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安西四鎮

鎖定
安西四鎮,指唐朝前期在西北地區設置,由安西都護府統轄的四個軍鎮。唐安西四鎮在歷史上存在了一個半世紀,它們對於唐朝政府撫慰西突厥,保護中西陸上交通要道,鞏固唐的西北邊防,都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 [5] 
貞觀十四年(640年)八月唐滅高昌國,九月置安西都護府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交河故城遺址),管理西域地區軍政事務。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軍進駐龜茲國以後,便將安西都護府移至龜茲國都城(今新疆庫車),同時在龜茲、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闐(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修築城堡,建置軍鎮,由安西都護兼統,故簡稱安西四鎮。
貞觀以後,安西四鎮時置時罷,軍鎮也有所變動。調露元年(679年),在唐安撫大使裴行儉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的反叛後,以碎葉水旁的碎葉鎮城代焉耆。從此安西四鎮是碎葉龜茲、于闐、疏勒。
開元六年(718年),唐玄宗任命湯嘉惠為四鎮節度經略使,從此四鎮由專設的節度使統領。四鎮節度使或稱磧西節度使。節度使常駐安西府城龜茲,由安西都護兼領,又稱安西節度使。開元七年(719年),湯嘉惠建議以焉耆鎮代替碎葉鎮,故開元七年以後的安西四鎮又是龜茲、于闐、焉耆、疏勒。安史之亂後,安西、北庭以及河西、隴右駐軍大部內調,吐蕃乘虛陸續佔領隴右、河西諸州,安西四鎮與朝廷的通道中斷,然而,四鎮留守軍隊仍堅守各鎮。北庭及安西四鎮相繼陷於吐蕃。9世紀中葉,回鶻據有天山南北及安西四鎮。
中文名
碎葉、龜茲、于闐、疏勒
時    代
唐朝前期
地    區
西北地區
隸    屬
安西都護府

安西四鎮歷史沿革

安西四鎮貞觀年間

安西四鎮 安西四鎮
貞觀十四年(640)八月唐滅高昌國,九月置安西都護府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交河故城址),管理西域地區軍政事務(見都護府)。
貞觀二十年六月,西突厥乙毗射匱可汗請和親,唐使其屬下割龜茲﹑于闐﹑疏勒﹑朱俱婆﹑葱嶺五國作為聘禮
貞觀二十二年,唐軍進駐龜茲國以後,便將安西都護府移至龜茲國都城(今新疆庫車),“即是安西大都護府,漢國兵馬大都集處。”在龜茲﹑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闐(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修築城堡,建置軍鎮,由安西都護兼統,故簡稱“安西四鎮”。

安西四鎮高宗時期

貞觀以後,安西四鎮時置時罷,軍鎮也有所變動。
永徽元年(650),唐高宗根據西域的形勢,罷四鎮,安西都護府也遷回西州。
顯慶二年(657),唐政府平定了西突厥阿史那賀魯的叛亂。次年,安西都護府又遷回龜茲城,四鎮隨之恢復。
咸亨元年(670)四月,吐蕃攻陷龜茲撥換城(今新疆温宿),四鎮再罷。 [2-3] 
調露元年(679),收復龜茲、于闐、疏勒三鎮,同時高宗遣裴行儉平西突厥阿史那都支、李遮匐叛亂,於碎葉城別置碎葉鎮。 [7-8] 

安西四鎮睿宗時期

垂拱二年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皆罷。 [9]  別置保大軍於碎葉城。 [10] 

安西四鎮武周時期

武周長壽元年(692),唐武威軍總管王孝傑等率軍擊破吐蕃,收復四鎮。在接受安西四鎮幾度失陷的教訓後,唐政府為鞏固西疆的邊防,遣軍三萬人常駐四鎮 [1]  ,從此安西四鎮的形勢穩定下來。 [6] 

安西四鎮開元年間

開元四年(716),唐玄宗李隆基以陝王嗣升遙領安西大都護,充河西道四鎮諸蕃部落大使,實際經略四鎮的為副大使郭虔瓘
開元六年,又任命湯嘉惠為四鎮節度經略使,四鎮由專設的節度使統領,四鎮節度使或稱磧西節度使。節度使常駐安西府城龜茲,由安西都護兼領,又稱安西節度使
開元七年,西突厥十姓可汗請居碎葉城,四鎮節度使湯嘉惠建議以焉耆鎮代替碎葉鎮,故開元七年以後的安西四鎮又是龜茲﹑于闐﹑焉耆﹑疏勒。

安西四鎮安史之亂後

安史之亂後,安西﹑北庭以及河西﹑隴右駐軍大部內調,吐蕃乘虛陸續佔領隴右河西諸州,安西四鎮與朝廷的通道中斷,然而,四鎮留守軍隊仍堅守各鎮。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四鎮留守郭昕的表奏到達長安,朝廷又任命郭昕為安西大都護﹑四鎮節度使,並且詔令四鎮將士均遷升七資,作為獎勵他們堅守四鎮之功。貞元五年(789),中國高僧悟空回國,途經疏勒鎮,會見鎮守使魯陽;到于闐鎮,見到鎮守使鄭據;到龜茲,見到四鎮節度使﹑安西副大都護郭昕;到焉耆鎮,會見鎮守使楊日佑,説明這時安西四鎮仍為唐守。
貞元六年(790年),吐蕃佔據北庭(北庭的西州例外,792年,吐蕃佔西州,完全佔領北庭),並佔領安西四鎮之一的于闐。之後幾年,吐蕃佔據安西其他三鎮,還沒有資料能説明吐蕃開始佔據安西其他三鎮的確切時間。後經歷與回鶻的激烈爭奪。9世紀中葉回鶻相繼據有天山南北及安西四鎮。

安西四鎮四鎮屯田

唐六典》卷七《尚書工部》記屯田郎中、員外郎的職責是“掌天下屯田之政令。凡軍、州邊防鎮守轉運不給,則設屯田以益軍儲。其水陸腴瘠,播殖地宜,功庸煩省,收率等級,鹹取決焉。諸屯分田役力,各有程數”。所記河西道屯田地點有:
河西道赤水三十六屯,甘州一十九屯,大斗一十六屯,建康一十五屯,肅州七屯,玉門(沙州)五屯,安西二十屯,疏勒七屯,焉耆七屯,北庭二十屯,伊吾一屯,天山一屯。
今新疆範圍內有安西、疏勒、焉耆、北庭、伊吾、天山六處,共五十六屯。其中“大者五十頃,小者二十頃。凡當屯之中,地有良薄,歲有豐儉,各定為三等。凡屯皆有屯官、屯副。”朝廷官修政書臚列屯田事項,便於今人開展屯田區域研究
2012年,王希隆發表《唐代西域屯田述略》一文,專論唐代西域屯田的規模及屯墾區分佈,劃分出七個以軍屯為主的屯墾區,稱若以每屯50頃計,46屯總計2300頃、23萬畝。七個屯墾區具體情形如下:
(1)伊州屯墾區 分佈在哈密一帶,伊州下設伊吾、納職、柔遠三縣。散在甘露川兩岸,即今巴里坤縣城東北的大河古城遺址一帶,農耕條件甚好,每年所獲屯糧,除供給當地駐軍外,還供給庭州駐軍。
(2)西州屯墾區 西州下轄高昌、柳中、交河、天山、蒲昌五縣,在伊、西、庭三州中編户齊民最多。天山縣位於今吐魯番托克遜縣北部,靠近天山,水源充足,耕地廣闊,適宜屯墾,故駐軍及屯墾區冠以天山之名。
(3)庭州屯墾區 貞觀十四年(640)設庭州,轄金滿、蒲類、輪台三縣。長安二年(702)設立北庭都護府,管轄天山以北直至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庭州駐軍增多後,主要依靠屯田供給軍糧,而生產是依賴天山雪水灌溉。開元年間,屯墾區面積與安西大都護駐地龜茲相同,也是20屯,10萬畝左右。該屯墾區中,以輪台屯田成效最為卓著。在庭州西北七百里處的清海,即今石河子市附近也開設了屯田,當地駐軍名為“清海軍”,屯田面積萬畝以上。
(4)龜茲屯墾區 龜茲即今庫車,是為西域大國,居西域中心地帶,位於東西交通孔道上,唐朝於此設立安西大都護府,為西域的政治軍事中心。龜茲也是龜茲都督府龜茲鎮所在地,當地駐軍人數當居西域各地之首位。龜茲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部的著名綠洲,當地駐軍利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物產豐盈的自然條件大興屯墾。至開元年間,當地開設有20屯,面積也在10萬畝左右。
(5)疏勒屯墾區 疏勒即今喀什,是通往中亞西亞和印度的必經之地,唐朝於此設有疏勒鎮疏勒都督府疏勒河水源充足,當吐蕃陷安西,“四鎮路絕”之時,安西大都護郭元振率軍屯駐疏勒水岸堅守,少了斷糧之憂。開元年間當地開設有七屯,耕地面積當在3.5萬畝左右。
(6)焉耆屯墾區 焉耆位於今博斯騰湖西北,是連接西州與龜茲通道的必經之處,當地設有焉耆鎮焉耆都督府。焉耆屯墾區的開設較早,至開元年間,設有七屯,當有3.5萬畝左右。規模遠超西州、伊州,反映出當地駐軍人數較多,而駐軍用糧主要依賴屯田供給。
(7)碎葉屯墾區 碎葉位於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地當絲綢之路北道要衝。安西大都護府建立後,唐將王方翼碎葉城,史載“渡伊麗河,至碎葉界。又西行千里至碎葉城”。《新唐書·地理志》記載當地“有保大軍,屯碎葉城”。碎葉屯墾區規模較大,有人認為當其盛時應有屯田軍萬餘人,屯地10萬畝左右。
唐六典》記載已説明“大者五十頃,小者二十頃”,差距有五分之三。因此,需要評估每一個屯田區的自然及生產條件,才易於掌握屯田區的實際情形。 [4]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九》:“王孝傑克復四鎮,復於龜茲置安西都護府,以唐兵三萬戍之。”
  • 2.    《太平御覽·兵部·卷七》引《唐書》曰:“高宗時,吐蕃陷安西四鎮。長壽初,蕃軍逼安西府,則天令武威軍總管王孝傑、將軍阿史那忠節等,率師拒之。孝傑至安西,合戰屢捷,大破蕃軍,收復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而還。”
  • 3.    《新唐書·志·卷三十》:“咸亨元年,吐蕃陷都護府。長壽二年收復安西四鎮。”
  • 4.    屯田區概念與西域屯墾史研究  .中國歷史研究網[引用日期2021-04-25]
  • 5.    張安福:《環塔里木歷史文化資源調查與研究》
  • 6.    《舊唐書》:“自垂拱已後,十姓部落頻被突厥默啜侵掠,死散殆盡。及隨斛瑟羅才六七萬人,徙居內地,西突厥阿史那氏於是遂絕。突騎施烏質勒者,西突厥之別種也。初隸在斛瑟羅下,號為莫賀達幹。後以斛瑟羅用刑嚴酷,眾皆畏之,尤能撫卹其部落,由是為遠近諸胡所歸附。其下置都督二十員,各統兵七千人。嘗屯聚碎葉西北界,後漸攻陷碎葉,徙其牙帳居之。東北與突厥為鄰,西南與諸胡相接,東南至西、廷州。斛瑟羅以部眾削弱,自則天時入朝,不敢還蕃,其地併為烏質勒所並。”
  • 7.    《冊府元龜卷九百六十七外臣部·繼襲第二》:調露元年以碎葉、龜茲、于闐、疏勒為四鎮
  • 8.    《新唐書·裴行儉傳》:因命行儉冊送波斯王,仍為安撫大食使。……都支先與遮匐通謀,秋中擬拒漢使,卒聞軍到,計無所出,自率兒侄首領等五百餘騎就營來謁,遂擒之。是日,傳其契箭,諸部酋長悉來請命,並執送碎葉城。簡其精騎,輕齎曉夜前進,將虜遮匐。途中果獲都支還使,與遮匐使同來。行儉釋遮匐行人,令先往曉喻其主,兼述都支已擒,遮匐尋復來降。於是將吏已下立碑於碎葉城以紀其功,擒都支、遮匐而還。
  • 9.    《氾德達告身》載於《吐魯番出土氾德達告身釋》,其雲:準垂拱二年十一月三日敕,金牙軍拔于闐、勒、碎葉四鎮,每鎮酬勳一轉。闕文為龜茲、疏勒。
  • 10.    《新唐書·地理志》:安西大都護府有保大軍,屯碎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