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巴爾喀什湖

鎖定
巴爾喀什湖(哈薩克語:Балқаш Көли,俄語:Озеро Балхаш),世界第四長湖,位於亞洲中部,面積1.82萬平方千米,平均水深6米。 [1]  中國新疆伊犁河注入巴爾喀什湖西部,佔總入水量的75%至80%。湖東部因缺少河流注入,形成了西淡東鹹的一湖兩水現象。
巴爾喀什湖為漢代以來古代中國西北邊境的天然分割線,中國古稱夷播海,歷朝歷代中國西北民族活動的地方,曾是中國與俄國的界湖。 [2-3]  1864年中國和俄羅斯帝國簽訂不平等的《勘分西北界約》以後,巴爾喀什湖正式脱離中國,蘇聯解體以後巴爾喀什湖歸哈薩克斯坦共和國。
湖北岸建有巴爾喀什城,北岸為著名的銅礦帶,巴爾喀什是重要的鍊銅中心,主要湖港有布魯爾拜塔爾和布爾柳託別。
中文名
巴爾喀什湖
外文名
哈薩克語:Балқаш Көли
俄語:Озеро Балхаш
古    稱
夷播海
位    置
哈薩克斯坦東南部
湖面海拔
342米
面    積
18200 km²
平均水深
6米
湖泊類型
堰塞湖
湖岸線長度
2385千米
最大深度
25.6米
長    度
605 km
寬    度
9 km
最深處
26米

巴爾喀什湖歷史文化

西漢時期,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設有中國政府的行政機構。西漢時,居住在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及帕米爾地區的是烏孫、大宛無雷等。根據 《漢書》 記載,武帝元狩年間,張騫作為中國政權代表到達了烏孫 [27]  。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西漢王朝在烏壘 ( 今輪台縣 )設立了西域都護府,管轄範圍包括上述廣大地區在內,有效地推行西漢中央政府政令。 [28] 
東漢末年,中原對於西域的控制日漸鬆弛,該地區曾經臣服於中央王朝的西域各國和部落首領開始了各自為政的無序狀態。
隋朝時期,該地區主要在西突厥的控制之下。
唐朝建立後,中國在該地區設立了最高軍政機關安西都護府。公元751年(唐天寶十年),由高仙芝李嗣業率領的中國軍隊在中亞怛羅斯阿拉伯聯軍殲滅,唐朝在西域的勢力消失,中原王朝再次無力控制該地區,這一時期來自西亞中東的一些信奉伊斯蘭教的勢力和部落開始進入這一地區,元明時代成為一些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古突厥部落的領地。
16世紀初,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屬哈薩克汗國統治。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小和卓兵敗西逃被殺後,清朝政府再次正式接管這一區域,1762年,重新設立軍政機構伊犁將軍管理上述區域。
18世紀中葉,沙俄開始入侵哈薩克草原和原屬伊犁將軍管轄的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廣大地區。19世紀中葉,沙俄通過《中俄北京條約》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將中國西境的3個大湖──巴爾喀什湖、齋桑泊伊塞克湖,連同周圍廣大地區,共達44萬多平方千米的領土佔為己有。
1991年,蘇聯解體後,該湖變成哈薩克斯坦領土。
航天員劉伯明拍攝的巴爾喀什湖 航天員劉伯明拍攝的巴爾喀什湖
2021年9月消息,航天員劉伯明拍攝的巴爾喀什湖。 [29] 

巴爾喀什湖地理環境

巴爾喀什湖地形地貌

按照河流分佈特徵及地形地貌條件,巴爾喀什湖流域中下游可分為伊犁河中下游區、準噶爾區、楚伊犁山東部諸小河區、巴爾喀什湖北部諸小河區。 [5] 
流域區
備註
伊犁河中下游區
伊犁河中下游主要灌區有8個,包括扎爾肯特(又名潘菲羅夫)灌區、克特緬山北坡灌區、特克斯河境外灌區、恰倫河灌區、契利克-卡斯克連河灌區、庫爾特河灌區、欽基利德灌區、阿克達拉灌區。有卡普恰蓋水利樞紐、卡普恰蓋水庫南部水利工程、大阿拉木圖供水工程及小型電站及中小型水庫。 [5] 
楚伊犁山東部諸小河區
楚伊犁山東部諸小河多為時令河,以地下徑流的形式匯流到伊犁河干流和巴爾喀什湖,灌區零星分佈,統稱楚伊犁山灌區。灌溉面積1.71×104公頃,灌溉用水量為0.72×108立方米。在楚伊犁山東部,仁格爾德河中建有1座小型水庫,用於灌溉及居民生活用水。 [5] 
巴爾喀什湖北部諸小河區
巴爾喀什湖北部諸小河多為時令河,僅有阿亞古茲河常年流入巴爾喀什湖,河流由大小阿亞古茲兩條河匯合而成。該河區最重要的灌區-阿亞古茲灌區灌溉面積5.78×104公頃,灌溉用水量2.42×10 8立方米,上游支流上建有一座小型水庫,主要用於灌溉和生活用水。巴爾喀什湖北部灌區灌溉面積6.30×104公頃,灌溉用水量6.82×108立方米。 [5] 
巴爾喀什湖衞星圖片 巴爾喀什湖衞星圖片
巴爾喀什湖位於哈薩克斯坦東南部,東經73°20'一79°12',北緯45°00'一46°44'之間,薩雷伊希科特勞半島烏澤納拉爾水道把巴爾喀什湖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巴爾喀什湖為鹹水湖,西巴爾喀什湖為淡水湖 [4]  [2]  [1]  [3]  湖面海拔342米,東西長605千米、寬9-74千米。
巴爾喀什湖流域地形東南高而西北低,東部和南部是天山山系阿拉套山婆羅科努山依連哈比爾尕山、哈爾克山、克特綿山、昆格阿拉套山和外伊犁山,西南部是楚伊犁山,西部地形較低,是別特帕克達拉草原,北方則為哈薩克斯坦丘陵,中央是衝洪積、湖沼平原和沙漠,流域最高為汗騰汗格里峯(海拔6995米),最低處巴爾喀什湖,是諸河尾閭。

巴爾喀什湖流域狀況

在整個流域的地理環境中,垂直景觀表現得十分鮮明。流域內依次分佈着高山冰川帶、亞高山草原帶、森林草原帶、半荒漠荒漠草原帶、綠洲、鹽鹼地和沙漠、湖泊和沼澤。 [5] 
巴爾喀什湖北面是狹長的乾旱草原地帶,湖北沿岸區和阿拉湖盆地是半荒漠地帶,而自巴爾喀什湖南岸延至天山和準噶爾阿拉套山腳下則分佈着廣闊的荒漠。 [6]  每條河的中下游,尤其是巴爾喀什湖的南岸和東岸,廣泛分佈着固定和半固定的沙漠和鹽鹼地,其中面積較大的有薩雷耶西克—阿特勞沙漠、塔烏庫姆沙漠、莫因庫姆沙漠、阿拉力庫姆沙漠等。沼澤地主要集中於河流的中下游和三角洲山間盆地之間。鹽鹼地分佈在下游沿岸、沿巴爾喀什湖的部分小湖和已乾涸的湖邊。
流域內還分佈着較多的湖泊,主要集中於河流的下游和河口三角洲。僅伊犁河三角洲的湖泊就超過2000個,卡拉塔爾河、阿克蘇河和列普塞河流域的湖泊達1734個,它們大多數也都分佈在下游和三角洲內。 [5]  [7] 
古巴爾喀什湖大約形成於400kaBP前,當時一個更為古老的伊犁湖潰口,洶湧的湖水沿卡普恰蓋峽谷奔騰而下,注入廣袤的弧形盆地(瑪納斯湖艾比湖、阿拉湖、薩瑟科爾湖以及巴爾喀什湖均屬該盆地),經地質歷史時期的地殼斷裂構造發育,形成古巴爾喀什湖 [7]  。大約130kaBP前,巴爾喀什湖流域氣候驟冷,各河流來水陡減,古巴爾喀什湖分成一系列較淺的湖羣。16~18kaBP前開始,“準噶爾斷裂”將盆地斷成3個斷塊,各斷塊以不同速度沉陷,湖鏈斷開,阿拉湖湖羣、巴爾喀什湖、艾比湖相互脱離,現代巴爾喀什湖形成。
此後,在長期的地質歷史時期內,巴爾喀什湖基本保持了古巴爾喀什湖的地形地貌特徵 [3] 

巴爾喀什湖湖區水系

巴爾喀什湖-阿拉湖流域示意圖 巴爾喀什湖-阿拉湖流域示意圖
巴爾喀什湖流域面積41.3萬平方千米,流域國家為哈薩克斯坦和中國,其中85%流域面積在哈薩克斯坦,354823平方千米,包括阿拉木圖州江布爾州的莫伊恩庫姆、卡爾達依和楚河區,卡拉幹達州的阿克鬥卡、舍茨基、卡爾卡拉林區和湖濱(普里奧焦爾斯克)、巴爾喀什兩市,東哈薩克斯坦州的烏爾賈爾、阿亞古茲區;中國境內58177平方千米,主要為新疆西北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8]  [5]  巴爾喀什湖流域北面以卡爾卡拉雷-阿克套山嶺和成吉思套山為分水嶺,東面以塔爾巴哈台山、烏爾卡沙爾山、巴爾雷克山、邁利山、準噶爾阿拉套、博羅霍羅山、伊連-哈貝爾加山、納拉特山、哈雷恩套為分水嶺,南面以泰爾斯凱山脈、昆格山脈和外伊犁山脈的東支脈為界,西面以楚-伊犁山脈為界。
流域邊界線的總長度為4000千米左右,從西向東約900千米,從北向南約680千米。由於流域的南、東南和東面是地勢較高的山脈,而北面和西面是較低的山脈,流域內河流的主要流向為東南-西北走向。 [6]  [9] 
巴爾喀什湖流域水系分佈示意圖 巴爾喀什湖流域水系分佈示意圖
巴爾喀什湖流域地表徑流主要來源於伊犁河、阿拉套山西北坡諸河、巴爾喀什湖北部丘陵區、楚伊犁山,能夠流入巴爾喀什湖的河流主要有伊犁河、卡拉塔爾河、阿克蘇河、列普西河、阿亞古茲河5條,其中伊犁河是該湖最重要的補給源,伊犁河地表水資源量佔流域總水量的79.9%,阿拉套山西北坡佔流域總水量的16.5%,巴爾喀什湖北部丘陵區、楚伊犁山僅佔流域總水量的3.6%。
巴爾喀什湖北部丘陵區諸小河由於多發源於低山丘陵區,水資源主要依靠季節性積雪、降雨補給,多為季節性河流,除洪水期有少量餘洪匯入巴爾喀什湖,其餘時段已無地表徑流匯入,對入湖水量影響不明顯。伊犁河注入巴爾喀什湖水量的變化對巴爾喀什湖水位變化影響較大。 [10]  [8]  [5] 
東巴爾喀什湖由卡拉塔爾河、阿亞古茲河、阿克蘇河和列普西河補給;西巴爾喀什湖由伊犁河補給。 [4] 

巴爾喀什湖主要水源

伊犁河是巴爾喀什湖的主要補給水源,其主源特克斯河發源於哈薩克斯坦境內汗騰格里峯北坡,由西向東流入中國,由西向東穿過昭蘇-特克斯谷地,折向北接納了鞏乃斯河,然後又向西與哈什河匯合,穿過伊犁谷地,進入哈薩克斯坦境內,最後匯入巴爾喀什湖。流域面積15.49平方千米,從特克斯河源頭至巴爾喀什湖,全長1236.5千米,其中中國境內流域面積58177平方千米 ,河長442千米,哈薩克斯坦境內河長764.5千米。 [11]  [8]  [5] 
伊犁河 伊犁河
卡拉塔爾河是巴爾喀什湖流域的第二大河流,發源於準噶爾阿拉套山主脈的西北坡3200~3900米的冰雪分佈帶,河流全長390千米,集水面積1.91×104平方千米。烏什託別測站以上流域面積4500平方千米,1936-1985年實測多年平均徑流量20.79×108立方米,卡拉塔爾河託賓斯基站1956-2008年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2.66×108立方米。最大年徑流為37.97×108立方米,年徑流量最大最小倍比為4.01,年際變化較大,流域連續最大4個月降水多發生在4~7月。與支流阿克蘇匯合後,主河沿着南部湖濱砂質荒漠流淌,在距河口40千米處形成860平方千米的三角洲。 [8]  [5] 

巴爾喀什湖流域水量

列普瑟河發源於阿拉套山山脈西北坡3000米以上冰川,河流長度417千米,集水面積8100平方千米,在巴爾喀什湖流域各水系中水量佔第三位。山前水文站新安東諾夫站處(集水面積2120平方千米)實測多年平均徑流量7.87×108立方米。距入湖30千米處,有面積約145平方千米的河口三角洲,三角洲頂點以下10千米流出了一個大的支流注入阿克蘇河。 [8]  [5] 
阿克蘇河發源於準噶爾阿拉套北坡3700~3800米的高原,河長約316千米其上游流經山間平原後進入山前平原,在這裏河流劃分為小河汊和灌溉渠系。據河上的克孜爾坦水文站(水文站以上集水面積4190平方千米)的資料評價,該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約4.26×108立方米。
流過砂質湖濱平原時,河流形成許多河曲。河流的下游彙集着大量的支流、湖泊和沼澤,並在河口形成面積720平方千米的三角洲。
從位於距河口71千米範圍內的三角洲的頂點,河流分成3個河汊,但大部分徑流還是沿主河道和左側河汊流動,在前蘇聯時代的高強度開發時期,該河入湖徑流幾乎斷流。獨立以來,隨着流域內人口鋭減與耕地撂荒,該河入湖徑流有所恢復。 [8]  [5] 
阿克蘇河 阿克蘇河
阿亞古茲河位於巴爾喀什湖北部,發源於塔爾巴哈台山脈北坡,河長942千米,集水面積1.57 ×104平方千米,阿亞古茲水文站多年平均徑流量6.31×108立方米。實際上,由於沿程被灌區的農牧場引用,阿亞古茲河早已(1986年後)沒有地表徑流流入巴爾喀什湖。 [8]  [5] 
巴爾喀什湖湖東西長605千米 ,南北寬8~70千米,其中最寬處達74千米,總面積1.83萬千米,湖區海拔340米,平均水深6米,最深達26米,湖泊中部有一半島,半島以北的湖峽(寬約3.5千米),把湖面分成了東西兩部分。西半部廣而淺,寬27千米~74千米,水深不超過11米,有伊犁河、卡拉塔爾河、阿克蘇河、阿亞克茲河等河注入,湖水淡而清。東半部窄且深,寬10千米~20千米,水深25米,鹽度較高。兩湖之間有一狹窄的水道相連。 [12]  [13]  發源於天山山脈的伊犁河自東向西注入巴爾喀什湖的西半部,提供了該湖75%~80%的入水量,加之其它較大河流的注入,使得西半部湖水,平均含鹽量僅為1.48‰。湖泊的東半部無大河注入,僅有數條小河注入,其蒸發量大大超過河水補給的數量,平均含鹽量高達10.4‰。 [13] 

巴爾喀什湖降水資料

年徑流總體:巴爾喀什湖流域主要河流代表站在1950-1987年中,年徑流總體呈下降趨勢。伊犁河:根據上游中國境內主要站點的實測降水資料顯示,伊犁河上游70、80年代降水普遍偏少,説明伊犁河上游降水的持續減少是引起伊犁河水量減少的原因之一。恰倫河為伊犁河左側一級支流,位於伊犁河下游主要產流區-外伊犁山,由於該河河源高程較低,徑流主要以降水補給,徑流呈明顯減少趨勢。 [8]  卡拉塔爾河:為阿拉套山西北坡最大入湖河流,徑流以降水和冰雪融水補給為主。降水、氣温20世紀50-60年代處於低温期,但降水處於偏豐期,此後,雖然流域處於持續升温期,但降水呈減少趨勢,徑流減少程度70年代與多年均值相比偏少10.5%,80年代偏少33.7%,暖季分別偏少16%、44.5%,而降水減少幅度不足10%。 [8] 
巴爾喀什湖地區光熱資源充足,氣温變幅大,蒸發能力強,降水稀少,處於温帶大陸性氣候區屬於極端乾旱的大陸性氣候。多年平均太陽輻射總量(578-611)x1000焦耳每平方釐米,7月輻射量82.9x1000焦耳每平方釐米,12月輻射量 (15.1-17.6)x1000焦耳每平方釐米,多年平均氣温西部為7.0℃,東部5.3℃。巴爾喀什湖流域的年內最低月均氣温出現在1月,最高月均氣温出現在7月,7月平均氣温24℃一25℃,1月平均氣温-13℃~-16℃。 [2]  [15]  [8] 
沿岸開發:巴爾喀什湖所屬行政區包括阿拉木圖州全境,江布爾州的莫因庫姆區、科爾達區、楚河區,卡拉幹達州的阿克鬥卡區、舍特區、卡爾卡拉林區,東哈薩克斯坦州的烏爾賈爾區和阿亞古茲區,哈薩克斯坦最大的城市阿拉木圖也位於該流域。流域人口3620000人(2009年)。主要湖港有布魯爾拜塔爾和布爾柳託別。 [8]  [5] 

巴爾喀什湖湖面水位

巴爾喀什湖面積與水位的關係
水位/米
西湖面積/平方千米
東湖面積/平方千米
全湖面積/平方千米
328.2
---
1253
1253
330
---
1760
1760
334
0
3225
3225
340
8440
5680
14120
345
14950
9950
24400
資料來源: [14] 
巴爾喀什湖水體變化 巴爾喀什湖水體變化
1975~2014年期間,巴爾喀什湖水體面積在波動減少,平均每年減少約15.41平方千米,其變化規律與水位基本一致。
其中,1975~1990年期間,巴爾喀什湖水體面積大幅減少,平均每年減少48.37平方千米,水位降低了0.7米;1990~2005年期間,巴爾喀什湖水體面積大幅波動,但面積整體增加幅度很小;2005~2014年期間,巴爾喀什湖水體面積持續減少,水位下降了0.29米。1975~2014年期間,巴爾喀什湖水體面積發生變化的主要區域為烏澤那拉爾水道南部和三角洲附近。 [15] 
巴爾喀什湖1979-2009年水位變化 巴爾喀什湖1979-2009年水位變化
19世紀至21世紀初,巴爾喀什湖水位出現了1840~1885年、1885~1946年和1946~1987年3個完整週期 ,按最高水位出現了1810~1852年、1852~1909年、1909~1961年和1961~2005年4個完整週期。 [16-17] 
18世紀前半期湖水位最高時超出海平面34米,最低湖水位為1840年的338米 [18]  。1937-1984年巴爾喀什湖多年平均湖面積約17932平方千米,平均水位341.84米。巴爾喀什湖的水位變化具有明顯豐枯交替特徵,在1810—2006年經歷了4次豐枯週期 [12]  ;根據巴爾喀什湖1879—2006年的水位距平序列小波分析,其變化主週期為19年。1970年開始,巴爾喀什湖的水文特徵發生顯著變化,從1970年到1987年水位從342.85米下降到340.7米,接近自有觀測資料以來的歷史最低水位,湖面面積和蓄水量亦隨之減小。1987年以後水位開始上升,2005年達到自有觀測資料以來的歷史最高水位343米,水面面積一度超過2.10萬平方千米(1961年為2.14萬平方千米)。根據巴爾喀什湖水位變化主週期預測,巴爾喀什湖水情正值相對穩定的豐水週期;並且根據其水位豐枯交替規律,在經歷了2005年高水位之後,巴爾喀什湖水情正開始進入枯水週期。 [11] 
補給河流的入流量:伊犁河的入湖徑流量佔巴爾喀什湖總入湖徑流量的78%左右,其入湖徑流變化特徵大體上可以反映巴爾喀什湖總入湖徑流變化特徵 [19]  。在1970年以前,伊犁河的入湖徑流變化趨勢不明顯;1970年以後,伊犁河的入湖徑流量開始急劇減少 [4]  [20-21]  ,這種低流量狀態一直持續到1987年;之後,伊犁河的入湖徑流量開始增加。 [11] 

巴爾喀什湖開發

巴爾喀什湖農業開發

中國在伊犁河水電開發還僅限於支流,且多以發電為主兼顧灌溉和防洪,調蓄能力較低 [22]  ;有引水能力僅佔中國境內實控徑流量的33%,大部分水量流入哈薩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在伊犁河干、支流上修建了大量水利工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伊犁一巴爾喀什湖流域的耕地面積經歷了“增加一減少一增加”的過程。
1960—1990年期間,隨着伊犁河中下游地區水利工程和大型灌區的建設,巴爾喀什湖流域的灌溉面積持續增加,90年代前後達到最大值蘇聯解體後,由於灌溉條件不足的制約 [21]  ,巴爾喀什湖流域的灌溉面積出現減少 [23]  ;從21世紀初開始,巴爾喀什湖流域的灌溉面積又有所增加 [23]  [11] 
蘇聯在巴爾喀什湖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水利工程建設和農牧業灌溉,造成該區域用水量劇增、巴爾喀什湖水位急劇下降、水質惡化和鹹化,伊犁一巴爾喀什湖流域的生態問題不斷凸顯。特別是1970年卡普恰蓋水庫蓄水後,不但給伊犁河三角洲自然生態造成了嚴重影響,也導致了巴爾喀什湖水面面積減少幾千平方千米,破壞了歷史以來為鳥類魚類提供棲息地的巴爾喀什湖濕地 [4]  [19]  。成了幾千平方千米的鹽灘,湖區的漁業和養殖業受到很大影響 [19] 
蘇聯解體後,隨着哈薩克斯坦經濟衰退和農業灌溉面積的減少,流域用水量減少、入湖徑流增加、巴爾喀什湖水位開始上漲,由水量問題引起的生態問題得到了緩解 [22]  [11]  流域的灌溉地主要種植穀物、飼料和水稻等。 [6] 

巴爾喀什湖水利工程

巴爾喀什湖流域有14座水電站,裝機容量為496兆瓦,年最大電能生產量可達11.8×108千瓦·時。最大水電站是卡普恰蓋電站,裝機容量為434兆瓦。此外,還建有40座灌溉水庫,總庫容為8×108立方米 [24]  [6]  卡普恰蓋水庫位於伊犁河口附近,長約200千米,寬15~20千米,設計容量為281×108立方米。1970年水庫開始注水。 [6]  [25] 
巴爾喀什湖其他較大型水利設施主要有:巴爾託蓋水庫,位於奇利克河上,庫容為3.2×108立方米,該水庫與大阿拉木圖運河相連接,運河從奇利克河調水4×108立方米至切莫爾幹河,調水1.2×108立方米至庫爾金河;具有灌溉功能的有庫爾金水庫、克孜勒拉加什水庫。灌渠有大阿拉木圖灌渠(齊利克河—切莫爾幹河之間),輸水量為4×108立方米,以及巴卡納斯、塔斯木倫、烏什託別和庫拉姆灌渠等。此外,在阿克達拉建設了面積為3.2×104公頃 的水稻灌溉系統;在申格里金的灌溉系統面積為1.5×104公頃,每年攔截水總量為1.7×108立方米。 [6] 
工業:巴爾喀什湖流域工業部門很少,基礎相對薄弱。流域主要的工業部門有巴爾喀什市的有色金屬冶煉塔爾迪庫爾幹市的電池企業,以及部分製糖、陶瓷等輕工業 [6] 

巴爾喀什湖環境問題

三角洲環境問題伊犁河流域幹流下游有面積約8000平方千米的三角洲窪地。據記載,受地形影響,曾有大大小小約2000個湖泊,形成了三角洲茂盛的生物系統。三角洲對於清除上游河川徑流的污染物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時也消耗了上游寶貴的來水。
巴爾喀什湖三角洲水系分佈圖 巴爾喀什湖三角洲水系分佈圖
特別是1970年以後卡普恰蓋水庫下游徑流年內分配的改變,洪水過程消失,一方面使三角洲洪水期灘地得不到洪水氾濫時水源補給,造成三角洲植被退化,生態條件惡化;另一方面河流挾沙能力減少,大量泥沙沉積於三角洲堵塞河道,河流過水能力減弱,致使三角洲的水量消耗日益增大,造成入湖水量減少,成為巴爾喀什湖復甦的嚴重障礙。為此從1986年開始,前蘇聯不得不開始了三角洲的水力疏浚工作,以緩解伊犁河入湖水量的減少 [26]  [10] 
三角洲生態環境問題主要可歸結三點:
(1)洪水過程消失,洪水期灘地得不到洪水氾濫時水源補給,水系萎縮,水面面積和沼澤面積急劇減少,濕地生態受到很大的破壞,林地面積減少,引起土地大面積荒漠化;
(2)由於卡普恰蓋水庫對水量和熱量具有巨大的調節作用,改變了下游河道的水熱狀態及河流與湖泊熱量交換,夏季河道水温降低,冬季河道水温升高,造成長距離河道不能封凍,改變了水生生物生存條件,對下游河道生態有較大的影響;
(3)水庫建成改變了伊犁河水生植物和水生動物的生存條件,魚類的產卵、育肥、洄游條件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導致伊犁河和巴爾喀什湖魚的種類減少,傳統經濟魚類產量下降。 [10] 
參考資料
  • 1.    單樹模;石高俊,褚慶林.外國名山大川辭典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5-01
  • 2.    楊川德.巴爾喀什湖水位變化及其原因:《乾旱區地理(漢文版)》,1993 (1):38-44
  • 3.    龍愛華,鄧銘江,謝蕾,王姣妍,李湘權.巴爾喀什湖水量平衡研究:《冰川凍土》,2011 , 33 (06) :1341-1352
  • 4.    EZER K,MATSUYAMA H..Decrease of river runoff in the Lake Balkhash basin in Central Asia[J]:Hydrological Processes,2006,20(6):1407-1423
  • 5.    雪克來提&#;巴斯托夫,龍愛華,鄧銘江,李湘權,章毅._基於Google Earth的巴爾喀什湖流域中下游水資源開發利用研究:《乾旱區地理(漢文版)》,2012 , 35 (3) :388-398
  • 6.    吳淼,張小云,王麗賢,陳曦,吉力力.哈薩克斯坦巴爾喀什湖-阿拉湖流域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3 , 41 (1):11-20
  • 7.    加帕爾·買合皮爾, 圖爾蘇諾夫AA.亞洲中部湖泊水生態學概論[M].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衞生出版社,1999
  • 8.    王宙.巴爾喀什湖流域徑流變化特徵分析:《水利科技與經濟》 , 2012 , 18 (5):53-58
  • 9.    Проект Разработка Национального Плана по ИУВР и Водосбережению в Казахстане. Информационный бюллетень: .современные проблемы Балхаш-Алакольского бассейна[R]: Алматы:UNDP,2006:4-97
  • 10.    鄧銘江,王志傑,王姣妍.巴爾喀什湖生態水位演變分析及調控對策:《水利學報》, 2011 , 39 (4) :403-413
  • 11.    郭利丹,夏自強,王志堅.鹹海和巴爾喀什湖水文變化與環境效應對比:《水科學進展》,2011 , 22 (6):764-770
  • 12.    利丹,夏自強,李捷等.巴爾喀什湖流域氣候變化特徵分析[J]: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6(3)
  • 13.    世界罕見的鹹淡各半的湖泊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7-05-23]
  • 14.    夏自強,於龍娟,杜曉舜.巴爾喀什-伊犁河流域水文特徵及人類活動研究[R].南京:河海大學,2003:8-9
  • 15.    臧菁菁,李國柱,宋開山,金秀良,馬建行 .1975~2014年巴爾喀什湖水體面積的變化:《濕地科學》, 2016 , 14 (3) :368-375
  • 16.    加帕爾·買合皮爾 , 謝維爾斯基 ИВ.人類活動對亞洲中部水資源和環境的影響及天山積雪資源評價[ M]:烏魯木齊:新疆 科技衞生出版社,1996:3-62
  • 17.    楊川德.巴爾喀什湖水位變化及其原因[ J]:乾旱區地理,1993, 16(1):36-42
  • 18.    KADER K,HIROSHI M.Decrease of river runoff in the Lake Balkhash basin in Central Asia[J]. Hydrological Progresses:Hydrological Progresses,2006, 20:1407-1423
  • 19.    利丹.內陸河流域人類活動影響下的生態水文問題研究[D]:南京:河海大學,2008
  • 20.    嬌妍,路京選.基於遙感的伊犁河下游生態耗水分析[J]:水利學報,2009,40(4):457-463
  • 21.    龍愛華,鄧銘江,李湘權等.哈薩克斯坦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J]:地球科學進展,2010,25(12):1357—1366
  • 22.    張軍民.伊犁河流域綜合開發的國際合作:經濟地理,2008.28(2):247
  • 23.    磊,羅格平,陳曦等.伊犁河中下游近40年土地利用與覆被變化[J]:地理科學進展,2010,29(3):292
  • 24.    Всемирный Банк комитет по водным ресурсам.Балхаш-Алакольский бассейн: приоритетные проблемы 7 основных речных бассейнов Казахстана[R]. Инсбрук,Австрия:Австрия:Posch & Partners Consulting Engineers,2001:17-37
  • 25.    ПЛИСАКР,ОГАРЬН.Влияние водохранилищ аридной зоны на растительность[M]:Алма-Ата:Гылым,1992:44-48
  • 26.    加帕爾·買合皮爾,A·A·圖爾蘇諾夫 .亞洲中部湖泊水生態學概論[M]: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衞生出版社,1996 . 9
  • 27.    《漢書》卷6《武帝紀》.卷61《張騫傳》
  • 28.    孟池.從新疆歷史文物看漢代在西域的政治措施和經濟建設:《文物》 ,1975 (7):27-34
  • 29.    官方發佈!航天員攝影作品(二)——“壯美地球”專輯  .中國載人航天[引用日期2021-09-0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