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達·芬奇

(意大利博學家,文藝復興後三傑之一)

鎖定
列奧納多·達·芬奇(意大利語:Leonardo da Vinci,儒略曆1452年4月15日[公曆4月23日]-1519年5月2日) [14]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自然科學家、工程師 [35]  ,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後三傑” [36]  (又稱“美術三傑 [37]  )。
達·芬奇生於托斯卡納芬奇鎮,在少年時已顯露藝術天賦。約1470年進入韋羅基奧工作室學習,逐步成長為具有科學素養的畫家、雕刻家。同時是軍事工程師和建築師。後受到美第奇家族的資助,在1472年成為畫師,並加入行會。1482年應聘到米蘭公國後,在貴族宮廷中進行創作和研究活動。1513年起漂泊於羅馬和佛羅倫薩等地。1516年僑居法國,受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禮遇。1519年在法國昂布瓦斯病逝。 [35] 
達·芬奇思想深邃,學識淵博,是人類歷史上少見的全才,被現代學者稱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 [62-63]  。他最大的成就在繪畫領域,其繪畫把科學知識和藝術想象有機地結合起來,使當時繪畫的表現水平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繪畫理論方面,他把解剖透視明暗構圖等零碎的知識,整理成為系統的理論,對歐洲繪畫的發展影響很大;在地質學物理學生物學生理學等方面,他提出了不少創造性見解;在軍事、水利、土木、機械工程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設想和發現。其代表作有《巖間聖母》《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聖母子與聖安娜》《自畫像》等。另著有《繪畫論》及有大量的草圖速寫及有關自然科學工程等的手稿存世。 [35] 
中文名
列奧納多·達·芬奇
外文名
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 [1] 
別    名
達·芬奇
列奧納多·迪·瑟·皮耶羅·達·芬奇(全名) [12] 
國    籍
意大利
民    族
意大利人
出生地
托斯卡納-芬奇鎮
出生日期
1452年4月23日(公曆4月23日)
逝世日期
1519年5月2日
職    業
畫家、工程師、科學家等
代表作品
蒙娜麗莎
最後的晚餐
哈默手稿
主要成就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傑出代表人物
創作了諸多精湛的繪畫作品
信    仰
天主教

達·芬奇人物生平

達·芬奇出身與童年

位於佛羅倫薩共和國和比薩共和國之間的芬奇鎮 位於佛羅倫薩共和國和比薩共和國之間的芬奇鎮 [39]
儒略曆1452年的4月15日(公曆4月23日),在夜幕降臨三個小時後,達·芬奇出生於意大利中部芬奇鎮上一個殷實的中產階級家庭中 [25]  。當時這個地方是美第奇家族統治下的佛羅倫薩共和國的領地。達·芬奇的父親叫瑟·皮耶羅·達·芬奇,是佛羅倫薩大行會的會員和世襲公證人,當地有名的律師,因此十分富有;母親卡泰麗娜(一譯卡特琳娜 [39]  ,Caterina di lippo)是一個純樸的農婦。 [21]  達·芬奇是他們的私生子。 [1] 
達·芬奇並沒有一個真正意義的姓,他的全名“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意思是:“芬奇鎮梅瑟·皮耶羅之子——列奧納多”。“da Vinci”是指他的出生地芬奇鎮,“ser”表明他的父親是一個紳士。 [3]  “Leonardo”(列奧納多)才是他的名字。 [1] 
皮耶羅一生經歷了4次婚姻,前3位妻子均早逝,只有第4位妻子在他之後去世。皮爾諾的4位妻子給他生了16個孩子,加上達·芬奇,他一共生有17個孩子,其中數位夭折。達·芬奇出生後,先由母親卡泰麗娜哺育。因為他的名字首次出現在祖父1457年的納税單上,一般推測卡泰麗娜養育他至5歲。但是,卡泰麗娜生下達·芬奇的次年就出嫁了,而且很快生育,因此達·芬奇也可能1歲左右就到了祖父家。根據非常少的文獻記載,達·芬奇在祖父母和一個叔叔Francesco的撫養下,在芬奇鎮度過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時代。 [1]  這時,皮耶羅和名叫Albiera的16歲女孩結了婚。 [21]  Albiera喜愛達·芬奇,但去世得很早。達·芬奇16歲時,他的父親和20歲的Francesca Lanfredini結婚。直到他的第三次和第四次結婚後,達·芬奇的父親才有了合法的子嗣。

達·芬奇六年學徒時期

達·芬奇的童年已成歷史疑案。但可以知道,他從小就勤奮好學,善於思考。 [21]  達·芬奇愛好繪畫和玩弄粘土,時常到街上去寫生,鄰居們都稱讚他是小畫家。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傳記作家兼畫家喬爾喬·瓦薩里,記述了一個當地的農民做了一個盾牌,請達·芬奇的父親皮耶羅在盾牌上作畫。達·芬奇在上面畫了一個吐着火舌的怪獸。這張畫栩栩如生 [39]  ,皮耶羅便把它賣給了佛羅倫薩的藝術中介,藝術中介又把這幅畫賣給了米蘭的公爵。然後皮耶羅才用轉讓這幅畫賺的錢給那個農夫買了一個新盾牌,上面繪有一個被箭穿過的紅心。
達·芬奇沒有正式地學過拉丁語幾何數學。後來,他記錄了自己小時候的兩次小意外。一次是,有一隻鳥在他的搖籃上空盤旋,它尾巴上的羽毛掃到了他的臉。還有一次,他在山裏探索時發現了一個洞穴,雖然害怕裏面會藏有怪獸,但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最後還是進去一探究竟。
有一次,皮耶羅看到達·芬奇在一塊木板上畫着一些蝙蝠、蝴蝶、蚱蜢之類的小動物,覺得有些象樣,就把他畫的一些素描拿給自己的好友、著名畫家和雕刻家安德烈·德爾·韋羅基奧品評。韋羅基奧看後非常滿意,表示願意收他為徒弟。於是,1466年當達·芬奇14歲時,就進入佛羅倫薩韋羅基奧的畫坊,專門學習繪畫。 [21] 
那時,佛羅倫薩在意大利是資本主義成長比較迅速的城市,各種新興資產階級的思潮和藝術流派十分活躍。而韋羅基奧的畫坊又是佛羅倫薩主要的藝術中心,提倡在認真研究數學、透視和解剖方面的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大膽地進行藝術實踐;運用精細的描繪方法清晰地表現繪畫對象;並灌輸熱愛自然的思想。韋羅基奧的畫坊也是進步學者、藝術家常常聚會的地方。達·芬奇在此整整苦學十年,不但在藝術和科學知識方面得到了良好的學習和訓練,為他此後的事業打下了紮實的基礎,而且還結識了一批藝術家、學者,受到了人文主義思想的薰陶,促使他也積極投入到資產階級的新文化運動中去。 [21] 
青年時代的達·芬奇思想逐漸成熟,對中世紀的封建統治表示了強烈的不滿。他痛斥封建統治者的“驕橫是無拘束的”,“當他們的肚皮塞得飽飽的時候,他們就要去滿足他們的邪欲,要把死亡、痛苦、勞役、恐怖和流放分配給每一個有生命的東西”。面對着人世間的種種不平,他喊出了鬱積心中的憤慨:“啊,疏忽的大自然!你為什麼這樣偏心,對於你的某些兒女是慈祥的生母,對於你的另一些兒女卻是頂酷毒無情的庶母?我看到你的兒女們做了旁人的奴隸,沒有得到一點好處,替他們服勞役不但得不到報酬,而且受到最嚴酷的懲罰。他們都永遠在消耗他們的生命,替他們的壓迫者服勞役。”他渴求真理,憧憬着美好的未來,認為“人類的奇蹟”將會“在黑暗中看到最光輝的東西”。 [21] 
《基督受洗》左下的小天使為達·芬奇所繪 《基督受洗》左下的小天使為達·芬奇所繪 [39]
這時期,達·芬奇認真地學習繪畫和雕刻,專心致志地研究各種表現技巧。他描繪自己喜愛的人物、風景、植物和動物的姿態,努力用自己畫筆描繪出大自然的真善美。他畫了許多素描和油畫。早在學徒期間,達·芬奇已經嶄露頭角,1472年,當他20歲時,他的名字兩次載入佛羅倫薩畫家協會的紅簿子上。説明他作為一個畫家的地位,已經得到了社會的承認。當他在協助韋羅基奧繪製《基督受洗》時,雖然只畫了一位跪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態、表情和柔和的色調,已明顯地超過了韋羅基奧。 [21] 
現存達·芬奇最早的作品《受胎告知》是他在沒有老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的一件作品。除了有一點自由構思外,這幅畫的場景都是達·芬奇遵循一般的透視畫法來構思的。後來位於歐利維特峯的聖巴託羅梅歐修道院還訂購了這幅作品。稍後創作的《吉內薇拉·班琪》,一反15世紀藝術追求線條分明的傳統,以逆光夕照的色調渲染他所倡導的透視效果。
達·芬奇是韋羅基奧的工作室裏最出色的學生之一。據説韋羅基奧被列奧納多的作品折服,從此不再作畫,將全部精力集中在雕塑上。 [39] 

達·芬奇獨立創作之始

1477年,達·芬奇結束學徒生涯。1480年,他在自己的住所獨立開設畫坊。同時,他的父親也為他在當時佛羅倫薩的僭主洛倫佐·德·美第奇的宮廷裏找到了工作。這段時間,他還創作了《拈花聖母》《三博士朝聖》等作品。 [21] 
《三博士朝聖》構圖稿 《三博士朝聖》構圖稿 [14]
1481年創作的《三博士朝聖》是達·芬奇藝術風格達到成熟期的標誌性作品。該畫雖由於他動身去米蘭而沒有完成,但從原稿上可看出其構圖和形象塑造所顯示的藝術創新,大大超越了他的老師和同輩:由聖母嬰孩和三位博士所形成的三角形穩定構圖,按精確的透視法畫的建築遺蹟和奔騰飛躍的馬羣等背景,説明他已不再從敍事的角度簡單地羅列有關人物,而是對傳統的題材進行徹底的改造。他所採用的色調幽暗的畫法,使人物形象從陰影中突出,突破了傳統繪畫明晰透露的特點,預示着文藝復興的到來。
達·芬奇和前代畫家不同,以前的畫家研究解剖學只注重涉及正確描繪人體所需的知識,僅僅注意人眼所能看到的骨胳和肌肉的知識,而達·芬奇卻把研究範圍擴大到整個人體,深入到內部器官構造。他為了研究明暗問題而研究光學;為了研究運動問題而研究力學;為了改變以前畫家不重視繪畫背景構圖的偏向,他由研究花木進而研究植物學;為了研究地形,他就去研究地質學;為了掌握繪畫的色彩調配,他多次到藥劑師的實驗室觀察學習;為了正確把握繪畫的比例,他又研究了數學。達·芬奇把繪畫藝術和科研密切結合起來,並且終身信守不諭。他真是一個“科學的畫家”。他給自己確定了一個奮鬥目標,就是要“成為認識自然和模仿(改造)自然的巨匠”。 [21] 

達·芬奇第一米蘭時期

  • 公爵的御用畫師兼工程師
達·芬奇 達·芬奇 [14]
達·芬奇對於洛倫佐·德·美第奇的專制統治和驕奢生活深懷不滿,而洛倫佐對他也頗為冷落。於是,達·芬奇向米蘭大公盧多維科·斯福爾扎去信自薦,表示願意為他效勞。盧多維科·斯福爾扎收到信後,邀請他前來米蘭。1482年,達·芬奇離開佛羅倫薩,前往米蘭公國 [21]  達·芬奇在米蘭擁有“公爵的御用畫師兼工程師”的職銜,並被委以重任,要承擔包括繪製肖像畫,為宮廷節日慶典和表演設計佈景和服裝,創作城市雕塑,為軍事建築、城防工事和機械工程提供建議在內的多項工作。列奧納多十分重視自己的新角色,並且感激它帶給自己的追求各種興趣的自由。 [42] 
  • 繪畫創作
達·芬奇在米蘭前後居住了17年。 [21]  在此期間,他的繪畫技能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 [42] 
在居住於米蘭的17年間,列奧納多創作了無數幅素描,內容包括建築物、植物、人物以及解剖圖、機械圖、數學圖表,幾乎是他所感興趣的任何事物。在這些畫中,既有倉促完成的速寫,也有詳細的圖解。約7000頁插圖筆記被保存了下來,但是還有數千頁筆記遺失了。 [44] 
這時期,由於宮廷瑣事繁多,加上達·芬奇對藝術無止境地追求完善無缺的性格,使他沒有創作出多少完整的藝術品。但在這些不多的作品中,卻也產生了名垂千古的傑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巖間聖母》和《最後的晚餐》這兩幅畫。 [21] 
《巖間聖母》畫於1483年至1494年之間,描繪了聖母瑪麗亞基督施洗約翰天使四個人物。達·芬奇完全擺脱了《聖經》和宗教教義的束縛,用一種世俗生活的思想感情去處理這個宗教題材。他採取三角形的構圖原則,把施洗約翰和基督畫成兩個充滿生命力的正在玩耍的天真孩子,把坐在中間的瑪麗亞畫得宛如一位慈祥而幸福的母親,而天使描繪得就象人間姿色絕倫的少女。他們正在幽僻的巖間避難,暫時度過他們温暖親熱的時光。這幅畫是達·芬奇成熟期的最完整作品之一。 [21] 
《最後的晚餐》(1495-1498間) 《最後的晚餐》(1495-1498間) [14]
《最後的晚餐》創作於1495年至1498年間,是達·芬奇繪畫生涯中尺寸最大、最具抱負的油畫作品。 [14]  [52]  這是他替米蘭聖瑪麗亞·格拉契修道院食堂畫的壁畫,表現基督被捕前和門徒最後會餐訣別的場面。 [21]  它巧妙的構圖和獨具匠心的佈局,使畫面上的廳堂與生活中的飯廳建築結構緊密聯結在一起,使觀者感覺畫中的情景似乎就發生在眼前。在人物佈局上,一反平列於飯桌的形式,將基督獨立於畫面中央,其他門徒通過各自不同的表情和手勢,分別表現出驚恐、憤怒、懷疑、剖白和慌張的情緒。這種典型性格的描繪,突出了繪畫的主題,它與構圖的統一效果互為補充,堪稱美術史上最完美的典範之作。 [53] 
《抱銀鼠的女子》(1491) 《抱銀鼠的女子》(1491) [14]
15世紀末期,為米蘭公爵盧多維科·斯福爾扎的情婦切奇利婭·加萊拉尼創作了《抱銀鼠的女子》。 [14]  《抱銀鼠的女子》是達·芬奇傑出的肖像畫作品,體現了深厚的寫實功力。這幅精美的肖像畫,畫面人物氣質高貴沉靜,女郎懷抱的白貂毛色光潤,栩栩如生,充滿朝氣,充分體現了達·芬奇高超的繪畫技巧,而形態逼真的白貂使畫面生動了起來。這幅肖像畫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明暗的處理,畫家運用光線和陰影襯托出切奇莉亞優雅的頭顱和柔美的臉龐。形神兼備,使得這幅肖像畫得到世人的推崇。
  • 軍事和公共工程
在米蘭,列奧納多不得不花一定的時間和精力設計公共紀念碑和軍事工程。他在這兩項工作中都發揮了自己的創造力。當時,時局混亂,意大利各城邦之間不斷髮生內戰,而這些城邦同時又被捲進了法國和西班牙的戰爭之中。 [46] 
14世紀,火藥已經被引入歐洲,列奧納多意識到這將對戰事的進展產生影響。他設計了多種武器,包括多管炮、手槍擊發裝置、裝有尾翼的流線型導彈,以及能夠充分發揮大炮優勢的堡壘。他還設計了各種並非用於軍事目的的機械裝置,例如起重機、切削刀具、機械織布機,以及金屬絲製造設備。 [46] 
達·芬奇設計的一些軍事器械和雕塑草圖
達·芬奇設計的一些軍事器械和雕塑草圖(3張)
達·芬奇初到米蘭時,受命為公爵已故的父親弗朗切斯科·斯福爾扎製作騎馬巨像。他斷斷續續地創作了12年之久,直到1493年才完成這尊高22英尺(6.7米)的全尺寸泥塑模型,而沒有鑄成青銅像(青銅被徵調去鑄造大炮)。後來,這個泥塑模型在1499年被入侵的法國軍隊當作箭靶子射壞。 [21]  [46] 
達·芬奇軍事器械草圖圖冊參考資料 [46] 

達·芬奇輾轉多地

1499年,伴隨意大利戰爭的進行,法國國王路易十二的軍隊入侵米蘭。為躲避戰亂,達·芬奇在曼圖亞和威尼斯等地旅遊並進行一些科學研究。 [21] 
《聖母子與聖安妮、施洗者聖約翰》 《聖母子與聖安妮、施洗者聖約翰》
1500年,達·芬奇回到佛羅倫薩。此時,他繼續自己的科學工作,埋頭於“幾何學的研究和數學的實驗”。他常同著名數學家路加·巴喬利交往,併為後者的數學名著《神聖的比例》設計了60幅數學圖解,發表時附在書後。達·芬奇沉浸在科學技術研究中,藝術創作較少,只畫了一些帶有聖母、耶穌、施洗約翰的素描草圖。如他開始為蘭則塔大教堂的主祭壇創作《聖母子與聖安娜、聖約翰》(參見詞條聖母子與聖安妮、施洗者聖約翰),他向市民展出該圖的素描草圖,立即引起轟動,人們爭先恐後地趕來觀看“萊奧納多的奇蹟”。 [21]  其構圖原理和畫法對藝術界有極大影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人也從中得到啓發。 [53]  在威尼斯,他還給城市管理委員會提供了一些軍事防禦方面的建議。 [52] 
由於生活困窘,達·芬奇於1502年再次離開佛羅倫薩,前往羅馬尼阿,受僱於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兒子愷撒·博爾吉亞公爵。他為博爾吉亞築城,進行了許多工程建設。同時研究數學以及空氣、水波的運動,設計搬運葡萄的特殊方法。達·芬奇受僱前去測量教皇的土地,並在意大利中部遊覽了一番,在此期間繪製了多幅地圖。他給經過的城鎮都畫了精確的鳥瞰圖,這些圖畫比同時期的其他任何一幅地圖都更加詳細和準確 [57]  。可是,博爾吉亞不過把達·芬奇當作一個軍事技師使用,要他隨軍遠征,過着風餐露宿、動盪不定的生活。年過半百的達·芬奇很不習慣,不久便毅然離去。 [21] 
1503年3月,他再次回到佛羅倫薩。他受命在該市的佛基奧宮(舊宮)為大會議廳創作壁畫《安加利之戰》。安加利之戰是1440年佛羅倫薩與威尼斯聯軍戰勝米蘭公爵維斯康提軍隊的一次戰爭。達·芬奇在畫面上只刻劃了殘酷的廝殺場面:四個騎兵正在爭奪一面軍旗,揮刀相砍;戰馬腳下,兩個戰士正在血泊中拚死博鬥;在右邊,出現另一個用盾牌遮着身體的戰士。人物的面目個個猙獰可怕。這樣的構圖揭露了戰爭的殘暴和恐怖,藝術地反映了達·芬奇對封建統治階級之間爭權奪利的不義戰爭的鮮明態度,他始終認為這種戰爭是“最野蠻的荒謬行為”。因這幅畫得不到當權者的讚許,加上其他一些原因,所以沒有完成。後人只能從他為準備這幅壁畫而作的草圖以及其他畫家對這畫的素描臨摹上看到畫面全貌。 [21] 
《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
1503年,達·芬奇開始創作肖像畫蒙娜麗莎。他從提高人的地位的觀點出發,擺脱了以《聖經》故事為題材的舊傳統,直接表現世俗的人物,從而為藝術創作打開了廣闊的世俗生活領域。畫中人的原型是佛羅倫薩富商弗朗西斯科·德爾·喬貢達的妻子 [52]  。為作這幅畫,達·芬奇先研究她的心理,勾畫素描,作數學計算,然後才動筆。據瓦薩里説,在繪這幅畫時,為了使佐貢多夫人保持歡愉的情態,達·芬奇特地“邀請了彈豎琴和歌唱的人,而且經常僱有小丑供她娛樂,以便用這種方法消除被描肖像畫時通常所特有的憂鬱”。這幅畫着力刻劃了一個市民階級婦女的典型,温柔典雅,充滿了對生活的信心和喜悦。達·芬奇用精確的明暗,柔和的筆調,把婦人的臉、脖子和手錶現得極其細緻而富有質感,特別是敏捷地抓住了她一瞬間的迷人的微笑表情,細膩地表露了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給觀者以豐富的聯想。達·芬奇運用熟諳的明暗法和空氣透視法等繪畫手法,處理人與環境的關係、光影、空間以及體積關係,使整個畫面和諧、完整、統一,達到最高的藝術境界。這件絕世傑作在當時就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瓦薩里就曾經讚歎道:“真的,肖像描繪得那樣好,以致任何一個卓越的藝術家都感到驚奇和不安。”這幅畫實際上也是達·芬奇自己的思想和性格的自我表現,因此,他十分愛惜它,一直珍藏在身邊,直至生命終結。 [21] 
這時,達·芬奇在藝術和科學上的業績和聲譽已傳遍了全意大利,甚至遠至北歐。許多藝術家,包括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都受到他的繪畫風格的影響和滋養;在科學方面,他的研究成果和方向啓發了包括哥白尼在內的同時代和後代的科學家。但是,達·芬奇卻備受佛羅倫薩當權者的冷眼和奚落。在他周圍又發生了一連串不稱心的事,使他深感憂傷和失望。這時正好法國駐米蘭總督查爾斯·達昂布瓦向他發出邀請,1506年春,達·芬奇又回到了米蘭,在這裏住到1513年(除了1507年至1508年間在佛羅倫薩的一次短暫逗留)。 [21]  [58] 
在米蘭,達·芬奇從法國國王路易十二那裏領着一份可觀的薪水,並被允許做一些他自己想做的事。 [58]  他在米蘭期間,幾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到科學技術的研究上,他設計水力工程,研究幾何學、機械學、地質學、氣象學、宇宙學、數學和天文學等,雖然也從事繪畫雕刻,但已被放在次要的地位,只創作了油畫《聖母與聖安娜》、雕塑德利烏爾契奧元帥騎馬像等少數作品。 [21]  到他去世時留下大量筆記手稿,內容從物理、數學到生物解剖,幾乎無所不包。
達·芬奇60歲左右的自畫像,現藏都靈皇家圖書館藏 達·芬奇60歲左右的自畫像,現藏都靈皇家圖書館藏 [58]
1513年,法國軍隊因在意大利戰爭中失利,被迫撤出米蘭,達·芬奇遂應新教皇利奧十世的兄弟朱利亞諾·美第奇的邀請,來到羅馬。 [58]  此時,羅馬教廷和貴族社會專事享樂,喜好富麗堂皇的藝術風格,達·芬奇不願迎合這些上層名流的愛好,因之處處受到冷遇,併成了惡意中傷的對象。他所從事的科學研究工作竟被教皇斥為“妖術”,以至於羅馬人當他是巫師一類的人物。在這種處境下,達·芬奇於1513年(一説1512年 [58]  )畫了那張著名的素描自畫像,面容蒼老,憂愁痛苦中藴含着憤怒,這正反映了他當時沉重而不甘屈服的心情。 [21] 

達·芬奇巨人長眠

1516年,達·芬奇應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之聘來到法國。弗朗索瓦一世任命達·芬奇為宮廷畫師,把他安置在昂布瓦斯城堡中的克魯克斯莊園,給他豐厚的年俸,聽任其隨心所欲地從事藝術創作和科學研究,並時不時地去請教。 [21] 
達芬奇之死 達芬奇之死
來到法國不久後,達·芬奇的右手就因中風開始麻痹,各種疾病相繼襲來。他自知生命之火將熄,但仍堅持不懈地用左手進行昂布瓦斯新宮殿的設計、擬製運河灌溉系統、整理自己平生積累的手稿等工作。 [21] 
1519年4月,達·芬奇口授遺囑,詳細安排了身後葬禮等事宜的全部細節 [72]  。5月2日,達·芬奇因病與世長辭,終年67歲。據説他在趕來的弗朗索瓦一世的懷中感嘆自己“沒有奉獻應該達到的藝術成就”,隨後嚥下了最後一口氣。達·芬奇死後,被葬在昂布瓦斯弗朗索瓦一世行宮的教堂裏。 [21]  [1] 

達·芬奇主要影響

達·芬奇是一位博學者,在繪畫、音樂、建築、數學、幾何學、解剖學、生理學、動物學、植物學、天文學、氣象學、地質學、地理學、物理學、光學、力學、發明、土木工程等領域都有顯著的成就 [6]  [27] 
達·芬奇成長在文藝復興高潮時期的意大利,自那時起他就已經被認為是意大利最才華橫溢且最富有天賦的畫家、工程師、建築家和發明家。他精力充沛,不停地改進繪畫,想要使自己的作品達到完美的地步。他自小就對大自然、機器等有着濃厚的興趣,不斷地研究、探索、分解。在他的許多筆記手稿裏有各種不同的草圖,它們與現代的坦克、飛機和其他各種機器相似,總共有400件之多。他是一位世界知名的專業畫家,一生有大量出色的作品。除了作畫,他還經常為歌劇和節日設計背景場地和戲劇服裝,更是許多宮廷節日主要的設計家,也為各城市設計廣場上的雕像,並不停地被當時政府的軍事機構聘請為軍事工程設計師、武器設計專家。 [60] 

達·芬奇藝術

  • 創作
達·芬奇的藝術作品不僅能像鏡子似的反映事物,而且還以思考指導創作,從自然界中觀察和選擇美的部分加以表現。在當時,達·芬奇真正完成的名畫也只有35張左右,有許多繪畫他都是半途而廢。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巖間聖母》最被世人仰慕、歌頌和欣賞。 [60] 
《蒙娜麗莎》是達·芬奇在佛羅倫薩時,為當地一位富有的服裝商夫人蒙娜麗莎所畫的肖像。畫中的人物在門廊處,坐在一張椅子上,雙手放在前方的扶手上,顯露出四分之三的身形。背景的山巒、曲徑、小橋,顯得非常寧靜。而蒙娜麗莎的右手更被稱為“美術史上最美的一隻手” [28]  。她那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應該是代表了人性和自然的密切關係,這也是文藝復興運動的中心思想 [60]  。這幅肖像構圖給後代許多美術家以深刻的影響,但還沒有一個能夠超過達·芬奇這樣突出地表現了人物的生命力 [63] 
《最後的晚餐》繪製在意大利米蘭聖瑪麗亞感恩教堂餐廳的牆壁上。 [60]  這一作品取材於《若望福音》十三章,描寫耶穌被門徒猶大出賣罹難身死前夕,在晚餐時説:“你們當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話如晴天霹靂,全座為之驚愕失色。在以三人為一組的四組門徒表情動作上,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性格與心理狀態:右第一組為約翰(若望)、猶大、彼得,右二組為安德烈、小雅各巴多羅買,左第一組為大雅各多馬腓力,左二組為達太馬太西門。基督的形象,表現出在叛賣者面前的臨危不懼。猶大的形象,顯示了惡者的卑鄙和外強中乾。特別是狡詐的叛徒雖在人羣之中,卻一眼可識。通過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畫家,對於當代人的崇高與卑鄙,美與醜、善與惡的看法以及對於叛逆行為的譴責。在構圖上為了突出中心人物——基督,採用平行透視,交點集中在基督的頭上,室內建築結構也因此表現出深廣的空間。構圖的穩定感和建築的莊嚴樣式極相適應,形成完美的統一體。這件作品是所有以此題材創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 [61]  ,也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傑作。 [63] 
《巖間聖母》是達·芬奇在米蘭期間所畫的一幅名作。畫中描繪聖母瑪利亞在山岩間和聖嬰基督迎接小約翰的朝拜,旁邊伴着美麗的天使,她手指示着這一情景。畫家主要表現了母性之愛,體現着人文主義思想。畫家以高度的寫實技巧表現了母親的温和慈祥,兒童的天真無邪和少女的青春美麗,使眾多人物的精神狀態和現實活動統一起來。在三角形的構圖裏,人物姿態變化多端,既穩定而又活躍。畫家生動地描繪了自然景色,更利用逆光效果烘托人物形象,達到典型環境中典型性格的表現效果。 [63] 
此外,達·芬奇晚年的《安吉亞里之戰》是與年輕的米開朗基羅展開競賽而創作的。前者表現了緊張的戰鬥和野蠻的復仇,後者表現了戰鬥的準備和崇高的精神。達·芬奇本人對年輕的競賽者給予很高的評價,體現了他的愛才之心和高尚的個人品格。 [63] 
達芬奇在各個領域的繪畫作品與手稿
  • 繪畫研究
達芬奇的藝術理論散見於他的6000多頁手稿和未完稿的《繪畫論》中。全書按內容大致可以被分為美學理論和繪畫的基礎科學兩部分。美學理論部分討論了繪畫的性質,繪畫和現實的關係,繪畫和其他藝術的異同等問題。而基礎部分則闡述透視學、光影學、人體比例和解剖學、人體的動態和表情以及自然現象等知識。 [33] 
達·芬奇的美學思想,集中在歷來被稱為《藝術比較篇》的一部分筆記裏。將繪畫和詩、音樂、雕塑等藝術加以評比,本是文藝復興時代頗為盛行的一種文藝批評形式,阿爾伯蒂和佛蘭切斯卡的畫論也都有這樣的內容。原來,自古以來,繪畫由於和手工生產關係密切,不被認為是一門高尚的藝術,比其他藝術低一等。相反,達·芬奇卻證明繪畫高於其他藝術。但在我們今天看來,比高下完全不是重要的問題,重要的是通過他把繪畫和其他藝術的比較,可以看出他對繪畫的見解。 [33] 
《馬》 《馬》
達·芬奇根據“我們的一切知識都來源於知覺”這一個基本觀點分析繪畫和現實的關係,指出自然是繪畫的源泉,繪畫是自然的模仿者;又根據古羅馬以來,繪畫的發展史,指出如果畫家取法自然,繪畫便昌盛,不取法自然,繪畫就衰微,從哲學和歷史兩方面説明畫家必須以自然為師。他還進一步用了很別緻的方法闡明繪畫怎樣反映自然,這就是他著名的鏡子比喻:“畫家的心應當像鏡子一樣,將自身轉化為對象的顏色,並如數攝進擺在面前的一切物體的形象。應當曉得,假如你們不是一個能夠用藝術再現自然一切形態的多才多藝的能手,也就不是一位高明的畫家”。這就是説,繪畫是反映在畫家心裏的自然,借藝術手段再現;但他又指出,“作畫時單憑實踐和肉眼的判斷而不運用理性的畫家就象一面鏡子,只會抄襲擺在面前的東西,而對它們一無所知”。他要求畫家不僅依靠感官去認識世界,而且要運用理性去揭露自然界的規律。所以,達·芬奇一方面是以自然為師;另一方面又十分強調理性的重要,要求畫家們具備透視學、光影學、人體解剖學等方面的知識,以之指導創作,忠實地反映自然萬物的形態,並和豐富的想象力結合,和自然競賽,創造出自然中沒有的形象。 [33] 
阿爾伯蒂一樣,達·芬奇熱烈歌頌眼睛和視覺。因為它是人的心靈和外界溝通的要道,是最準確的感官。所以,芬奇認為以視覺為基礎的繪畫最適於描繪物體的形態美,和揭示自然現象的規律;又因為人類大部分知識來自視覺,所以,以視覺為基礎的繪畫,就成為人類認識自然和傳佈真和美的最有力的手段,成為一門科學。 [33] 
達·芬奇雖把繪畫認為是一門科學,但他畢竟認為繪畫的主要方面是表現自然界的美,繪畫的任務是藝術地再現自然。繪畫既是現實的反映,那麼,對人和自然界的研究也就成為畫家的重要課題。這些研究應當包括:物體的空間關係、形態、明暗、色彩、運動和內部構造等方面。 [33] 
研究空間關係的是透視學。達·芬奇把透視學分成三個分支:線透視、色透視和隱沒透視。分別研究物體的大小、顏色和形狀同該物體與眼睛的距離的關係。線透視經過布魯涅列斯基、佛蘭切斯卡等人的研究已經相當完備,不過他們沒有考慮到空氣的效果和眼睛看不清遠處物體這事實,其結果會使畫中遠景與眼睛看到的實況不符。達·芬奇結合着許多生動的實例,研究空氣和霧靄對遠景的色彩和形狀的影響,創立空氣透視和隱沒透視。有了空氣透視之後,畫裏的空間就不是真空,而是帶有大氣的空間了。由於遠景和眼睛之間隔有臆朧的氛圍,而不是一覽無餘,空間的深度感就加強了。 [33] 
一個實體佔據一個三維的體積:物體的輪廓線包括了二維,第三維是物體的凹凸。透視學可以在二維的畫平面上表現大範圍的深度,但不能表現小範圍變化的深度(即凹凸)。凹凸感只有藉着物體的明暗變化方能表現。佛羅倫薩畫派認為物體的凹凸感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達·芬奇寫道:“繪畫的最大奇蹟,就是使平的畫面呈現出凹凸感。”他孜孜不倦地研究光和影,除了實際觀察外,還作理論性的研究。例如,研究一個球體上的光和影。這種研究工作雖然抽象,但卻是一種基本功,徹底掌握之後可以觸類旁通。達·芬奇重視理論研究,由此可見一斑。在明暗處理上,達·芬奇偏愛豐富的層次,首創明暗轉移法即畫像上由明到暗的過渡是連續的,像煙霧一般,沒有截然的分界。他告訴學生,畫人像時最佳的光線是薄暮時分的柔和光,作户外寫生時,如假想太陽為薄薄的雲層遮掩,可以使人像柔和。他的油畫《蒙娜麗莎》和素描《聖安娜》都是明暗轉移法的典範。瓦薩里説,達·芬奇的明暗轉移法是繪畫藝術的一個轉折點,這是很中肯的評語。至於色彩,達·芬奇抱着佛羅倫薩畫派所共同的看法,認為色彩從屬於光影(暗色畫影,亮色畫光),因而未給予足夠重視。但儘管如此,他對色彩也有許多卓越的見解,例如,關於物體的顏色和光照、和周圍物體的顏色都有關係的觀察,在某種程度上為法國印象派色彩理論的嚆矢 [33] 
達芬奇像
達芬奇像(2張)
在文藝復興時期,繪畫在以人為本位的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下,思想內容和主要形象都漸漸從神轉向人。反映到繪畫上,人也成為當代繪畫的中心。達·芬奇在論述繪畫來自經驗時説,神的本質,靈魂等問題完全和感覺背道而馳,在論繪畫的主旨時説“一個畫家應當描繪兩件主要的東西:人和他的思想意圖”,就是這種排除神學,以人為中心的時代精神的反映。當時的藝術大師們以極大的熱情研究人體的比例。在他們看來,人體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東西,所以,人體的比例必須合乎數學法則:各部分之間成簡單整數比,或與圓形、正方形等完美的幾何圖形吻合。他們把人體的比例變成繪畫、雕塑和建築中和諧美的基礎。人體研究的第二個重要內容就是人體解剖,他們認為解剖學是真實表現人的形態時必須具備的知識。達·芬奇十分重視解剖學,研究這門學問前後有四十餘年。他認為人體解剖是瞭解人體動態的鑰匙。他譏笑有些畫家不結合人的動作去研究解剖,結果畫出的裸像,肌肉塊凸起,活象一袋蘿蔔。 [32]  [33]  達·芬奇曾説:“如果人物不作出一定的姿態和用肢體表達出他們那種精神狀態,那麼人物還是死的。” [63] 
人體動態表情和心理的描寫是達·芬奇的藝術的一個要素。達·芬奇認為“運動是一切生命的源泉”,連素描畫裏的線條也是點的運動的結果。他喜歡用波浪起伏的曲線去安排人物的姿勢,就和這一認識有關。對於人的手勢和表情,達·芬奇有這樣的看法:人在不做作時的動作、手勢和表情必定和這人的思想感情相適應。所以,他把動態、手勢、表情看成是繪畫裏揭示人物內心世界的手段,要求畫家筆下人物的動作在任何情況下都應當表現它們的思想感情。達·芬奇的這一人體動態理論對後世的藝術理論和實踐有深刻的影響。 [32]  [33] 
風景和大自然研究同樣是達·芬奇畫論中重要的主題。達·芬奇更是盛期文藝復興時代大師中,最擅長以風景作背景的畫家。他對風景和自然現象有許多壯麗的描寫。 [32]  [33] 
總而言之,達·芬奇的《繪畫論》,把他那個時代裏和繪畫有關的問題幾乎統統討論到了。他是文藝復興時代偉大的藝術革新家,在構圖法、明暗法、透視法和心理描寫等方面有巨大的貢獻,又是歷史上有數的學識最淵博的巨人。那部彙集他畢生經驗寫成的畫論,可以稱得上是一部總結了他那個時代繪畫藝術的成就的百科全書。他的許多觀點,在數百年後仍有它的現實意義。 [32]  [33] 

達·芬奇思想

達·芬奇反對經院哲學家把過去的教義和言論作為知識基礎,他鼓勵人們向大自然學習,到自然界中尋求知識和真理。他認為知識起源於實踐,應該從實踐出發,通過實踐去探索科學的奧秘。 [64] 
達·芬奇説:“理論脱離實踐是最大的不幸,實踐應以好的理論為基礎。” [27]  在達·芬奇看來,人類對藝術與科學的認識過程同樣“要以感性經驗為基礎,而且是以最高貴的感覺——視覺為基礎”,“我們的一切知識來源於知覺”,“繪畫的確是一門科學,並且是自然的合法的女兒”。由此可見,達·芬奇對美的認識不僅建立在樸素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礎之上,且帶有先於笛卡爾經驗主義”認識論的某些性狀,而這種美學思維,也使他在理性與經驗中間作了準確的定位。達·芬奇認為,“科學是將領,實踐是士兵”,“畫家的心應當像什麼——畫家的心應當像一面鏡子,將自己轉化為對象的顏色,並如實地攝進擺在面前所有物體的形象”。這表明他對藝術創作的預備階段持經驗主義認識論的觀點。但同時,達·芬奇又主張“畫家與自然競賽,並勝過自然”。這表明他已經認識到藝術理想化與典型化的問題。此外,達·芬奇也反對拋棄理性而專注經驗的藝術實踐,“熱衷於脱離科學而專搞實踐的人,正如一個水手,登上了一條沒有羅盤、沒有舵的船,永遠拿不準船的方向。實踐必須永遠建築在堅實的理論之上。”這句話正是達·芬奇對理性與經驗關係的最好註腳。他提出的這一方法,後來得到了伽利略的發展,並由英國哲學家培根從理論上加以總結,成為近代自然科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達·芬奇將科學與實踐、理性與經驗辯證地統一起來,為文藝復興以後的美學理論研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科學方法和藝術實踐觀,這是他對於美學的貢獻之一。 [71] 
達·芬奇堅信科學,對宗教感到厭惡,抨擊天主教那些掌權的為“一個販賣欺騙與謊言者”。他説:“真理只有一個,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學之中。”達·芬奇的實驗工作方法為後來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牛頓愛因斯坦等人的發明創造開闢了新的道路。 [27]  [64] 

達·芬奇物理

達·芬奇重新發現了液體壓力的概念,提出了連通器原理。他指出:在連通器內,同一液體的液麪高度是相同的,不同液體的液麪高度不同,液體的高度與密度成反比。他還發現了慣性原理,後來為伽利略的實驗所證明。他最早開始了物體之間的摩擦學理論的研究。 [27]  [64] 
光學方面,達·芬奇設想光的傳播由中心向外傳播;認為光和水波、聲波的運動方式相似,並預見了多普勒效應;認為光的速度是有限的,早於同時期的科學家;設計並進行了針孔成像實驗;根據眼球的構造和功能設計了光學儀器。 [71] 
力學方面,達·芬奇強調力學和數學同樣是自然科學的基礎,並研究過許多力學問題。他根據實驗和觀測得出:重物沿它和地心相連的直線下落,下落的速度同時間成正比。在靜力學方面,他嚴格確定了力矩概念:杆上軸體的平衡“由它們的重量和距支點的距離決定”,由此總結出計算幾何體重心的一般法則。他已知道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在用這一法則研究重物沿斜面運動中,他正確地得到摩擦力的定義。他在觀察筆記中寫道:物體“都不能自己運動……每個物體在其運動方向上都有一個重量”。物體運動時“對空氣的壓力等於空氣作用於其上的力”。在流體力學方面,達·芬奇總結出河水的流速同河道寬度成反比,並用這一結論説明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動。 [71] 
達·芬奇還研究了拋物體運動。 [27]  他認為一個拋射體最初是沿傾斜的直線上升,在引力和衝力的混合作用下作曲線位移,最後衝力耗盡,在引力的作用下作垂直下落運動。他的這一發現使亞里士多德的落體學説產生了動搖。 [64] 
達·芬奇發展了槓桿原理,除推導出作用力與臂長關係外,還算出了速度與臂長的關係。他指出了“永動機”作為能源的不可能性。達·芬奇還預示了物質的原子原理,並描述了原子能的威力:“那東西將從地底下爆起,……使人在無聲的氣息中突然死去,城堡也遭到徹底毀壞,看起來在空中似乎有破壞力。” [64] 

達·芬奇醫學

達·芬奇以極敏鋭的眼光研究解剖學,熱情地獻身於人體的研究。 [15]  他在人體解剖學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認為是近代生理解剖學的始祖。在15歲左右,師從韋羅基奧的達·芬奇開始認識人體解剖學。當時韋羅基奧堅持要所有門徒學習局部解剖(topographicanatomy)。在韋羅基奧工作室差不多10年的時間裏,達·芬奇研究了人體的基本結構,畫下了許多肌肉、肌腱和臉部等的解剖圖,還初步涉及解剖對於繪畫和雕塑的應用,成長為一位局部解剖的大師,甚至被吸收進了佛羅倫薩畫家行會。後來,他得到於佛羅倫斯聖瑪麗亞紐瓦醫院(hospital Santa Maria Nuova)解剖人體的許可。之後他在米蘭馬焦雷醫院(hospital Maggiore)以及羅馬聖靈醫院(hospital Santo Spirito,第一個意大利本土醫院)作業。1481年至1511年,則與托爾醫生(doctor Marcantonio della Torre)共同工作。30年內,達·芬奇共解剖了30具不同性別年齡的人體。除人體外,達·芬奇也解剖了牛、禽、猴、熊、蛙以作為解剖結構比較。 [7-8]  [70-71] 
當與托爾工作時,達·芬奇制繪了超過200篇畫作,並準備出版自己的解剖學理作品。然而,他的書直到1680年(辭世161年)才以《繪畫論》為名出版。 [70-71] 
達·芬奇生理解剖圖
以上圖冊主要參考資料 [14] 
達·芬奇畫了許多人體骨骼的圖形,同時他也是第一個具體描繪脊骨雙S型態的人。他也研究骨盆和骶骨的傾斜度以及強調骶骨不僅非單一形態,而且是5個椎骨組成。達·芬奇也能卓越的表現頭骨的形態以及腦部不同的交叉截面圖(橫斷面、縱切面、正切面)。他畫了許多圖包括肺臟、腸繫膜、泌尿道、性器官甚至性交。他是第一個畫出子宮中胎兒(他希望瞭解“生育奇蹟”)同時也是第一個畫出腹腔中闌尾的人。此外,達·芬奇經常描繪頸部和肩膀的肌肉和肌腱。2005年,達·芬奇的畫作激發一位英國心臟外科醫師率先發展一個修補受損心臟的新方法。 [70-71] 
達·芬奇掌握了人體解剖知識,從解剖學入手,研究了人體各部分的構造。他最先採用蠟來表現人腦的內部結構,也是設想用玻璃和陶瓷製作心臟和眼睛的第一人。英國華威大學臨牀解剖學教授彼得·亞伯拉罕斯認為,達·芬奇的人體解剖素描,水準至少領先於他所處時代300年。 [8]  達芬奇500年前利用切片技術和對截取橫截面來體現人體複雜結構的方法,與今天醫學上的CT和MRI技術非常接近。 [9] 
達·芬奇發現了血液的功能,認為血液對人體起着新陳代謝的作用,並認為血液是不斷循環的。他説血液不斷的改造全身,把養料帶到身體需要的各個部分,再把體內的廢物帶走。他曾將蠟注入心臟以觀察房室的形狀,否定了古羅馬醫師蓋侖的“肺靜脈將空氣輸入心臟”的説法,證明靜脈的根源在心臟,並非蓋侖所説的靜脈起源於肝臟。通過對心臟的研究,他發現心臟有四個腔,並畫出了心臟瓣膜。他認為老年人死因之一是動脈硬化,而產生動脈硬化的原因是缺乏運動。後來,英國科學家威廉·哈維證實和發展了達·芬奇這些生理解剖學的成果。 [15] 
達·芬奇可説是局部解剖圖宗師,不僅研究人體解剖表現傑出,而且在涉獵其他動物解剖時一樣表現出色。達·芬奇不只關心身體結構,也關心生理功能,這使得他變成解剖學家和生理學家。他積極尋找外觀有明顯生理缺陷的人作為模特兒以便畫成滑稽的畫作,突顯生理功能的意義。值得一提的是,達·芬奇可以同時一手作畫一手寫字。

達·芬奇建築

  • 建築設計
達·芬奇是文藝復興時期繪圖實踐中的集大成者,他能夠針對不同的設計對象,靈活兼容地運用多種繪圖技法,並在相對統一連貫的視覺框架下系統地推進設計,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設計思路與核心技術創新。 [31] 
法國昂布瓦茲皇家城堡的達·芬奇胸像 法國昂布瓦茲皇家城堡的達·芬奇胸像 [4]
在建築繪圖中,達·芬奇同時注重建築局部設計的繪製與局部所涉及的整體建築的表現,並在繪圖中通過剖透視、軸測等方式將局部與整體緊密關聯起來,以進行來回的設計推敲與比較修改。在機械繪圖中,達·芬奇則總是採用“機械整體框架表現+機械裝置的構成+關鍵機械零件拆解渲染”的繪圖模式,表現的主要內容為機械關鍵零件的設計、機械的裝配方式與機械整體的形態。達·芬奇擅長從整體推斷局部,層層遞進,並將局部的設計返還到整體中來進行推敲與驗證,其繪圖模式中最大的特點是局部與整體的互動。 [31] 
達·芬奇設計過橋樑、教堂、城市街道和城市建築。 [27]  在城市街道設計中,他將車馬道和人行道分開。設計城市建築時,具體規定了房屋的高度和街道的寬度。米蘭的護城河就是他設計和監工建造而成的。 [55] 
1502年,達·芬奇曾為奧斯曼帝國蘇丹巴耶塞特二世的土木工程專案製作單一跨距達240米(720英尺)的橋樑草圖。這個設計打算讓橋樑跨越博斯普魯斯海峽口的金角灣(Golden Horn)。但因巴耶塞特二世認為無法建設而未實作。2001年,奠基於達·芬奇的設計,威卜瓊·山得達·芬奇專案(Vebjørn Sand Da Vinci Project)讓此橋以小橋的形式在挪威付諸實行。2006年5月17日,土耳其政府決定在實地建設達·芬奇橋跨越金角灣讓該橋終究成形。 [67]  201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師生採用3D打印技術,重現達·芬奇在1502年設計的橋樑方案,用微縮模型證明其具備可行性。 [6] 
  • 建築理論研究
從達·芬奇現存的筆記手稿中,可知他對材料在應力下的性能進行過實驗研究。他討論的這類問題,都是關於柱和梁的強度。 [22] 
達·芬奇認識到,由一羣緊密的柱身構成的立柱所能承受的荷載要比這些柱身各自獨立所能承受的荷載的總和大許多倍。他提出了一個證實這一點的實驗。讓一段豎直的鐵絲下端固定,上端加上一個使它開始彎曲的荷載;然後再把兩根、四根等等數目的這種鐵絲捆在一起,依次給它們加上使之開始彎曲的荷載;比較這些荷載。他似乎從這實驗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一根高度給定的支柱的承載能力與其直徑的立方成正比。列奧那多認為,給定截面積的支柱的承載能力與其高度成反比。他還嘗試確定當支柱的高度和直徑都變化時,其承載能力將如何變化(1757年歐勒率先用數學方法來處理這一問題)。 [21] 
達·芬奇還用實驗比較了單根大木的梁和由多根同樣大木束縛在一起而構成的梁的承載能力。在一例實驗中,他發現梁的承載能力與組成它的大木數目成正比,看來他沒能把那些大木很牢固地扣緊在一起。但是他正確地確定了,給定截面積的梁的承載能力與其跨度成反比,他還研究了為產生像給定的一段跨度的變位所需要的荷載如何隨這跨度而變化。 [21] 
總之,因其使用方法的粗糙性和筆記未完成的性質,達·芬奇的結果與現代的公式並不總是一致。但他仍被認為是最早超越古代和中世紀施工人員單純按經驗法則處理結構問題的做法而有所進步的人。 [21] 

達·芬奇機械

達·芬奇對機械世界痴迷不已,通過大量的奇思妙想,他將各種發明設計呈現在世人面前。 [66] 
  • 機器人研究
基於人體解剖研究,達·芬奇在約1495年設計出了“達芬奇機器人”(Leonardo's robot)。他賦予了這個機器人木頭、皮革和金屬的外殼。為了讓機器人運作,他想到了用下部的齒輪作為驅動裝置,由此通過兩個機械杆的齒輪再與胸部的一個圓盤齒輪咬合,機器人的胳膊就可以揮舞,可以坐或者站立。更絕的是,再通過一個傳動杆與頭部相連,頭部就可以轉動甚至開合下頜。而一旦配備了自動鼓裝置後,這個機器人甚至還可以發出聲音。 [68] 
  • 機械車研究
機械設計(達芬奇) 機械設計(達芬奇)
達·芬奇對自己所處時代的四輪馬車不滿。在他的科學世界中,早就有了機動車的影子。為解決機動車的動力問題,達·芬奇在機動車中部安裝了兩根彈簧以解決這個問題。人力轉動車的後輪使得各個齒輪相互咬合,彈簧繃緊就產生了力,再通過槓桿作用將力傳遞到輪子上。為了控制車速,達·芬奇在車身上安裝了一個圓盤裝置,圓盤表面設置了很多方形的木塊,和每個輪子連接的鐵桿的另一端與圓盤相接,這就是用於控制車速的裝置。圓盤上放置的木塊數量越多,與鐵桿之間的摩擦就會越大,阻力也越大,輪子的運轉速度越慢,行駛的距離越長。 [68]  同時,達·芬奇想到了機動車的剎車裝置。他在齒輪之間放置了一個木塊,拉動繩索將木塊卡在齒輪之間,車就可以停止。不過,這輛汽車不能載人,因為僅靠彈簧的動力根本無法行駛很長的距離。同時,達·芬奇還將彈簧巧妙地運用在了鐘錶設計上。後來大型鐘錶採用的原理,就是出自達·芬奇的設想。只是在這個設想中,彈簧的彈力被物體的重力所代替,物體向下的重力通過眾多齒輪咬合作用被均勻傳遞,鐘錶便得以保持勻速運動。 [69] 
  • 軍事機械
達·芬奇的軍事設計
達·芬奇的軍事設計(16張)
由於達·芬奇曾任軍事工程師,其筆記中也包含了數種軍事機械的設計:簧輪槍、三管大炮、人力或以馬拉動的武裝坦克車(達·芬奇坦克)、子母彈、軍用降落傘、浮動雪鞋、含呼吸軟管以豬皮製成的潛水裝、帶蹼潛水鞋(類似現代的潛水腳蹼) [52]  ,甚至還有潛水艇、雙層船殼戰艦、旋轉浮橋等。 [27]  不過,後來他卻認為戰爭是人類最糟的活動。其他的發明包括了潛水艇、被詮譯為第一個機械計算機的齒輪裝置,以及被誤解為發條車的第一部可程序化行動機器人。 [67] 
  • 飛行器
達·芬奇的飛行設計
達·芬奇的飛行設計(3張)
由於着迷飛行現象,達·芬奇作了鳥類飛行的詳細研究,同時策劃了數部飛行機器,包括了直升機設計圖(但因機體本身亦會旋轉故無法作用)、輕型滑翔翼、撲翼機。1496年1月3日,他曾測試了一部自制飛行機器但失敗。結果表明,人類的動力飛行直到發明高效的輕量發動機之後才得以實現(輕量發動機在他逝世近四百年之後才被髮明出來)。 [56]  2008年4月26日,在瑞士帕耶訥,瑞士人奧利維耶·維耶提-特帕使用由達·芬奇設計的金字塔型降落傘從距地面600米高的直升機上成功跳下。 [54] 
達·芬奇軍事及飛行設計圖冊主要參考資料 [14]  [56] 
其他
1490年,達·芬奇將無段連續自動變速箱概念繪製成草圖。到現代,達·芬奇的變速概念以現代化形式實際使用在汽車上。此外,無段連續自動變速箱也已經在拖拉機、雪上摩托車、速克達機車等機械上使用多年。 [67]  [71] 
在達·芬奇所處的時代,人們越來越重視文件的保密工作。因此,他設計了專門的密碼筒(參見詞條達芬奇密碼筒)。樂器、鬧鐘、自行車、照相機、温度計、烤肉機、紡織機、起重機、挖掘機等也是他的發明設計。 [66] 

達·芬奇天文

達·芬奇對傳統的“地球中心説”持否定的觀點。他認為地球不是太陽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一顆繞太陽運轉的行星,太陽本身是不運動的。達·芬奇還認為月亮自身並不發光,它只是反射太陽的光輝。他的這些觀點的提出早於哥白尼的“日心説”。 [27] 
達·芬奇在教廷時,還計劃應用太陽能而使用凹面鏡來煮水。 [67] 

達·芬奇考古

達·芬奇的興趣之一是化石的研究。他曾根據高山上有海中動物化石的事實推斷出地殼有過變動,指出地球上洪水的痕跡是海陸變遷的證明,這個思想與300年後赫頓在地質學方面的發現頗為近似。並且在麥哲倫環球航行之前,他就計算出地球的直徑為7000餘英里。 [27] 

達·芬奇水利

達·芬奇對水利學的研究比意大利的學者克斯鐵列早一個世紀。為了排除泥沙,他作了疏通亞諾河的施工計劃。他設計並親自主持修建了米蘭至帕維亞的運河灌溉工程。由他經手建造的一些水庫、水閘、攔水壩便利了農田灌溉,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有些水利設施至今仍在發揮作用。 [27] 

達·芬奇歷史評價

達·芬奇於1483年致書米蘭大公時曾自薦道:“戰爭時,他可以發明武器,築壘攻城;和平時,他會興修水利和建築宮殿;他又是醫學家、音樂家、戲劇家和畫家。”與達·芬奇同時代的人還記述他道德高尚,舉止文雅,且體格偉健,力量過人,説他一隻手即可輕易地折斷馬蹄鐵。 [30] 
達·芬奇最鍾愛的學生弗朗西斯科·梅爾茲説:“達·芬奇的死,對每一個人都是損失,造物主無力再造出一個像他這樣的天才了。” [65]  [71] 
文藝復興時期的傳記作家瓦薩里對達·芬奇讚美道:“上天有時將美麗、優雅、才能賦予一人之身,令他之所為無不超羣絕倫,顯出他的天才來自上蒼而非人間之力。列昂納多正是如此。他的優雅與優美無與倫比,他的才智之高可使一切難題迎刃而解。” [29] 
法國唯美主義詩人、散文家和小説家泰奧菲爾·戈蒂耶認為達·芬奇具有“獨特的、幾乎是魔法般的魅力”。 [41] 
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稱讚達·芬奇是“巨人中的巨人” [29]  ,他“不僅是偉大的畫家,同時也是偉大的數學家、力學家和工程師,他在物理學各種不同的部門中都有重要的發現” [26] 
法國現代派詩人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説達·芬奇的作品有“一個温柔的微笑,滿含神秘”。 [41] 
英國科學史家威廉·塞西耳·丹皮爾這樣評論達·芬奇:“如果他當初發表他的著作的話,科學一定會一下就跳到一百年以後的局面。” [64] 
1952年5月4日,在中國舉行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紀念會”上,中國作家、歷史學家郭沫若讚頌達·芬奇道:“對於芬奇重要的事情是征服自然;開拓人類向上進步的道路,提高人類的幸福。繪畫藝術是他為實現這個目的的一種武器。為了實現這個目的,他努力深入到知識領域的一切方面。反之,凡是和這個目的相沖突的,他就堅決地加以摒棄。達·芬奇拒絕從宗教出發的一切獨斷的臆想,而只從科學的實證和理性的思考中去追求真實的知識。由於當時既有的科學研究成就還有限,因此,在他所涉獵到的—切方面,他都獨創地、大膽地作了自己的實驗。從達·芬奇的身上,人們可以看到一個不知疲倦地探尋真理的典型。” [63] 

達·芬奇軼事典故

達·芬奇相貌

世人熟悉的達·芬奇形象基本上來自於他那幅著名的自畫像,所以一提起列昂納多,人們總是想到一個哲學家般的睿智長者。他的老師韋羅基奧雕塑的那俊美非凡的青銅大衞像據説就是以年輕的達·芬奇為模特。 [71] 

達·芬奇早年趣事

達·芬奇《基督受洗》 達·芬奇《基督受洗》
達·芬奇的老師韋羅基奧受聖薩爾賓諾教堂的委託繪製《基督受洗》,全畫的人物雖已畫完,但是還剩下背景沒有畫,教堂一再催促,限定韋羅基奧必須在復活節前交畫。這時離復活節僅七天了,可是韋羅基奧又不願敷衍了事,他決定帶着達·芬奇去希莫尼湖寫生,然後再畫背景。不料途中遇暴雨,韋羅基奧受寒感冒,高燒不止。 [51] 
由於任務緊迫,韋羅基奧只好命達·芬奇來畫背景。達·芬奇趕回佛羅倫薩,反覆琢磨體會老師的創作意圖,模仿老師的畫風,經過一天的辛勤勞動,終於完成了全畫。第二天早晨,當達·芬奇揭開畫布時,他驚呆了。原來,老師以達·芬奇作模特兒畫的天使形象竟被嫉妒成性的師兄們刮掉了。他感到事態非常嚴重,時間又緊迫,他下定決心不辜負老師的委託,為了維護老師的榮譽,自己動手來補畫這個天使。他找出老師原稿,以自己為模特兒,對着鏡子,在畫的右下角重新畫了一個側面的天使,神態活潑生動,正喜悦地觀看耶穌接受洗禮,衣服的褶襞也勾勒自然。這一嶄新的藝術形象,使韋羅基奧所繪部分相形見絀。據説,韋羅基奧康復歸來,看到畫作時,激動萬分,他伸出雙手緊緊抱住達·芬奇的肩膀興奮地説:“它是如此的完美,看來我以後只能去拿雕刻刀了。” [21]  從此達·芬奇聲名鵲起,成為佛羅倫薩有名的畫家了。 [51] 

達·芬奇睡眠法

達·芬奇是一個刻苦勤勉、惜時如金的人,他創造的定時短期睡眠延時工作法甚為人們稱道。這一方法是通過對睡與不睡的硬性規律性調節來提高時間利用率,即每工作4小時睡15分鐘。這樣,一晝夜花在睡眠上的時間累計只有1.5個小時,從而爭取到更多的時間工作。 [50] 
意大利生理學家克拉胡迪奧·斯塔皮曾參照達·芬奇的方法,對一位航海運動員進行了長達2個月的類似睡眠試驗。經試驗,受試者的邏輯思維和記憶運算等能力均完好無損。這説明達·芬奇睡眠法不僅能滿足機體代償功能的需要,而且還預示着利用人體生理潛力的廣闊發展前景。 [50] 

達·芬奇寫作習慣

雙撇子(一説左撇子)的達·芬奇終其一生均以鏡像寫字。對左手寫作者來説,將羽毛筆由右向左拉過來寫比由左向右推過去寫容易,而且不會將剛寫好的字弄糊。他的這種書寫方式被稱為“倒寫”。倒寫出來的鏡像文字只有在對着鏡子時才清晰可辨。 [14]  [45] 

達·芬奇人際關係

達·芬奇親屬

達·芬奇的父親是瑟·皮耶羅(一譯皮爾諾)·達·芬奇(1426-1504),一位佛羅倫薩的法律公證員,後在波德斯達宮逝世;母親卡泰麗娜(Caterina di lippo,1436-1494),一譯卡苔莉娜、卡特琳娜 [39]  ,農婦,1451年與皮耶羅結識,1452年生下達芬奇。二人未結婚。 [1]  [14] 
據説達芬奇私生子的身份影響了他一生。他沒有子女,也終身未婚 [39] 

達·芬奇師生

  • 老師
  • 學生
姓名
簡介
弗朗西斯科·梅爾茲(Francesco Melzi)
在生命後期,達·芬奇把所有的手稿與作品都交給了梅爾茲,梅爾茲完成了達·芬奇手稿的整理工作,也為其繪製了大量肖像。 [34] 
喬凡尼·安東尼奧·博爾特拉菲奧(Giovanni Antonio Boltraffio或Beltraffio)
1482年投奔達·芬奇學習繪畫,不久他成為達·芬奇的得意門生和文藝復興時期現實主義繪畫的承襲者。 [40] 
貝納迪諾·盧尼(Bernardino Luini)
——

達·芬奇主要作品

  • 油畫
作品名稱
創作時間
作品賞析
(合作)
約1472 [39] 
《基督受洗》,現藏於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 《基督受洗》,現藏於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
(又名《天使報喜》)
約1473 [39] 
《受胎告知》,現藏於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 《受胎告知》,現藏於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 [2]
約1474或1481 [42] 
《吉內薇拉·班琪》,現藏於華盛頓國立美術館 《吉內薇拉·班琪》,現藏於華盛頓國立美術館 [2]
1478
《加羅法諾的聖母》 《加羅法諾的聖母》
約1480 [39] 
《柏諾瓦的聖母》 《柏諾瓦的聖母》
(未完成)
約1481-1482 [39] 
《博士來拜》,現藏於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 《博士來拜》,現藏於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
約1483-1485 [42] 
《巖間聖母》,現藏於巴黎盧浮宮博物館 《巖間聖母》,現藏於巴黎盧浮宮博物館 [2]
約1485 [43] 
《音樂家肖像》 《音樂家肖像》
1486-1495 [43] 
《抱銀鼠的女子》,現藏於克拉科夫恰爾託雷斯基博物館 《抱銀鼠的女子》,現藏於克拉科夫恰爾託雷斯基博物館 [2]
1490 [44] 
《戴珍珠頭飾的夫人像》 《戴珍珠頭飾的夫人像》
《哺乳聖母》 《哺乳聖母》
《美麗的菲羅妮兒》
(又譯《額飾女郎》)
《美麗的菲羅妮兒》 《美麗的菲羅妮兒》
《聖耶若姆》
(未完成)
——
——
(有觀點認為是“共同創作”作品 [48] 
1500左右
《世界的救世主》 《世界的救世主》 [47]
1501
《紡車邊的聖母》 《紡車邊的聖母》
1503
《莉妲和天鵝》 《莉妲和天鵝》
1503-1517
《蒙娜麗莎》,現藏巴黎盧浮宮博物館 《蒙娜麗莎》,現藏巴黎盧浮宮博物館 [2]
約1515
《酒神巴卡斯》 《酒神巴卡斯》
約1513-1515
聖母子與聖安妮 聖母子與聖安妮 [2]
約1509-1515 [59] 
施洗者聖約翰 施洗者聖約翰 [59]
  • 壁畫
最後的晚餐》(約1495-1498),現藏於意大利米蘭聖瑪利亞感恩教堂 [60] 
《安吉亞里之戰》(未完成) [63] 
  • 手稿、素描畫
達·芬奇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除了流傳至今的少數繪畫珍品、著作《繪畫論》(1817年,從烏爾賓諾圖書館發現經達·芬奇弟子弗朗西斯科·梅爾茲整理)外,還有未及整理的近7000頁手稿筆記 [44]  。1517年安東尼奧·德·貝提斯以“浩如炯海”來形容這些手稿的數量。達·芬奇去世後,其手稿全部由弗朗西斯科·梅爾茲繼承,他去世後手稿四處流散。這些未經整理的用左手反寫的手稿,難以解讀。直到17世紀中葉,才有學者整理小部分。 [49]  將手稿按照完成時間歸類,參見下表:
名稱
完成時間
《阿倫德爾手稿》
1478-1518
《温莎手稿》
《大西洋手稿》
《手稿B》
1487-1490
《提福茲歐手稿》
《福斯特手稿Ⅰ》
1487-1490及1505(分別為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的時間)
《手稿C》
1490-1491
《手稿A》
1490-1492
《馬德里手稿l,8937》
1490-1499及1508
《馬德里手稿II,8936》
1491-1493及1503-1505(分別為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的時間)
《手稿H》
1493-1494
《福斯特手稿Ⅱ》
1493-1496
《福斯特手稿Ⅲ》
1495及約1497(分別為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的時間)
《手稿M》
1495-1500
《手稿J》
1497及1499(分別為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的時間)
《手稿L》
1497-1502及1504
《手稿K》
1503-1505及1506-1507(分別為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的時間)
《鳥類飛行手稿》
1505
《哈默手稿》
1506-1508及1510
《手稿F》
1508
《手稿D》
1508-1509
《手稿G》
1501-1511及1515
《手稿E》
1513-1514
以上內容來源 [49] 
這些手稿不斷輾轉於各地,其中《哈默手稿》於1980年在拍賣會上,由美國的石油大亨阿曼德·哈默購得;1994年被再次拍賣,由美國企業家比爾·蓋茨收藏。 [49] 

達·芬奇後世紀念

達·芬奇墓葬

法國昂布瓦斯的達·芬奇墓 法國昂布瓦斯的達·芬奇墓 [5]
達·芬奇死後,被埋葬在法國昂布瓦斯的聖佛羅倫廷小教堂內。在法國大革命中,教堂被摧毀,其後拿破崙又將該地剷平,使其遺骨盡皆散失。19世紀60年代,作家阿爾桑·侯塞耶在發掘了這一地區時,發現在一座墳墓中有“一塊足以包容一個天才的頭腦的巨大遺骨”,它旁邊還有一個牌子,上面有些殘缺不全的字跡,可能寫的是達·芬奇名字的拉丁文拼法。於是,他把這個疑似屬於達·芬奇的“遺骨”掩埋在一塊石板下。後來,意大利人將“遺骨”運回國內,並且在佛羅倫薩建了一座達·芬奇墓,把“遺骨”安放在墓裏,供人們瞻仰拜謁。 [72] 
此外,昂布瓦茲皇家城堡的聖·于貝爾禮拜堂亦有達·芬奇墓,昂布瓦茲的克洛·呂斯城堡外還有“達芬奇植物園”。 [5] 

達·芬奇其它

意大利航空最大的民用機場被命名為列奧那多·達芬奇國際機場 [38] 
意大利米蘭市政府於1953年達·芬奇誕辰500週年時修建了國立列奧納多·達·芬奇科技博物館。 [16]  [23]  達·芬奇誕辰500週年之際,法國、德國、匈牙利還相繼發行了以他(或他的代表作)為封面的紀念郵票。 [24]  [34] 
小行星3000,為紀念達芬奇命名為“列奧納多”;“內窺鏡手術器械控制系統”也叫達芬奇手術機器人 [10]  ;第四代達芬奇機器人的機械臂是模擬人的手臂設計的,但它的旋轉角度超越了人手臂的旋轉角度,達到了驚人的720°。 [13] 

達·芬奇藝術形象

達·芬奇文學形象

在美國作家丹·布朗的小説《達芬奇密碼》中,隱藏在達·芬奇的藝術作品內諸多奇形怪狀的符號及密碼是推動劇情發展的重要線索。 [18] 

達·芬奇影視形象

時間
劇名
飾演者
劇照
1971年
2013年
《達芬奇的魔鬼》
2016年
——
《萊昂納多·達·芬奇》
參考資料
  • 1.    達·芬奇:天才與他的曠世傑作  .人民網.2019-04-28[引用日期2020-06-25]
  • 2.    達芬奇網上作品展廳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06-25]
  • 3.    關於達芬奇你可能不知道的5個事實--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9-09-08]
  • 4.    永遠的達·芬奇——紀念達·芬奇逝世500週年  .東南網[引用日期2020-06-25]
  • 5.    通訊:法意共同紀念達芬奇逝世500週年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0-06-25]
  • 6.    達·芬奇逝世500週年,意法兩國持續上演“爭奪戰”  .新京報網.2019-10-21[引用日期2019-10-21]
  • 7.    達芬奇共解剖30多具屍體 所作人體解剖圖生動清晰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6-25]
  • 8.    達·芬奇解剖圖手稿上的秘密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0-06-25]
  • 9.    達·芬奇500年前畫稿與當代解剖學一致  .科學網[引用日期2020-06-25]
  • 10.    機器人時代開啓 達芬奇機器人引領外科手術未來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06-25]
  • 11.    小李子主演達·芬奇傳記片敲定編劇  .時光網[引用日期2020-06-25]
  • 12.    湖南美術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書 美術鑑賞(必修):湖南美術出版社,2019:16
  • 13.    第四代達芬奇機器人“上崗” 可“千里之外”完成高難度手術  .深圳新聞網[引用日期2021-10-26]
  • 14.    Leonardo da Vinci | Biography, Art, Paintings, Mona Lisa, Drawings, Inventions, Achievements, & Facts  .Britannica[引用日期2022-04-14]
  • 15.    周水根,呂建林 主編.世界外科發展史略 下:蘇州大學出版社,2018-03:142-143
  • 16.    《視覺天下》編委會 編.視覺天下 博物館尋珍:中國畫報出版社,2012-04:66
  • 17.    達芬奇的一生 (1971)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2-05-13]
  • 18.    朱振武,周元曉.《達·芬奇密碼》:雅俗合流的成功範例.當代外國文學,2004(4):104
  • 19.    達芬奇的魔鬼 (2013)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2-05-13]
  • 20.    達芬奇:米蘭的天才 (2016)  .Mtime時光網[引用日期2022-05-13]
  • 21.    朱庭光 主編;戚國淦,張椿年,馬克垚 本冊主編.外國曆史名人傳·古代部分 下冊(“達·芬奇”條目編者為周東濤).北京;重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重慶出版社,1983:377-384
  • 22.    [英]亞·沃爾夫 著;周昌忠,苗以順,毛榮運 譯.十六、十七世紀科學、技術和哲學史 下:商務印書館,2017-08:577-578
  • 23.    周敏西 主編.日漢常用專名詞典: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0-02:71
  • 24.    楊健 著.郵票上的法國文學:同濟大學出版社,2014-05:137
  • 25.    注:在達·芬奇祖父瑟·安東尼奧的日記裏寫到:“4月15日,星期六,我的一個孫子誕生。”4月15日這個日期是按照儒略曆記載的。佛羅倫薩地方時下午6時40分日落,日落後三小時大約是晚上9時40分,按照現在的計算方法應該算是4月14日。把這個日期轉換到新的歷法應該加9天,所以按照現代的歷法達·芬奇是在4月23日出生的”。
  • 26.    尤新叔等 譯.蘇聯大百科全書選譯 世界美術家簡介 5:人民美術出版社,1958.10:124-125
  • 27.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編.中國科協學科發展研究系列報告 中國力學學科史: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04:13-14
  • 28.    李玉琨 編著.外國美術史論:遼寧大學出版社,2008-04:76-77
  • 29.    李建樹,李全平 著.達·芬奇: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09-05:187
  • 30.    遲軻 著.西方美術史話 第2版: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06:76-77
  • 31.    樊思嘉.局部與整體的互動——達·芬奇手稿中的建築與機械繪圖研究[J].美術大觀,2021(07):128-131.
  • 32.    王立柱,張偉 主編.自然辯證法: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07:160-162
  • 33.    [意]列奧納多,達·芬奇 著;戴勉 編譯.芬奇論繪畫: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06:5-10
  • 34.    達芬奇藝術簡歷  .人民網.2013-04-03[引用日期2023-06-12]
  • 35.    徐建融等 編著.大辭海:美術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139
  • 36.    胡金平 主編.中外教育史綱: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04:162
  • 37.    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 編著.世界近代現代史 選修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6:12
  • 38.    羅馬達芬奇機場欲借“新絲路”吸引中國旅客(圖)  .中新網[引用日期2023-10-29]
  • 39.    [英]安東尼·梅森 著;[美]但孟新·柏梅 譯.達芬奇 文藝復興的一盞明燈 英漢對照: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9-09:5-16
  • 40.    陳玢 編著.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小辭典: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5-08:70
  • 41.    [法]塞爾日·布朗利 著;林珍妮 譯.達·芬奇傳.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8-07:前言第13頁
  • 42.    [英]安東尼·梅森 著;[美]但孟新·柏梅 譯.達芬奇 文藝復興的一盞明燈 英漢對照: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9-09:20-23
  • 43.    [英]安東尼·梅森 著;[美]但孟新·柏梅 譯.達芬奇 文藝復興的一盞明燈 英漢對照: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9-09:29-32
  • 44.    [英]安東尼·梅森 著;[美]但孟新·柏梅 譯.達芬奇 文藝復興的一盞明燈 英漢對照: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9-09:36-38
  • 45.    [英]安東尼·梅森 著;[美]但孟新·柏梅 譯.達芬奇 文藝復興的一盞明燈 英漢對照: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9-09:43
  • 46.    [英]安東尼·梅森 著;[美]但孟新·柏梅 譯.達芬奇 文藝復興的一盞明燈 英漢對照: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9-09:46-51
  • 47.    達芬奇曠世之作《救世主》拍出4.5億美元記錄  .中國日報網官方賬號.2017-11-22[引用日期2023-12-29]
  • 48.    韓媒:達芬奇《救世主》被賣30億 卻引真偽爭議  .環球網官方賬號.2018-08-09[引用日期2023-12-29]
  • 49.    [意]恩裏卡·克里斯皮諾 著;田麗娟,張惠,邢延娟 譯.達芬奇:譯林出版社,2018-01:17-18
  • 50.    張勝春 主編.達·芬奇傳:安徽文藝出版社,2012-03:5
  • 51.    郭天昊,沈衞威 主編.世界著名藝術家傳: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01:4-5
  • 52.    [英]安東尼·梅森 著;[美]但孟新·柏梅 譯.達芬奇 文藝復興的一盞明燈 英漢對照: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9-09:54-56,64-65
  • 53.    温青 編著.達·芬奇畫傳: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08:10-11
  • 54.    達•芬奇設計的金字塔型降落傘從600米高空跳下[組圖]  .中國網.2008-04-28[引用日期2024-03-09]
  • 55.    蔡踐 編著.世界名人大傳 卷4:京華出版社,2011-05:474
  • 56.    [英]安東尼·梅森 著;[美]但孟新·柏梅 譯.達芬奇 文藝復興的一盞明燈 英漢對照: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9-09:71-73,105
  • 57.    [英]安東尼·梅森 著;[美]但孟新·柏梅 譯.達芬奇 文藝復興的一盞明燈 英漢對照: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9-09:79
  • 58.    [英]安東尼·梅森 著;[美]但孟新·柏梅 譯.達芬奇 文藝復興的一盞明燈 英漢對照: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9-09:90,93,98,99
  • 59.    [英]安東尼·梅森 著;[美]但孟新·柏梅 譯.達芬奇 文藝復興的一盞明燈 英漢對照: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9-09:102
  • 60.    [英]安東尼·梅森 著;[美]但孟新·柏梅 譯.達芬奇 文藝復興的一盞明燈 英漢對照: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9-09:106-107,111
  • 61.    劉桂珍.析達·芬奇《最後的晚餐》之藝術美[J].文藝生活,2020(23):54-55.
  • 62.    任思源 主編.歐洲史: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01:133
  • 63.    穆家麒 著.西方美術史略:河北美術出版社,1986-04:38-40
  • 64.    温青 編著.達·芬奇畫傳: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08:145-152
  • 65.    王立柱,張偉 主編.自然辯證法: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07:145
  • 66.    王立柱,張偉 主編.自然辯證法: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07:154
  • 67.    [意]達·芬奇 著;李秦川 譯.哈默手稿: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05:177
  • 68.    張勝春 主編.達·芬奇傳:安徽文藝出版社,2012-03:126
  • 69.    朱紹中,陳翌,何瑛等 編著.汽車簡史: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12:37
  • 70.    蒙娜麗莎的手怎麼會那麼美?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4-03-30]
  • 71.    達·芬奇,絕無僅有的傳奇人生  .藝術中國[引用日期2024-03-30]
  • 72.    楊建鄴 編著.人生的休止符 西方名人墓誌銘和墓地:山東畫報出版社,2008-09:274-27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