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趙玄

(後秦時期大臣)

鎖定
趙玄(?~416年),天水郡(今甘肅省天水市)人,出身天水趙氏後秦時期大臣,官至寧朔將軍。
永和元年(416年),劉裕發動滅亡後秦之戰,趙玄率眾抵抗,不屈而死。 [1-2] 
本    名
趙玄
所處時代
五胡十六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天水郡
主要郡望
天水趙氏
所屬國家
後秦

趙玄人物生平

趙玄是天水人,仕後秦為寧朔將軍,立下忠心不二的志願,善於撫慰將士。後秦陳留公姚洸,鎮守洛陽,趙玄此時為姚洸的手下。晉軍將領檀道濟的軍隊進發到成皋城。寧朔將軍趙玄對姚洸進言道:“現在晉寇越來越深入我們的國土了,人心動搖、畏懼晉寇,而敵眾我寡,我們難以抵擋他們,如果出去迎戰,反而不能取勝,那麼我們的大業就會一去不復返了。我們應該讓各處鎮守的大軍不動,堅守金墉,以等待京師的大軍前來救援。只要金墉不被攻克,晉軍一定不敢越過我們向西進發,這樣他們就困在了堅固的城池之下,我們便可以不去迎戰,而坐等他們出現弊漏。”姚洸的司馬姚禹和主簿閻恢楊虔等人暗地裏與晉軍將領檀道濟勾結,他們都非常嫉恨趙玄,所以便對姚洸進言道:“殿下憑藉着英明勇武的謀略和能力,承擔着獨當一面的重任。現在卻環城堅守,向敵人示弱,殿下到時候怎能不受朝廷的責備呢?”姚洸也自認為是這樣的,於是派遣趙玄帶領部眾一千多人,向南駐守柏谷塢。臨行前,趙玄流着淚對姚洸説:“我蒙受大秦三代皇帝(姚萇姚興姚泓)的重恩,所一直堅守的志向正是以死相報而已。但是殿下您不採納忠臣的良言,被奸邪小人所矇蔽,之後殿下一定會悔之不及啊!”不久,檀道濟帶領晉軍長驅直入。趙玄與晉軍的龍驤司馬毛德祖在柏谷展開戰鬥,趙玄的軍隊寡不敵眾,被毛德祖大敗,趙玄身受十幾處傷,跌倒在地,大聲呼喊。趙玄的司馬蹇鑑,冒着被殺的危險,抱住趙玄大哭。趙玄説:“我的傷勢太重了,你應該快點逃出去!”蹇鑑卻説:“如果將軍您不能脱離危險,我蹇鑑自然當和將軍一同赴死,我如果獨立離去,又怎麼能自安呢?”最後,蹇鑑與趙玄一起死於戰場。 [1-2] 

趙玄史料記載

十六國春秋·卷六十一·後秦錄》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七》 [3] 
古今圖書集成·忠烈部·名臣列傳九》 [4] 
參考資料
  • 1.    《十六國春秋·卷六十一·後秦錄》:趙玄,天水人也,仕泓為寧朔將軍,立志忠誠,善撫士卒。陳留公洸鎮洛陽,玄時為部將,晉遣檀道濟來伐,師至城皋,玄因説洸曰:“今晉冦益深人情駭懼,眾寡勢殊難以應敵。宜攝諸戍兵士固守金墉以待京師之援,不可出戰,戰若不捷大事去矣!金墉既固,師無損敗,晉終不敢越金墉而西困之,于堅城之下是我不戰而坐收其敝也!”洸司馬姚禹及主簿閻恢、楊虔等與道濟濳通,嫉玄守正,鹹共毀之言於洸曰:“殿下以英武之畧受任方面,今嬰城示弱得無為朝廷所責乎?”洸以為然。遣玄帥精兵千餘南守柏谷塢,玄泣謂洸曰:“玄受三帝重恩,所守止有死耳。但明公不用忠臣之言,為奸孽所誤,後必悔之恐無及耳。”未幾道濟等長驅而進,玄與龍驤司馬毛徳祖戰於柏谷,眾寡不敵為徳祖所敗,被十餘創據地大呼。玄司馬騫鑑冐刃抱玄而泣,玄曰:“吾創已重,君宜速去!”鑑曰:“若將軍不濟,當與俱死,去將安之!”皆死於陣。
  • 2.    《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七》:秦陽城、滎陽二城皆降,晉兵進至成皋。秦徵南將軍陳留公洸鎮洛陽,遣使求救於長安。秦主泓遣越騎校尉閻生帥騎三千救之,武衞將軍姚益男將步卒一萬助守洛陽,又遣幷州牧姚懿南屯陝津,為之聲援。寧朔將軍趙玄言於洸曰:"今晉寇益深,人情駭動,眾寡不敵,若出戰不捷,則大事去矣。宜攝諸戍之兵,固守金墉,以待西師之救。金墉不下,晉必不敢越我而西,是我不戰而坐收其弊也。"司馬姚禹陰與檀道濟通,主簿閻恢、楊虔,皆禹之黨也,共嫉玄,言於洸曰:"殿下以英武之略,受任方面;今嬰城示弱,得無為朝廷所責乎!"洸以為然,乃遣趙玄將兵千餘南守柏谷塢,廣武將軍石無諱東戍鞏城。玄泣謂洸曰:"玄受三帝重恩,所守正有死耳。但明公不用忠臣之言,為奸人所誤,後必悔之。"既而成皋、虎牢皆來降,檀道濟等長驅而進,無諱至石關,奔還。龍驤司馬滎陽毛德祖與玄戰於柏谷,玄兵敗,被十餘創,據地大呼。玄司馬蹇鑑冒刃抱玄而泣,玄曰:"吾創已重,君宜速去!"鑑曰:"將軍不濟,鑑去安之!"與之皆死。姚禹逾城奔道濟,甲子,道濟進逼洛陽。丙寅,洸出降。道濟獲秦人四千餘人,議者欲盡坑之以為京觀。道濟曰:"伐罪弔民,正在今日!"皆釋而遣之。於是夷、夏感悦,歸之者甚眾。閻生、姚益男未至,聞洛陽已沒,不敢進。
  • 3.    卷一百一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5-06]
  • 4.    《古今圖書集成》。清康熙時陳夢雷等編。康熙四十五年書成,賜名《古今圖書集成》。雍正時覆命蔣廷錫等重新增刪潤色。原書分六編,三十四志,修訂後的該書改為三十二典,6109部仍舊,共一萬卷。全書體例以六彙編為總綱(曆象、方輿、明倫、博物、理學、經濟),各編下分典,計三十二典。典下分部,凡六千餘。部下又分別列有匯考,總論、圖表、列傳、藝文、造句、紀事、雜錄、外篇等細目。所引圖書資料,一律註明出處。《古今圖書集成》卷帙浩翰正如雍正所稱讚:“貫穿古今,匯合經史,天文地理,皆有圖記。下至山川草木,百工製造,海西秘法,靡不備具。洵為典籍之大觀。”為世界文化史上所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