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邊讓

(東漢末年名士)

鎖定
邊讓(生卒年不詳),字文禮(一作元禮 [1]  ),陳留郡浚儀縣(今河南省開封市)人。東漢末年名士、辭賦家、大儒。 [7]  [13] 
年少辯博,善於屬文,和陶丘洪孔融齊名,得到大將軍何進的徵辟,擔任令史。善於占射,與孔融王朗同為名流,受到議郎蔡邕的推崇,出任九江太守,適逢天下大亂,去官還家,恃才傲物,不屈於兗州牧曹操,為曹操所殺。 [7] 
邊讓的文章多有遺失,僅存代表作《章華台賦》。此賦借古諷今,歸於正道。辭藻華麗,鋪陳誇飾,寫宴飲曼舞一節,極盡鋪採摘文之能事。 [7-8] 
全    名
邊讓
文禮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陳留郡浚儀縣(今河南省開封市)
主要作品
章華賦

邊讓人物生平

邊讓善於辯論,辭賦,年輕時便聲名在外。曾與汝南名士謝甄去拜訪名士郭泰,而郭泰對他們並不看好,曾私下對門人説:“這兩位年輕人英才有餘,但並不入道,真是可惜了!” [2]  此外,邊讓還和陶丘洪孔融齊名,三人皆以才智為後進冠蓋。 [3]  [10] 

邊讓投奔何進

大將軍何進聽説邊讓的名望,十分仰慕,想徵辟他為大將軍府官員,又擔心他不來,於是詐稱徵其為軍事幕僚。邊讓到雒陽後,何進任命其為令史。何進設禮接見邊讓,邊讓既能善於占射,又能辭對,聲氣如流。當時坐席間的賓客有百人左右,無不被邊讓的風采所傾倒。府掾孔融、王朗都一起向其遞交名片,邊讓平衡與二人交往。 [12-14] 
議郎蔡邕也深深敬佩邊讓,認為邊讓應該得到提拔,於是給何進寫信(全文詳見《與何進書薦邊讓》)説:“我想幕府初開,廣選英傑,白頭舊德,都是上等人才。雖如振鷺集西雍濟濟多士的在周庭,也不能更好。令史陳留邊讓,天給他蓋世的奇才,聰明賢哲。小時早孤,沒有受到家訓。一旦上學,便受大典。開始接受諸經,見本知義,老師不能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章句不能滿足他的意思。心通性達,口辯詞長。非禮不動,非法不説。若是遇了狐疑的言論,斷定是非的時候,經書典籍,不斷引來,概括綜合,眾人閉口,沒有能折服他的。假使邊讓生在唐、虞之世,那是元、凱之次,運適仲尼,即是顏回、冉有之輩,難道是世俗的凡偶近器嗎?階級名位,也應升遷。如果還隨輩而進,不足顯露瑰偉的高價,昭著知人的大明。傳曰‘函牛之鼎用來烹雞,多汁就淡不可食,少汁,就熬煮不熟。’這是説大器小用是不合適的。我擔心,此寶鼎沒有受牲牛大羹之和,久在煎熬臠割之間。希望將軍考慮,採納我的意見,把邊讓用之機密,發揮他的才能。如果認為年齡不合適,那麼,顏回不得貫德行之首,子奇終無理阿的功績。假使勝任,年齡是至關緊要的,古今都是一樣。” [15-16] 
邊讓後來以高才提拔,屢次升遷,出任九江太守。但邊讓不以為能。 [18] 
初平年間,天下戰亂不止,邊讓棄官返回故鄉。 [19] 

邊讓詆譭曹公

曹操統兗州時,邊讓仗着自己的才氣,不把曹操放在眼裏,説了不少輕慢欺侮的話。有邊讓同鄉人向曹操誣陷邊讓,曹操則讓郡中官員將邊讓就地誅殺,之後又殺死邊讓全家。 [20-21] 

邊讓個人作品

邊讓的文章多有遺失,《全後漢文》錄其所作《章華台賦》。 [4]  [22] 

邊讓人物評價

蔡邕:“伏見令史陳留邊讓字文禮,天授逸才,聰明賢智。纂成伐柯不遠之則,齠齔夙孤,不墜家訓,及就學廬,便就大典,閒不遊戲。初覽諸經,見本知義,尋端極緒,授者不能答其問,章句不能邃其意,詩書易禮先通,三業以次,大義略舉,眾傳篇章,無術不綜。心通性達,剖纖入冥,口辯辭長,而節之以禮。安詳審固,守持內定,非禮勿動,非法不言。若處狐疑之論,定嫌審之分,經典交至,檢括參合,眾夫寂焉,莫之能奪也。使讓生於先代,在唐虞則元凱之比,當仲尼則顏冉之亞,豈徒世俗之凡偶兼渾,是非講論而已哉!才藝言行,卓逸不羣,階級名位,亦宜超然。” [17] 
孔融:“邊讓為九州之被則不足,為單衣襜褕則有餘。” [1]  [11] 
陳琳:“故九江太守邊讓,英才俊偉(一作俊逸),天下知名,直言正色,論不阿諂,身首被梟懸之誅,妻孥受灰滅之咎。” [25-26] 
《邊讓別傳》:“才辯俊逸。” [11] 

邊讓親屬成員

外孫:虞松,曹魏中書令。 [28] 

邊讓軼事典故

邊讓顛倒衣裳

邊讓謁見袁閬的時候,舉止失措。袁閬説:“古時候堯帝許由出來做官,許由臉上沒有愧色。先生為什麼弄得顛倒了衣裳呢?”文禮回答説:“明府剛到任,大德還沒有明白顯現出來,所以我才顛倒了衣裳呢!” [9] 

邊讓單衣襜褕

邊讓才辯俊逸,孔融曾向曹操推薦邊讓,説:“邊讓為九州之被則不足,為單衣襜褕則有餘。” [1]  [23-24] 

邊讓史料考據

邊讓出仕時間

中平元年(184年)三月,何進出任大將軍,且孔融、王朗均為司徒楊賜府掾,而楊賜在同年四月被免,可推知邊讓為此時至何進的大將軍府擔任令史。 [5] 

邊讓任九江太守時間

按《後漢書·服虔傳》可知:中平末(189年),服虔卸任九江太守,故可推知由邊讓繼任;而初平年間,袁紹周昂為九江太守,又可推知周昂為其繼任者。
初平二年(191年)七月,袁紹奪取冀州,隨後分封下屬為各地太守等職務。故邊讓當在此之前,棄官。

邊讓死亡時間

邊讓
邊讓(7張)
《後漢書 邊讓傳》將其死亡時間寫為“建安年間”,則為公元196年之後。而按袁紹派陳琳所寫的討曹操檄文中寫道:故九江太守邊讓,英才俊逸,以直言正色,論不阿諂,身首被梟懸之誅,妻孥受灰滅之咎。自是士林憤痛,人怨天怒,一夫奮臂,舉州同聲,故躬破于徐方,地奪於呂布,彷徨東裔,蹈據無所。 [6] 
陳宮、張邈叛變曹操,迎呂布進入兗州,其因就是曹操殺了名士邊讓,由此可知:邊讓死於呂布奪取曹操所據兗州之前。呂布奪取兗州,是興平元年(194年)事。曹操進入兗州,乃初平三年(192年)事,故推其卒於192-193年間,以193年較妥。
邊讓卒於初平年間,而非建安年間(範書有誤),這是史家共識。

邊讓史料記載

《後漢書·卷八十下·文苑列傳第七十下》 [4] 

邊讓文學形象

邊讓在小説《三國演義》第10回登場,為九江太守,與陶謙交厚。曹操攻徐州時,邊讓聞知徐州有難,自引兵五千來救。曹操大怒,使夏侯惇於路截殺之。 [27] 
參考資料
  • 1.    《太平御覽·卷七百零七》引《邊讓別傳》:讓字元禮,才辯俊逸。孔融薦於魏武曰:"邊讓為九州之被則不足,為單衣襜則有餘。"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11-11]
  • 2.    《後漢書·卷六十八·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 :(謝甄)與陳留邊讓並善談論,俱有盛名。每共候(郭)林宗,未嘗不連日達夜。林宗謂門人曰:“二子英才有餘,而並不入道,惜乎!”
  • 3.    《後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孔)融由是顯名,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齊聲稱。
  • 4.    後漢書·卷八十下·文苑列傳第七十下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8-27]
  • 5.    後漢書·靈帝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8-27]
  • 6.    《後漢書·卷七十四上·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上》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8-26]
  • 7.    邊讓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16]
  • 8.    魏耕原主編.歷代小賦觀止[M].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01.第104頁
  • 9.    言語第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24]
  • 10.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十二·魏書十二·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續漢書曰:……融由是名震遠近,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以俊秀,為後進冠蓋。】
  • 11.    卷六百九十一 ◎服章部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24]
  • 12.    《後漢書·卷八十下·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大將軍何進聞讓才名,欲辟命之,恐不至,詭以軍事徵召,既到,署令史,進以禮見之。讓善占射,能辭對,時賓客滿堂,莫不羨其風。府掾孔融、王朗並修刺候焉。
  • 13.    《世説新語箋疏·言語第二》:文士傳曰:「邊讓字文禮,陳留人。才俊辯逸,大將軍何進聞其名,召署令史,以禮見之。讓佔對閑雅,聲氣如流,坐客皆慕之。讓出就曹,時孔融、王朗等並前為掾,共書剌從讓,讓平衡與交接。後為九江太守,為魏武帝所殺。」
  • 14.    《太平御覽·卷二百一十三·職官部十一》引《典略》曰:邊讓字文禮,陳留人,將軍何進聞其名,欲以禮闢。恐不肯來,乃託以軍事召之,到署令史。進以禮見之,讓佔對閒敍,聲氣如流。其時,坐席賓客有百數,皆高慕之。
  • 15.    《後漢書·卷八十下·文苑列傳第七十下》:議郎蔡邕深敬之,以為讓宜處高任,乃薦於何進曰:伏惟幕府初開,博選清英,華髮舊德,併為元鬼。雖振鷺之集西雍,濟濟之在周庭,無以或加。竊見令史陳留邊讓,天授逸才,聰明賢智。髫齔夙孤,不盡家訓。及就學廬,便受大典。初涉諸經,見本知義。授者不能對其問,章句不能逮其意。心通性達,口辯辭長。非禮不動,非法不言。若處狐疑之論,定嫌審之分,經典交至,撿括參合,眾夫寂焉,莫之能奪也。使讓生在唐、虞,則元、凱之次,運值仲尼,則顏、冉之亞,豈徒俗之凡偶近器而已者哉!階級名位,亦宜超然。若復隨輩而進,非所以章瑰偉之高價,昭知人之絕明也。傳曰:"函牛之鼎以亨雞,多汁則淡而不可食,少計則熬而不可熟。"此言大器之於小用,固有所不宜也。邕竊悁邑,怪此寶鼎未受犧牛大羹之和,久在煎熬臠割之間。願明將軍回謀垂慮,裁加少納,貢之機密,展之力用。若以年齒為嫌,則顏回不得貫德行之首,子奇終無理阿之功。苟堪其事,古今一也。
  • 16.    《全後漢文卷七十三》:【與何進書薦邊讓】與將軍以申甫之德。當中興之之隆。建上將之任。應秉國之權。妖寇作孽。震驚京師。運籌帷幄。定策屆勝。先擒馬元。歸近之變。天兵致誅。兗豫以清。冀荊用次。雲消席捲。克厭眾心。王室已寍。萬國兆民。莫不賴祉。伏惟幕府初開。博選清英。華髮舊德。並為元龜。成功立事。莫不畢舉。雖振鷺之集西雝。濟濟之在周庭。無以或加。伏見令史陳留邊讓字文禮。天授逸才。聰明賢智。纂成伐柯不遠之則。齠齔夙孤。不墜家訓。及就學廬。便就大典。閒不遊戲。初覽諸經。見本知義。尋端極緒。授者不能荅其問。章句不能邃其意。詩書易禮先通。三業以次。大義略舉。眾傳篇章。無術不綜。心通性達。割纖入冥。口辯辭長。而節之以禮。安詳審固。守持內定。非禮勿動。非法不言。若處狐疑之論。定嫌審之分。經典交至。檢括參合。眾夫寂焉。莫之能奪也。使讓生於先代。在唐虞則元顗之比。當仲尼則顏冉之亞。豈徒世俗之凡偶兼渾。是非講論而已哉。才蓺言行。卓逸不羣。階級名位。亦宜超然。不以常制為限。長幼之拘。若復輩從此郡選舉。非所以彰 瑋之高價。昭大知之絕足也。傳曰。函牛之鼎。一旦立之以烹雞多汁則淡而不可食。少汗則焦而不可熟。此言大器之於小用。固有所不宜也。邕誠竊悁悒。怪此竇鼎。未受犧牛大羹之和。久在煎鰲臠胾之。願明將軍回謀守慮。思垂採納。就讓疾病。當親察之。更以屬缺招延。表貢行狀。列於王府。躋之宗伯。納之機密。展其力用。副共器量。夫若以年齒為嫌。則顏淵不得冠德行之首。子奇不得紀治阿之功。苟能其事。古今一也。密疏特表。及期而行。邦國其昌。邕寢疾羸。匐匐拜寄。不敢須通。
  • 17.    全後漢文卷七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24]
  • 18.    《後漢書·卷八十下·文苑列傳第七十下》:讓後以高才擢進,屢遷,出為九江太守,不以為能也。
  • 19.    《後漢書·卷八十下·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初平中,王室大亂,讓去官還家。
  • 20.    《後漢書·卷八十下·文苑列傳第七十下》:恃才氣,不屈曹操,多輕侮之言。建安中,其鄉人有構讓於操,操告郡就殺之。文多遺失。
  • 21.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一·魏書一·武帝紀第一》【曹瞞傳曰:……初,袁忠為沛相,嘗欲以法治太祖,沛國桓邵亦輕之,及在兗州,陳留邊讓言議頗侵太祖,太祖殺讓,族其家,忠、邵俱避難交州,太祖遣使就太守士燮盡族之。桓邵得出首,拜謝於庭中,太祖謂曰:"跪可解死邪!"遂殺之。】
  • 22.    全後漢文卷八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24]
  • 23.    《北堂書鈔卷第一百二十九·衣冠部下》:襜褕有餘「邊讓字文禮孔融薦讓於武帝曰讓為九州之牧則不足為單衣襜褕則有餘○今案御覽六百九十三引邊讓別傳之牧作衣被俞本於牧下添衣二字惟陳本與本鈔同」
  • 24.    《太平御覽·卷六百九十一·服章部八》引《邊讓別傳》曰:讓才辯俊逸,孔融薦讓於武帝曰:"邊讓為九州之被則不足,為單衣襜褕則有餘。"
  • 25.    卷四十四 檄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24]
  • 26.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2-24]
  • 27.    三國演義(第10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4-02-24]
  • 28.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世語曰:司馬景王命中書令虞松作表,再呈輒不可意,命松更定。以經時,松思竭不能改,心苦之,形於顏色。會察其有憂,問松,松以實答。會取視,為定五字。松悦服,以呈景王,王曰:"不當爾邪,誰所定也?"松曰:"鍾會。向亦欲啓之,會公見問,不敢饕其能。"王曰:"如此,可大用,可令來。"會問松王所能,松曰:"博學明識,無所不貫。"會乃絕賓客,精思十日,平旦入見,至鼓二乃出。出後,王獨拊手嘆息曰:"此真王佐材也!"松字叔茂,陳留人,九江太守邊讓外孫。松弱冠有才,從司馬宣王徵遼東,宣王命作檄,及破賊,作露布。松從還,宣王闢為掾,時年二十四,遷中書郎,遂至太守。松子濬,字顯弘,晉廷尉。】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