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濕潤氣候

鎖定
濕潤氣候是以空氣濕潤、降水豐沛為主要特徵的氣候類型。在柯本氣候分類中,熱帶濕潤氣候(柯本氣候系統中的A類氣候)、亞熱帶濕潤氣候(柯本系統中的C類氣候)、大陸性氣候(柯本系統中的D類)均是濕潤氣候。
温潤氣候地貌主要分佈在中緯度地區,此帶在北半球的範圍遠大於南半球。其主要特點是年均温度在10℃左右,年降雨量在800mm左右。物理風化與化學風化同等重要,流水作用是最主要的地貌營力。
中文名
濕潤氣候
外文名
humid climate
主要特徵
空氣濕潤、降水豐沛
自然植被
主要為森林
年降水量
一般為800~1600毫米
分    類
柯本氣候分類中的A、C、D類

目錄

濕潤氣候概念

濕潤氣候是以空氣濕潤、降水豐沛為主要特徵的氣候類型。在柯本氣候分類中,A、C、D類均是。自然植被為森林。農業雖有季節性乾旱,但水分仍足以保證一年一熟的需要。中國多以濕潤度>1為濕潤氣候,0.66~1.0為半濕潤氣候。也有人定年降水量400~800毫米為半濕潤氣候,800~1600毫米為濕潤氣候,>1600毫米為潮濕氣候。 [1] 

濕潤氣候地貌特徵

濕潤氣候區的地貌過去被稱為常態侵蝕地貌,即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所形成的地貌。而乾旱區的地貌被認為是非常態的,只是氣候“事變”的產物。從人類生活角度看,也認為這種氣候是正常的,但從地貌角度來看,其他地區並非是非正常形態的。再者,濕潤地區的地貌特徵各地也很不相同;熱帶濕潤地區和温帶濕潤地區不一樣。温帶濕潤地區的大陸西岸與大陸東岸又不相同,簡單籠統地把濕潤地區的地貌看作流水作用產生的地貌也是恰當的。
温潤氣候地貌主要分佈在中緯度地區,此帶在北半球的範圍遠大於南半球。其主要特點是年均温度在10℃左右,年降雨量在800mm左右。物理風化與化學風化同等重要,流水作用是最主要的地貌營力。在自然狀態下,地貌演變過程遠比寒冷或乾旱地區緩慢。因此,更新世期間形成的古地貌得以較完整地保留下來。但這只是一般情況,在這個地帶內,大陸東岸與大陸西岸的氣候是不盡相同的,地中海式氣候又有些獨特之處。
①温帶大陸東岸季風氣候區
温帶大陸東岸季風氣候的特點是,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雨量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河水隨之猛漲猛落,因此侵蝕作用較大陸西岸要強烈得多。在植被遭到破壞以後,坡面沖刷尤其厲害,河流泥沙負荷很大,所以平原區的河流易淤善徙,辮狀河道較曲流河道更為常見。在山地,暴雨季節,由於溝壑侵蝕強烈,甚至會引起泥石流的爆發。冬季嚴寒,冰凍可深達土層1m左右,形成季節凍土,冬季的凍融風化作用為夏季的洪流侵蝕作用提代了物質基礎,為泥石流的爆發也準備了物質條件。
泥石流堆積在温帶季風區的山地河流沖積層中佔較大的比重,它由於無層理與無分選性,而有可能被誤認為是古冰川的堆積物。 [2] 
②温帶大陸西岸海洋性氣候
温帶大陸西岸海洋性氣候區,降水的季節分配比較均勻,所以流水侵蝕作用比較微弱。坡面上沖溝不太發育,有的多半是溝坡很緩的淺溝。河流雖然也有洪、枯水位變化,但是變化幅度不大,河流的侵蝕與堆積都不劇烈,並且近似平衡。平原區曲流較為發育,少見多泥沙的辮狀河流。
坡地上的塊體運動以土壤蠕動為主,其他塊體運動,如崩塌滑坡與暴雨泥石流較罕見。
③地中海氣候區
地中海氣候區是夏幹冬雨,但降雨強度較大。地中海區的河流洪枯水位相差較大,河槽寬而淺,旱季僅有涓涓細流。坡地的坡度一般較陡,常見岩石裸露的陡崖。但在坡腳地方,由於散流的沖刷或堆積作用,有時出現緩斜平坦的坡麓面。
④熱帶森林區
近赤道的熱帶森林地區,由於全年高温多雨,化學風化作用特別活躍,岩石強烈分解,形成富含鐵鋁的紅土風化殼,並累積很厚,一般都在10m以上,平原區最厚處可達200m左右。這種紅土風化殼是岩石徹底風化的產物,母巖原有的礦物已極罕見,絕大部分是次生的粘土物質。由於粘土物質不易透水,在雨後,土層因大量充水而呈流動狀態,連同其上的草皮和樹木一起向下滑溜,稱為熱帶土溜。
這種地區的典型地貌是波狀起伏的緩丘,其上偶爾突起一些鍾狀的、塔狀的巖丘。由於組成巖丘的岩石節理較稀疏,不易風化,所以抗蝕性強,遂突起為高地。那些波狀起伏的緩丘都覆蓋着很厚的紅土風化殼,沒有新鮮基岩出露。
在熱帶森林區,由於植被茂密,坡面沖刷很弱,典型的坡積物很少見,而殘積較發育。河流中的礦物質和有機質多呈分子溶液或膠體溶液,懸移質較少,故河水顯得比較清澈。由於河流缺乏沙粒級以上的粗大物質,所以缺乏侵蝕工具,遇到基岩露頭,下切較慢,因而形成瀑布跌水。在跌水的上游和下游是平緩的河段,河谷一般較寬展。這種瀑跌水峽谷段與緩流寬谷段交替出現的情況,是熱帶森林區河流地貌最突出的特徵。
⑤熱帶稀樹草原區
在熱帶的近迴歸線部分,平均雨量雖然還不算小,但已有乾濕季之分。在乾季,雨量稀少,而由於高温,蒸發非常強烈,土壤中原來隨地下水遊移的氧化鐵,因地下水位的降低而停滯不動,並與土中的氧化鋁一起,或單獨沉澱下來,形成一個硬盤,亦稱為鐵盤。
鐵盤一旦形成,就不能再被溶蝕,它對流水侵蝕的抵抗很強,因此對地面起了一種裝甲保護作用,使被它所覆蓋的古剝蝕夷平面、河流階地面可長期保存下來。在這種情況下,熱帶森林區特有的波狀緩丘地形不見了,而廣泛出現了高原和平台。
這種地區的河流也缺乏粗大的物質作為侵蝕工具,河牀上普遍覆蓋着沙層,河流縱剖面也是由平緩的河段與陡急的河段交替組成。 [2] 

濕潤氣候分類

根據柯本氣候分類,可將濕潤氣候分為以下三種:
①熱帶濕潤氣候
熱帶濕潤氣候(柯本氣候系統中的A類氣候)的本質是常年温暖的氣温。每月的平均氣温不低於64.4°F(約18℃)。這一羣中有三種類型,按正常年份中降雨量的分佈而各有不同。熱帶濕潤或熱帶雨林氣候(Af)地區每個月的降雨至少達到2.5英寸(約60毫米)。通常每個月的總降水量高於這個數字很多,年總降水量可能達到100英寸(約2500毫米)或更多。世界上擁有這種氣候類型的大多數地區出現在赤道緯度。正像這種氣候類型的一個名字所暗示的那樣,這些降水養育了熱帶雨林。
另一種每年有記錄的年降雨量巨大的氣候類型是熱帶季風氣候(Am)。多數擁有這種氣候類型的地區受到亞洲季風和地形抬升的影響,如印度西南部或喀拉拉邦海岸地區,以及環繞着孟加拉的部分地區、緬甸和馬來西亞。其他季風地區出現在亞馬孫河口以北的南美洲,以及幾內亞、塞拉利昂、利比里亞和科特迪瓦共和國的西非海岸。一年中的3~4個月乾旱,每個月的降雨量不足2.5英寸(約60毫米)。然而,降雨量的不足被陸上季風帶來大雨的月份所彌補。多數情況下,天然植被是熱帶雨林
第三種熱帶濕潤氣候類型是熱帶乾濕季氣候(Aw),其旱季持續時間較長.達3~6個月。旱季的幾個月裏,任何一個月份的平均降水量都不會超過2.5英寸(約60毫米)。夏季太陽高度角較大之時雨季來臨,此時日下點和亞熱帶輻合帶就在附近。旱季出現在冬季,此時帶來雨水的熱帶輻合帶位於南半球。雖然落葉林可以在持續如此之久的乾旱中生存下來,但熱帶雨林中的常綠闊葉林卻不行。在該種氣候類型中,喜濕的季節性或耐旱熱帶雨林會蓬勃生長。然而,與此種氣候類型聯繫最為緊密的生物羣落卻是熱帶草原
②亞熱帶濕潤氣候
亞熱帶濕潤氣候(柯本系統中的C類氣候)主要分佈於南北緯25°~40°,夏季月份和冬季月份温差明顯。冬季温和,有時會下雪。由於近海暖流的增温作用,大陸西岸的亞熱帶氣候可延伸至緯度60°。在亞熱帶緯度內,大陸東西兩岸的亞熱帶氣候會出現不同的變化。這些差異表現在總降水量和年內降水分佈上。
大陸東岸分佈有標準的亞熱帶濕潤氣候(Cfa)。雖然全年降水分配相當均勻,但夏季月份還是相對較多。正常情況下,全年濕潤,年均降水量在40~60英寸(約1000~1500毫米)。夏季炎熱潮濕。冬季,冰點温度很常見,但不會持續數月之久。然而,植物卻無法從冰凍的土地中汲取水分,所以冬季是一個萬物停止生長的季節。植物和動物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具有極強的適應力。典型植被是温帶落葉闊葉林,但在貧瘠和沙質土地上,常綠針葉林可能是主要景觀。
在亞熱帶的大陸西岸,夏季和冬季的氣候分別受亞熱帶高壓槽和盛行西風及極峯的控制。夏季乾燥。全年降水量在15~25英寸(約380~640毫米),而且幾乎全部出現在冬季月份。這是唯一一種降水量與一年中最温暖月份不同期的氣候類型。由於這一氣候類型在地中海沿岸最為典型,所以被稱作地中海式氣候。地中海式氣候在全球分佈很廣,但除了地中海地區之外,其他地區分佈的面積都不大。和降水類型一樣,地中海氣候區的植被類型也是其獨有的,稱為地中海林地灌木生物羣落。
大陸西岸還有一種分佈在更高緯度的亞熱帶氣候。簡稱西海岸海洋氣候(Cfb)。與同緯度其他地方相比,這裏冬季異常温暖,夏季一般很温和。全年濕潤,而冬季達到高峯。這一地區盛行的西風不斷將含有大量水汽的空氣吹上海岸,使得該地全年多雲雨天氣。在美洲大陸,由於被夾在太平洋和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脈之間,西海岸海洋性氣候面積較為狹窄。地勢的隆起使全年的降雨和降雪量增加了100英寸(約2500毫米)甚至更多。與之形成對照的是,在歐洲西部,由於大山的走向都是東西方向的,沒有阻擋作用,所以,西歐的海洋性氣候區向內陸延伸了很遠。因為沒有高山抬升西風,故降水較少,一般在30~50英寸(約760~1270毫米)。在北美洲,海洋性氣候區的植被是由高大的針葉林組成的温帶雨林。在南美洲,該氣候類型區情況也是如此,只是樹種不同。在歐洲.在發展農業和工業而遭到砍伐之前.温帶落葉闊葉林曾經覆蓋了西海岸海洋性氣候區。
③大陸性濕潤氣候
大陸性濕潤氣候是北半球北緯40°~70°的大片陸塊上分佈的氣候類型。大陸性氣候(柯本系統中的D類)的特徵是全年温差極大。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一年中只有4~8個月的月平均氣温在50°F(約10°C)以上,而50°F(約10℃)通常是植物生長的最低温度。冬季嚴寒而漫長,一天之中日照時間短暫,太陽高度較低。全年平均降水量為20~40英寸(約500~1000毫米),越往北越少。雖然部分夏季降水來源於對流和季風,但大部分降水和降雪來源於極峯引起的風暴。冬季的長短和夏季温暖程度的不同將該氣候類型劃分為不同的變體。
變體之一也叫作大陸性濕潤氣候,通常分佈在北緯40°~55°的大陸東側。全年降水分佈較為合理,但降水高峯出現在夏季。大部分降水錶現為降雪,從11月到次年3月,大地被大雪所覆蓋。在東北亞腹地可以感受到冬季形成的高壓槽的影響。凜冽的寒風十分乾燥,所以降雪有限。這就形成了大陸性濕潤氣候的一個冬季乾燥型(Dw)變體。更温和的大陸性濕潤氣候(Dfa)與温帶落葉闊葉林生物羣落相關。通常情況下,這裏的主要樹種與亞熱帶濕潤氣候影響下的生物羣落的樹種不同。在該氣候區的北方較為寒冷的氣候帶,既有常綠針葉林也有落葉闊葉林存在。
亞寒帶氣候帶分佈在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温帶大陸性氣候的北部。亞寒帶氣候帶在北緯50°~70°,根據冬季的長短和光照程度加以區分。在北極圈北部,一年當中會有幾天出現極夜現象。一年之中有6~7個月,平均氣温在0℃以下,最冷平均氣温低於—36°F(約一38℃)。初秋,湖水就會結冰,直到來年5月份才會融化。在西伯利亞大陸型氣候最為極端的區域,生長着落葉松木而不是典型的針葉林。 [3] 
參考資料
  • 1.    左大康主編.現代地理學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132
  • 2.    左建主編.地質地貌學.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1:207-208
  • 3.    鄭永梅譯;伍德沃德著;張志明總譯審;包國章專家譯審.生物羣落概述:長春出版社,2014:10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