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天水趙氏

鎖定
天水趙氏為中古時期的一個士族,興起於西漢時期 [1]  [18]  ,自西漢至隋唐歷久不衰。
本    名
天水趙氏
屬    性
中古士族

天水趙氏興起和發展

秦漢之際,代王嘉之子趙公輔定居隴西天水,為天水趙氏的始祖 [1]  。天水趙氏早期人物有西漢趙充國東漢趙壹趙融等。而根據東漢三老趙寬碑記載 [3]  ,天水趙氏兩漢時期為官顯赫者甚多,除了史書記載的人物外,另有西漢少府趙仲況、西漢雲中太守趙君遊、西漢朔農都尉趙遊都、東漢敦煌太守趙子仁、東漢護羌校尉趙寬等,因此發展為隴右地區的世家大族。
東漢魏晉時期趙氏為天水郡四大望族之一 [2] 
兩漢及以後,天水趙氏族人四處遷移,除了本貫天水郡外,分出的房支有金城趙氏、中山趙氏、新安趙氏等 [18] 

天水趙氏代表人物

趙充國隴西上邽(今甘肅天水)人。西漢名將、後將軍、少府、營平侯、“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率軍擊敗武都氐族,又俘獲匈奴西祁王,擁立漢宣帝即位 [4] 
趙寬:東漢護羌校尉,事蹟見於“三老趙寬碑”。
趙壹:東漢漢陽郡曹魏時改名為天水郡西縣人。東漢後期辭賦 [5]  ,“隴上三大家”之一。
趙融:東漢漢陽郡人,“西園八校尉”之一。
趙昂:東漢末天水人,字偉章 [27]  。任益州刺史 [28] 
趙粲:西晉晉武帝夫人,封充華。趙虞之女,楊皇后(楊豔)的表姐妹。賈南風失敗後被杖殺 [29]  [30] 
趙俊:一作趙浚。西晉楊皇后(楊豔)之舅,歷任尚書中護軍,後被趙王司馬倫殺害 [29]  [31-32]  [34] 
趙俱:天水人,前秦大臣,官至尚書令 [22] 
趙韶:天水人,前秦大臣,趙俱從弟,官至尚書右僕射 [22] 
趙誨:天水人,前秦大臣,趙俱從弟,官至中護軍司隸校尉 [22]  [23] 
趙遷:天水人,前秦、後秦大臣,趙逸的伯父。歷任前秦尚書、後秦尚書左僕射 [24]  [25] 
趙逸:天水人,後秦中書侍郎、北魏寧朔將軍。十始祖趙融。父趙昌,後趙黃門侍郎。伯父趙遷,後秦尚書右僕射。兄趙温後秦天水太守。著有敍述、詩、賦、銘、頌 [7] 
趙玄:天水人,後秦大臣,官至寧朔將軍。東晉伐後秦,趙玄力戰晉軍,最終殉國。 [33] 
趙翼:天水人,趙遷玄孫。北魏光祿大夫 [24]  。翼從子趙超宗北魏尋陽伯、徵虜將軍。超宗弟令勝,北魏後將軍太中大夫 [24]  。翼從子趙遐,北魏光祿大夫、平西將軍、汾州刺史、牟平縣開國子 [26]  。翼從子趙叔隆,北魏冠軍將軍左軍將軍太中大夫。族人趙文相,北魏前軍將軍 [26] 
趙貴:天水人。曾祖趙達北魏庫部尚書西魏開國元勳、太保、南陽郡公、“八柱國”之一 [21] 
趙善:天水人,趙貴從祖兄。祖父趙國,北魏龍驤將軍、洛州刺史。父趙更,安樂太守。西魏車騎大將軍尚書左僕射侍中、襄城縣公 [20] 
趙度:趙善之子,北周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 [20] 
趙絢:趙善之子,北周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20] 
趙文表:天水西縣人,後徙居南鄭縣。世代都是二千石大官 [8]  。父趙江西魏東巴州刺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昌國縣伯 [8]  西魏時趙文表任中軍將軍北周時,任大都督,封伯陽縣伯,後任吳州總管。
趙昶:天水人,趙貴族兄。曾祖趙襄,北魏中山郡守,後定居代郡。父趙琛,上古郡守。北周時,趙襄任撫軍將軍、武州刺史,進封長道郡公,賜姓宇文氏,行吏部事 [9] 
趙知禮:天水人。南陳始平縣伯、散騎常侍、太府卿、右衞將軍 [6] 
趙煚:天水人。祖趙超宗北魏河東太守。父仲懿,尚書左丞。周時,趙煚歷任中書侍郎、陝州刺史,以功授開府儀同三司,後進位大宗伯。隋文帝即位後,任大將軍、封金城郡公 [10]  。子趙義臣,隋朝太子洗馬。
趙芬:天水人。父趙演,北周秦州刺史。北周時,趙芬任東京左僕射,封淮安郡公隋朝建立後,任尚書左僕射 [11]  。子趙元恪,揚州總管司馬。少子趙元楷,江都郡丞。
趙仲卿:天水人,後定居洛陽。父趙綱(北史作趙剛),北周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浮陽郡公 [13]  。北周時,趙仲卿官大都督、上儀同。後進位大將軍,封長垣縣公。隋朝建立後,封河北郡公。開皇三年,出鎮平涼,任石州刺史,後任朔州總管。隋煬帝時,任兵部工部二曹尚書 [12-13] 
趙肅:世仕河西。曾祖趙武歸順北魏,封金城侯,移居洛陽郡。西魏時,趙肅官至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賜姓乙弗氏 [14]  。子趙軌,隋朝壽州總管長史。趙軌子趙弘安、趙弘智。趙弘智,唐朝黃門侍郎、光州刺史、陳王師、國子祭酒。趙弘安也官至國子祭酒 [15] 
趙仁本:唐高宗時期宰相,出身天水趙氏 [19] 
趙憬唐德宗時期宰相,趙仁本曾孫。官中書侍郎及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追贈太子太傅 [16]  。子趙宣亮、趙元亮、趙全亮、趙承亮。元亮官左司郎中,全亮官侍御史、桂管防禦判官,宣亮、承亮皆以門蔭授官。
趙昌:天水人。唐憲宗時,歷任户部尚書、嶺南節度、太子賓客工部尚書太子少保 [17] 
參考資料
  • 1.    《元和姓纂.卷七.趙》:帝顓頊伯益嬴姓之後。益十三代孫造父,善御事,周穆王受封趙城,因以為氏。衰盾之後分晉為諸侯,都邯鄲王,遷為秦所滅,子代王嘉,嘉子公輔,主西戎居隴西。
  • 2.    《三國志.魏書·王朗傳》注引《魏略.薛夏傳》:薛夏,天水人。天水舊有姜、閻、任、趙四姓,常推於郡中,而夏為單家,不為降屈。四姓欲共治之,夏乃遊逸,詣京師。太祖甚禮遇之。
  • 3.    東漢《三老趙寬碑》:三老諱寬,字伯然,金城浩亹人也。其先蓋出自少皓。唐炎之隆,伯翳作虞;胤自夏商,造父馭周;爰暨霸世,夙為晉謀;佐國十嗣,趙靈建號。因氏焉。迨漢文景,有仲況者,官至少府。厥子聖,為諫議大夫;孫字翁仲,新城長,討暴有功,拜關內侯;弟君宣,密靖內侍,報怨禁中,徙隴西上邽,育生充國,字翁孫。該於威謀,為漢名將,北定強夷,即序西戎,內建籌策,協霍立宣,圖形觀[閣],封邑營平;元子昂,為右曹中郎將,與充國並徵,電震要荒,聝滅狂狡,讓不受封;昂弟傳爵,至孫欽,尚敬武主,無子國除,元始二年復封曾孫藄為侯;宗族條分,裔布諸華。!充國弟,字子聲,為侍中。子君遊為雲中太守,子字遊都,朔農都尉;弟次卿,高平令;次子游,護菀使者;次遊卿,幽州刺史。昂陪葬杜陵,孫豐,字叔奇,監度遼營謁者。子字孟元;次子仁。子仁為敦煌太守。孟元子名寬,字伯然,即充國之孫也。自上邽別徙破羌,為護羌校尉、假司馬。戰鬭第五大軍,敗績。於時,四子孟長、仲寶、叔寶皆並震沒,唯寬存焉。冒突鏠刃,收葬屍死,郡縣殘破,吏民流散。乃徙家馮翊,修習典藝,既敦《詩》、《書》,説志《禮》、《樂》,由復硑機篇籍,博貫史略,雕篆六體;稽呈前人,吟詠成章;彈翰為法,雖楊、賈、斑、杜弗為過也。是以休聲播於遠近。永建六年,西歸鄉里。太守陰嵩,貪嘉功懿,召署督郵,辭疾遜退,徙佔浩亹。時長蘭芳,以寬宿德,謁請端首,優號“三老”,師而不臣。於是,乃聽頌理怨,教誨後生,百有餘人,皆成俊艾,仕入州府,當膺福報,克述前緒。遭時凝滯,不永,爵壽年六十五。以元嘉二年徂疾,二月己酉卒。長子字子恭,為郡行事;次字子惠,護羌假司馬,含器早亡;叔子諱璜,字文博,纘修乃祖,多才多藝,能恢家[曠]業,興微繼絕,仁信明敏,壯勇果毅,匡陪州郡,流化二城。今長陵令深惟皇考懿德未伸,蓋以為垂聲罔極,音流管絃,非篇訓金石,孰能傳焉?乃刊碑勒銘,昭示來今。 其辭曰:猗餘烈考,秉夷塞淵;遭家不造,艱難之運;自東徂西,再離隘勤;窮逼不憫,淑慎其身;旅居放言,在約思純;硑機墳素,在國必聞;辭榮抗介,追跡前勳;立德流範,作式後昆。補充閲讀:論家風、家訓、家族文化的傳承。 光和三年十一月丁未造
  • 4.    卷六十九趙充國辛慶忌傳第三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19]
  • 5.    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後漢書(唐)李賢等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19]
  • 6.    《陳書·趙知禮傳》:知禮,字齊旦,天水隴西人也。父孝穆,梁候官令。知禮涉獵文史,善隸書。高祖引為記室參軍。侯景平,封始平縣子。高祖為司空,以為從事中郎。高祖入輔,遷給事黃門侍郎。高祖受命,遷通直散騎常侍。尋遷散騎常侍,守太府卿。天嘉元年,進爵為伯。王琳平,授明威將軍、吳州刺史。知禮沈靜有謀謨,每軍國大事,世祖輒令璽書問之。秩滿,為明威將軍、太子右衞率。遷右衞將軍。六年卒,諡曰忠。子允恭嗣。
  • 7.    《魏書·趙逸傳》:逸,字思羣,天水人也。十世祖融,漢光祿大夫。父昌,石勒黃門郎。逸仕姚興,歷中書侍郎。為興將齊難軍司,徵赫連屈丐。難敗,為屈丐所擄,拜著作郎。久之,拜寧朔將軍、赤城鎮將。綏和荒服,十有餘年,百姓安之。所著述,詩、賦、銘、頌五十餘篇。逸兄温,字思恭。博學有高名。姚泓天水太守。劉裕滅泓,遂沒於氐。氐王楊盛,盛子難當,既有漢中,以温為難當府司馬。卒於仇池。長子廣夏,中書博士。
  • 8.    《周書·卷三十三》:趙文表,其先天水西人也,後徙居南鄭。累世為二千石。父江,性方嚴,有度量。歷官東巴州刺史、計部中大夫、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御伯中大夫,封昌國縣伯。贈虞、絳二州刺史,諡曰貞。文表少而修謹,志存忠節。便弓馬,能左右馳射。好讀《左氏春秋》,略舉大義。起家為大祖親信。魏恭帝元年,從開府田弘徵山南,以功授都督。復從平南巴州及信州,遷帥都督。又從許國公宇文貴鎮蜀,行昌城郡事。加中軍將軍、左金紫光祿大夫。保定元年,除許國公府司馬,轉大都督。五年,授畿伯下大夫。又為許國公府長史。尋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仍從宇文貴使突厥,迎皇后,進止儀注,皆令文表典之。文表斟酌而行,皆合禮度。及皇后將入境,突厥託以馬瘦,行徐。文表慮其為變,遂説突厥使羅莫緣曰:"後自發彼藩,已淹時序,途經沙漠,人馬疲勞。且東寇每伺間隙,吐谷渾亦能為變。今君以可汗之愛女,結姻上國,曾無防慮,豈人臣之體乎。"莫緣然之,遂倍道兼行,數日至甘州。以迎後功,別封伯陽縣伯,邑六百户。天和三年,除梁州總管府長史。所管地名恆稜者,方數百里,並生獠所居,恃其險固,常懷不軌。文表率眾討平之。遷蓬州刺史,政尚仁恕,夷獠懷之。加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又進位大將軍,爵為公。大象中,拜吳州總管。時開府於顗為吳州刺史。及隋文帝執政,尉遲迥等舉兵,遠近騷然,人懷異望。顗自以族大,且為國家肺腑,懼文表圖己,謀欲先之。乃稱疾不出。文表往問之,顗遂手刃文表。因令吏人告雲"文表謀反",仍馳啓其狀。隋文以諸方未定,恐顗為變,遂授顗吳州總管以安之。後知文表無異志,雖不罪顗,而聽其子仁海襲爵。
  • 9.    《周書·趙昶傳》:趙昶,字長舒,天水南安人。曾祖襄,仕魏至中山郡守,因家於代。祖泓,廣武令。父琛,上谷郡守。昶少有志節,以材力聞。孝昌中,起家拜都督,鎮小平津。魏北中郎將高千甚敬重之。千牧兗州,以昶行臨渙、北梁二郡事。大統初,擢為相府典籤。氏梁道顯叛。太祖遣昶尉諭之,道顯即款附。秦州刺史魏光因徙其豪帥四十餘人並部落於華州,太祖即以昶為都督領之。封章武縣伯。十五年,拜安夷郡守。進撫軍將軍,又拜武州刺史。世宗初,進爵長道郡公,賜姓宇文氏。二年,徵拜賓部中大夫,行吏部。尋以疾卒。
  • 10.    《隋書·趙煚傳》:趙煚,字賢通,天水西人也。祖超宗,魏河東太守。父仲懿,尚書左丞。煚少孤,養母至孝,略涉書史。周太祖引為相府參軍事。累轉中書侍郎。閔帝受禪,遷陝州刺史。時周人於江南岸置安蜀城以禦陳,陳將吳明徹屢為寇患,煚勒兵禦之,前後十六戰,每挫其鋒。以功授開府儀同三司,遷荊州總管長史。入為民部中大夫,除益州總管長史。未幾,入為天官司會,累遷御正上大夫。高祖為丞相。遷大宗伯。及踐阼,煚授璽紱,進位大將軍,賜爵金城郡公,出為陝州刺史,俄轉冀州刺史,甚有威德。開皇十九年卒。子義臣,官至太子洗馬。後同楊諒反,誅。
  • 11.    《隋書·趙芬傳》:趙芬,字士茂,天水西人也。父演,周秦州刺史。芬少有辯智。周太祖引為相府鎧曹參軍,累遷熊州刺史。宇文護召為中外府掾。武帝親總萬機,拜內史下大夫,轉少御正,封淮安縣男,遷東京左僕射,進爵郡公。開皇初,拜尚書左僕射。俄兼內史令。未幾,以老病出拜蒲州刺史,徵還京師。後數年,卒。子元恪嗣,官至揚州總管司馬。少子元楷,大業中為歷陽郡丞,超拜江都郡丞,兼領江都宮使。
  • 12.    《隋書·趙仲卿傳》:趙仲卿,隴西天水人也。父綱,周大將軍。仲卿性粗暴,有膂力。從擊齊將段孝先於姚襄城。以功授大都督。平齊之役,以功遷上儀同,兼趙郡太守。入為畿伯中大夫。王謙作亂,仲卿督兵出戰,前後一十七陣。及謙平,進位大將軍,封長垣縣公。高祖受禪,進爵河北郡公。開皇三年。出鎮平涼,尋拜石州刺史。法令嚴猛,纖微之失,無所容舍,拜朔州總管。有表言仲卿酷暴者,上惜其功不罪。仲卿益恣,由是免官。仁壽中,檢校司農卿。蜀王秀之得罪,奉詔往益州窮按之。秀賓客經過之處,仲卿必深文致之。煬帝嗣位,判兵部、工部二曹尚書事,卒。諡曰肅。子弘嗣。
  • 13.    卷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七-北史(唐)李延壽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19]
  • 14.    《周書.卷三十七》:趙肅,字慶壅,河南洛陽人也。世仕河西。及沮渠氏滅,曾祖武始歸於魏,賜爵金城侯。祖興,中書博士。父申侯,舉秀才,為後軍府主簿。肅早有操行,知名於時。孝昌中,起家殿中侍御史,累遷左將軍、太中大夫。東魏天平初,除新安郡守,秩滿還洛陽。大統三年,獨孤信東討,肅率宗人為嚮導。授司州別駕,監督糧儲,軍用不匱。周文帝聞之,謂人曰:"趙肅可謂洛陽主人也。"九年,行華山郡事。   十三年,除廷尉少卿。明年元日,當行朝禮,非有封爵者不得預焉。肅時未有茅土,左僕射長孫儉啓周文請之,周文乃召肅謂曰:"歲初行禮,豈得使卿不預!然何為不早言也?"於是令肅自選封名。肅曰:"河清乃太平之應,竊所願也。"於是封清河縣子。十六年,除廷尉卿,加徵東將軍。肅久在理官。執心平允,凡所處斷,鹹得其情。廉慎自居,不營產業,時人以此稱之。十七年,進位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賜姓乙弗氏。先是,周文命肅撰法律,肅積思累年,遂感心疾。去職,卒於家。子軌。軌少好學,有行檢。周蔡王引為記室,以清苦聞。隋文帝受禪,為齊州別駕,有能名。其東鄰有桑,葚落其家,軌遣人悉拾還其主,戒其諸子曰:"吾非以此求名,意者非機杼物,不願侵人。汝等宜以為戒。"在州考績連最。持節使者郃陽公樑子恭上狀,文帝賜以米帛甚優,令入朝。父老將送者,各揮涕曰:"別駕在官,水火不與百姓交,是以不敢以杯酒相送。公清如水,請酌一杯水奉餞。"軌受飲之。至京,詔與牛弘撰定律令格式。時衞王爽為原州總管,召為司馬。在道夜行,其左右馬逸入田中,暴人禾。軌駐馬待明,訪知禾主,酬直而去。原州人吏聞之,莫不改操。後檢校硤州刺史,甚有恩惠。轉壽州總管長史。芍陂舊有五門堰,蕪穢不通。軌勸課吏人,更開三十六門,灌田五千餘頃,人賴其利。秩滿歸,卒於家。子弘安、弘智,並知名。
  • 15.    《唐書·趙弘智傳》:趙弘智,河南新安人,元魏車騎大將軍肅之孫。蚤喪母,事父篤孝。通書傳,仕隋為司隸從事。武德初,大理卿郎楚之白為詹事府主簿。太宗時,預論撰,錄勤,繇太子舍人進黃門侍郎。出為萊州刺史,稍遷太子右庶子。拜光州刺史。永徽初,入為陳王師。四年,進國子祭酒。卒,諡曰宣。兄弘安亦終國子祭酒。
  • 16.    《舊唐書.卷八十八》:趙憬,字退翁,天水隴西人也。總章中吏部侍郎、同東西台三品仁本之曾孫。 祖喧歷左司郎中。父道先,洪州錄事參軍。憬少好學,志行修潔,不求聞達。寶應中,玄宗、肅宗梓宮未祔,有司議山陵 制度。時西蕃入寇,天下饑饉,憬以褐衣上疏,宜遵儉制,時人稱之。後連為州從 事,試江夏尉。累遷監察御史,隨牒籓府,歷殿中侍御史、太子舍人。居母憂,哀 毀幾絕。服除,建中初,擢授水部員外郎。未拜,會湖南觀察使李承請為副使、檢校工部郎中,充職。歲餘,承卒,遂知留後事。尋授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湖南 觀察使,仍賜金紫。居二歲,受代歸京師,闔門靜居,不與人交。久之,特召對於 別殿。憬多學問,有辭辯,敷奏稱旨,上悦,拜給事中。貞元四年,回紇請結和親。詔以鹹安公主降回紇,命檢校右僕射關播充使。憬 以本官兼御史中丞為副。前後使回紇者,多私齎繒絮,蕃中市馬回以規利。憬一無所市,人嘆美之。使還,遷尚書左丞,綱轄省務,清勤奉職。竇參為宰相,惡其能, 請出為同州刺史,上不從。八年四月,竇參罷黜,憬與陸贄並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憬深於理道,常言:“為政之本,在於選賢能,務節儉,薄賦斂,寬刑罰。”對揚之際,必以此為言,乃獻《審官六議》曰:(略)。上優詔答之。時吏部侍郎杜黃裳為中貴讒譖及他過犯,御史中丞穆贊、京兆少尹韋武、萬年縣令李宣、長安令盧雲,皆為裴延齡構陷,將加斥逐。憬保護救解之,故多從輕貶。初,憬廉察湖南,令狐峘、崔儆併為巡屬刺史。峘嘗歷中書舍人、禮部侍郎, 儆久在朝列,所為或虧法令,憬每以正道制之。峘、儆密遣人數憬罪狀,毀之於朝。 及憬為相,拔儆自大理卿為尚書右丞,峘先貶官為別駕,又擢為吉州刺史,時人多之。憬與陸贄同知政事。贄恃久在禁庭,特承恩顧,以國政為己任,才週歲,轉憬為門下侍郎。憬由是深銜之,數以目疾請告,不甚當政事,因是不相協。裴延齡奸詐恣睢,滿朝側目。憬初與贄約於上前論之,及延英奏對,贄極言延齡奸邪誑誕之狀,不可任用。德宗不悦,形於顏色。憬默然無言,由是罷贄平章事,而憬當國矣。時宰相賈耽、盧邁與憬三人。十二年春正月,耽、邁皆有假,故憬獨對於延英......德宗尤悼惜之,廢朝三日,冊贈太子太傅,賻帛五百端、米粟四百石,令鴻臚卿王權充冊吊使。元亮官至左司郎中、侍御史知雜事卒。次子全亮,官至侍御史、桂管防禦判官。 元亮兄宣亮、弟承亮,皆以門廕授官。
  • 17.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一》:趙昌,字洪祚,天水人。祖不器,父居貞,皆有名於時。李承昭為昭義節度,闢昌在幕府。貞元七年,為虔州刺史。屬安南都護為夷獠所逐,拜安南都護,夷人率化。十年,因屋壞傷脛,懇疏乞還,以檢校兵部郎中裴泰代之,入拜國子祭酒。及泰為首領所逐,德宗詔昌問狀。昌時年七十二,而精健如少年者,德宗奇之,覆命為都護,南人相賀。憲宗即位,加檢校工部尚書,尋轉户部尚書,充嶺南節度。元和三年,遷鎮荊南,徵為太子賓客。及得見,拜工部尚書、兼大理卿。歲餘,讓卿守本官。六年,除華州刺史,辭於麟德殿。時年八十餘,趨拜輕捷,召對詳明,上退而嘆異,宣宰臣密訪其頤養之道以奏焉。在郡三年,入為太子少保。九年卒,年八十五,贈揚州大都督,諡曰成。
  • 18.    《元和姓纂.卷七.趙》 天水西縣:公輔十三代孫融,後漢右扶風、大鴻臚。融曾孫密,晉南蠻校尉。生嶷、茂【案此處有脱漏】。隋左僕射蒲州刺史生元恪、元愷、元叔、元楷。元恪,隋兵部侍郎。元愷,唐長安令、毛州刺史。元叔,隋工部員外。元楷,兵部郎中、殿中監、武強公,生崇基、崇道、崇嗣、崇素、崇孝。崇基,符璽郎,生慶逸。逸生演,大理司直。演生俌、令言。令言生佩、玗、珦、玘。玗,鳳翔少尹。珦,少府監。玘。通事舍人。崇道,太僕少卿、鄧州刺史。崇嗣,虞部郎中、商州刺史,生揆,夷州刺史。崇素,水部郎中、司農少卿。崇孝,鄧州刺史。芬兄士亮【案上有脱文】,生方、改、海、唐、職。方,郎中、太僕少卿,生本道、本質。道生思謙、琮、珽。琮,晉陽令。珽,義王之友,生懋伯,河南尹。懋伯生素肇。本質,泗州刺史。密次子嶷,六代孫超宗,後魏岐州刺史,生仲懿,尚書左丞。仲懿生煚,金城公、左僕射、冀州刺史。煚生信丞、正臣。正臣生德,皆唐殿中丞。超宗弟令勝,後魏河北太守,孫懷訥,廣州刺史總管、懷化公,生慈景、慈皓。慈景,駙馬、兵部侍郎、華州刺史,生節裳、奉御。慈皓,巴州刺史,生持滿,左衞郎將。 金城:與天水同,前涼有趙頵。 中山:稱本自天水徙中山曲陽,今定州鼓城縣。後周信州長史趙逹,孫恊,生寶符。寶符生不器,不器生夏日、和璧、冬曦、安貞、居貞、彚貞、顗貞,兄弟七人舉進士。自寶符至冬曦安貞孫鄼又五代進士。冬曦,中書舍人、國子祭酒,生湛,屯田郎中、國子祭酒,生鄼。安貞,給事中。居貞,比部員外、吳郡太守、採訪使,生昌,工部尚書、華州刺史。顗貞,員外職方郎中、安西都護。恊孫不疑。不疑,考功員外,生良公,太子舍人。 新安:稱自天水徙焉。後周有肅,生軌。軌生宏智,唐黃門侍郎;兄宏安,度支郎中。
  • 19.    唐《趙仁本墓誌》:君諱仁本,隴西天水人,曾祖讓,周虞部大夫、通州刺史、驃騎將軍、右光祿大夫、朝歌縣開國公,因徙家焉,故為洛陽人也。……祖懷訥,隨以平陳之勲,拜大將軍,賜爵開化郡開國公,除基二州刺史、使持莭廣州揔管、十四州諸軍[事]、廣州刺史。……父昌,皇朝任懷州司户參軍事。
  • 20.    《周書.卷三十四》:趙善,字僧慶,太傅、楚國公貴之從祖兄也。祖國,魏龍驤將軍、洛州刺史。父更,安樂太守。善少好學,涉獵經史。美容儀,沉毅有遠量。永安初,爾朱天光為肆州刺史,闢為主簿,深器重之。天光討邢杲及万俟醜奴,以善為長史。軍中謀議,每參預之。天光為關右行台,表善為行台左丞,加都督、徵虜將軍。普泰初,賞平關、隴之功,拜驃騎將軍、大行台尚書、散騎常侍,封山北縣伯,邑五百户。俄除持節、東雍州諸軍事、東雍州刺史。天光東拒齊神武於韓陵,善又以長史從。及天光敗見殺,善請收葬其屍,齊神武義而許之。賀拔嶽總關中兵,乃遣迎善,復以為長史。嶽為侯莫陳悦所害,善共諸將詡戴太祖,仍從平悦。魏孝武西遷,除都官尚書,改封襄城縣伯,增邑五百户。頃之,為北道行台,與儀同李虎等討曹泥,克之。遷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尚書右僕射,進爵為公,增邑並前一千五百户。大統三年,轉左僕射,兼侍中,監著作,領太子詹事。善性温恭,有器局,雖位居端右,而逾自謙退。其職務克舉,則曰某官之力;若有罪責,則曰善之咎也。時人稱其公輔之量。太祖亦雅敬重焉。九年,從戰邙山,屬大軍不利,善為敵所獲,遂卒於東魏。建德初,朝廷與齊通好,齊人乃歸其柩。其子絢表請贈溢。詔贈大將軍、大都督、岐宜寧豳四州諸軍事、岐州刺史。諡曰敬。子度,字幼濟。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度弟絢,字會績。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淅資二州刺史。
  • 21.    《周書.卷十六》:趙貴,字元貴,天水南安人也。曾祖達,魏庫部尚書、臨晉子。祖仁,以良家子鎮武川,因家焉。貴少穎悟,有節概。魏孝昌中,天下兵起,貴率鄉里避難南遷。屬葛榮陷中山,遂被拘逼。榮敗,爾朱榮以貴為別將。從討元顥有功,賜爵燕樂縣子,授伏波將軍、武賁中郎將。從賀拔嶽平關中,賜爵魏平縣伯,邑五百户。累遷鎮北將軍、光祿大夫、都督。及嶽為侯莫陳悦所害,將吏奔散,莫有守者。貴謂其黨曰:"吾聞仁義豈有常哉,行之者為君子,違之則為小人。朱伯厚、王叔治感意氣微恩,尚能蹈履名節;況吾等荷賀拔公國士之遇,寧可自同眾人乎?"涕泣歔欷。於是從之者五十人。乃詣悦詐降,悦信之。因請收葬嶽,言辭慷慨,悦壯而許之。貴乃收嶽屍還,與寇洛等糾合其眾,奔平涼,共圖拒悦。貴首議迎太祖,語在《太祖紀》。太祖至,以貴為大都督,領府司馬。悦平,以本將軍、持節,行秦州事、當州大都督。為政清靜,民吏懷之。齊神武舉兵向洛,使其都督韓軌,進據蒲坂。太祖以貴為行台,與梁御等討之。未濟河而魏孝武已西入關。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兼右衞將軍。時曹泥據靈州拒守。以貴為大都督,與李弼等率眾討之。進爵為侯、增邑五百户。又以預立魏文帝勳,進爵為公,增邑通前一千五百户。尋授岐州刺史。時以軍國多務,藉貴力用,遂不之部。仍領大丞相府左長史,加散騎常侍。梁仚定稱亂河右。以貴為隴西行台,率眾討破之。從太祖復弘農,戰沙苑,拜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中山郡公,除雍州刺史。從戰河橋,貴與怡峯為左軍,戰不利,先還。又從援玉壁,齊神武遁去。高仲密以北豫州降,太祖率師迎之,與東魏人戰於邙山。貴為左軍,失律,諸軍因此並潰。坐免官,以驃騎、大都督領本軍。尋復官爵,拜御史中尉,加大將軍。東魏將高嶽、慕容紹宗等圍王思政於潁川,貴率軍援之,東南諸州兵亦受貴節度。東魏人遏洧水灌城,軍不得至,思政遂沒。貴乃班師。尋拜柱國大將軍,賜姓乙弗氏。茹茹寇廣武,貴擊破之,斬首數千級,收其輜重,振旅而還。六官建,以貴為太保、大宗伯,改封南陽郡公。孝閔帝踐阼,遷太傅、大冢宰,進封楚國公,邑萬户。初,貴與獨孤信等皆與太祖等夷。及孝閔帝即位,晉公護攝政,貴自以元勳佐命,每懷怏怏,有不平之色,乃與信謀殺護。及期,貴欲發,信止之。尋為開府宇文盛所告,被誅。
  • 22.    《資治通鑑. 卷九十八》:天水趙俱、隴西牛夷、北地辛牢皆為從事中郎......以趙俱為河內太守,戍温。 《資治通鑑.卷九十九》:秦以光祿大夫趙俱為洛陽刺史,鎮宜陽。 《資治通鑑.卷一百》:右僕射趙韶、中護軍趙誨,皆洛州刺史俱之從弟也,有寵於生,乃以俱為尚書令。俱固辭以疾,謂韶、誨曰:「汝等不復顧祖宗,欲為滅門之事!毛、梁何罪,而誅之﹖吾何功,而代之﹖汝等可自為,吾其死矣!」遂以憂。
  • 23.    《資治通鑑.卷一百》:以辛牢守尚書令,趙韶為左僕射,尚書董榮為右僕射,中護軍趙誨為司隸校尉。
  • 24.    《魏書.卷五十二》:初,姚萇以逸伯父遷為尚書左僕射,卒於長安。劉裕滅姚泓,徙遷子孫於建業。遷玄孫翼、翼從子超宗、令勝、遐、叔隆、穆等,太和、景明中,相尋歸降。翼,粗涉書傳,通率有器藝。初為平昌太守,甚有治稱。入歷軍校,加鎮遠將軍長史,深為領軍元義所知待。遷光祿大夫。卒,贈左將軍、齊州刺史。超宗,身長八尺,頗有將略。太和末,為豫州平南府長史,帶汝南太守,加建威將軍,賜爵尋陽伯。入為驍騎將軍。超宗在汝南,多所受納,貨賂太傅北海王詳。詳言之於世宗,除持節、徵虜將軍、岐州刺史。徙河東太守,卒官。超宗在河東,更自修厲,清靖愛民,百姓追思之。贈本將軍、華州刺史,諡曰成伯。子懿,襲爵。歷員外常侍、尚書郎。超宗弟令勝,亦長八尺,疏狂有膂力。歷河北、恆農二郡太守,並坐貪暴,為御史所彈,遇赦免。神龜末,自後將軍、太中大夫出為恆農太守,卒官。令勝寵惑妾潘,離棄其妻羊氏。夫妻相訟,迭發陰私,醜穢之事,彰於朝野。
  • 25.    《資治通鑑·晉紀·晉紀二十六》:使幷州刺史俱難、鎮軍將軍鄧羌、尚書趙遷、李柔、前將軍朱肜、前禁將軍張蠔、右禁將軍郭慶帥步騎二十萬,東出和龍,西出上都,皆與洛會,以衞辰為鄉導。 《十六國春秋·後秦錄》:趙遷,天水人,苻堅時仕洛州刺史、南巴校尉。慕容衝襲長安,遷遂奔萇,仕為尚書左僕射。萇與羣臣宴酒酣,言於遷曰:諸卿皆與朕北面秦朝,今忽為羣臣,得無恥乎?遷曰:天不恥以陛下為子,臣等何恥為臣。萇大笑。未幾卒於長安。
  • 26.    《魏書.卷五十二》:遐,初為軍主,從高祖徵南陽。景明初,為梁城戍主,被蕭衍將攻圍。以固守及戰功,封牟平縣開國子,食邑二百户。後以左軍將軍、假徵虜將軍、督巴東諸軍事,鎮南鄭。時蕭衍冠軍將軍、軍主姜脩眾二萬屯羊口,輔國將軍姜白龍據南城,龍驤將軍泉建率土民北入桑坯,姜脩又分軍據興勢,龍驤將軍譚思文據夾石,司州刺史王僧炳頓南安,並扇動夷獠,規翻南鄭。遐率甲士九千,所在衝擊,數百里中,莫不摧靡,前後斬首五千餘級。還,以輔國將軍出為滎陽太守。時蕭衍將馬仙琕率眾攻圍朐城,戍主傅文驥嬰城固守。以遐持節、假平東將軍為別將,與劉思祖等救之。次於鮑口,去朐城五十里,夏雨頻降,厲涉長驅,將至朐城。仙琕見遐營壘未就,徑來逆戰。思祖率彭沛之眾,望陳奔退。遐孤軍奮擊,獨破仙琕,斬其直閣將軍、軍主李魯生、直後軍主葛景羽等。仙琕先分軍於朐城之西,阻水列柵,以圍固城。遐身自潛行,觀水深淺,結草為筏,銜枚夜進,破其六柵,遂解固城之圍。進救朐城,都督盧昶率大軍繼之。未幾而文驥力竭,以城降賊,眾軍大崩。昶棄其節傳,輕騎而走,惟遐獨握節而還。時仲冬寒盛,兵士凍死者,朐山至於郯城二百里間殭屍相屬。昶儀衞失盡,於郯城借假節以為軍威。遐坐失利,免官。延昌中,起為光祿大夫、使持節、假前將軍為別將,防捍西荊;又為別將隸蕭寶夤,東征淮堰。熙平初,出為平西將軍、汾州刺史,在州貪濁,聞於遠近。卒,贈安南將軍、豫州刺史,諡曰襄。子子獻,襲爵。子獻第四弟子素,司空長流參軍。叔隆,步兵校尉。永平初,同懸瓠城民白早生之逆。鎮南邢巒平豫州,獲而宥之。後以貨自通,得為秦州(闕)西府長史,加鎮遠將軍。秦州殷富,去京懸遠,叔隆與敕使元脩義同心聚斂,納貨鉅萬。拜冠軍將軍、中散大夫。尋遷左軍將軍、太中大夫。賂司空劉騰,出為中山內史,在郡無德政,專以貨賄為事。叔隆奸詐無行,忘背恩義。懸瓠之免,是其族人前軍將軍趙文相之力,後無報德之意,更與文相斷絕。文相長者,不以為恨。及文相為汝南內史,猶經紀其家。後文相卒,叔隆了不恤其子弟,時論賤薄之。穆,善書記,有刀筆之用。為汾州平西府司馬。翼臨亡,以穆托領軍元義,以穆為汝南刺史。
  • 27.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二十五》:魏略曰:阜少與同郡尹奉次曾、趙昂偉章俱發名,偉章、次曾與阜俱為涼州從事。
  • 28.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二十五》:謐又載趙昂妻曰:趙昂妻異者,故益州刺史天水趙偉璋妻,王氏女也。昂為羌道令,留異在西。會同郡梁雙反,攻破西城,害異兩男。異女英,年六歲,獨與異在城中。異見兩男已死,又恐為雙所侵,引刀欲自刎,顧英而嘆曰:"身死爾棄,當誰恃哉!吾聞西施蒙不絜之服,則人掩鼻,況我貌非西施乎?"乃以溷糞涅麻而被之,鮮食瘠形,自春至冬。雙與州郡和,異竟以是免難。昂遣吏迎之,未至三十里,止謂英曰:"婦人無符信保傅,則不出房闈。昭姜沈流,伯姬待燒,每讀其傳,心壯其節。今吾遭亂不能死,將何以復見諸姑?所以偷生不死,惟憐汝耳。今官舍已近,吾去汝死矣。"遂飲毒藥而絕。時適有解毒藥良湯,撅口灌之,良久乃蘇。建安中,昂轉參軍事,徙居冀。會馬超攻冀,異躬著布韝,佐昂守備,又悉脱所佩環、黼黻以賞戰士。及超攻急,城中飢困,刺史韋康素仁,愍吏民傷殘,欲與超和。昂諫不聽,歸以語異,異曰:"君有爭臣,大夫有專利之義;專不為非也。焉知救兵不到關隴哉?當共勉卒高勳,全節致死,不可從也。"比昂還,康與超和。超遂背約害康,又劫昂,質其嫡子月於南鄭。欲要昂以為己用,然心未甚信。超妻楊聞異節行,請與宴終日。異欲信昂於超以濟其謀,謂楊曰:"昔管仲入齊,立九合之功;由余適秦,穆公成霸。方今社稷初定,治亂在於得人,涼州士馬,乃可與中夏爭鋒,不可不詳也。"楊深感之,以為忠於己,遂與異重相接結。昂所以得信於超,全功免禍者,異之力也。及昂與楊阜等結謀討超,告異曰:"吾謀如是,事必萬全,當奈月何?"異厲聲應曰:"忠義立於身,雪君父之大恥,喪元不足為重,況一子哉?夫項託、顏淵,豈復百年,貴義存耳。"昂曰:"善。"遂共閉門逐超,超奔漢中,從張魯得兵還。異復與昂保祁山,為超所圍,三十日救兵到,乃解。超卒殺異子月。凡自冀城之難,至於祁山,昂出九奇,異輒參焉。
  • 29.    《晉書.卷三十一.列傳第一》:武元楊皇后,諱豔,字瓊芝,弘農華陰人也。父文宗,見《外戚傳》。母天水趙氏,早卒。後依舅家,舅妻仁愛,親乳養後,遣他人乳其子。及長,又隨後母段氏,依其家。後少聰慧,善書,姿質美麗,閒於女工。有善相者嘗相後,當極貴,文帝聞而為世子聘焉。甚被寵遇,生毗陵悼王軌、惠帝、秦獻王柬,平陽、新豐、陽平公主。武帝即位,立為皇后。有司奏依漢故事,皇后、太子各食湯沐邑四十縣,而帝以非古典,不許。後追懷舅氏之恩,顯官趙俊,納俊兄虞女粲於後宮為夫人。
  • 30.    《晉書.卷三十一》:(賈)妃性酷虐,嘗手殺數人。或以戟擲孕妾,子隨刃墮地。帝聞之,大怒,已脩金墉城,將廢之。充華趙粲從容言曰:“賈妃年少,妒是婦人之情耳,長自當差。願陛下察之。”其後楊珧亦為之言曰:“陛下忘賈公閭耶?”荀勖深救之,故得不廢。惠帝即位,立為皇后,生河東、臨海、始平公主、哀獻皇女。初,後詐有身,內稿物為產具,遂取妹夫韓壽子慰祖養之,託諒闇所生,故弗顯。遂謀廢太子,以所養代立。時洛中謠曰:“南風烈烈吹黃沙,遙望魯國鬱嵯峨,前至三月滅汝家。”後母廣城君以後無子,甚敬重愍懷,每勸厲後,使加慈愛。賈謐恃貴驕縱,不能推崇太子,廣城君恆切責之,及廣城君病篤,佔術謂不宜封廣城,乃改封宜城。後出侍疾十餘日,太子常往宜城第,將醫出入,恂恂盡禮。宜城臨終執後手,令盡意於太子,言甚切至,又曰:“趙粲及午必亂汝事,我死後,勿復聽入,深憶吾言。”後不能遵之,遂專制天下,威服內外。更與粲、午專為奸謀,誣害太子,眾惡彰著。初,誅楊駿及汝南王亮、太保衞瓘、楚王瑋等,皆臨機專斷。宦人董猛參預其事。猛,武帝時為寺人監,侍東宮,得親信於後,預誅楊駿,封武安侯,猛三兄皆為亭侯,天下鹹怨。及太子廢黜,趙王倫、孫秀等因眾怨謀欲廢后。後數遣宮婢微服於人間視聽,其謀頗泄。後甚懼,遂害太子,以絕眾望。趙王倫乃率兵入宮,使翊軍校尉齊王冏入殿廢后。後與冏母有隙,故倫使之。後驚曰:“卿何為來!”冏曰:“有詔收後。”後曰:“詔當從我出,何詔也?”後至上閤,遙呼帝曰:“陛下有婦,使人廢之,亦行自廢。”又問冏曰:“起事者誰?”冏曰:“梁、趙。”後曰:“系狗當繫頸,今反系其尾,何得不然!”至宮西,見謐屍,再舉聲而哭遽止。倫乃矯詔遣尚書劉弘等持節齎金屑酒賜後死。後在位十一年。趙粲、賈午、韓壽、董猛等皆伏誅。
  • 31.    《晉書卷五十三》:太子性剛,知賈謐恃後之貴,不能假借之。謐至東宮,或舍之而於後庭遊戲。詹事裴權諫曰:”賈謐甚有寵於中宮,而有不順之色,若一旦交構,大事去矣。宜深自謙屈,以防其變,廣延賢士,用自輔翼。”太子不能從。初,賈后母郭槐欲以韓壽女為太子妃,太子亦欲婚韓氏以自固。而壽妻賈午及後皆不聽,而為太子聘王衍小女惠風。太子聞衍長女美,而賈后為謐聘之,心不能平,頗以為言。謐嘗與太子圍棋,爭道,成都王穎見而訶謐,謐意愈不平,因此譖太子於後曰:”太子廣買田業,多畜私財以結小人者,為賈氏故也。密聞其言云:’皇后萬歲後,吾當魚肉之。’非但如是也,若宮車晏駕,彼居大位,依楊氏故事,誅臣等而廢后於金墉,如反手耳。不如早為之所,更立慈順者以自防衞。"後納其言,又宣揚太子之短,布諸遠近。於時朝野鹹知賈后有害太子意。中護軍趙俊請太子廢后,太子不聽。
  • 32.    《晉書.卷五十九》:太子既遇害,倫、秀之謀益甚,而超、雅懼後難,欲悔其謀,乃辭疾。秀復告右衞佽飛督閭和,和從之,期四月三日丙夜一籌,以鼓聲為應。至期,乃矯詔敕三部司馬曰:"中宮與賈謐等殺吾太子,今使車騎入廢中宮。汝等皆當從命,賜爵關中侯。不從,誅三族。"於是眾皆從之。倫又矯詔開門夜入,陳兵道南,遣翊軍校尉、齊王冏將三部司馬百人,排閣而入。華林令駱休為內應,迎帝幸東堂。遂廢賈后為庶人,幽之於建始殿。收吳太妃、趙粲及韓壽妻賈午等,付暴室考竟。詔尚書以廢后事,仍收捕賈謐等,召中書監、侍中、黃門侍郎、八坐,皆夜入殿,執張華、裴頠、解結、杜斌等,於殿前殺之。尚書始疑詔有詐,郎師景露版奏請手詔。倫等以為沮眾,斬之以徇。明日,倫坐端門,屯兵北向,遣尚書和鬱持節送賈庶人於金墉。誅趙粲叔父中護軍趙浚及散騎侍郎韓豫等,內外羣官多所黜免。
  • 33.     《十六國春秋屠本·後秦錄》:趙玄,天水人也,仕泓為寜朔將軍,立志忠誠,善撫士卒。陳留公洸鎮洛陽,玄時為部將,晉遣檀道濟來伐,師至城皋,玄因説洸曰:“今晉冦益深人情駭懼,眾寡勢殊難以應敵。宜攝諸戍兵士固守金墉以待京師之援,不可出戰,戰若不捷大事去矣!金墉既固,師無損敗,晉終不敢越金墉而西困之,于堅城之下是我不戰而坐收其敝也!”洸司馬姚禹及主簿閻恢、楊虔等與道濟濳通,嫉玄守正,鹹共毀之言於洸曰:“殿下以英武之畧受任方面,今嬰城示弱得無為朝廷所責乎?”洸以為然。遣玄帥精兵千餘南守柏谷塢,玄泣謂洸曰:“玄受三帝重恩,所守止有死耳。但明公不用忠臣之言,為奸孽所誤,後必悔之恐無及耳。”未幾道濟等長驅而進,玄與龍驤司馬毛徳祖戰於柏谷,眾寡不敵為徳祖所敗,被十餘創據地大呼。玄司馬騫鑑冐刃抱玄而泣,玄曰:“吾創已重,君宜速去!”鑑曰:“若將軍不濟,當與俱死,去將安之!”皆死於陣。
  • 34.    《晉書.卷六十》:尚書趙浚有內寵,疾(李)含不事己,遂奏含不應除喪。本州大中正傅祗以名義貶含。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