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孔子問禮

(歷史典故)

鎖定
孔子問禮,相傳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説:“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請示當時魯國的國君。得到魯國國君的批准後。排遣一輛二馬拉的馬車,一個書童,一個車伕,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東周
中文名
孔子問禮
朝    代
春秋

孔子問禮典故故事

春秋時,孔子曾問禮於老聃,請教於賢者老子等人,老子見孔子千里迢迢而來,非常高興,徹夜長談之後,帶孔子訪大夫萇弘。萇弘善樂,授孔子樂律、樂理;引孔子觀看祭神之典,考查周國的教育基地祭祀禮儀,使孔子感嘆不已,獲益不淺。在周國呆了數日。孔子向老子辭行。老子送孔子到當時的賓館之外,就説:“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先生;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望先生留意。”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鈎釣之,飛者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

孔子問禮事件質疑

孔子
孔子(5張)
最初記載孔子問老子的是《莊子》一書。《莊子》中提到老子的共有十六條。這十六條中有八條是記述孔子與老子之間的關係的。在這八條中,《天地篇》記述了老子跟孔子談“至道”的問題;《天道篇》記述了孔子與老子談《詩》、《書》、《易》、《禮》以及“仁義”等問題;《天運篇》記述了老子跟孔子談求道、仁義、古代典籍(六經)以及“三皇五帝治天下”等問題;《田子方》記述了老子跟孔子談“天道”(宇宙論)問題;《知北遊》記述了老子跟孔子談天地萬物的自發性的問題。各種故事前後矛盾。眾所周知,《莊子》一書“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善於用寓言闡發自己的思想,因此對於書中關於孔子和老子的記載,不可信以為真。 [1]  後來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禮記·曾子問》等古籍中均記載有“孔子問禮於老子”一事,但其中孔子的年齡記述差異極大。《孔子世家》稱孔子問禮於老子時,僅有十七歲至二十歲,而《天運》中卻説孔子問禮於老子時已年五十有一。孔子問禮時年齡差異如此巨大,使不少學者對孔子問禮一事產生懷疑。加之老子的身世更是撲朔迷離。學者普遍對這一事件抱有懷疑的態度。 [2]  戰國中期以後,老子受到道家學派的普遍崇奉,為了神話老子,於是就創造了孔子請教老子的傳聞。因為孔子被當時人視作聖人,既然孔子請教老子,那麼老子便比孔子更為高明瞭。這一傳聞傳播的竟是那麼廣泛,以致被儒家學者所採納,有了孔子問禮的典故。不過故事中的的老子是一個謹守周禮的儒者形象,與《道德經》中否定禮的思想格格不入。事情只有兩種可能,其一是孔子請教老子為偽,其二是《道德經》作者並非老聃。

孔子問禮相關畫像

孔子見老子圖》進入漢墓畫像系統,根本原因在於當時的宗教,在於宗教中用之於墓葬的儀式。這種畫像的出現所反映的歷史邏輯是,老子已成為大神"老君",包括孔子及其眾弟子在內所有死者必須前往拜見,因為見老子受道書乃是得道成仙的關鍵一步;而得道成仙乃是漢唐之際本土最神聖的崇高方式。老子在漢代道教信仰結構中佔有關鍵地位。按照當時道教信仰的邏輯,老子是死者為獲得昇仙資格所必須朝見的大神,因此孔子見老子畫像的功能,乃暗示墓主人亦將師法孔子往拜老君而得道受書。在原始道教中,老子已成為"太上老君"神;孔子則被神化為仙界真人("太極上真公"),兩人地位大為不同,突出地反映了道教神學的發展及老子的崇高地位。"老君"則是對老子神化後的尊稱。漢畫中出現的孔子見老子,表明當時人們相信老子是最高的道神之一,孔子及其弟子們在成仙之前,也曾往拜老子。而且,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太上老君"的老子,已具有與西王母比肩而立的"常治崑崙"的崇高神格地位。而孔子及諸弟子拜見老子後均已成仙。按東漢末牟融《牟子理惑論》卷一:“道家雲:堯、舜、周、孔、七十二弟子,皆不死而仙。”可能出於南北朝的道經《元始上真眾仙記》,對原始道教的這種敍述,保存更為詳細,蓋其所本甚古,信其源於漢晉早期道書:“孔子為太極上真公,治九嶷山顏回受書,初為明泉侍郎,後為三天司真。七十二人,受名玄洲。門徒三千,不經北酆之門。”
漢畫中孔子攜眾弟子往見老子的故事,乃表明在漢代道教的鬼界信仰結構中,人們相信,若死後能得拜見太上老君,"得道受書",則將與普通人不同,可免受鬼官之考謫(對此南朝道教宗教家陶弘景認為,即使賢聖,死後亦不應如此特殊),而獲昇天成仙。按邊韶《老子銘》,當時好道者"以老子離合於混沌之氣,與三光為終始,觀天作讖,......道成身化,蟬蜕渡世,自羲農以來,歷為聖者作師。"老子乃成為歷代聖者之師,非獨為孔子師也。漢畫中刻畫為人師表的孔子攜眾弟子往拜老君,亦暗示死者,跟隨聖人一同前往拜老君,乃得免鬼官之謫而可仙矣。在漢代道教中老子乃是神格僅次於西王母的"太上老君";孔子率眾弟子拜見老君遂"得道受書",不復經受北酆鬼官之考謫,升入仙界成為地位相當高的"真公"(仙格崇高的真人)。孔、老之間常見的童稚項橐,也有相當高的神格。孔子見老子圖在漢墓中所暗示的是,死者在地下世界將如孔子及其弟子們一樣,拜見老君得道受書,免鬼官之考謫,接着赴崑崙朝西王母而成仙。此乃漢代道教所提供的死者於冥界轉變成仙的儀式邏輯。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