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常州大學石油工程學院

鎖定
常州大學是江蘇省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三大石油公司共建的高等院校。石油工程學院是常州大學最具石油特色的學院之一。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含油氣儲運工程石油工程)、動力工程工程熱物理(含熱能與動力工程)是江蘇省“十二五”重點(培育)學科,其中,油氣儲運工程為江蘇省重點學科和江蘇省特色專業,油氣儲運工程和石油工程是江蘇省重點專業。 [1] 
中文名
常州大學石油工程學院
簡    稱
常大石工院
校    訓
責任
現任院長
何巖峯
主要系別
石工、儲運、熱能、建環

常州大學石油工程學院學院簡介

常州大學石油工程學院現有油氣儲運工程石油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4個本科專業,1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油氣儲運工程、油氣井工程油氣田開發工程、油氣工程安全技術、油氣工程節能與新能源利用、熱能工程等6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以及動力工程和石油與天然氣工程2個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領域。下設油氣儲運工程系、石油工程系、熱能與動力工程系、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系等4個教學系和1個專業實驗中心。 [1] 

常州大學石油工程學院師資隊伍

學院擁有一支職稱結構合理、學歷層次較高、敬業精神強的師資隊伍。專任教師高級職稱的比例為47%,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比例達到93.5%,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達到50%,青年教師中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比例為100%。
碩士研究生導師一覽表 [2] 
導師
職稱
職務
一級學科
二級學科
教授
院長
韋忠良(已故)
教授
副院長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油氣井工程
副教授
副院長
教授
副院長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教授
-
油氣儲運工程
教授
熱能系主任
熱能工程、
節能技術與新能源利用
教授
-
油氣工程安全技術
教授
石工系主任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油氣井工程
副教授
建環系主任
熱能工程
教授
-
副教授
副所長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周寧
副教授
-
油氣工程安全技術
副教授
-
熱能工程
副教授
-
熱能與動力工程
工會主席
副教授
儲運系主任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
油氣儲運工程

常州大學石油工程學院科研成就

學院具有良好的科研條件,擁有江蘇省油氣儲運技術重點實驗室、江蘇省油氣儲運專業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江蘇省有機廢棄物處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州大學常州港華燃氣有限公司城市燃氣技術與安全聯合實驗室、常州大學石油工程研究院、常州大學非常規油氣資源研究所、常州大學新能源利用和節能減排研究所。與福昌集團、江蘇海企化工倉儲有限公司聯合申報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與江蘇海企化工倉儲有限公司、中化南通石化儲運有限公司、中石化華東石油局泰興城東工業園區四家單位產學研建立產學研合作。分別和江蘇福昌環保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泰興分公司、蘇州蘇淨保護氣氛有限公司建立了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
201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項,市廳級科技進步獎2項,發表論文72篇,三大檢索論文42篇,申請專利50項,授權24項,1項市廳級鑑定。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江蘇省產學研前瞻項目1項,江蘇省教育廳自然科學研究項目1項,中國石油科技創新基金1項。 [3] 

常州大學石油工程學院學院領導

姓 名
職 務
分工情況
王永利
黨委書記
主持黨委全面工作,分管學院發展、幹部任免、獎懲考核、思想政治、安全穩定、統戰、辦公室、工會、分黨校、意識形態、檔案、文化建設等。聯繫院務辦公室、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系。
何巖峯
院長
黨委副書記
黨委統戰委員;主持行政全面工作,分管學科建設、科學研究、人才引進和培養、人事管理與職稱評審、學術交流、財務、審計、內控,分管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和江蘇省油氣儲運工程實踐教學示範中心等國家級和省部級教學平台、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學等。聯繫石油工程系。
陳 粲
黨委副書記
黨委組織委員、宣傳委員;分管學生黨建與思想教育、日常管理,本科生招生就業工作;學院輿情宣傳、校友工作、關工委工作等。聯繫學工辦、校友會、關工委。
趙會軍
副院長
黨委紀檢委員;分管學位點建設、研究生招生與培養、實驗室與資產,協管學科建設等工作。聯繫油氣儲運工程系。
彭浩平
副院長
黨委青年委員、保衞委員;分管本科教學(含實驗實踐教學)與教學研究項目、聯繫行業與產學研合作、專業建設、學科競賽與學生創新,協管科學研究等。聯繫能源與動力工程系。 [4] 

常州大學石油工程學院本科專業

油氣儲運工程
油氣儲運工程 油氣儲運工程
常州大學油氣儲運工程專業創辦於1986年,是全國繼石油大學、撫順石油學院、西南石油學院及解放軍後勤工程學院之後第五個油氣儲運學科,迄今已有二十年的辦學經歷,是江蘇省唯一設置油氣儲運本科專業的高校。本專業是江蘇省重點學科、江蘇省重點專業、江蘇省特色專業,江蘇省油氣儲運技術重點實驗室、省級教學實驗示範中心。擁有石油與天然氣工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和油氣儲運工程等二級學科碩士點。 [5] 
油氣儲運工程 油氣儲運工程
畢業生會向石油、天然氣及成品油儲存運輸的工藝設計及生產管理方面的高級技術人才的方向發展。可從事城市燃氣供應、油品銷售、油氣管線的設計與管理、油庫的設計與管理、煉油廠及油田油氣的儲存與運輸、城市管網規劃、管道及油庫的建築安裝等工作,就業地點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就業單位主要集中在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等世界500強石油巨頭。
專業設有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校級獎學金、中石化英才獎學金、揚子巴斯夫獎學金、忠勤助困金、綜研化學獎學金、翟健棟博士獎學金、惠明勵志獎學金、常州福彩助學金、海企倉儲獎學金和唐荊川愛國興學獎助金等各類獎助學金12種。歷屆學生獲得了包括全國石油工程設計大賽、全國石油工程專業知識競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全國大學生過程裝備實踐與創新大賽和全國周培源大學生力學競賽等在內的眾多國家級獎項。
專業介紹簡介
油氣儲運工程專業為江蘇省重點專業,江蘇省特色專業,江蘇省一流專業。在國家《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部署推進能源革命,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提高能源供給保障能力和國家《中長期油氣管網規劃》提出加強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先進技術與油氣管網的創新融合的大背景下,本專業培養通過學習油氣儲運工程技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油氣儲運工程實踐、計算機信息技術應用、工程設計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訓練,能從事油氣儲運系統和燃氣輸配系統規劃、設計、施工與運行管理、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與技術諮詢等相關工作的知識面廣、基礎紮實及工程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創新型專業人才。
辦學定位:依託國家能源低碳轉型,緊密結合油氣儲運行業和江蘇省能源發展需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立足江蘇,面向全國,服務石油石化和燃氣行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國際視野和數字化思維的油氣儲運工程“新工科”人才,建成引領學校石油石化特色優勢、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力的油氣儲運工程專業。 [18] 
培養要求
1.培養目標
本專業立足地方,面向石油、石化、天然氣與燃氣行業發展需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理想信念堅定、愛國情懷深厚、品德修養高尚、科學研究能力強、創新意識強、國際視野寬,能在油氣田集輸、油氣管道輸送、油氣儲存與銷售、城市燃氣輸配、清潔能源儲運等相關領域從事工程設計與施工、生產運營與管理等方面工作,尤其在油氣和清潔能源儲運領域具有競爭優勢的高素質創新型專業人才。
本專業學生畢業後五年左右預期能夠具有如下能力:
目標1: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備良好的身心素質、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遵守安全生產、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
目標2:能勝任油氣田集輸、油氣管道輸送、油氣儲存與銷售、城市燃氣輸配、清潔能源存儲與管輸等相關領域的生產、設計、研究與開發工作,能創造性地解決油氣和清潔能源儲運領域的工程問題;
目標3:能在一個設計、生產或科研團隊中擔任組織、管理角色;
目標4:能夠掌握學科國內外前沿動態,通過終身學習渠道提升自我能力,適應職業發展。
2.畢業要求
要求1:具有本專業所需的數學、自然科學知識,掌握油氣儲運工程專業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能夠用於解決油氣儲運工程領域的複雜工程問題。
要求2:能夠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識別、表達、並通過文獻研究分析油氣儲運工程領域的複雜工程問題,以獲得有效結論。
要求3:能夠針對油氣儲運工程專業領域內複雜工程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設計滿足特定需求的系統、單元(部件)、工藝流程,並能夠在設計環節中體現創新意識,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
要求4:能夠基於科學原理並採用科學方法,對油氣儲運工程領域的複雜工程問題進行研究,包括設計實驗、分析與解釋數據、並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
要求5:能夠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對油氣儲運工程領域的複雜工程問題進行預測與模擬,並能夠理解其侷限性。
要求6:能夠基於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相關背景知識,合理分析、評價油氣儲運工程專業工程實踐和複雜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並理解應承擔的責任。
要求7:能夠理解和評價油氣儲運工程的工程實踐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要求8: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能夠在油氣儲運工程的工程實踐中理解並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範,履行責任。
要求9: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承擔個體、團隊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從而發揮團隊作用。
要求10:能夠就油氣儲運工程的複雜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包括撰寫報告和設計文稿、陳述發言、清晰表達或迴應指令。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要求11:理解並掌握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並能在油氣儲運工程的工程實踐中應用。
要求12: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
要求13:具有知行合一、注重實踐的勞動參與意識;具有善於發現、理解和欣賞美的能力,以及健康向上的審美趣味;具有強健體魄、健康心態,擁有拼搏精神和健全人格。
課程體系
(一)通識教育課程
1. 通識教育必修課程(應修71學分)
72540051思想道德與法治(2.5)
72330061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2.5)
72370051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5)
7M030061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3)
72500061中國近現代史綱要(2.5)
72451-8# 形勢與政策(2.0)
72460021就業指導(1.0)
53021-2# 高等數學(一)(9.5)
50030041線性代數(2.0)
51010051概率論與數理統計(2.5)
51060051數學建模(2.5)
53051-2# 大學物理(6.0)
53061-2# 大學物理實驗(2.5)
10020061普通化學(3.0)
40101-2# 大學計算機及Python 程序設計(5.0)
76021-4# 大學英語(10.0)/77271-4#大學日語(10.0)
99011-4# 體育(4.0)
99510041 軍事理論(2.0)
72430043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
6G281-2# 創新創業理論與實踐(2.0)
94010021 國家安全教育(1.0)
94020021 勞動教育(1.0)2.
通識教育選修課程(應修6.0學分)
藝術素養類(2.0)(限選)
紅色文化類(1.0)(限選)
中國共產黨簡史(1.0)(限選)
跨文化與國際視野類(限選)(1.0)
科學素養類(1.0)
人文素養類(1.0)
安全與法律法規類(1.0)
創新創業類(1.0)
(二)學科(專業)基礎課程
1. 學科(專業)基礎必修課程(應修35.5學分)
24900021 新生研討課(1.0)
20020061 工程製圖與CAD(I)(3)
20310083 工程力學(4)
24630041 油氣儲運安全管理(2)
24120063 流體力學(3)
25010051 工程熱力學(2.5)
45150083 電工與電子技術(4)
20710043 機械設計基礎(2)
24000063 泵與壓縮機(3)
25030041 傳熱學(2)
24360041 管道及儲罐強度設計(2)
24770041 儲運節能技術概論(2)
24040053 油氣儲運自動化控制與信息技術(2.5)
24670031油氣儲運工程技術概論(雙語)(1.5)
37210021環境保護概論(1)
2. 學科(專業)基礎選修課程(應選修6.5學分)
24620041油氣儲運施工與工程管理(限選)(2)
24640043管線水擊分析技術(限選)(2)
24400041 儲運防腐技術(2)
24910041 管道材料與安全評價(2)
24740031 油氣儲運系統安全工程(雙語)(1.5)
24470043 油氣儲運工程最優化(2)
24850021油氣儲運技術經濟學(1)
24060041儲運油料學(2)
25270041鍋爐原理(2)
(三)專業課程
1. 專業必修課程(應修11學分)
24390051油庫設計與管理(2.5)
24520091油氣管道設計與智能化管理(4.5)
24140041燃氣輸配(2)
24550041油氣集輸(2)
2. 專業選修課程(應選修4.0學分)
2469004加油站與加氣站設計(限選)(2)
2448004油氣儲運實驗設計與數據處理(2)
24540041油氣回收與環保技術(2)
24750021油氣儲運工程學科進展(1)
24760031油氣儲運工程規範與設計(1.5)
24730041液化天然氣技術(2)
24860041人工智能技術與智慧管道(2)
24870041海上油氣流動安全保障技術(2)
24880041油氣儲運數值模擬基礎(2)
(四)實踐環節(應修46學分)
軍訓(2.0)
金工實習(2)
機械設計課程設計(2)
油氣儲運認識實習(2)
管道及儲罐強度課程設計(2)
生產實習(4)
燃氣輸配課程設計(2)
油氣集輸課程設計(2)
油氣管道設計與智能化管理課程設計(2)
油庫設計與管理課程設計(2)
油氣儲運專業探索實驗(2)
油氣儲運工程仿真實訓(1)
畢業環節(含畢業實習2學分)(18)
體育健康標準輔導測試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2)
課外體育鍛煉講座暑期社會實踐勞動教育實踐第二課堂實踐(1)
四、專業核心課程
工程熱力學、傳熱學、流體力學、泵與壓縮機、油庫設計與管理、油氣管道設計與智能化管理、燃氣輸配、油氣集輸、管道及儲罐強度設計、油氣儲運自動化控制與信息技術。
跨學科課程
人工智能技術與智慧管道、油氣儲運技術經濟學
科教/產教融合課程
油氣儲運自動化控制與信息技術、加油站與加氣站設計
轉專業學生課程修讀及學分要求
油氣儲運工程專業畢業總學分要求為180學分。轉專業學生進入油氣儲運工程專業學習時,應按照油氣儲運工程專業培養方案中要求的課程設置情況補修相應的課程,獲取相應的學分,達到油氣儲運工程專業畢業總學分要求。
就業與發展
就業領域:
本專業的就業領域涉及煉油廠、油(氣)田、省市石油公司、燃(煤)氣公司、輸油(氣)公司、設計院、規劃院、油氣倉儲等企業與部門,畢業生可以從事油氣儲運系統和燃氣輸配系統規劃、設計、施工管理、運行管理、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技術諮詢工作。
研究生階段研修學科:本專業畢業生適合繼續在油氣儲運工程等相關學科碩士專業研修。
職業發展預期:油氣儲運及相關領域企業單位的生產、研發、安全管理部門經理、技術骨幹;高校、研究機構等事業單位的中高層管理人員、教學、科研人員。
學制、學位
四年制,工學學士。
石油工程
專業介紹
1. 簡介
石油工程專業是江蘇省重點建設礦業類專業,江蘇省一流專業,是江蘇省政府立足長三角經濟區、為全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行業提供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服務而設置的本科專業,填補了長三角經濟區同類專業的空白。本專業是國內最早培養“智慧油田”特色工程技術人才的本科專業。本專業培養具備石油工程方面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過實驗技能、工程實踐、計算機應用、科學研究與工程設計方法等方面基本訓練,掌握對現代油氣生產過程進行模擬計算和過程優化、對現有油氣生產工藝與設備進行技術改造以及對新產品、新工藝、新設備進行開發與設計的基本能力,掌握基本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具備解決複雜工程問題意識與能力和國際化視野的高素質創新型專業人才。
石油工程專業是江蘇省重點學科、江蘇省重點專業,擁有江蘇省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實踐教育中心。 [6] 
本專業培養基礎紮實、知識面寬,瞭解油田生產現場,受到石油工程師基礎訓練,具備較強的動手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吃苦耐勞的高等工程應用型技術人才。畢業生就業領域包括陸地和海洋鑽井工程、試油、油氣開採、井下作業、鑽井及工藝設計、頁岩氣和煤層氣開發、地熱開發等工作。主要工作崗位包括:鑽井工程師、鑽井監督工程師、油氣開採工程師和油田化學工程師等。
2.辦學定位
根據學校辦學定位,結合我校石油行業背景,基於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理念,適應“中國製造 2025”行動計劃要求和石油工程行業智能化升級改造需求,培養符合石油工程行業及區域社會經濟建設需求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創新型專業人才。 [19] 
培養要求
1. 培養目標
本專業立足地方,面向石油與天然氣行業發展需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理想信念堅定、愛國情懷深厚、品德修養高尚、創新意識強、國際視野寬,能在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等相關領域從事生產設計、技術管理和科學研究等工作,尤其在智能油田等領域具有競爭優勢的高素質創新型專業人才。
本專業學生畢業後五年左右預期能夠具有如下能力:
目標1: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備良好的身心素質、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遵守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
目標2:能勝任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等相關領域的生產、設計、研究與開發工作,能創造性地解決油氣田智能化等領域的工程問題;
目標3:能在一個設計、生產或科研團隊中擔任組織、管理角色;
目標4:能夠掌握學科國內外前沿動態,通過終身學習渠道提升自我能力,適應職業發展。
2. 畢業要求
要求1.工程知識:能夠將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知識、石油工程專業知識用於解決油氣生產領域的複雜工程問題。
要求2.問題分析:能夠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使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手段,識別、表達、並通過文獻研究分析油氣生產領域的複雜工程問題以獲得有效結論。
要求3.設計/開發解決方案:能夠設計針對油氣生產領域複雜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優化設計滿足特定需求的系統、單元(部件)或工藝流程,並能夠在設計環節中體現創新意識,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
要求4.研究:能夠基於科學原理並採用科學方法對油氣生產領域的複雜工程問題進行研究,包括設計實驗、分析與解釋數據、並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
要求5.使用現代工具:能夠針對油氣生產領域的複雜工程問題,開發、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包括對油氣生產領域的複雜工程問題的預測與模擬,並能夠理解其侷限性。
要求6.工程與社會:能夠基於油氣生產領域的背景知識進行合理分析,評價專業工程實踐和複雜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並理解應承擔的責任。
要求7.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能夠理解和評價針對油氣生產領域複雜工程問題的專業工程實踐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要求8.職業規範: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並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範,履行責任。
要求9.個人和團隊: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承擔個體、團隊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
要求10.溝通:能夠就油氣生產領域的複雜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包括撰寫報告和設計文稿、陳述發言、清晰表達或迴應指令。並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要求11.項目管理:理解並掌握油氣生產領域項目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並能在多學科環境中應用。
要求12.終身學習: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要求13.勞動、審美與身心發展:具有知行合一、注重實踐的勞動參與意識;具有善於發現、理解和欣賞美的能力,以及健康向上的審美趣味;具有強健體魄、健康心態,擁有拼搏精神和健全人格。
課程體系
(一)通識課程
1. 通識課程必修課(應修65.5學分)
72410061 思想道德與法治 2.5
72330061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2.5
72370101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5
7M030061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 3.0
72500061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2.5
72451-2#形勢與政策 2.0
94010021 國家安全教育 1.0
94020021 勞動教育 1.0
72460021 就業指導 1.0
76021-4# 大學英語 10.0
77271-4# 大學日語 10.0
99011-4# 體育 4.0
99511-2# 軍事理論 2.0
72430043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
6G280041 創新創業理論與實踐 2.0
53021-2# 高等數學(一) 9.5
50030041 線性代數2.0
51010051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2.5
53051-2# 大學物理 6.0
53061-2# 大學物理實驗 2.5
40201-2#大學計算機及Python程序設計 5.0
2. 通識課程選修課(應修6.0學分)
紅色文化類1.0 (限選)
藝術素養類2.0(限選)
中國共產黨簡史1.0 (限選)
跨文化與國際視野類 1.0(限選)
創新創業類1.0
人文素養類 1.0
安全與法律類1.0
科學素養類 1.0
(二)專業基礎課
1. 專業基礎必修課(應修36.5學分)
2003063 工程製圖與CAD 3.0
27500031 石油工程概論(雙語) 1.5
27240063 油田化學基礎3.0
20310083 工程力學4.0
37210021 環境保護概論1.0
27140041 油田化學2.0
27090043 地質學基礎 2.0
45150063 電工與電子技術3.0
27070063 石油工程流體力學 3.0
20710063 機械設計基礎3.0
27020043 滲流力學2.0
27010043 油層物理2.0
27650021 石油工程熱工基礎1.0
27250021 石油工程HSE 1.0
27210021 石油工程岩石力學 1.0
27210021 油氣藏經營與項目管理 1.0
27670023 石油工程文獻檢索及論文寫作1.0
27100043 油田開發地質學基礎 2.0
2. 專業基礎選修課(應修4.0學分)
27180041 石油鑽採機械概論 2.0
27160041 測井方法及綜合解釋 2.0
27620021 煤層氣及頁岩氣工程概論 1.0
27590041 EOR原理2.0
27420041 油藏描述基礎2.0
27630041 沉積岩石學 2.0
27910023 石油工程儀器儀表1.0
27070043 油藏數值模擬基礎 2.0
27920021 面向對象程序設計1.0
27230021 油氣層保護技術1.0
(三)專業課
1. 專業必修課(應修16學分)
27030063鑽井工程3.0
27170031完井工程1.5
27690063採油工程3.0
27380061 油藏工程3.0
27190031 天然氣工程 1.5
27200021 石油工程大數據1.0
27950041 人工智能技術及智慧油田2.0
27360021 石油工程CCUS技術1.0
2. 專業選修課(應修3.0學分)
鑽井工程方向
27670041 欠平衡鑽井理論與技術 2.0
27340031 水射流理論與應用1.5
27460031 定向井鑽井理論與技術1.5
27630031 優化鑽井1.5
27050043 鑽井液與完井液2.0
27570021 石油工程管柱力學 1.0
採油工程方向
27560031 井筒多相流理論1.5
27610031 水力壓裂理論與技術1.5
27130031 注蒸汽熱力採油1.5
27350021 有杆泵抽油系統1.0
27320033 石油工程化學用劑1.5
27930021 石油工程軟件1.0
(四)實踐環節(應修50學分)
軍訓2.0
石油工程認識實習2.0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科+”認識實習1.0
金工實習2.0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2.0
地質實習2.0
生產實習4.0
石油工程CCUS設計及實踐 2.0
油藏工程課程設計3.0
鑽井與完井工程課程設計3.0
採油工程課程設計3.0
石油工程大數據及智慧油田創新實踐3.0
畢業環節18.0
體育健康標準輔導測試
第二課堂實踐1.0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2.0
課外體育鍛煉講座5次
暑期社會實踐
勞動教育實踐
專業核心課程
工程流體力學、石油工程HSE、油氣田開發地質學基礎、油層物理、鑽井工程、採油工程、油藏工程、完井工程、天然氣工程、石油工程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及智慧油田等。
跨學科課程工程
流體力學、人工智能技術及智慧油田、“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科+”認識實習
科教/產教融合課程
採油工程、人工智能技術及智慧油田、石油工程CCUS技術
就業與發展
就業領域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等領域。研究生階段研修學科:油氣井工程、油氣田開發工程、油氣儲運工程。
職業發展預期
在工作崗位上經過5年左右的實踐鍛鍊和自主學習後,取得相應工作崗位的專業資質、職稱或認可,成長為技術管理核心骨幹人員,能從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領域設計、施工、生產運行與管理、技術應用與產品開發工作或自主創業。
轉專業學生進入相應專業學習時的課程選讀和學分要求
轉專業學生進入石油工程專業學習時,應按照石油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的課程計劃表中相應課程設置補修相應課程。
學制、學位
四年制,工學學士。
能源與動力工程
專業介紹簡介
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是江蘇省重點學科,擁有江蘇省有機廢棄物處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7]  主要培養從事熱力系統(熱力發電系統、熱電聯產供熱系統、空調製冷系統)和熱力設備(鍋爐、汽輪機、換熱器、泵與風機、空調器、製冷機)的研究,開發、設計、製造、運行和管理的應用型工程技術人才。本專業培養具備能源與動力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能源動力實驗技能、工程實踐、計算機應用、科學研究與工程設計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現代能源科學技術,信息科學技術和管理技術,從事能源動力設備及系統的設計、製造、運行、自動控制、信息處理、計算機應用、環境保護、製冷空調、能源高效清潔利用、新能源開發、多能互補等工作的知識面廣、基礎紮實、創新創業能力強的 高素質創新型專業人才。
辦學定位:結合我校能源與動力工程教學、科研和“大工程觀”特色,體現“卓越工程師”教育理念下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培養適應能源動力和石油石化熱電行業乃至區域社會經濟建設需求的能源與動力工程高素質創新型專業人才。 [20] 
培養要求
1. 培養目標
本專業立足地方,面向能源與動力行業發展需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理想信念堅定、愛國情懷深厚、品德修養高尚、科學研究能力強、創新意識強、國際視野寬,能在能源、電力等相關領域從事能源利用和開發工程系統、熱力發電廠和熱電聯產系統、空氣調節和供熱系統的規劃、設計、施工與運行管理,以及能源動力設備的設計、製造、安裝和運行管理工作,尤其在能源高效清潔利用、新能源開發、能源動力設備的系統設計等領域具有競爭優勢的高素質創新型專業人才。
本專業學生畢業後五年左右預期能夠具有如下能力:
目標1: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備良好的身心素質、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並能夠自覺將過程安全、法律法規、標準規範、文化、環境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等非技術因素融入複雜工程問題的解決過程;
目標2:能勝任能源動力相關領域的生產、設計、研究與開發工作,能創造性地解決工業節能、動力、供熱、製冷、環保等領域的複雜工程問題;
目標3:具備較強的團隊合作能力與溝通表達能力,能在一個設計、生產或科研團隊中擔任組織、管理角色;
目標4:能夠掌握學科國內外前沿動態,通過終身學習渠道提升自我能力,適應職業發展。
1. 畢業要求
本專業主要學習能源與動力工程的基礎理論、專業技術和工程技能,接受工程實踐訓練,注重實踐能力和工程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達到下列培養要求:
(1)工程知識:能夠將數學、自然科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用於解決工業節能、動力、供熱、製冷、環保等能源和動力相關領域的複雜工程問題。
(2)問題分析:能夠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識別、表達能源與動力工程相關領域的能量評價和高效利用、熱工與動力設備的設計、製造、運行、維護等問題,並通過文獻研究分析工程技術問題,具備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初步技能。
(3)設計/開發解決方案:能夠針對工業節能、動力、供熱、製冷、環保等能源和動力領域中的複雜工程問題,運用能源與動力工程學科的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設計、開發滿足特定需求的解決方案,並能夠在設計環節中體現創新意識,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夠基於科學原理並採用科學方法對能源與動力工程複雜問題進行研究,包括設計實驗、分析與解釋數據,並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
(5)使用現代工具:能夠針對工業節能、動力、供熱、製冷、環保等能源和動力領域中的複雜工程問題,開發、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包括對複雜工程問題的預測與模擬,並能夠理解其侷限性。
(6)工程與社會:能夠基於能源與動力工程相關背景知識進行合理分析,評價相關能源與動力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並理解應承擔的責任。
(7)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瞭解國家有關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法律法規,能夠針對能源與動力領域中的複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實踐理解和評價其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8)職業規範:瞭解我國基本國情,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並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範,履行責任。具有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而奮鬥的理想、事業心和責任感。
(9)個人和團隊: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承擔個體、團隊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
(10)溝通與交流:能夠就能源和動力領域中的複雜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包括撰寫報告和設計文稿、陳述發言、清晰表達或迴應指令。並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11)項目管理:掌握項目管理的基本規律、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經濟管理知識,具備解決一般能源與動力工程管理問題的能力。
(12)終身學習: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正確認識,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13)勞動、審美與身心發展: 具有知行合一、注重實踐的勞動參與意識;具有善於發現、理解和欣賞美的能力,以及健康向上的審美趣味;具有強健體魄、健康心態,擁有拼搏精神和健全人格。
課程體系
(一)通識課程
1. 通識課程必修課(應修67.5 學分,大學英語與大學日學限選一門,且大學日語僅限高考外語科目為日語的考生)
72410061 思想道德與法治 2.5
72500061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2.5
72330061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2.5
72370101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5
7M030061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 3.0
72451-8# 形勢與政策 2.0
76021-4# 大學英語 10.0
77271-4# 大學日語 10.0
6G281-2# 創新創業理論與實踐 2.0
94010021 國家安全教育 1.0
94020021 勞動教育1.0
99011-4# 體育 4.0
72430043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
72460021 就業指導1.0
99510041 軍事理論 2.0
40101-2# 大學計算機及Python程序設計5.0
53051-2# 大學物理6.0
53061-2# 大學物理實驗2.5
51010051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2.5
53021-2# 高等數學(一)9.5
50030041 線性代數2.0
50430041 數值分析2.0
2. 通識課程選修課(應修6.0學分)
中國共產黨簡史1.0(限選)
紅色文化類1.0 (限選)
藝術素養類2.0 (限選)
跨文化與國際視野類1.0 (限選)
英語進階1.0(修《大學英語》課程學生限選)
日語進階1.0(修《大學日語》課程學生限選)
人文素養類 1.0
科學素養類 1.0
創新創業類 1.0
安全與法律法規類1.0
(二)專業基礎課專業基礎必修課(應修37.5學分)
2003063 工程製圖與CAD 3.0
20310063 工程力學 3.0
32130043 工程材料 2.0
35600021 安全技術概論 1.0
37250021 環境工程概論 1.0
25560041 能源化學基礎 2.0
24070071 流體力學 3.5
25010071 工程熱力學 3.5
45150083 電工與電子 技術 4.0
25030071 傳熱學 3.5
20710063 機械設計基礎 3.0
25710053 熱工測試技術 2.5
25090051 工程燃燒學 2.5
43340063 自動控制原理 3.0
專業基礎選修課(應選修6.5學分)
25830041 過程流體機械2.0
25510041 能源與動力工程概論(雙語)(2.0)
25140041 換熱器 2.0
25020041 能源與動力工程科技英語 2.0
25170041 能源與經濟管理2.0
25230041 熱能利用與節能技術2.0
25540041 製冷與空調技術2.0
25190033 能源與動力文獻檢索 1.5
25600041 熱泵技術2.0
(三)專業課專業必修課(10.0學分)
25370071 汽輪機原理 3.5
25250071 鍋爐原理(雙語) 3.5
25420061 熱力發電廠 3.0
專業選修課(應選修6.5學分)
25350041 熱能與動力機械製造工藝學2.0
25580041 熱仿真與CFD 2.0
25480041 循環流化牀燃燒鍋爐2.0
25530041 冷熱電三聯供2.0
25570041 大型鍋爐運行(產教融合課程) 2.0
25430041 供暖工程與熱力管網 2.0
25520041 太陽能利用技術2.0
25610041 生物質能的利用2.0
25820041 熱管技術2.0
(一)實踐環節(應修47學分)
軍訓2.0
走進能源動力的世界 1.0
金工實習2.0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2.0
自控原理課程設計1.0
能源與動力認識實習 1.0
換熱器課程設計 2.0
熱工基礎實驗1.0
能源與動力系統創新設計 3.0
鍋爐原理課程設計2.0
汽輪機課程設計 2.0
能源與動力專業實驗 2.0
生產實習2.0
熱力發電廠課程設計 1.0
熱力發電廠系統仿真 2.0
就業指導畢業環節18.0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 2.0
課外體育鍛煉講座暑期社會實踐第二課堂實踐1.0
勞動教育實踐體育健康標準輔導測試
專業核心課程
工程製圖與CAD、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基礎、自動控制原理、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傳熱學、工程燃燒學、鍋爐原理(雙語)、汽輪機原理、熱力發電廠。
創新創業類課程
創新創業理論與實踐、能源與動力工程概論、太陽能利用技術、能源與動力系統創新設計、走進能源動力的世界。
跨學科課程
能源與經濟管理、熱仿真與CFD、能源化學基礎。七、科教/產教融合類課程大型鍋爐運行(專業課,2學分)、能源與動力認識實習(實踐課,1學分) 、生產實習(實踐課,2學分) 、熱力發電廠系統仿真(實踐課,2學分)
就業與發展
就業領域:
從事能源利用和開發工程系統、熱力發電廠和熱電聯產系統、空氣調節和供熱系統的規劃、設計、施工與運行管理,以及能源動力設備(鍋爐、汽輪機、過程流體機械、換熱器、製冷機)的設計、製造、銷售、安裝、運行和管理工作,尤其擅長在能源高效清潔利用、新能源開發、能源動力設備等領域從事設備運行和維護、系統設計和產品研發、教學等工作。
研究生階段研修學科:
本專業畢業生特別適合繼續在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一級學科學術型碩士和能源動力類專業碩士等相關碩士專業研修。
職業發展預期:
電力生產企業的生產運行、維護檢修、安全管理等部門的值長、專工、技術骨幹、部長、經理等;電力建設、電力設計、電科院等單位的技術骨幹、部門經理等;能源動力設備製造、銷售企業的技術骨幹、生產廠長、銷售經理等;高校、研究機構等事業單位的中高層管理人員、教學、科研人員。
學制、學位
四年制,工學學士。
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
專業介紹簡介
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簡稱“建環”專業,傳統上稱“暖通”專業。本專業主要學習建築環境學、工程流體力學、傳熱學、工程熱力學等學科理論基礎知識,學習和培養空調與製冷、通風與淨化、供暖與供熱、冷凍與冷藏、城市燃氣、熱泵技術、太陽能與風能等低碳能源的專業知識和工程技術應用能力。在民用建築領域,營建舒適、健康的人居環境,實現建築節能、低碳綠色是本專業的基本任務;在工業建築領域,營造安全、衞生、潔淨、恆温恆濕的工業生產環境方面,實現節能減排、精準高效是本專業的重要發展方向。本專業的環境控制技術還廣泛地應用於其它人工環境領域,如各類交通工具的載人空間、冷藏與冷鏈、地下空間環境、農業室內栽培環境、生物培育環境、醫療無塵無菌環境、應急生命艙環境等涉及温度、濕度、潔淨度、有害氣體、室內流場、噪聲等環境參數的控制與調節。本專業在公共建築中央空調、製冷與熱泵設備、太陽能建築一體化、新能源綜合應用等技術領域形成了鮮明的專業特色。本專業以國家基本教育政策為指導,以《教育部關於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教育部關於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等文件為依據,以“追求卓越、力爭一流”為辦學理念,立足江蘇,服務行業,面向全國,在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服務於地方經濟建設與行業產業發展。 [21] 
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專業的學習任務是通過採暖通風、空調製冷、除塵淨化、水氣電供應等建築室內設備或系統,採用合理的工程手段,為建築物創造適宜的室內環境。將學習製冷源工程(包括地源熱泵、冰蓄冷、太陽能熱利用)、暖通空調工程(低温地板輻射、中央空調)、水電氣供應輸配技術(建築給排水、建築電氣和燃氣輸配)、除塵淨化(通風除塵和潔淨室)節能技術(建築與建築設備節能、流動機械與換熱器節能)等專業理論與先進的工程技術。 [8] 
辦學定位:
結合學校建築、能源、機械、石油化工等學科的教學、科研特色,秉承國際工程教育認證“以學生為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理念和“勇擔責任、追求卓越”的學校精神,遵循“厚基礎、寬領域、重實踐、善創新”教育理念,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理想信念堅定、愛國情懷深厚、品德修養高尚、科學研究能力強、創新意識強、國際視野寬,適應中國新時代、新經濟建設要求,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具備暖通空調、燃氣等公共設施系統和建築能源供應系統的規劃、工程方案制定及施工圖設計、安裝調試、運行管理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專業裝備與系統的應用研究與開發能力,能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高素質創新型專業人才。
培養要求
1. 培養目標
立足地方,面向綠色低碳及智能化的建築行業發展需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理想信念堅定、愛國情懷深厚、品德修養高尚、科學研究能力強、創新意識強、國際視野寬,能在建築環境控制、節能減排、新能源綜合利用等相關領域從事系統規劃、設備研發、工程設計、施工管理、技術服務等工作,尤其在空調製冷、冷凍冷藏、熱泵設備等領域具有競爭優勢的的高素質創新型專業人才。
本專業學生畢業後五年左右預期能夠具有如下職業能力。
目標1:職業素養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備良好的身心素質、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具有環保、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具備國際視野,能夠自覺地將安全、法律法規、環境、文化等非技術因素融入工程問題解決方案。
目標2:業務能力能勝任建築環境控制、節能減排、新能源綜合利用等相關領域的生產、設計、研究與開發工作,能創造性地解決空調製冷、冷凍冷藏、熱泵設備等領域的工程問題。具備較強的分析、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目標3:溝通合作能力具有較強的創新創業能力、溝通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能在一個設計、生產或科研團隊中擔任組織、管理角色。
目標4:發展能力能夠掌握學科國內外前沿動態,適應職業發展需求,通過終身學習渠道提升自我能力,適應職業發展。
2. 畢業要求
本專業培養的畢業生應達到如下知識、能力與素質的要求。
畢業要求1 工程知識:能夠將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用於解決建築環境系統和能源應用工程技術領域複雜工程問題。
(1)能夠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語言工具恰當地描述建築環境系統和能源應用工程技術領域相關問題;
(2)能針對具體的對象建立數學模型並求解;
(3)能夠將相關知識和數學模型方法用於推演和分析專業工程問題;
(4)能夠將相關知識和分析方法用於專業工程問題解決方案的比較與綜合。
畢業要求2 問題分析:能夠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識別、表達、並通過文獻研究分析複雜工程問題,以獲得有效結論。
(1)能基於相關科學原理和方法正確表達複雜工程問題;
(2)掌握工程熱力學、工程流體力學、傳熱學等基礎理論知識,能夠綜合運用於解決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系統中的介質循環、流體輸配、熱量質量傳遞分析等工程問題;
(3)能夠將計算機基礎、電工電子技術和建築設備自動化系統知識應用到建築設備控制、系統運行調節等工程問題的識別和分析中;
(4)掌握力學和機械學基礎知識,能夠將力學、機械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靈活運用於建築環境設備的結構設計及力學性能分析中;
(5)能夠運用相關科學原理,藉助文獻研究,分析過程的影響因素,識別和判斷複雜工程問題的關鍵環節,獲得有效結論。
畢業要求3 設計/開發解決方案:具有紮實的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技術領域專業知識基礎,能夠針對以供暖、通風、空調為主的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系統特定問題的需求,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設計滿足需求的系統或部件,並能夠在設計環節中體現創新意識,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
(1)能夠綜合運用專業知識,根據實際功能需求和技術指標確定合理的解決方案,並瞭解影響設計方案的各種因素;
(2)掌握工程設計方法和技術,能夠進行供暖、通風、空調等建築環境系統與能源應用工程技術領域的設計與開發工作,並能夠在設計中體現創新意識;
(3)在設計與開發中能夠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制約因素。
畢業要求4 研究:能夠基於相關科學原理,採用科學方法對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領域的工程問題進行實驗研究,包括設計實驗、分析數據、闡述現象、揭示機理,並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應用於工程實踐。
(1)能夠基於科學原理及方法對各技術領域的工程問題選擇研究路線,制定實驗方案;(2)能夠根據實驗方案構建實驗系統,安全地開展實驗,正確地採集實驗數據;
(3)能夠對實驗數據進行合理地處理和分析,並對實驗結果進行有效性分析和判斷,可以將有效結論用於指導工程實踐。
畢業要求5 使用現代工具:能夠針對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中具體的工程問題,開發、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包括對相關問題的預測與模擬,並能夠理解其侷限性。
(1)瞭解專業常用的現代儀器、信息技術工具、工程工具和模擬軟件的使用原理和方法,並理解其侷限性;
(2)能夠針對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技術領域具體問題,正確選擇與使用恰當的工具和儀器儀表,熟練使用網絡和圖書資料等信息資源,進行分析、計算和設計;
(3)能夠針對具體的對象,開發或選用滿足特定需求的現代工具,模擬和預測專業問題,並能夠分析其侷限性。
畢業要求6 工程與社會:能夠基於建築環境學、暖通空調設備和能源環境工程相關背景知識進行合理分析,評價複雜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並理解應承擔的責任。
(1)熟悉本專業工程流程,瞭解專業相關領域的技術標準體系、法規制度、行業要求、設計標準與施工規範,理解不同社會文化對工程活動的影響;
(2)能夠在工程項目施工和運行方案評價中,充分考慮工程實踐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理解行業工程師應承擔的責任。
畢業要求7 環境和可持續發展:能夠理解和評價針對複雜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問題相關的研究開發、設計製造、監督檢測、運行維護和技術管理工作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1)瞭解中國能源資源狀況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法律法規,具有工程質量與安全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
(2)能夠在工程項目設計和實施過程中,考慮到工程實踐對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影響,並主動推廣使用節能環保材料。
畢業要求8 職業規範:瞭解中國國情、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並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行為規範,履行責任。
(1)瞭解中國國情、具有基本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
(2)瞭解行業工程師的職業性質,並在工程實踐中自覺遵守職業道德和規範;(3)理解工程師對公眾的安全和健康,以及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能夠在工程實踐中自覺履行責任。
畢業要求9 個人和團隊: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承擔個體、團隊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
(1)正確理解個人與團隊的關係,能夠在土木工程、工程熱物理和環境工程等多學科交叉的複雜工程問題中和其它學科成員有效溝通,合作共事;
(2)能夠獨立完成團隊分配的工作,並承擔相應的責任;
(3)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組織、協調和指揮團隊開展工作。
畢業要求10 溝通:能夠就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系統複雜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包括繪製工程圖紙、撰寫報告和設計文稿、陳述發言、表達或迴應指令。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1)掌握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相關係統繪圖標準,能夠熟練使用工程設計繪圖軟件;
(2)具有應用語言、文字和圖表表達工程問題的能力,能夠通過工程圖紙、技術報告、項目彙報等形式就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系統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
(3)具備跨文化交流的語言和書面表達能力,能就專業問題,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基本溝通和交流。
畢業要求11 項目管理:掌握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具有一定的項目管理和經濟性分析能力。
(1)瞭解工程項目全週期的成本構成,理解其中涉及的工程管理與經濟決策問題;
(2)掌握工程項目中涉及的管理與經濟決策方法,能夠進行合理的項目管理和經濟性分析,具有考慮經濟成本意識。
畢業要求12 終身學習: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1)能夠在社會發展的背景下,認識到自主和終身學習的必要性;
(2)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能夠跟蹤學科前沿,具有獲取有效信息和適應行業發展的能力。
畢業要求13 勞動、審美與身心發展:具有知行合一、注重實踐的勞動參與意識;具有善於發現、理解和欣賞美的能力,以及健康向上的審美趣味;具有健全的心理、健康的體魄和健全的人格,能夠適應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實踐活動的工作環境。
課程體系
(一)通識教育課程(應修71.5學分)
1. 通識課程必修課(應修65.5學分)
72540051 思想道德與法治(2.5)
72500051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2.5)
72330051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2.5)
72370051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5)
7M030061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3.0)
72451-8# 形勢與政策(2.0)
76021-4# 大學英語(10.0)
77271-4# 大學日語(10.0)
6G281-2# 創新創業理論與實踐(2.0)
94010021 國家安全教育(1.0)
94020021 勞動教育(1.0)
99011-4# 體育(4.0)
72430043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
72460021 就業指導(1.0)
99510041 軍事理論(2.0)
4A581-2# 大學計算機及C程序設計(5.0)
53051-2# 大學物理(6.0)
53061-2# 大學物理實驗(2.5)
51010051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2.5)
53021-2# 高等數學(一)(9.5)
50030041 線性代數(2.0)
2. 通識課程選修課(應修6.0學分)
中國共產黨簡史(1.0)(限選)
藝術素養類(2.0)(限選)
紅色文化類(1.0)(限選)
跨文化與國際視野類(1.0)(限選)
人文素養類(1.0)
科學素養類(1.0)
創新創業類(1.0)
安全與法律法規類(1.0)
(二)學科(專業)基礎課程(應修46.0學分)
1. 專業基礎必修課(應修37.0學分)
26060031 建築概論(1.5)
35600021 安全技術概論(1.0)
37210021 環境保護概論(1.0)
2003063 工程製圖與CAD(I)(3.0)
10020043 普通化學(2.0)
20310083 工程力學(4.0)
32130043 工程材料(2.0)
45150043電工與電子技術(2.0)
20710063 機械設計基礎(3.0)
24070073工程流體力學(3.5)
25010073 工程熱力學(3.5)
25030073 傳熱學(3.5)
26020051 建築環境學(雙語)(2.5)
26030041 熱質交換原理與設備(2.0)
26040051 流體輸配管網(2.5)
2. 專業基礎選修課(應修9.0學分)
3. 26290021暖通空調工程管理與經濟(1.0)
26300023 建築環境文獻檢索(1.0)
26220021 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導論(1.0)
26500041 建築環境專業英語(2.0)
26570021熱泵技術與應用(1.0)
26370031 建築節能(1.5)
26320031 建築電氣(1.5)
26700031 強化傳熱傳質技術(1.5)
26760033 暖通空調3D繪圖設計(1.5)
26560033 建環專業BIM技術與應用(1.5)
(四)專業課程(應修22.0學分)
1. 專業必修課(應修17.5學分)
26250061 冷熱源工程(3.0)
26240061 暖通空調(3.0)
26140031 工業通風(1.5)
26130041 供熱工程(2.0)
26310041 燃氣儲存與輸配(2.0)
26280031 冷凍冷藏製冷工藝(1.5)
26530031建築環境與能源系統測試技術(1.5)
26680053 建築設備系統自動化(2.5)
26540011 建築防排煙設計(0.5)
3. 專業選修課(應選修4.5學分)
26150043 建築給排水(限選)(2.0)
26260031 暖通空調新技術(1.5)
26350011 空氣潔淨技術(0.5)
26110031鍋爐與鍋爐房設備(1.5)
26550033 換熱器設計(1.5)
26550011空調“五恆”技術(0.5)
(三)實踐環節(應修40.5分)
軍訓(2.0)
石油化工認識實習(0.5)
專業認識實習(1.0)
金工實習(2.0)
生產實習(2.0)
畢業實習(2.0)
建環專業探索實驗(1.5)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2.0)
冷熱源工程課程設計(1.5)
冷凍冷藏製冷工藝創新設計(1.0)
燃氣儲存與輸配課程設計(1.0)
暖通空調課程設計(1.5)
工業通風課程設計(1.0)
供熱工程課程設計(1.5)
畢業設計(論文)(16.0)
創新創業與競賽活動(1.0)
講座暑期社會實踐第二課堂實踐(1.0)
人文之光講座專業學科競賽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2.0)
勞動教育實踐
體育健康標準輔導測試
課外體育鍛煉社會實踐
專業核心課程
傳熱學、工程熱力學、工程流體力學、建築環境學、熱質交換原理與設備、流體輸配管網、暖通空調、冷熱源工程、建築設備系統自動化、建築環境與能源系統測試技術。
跨學科課程
建築設備系統自動化、建築環境與能源系統測試技術。
科教/產教融合課程
建築防排煙設計
就業與職業發展
就業領域:
(1)從事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等領域的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
(2)從事建築或相關行業領域的空調、製冷、鍋爐供熱、供暖、燃氣輸配、除塵與淨化等系統工程設計、運行維護工作。
(3)從事與專業有關的設備(如,空調機組、熱泵機組、製冷與冷凍機組、除塵器、淨化設備、鍋爐機組、換熱器、燃燒設備等)研發、製造、運行維護、技術推廣與服務,以及設備物聯網等工作。
(4)從事工業生產企業基建部門、機動部門、安環部門技術及管理工作。
(5)從事城市燃氣工程的設計、製造、運行管理工作。
(6)從事太陽能、城市或工業餘熱、廢熱等低品位能源利用、智能建築和樓宇自控、綠色建築與節能評價、能源管理與諮詢等工作。
研究生階段研修學科
本專業畢業生適合繼續在工學一級學科土木工程(專業代碼0814)下“供熱、供燃氣、通風及空調工程(專業代碼081404)”專業研修,或者在工學一級學科土木水利(專業學位,專業代碼0859)下“人工環境工程”方向研修,或者在工學一級學科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專業代碼0807)下“熱能工程”、“動力工程”、“製冷及低温工程”等專業研修,或者在工學一級學科能源動力(專業學位,專業代碼0858)下熱能利用與建築節能方向研修,或者在其它學科的相近專業研修。
職業發展預期
具有全國勘察設計註冊公用設備工程師執業資格的暖通設計工程師;建築工程及機電安裝工程師或項目經理;企業基建、設備、能源部門技術主管、經理;空調製冷、環保設備、鍋爐及換熱器、節能設備等生產企業研發部從事技術或管理;大型公共建築樓宇設備管理工程師;暖通空調及相關設備為經營載體的工程公司、銷售公司從事技術、管理或經營;行政事業單位與建築、能源、節能、設備採購、節能評估、能源審計、勞動職業衞生、安環等相關的部門從事技術、管理或決策;高校、研究機構等單位的中高層技術人員、教學、科研人員。
學制與學位
四年制,工學學士。

常州大學石油工程學院碩士專業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一級學科點批准於2010年,2011年被列為江蘇省重點學科(培育)。其下屬的油氣儲運二級學科於2003年被國務院學位辦批准為碩士學位授權點,2005年9月批准設立江蘇省油氣儲運技術重點實驗室,2006 年被批准為江蘇省重點學科,並建有江蘇省油氣儲運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和江蘇省油氣井口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9] 
截至2014年,常州大學石油與天然氣一級學科是長三角地區唯一的主要研究油氣工程上游生產環節相關理論與技術的學科點,直接服務與全國各油田公司和石油公司等企業,與江蘇省內的中石化江蘇油田分公司、中石化華東石油局、江蘇省石油公司和港華燃氣等大中型企業建立了密切的產學研合作關係,建成了條件較好的工程實踐場所。學科建有一支年齡、職稱、知識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1人,博士10人,博士比例達到53%,多數教師擁有豐富的現場工作經驗。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科具有鮮明的行業特色,即:以非常規油氣藏和複雜斷塊油氣藏鑽採儲運相關理論為研究對象,以油氣藏高效開發、故障工況檢測與和安全理論、節能技術為研究重點,服務於江蘇省內外石油企業的技術需求。該學科與港華燃氣共建了城市燃氣儲運技術實驗室,發展天然氣儲運技術;成立了非常規油氣藏研究所,積極研究天然氣水合物、煤層氣、頁岩氣和稠油等非常規油氣資源的鑽採開發理論與技術;成立了節能減排與新能源技術研究所,研究地熱利用和太陽能光熱技術及油氣工程中的節能技術;引進了多名教授和博士,形成了以油套管和油氣儲運工藝安全理論技術為對象的研究方向。開發出的螺旋折流板換熱器、油氣回收裝置、新型PDC鑽頭等多個專利在現場推廣應用。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
本研究方向立足於油氣儲運行業技術需求和發展趨勢及我校的現有研究基礎,主要針對非常規油氣資源的低成本、高效率氣體脱硫淨化、安全經濟輸送、氣體水合物利用技術、開採與儲存過程中的油氣放空資源回收等技術開展研究,解決行業技術前沿問題。 [10] 
氣體水合物利用技術在國家自然基金、中石油創新基金的支持下,針對氣體水合物促進和氣體水合物工業化應用兩方面的技術難題,在以加快水合物生成並降低生成條件為目標,構建了管道螺旋流動強化和高效複合型水合物生成促進劑強化綜合作用下的氣體水合物形成促進體系,探討管道螺旋的幾何條件對氣體水合物影響規律,開發出由表面活性劑和熱力學促進劑等配製的高效複合型水合物生成促進劑系列產品,明確複合型促進劑添加量對水合物形成的影響規律。在解決水合物生成速度慢的技術難題上取得突破,並在放空天然氣回收、碳捕集等方面實現成果轉化,形成工業化程度的成套裝備產品,推動天然氣工業節能減排技術發展。研究成果在前期研究中,已獲授權發明專利3項。十二五期間,承擔國家自然基金項目2項、中石油科技創新基金1項、科技項目4項,地方相關橫向課題6項。研究成果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SCI、EI收錄20餘篇,2012年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常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申請發明專利12項,已授權發明專利8項,在關鍵技術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油氣井工程
本學科主要圍繞油氣井工程中的岩石破碎學和工具、石油管柱力學、鑽采地面及井下狀態檢測與故障診斷、鑽井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油田化學劑的配製,以及鑽井和採油化學技術的應用等方面開展研究,為高效、安全、優質鑽井提供有力的技術保障。 [11] 
學院擁有岩石可鑽性測定儀、岩石力學特性參數測定儀、高温高壓頁岩膨脹性能測定儀、核磁共振岩心分析儀、有線(無線)多通道噪聲振動分析儀等先進儀器設備。學院先後承擔了鑽井泵關鍵部件的損傷機理及診斷技術研究、單觀察序列井場信號分離與識別應用研究、西山窯高研磨地層鑽速技術研究、大港濱海區塊下部地層提高機械鑽速技術應用、松南氣田青2-登婁庫組高硬度高研磨地層提速技術研究、柯克亞區塊鑽井提速技術研究與應用、彭水-黃平海相頁岩氣區塊岩石力學特性實驗研究等國家自然基金及企業合作課題20餘項。其中西山窯高研磨地層提速技術研究獲2011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三等獎。已發表論文40餘篇,申請發明專利10餘項。培養研究生18人,其中2人進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繼續深造,1人進入上海大學繼續深造。
在非常規難開發油氣藏開發方式優選、提高採收率技術和在頁岩氣藏等難開採油氣藏壓裂改造理論與技術和完井技術方面、初步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積極介入了頁岩氣及煤層氣開發,在井下鑽井工程和採油工程的狀態檢測與故障診斷方面取得明顯突破。 [12] 
先後購置了用於非常規岩石分析的關鍵設備-核磁共振岩心分析儀和氣相色譜儀、蒸汽驅模擬實驗裝置、含蠟量測定儀等設備,自建了頁岩氣壓裂裂縫導流能力研究設備、水平井多級壓裂變質量流模擬設備等一批實驗裝備,申請了天然氣水合物開採、特低滲透率岩心驅替相關的一批專利。
根據非常規難開發油氣藏的特點初步研究了配套的鑽採工藝技術、研發了新型的綜合錄井儀等新型工具,基本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重點針對難開發油氣藏的地層與流體特點,研究其開發過程中基礎性規律、提高採收率技術和鑽採工藝技術。建成了完善的非常規油藏物理實驗裝置、基礎性的信號檢測設備、電子顯微鏡等。
油氣工程安全技術
在災害過程的有限元數值模擬仿真、基於GIS的空間多準則評價方面取得方法突破,在有限元建模方法、空間多因素多準則綜合評價與空間差異性分析和風險分析等方面取得創新性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研究方向突出油氣工程中災害孕育過程多為物理力學過程,而非化學過程的特點,以及致災因子在空間範圍內散步且評價準則不一致的特點,開發相應的評價技術方法。研究方向擁有配套的專用核磁共振岩心分析儀等基礎設備,以及開發方法所需的軟硬件設備,並在分析方法方面具備前期研究基礎;有獨特的有限元綜合建模、GIS空間多準則決策與風險分析等技術,在這類研究中,獲得過國家自然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科技部中波政府間科技合作計劃等項目的資助,相應成果已有足夠的前期水平。
在油氣放空資源回收技術方面突破明顯。在國家自然基金、江蘇省自然基金、中石化基金的支持下,開展了多種油氣回收工藝集成優化及油氣回收效果評價方面的研究,研究基於吸收和吸附集成工藝、冷凝法和吸附法油氣回收工藝等新一代油氣回收技術,從而實現油氣回收率、設備投資、運行能耗、設備規模等技術經濟綜合指標的優化,在降低油氣回收成本和集成油氣回收工業化應用的突破。從降耗率(回收率)、油氣排放標準、技術經濟等方面,建立評價方法、評價指標及計算方法。十二五期間,承擔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項、江蘇省自然基金2項、中石化科技項目2項,地方相關橫向課題5項。研究成果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SCI、EI收錄10餘篇,2011年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2012年獲國家環保步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常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申請發明專利8項,已授權發明專利4項,在關鍵技術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在非常規天然氣淨化在江蘇省科技廳的資助下,針對吸收法脱硫工藝能耗高的技術難題,在國內外首次利用膜吸收和膜蒸餾技術進行脱硫並可實現資源化利用,開發出高效脱硫液,優選出膜組件,在高效、節能的氣體脱硫成套裝備集成創新上取得突破,實現氣體脱硫的低成本、高效率。十二五期間,承擔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基金1項、江蘇省產學研前瞻項目2項、地方相關橫向課題8項。研究成果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15餘篇,SCI、EI收錄5餘篇,2011年獲常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申請發明專利5項,已授權發明專利2項,在關鍵技術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油氣工程節能與新能源利用
能源與資源工程(Energy and Resource Engineering) 資源與能源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快速發展。但是這一發展是以資源和勞動力密集型為特徵,以對能源和資源的低效利用及對生態環境嚴重污染和破壞為代價。為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系統的解決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
熱能工程
熱能工程學科是研究能源(着重於熱能)的合理、高效、清潔地利用和轉換的科學,研究和開發節能新技術、節能新工藝(流程)、新設備和新材料等,為開發高效的節能產品,淘汰低效、耗能高的產品奠定科學理論和工程技術基礎。
熱能工程專業主要有以下五個研究方向:
1. 工業熱設備工程
主要研究工業熱設備的結構、控制等方面的理論和工程實際問題,改善設備結構和優化操作,開發和研製新型高效節能的工業熱設備。
2. 工業熱過程理論和技術
主要研究工業過程中的流動、傳熱和傳質過程,建立熱過程數學模型,為改進工藝、優化工藝參數和開發新工藝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
3. 燃料及其高效清潔燃燒技術
主要研究燃料的性質、燃料的改質、燃料的合理燃燒,開發新型高效、低污染的燃燒裝置,合理組織爐內的燃燒過程。
4. 工業熱能系統工程
主要研究工業熱設備間、工序間的聯繫和發展,組織好物流和能流,優化生產過程。從企業整體出發,研究能源結構,合理利用能源並做好餘熱的利用和回收。
5.熱能動力裝置及燃燒過程
主要研究固體燃料清潔燃燒與循環流化牀鍋爐、鍋爐的經濟運行模式及其燃燒過程超低公害排放等。

常州大學石油工程學院實驗中心

常州大學石油工程實驗中心成立於2011年,下屬江蘇省油氣儲運技術重點實驗室和石油與能源工程實驗中心兩大機構。江蘇省油氣儲運技術重點實驗室側重於科學研究;石油與能源工程實驗中心側重於本科生的實驗、實踐教學,兩個實驗室均承擔教職員工的科研實驗企業培訓和學生的創新科技活動任務。 [13] 
江蘇省油氣儲運技術重點實驗室
建設歷程
江蘇省油氣儲運技術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油氣儲運技術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油氣儲運重點實驗室,在我校原油氣儲運實驗室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成立於2005年10月。我校油氣儲運學科始創於1986年,是全國繼石油大學撫順石油學院、西南石油學院及解放軍後勤工程學院之後第五個油氣儲運專業實驗室,迄今已有二十年的創建經歷。油氣儲運工程學科是以多學科為基礎,以石油及天然氣儲運系統為對象的綜合性、邊緣性學科。從原油和天然氣離開井口開始,一直到最後將原油或天然氣加工成成品分配至各個最終用户,每一個環節都與油氣儲存和運輸技術有關。由於油氣儲運系統的國民經濟運轉的血脈地位,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我校油氣儲運學科因此也得到了飛速發展。2002年該學科已被評為江蘇省重點建設學科及江蘇省優先發展學科;為支持油氣儲運學科的發展,2003年國家財政部撥專項基金800萬元,學校配套400萬元用於儲運學科建設;2004年被批准為江蘇省特色專業(建設點),並與2005年12月通過省教育廳組織的評估驗收;由於本學科多年來的深厚積累及較強的實力優勢和明顯特色以及社會發展的緊迫需要,2005年被省教育廳評定為“江蘇省油氣儲運技術重點實驗室”。 [14] 
機構設置
江蘇省油氣儲運技術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油氣儲運技術重點實驗室
江蘇省油氣儲運技術重點實驗室下設學科基礎實驗室、專業功能實驗室、油氣儲運計算中心、油氣儲運工程中心和油氣儲運檢測中心。 學科基礎實驗室有:流體力學實驗室、機泵實驗室、傳熱學實驗室、熱力學實驗室、油料學實驗室等。 專業功能實驗室有:管道輸送實驗室、水洞實驗室、油庫實驗室、流變學實驗室、多相流實驗室、天然氣淨化實驗室、水合物實驗室、油氣回收實驗室、DCS控制室、儲運安全實驗室、PIV流場測定實驗室。 江蘇省油氣儲運技術重點實驗室,現有30多台品牌微型計算機和一台服務器,可以直接連接校園網並可鏈接訪問國際互聯網。安裝有網絡版PHEONICS和PIPEPHASE兩大專業計算軟件及常用辦公及繪圖軟件,為油氣儲運學科學生教育、人才培養、專業建設和科學研究等提供了先進的平台和場所。 油氣性能測試中心可以對石油和天然氣、石油產品進行常規性能檢測成分檢測。主要檢測與分析設備有:旋轉流變儀界面張力儀運動粘度測定器餾程測定器、低温性能測定器、石油密度計、落球粘度計、旋轉粘度計、恩氏粘度計開口閃點測定器、閉開口閃點測定器、氣相色譜儀、微崑崙定硫儀、可燃氣體檢測報警儀、生物顯微鏡等。
實驗裝備
油氣儲運管道輸送實驗裝置 油氣儲運管道輸送實驗裝置
油氣儲運實驗中心現有實驗室面積2400平米,實驗設備300多台套,擁有設備總值近680多萬元,其中10萬元以上的大型設備10台套。建設有“油品儲運綜合實驗平台”、“油氣集輸與多相流實驗平台”、“油氣回收實驗平台”、“天然氣水合物實驗平台”等四大實驗平台及“油氣性能測試中心”、“油氣儲運計算中心”。擁有HAKERS600流變儀、KRUSSK11界/表面張力儀、落球粘度計等一批現代分析測試儀器、PHEONICS網絡版流場模擬軟件和PIPEPHASE網絡版管道輸送設計與仿真軟件,可滿足油氣儲運專業及其它相關專業的本科、研究生教學以及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需要。本學科還擁有“油品儲運工程國家乙級設計資質”。
師資隊伍
江蘇省油氣儲運技術重點實驗室現有科研人員共24人,專職實驗技術人員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1人,校級學術帶頭人5人,校院級創新團隊3支,高級實驗師或高級工程師4人。
石油與能源工程實驗中心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教育實踐中心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教育實踐中心
石油與能源工程實驗中心是以油氣資源的鑽採開發工程技術、油氣儲運工程技術、熱能工程及新能源利用技術和建築環境與設備相關技術為研究和教學重點,為本科生、研究生、教職員工和社會企業提供實驗教學、實訓和科研創新平台服務的機構。 [15]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教育實踐中心 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教育實踐中心
經過多年發展,石油與能源工程實驗中心已建成了包括江蘇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常州大學油氣儲運實驗中心及獨具特色的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教育實踐中心、新能源實驗中心和熱能工程與節能減排實驗中心在內,面向傳統能源和新型能源開發利用理論與技術實驗實訓創新教學中心。實驗中心涵蓋兩個江蘇省“十二五”重點培育學科,石油與天然氣工程熱能與動力工程;江蘇省重點學科油氣儲運工程。可為石油工程、油氣儲運工程、熱能工程和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暖通)、機械工程、機電一體化、安全工程、地質、化工、給排水、信息控制、環境工程、應用化學、無機非金屬材料、海洋工程、煤層氣及頁岩氣開發等10餘個專業提供教學和科研服務。
實驗室擁有油品儲運國家乙級設計資質;壓力容器一、二、三類設計資質;環境工程國家乙級設計資質;壓力管道G1、G2類設計資質。可以承擔投資2億元以下的相關大型工程設計項目。
實驗室現有使用面積4000餘平方米,擁有核磁共振設備、氣舉模擬設備、蒸汽驅模擬設備、混相儀、水平變質量多相流模擬設備、天然氣水合物生成實驗設備、HAAKE RS600流變儀、PIV流場測試儀等一批現代分析測試儀器,還購置有Ansys、PHEONICS網絡版流場模擬軟件、LNG儲運仿真軟件等多個大型計算和仿真軟件。
實驗室現有研究人員中40%以上有企業一線2年以上的工作經歷,熟悉現場,教學、科研能力強。實驗專家中4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5人次被評為省部級勞動模範或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青年教師中有18人次被評為江蘇省“青藍工程”和“333工程”培養人選。

常州大學石油工程學院學院標識

院徽 院徽
設計説明:使用圓形地球的形態,SPE字母呈現於畫面中,S形態圍繞地球,P字中的負形形態為一滴石油。顏色使用的藍色漸變,即統一又有變化。藍色是永恆的象徵,藍色代表着能量、智慧、沉靜、富有感染力。地球形態寓意石油工程學院的國際化視野,與世界一流專家與院校有着密切交流。 [17] 

常州大學石油工程學院地理信息

地理位置: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五星街道白雲路常州大學白雲校區 [16] 
郵編:
公交信息:
常州站-常州火車站/常州汽車站,乘坐39路,經19站,到“常州大學白雲校區”下車。
從火車站-常州北站,乘坐B1、B19到“懷德橋”下車,轉39路"第四醫院"上車到“常州大學白雲校區南”下車或者52路"懷德橋西"上車到“常州大學白雲校區東”下車。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