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充華

鎖定
釋義:南朝女官名。妃嬪稱號。晉武帝置。為九嬪之末。南朝宋時降至九嬪之下。 隋朝時重新立為九嬪之一,位居後宮第十三位,九嬪之末。地位略低於宰相,高於尚書。唐初改為“充媛”。
中文名
充華
出    處
宋書·后妃傳序》
讀    音
chōng huá
釋    義
南朝女官名,妃嬪稱號

充華充華淵源

【注音】:chōng huá
【出處】:《宋書·后妃傳序》:“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凡五職,班亞九嬪。”
【《南北史演義》第四十三回】
充華產子嗣統承基 母后臨朝窮奢極欲
越年,魏恆、肆二州,地震山鳴,人民壓死甚眾。魏主憂心天變,益防高氏。又越年冬季,梁涪人李苗,及校尉淳于誕奔魏,上書魏闕,請即取蜀。魏主乃即命高肇為大將軍,率步騎十萬,攻益州。侍中游肇進諫道:“今國家連年水旱,不宜勞役。地險隘,鎮戍無隙,怎可輕信浮言,遽動大眾!事不慎始,恐後悔轉無及了。”魏主又默然不應。
倏忽間已是歲闌,度過殘冬,便是魏延昌四年正月。高肇西去,尚無捷音,那魏主恪卻生成重疾,醫藥無靈,才經三日,便已歸天。侍中領軍將軍於忠,侍中中書監崔光,詹事王顯,庶子侯剛,即至東宮迎太子詡,趨入內殿,夤夜嗣位。王顯系高氏心腹,謂翌日登基,也不為遲。崔光道:“天位不可暫曠,何可待至明日?”顯又道:“太子即位,亦須奏達中宮。”光又道:“皇帝駕崩,太子繼立,這乃是國家常典,何須中宮命令!”進請太子入立東序,由於忠扶住太子,西向舉哀。哭至十餘聲,便令止哭。光攝太尉,奉冊進璽綬,太子跪受冊璽,被服袞冕,御太極殿,即皇帝位。光等與夜直羣臣,伏殿朝賀,稽首呼萬歲。翌日大赦天下,徵還西討東防諸軍,尊諡先帝恪為宣武皇帝,廟號世宗。皇后高氏為皇太后,胡貴嬪為皇太妃。
於忠與門下省侍中等官,會議國事,大略以嗣主衝幼,未能親政,宜使高陽王雍裁決庶事。又因任城王澄,為肇所忌,久居閒散,此時肇西出未歸,正好起用老成,使總國事。當下奏白太后,請即教授。王顯意欲弄權,不願二王秉政,獨矯太后命,令高肇錄尚書事,自與肇兄子猛,同為侍中。於忠等先發制人,即乘顯入殿,喝令拿下,責他侍療無效,傳旨削職。顯臨執呼冤,被直閤將軍用刀環擊傷腋下,牽送右衞府,一宿即死。遂下詔令太保高陽王雍入居西柏堂,任城王澄錄尚書事。百官總已聽命二王,中外卻也悦服。
高肇西至函谷關,所乘戎車,忽然折軸,已是隱懷疑慮。至此接到嗣主哀書,且召令入朝,益恐內廷有變,於己不利,急得朝夕哭泣,神槁形枯。賊膽心虛。匆匆東歸,途次由家人相迎,亦不與見,即星夜跑至闕下,格外小心,已是無及。滿身穿着衰服,入臨太極殿,慟哭盡哀。高陽王雍,與領軍於忠密議,擬即誅死高肇,斷絕後患。當下令衞士邢豹等,潛伏中書省中,俟肇哭畢,由於忠引他入省,託名議事。甫經入門,忠忽大呼道:“衞士何在?”邢豹等應聲突出,把肇執住。肇欲開口鳴冤,偏被豹用手叉喉,不令出聲。兩手又為衞士所縛,不得動彈。才過片時,喉噎氣塞,再由豹用力一扼,但見他目出舌伸,立即斃命。威焰到何處去了?當有一道敕書,數肇過惡,説他畏罪自盡。此外親黨悉無所問,但褫肇官爵,葬用士禮。到了黃昏,從廁門出屍,送歸肇家。
肇既伏誅,高太后當然不安,再加這位胡太妃乘勢報怨,竟與於忠等商議,勒令高太后為尼,徙居瑤光寺,非大節慶,不得入宮。這叫做打落水狗。嗣是於忠內結宮闈,外總宿衞,又為門下省領袖,專攬朝政,權傾一時。尚書裴植,僕射郭祚,恨忠專橫,密白高陽王,勸令黜忠。雍尚未發,忠已先聞,即令有司誣構二人,證成罪狀,矯詔賜他自盡。甚至欲殺高陽王,還是侍中崔光,從旁力阻,乃出雍歸第,不令執政。尋且尊胡太妃為皇太后,居崇訓宮,進於忠為尚書令,崔光為車騎大將軍,劉騰為太僕,侯剛為侍中。這四人都有功胡氏,所以加官進爵,同日酬勳。
魏故充華嬪盧氏墓誌 魏故充華嬪盧氏墓誌
太后父胡國珍得封安定公,兼職侍中,還有太后妹胡氏,適江陽王繼子爰為妻。江陽王繼,系道武帝珪曾孫,襲封江陽王,宣武時為青州刺史,取良家女為奴婢,坐罪奪爵。胡太后為妹加恩,復繼本封,進位太保,授爰為通直散騎侍郎,爰妻為新平君,拜女侍中。於忠、崔光等,且奏請太后臨政,太后當即允議,垂簾稱制。她本是個聰明伶俐的女釵裙,喜讀書,善屬文,內外政事,均親自裁決,隨手批答。又素嫺騎射,發矢能中針孔,有此種種技藝,故指揮如意,遊刃有餘。哲婦傾城。聽政經旬,即引門下侍官,入問於忠聲望。羣臣揣摩迎合,料太后不慊於忠,因俱言未能稱職。太后頷首,遂出忠為徵北大將軍,領冀州刺史。忠既外出,雍乃上表自劾,謂“臣初入柏堂,每見於忠專恣,欲加裁抑,忠反欲矯詔殺臣,幸由同僚堅拒,始得免死。自思忝官尸祿,辜負恩私,願返私門,伏聽司敗”等語。胡太后不忍罪忠,但優詔慰雍,起為太師,領司州牧。加清河王懌為太傅,兼官太尉,廣平王懷為太保,兼官司徒,任城王澄為司空,兼官驃騎大將軍。澄希承意旨,奏清安定公宜出入禁中,參諮大務,胡太后當然樂從。太后初臨朝時,尚稱令行事,羣臣上書稱殿下,旋即改令為詔,居然稱朕,羣臣亦改稱陛下。到了冬季十二月,大饗宗廟,太后因嗣主年幼,未能親祭,擬仿周禮君與夫人交獻古制,代行祭禮,禮官均以為未可,乃轉問侍中崔光。光獨曲意逢迎,竟引據漢和熹鄧後漢和帝皇后。薦祭故事,陳將上去,適中胡太后心坎,便將光語援作鐵證,飭侍衞備齊全副儀仗,親至宗廟,攝行祭祀。又飭造申訟車,隨時駕御,出雲龍門,進千秋門,遇有吏民訴訟,當即審判,有所未決,乃付有司。凡州郡薦舉孝廉秀才,及一切計吏,也由胡太后親御朝堂,臨軒發策,且自覽試卷,評定甲乙,頗洽輿情。

充華古代帝姬排位

充華上古

媵是作陪嫁的人的意思,可以是未出嫁的妹妹或侄女,或者是其他國家的人(天子或諸侯娶妻時才會有)。例如女英是舜的媵。
在商朝有時有並後(同時有兩個王后)的情況。
《周禮》記載:王的后妃“編制”為:一後(嫡妻)、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凡一百二十一人。諸侯一娶九女,且不再娶,可見妾是八個;大夫是一妻二妾;士則是一妻一妾。而庶民,則只許有一妻與之匹配,故而庶民被稱為匹夫匹婦。但《周禮》很可能是戰國晚期儒家的空想作品。
另外一些儒家作品則稱天子“一娶十二女”,“古者天子娶後,三國來媵,皆有娣侄,凡十二女。”並稱諸侯“一娶九女”,也有稱天子“一娶九女”的。
先秦的后妃之制還比較簡單,王之妻稱後,王之主要 [1]  妾及諸侯之妻稱夫人。
周朝的制度要求避免同時出現兩個王后或諸侯夫人的情況。

充華漢朝

西漢皇帝之妻稱皇后,妾皆稱夫人。並立八品:
* 皇后
* 昭儀;至元帝時才被創設
* 夫人
* 美人
* 良人
* 八子
* 七子
* 長使
* 少使
* 婕妤,自婕妤至充依,此四等為漢武帝所增設
* 娙娥
* 容華
* 充依
* 五官
* 順常
* 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等,五個位號並立為最後一級
太子妻稱妃,妾有良娣、孺人,共三級;皇孫妻稱夫人,妾無位號,皆稱家人子。
東漢初開國時,後宮位號被大量刪減,只剩貴人、美人、宮人、采女等四等級,且人數不定。
但後來至漢桓帝、漢靈帝時,後宮女子不論后妃、女官、宮女等,總數多達二萬人。

充華

曹操為魏王時,於王后以下定五等:夫人、昭儀、婕妤、容華、美人。魏文帝時增設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五等。明帝時又增淑妃、昭華、修儀三等,省除順成,這樣在皇后以下定製十二等級:
* (1)夫人,位次皇后,爵無所視;
* (2)貴嬪,位次夫人,爵無所視;
*(3)淑妃,位視相國,爵比諸侯王;
* (4)淑媛,位視御史大夫,爵比縣公;
* (5)昭儀,爵比縣侯;
* (6)昭華,爵比鄉侯;
* (7)修容,爵比亭侯;
* (8)修儀,爵比關內侯;
* (9)婕妤,視中二千石;
* (10)容華,視真二千石;
* (11)美人,視比二千石;
* (12)良人,視千石。
* (13)鹺人,詆千里。

充華晉朝

晉武帝取漢魏之制,參用古法,始設三夫人、九嬪:
* 三夫人:貴嬪、夫人、貴人,位視三公;
九嬪以下還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視千石以下。

充華南北朝

南北朝時南朝的宋、齊、梁、陳皆承晉制,但名稱略有變更。

充華南朝宋

南朝宋宮制在皇后以下有:
* 三夫人:貴嬪、夫人、貴人,位視三公
* 散號:美人
孝建三年世祖改號為:
* 三夫人:貴妃(位比相國)、貴嬪(位比丞相)、貴人(位比三司)
* 九嬪:淑妃、淑媛、淑儀、昭儀、昭容、昭華、婕妤、容華、充華,位視九卿
* 散號:美人、中才人、充衣等
後經太宗多次改號,最後定為:
* 三夫人:貴妃、貴嬪、貴姬
* 九嬪: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
* 五職: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
* 散號:美人、中才人、才人、良人、充衣等

充華南朝齊

在南齊太祖建元元年,經禮司奏請而設置;
* 皇后一人
* 三夫人;貴嬪、夫人、貴人
* 九嬪;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媛、淑儀、婕妤、容華、充華
* 散位;美人、中才人、才人
建元三年,皇太子的東宮內,增設三內職,為;
* 良娣,位視開國侯
* 保林,位視五等侯
* 才人,位視駙馬都尉
在之後的南齊世祖的永明元年,經禮司奏請,新增貴妃位號,並將九嬪中的淑妃位號獨立出來,並將兩個位號加上新的規制;
* 貴妃、淑妃受以金章紫綬,並配窴玉
* 淑妃和貴妃為次於皇后之位號,且位視三司
永明七年,又增設昭容填補九嬪中的空缺。

充華南朝梁南朝陳

陳朝建國後,陳高祖以樸素自居,因此對於後宮位號並無詳細定製。
陳世祖天嘉初年才有了較詳細的宮制;
* 皇后一人
* 三夫人;貴妃、貴嬪、貴姬等,各一人
* 九嬪;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容、昭儀、修華、修儀、修容等,各一人
* 五職;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
* 散位;美人、才人、良人,皆無定員

充華北魏

北魏太祖後宮簡樸,只設夫人,不論數目多少,但眾夫人之間仍有一定的品次。
北魏世祖又稍做增加為;
* 皇后一人
* 左昭儀、右昭儀
* 貴人
* 椒房
在北魏高祖孝文帝的漢化政策同時,改革後宮,後宮位號皆位視朝中官員;
* 皇后一人
* 左昭儀、右昭儀,位視大司馬
* 三夫人,位視三公
* 三嬪,位視三卿
* 六嬪,位視六卿
* 世婦,位視中大夫
* 御女,位視元士
又置女官以掌教後宮典儀;
* 內司,位視尚書令、尚書僕
* 作司、大監、女侍中,位視二品
* 監,女尚書,美人,女史、女賢人、書史、書女、小書女,位視三品
* 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宮人,位視四品
* 春衣、女酒、女饗、女食、奚官女奴,位視五品

充華北齊

北齊初有夫人、嬪、御,但後來至北齊世祖時,由於他的關係,增設許多嘉名美號充實後宮,甚至二位皇后並立,同時在他在位的期間,後宮位號的數目堪稱中國曆朝之冠。
北齊世祖於河清年間制定新的宮制,之後北齊後主又設左娥英、右娥英於昭儀之上,到最後,北齊後宮宮制大體為;
* 皇后一人
* 左娥英、右娥英,各一人,位視左右丞相
* 淑妃,一人,位視相國
* 左昭儀、右昭儀,各一人,位視二大夫。
* 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為三夫人,位視三公。
* 上嬪;隆徽、光猷、昭訓,位視三卿。
* 下嬪;宣徽、宣明、凝暉、凝華、順華、光訓,位視六卿。
* 二十七世婦;廣訓、修訓、靜訓、敬訓、敬婉、敬信、昭寧、昭華、婉華、芳華、芳猷、正華、光正、茂光、明範、明信、明淑、弘猷、弘徽、令則、暉則、暉範、貞範、豔儀、曜儀、曜德、和德,皆各一人,位從三品。
* 八十一御女;茂德、敬茂、茂範、妙範、修範、英範、暉章、瓊章、瑤章、良媛、良信、正信、柔華、思柔、令儀、秀儀、慎儀、妙儀、婉儀、修靜、茂儀、潤儀、麗儀、弘儀、肅儀、穆儀、穆閨、穆華、明懿、崇明、明訓、明豔、敬順、崇敬、脩敬、敬寧、昭順、昭容、昭慎、穆光、曜光、光範、內範、豔光、媛光、彭媛、肅容、靜肅、肅閨、懷順、懷德、貞懿、貞凝、貞穆、貞媛、貞慎、弘慎、徽淑、徽娥、弘豔、豔華、婉德、明婉、豔婉、芳婉、凝婉、修媛、修禮、英淑、淑懿、淑猗、承閒、修閒、閒華、麗則、柔則、良則、妙則、訓成、寧訓,皆各一人,位正四品。
此外又置才人,采女,以為散號。

充華北周

北周初只設五夫人,但後來北周宣帝無道,五後並立;
* 天元大皇后;楊麗華
* 天大皇后;朱滿月
* 天中大皇后;陳月儀
* 天左大皇后;尉遲熾繁
* 天右大皇后;元樂尚
其餘後宮位號多不勝數。

充華隋朝

隋朝初時,由於隋文帝之皇后—獨孤伽羅善妒,因此後宮位號非常簡單,雖有設置、但仍不正式作為皇妾;
* 皇后一人。
* 嬪,三員,掌教四德,視正三品。
* 世婦,九員,掌賓客祭祀,視正五品。
* 御女,三十八員,掌女工絲枲,視正七品。
又參循漢、晉舊制,設置六尚、六司、六典等女官職,以掌後宮典儀。
因獨孤皇后善妒,後宮位號形同虛設,在獨孤皇后崩後,隨文帝才又將之改為;
* 貴人,三位
* 嬪,增至九人
* 世婦,增至二十七人
* 御女,增至八十一人
隋煬帝時期,隋煬帝又參閲古典,自制嘉名以充實後宮;
* 皇后一人
* 三夫人;貴妃、淑妃、德妃,品正第一
* 九嬪;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品正第二
* 婕妤,十二員,品正第三
* 世婦;美人、才人十五員,品正第四
* 寶林二十四員,品正第五
* 御女二十四員,品正第六
* 采女三十七員,品正第七
* 另又有承衣刀人,皆隨侍左右,並無員數,視六品以下

充華唐朝

唐朝初開國時,參考前朝舊制而設立;
* 皇后一人
* 四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各一人,正一品
* 婕妤九人,正三品
* 美人九人,正四品
* 才人九人,正五品
* 寶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唐高宗時改製為;
* 皇后一人
* 贊德二人
* 宣儀四人
* 承閨五人
* 承旨五人
* 衞仙六人
* 供奉八人
* 侍櫛二十人
之後在唐玄宗開元年間又改宮製為;
* 皇后一人
* 惠妃、麗妃、華妃、貴妃,各一人,正一品
* 六儀;波儀、德儀、賢儀、順儀、婉儀、芳儀為正二品
* 美人,四人
* 才人,七人
* 尚宮、尚儀、尚服,各二人

充華五代十國

因朝代國家覆立更替頻繁,後宮位號難以查閲。 僅知其中的後唐定宮制位號為;昭容、昭儀、昭媛、出使、御正、侍真、懿才、鹹一、瑤芳、懿德、宣一,這眾多位號的等級和人數限制皆不明。

充華宋朝

宋朝立,沿唐制,設四妃、九嬪、等等。真宗、仁宗在位時,把九嬪擴充至十八人,仁宗又在妃級別中增一位號名宸妃。 宋朝定宮製為;
* 皇后一人
* 四妃;貴妃、惠妃、麗妃、華妃
* 九嬪[3];太儀、貴儀、妃儀、淑儀、婉儀、順儀、順容、淑容、婉容、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
* 婕妤
* 美人
* 才人

充華金朝

金朝後宮制基本沿用唐制:
* 皇后一人
* 元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正一品。
* 二十七世婦;
o 婕妤,九員、正三品
o 美人,九員、正四品
o 才人,九員、正五品
o 寶林,二十七員、正六品
o 御女,二十七員、正七品
o 采女,二十七員、正八品
在金宣宗貞佑年間後改製為;
* 皇后一人
* 貴妃、真妃、淑妃、麗妃、柔妃
* 婕妤
* 麗人、才人,為正三品。
* 順儀、淑華、淑儀,為正四品
* 女官
o 尚宮夫人,尚宮左夫人、尚宮右夫人、宮正夫人、寶華夫人、尚儀夫人、尚服夫人、尚寢夫人、欽聖夫人、資明夫人,為正五品
o 尚儀御侍、尚服御侍、尚寢御侍、尚正御侍、寶符宸侍、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為正六品
o 司正御侍、寶符御侍、司儀御侍、司符御侍、司寢御侍、司飾御侍、司設御侍、司衣御侍'、司膳御侍、司藥御侍、仙韶使、光訓良侍、明訓良侍、遵訓良侍、從訓良侍,為正七品
o 典儀御侍、典膳御侍、典寢御侍、典飾御侍、典設御侍、典衣御侍、典藥御侍'、仙韶副使、承和良侍、承惠良侍、承宜良侍,為正八品
o 掌儀御侍、掌服御侍、掌寢御侍、掌飾御侍、掌設御侍、掌衣御侍、掌膳御侍、掌藥御侍、仙韶掌音、祗肅良侍、祗敬良侍、祗願良侍,為正九品。
* 金海陵王當政時,皇妃位號多達十二等:元妃、姝妃、惠妃、貴妃、賢妃、宸妃、麗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

充華元朝

元朝時,後宮位號簡單樸素,只設有皇后、妃、嬪三等,但人數不定。
雖然位號很少,但這不代表後宮人數也簡單,元朝後宮以斡兒垛來區分后妃的地位,斡兒垛是宮帳的意思,一座宮帳裏面可能同時住着好幾位皇后和嬪妃,而在眾多宮帳中,以第一宮帳中的第一皇后地位最尊。

充華明朝

明朝的後宮位號,大體上並無嚴密的等級分別,對於後宮嬪妃的等級有着很大的彈性。除以皇后為最高之外,貴妃僅次於皇后、明憲宗時又封萬貴妃加“皇”字為皇貴妃,以後漸成定製。
皇妃位號除貴妃之外,亦以賢妃、淑妃、莊妃、敬妃、惠妃、順妃、康妃、寧妃等為眾妃位號。
之後在明世宗朝和明神宗朝分別都出現了端妃和恭妃的位號。
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禮冊立九嬪;
* 德嬪、賢嬪、莊嬪、麗嬪、惠嬪、安嬪、和嬪、僖嬪、康嬪,位在眾皇妃之下。
但又無嚴格規定以上位號非用不可,在明朝這二百七十六年間,後宮除去上述位號外,還出現過端妃、恭妃、慧妃、裕妃、成妃、昭妃,寧嬪等位號。
除去以上妃、嬪的等級分別之外,另外還有婕妤、昭儀、貴人、才人、美人、選侍、淑女、答應等位號雜置期間。

充華清朝

在清朝,將之分為八等級,分別為;
* 皇后一人
* 皇貴妃一人
* 貴妃兩人
* 妃四人
* 嬪六人
* 貴人不限人數
* 常在不限人數
* 答應不限人數
每個皇帝的妃嬪數目有很大差異:康熙皇帝擁有後宮嬪妃等79人,而光緒皇帝只有一後二妃三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