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鎖定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是出自南朝劉義慶世説新語·言語第二》的故事,本文記敍了孔融幼時的一件趣事,即在拜訪李膺時,與陳韙對話時運用逆向思維進行反駁,生動地表現了孔融的智慧、機敏與博學,讀來讀去使讀者不禁擊節讚賞,意興盎然。
作品名稱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作品別名
世説新書
作    者
劉義慶等人
創作年代
南北朝
作品出處
《世説新語》
文學體裁
文言文
編    者
劉義慶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作品原文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1)有盛名,為(2)司隸校尉。詣(3)門者,皆俊才清稱(4)及中表(5)親戚,乃通(6)。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7)親。”既通(8),前坐。元禮問曰:“君與僕(9)有何親?”對曰:“昔先君(10)仲尼(11)與君先人伯陽(12)有師資之尊(13),是僕與君奕世為通好(14)也。”元禮及賓客莫(15)不奇(16)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17)(18)之,韙曰:“小時了了(19),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20)踧踖(21) [1]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註釋譯文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詞語註釋

(1)李膺(lǐ yīng,110年—169年),字元禮,潁川郡襄城縣(今屬河南襄城縣)人。東漢時期名士、官員。祖父李修,漢安帝時官至太尉。
(2)為:擔任。
(3)詣:前往,到。
(4)清稱:有名譽。
(5)中表,古代父親姐妹的兒女為外表,母親兄弟姐妹的兒女為內表,合稱中表。
(6)乃通:才(予以)通報。
(7)府君:李膺曾任漁陽太守,故稱“府君。”
(8)既通:通報之後。既,已經。
(9)僕:即“我”,謙稱。
(10)昔:從前、以前。
先君:對死去的祖先的尊稱。
(11)仲尼:孔子,字為“仲尼”。
(12)伯陽:即老子,姓李,名耳。
(13)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過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經拜訪您的祖先伯陽為師。
師資:師徒,這裏指當年孔子問禮於老子。
(14)奕(yì)世為通好:世世代代互相友好往來。奕世:代代。
(15)莫:無。
(16)奇:對……感到驚奇。此處是稱奇之意。
(17)語:名詞。話。
(18)語:動詞。告訴,説。
(19)小時了了(liǎo liǎo):小時聰明。了了:聰慧。
(20)大:非常。
(21)踧踖(cù jí):侷促不安的樣子。 [1]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白話譯文

孔融十歲的時候,跟隨父親到洛陽。那時李膺名氣很大,擔任司隸校尉的職務。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眾的人、有名譽的人以及自己的親戚才去通報。孔融到了他家門前,對看門的官吏説:“我是李膺的親戚。”通報了以後,上前坐下來。李膺問:“您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孔融回答説:“從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經拜您的祖先老子為師,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膺和他的那些賓客沒有不對他的話感到驚奇的。太中大夫陳韙後來才到,別人就把孔融説的話告訴給他聽,陳韙説:“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孔融説:“我猜想您小的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聽了感到侷促不安。 [2]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創作背景

世説新語》主要記錄了當時魏晉名士的逸聞軼事和玄言清談,這篇《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即是當時名士之間交往言談的記載。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人物介紹

孔文舉:又稱孔融 【孔融】家學淵源,為孔子的二十世孫,泰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異才,勤奮好學,
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俊秀。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郡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建安元年(196),徵還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大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為曹操所殺。能詩善文。散文鋒利簡潔,代表作是《薦禰衡疏》。六言詩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實。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孔北海集》。
李元禮:即李膺,字元禮,東漢潁川襄城(現河南襄城)人。當時頗有盛名,士有被其接納者,名為“登龍門”。因與太學生首領郭泰等結交,反對宦官專權而被誣入獄。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作品鑑賞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學欣賞

全文分三層。
孔融 孔融
第一層寫洛陽李元禮名氣很大,尋常人等都無緣登門拜訪。這裏對李元禮名氣之盛的描寫,為後文孔融成功地以年僅十歲、無官無名之身成為李元禮的座上賓提供了一個背景和基礎。為後文做鋪墊,襯托出孔融的智慧
第二層寫孔融聰明機智地拜訪了李元禮,人皆稱奇。這裏孔融巧妙地運用了“親戚關係”這個概念,將孔夫子與老子二人之間的師生關係延伸到自己與李元禮的關係上,不可謂不機巧,其思維不可謂不敏捷。
第三層寫孔融機智地反駁陳韙的刁難,再次表現出他聰明機智的特點。
陳韙顯然是輕視孔融,認為他不過是一個乳臭未乾的孩童,故意出語刁難,意為:你這時年齡小,雖然聰明,也別得意太早了,長大後未必就有出息。孔融巧妙地利用陳韙批評他的話來逆推,使陳韙陷入窘困的境地,這也再一次顯示了他的敏捷和機智。正所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至此,孔融年齡小但機智異常的性格已體現得淋漓盡致。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道理啓發

後來的人就引用這段故事中的兩句話,將“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引成成語,來説明小孩子從小便生性聰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語,故這句成語的意思便變成了:小時雖然很聰明,一到長大了卻未必能夠成材的。故表面上雖是讚揚的話,骨子裏卻是譏誚人、輕蔑人的。所以我們應用時便不能將它來稱讚別人,否則將被人誤解你有心譏剌、輕視人了。一個小孩子,先天的聰明自然是好的,但若無後天的培養和努力,也會變成一塊無用的材料,就像方仲永那樣;很多人自恃生性聰明,不肯好好學習,聰明反被聰明誤,長大後反會變成最無用之人。
在另一方面,再説別的不足時,是不是應該仔細的思考一下呢?不假思索,有時候也是不能隨便運用的。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作品評價

世説新語》裏孩童的早慧帶有世家的普遍性,他們本來稟賦異人,後天又受教有方,這些孩子個個如同謫落人間的精靈,有着超然於凡庶子弟的異慧。 [3]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除了廣博的知識、敏捷的思維和凌厲的口齒,還有一些更內在的素質更重要:寬闊的心胸、堅韌的意志、虛心的接納、自我反省的意識、對生命的尊重與慈憫等許多。
歷史上的楊修范曄等人也算得上是才華橫溢,但是由於他們的自作聰明,由於他們凌厲的口齒,反而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正好應驗了“才過德者不祥”的古訓 [4]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作者簡介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學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朝宋宗室,武帝時襲封臨川王。官至兗州刺史、都督加開府儀同三司。自幼才華出眾,愛好文學,喜納文士,其撰筆記小説集《世説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説的代表。記敍漢末至東晉士族階層人物的言談軼事,生動形象地反映出當時士族的生活方式與精神面貌。語言精煉、生動傳神,對後世小説影響極大。其中“周處除三害”、“望梅止渴”、“擊鼓罵曹”等故事,成為後世戲曲小説的素材,“新亭對泣”、“子猷獻戴”等也成為後世詩文常用的典故。梁劉孝標作注,旁徵博引,為後人所重。另有《幽明錄》,今佚。魯迅古小説鈎沉》輯其佚文200餘條,皆記詭異之事。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成語典故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解釋

小時了了xiǎo shí liao liao
出處南朝·劉義慶《世説新語·言語第二》“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是選用了文中陳韙(wěi)的話。“了了”古音應讀作(líng,lì),做聰明伶俐講,意思是明白,聰明。偏正式用法。説明人不能因為少年時聰明而斷定他日後定有作為,指不能只看到事物或人的表面現象。 [5]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典故

東漢時期,北海地方出了一個很博學的人,名叫孔融,字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他從小就很聰明,尤其長於辭令,小小年紀,已是在社會上享有盛名。他十歲時,跟他父親到洛陽(今河南洛陽縣,東漢首都),當時在洛陽的河南太守,是很負盛名的李元禮,由於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來的人除了他的親戚,其餘都是當時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訪,守門的人照例是不通報的。年僅十歲的孔融,卻大膽地去訪問這位太守。他到府門前,對守門人説:“我是李太守的親戚,給我通報一下。”守門人通報後,李太守接見了他。李元禮問他説:“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陽(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也是師生關係(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禮節的問題),那麼,我和你也是必定世交呀!”當時有很多賀客在座,李氏和他的賓客對孔融的這一番話都很驚奇。其中有一箇中大夫陳韙,恰恰後到,在座的賓客將孔融的話告訴他後,他不假思索地説道:“小的時候很聰明,長大了未必很有才華。”聰明的孔融立即反駁地道:“我想陳大夫小的時候,一定是很聰明的。”陳韙給孔融一句話難住了,半天説不出話來(見《世説新語》)。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