子解釋繪畫》,1965年 《如何向一隻死兔子解釋繪畫》,1965年
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年),德國激浪派藝術家。
《如何向一隻死兔子解釋繪畫》是博伊斯“社會雕塑”的代表作。在德國浪漫主義精神影響下,博伊斯把自己打扮成薩滿教巫師的模樣,希望能治癒社會、經濟和政治給人類製造的各種疾病。博伊斯坐在一個掛滿他自己繪畫和雕塑作品的房間裏,臉上塗滿了蜂蜜,並粘上了金箔,彷彿戴着閃亮的面具,表演一個神秘的神聖儀式。他懷抱一隻死兔子,輕言細語地對兔子講解自己的作品。在他看來,死兔子的能量比活人身上的還要多。用這種神秘主義的方式,博伊斯把自己打扮成具有精神力量的巫師。他相信藝術可以像薩滿教一樣,遠離人類荒謬的機械理性主義、安慰死去的生靈,對個人和社會進行精神的救贖。 [5] 
《潛能》,1980年 《潛能》,1980年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1946—)出生於塞爾維亞,是最早挑戰自己身心極限的女性藝術家之一;烏雷(Frank Uwe Laysiepen,1943—),德國藝術家。
阿布拉莫維奇和烏雷都穿着白色上裝和黑色下裝,使得作品非常具有儀式感。兩人面對而立,通過一把弓箭產生聯繫。其中,阿布拉莫維奇手握弓,烏雷手握箭,箭直接指向阿布拉莫維奇的胸口。如果烏雷故意放手,或者因為體力不支鬆開箭,阿布拉莫維奇將會面對死亡的威脅。整個表演持續四分多鐘,是對愛人間信任感的考驗。 [6] 
《打卡》,1980—1981年 《打卡》,1980—1981年
謝德慶(1950—),出生於中國台灣,美籍華裔藝術家。
在表演時,藝術家每小時打卡一次,持續一年,每一次打卡都攝影存證,打卡單全部由律師簽名,他可以外出吃飯,可以讀書看報,只是要每小時準時打卡一次。藝術家成為時間的囚徒,被囚禁在被等分成24份的時間裏。為了打卡,他一整年沒有睡一個超過60分鐘的覺,沒有一次超過60分鐘的離開,所有的自由在打卡機面前,都沒有了意義。
《交易》,2015年 《交易》,2015年
安妮·伊姆霍夫(Anne Imhof,1978—),德國藝術家。
整場表演分兩天完成,共計四個小時。9個表演者排成一條水平線,將乳酪們從一個盆裏運到另外一個盆裏。在傳遞的過程中,乳酪會滴到他們的衣服、頭髮,以及手指尖上。乳酪在這裏的作用就好比是“貨幣”,在傳遞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受到“污染”。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