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外西北

鎖定
外西北不是正規稱呼,大概指的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俄國先通過一系列條約割讓中國新疆等地的領土。
中華民族自古就在外西北地區生活繁衍,西漢時期就對此地區進行有效長期管理。唐朝再次納入中國版圖,元朝時為蒙古族察合台汗國地,清朝時再次納入中國版圖,東部大部分地區屬於中國新疆,西部是中國清朝附庸國哈薩克汗國
《中俄戡分西北界約記》(同治三年,1864年,割讓44萬多平方公里)、《中俄伊犁條約》等5個條約(光緒七年,1881年,割讓7萬多平方公里)、加上帕米爾高原被俄國佔領的3萬多平方公里,俄國共割佔54萬多平方公里,此地區是乾隆時期清軍西征準噶爾所得,蘇聯解體後,現屬於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中文名
外西北
外文名
Outer Northwest
面    積
約 700000 km²
氣候類型
温帶大陸性氣候高原山地氣候
被割讓時間
1860-1884年
割讓條約1
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割讓條約2
《中俄伊犁條約》等
割讓條約3
《科布多界約》
原屬國
中國
所屬國家
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

目錄

外西北簡介

蘇聯解體後,外西北先後成為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領土。其中,佔據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一半以上國土;而且哈薩克斯坦最富饒地區、哈薩克斯坦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圖,就坐落在外西北巴爾喀什湖以南的原野上。有巴爾喀什湖,齋桑泊阿拉湖伊塞克湖4個大湖。
外西北 外西北
另外,外西北還包含現屬阿富汗瓦罕走廊。19世紀末,由於俄國在中亞的侵略擴張,中、俄兩國曾在包括瓦罕走廊在內的整個帕米爾高原發生爭端。與此同時,英、俄兩大帝國也在中亞爭奪勢力範圍,不斷在阿富汗地區發生衝突。為避免進一步的衝突,1895年3月11日,英、俄拋開了兩個最重要的當事國“中國與阿富汗”,私自簽訂了《關於帕米爾地區勢力範圍的協議》,不但劃定兩國在帕米爾高原的勢力分界線,而且將興都庫什山北麓與帕米爾高原南緣之間的狹長地帶劃作兩國間的“隔離帶”,即“緩衝地帶”。
1963年11月,中國和阿富汗兩國通過簽訂《邊界條約》,才正式將兩國在瓦罕走廊的邊界線法律化、明確化。依照該協議,兩國邊界線南起海拔5630米的雪峯,北至海拔5698米的剋剋拉去考勒雪峯。但是,中國至此,已確定失去瓦罕走廊領土主權。由上述,中國國史上“完整的西北”,變成了“殘缺的西北”。

外西北歷史背景

外西北漢朝

從中國西漢漢武帝時,今天哈薩克斯坦東部大部分首次納入中國版圖:漢武帝又命李廣利於太初元年(前104年)、三年兩伐大宛(在今中亞費爾幹納盆地),使西域的許多城國相繼臣服於漢。太初三年(前102年)戰勝大宛後,西漢朝廷在輪台(今新疆輪台東)、渠犁(今新疆庫爾勒西南)置使者、校尉,這是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行政機構之始。後又設置伊循都尉護鄯善以西使者。起初負責“護西域三十六國”,後來擴大統治範圍,“最凡國五十”,西至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烏孫,今鉑爾河上游的大宛,今帕米爾地區無雷,今阿賴谷地的休循等國,都受其管轄。“漢之號令班西域矣”,西域正式納入了西漢王朝的版圖。神爵三年(前59年),因匈奴內爭,其主管西域的日逐王先賢撣率萬餘眾降漢,漢使護鄯善以西使者鄭吉迎之,匈奴在西域的統治力量隨之瓦解。於是漢廷使護鄯善以西南道諸地的鄭吉“並護(車師以西)北道,故號曰都護”。西域都護是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的最高軍政機構,治烏壘城(今新疆輪台東北),“鎮撫諸國,誅伐懷集之”,並“督察烏孫(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康居(在今哈薩克斯坦境內巴爾喀什湖鹹海之間)諸外國動靜,有變以聞,可安輯安輯之,可擊擊之”。

外西北唐朝

唐朝貞觀十四年(640年)設置安西都護府。治所西(今新疆吐魯番東高昌故城),統安西四鎮龜茲、疏勒、于闐、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轄境相當今新疆及哈薩克東部、吉爾吉斯北部楚河流域。自顯慶元年(656年)至麟德元年(664年),這期間,是武則天為皇后輔佐高宗到垂簾聽政階段。顯慶、龍朔年間(661-663年),唐軍平定西突厥,轄區擴大至今阿爾泰山西至鹹海及葱嶺的東西各部直至阿姆河兩岸城的諸城邦國,包括今吉爾吉斯斯坦大部分。唐朝咸亨元年(670年),安西都護府治所移至碎葉城

外西北清朝

18世紀三、四十年代,俄羅斯侵入哈薩克,對哈薩克進行殘酷統治,哈薩克左部和右部多次向清朝乾隆帝求援,請求哈薩克全部併入中國,乾隆帝不想和俄羅斯發生聯繫,拒絕了請求,但是接受了哈薩克作為中國的藩屬國,由於乾隆帝和以後的清朝皇帝沒有派軍隊救援,俄羅斯帝國吞併哈薩克小帳和中帳。
1757年哈薩克阿布賚汗遣其11部各頭人組成使團前往北京朝覲乾隆帝。乾隆帝頒發了冊封阿布賚汗的詔諭和給予優厚賞賜。並以中玉茲作為整個哈薩克三玉茲之首。阿布賚大汗於1758、1759、1760年連續三年派使者去北京和熱河朝覲,積極配合清軍進剿準噶爾部。同時促進了哈薩克汗國與清朝的貿易往來。此後,哈薩克各部首領不斷入覲並接受冊封。阿布賚汗拒絕了沙俄對其同樣的冊封。沙皇政府對清朝給阿布賚汗的冊封正式宣佈不予承認。阿布賚曾出兵征討中亞以及西面伏爾加河一帶的沙俄藩屬卡爾梅克蒙古人,取得了重大勝利。乾隆帝平定準噶爾部後,哈薩克和布魯特先後歸附清朝。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六月,哈薩克汗阿布賚遣使亨集噶爾於清朝,表示內附,在表文中説:“今只奉大皇帝諭旨,加恩邊末部落,臣阿布賚願率哈薩克全部歸化鴻化,永為中國臣僕”。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九月,哈薩克右部歸服,右部進表文曰:“伏念臣者,久思內附,遠處邊末,與左部阿布賚各長一方,為準噶爾阻絕,未由自通。近聞左部輸服,被恩優渥。恭惟天使惠來,祗領宸訓,得均隸臣僕,誠勸誠忭,謹遣臣子弟入覲,瞻仰天顏,如天覆育之聖人在上。臣願竭衰駑,奮勉自效,永無二心,倍於左部。”
東布魯特,在準噶爾部西南,回部西北,天山北麓,近葱嶺(今天哈薩克東南),東北距伊犁一千四百里,東南距阿克蘇七百九十里。其部有五。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東布魯特各部歸附清朝,表文曰:“我部久思投誠大皇帝,為準噶爾所阻,不能自通,今得為天朝臣僕,實望外之幸”,西布魯特,在喀什噶爾西北三百里,道由鄂什逾葱嶺而至,東布魯特相望。部落凡十有五。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西布魯特15部也歸附清朝。西布魯特上乾隆帝表文曰:“今將軍自喀什噶爾傳諭我部,頒給印文。謹已奉到,不勝踴躍,適慰心想,當率諸部,自布哈爾迤東二十萬人眾,皆作臣僕”。至此,布魯特全部歸附清朝。
清朝平定準噶爾後,要求歸附的不僅僅是哈薩克和布魯特,葱嶺以西的各部落,如浩罕塔什干巴達克山、帕米爾、布哈爾、愛烏罕阿富汗)等紛紛表示歸附。

外西北外西北脱幅

19世紀中葉以後,俄羅斯吞併原來的中國領土和藩屬國哈薩克汗國。1864年10月7日,俄國脅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邊界條約,強行割讓新疆西部44萬平方公里領土,其中就包括現今哈薩克斯坦東部大部分土地,至此,東部的原來中國領土,被沙皇俄羅斯吞併。1876年被沙俄吞併;19世紀下半葉被沙俄強佔;西部大部地區原為哈薩克汗國土地。 十九世紀上半葉哈薩克汗國西部大部分地區逐步併入帝俄;而哈薩克汗國東部地區 大帳(又稱大玉,右部落)部落畏懼俄羅斯侵略,歸附清帝國。
18世紀60年代,境外的哈薩克部落遷移到外西北,逐漸成為外西北的多數,這是外西北丟失的一個隱患。19世紀20年代,浩罕汗國大舉擴張,外西北實際上脱離清朝政府的控制。19世紀30年代,今天吉爾吉斯斯坦大部都是浩罕勢力範圍,外西北的哈薩克地區也大多在浩罕控制下。19世紀20年代到30年代,俄羅斯帝國的勢力侵入外西北。到19世紀50年代,外西北大部已經處於俄羅斯的控制下。1864年中俄簽訂《堪分西北界約》,外西北大部分在法律上成為俄羅斯帝國領土。到19世紀80年代,除開唐努烏梁海和葱嶺地區,外西北邊界走向和今天幾乎一致。19世紀末,俄羅斯軍事佔領葱嶺地區。1911年(清宣統三年)12月蒙古王公在沙俄支持下宣佈“自治” [1] 清史稿記載“杭達多爾濟等...擁哲布尊丹巴稱尊號...指斥清廷,興復元業,驅逐在外蒙之滿清官兵,於是喀爾喀四部舉非清有”。 [2] 
參考資料
  • 1.    蒙古國家概況--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2-08-18]
  • 2.    歷史文獻 清史稿 卷五百二十一 列傳三百八 宣統三年條 杭達多爾濟等遂於十月初九日擁哲布尊丹巴稱尊號,建元立國,置內閣。以喀爾喀八十六紥薩克名義通牒中外,指斥清廷,興復元業,驅逐在外蒙之滿清官兵。三多被迫去職,賽爾烏蘇管站站員亦於十二月去職。於是喀爾喀四部舉非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