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創傷弧菌

鎖定
創傷弧菌( [1]  vibrio vulnificus)也叫海洋弧菌,與霍亂弧菌、腸炎弧菌並列為人類感染疾病之三大弧菌之一。 [11] 
如果傷口暴露在含有這種細菌的海水中,創傷弧菌會在傷口上繁殖,可能引發潰爛,甚至導致組織壞死
若食用了遭污染的海鮮,也有罹患腸胃炎的可能。在2003年12月,中國台灣衞生研究院主導的基因體定序團隊,完成了創傷弧菌的基因體定序與分析工作。
中文名
創傷弧菌
外文名
Vibrio vulnificus
γ-變形菌綱
弧菌目
弧菌科
弧菌屬
創傷弧菌

創傷弧菌生物學特性

創傷弧菌屬革蘭氏陰性弧菌。 [2] 

創傷弧菌形態

液體培養基中菌體大小為0.7*2-3μm,稍彎曲。在固體培養基中呈多樣性。有極端單鞭毛。 [2] 

創傷弧菌培養特性

營養要求一般,最適生長温度為30℃,兼性厭氧。在無NaCl及超過8%NaCl的培養基中不生長,可在0.5%NaCl及3%NaCl的蛋白腖水中生長,在含6%NaCl的蛋白腖水中生長良好。 [2] 

創傷弧菌流行病學

創傷弧菌 創傷弧菌
創傷弧菌廣泛分佈在海水中,可從牡蠣等海產品中分離得到。本菌主要通過傷口接觸海水造成感染,也可經口感染
經傷口感染時可導致蜂窩織炎骨髓炎等多種炎症,經口感染時常迅速導致菌血症敗血症。 感染本菌後如不及時治療,病死率很高。 [2] 

創傷弧菌臨牀表現

感染後的症狀包括嘔吐、發燒、腹瀉、低血壓、腫脹和疼痛等,需要儘快使用抗生素治療。
若感染此弧菌,臨牀最常出現的兩種表現為傷口感染以及原發性敗血病。如果傷口接觸到海水、貝殼或魚類,便有可能感染到此弧菌。一般來説這樣的感染多半很輕微,但在高風險的族羣上,此類弧菌感染可以很快速的傳播,並導致嚴重的肌炎肌膜炎引發嚴重的壞疽 [3] 

創傷弧菌感染途徑

美國佛羅里達海濱爆發“吃人肉細菌”致死率超過30%,引起人們的極大關注。據悉,感染吃人肉細菌後,會發生嘔吐、發燒、腹瀉、低血壓、腫脹和疼痛等症狀,另外,吃沒有煮熟的貝類(如牡蠣)也可能造成感染。 [4] 
這種名為創傷弧菌(Vibriovulnificus)的細菌可通過人體表面傷口,或者是游泳者吞嚥海水而進入人體內繁殖作亂。 [4] 
雖然多數游泳者不會受上述細菌影響,可一旦感染,患者體表傷口附近的肌肉組織將被細菌“殺死和吃掉”。免疫系統功能低下的人(如肝腎功能不全者)最容易感染這種致命的細菌。另外,吃沒有煮熟的貝類(如牡蠣)也可能造成感染。 [4] 
其實海產品很易受副溶血型弧菌以及其他致病性弧菌的污染,根據2003年中國部分沿海地區零售海產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狀況的主動監測,38.6%的海產品檢出VP(副溶血性弧菌),浙江省試樣的VP陽性率最高。甲殼類、貝類和魚類試樣VP陽性率分別為49.3%、37.9%和25.5%,生食海鮮尤其不推薦。 [5] 
當被蝦槍刺傷以後,傷口小而深,創口不容易暴露,也就不容易沖洗乾淨,在這個相對封閉的小環境裏,海鮮上攜帶的創傷弧菌會趁虛而入,積累到一定數量,就會伺機入血,形成菌血症 。在免疫細胞的攻擊下,細菌裂解釋放出脂多糖LPS,LPS會引起免疫細胞釋放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白細胞介素6,甚至引起細胞因子風暴,導致敗血症性休克。由此可能會引起重要臟器如腦幹血液灌注不足,嚴重甚至可導致死亡。 [6] 

創傷弧菌生長環境

創傷弧菌 創傷弧菌
創傷弧菌和嗜水氣單胞菌是海洋中最常見的弧菌科細菌,廣泛分佈於近岸海域的海水、海洋生物的體表和腸道中。其中,海洋弧菌是海水和許多海洋生物的正常或有益菌羣成員,有許多海洋弧菌是養殖蝦類和魚類的重要病原菌 [7] 
創傷弧菌大多生長在熱帶及亞熱帶的海洋地區,且自然生存於河海交界處,需要一定鹽分(0.7%~1.6%)和適宜的温度(20~40℃)才可生長。人感染創傷性海洋弧菌和海水污染無關。
所致感染病例多在夏秋兩季,一方面夏秋季水温較高,適合海洋弧菌的生長和繁殖;另一方面,人們和海洋接觸的機會增加,感染的風險增加。 [7] 

創傷弧菌病原體分佈

創傷弧菌對比圖 創傷弧菌對比圖
海洋弧菌大多發生在台灣的中南部,尤其在高雄和台南發現非常多的案例,但這種病也是相當罕見的,台灣發現的病例不超過100個。
這種病菌不但在台灣少見,在歐美國家更是少,幾乎可以説是沒有,原因是海洋弧菌大多生長在熱帶及亞熱帶的海洋地區,它與霍亂弧菌是屬於同一類的病菌,所需的温度是攝氏20度左右,還有0.7-1.6%鹽分的海水,夏日(8月-10月)較常見,出現此種病例的地區有泰國馬來西亞、澳洲、美國緯度較低的地方及日本都曾經發生過。
創傷弧菌也叫海洋弧菌,是一種棲息于海洋中的嗜鹽革蘭陰性菌,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台灣一帶常見,它們喜歡生長在20攝氏度至25攝氏度的水温中。一旦人體感染後,一般會在48小時內出現感染性休克、皮膚肌肉壞死、膿毒血癥,進而引起多臟器功能衰竭。有文獻記載,75%的患者可能會喪命。
通過傷口傳染是這種創傷弧菌的最主要傳播途徑。此外,生吃海鮮,如醃製的螃蟹、牡蠣等這些貝殼類海鮮容易成為傳播載體。由於創傷弧菌一般臨牀上比較罕見,早期正確診斷困難,大多均在典型的臨牀症狀表現出來後,再結合接觸海水或海產品病史方可做出診斷。 [8] 

創傷弧菌易感人羣

有以下幾種情形的族羣,若感染此種弧菌容易造成嚴重感染:
原有肝病(包括原因不明的肝硬化),以及慢性肝炎
酗酒,但沒有肝病紀錄。
遺傳性血色(鐵)沉着病

創傷弧菌防治措施

一般使用抗生素治療創傷弧菌,用點滴方式注入,若是短時間內沒有效果,就必須將其潰爛部分切除。
創傷弧菌 創傷弧菌
人們到海邊戲水時、或生吃海鮮時一定要做好保護措施,特別是肝功能不良者或身體有傷口時,以免被此菌侵襲導致感染;處理海鮮時、應戴手套,以防止扎傷;且建議海產類食物絕對要煮熟再吃,因高温可以殺死創傷弧菌。 [10] 
美國疾控中心給出的建議是。
⒈不要吃生牡蠣及其他生的貝類
⒉烹調貝類(牡蠣、蛤、貽貝)時,加熱要徹底。
一有殼:
①煮,水沸至貝殼張開後5分鐘;
②蒸,至貝殼張開後9分鐘
③不要吃烹調過程中殼未張開的貝類。
二無殼:
①煮,水沸後3分鐘;
②炒,温度約為190℃至少10分鐘。
⒊烹調時避免交叉污染
⒋貝類食品烹調後及時食用,剩餘部分密封冷藏。
⒌避免將開放性傷口或皮膚破損暴露在温暖的鹹水域,或者是貝類豐收的水域。
⒍處理貝類時,穿防護衣/防護手套

創傷弧菌感染案例

2014年7月,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墨西哥灣沿岸的温暖海水中生活着創傷弧菌,已造成三人因此喪生,另有10人因感染此類細菌接受治療。每年夏天是這種細菌數量都大增,正是其爆發期。 [3] 
當地醫療機構表示,治療此類細菌感染並不困難,可一旦拖延治療,它們就會造成患者截肢和其他嚴重後果。因此,在佛羅里達游泳後,需儘快將全身沖洗乾淨。當地每年都有將近100人感染此類細菌,其中大約三分之一的患者喪生。 [3] 
除佛羅里達外,美國南部的阿拉巴馬、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和德克薩斯也有這種細菌存在。在其他一些美國南部淡水湖泊中,還生活着一種能從鼻腔進入大腦,並將大腦組織“吃掉”的致命細菌。炎炎夏日,戲水要小心。 [3] 
2023年7月,廣東深圳一男子不慎被羅非魚骨刺傷手指,直到覺得不適才就醫,醫生髮現,男子的中指發黑,靠手掌的關節位置腫大,整個手紅腫不堪。更危險的是,男子還出現了感染性休克。經過檢查,醫生確認男子感染了創傷弧菌。
2024年4月15日,廣東2歲幼童跟着奶奶去菜市場時,因接觸了魚而感染創傷弧菌住進ICU右腳面臨截肢。
2024年4月20日,澳門衞生局接獲1例創傷弧菌感染報告。據悉,患者是澳門居民,62歲男性,有酒精性肝硬化病史。4月15日因發熱、腹痛及腹瀉半天,到仁伯爵綜合醫院急診部就醫並留院治療,體檢無明顯傷口,16日病情惡化,出現休克症狀,及後轉至深切治療部繼續治療,血培養顯示創傷弧菌,於17日病情惡化死亡,診斷為創傷弧菌及感染性休克。 [11] 

創傷弧菌統計數據

創傷性海洋弧菌是主要的海洋致病細菌之一,首例人感染病例於1979年報告,同年被正式命名。此後,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報告了創傷性海洋弧菌感染病例,如美國自1996~2010年累計報告1600餘例,病死率達30%;台灣地區自2003~2010年累計報告近100例,病死率高達60%;丹麥、西班牙、韓國、泰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我國浙江等地也報告了感染病例。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