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升麻

(中藥名)

鎖定
升麻,中藥名。別名:龍眼根、周麻、窟窿牙根,為毛茛科升麻屬植物大三葉升麻興安升麻或升麻的根莖多年生草本,高1~2m。根莖為不規則塊狀,多分枝,呈結節狀,有洞狀莖痕,表面黑褐色,鬚根多而細。莖直立,有疏柔毛。葉互生基生葉和下部莖生葉為二至三回羽狀複葉;小葉片長卵形或披針形,邊緣有粗鋸齒,葉面綠色,葉背灰綠色,兩面均有短柔毛。花小,黃白色,排成圓錐花序長達112.5px,生於枝頂;萼片5片,邊緣有毛;退化雄蕊2枚,先端2裂;發育雄蕊多數;9月結果,果實密生短柔毛,長圓形略扁,秋季採挖為佳,除去泥沙,曬至鬚根干時,燎去或除去鬚根,曬乾備用。生於山坡草叢、林邊、山路旁、灌木叢中。主產於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山西、陝西、四川,青海等省亦產。
別    名
龍眼根
窟窿牙根
中文學名
升麻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毛茛目
毛茛科
升麻屬
大三葉升麻、興安升麻或升麻
分佈區域
西藏、雲南、四川、青海、甘肅、陝西、河南西部、山西、蒙古等
採收時間
秋季
用    量
一般為3-10g
毒    性
無毒

升麻藥用部位

毛莨科植物大三葉升麻興安升麻或升麻的乾燥根莖

升麻性味

辛、甘,微寒。

升麻歸經

歸肺、脾、大腸、胃經。

升麻功效

發表透疹清熱解毒,昇陽舉陷。

升麻主治

時氣疫癘,頭痛寒熱,喉痛口瘡斑疹不透;中氣下陷,久瀉久痢脱肛,婦女崩、帶,子宮下墜;癰腫瘡毒

升麻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用於昇陽,3-6g,宜蜜炙、酒炒;用於清熱解毒,可用至15g,宜生用;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湯含漱或淋洗。

升麻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慎用。

升麻炮製方法

1.揀去雜質,略泡洗淨,撈出,潤透,切片,曬乾。
2.蜜制: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後,加入升麻片,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不粘手時,取出放涼,每100kg升麻,用煉蜜25kg。
3.制炭:取升麻片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棕褐色,噴淋清水少許,滅盡火星,取出曬乾。
4.炒制:取升麻片,用文火炒至微焦或焦黃。
5.麩制:先將鍋燒熱,加入麥麩與升麻片,炒至微黃色,篩去麥麩,每升麻10kg,用麥麩1.5kg。

升麻生理特性

升麻根狀莖粗壯,堅實,表面黑色,有許多內陷的圓洞狀老莖殘跡。莖高1-2米,基部粗達1.4釐米,微具槽,分枝,被短柔毛。葉為二至三回三出狀羽狀複葉;莖下部葉的葉片三角形,寬達30釐米;頂生小葉具長柄,菱形,長7-10釐米,寬4-7釐米,常淺裂,邊緣有鋸齒,側生小葉具短柄或無柄,斜卵形,比頂生小葉略小,表面無毛,背面沿脈疏被白色柔毛;葉柄長達15釐米。7-9月開花,8-10月結果。生海拔1700-2300米間的山地林緣、林中或路旁草叢中。升麻喜温暖濕潤氣候。耐寒,當年幼苗在-25℃低温下能安全越冬。幼苗期怕強光直射,開花結果期需要充足光照,怕澇,忌土壤乾旱,喜微酸性或中性的腐殖質土,在鹼性或重粘土中栽培生長不良。

升麻產地

分佈於西藏、雲南、四川、青海、甘肅、陝西、河南西部和山西。在蒙古和蘇聯西伯利亞地區也有分佈。

升麻相關論述

升麻 升麻 [5]
1.《神農本草經》:“主解百毒,闢温疾、障邪(一作瘴氣邪氣)。”
2.《別錄》:“主中惡腹痛,時氣毒癘,頭痛寒熱,風腫諸毒,喉痛,口瘡。”
3.《藥性論》:“治小兒風,驚癇,時氣熱疾。能治口齒風腫疼,牙根浮爛惡臭,熱毒膿血。除心肺風毒熱壅閉不通,口瘡,煩悶。療癰腫豌豆瘡水煎綿沾拭瘡上。”
4.《日華子本草》:“安魂定魄,遊風腫毒,口氣疳。”
5.《湯液本草》:“《主治秘訣》,主肺痿咳唾膿血,能發浮汗。”
6.《滇南本草》:“表小兒痘疹,解瘡毒,咽喉(腫);喘咳音啞,肺熱,止齒痛。”
7.《本草綱目》:“消斑疹,行瘀血,治陽陷眩運,胸脅虛痛,久泄下痢後重,遺濁,帶下,崩中,血淋下血陰痿足寒。” [1] 
[2-3] 
參考資料
  • 1.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國言實出版社,2012年版
  •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國醫藥出版社,2010版
  • 3.    高學敏.《中藥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年5月
  • 4.    吳劍坤主編.中草藥圖鑑[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4:38.
  • 5.    (明)李時珍著;蓋國忠,高海波編著.圖解本草綱目: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